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石钟山记》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原文】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常棣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常棣原文、翻译及赏析 常棣 先秦:佚名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 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 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41 诗经 ,赞美 ,哲理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

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有人陷入急难之中。 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 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遗憾 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兄弟 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兄弟 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 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注释 1.常棣( dì:)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 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华:即花。 3. 鄂:通“萼”,花萼。不:“丕”的借字。韡(wě i )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4.威:畏惧,可怕。 5.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 6.原:高平之地。隰( xí:)低湿之地。裒( pó u:)聚集。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12.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④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 úy 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 ō):摘取、拾取。 ⑤捋(lu 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 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 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① [解析一:宣武分院周京昱] 【作品语译】 (之一) 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 (之二)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来采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占有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拾取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捋取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翻过衣襟装着它。采呀采呀车前子,插好衣襟藏着它。 (周振甫译中华书局《诗经译注》)

(之三)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顾伊译上海辞书出版社《先秦诗鉴赏辞典》) (之四)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使力地采摘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堆放在一起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吊吊拾起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 (蓝菊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诗经国风今译》) (之五)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采呀采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收起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捡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抹下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提起衣襟装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扎起衣襟兜回来。 (唐莫尧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诗经新注全译》)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北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北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北风 先秦:佚名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125 诗经 ,写风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风刮来冰样凉,大雪漫天白茫茫。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快逃亡。岂能犹豫慢慢走?事情紧急祸将降。 北风刮来透骨凉,大雪纷飞漫天扬。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归他邦。岂能犹豫慢慢走?事情紧急快逃亡! 没有红的不是狐,没有黑的不是乌。你和我是好朋友,携手乘车同离去。岂能犹豫慢慢走?事情紧急快逃出。

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其凉:即“凉凉”,形容风寒冷。 3.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其雱(páng):即“雱雱”,雪盛貌。 4.惠而:即惠然,顺从、赞成之意。好我:同我友好。 5.其:同“岂”,语气词。虚邪:宽貌。一说徐缓。邪,一本作“徐”。 6.既:已经。亟(jí):急。只且(jū):作语助。 7.喈(jiē):疾貌。一说寒凉。 8.霏:雨雪纷飞。 9.同归:一起到较好的他国去。 10.莫赤匪狐:没有不红的狐狸。莫,无,没有。匪,非。狐狸比喻坏人。一说古人将狐狸比喻为男性伴侣。 11.莫黑匪乌:乌鸦没有不是黑色的。乌鸦比喻坏人。一说古人将乌鸦视为吉祥鸟。▲ 有用(83)没用(17)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2 2、 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82-84鉴赏 此诗开篇即大肆渲染背景:吹的是凉飕飕的北风,飘的是纷纷扬扬的雪。这既是实时描述,也是国家危乱之象。众人为了逃难,呼朋引伴,携手同行。诗中展现了一幅急惶惶四处奔逃的惨景。 全诗共三章,前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个字。把“北风其凉”改为“北风其喈”,意在反覆强调北风的寒凉。而改“雨雪其雱”为“雨雪其霏”,无非是极力渲染雪势的盛大密集。把“携手同行”改为“携手同归”,也是强调逃离的意向。复沓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各章末二句相同。“其虚其邪”,虚邪,即舒徐,为叠韵词,加上二“其”字。语气更加宽缓,形象地表现同行者委蛇退让、徘徊不前之状。“既亟只且”,“只且”为语助词,语气较为急促,加强了局势的紧迫感。语言富于变化,而形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古典文献汇编】《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但愿这件事能对朋友们有所益处,至少,可以为大家省去查阅辞典和打字的时间吧。这样,我所耗费的时间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F-001】-【F-160】、【Y-161】-【Y-265】、【S-266】-【S-305】分别表示风、雅、颂的篇目。余冠英注释的《诗经选》106首穿插其中,为了区分,在篇目后面标有(必读)字样,例如:【F-001】关雎(必读)。 国风周南 国风:也单称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东周的诗,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诗。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誓sh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旦居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意为南国之诗,或以为用南国乐调写的诗。共计十一篇。《周南》、《召南》合称二南。 【F-001】关雎(必读)

