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时间:2012-06-25 字体:大中小访问次数:363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我们积极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趋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中原文化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原崛起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魅力,在海内外的传播和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河南已经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一是认识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二是引领作用,中原文化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三是推动作用,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支撑作用,中原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维系、智慧成果的传承功能;五是凝聚作用,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聚合作用。历史上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

文化事业

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统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发展,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大公益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服务力明显提升

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舞台配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全国最大的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6.87%,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鹤壁文化艺术中心、安阳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高品位文化场馆兴建和开放,河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观众达2000多万人,成为河南历年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广场文化活动。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4个,文化站2000多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423个,电影发行公司132个,城镇电影院477个,初步形成了县(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文化室)等多层次的基础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省有“全国文化先进县”18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省级文化先进县”40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69个以及“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13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5个,基层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工作全面铺开。

文化吸引力显著增强

河南是戏剧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以及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活跃在城乡舞台上。随着文化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豫剧《香魂女》、《程婴救孤》、《常香玉》等剧目连续三届分别获得中国艺术节最高奖——文华大奖;《程婴救孤》、《风中少林》、《铡刀下的红梅》等剧目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舞台艺术双“三连冠”的获得,在全国独树一帜,使河南舞台艺术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提高。豫剧《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戏曲电影艺术片《村官李天成》、电视剧《快乐星球》等获得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戏剧界涌现出很多艺术名家,如“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等。全省现有中等艺术学校18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4个,年均演出5万多场,其中到农村演出4万多场。

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潮涌中原”、“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唱响了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河南采访、“网上看河南”等大型活动规模大、声势大、影响大,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河南开放、崛起的新形象,掀起了强劲的“河南风”;继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出黄帝文化品牌之后,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巨大成功,进一步打响了黄帝文化品牌,使其逐步成为推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力量。全年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00多项,涉及世界五大洲和港澳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承办了“艺海流金中原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少林寺武僧团参加了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港、澳、台等地区演出,郑州市杂技团赴美国表演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原文化、扩大了河南的影响。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文物古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坚持市场化发展、多元化开发、多形式发展,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嵩山历史建筑群已被确定为中国200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河南博物院《殷墟珍宝展》等9个陈列展览分别获得特别奖、优秀陈列奖、最佳内容奖、最佳综合效益奖等8个奖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个(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8个。2007年度,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等五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占据半壁江山。

文化产业

坚持把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柱,以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优势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打造文化品牌为首要任务,以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为基础工作,以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为关键环节,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重大举措,开发创作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文化品牌、中原文化品牌,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实力、在国际有影响的中原影视产业基地、中原报业产业基地、中原出版产业基地、中原娱乐产业基地。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450亿元,近三年翻了两番多。

演艺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河南演艺历史悠久,演艺资源丰富,发展演艺业条件优越、市场广阔。我们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明确演艺业发展的出发点,寻找演艺与市场的结合点,激发演艺团体闯市场的兴奋点,扩大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共生点,把握演艺业改革

发展的着力点,找准党委、政府工作的立足点,抓住演艺业发展的关键点,并把这七“点”连成一“线”作为河南推进演艺业改革发展的工作主线,初步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路子,有力推动了全省演艺业更好更快发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白云山旅游景区通过开展民俗风情演出,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演绎宋文化历史故事,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展示了中原文化。2007年,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达到2.5万余家、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03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

出版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通过高度重视、加强扶持,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加强管理、促进繁荣,勤奋好学、优化素质,河南出版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优、越做越长。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图书出版社12家,报纸出版单位123家,期刊出版单位242家,电子音像出版社4家,网络出版单位3家。标志性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基本完工;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全省有9种出版物获奖,1家出版社获优秀出版单位奖;有1种图书荣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承办权。河南有11种期刊列入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销售与市场》杂志成功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营销第一刊”;《小樱桃漫画》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原创漫画图书。2007年,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省出版界沿用了50余年的传统出版体制彻底尘封,全新的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正式启动,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2.31亿元,位居全省百强企业17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为11.89亿元,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影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影视产业坚持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开拓题材品种、逐步做大做强,正日益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不仅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司以奥斯卡电影院线为依托,在上海、西安、海口等城市建设了10余座奥斯卡五星级影城,初步形成植根郑州、西安,辐射全国的电影放映网络,排名位居全国第9位。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全省第一家三维动画公司,公司拍摄的原创动漫电视连续剧《独脚乐园》已在国内外许多电视媒体播出,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07年优秀动画片”。