李华平 关雎解读

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 ——《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 李华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一诗,被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除了个别词语的理解以外,该诗似乎浅显到不需要解读,但却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去解读,大多在一番陈词滥调的赞美之后,消于无形。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也都照本宣科,按照《教师用书》的解说,把结论贩卖给学生。这既糟蹋了这首美丽的诗歌,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诗教”机会。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该诗进行一次有别于社会消遣性解读和文艺理论研究式的教学解读。 一、文本误读:止于不当止之处 对《关雎》文本的误读,主要发生在对内容的误解上。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辨识误读的开始。 答案一:写爱情。这个答案,从一般社会消遣性解读来说,也就可以了。作为一般社会性读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往更深处探究。读一读,打发一下空余的时间,也就可以了。而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都不应该止步于此。 答案二: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这个答案,是对前一答案的具体化。人教版《教师用书》说,“《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和《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中关于《关雎》的解读鉴赏文章也大体持此种观点。 当严肃的《教师用书》和权威的鉴赏辞典都止步于此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真正的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不得不面临一个严肃的问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正文(精美排版)=题解+注释+译文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正文目录:介绍 国风周南 【F-001】关雎【F-002】葛覃【F-003】卷耳【F-004】樛木 【F-005】螽斯 【F-006】桃夭 【F-007】兔罝 【F-008】芣苢 【F-009】汉广 【F-010】汝坟 【F-011】麟之趾国风·召南 【F-012】鹊巢【F-013】采蘩【F-014】草虫【F-015】采蘋【F-016】甘棠【F-017】行露 【F-018】羔羊 【F-019】殷其雷 【F-020】摽有梅 【F-021】小星 【F-022】江有汜 【F-023】野有死麕 【F-024】何彼襛矣 【F-025】驺虞 国风·邶风 (精美排版)=题解+注释+译文原编者和补充译注者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臸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臸,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但愿这件事能对朋友们有所益处,至少,可以为大家省去查阅辞典和打字的时间吧。这样,我所耗费的时间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F-001】-【F-160】、【Y-161】-【Y-265】、【S-266】-【S-305】分别表示风、雅、颂的篇目。余冠英注释的《诗经选》106首穿插其中,为了区分,在篇目后面标有(必读)字样,例如:【F-001】关雎(必读)。 国风周南 国风:也单称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东周的诗,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诗。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誓sh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旦居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意为南国之诗,或以为用南国乐调写的诗。共计十一篇。《周南》、《召南》合称二南。 【F-001】关雎(必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题解】

诗经子衿鉴赏

诗经子衿鉴赏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以下是“诗经子衿鉴赏”,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子衿 先秦: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有用(1433)没用(159) 参考资料: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78-180 2、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8-179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

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目录(精美排版)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目录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5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合称三颂。 【F-001】-【F-160】、【Y-161】-【Y-265】、【S-266】-【S-305】分别表示风、雅、颂的篇目。余冠英注释的《诗经选》106首穿插其中,为了区分,在篇目后面标有(必读)字样,例如:【F-001】关雎(必读)。 国风·周南 国风:也单称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东周的诗,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诗。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誓sh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旦居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意为南国之诗,或以为用南国乐调写的诗。共计十一篇。《周南》、《召南》合称二南。 【F-001】关雎(必读) 【F-002】葛覃(必读) 【F-003】卷耳(必读) 【F-004】樛木 【F-005】螽斯 【F-006】桃夭 【F-007】兔罝 【F-008】芣苢(必读) 【F-009】汉广(必读) 【F-010】汝坟 【F-011】麟之 国风·召南 西周初年,召公奭(誓shì)居西部镐京,统治西方诸侯。《召南》当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今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及今四川一带。“召”读绍shào。共计十四篇。《周南》、《召南》合称二南。 【F-012】鹊巢 【F-013】采蘩 【F-014】草虫

《诗经》题解+注释+译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正文 令狐文艳 原编者和补充译注者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

1985—1995年间有关诗经的相关图书资料

1985—1995年间有关诗经的相关图书资料《辉映千古的《诗经》》. 朱崇才.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收藏 《教化百科《诗经》与中国文化》.孙克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收藏 《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叶舒宪.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06收藏 《诗经中的情歌》.段楚英. 武汉出版社.1994 收藏 《诗经精义春秋精义》 .黄淦纬. 学苑出版社.1994 收藏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诗经学会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 收藏 《诗经句法研究》.杨合鸣.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03 收藏 《诗经新解》.翟相君.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01 收藏 《诗经名篇详析》.尹建章.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收藏 《绘图诗经选》.陈惠明. 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 收藏 《船山全书第3册诗经稗疏附考异·叶韵辨、诗广传》.王夫之. 岳麓书社 .1992 收藏《诗经辨义》.苏东天. 浙江古籍华出版社 .1992 收藏 《诗经通译新铨》.黄典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收藏 《诗经隶书字帖》 .王季鹤. 气象出版社.1992 收藏 《诗经全译》.袁愈.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收藏 《诗经末议》.韩明安.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收藏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周啸天.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 收藏 《诗经导读》.陈子展. 巴蜀书社 .1990 收藏 《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谢濂.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收藏 《诗经鉴赏辞典》 .金启华.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 收藏 《《诗经》主题辨析上》.杨合鸣. 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收藏 《诗经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收藏 《诗经国风今译》.吕恢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收藏 《诗经百首译释》.周蒙.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收藏 《诗经语言艺术》.夏传才. 语文出版社 .1985 收藏