农村文化产业闯市场打品牌

按照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批好的文化品牌、一支好的从业队伍、一批好的艺术作品、一套好的经营方式的要求,重点在提高品位、打响品牌、勇闯市场上下功夫,形成了人人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潮。全省现有文化产业示范村30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已建成3800个。在全国著名的“魔术之乡”宝丰县,由民间演出团体组成的演艺集团公司正式挂牌运营,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县级演艺集团公司,全年演出40多万场(次),演出收入突破4亿元,被中宣部、文化部称为“宝丰现象”。民权县王公庄村农民靠画虎画出了一个新产业、画出了一个新农村、画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画虎村”。2008年农历大年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给“画虎村”的农民画家们亲笔回信,勉励大家不畏困难、勇于创新,不断绘就新的画图。并随信赋诗一首,“荷锄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画虎雄。泼墨岂只为斗米,虎虎生风长精神。”高度赞扬了王公庄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本着精心谋划、抓好试点、积极稳妥、兼顾各方、促进发展的原则,坚持三创新、实现三突破,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起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运行机制。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突破

以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为方向,把行政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政策调节、宏观调控、规划引导和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上,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进行社会管理转变。全省出版行业从出版管理部门中剥离出来,组建了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管办分离。

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扎实有效

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通过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干部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充分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入推进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尽快“脱胎换骨”,脱事业性质之胎、脱政府包养之胎,换弱不禁风之骨、换没有自生能力之骨,打造了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和

企业集团,形成河南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省定31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完成转企改制或清产核资, 8家文化单位完成“事转企”改革。商丘以市豫剧院和宋城影剧院为主体、整合19家文化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商丘演艺集团,采取“集团+经纪人+市场”的经营模式,激发了演艺人员创作、演出活力,演出场次和收入均大幅上升。

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非特殊性的文化领域。引进省外民营资本与河南企业资本相结合组建文化演艺公司,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为文化演艺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2007年,河南成功举办首届中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原国际动漫节等文化招商活动,签订合同项目133个,投资总额282亿元,到位资金33亿元。

文化创新硕果累累

坚持以内容创新为着力点、形式创新为关键点、业态创新为切入点,把创新贯穿到文化创作、生产、服务全过程,使各种门类的艺术不仅具有时代特色,还具有鲜明个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第一部45集播出后反响良好,第二部正在拍摄中。河南电视台名牌栏目《梨园春》,以演唱比赛、打擂台的新形式弘扬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不仅第4次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大奖--优秀栏目奖,还远赴委内瑞拉、墨西哥、巴西等国演出,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精神文明建设

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谋划、真抓实干,理论武装、正面宣传、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各方面工作整体推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理论武装工作卓有成效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美好前景凝聚人心、强基固本,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六个一”活动,即办好一个研讨班、组织一个报告团、开展一个宣讲月、用好一个教育网、形成一个宣传潮、开好一次民主生活会,先后举办了6期省委中心组学习研讨班、8期市厅级干部轮训班、3期基层干部示范培训班,组织3个专题报告团到全省各地巡回报告,在全省迅速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高潮。

宣传舆论健康向上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精心组织广大媒体分赴18个省辖市对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情况和经验及时报道,积极开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和“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认真做好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第二届中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广泛宣传创业精神、抢险救援精神、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舆论强势。2007年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报道河南的稿件达17582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思想道德建设亮点频现

坚持用教育来提升、用实践来推动、用法纪来制约、用典型来示范、用舆论来引导,抓住党员干部、青少年两个重点群体和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四个重要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中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开展“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主题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举办第二届河南省公民道德论坛,表彰“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命名第三批10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广泛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伦理、生理、心理”三理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为当地做贡献、为河南添光彩”活动,大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景区“双创”活动,精心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面启动“热情迎奥运、文明我先行”活动,中央文明办组织中央媒体作了重点报道。目前,全省已有3个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27个全国文明村镇。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04 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金 莉 (河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文化产业突出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这种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经济形态代表了我国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以及一体化态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无疑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仅以河南省为例,简单论述政府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304-2 文化产业是本世纪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朝阳产业。在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以来,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使河南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善河南省文化产业,河南省政府作出了多方努力。2005年通过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同年9月又推出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奠定了未来十五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2009年省委办公厅与省政府办公厅又联合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省文化厅、省广 常会受情绪左右,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调节自身情绪、消除紧张与焦虑的能力。在创造性戏剧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他们感受、表现着鄙陋和高尚;在丰富多样的角色里,真实感受喜、怒、哀、乐、愁,体味人间百态。创造性戏剧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宣泄情绪的合法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创造性戏剧教育应用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策略 (一)将创造性戏剧作为人文课程教学手段 人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简称,是指根据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特定目的和为实现一定目标围绕人文学科而设计、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其进程的总称。主要包括文学、历史、伦理、艺术、哲学等科目。 创造性戏剧活动的主题来源广泛,如政治、道德、社会、艺术等。通过创造性戏剧活动,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事物,领悟人生、评析时事;学生深入剧中人物心理状态,具备同理心,形成自我约束力,具备道德判断力;学生努力自我表达,与人商讨剧本、台词,逐渐增强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学生深入刻画人物形象,设计舞台布景、道具服装,提升艺术表现力。 (二)开设创造性戏剧课程 20世纪60年代始,西方一些国家以教育立法的形式陆续将创造性戏剧纳入课程。90年代初,一些对戏剧有兴趣的学者如胡宝林、林玫君等把国外创造性戏剧相关观念引入台湾。至2000年,“台湾地区的创造性戏剧教育课程开始纳入到一般艺术课程教学‘艺术与人文’课程的范围之内。 我们可借鉴西方及我国台湾地区先进经验,将创造性戏剧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当然,与培养专业演员的戏剧课程不同,创造性戏剧课程的开设旨在增加学生的群体体验,“其发展的重点在参与者经验重建的过程和其动作及口语‘自发性’之表达。在自然开放的教室气氛下,由一位领导者运用发问的技巧、讲故事或道具来引起动机,并透过肢体律动、即席默剧、五官感受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戏剧活动来鼓励参与者运用‘假装’(pretend)的游戏本能去想象,且以自己的身体与声音去表达。在团体的互动中,每位参与者必须去面对、探索且解决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情境,由此而体验生活,了解人我之关系,建立自信,进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与社会的参与者” (三)深入幼儿园开展戏剧教学活动 学生可利用幼儿园实习机会,积极开展戏剧教学活动。采用“体验戏剧”的方式,即“围绕某一特定的材料或主题,设置若干场景,使用不同的技巧,以不同方式来表演。”学生通过与儿童共同表演,为儿童带来灵感和动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综上所述,创造性戏剧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应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将其应用于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从而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索丽珍.创造性戏剧教育融入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探索[C].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2005. [4]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5] 徐东霞.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 策[J].教育教学研究,2008(11). [6] 门保全.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研究[J].郑州铁路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责任编辑:罗 红 作者简介:金莉,河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e214684132.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167.html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

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专业2009级1班 学生姓名陈学印 指导教师赵永柯 2012年 6 月 16 日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实现的。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基础总体上比较薄弱,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及发展状况 首先,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从第一产业中占比大的农业和牧业来看,2005 年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7.1%, 牧业占28.3%, 2010 年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56.5%, 农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牧业则大幅度增加到37%。在种植业内部,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也有较大改善, 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得到调整, 大宗农作物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其次, 河南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 2010年比2005 年增长18.7%,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 3%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11.8%, 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轻工业增长经历了重工业拉动、轻工业跟进、轻重工业同步增长的变化过程。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 5下降到2005年的34.9%, 同期重工业所占比重由62.5%上升到65.1%。2001年之后, 重工业的比重加速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6. 9%,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 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由2001年的3. 5% 提高到2005年的40. 3%。 河南省位于中部地区,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有河南特色的产业结构。第一,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在第一产业中, 农业仍占有绝大比重, 高于全国49. 7%的平均水平6.8 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南仍然是一个种植业大省, 粮食生产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第二

7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文档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省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沿海先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明显差距。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各省市区也竞相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意见,出台政策,抢占产业制高点,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努力把我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