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诗经·关雎》一诗,被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除了个别词语的理解有些难度,该诗似乎浅显到不需要解读,因而很少有教师认认真真去解读,大多在一番陈词滥调的赞美之后,解读便消于无形。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也都照本宣科,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说,把结论贩卖给学生。这既糟蹋了这首美丽的诗歌,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诗教”机会。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该诗进行一次有别于社会消遣性解读和文艺理论研究式的教学解读。 一、文本误读:止于不当止之处 对《关雎》文本的误读,主要发生在对内容的误解上。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辨识误读的开始。 答案一:写爱情。这个答案,从一般社会消遣性解读来说,也就可以了。作为一般社会性读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往更深处探究。读一读,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也就可以了。而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都不应该止步于此。 答案二: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这个答案,是对前一答案的具体化。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说:“《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和《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对该诗的解读鉴赏文章也大体持此种观点。 当严肃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权威的鉴赏辞典都止步于此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真正的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不得不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 我们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就要与《诗经》打个照面,首先的首先就是与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关雎》相遇。那它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孔子在编定时将其放到“第一”的位置?并且,我们不得不注意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只有《关雎》一篇。难道就因为它写的是爱情,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仅仅是这一点,恐怕《关雎》不足以位列《诗经》之首吧。 二、教学尴尬:没什么可讲,不便于讲 作为一个文学经典,《关雎》在语文教学中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有位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语文教师讲述了她的故事: 在教授《关雎》这一课时,我一般只是让学生们多读几遍,熟悉字词,然后背诵一下就结束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一课没有什么内容可讲,无非就是一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的爱情故事,而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也不愿多提及“爱情”这方面的内容,怕引发学生过多的想法。 这位老师很真诚地给我们讲述了《关雎》的教学命运。而这也是不少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尴尬:第一,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却没有什么“可讲”的;第二,美好的爱情,不便于给初中学生讲。关于第二点,曾经有个担任班主任的数学教师与语文任课教师开玩笑:“我们班主任辛辛苦苦地给学生讲不要早恋,你们语文教师却一篇又一篇地教爱情诗,你叫我的班主任工作怎么做嘛?”玩笑中的尴尬,却也有语文教学的份。 这里的尴尬,源于没有读懂《关雎》这个文本:一方面被《教师教学用书》、网络参考资料所束缚,没有直接面对文本本身;另一方面缺少走进文本的真功夫。其实,走进初中语文教材的《关雎》,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它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让学生去恋爱”,而是教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怎样的人值得你去爱,怎样获取恋爱的资格”。这就是这个诗歌文本“风天下”的教化之功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之所在。 《关雎》真有这样大的魅力? 三、追根溯源: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 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这个问题,我们己无法问孔子,但可根据相关文献

诗经全文鉴赏辞典正文(精美排版)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正文 (精美排版)=题解+注释+译文原编者和补充译注者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但愿这件事能对朋友们有所益处,至少,可以为大家省去查阅辞典和打字的时间吧。这样,我所耗费的时间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F-001】-【F-160】、【Y-161】-【Y-265】、【S-266】-【S-305】分别表示风、雅、颂的篇目。余冠英注释的《诗经选》106首穿插其中,为了区分,在篇目后面标有(必读)字样,例如:【F-001】关雎(必读)。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推荐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 参考文献书目 先秦文学教学参考书: 1、《先秦大文学史》赵明主编·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2、《先秦文学史》禇斌杰、谭家健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选·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先秦诗鉴赏辞典》姜亮夫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神话研究》茅盾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6、《先秦散文选注》罗根泽编,戚法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庄子集释》郭庆藩辑,王孝渔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两汉文学参考书目: 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文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华书局 姜书阁《汉赋通义》齐鲁书社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聂石樵《司马迁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永雪《史论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韩兆琦《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乐府诗笺》三联书店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新探》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 王洲明《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集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陆保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国小说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一、文本误读:止于不当止之处 对《关雎》文本的误读,主要发生在对内容的误解上。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辨识误读的开始。 答案一:写爱情。这个答案,从一般社会消遣性解读来说,也就可以了。作为一般社会性读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往更深处探究。读一读,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也就可以了。而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都不应该止步于此。 答案二: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这个答案,是对前一答案的具体化。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说:“《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和《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对该诗的解读鉴赏文章也大体持此种观点。 当严肃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权威的鉴赏辞典都止步于此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真正的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不得不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 我们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就要与《诗经》打个照面,首先的首先就是与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关雎》相遇。那它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孔子在编定时将其放到“第一”的位置?并且,我们不得不注意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只有《关雎》一篇。难道就因为它写的是爱情,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仅仅是这一点,恐怕《关雎》不足以位列《诗经》之首吧。 二、教学尴尬:没什么可讲,不便于讲 作为一个文学经典,《关雎》在语文教学中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有位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语文教师讲述了她的故事: 在教授《关雎》这一课时,我一般只是让学生们多读几遍,熟悉字词,然后背诵一下就结束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一课没有什么内容可讲,无非就是一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的爱情故事,而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也不愿多提及“爱情”这方面的内容,怕引发学生过多的想法。