式发展,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总体思路 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经过努力,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在继续发展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影视节目制作和电子网络出版、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业,实现纸介质向光电介质、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跨越。文艺演出业要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地方剧种和民间艺术,特别要发展现代表演艺术形式,加快演艺业市场化进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巩固“郑、汴、洛”三点一线黄金旅游带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块、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交通、餐饮、旅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 ——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要以高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抓住国家加快农业产业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食品行业被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的政策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实现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重大转变,食品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03年以来,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到2007年底,河南省2238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52.45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3.8%,年均增长2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5.92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3.9%,年均增长26.5%,占全国食品工业总计的8.3%,居全国第2位;实现利润总额281.51亿元,占全省总计的14.5%,年均增长55.6%,占全国食品工业总计的12.0%,居全国第2位。 进入2008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企业个数增加至2636家;完成增加值1043.28亿元,增长23.8%,增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前11个月,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4.4%和35.9%,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和15.4个百分点,均居全国第2位。目前,河南省的食品工业在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广东、江苏、四川、辽

宁和河北等人们印象中的传统食品工业大省,仅低于山东,竞争优势凸现。 2007年部分食品工业大省食品工业主要指标 (二)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主导产品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大粮仓”优势,积极向“大厨房”转变,河南省基本告别了卖原粮的历史,走上了卖产品的历史新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速冻米面食品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方便面、饼干、小麦粉、味精产量均占全国的20%以上,已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 河南省部分食品产量情况

关于命名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决定(豫文产业[2008]11号)

豫文产业[2008]11号 关于命名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决定 各省辖市文化局,巩义市、项城市、永城市、固始县、邓州市、中牟县文化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特色鲜明,促进文化资源、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企业进一步融合与集聚的先进文化产业园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树立榜样、宣传先进、推动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按照《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办法》、《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在地方推荐、省评审委员会实地考察和评审的基础上,经厅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命名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园区等2个单位(见附件一)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郑州杂技馆等20个单位(见附件二)

为“河南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希望被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希望全省文化企事业单位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有关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一: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附件二:河南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园区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河南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郑州杂技馆 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 洛阳新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汝州市大唐汝陶研究所 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 河南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鹤壁市黄河古陶研制厂 新乡梦工场(新乡市红旗区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新乡市成林纸品包装有限公司 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 濮阳龙陶工艺有限公司 禹州市神垕镇杨志钧窑厂 临颖县南街村集团 灵宝市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 南阳金光数字显示有限公司 商丘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商丘开元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淮阳太昊陵 永城市芒砀山文物旅游区 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篇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 唢呐艺术民间音乐河南省沁阳市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 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板头曲民间音乐河南省南阳市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板头曲分布较广,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皆可见其踪迹,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我国民间乐队中难得一见的弦索乐组合。其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曲体大部分为六十八板体,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多变。 1949年后,板头曲得以复苏并受到广泛重视。1953年,著名古筝演奏家、板头曲传人曹东扶先生代表河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板头曲的独特风格在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部分板头曲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更是传遍神州,远播海外。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化体制改革,促进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化产业园区和进驻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化艺术中介、旅游化服务、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

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剧、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观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化行政主营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约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脾、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化企业: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2004年河南第一产业比重为19.8%,比2000年下降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8.9%,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1.3%,上升0.9个百分点。这说明经过5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占比重下降,第二、三次产业占比重上升,这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吻合。 从增加值构成看,第二、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大体相同;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在朝着逐步优化方向发展。从1997年和200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测算结果看,2002年河南省各产业平均带动力为2.0344点,比1997年提高0.5316个点,各产业平均推动力为1.2043点,提高0.3146点。三次产业配置效率的稳步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总生产率的提高。 (二)各产业内部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虽然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显著,但各个产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在第一产业内部,无论是从增加值还是从固定资产来看,种植业所占比重都嫌较高,林、牧业所占比重偏低情况依然明显。农业各行业间关联度不强,农村工业发展依然缓慢,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进而又影响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的开拓发展。 2、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河南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占比重依然过大。对经济增

长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加工链条短且综合利用程度低的原料加工、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如有色金属、煤采选、食品加工、电力、造纸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还未成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3、第三产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基本以传统产业为主。2004年河南省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71万个,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的66.1%,比2000年上升7.3个百分点。长期以来,三次产业中河南省第三产业无论是劳动力比重或增加值比重都较低,虽然近年来情况有好转,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或周边省份相比,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河南省的一个短项、弱项。 整体来看,河南经济目前除面临上述问题外,还存在创新乏力和竞争过度的现象。河南99%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多数企业甚至没有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也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专利策略开拓市场。这就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部分传统行业的“创新乏力、过度竞争”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全省产业层次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还造成近期煤电铝及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更影响到河南经济的运行安全、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因此,结构调整,正当其时。 三、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这一特点。在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所占比重较高,但增速渐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河南省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企业、园区

河南省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企业、园区 1.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商丘)夏邑县火店镇的手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民间传统工艺品加工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旗穗、中国结、排须等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达6万人。 商丘市虞城县的贾艳梅就有这样一双巧手。因为这里是花木兰的故乡,所以她的公司名叫木兰剪纸艺术有限公司。 2.驻马店:上蔡 3.平顶山:汝州县的汝瓷博物馆、蟒川镇半扎村申报“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 宝丰的马街书会,这个书会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说书的展示、展演和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书会,中国中部几个省的说书人每年都要在这里聚会,可以说是说书文化的大聚会。 唐钧的古瓷遗址多集中在郏县北部 4.焦作:河南天目瓷文化有限公司 5.安阳:内黄县年画艺术馆展出的池家木版年画《双龙五凤福》,年画流派百家,池家年画可圈可点。它以乡土气息浓厚,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为特色,在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012年11月,池家年画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安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2日,《池家年画项目》被共青团河南省委、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河南省青少年优秀文化产业项目;2013年12月27日,经专家评审,以内黄县池家年画坊为基础的内黄县年画艺术馆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周易文化产业园、曹操高陵文化旅游产业园、三杨庄二帝陵文化旅游产业园、安阳?中国历史文化产业博览园、龙泉生态旅游区产业园、安阳县西南文化旅游产业园、林州航空运动文化旅游产业园、安阳文字文化产业园。 重点文化企业:河南凯瑞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森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安阳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安阳日报报业集团、安阳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河南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安阳市富林日用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10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文档

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 业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豫文产业…2005?4号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精神,结合全省文化工作实际,省文化厅确定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依托三个抓手,突出三项重点,发展三大文化产业,奋力实现全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依托三个抓手 (一)抓骨干文化产业企业的培育。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或公司,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在省电影公司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组建河南省影视文化集团公司,在巩固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同时,开展影视节目的制作,在文化系统形成龙头骨干企业;以省演出公司、濮阳市杂技团、新乡市杂技团、濮阳市杂技学校、开封市杂技团、郑州市杂技团、漯河市杂技团为核心成员,成立河南省中原杂技有限责任发展公司,在此基础上,整合全省杂技资源,组建河南杂技集团;在河南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河南省文化艺术音像公司,开展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业务,逐步形成辐射周边及西北诸省的大型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基地。 (二)抓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以文物、杂技、少林功夫、豫剧等为重点,建立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借助科技力量和市场运作方式,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和艺术团体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认真做好一

年一度的文化项目推介。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载体促进产业的发展。加快中州影剧院的维修改造进度,尽快开展演出经营业务,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团体演出,为省会人民提供一个新的文化娱乐场所;加快文化音像广场的建设进程,吸引国内外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投资经营,形成中部地区有影响的音像制品集散地;以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和省群众艺术馆为依托,建立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并以各地文化艺术学校为支点,推动艺术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省文物交流中心和省美术馆为依托,成立文物复仿制品和艺术品拍卖经营机构,形成文物复仿制品和艺术品物流基地;注重开发动漫、网络游戏、杂技剧、舞剧等文化项目;各地区依托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实现一市一景、一县一品发展格局。 (三)抓知名文化品牌的打造 抓好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进一步提升河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继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抓紧进行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少林功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将更多的河南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抓好精品文艺品牌。加强《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木兰诗篇》、《风中少林》、《河洛风》、《清明上河园》等文艺精品剧目的市场化演出运作,探索与旅游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演出完善精品艺术,通过精品艺术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使这些艺术精品成为我省的演出品牌。 抓好河南省奥斯卡电影院线品牌。扶持河南省电影公司在郑州、洛阳、西安、上海、广州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再建一批现代化影城,

2019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二篇: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三篇: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四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第五篇:芜湖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 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 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 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 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 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 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 文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