《诗经》题解+注释+译文之欧阳家百创编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正文 欧阳家百(2021.03.07) 原编者和补充译注者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但愿这件事能对朋友们有所益处,至少,可以为大家省去查

课外古诗赏析2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7小题) 1.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2.桃夭 《诗经·国风》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于归:指姑娘出嫁。 ③蕡(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④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①除夜:除夕。②三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后亦多泛指四川。③那堪(kān):哪能受得了。④岁华:年华。 (1)这首诗的核心是一个“悲”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说有哪些可悲之事? (2)尾联“那堪”二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爱情诗词鉴赏

爱情诗词鉴赏 为爱而生 摘要:自古以来,关于爱情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却永远不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常谈常新,或温馨甜美,或坎坷多磨;既能淡如水,也能浓如墨;有牵挂思念,有口角埋怨;曾经耳鬓厮磨,如今生死相隔……爱的好,爱的坏,爱的愁,爱恨间的纠缠纷扰,都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流动、流转、流传。因为有爱,世界成了美好的人间,因为有爱,诗词也有了鲜活的生命,让读者流连驻足,嗅着这为爱而生的墨香。 关键词:爱情诗词为爱而生 正文: 爱情是什么?多少人托着腮帮,紧锁眉头,苦思不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恐怕真如清照之词所说,那关于爱情的答案,越寻找,越迷茫,越黯然。然而生命不止,爱亦不息,有人为之海誓山盟,有人为之肝肠寸断,有人赞它的伟大,有人怨它的善变。爱情,这微妙的情感,多少人前仆后继,追求的热度不减。庆幸文字这一伟大的创造,尽管载不了爱情的所有,却也能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透露些爱情的边边角角,或温馨甜美,或坎坷多磨;既能淡如水,也能浓如墨;有牵挂思念,有口角埋怨;曾经耳鬓厮磨,如今生死相隔……那么多的故事,因为爱而衍生的百转千回,让人禁不住驻足,欣赏,沉思…… 秦风·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中有太多的经典被人传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所有的句子遇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曾看过一人评论说,“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这么一句评价的,不仅仅是因为这篇《蒹葭》是三百余首中我唯一能够全都记得的,更因为是那种感觉,若即若离,可遇而不可求,某种程度上,将爱情写到了极致。 尤其喜欢“蒹葭”二字的发音,清脆而淡雅,仿佛若那在水一方的温婉女子,朱唇轻启,带着水样的灵动,也若那惊鸿一瞥的男子,是他的小小心子的跳动,带着初次遭遇爱情的雀跃和青涩。那女子会不会马上就离开呢,好想快快赶到女子的面前,向她诉说自己的悄然心动。然而向上走,道路好曲折,我跌跌撞撞,不得前行;想向下游走,但却觉得那女子渐行渐远,仿佛到了湖心,遥不可及,该怎么办才好?只剩芦苇飘摇,水雾迷蒙,徒留我黯然神伤。 爱情,让人忧,让人笑,可望不可即,淡淡的忧伤,化成一片水雾迷茫,让人不由自主地迷失。爱情是那虚幻而绝美的风景,是那风中摇曳的炉上的火,轻盈,美丽,飘摇…… 上邪《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总是惊艳于这位女子如此热情大胆的表白,坦坦荡荡,爱就爱了,爱得坚定不移,爱得义无反顾,爱得轰轰烈烈。习惯了中国古代女子的伤春感怀,三从四德,逆来顺受,偶尔听一下这样对天而唤的誓言,震动的不仅是耳膜,更是一颗心。我无法得知那位男子听到这样的誓言会是怎样的反应,这样性格似火的女孩呀,用生命去爱着,你是一朵绽放的奇葩,值得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