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

(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造力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资讯多如过江之鲫。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资源搜索和探索交流不再受限制,大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搜索大量的资源,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有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易检索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将所以的资源保存在数据库中,查阅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新媒体使大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发挥

新媒体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大众,受众可通过媒体途径通过各项交互工具,与传播者进行沟通与回馈,从而个人的主动性得到提升。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受地域限制;广播、电视只能通过卫星传播才能实现全球播放;新媒体在传递中跨地域、跨国界,所以新媒体具有绝对的优势。大学生可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的信息。对于不同需求的新媒体

资讯,大学生无需通过购买书籍、报纸的途径,他们只需进入网络便可分享各需的养分。大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

3.新媒体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

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不仅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对某一事件进行全方面的立体阐述,也是融合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使得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采取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进行思想交流、宣泄压力。他们利用新媒体提供的技术追求平等,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从而促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可结合各个地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选择性的汲取。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交流方式导致了人际关系趋于淡漠

新媒体信息的快速接受和反馈,使得一些大学生们时时挂念着信息的更新,关注他人的评论。不但在课上频繁地掏出手机,影响了课堂效率,而且在课余时光也是在忙着刷微博、微信等。即使是同住、同坐在一起,也没有太多交谈,各人抱着手机、电脑玩的不亦乐乎,造成了身处同一空间却没有交流的局面,无法让人们真正的相互深入了解彼此。新媒体的信息交流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迷恋上这种可以编辑生活的状态,降低了传统沟通交流的热情,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冷漠,隔起了心墙。

2.新媒体资料多种多样导致依赖性形成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这不仅塑造了人的惰性,更会大大降低了学习研究能力,这不利于学术功底的培养;而新媒体也使得盗窃知识版权的问题日益严重,经过网络搜索下载所需资料经过拼凑便可“整理”成为一篇学术论文,而作者却未有任何调查实践与研究;过分沉溺于对便捷新媒体信息的获得,使大学生学习或完成作业时产生严重依赖,增加了专业学习的干扰因素。

3.新媒体内容的参差不齐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

大学生在新媒体消费过程中,“个性的、时尚的、通俗平庸化的内容被奉为潮流,这种不良的网络消费习惯将极大地冲击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暴力、金钱、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正一步步地通过媒体被大量渲染。新媒体中多元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更注重自我,重视个人价值的追求和经济利益的获得。网络成为不同文化交锋的战场,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负面的信息冲击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这并不利于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从文化角度解析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强调“文化保护”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它既注重学校课程考核又注重社会舆论,形成了双重评价标准,学校课程的考核对象既有课程也有学生、教师。此外,还将社会舆论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使得教育评价能够及时反馈,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

与英国有所不同,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强调“文化抵制”。在“文化抵制”理念的指导下,加拿大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

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体制完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每年还会举办媒介素养教育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政府颁布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方针,编著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指南;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与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媒介负面文化的免疫力;建立媒介教育组织,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在“文化抵制”理念的影响下,加拿大的教育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国民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另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认同能力”,通过分析不同的媒介实例,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拿大是世界上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就幵展了“屏幕教育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影视信息,被认为是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前身。到八十年代末,加拿大的媒介素养观念已经被官方认可。加拿大的国体决定了其教育体系的地区差异,在媒介素养教育推广上,安大略省是第一个从司法上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必修课的地区,其“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概念”也广为各国引用。

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思想是“文化融合”,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推行多元化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媒介文化为中心,重点评估学生分析技巧,强调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包容,逐渐形成了测量媒介素养的五类、十条标准。通过这一系列独特的评价标准,澳大利亚建立起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英、加、澳三国媒介素养教育针对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措施,既反映了其必要性,也反映了多样性的文化态度。英、加、澳三国非常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和推广,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媒介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专业化和普及化;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和政府,还包括社会工作者、家庭以及媒体工作者;教育内容也分层次多样化,与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紧密联系;此外还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利用丰富的技术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时间不长。我国学术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最早起源于1994年,相关的学术成果则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之前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则寥寥无几。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均比较缓慢。据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5.3小时,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在接触各种媒介信息上,由于处在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大多缺乏辨别和抵抗媒介负面信息影响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理解媒介信息语言、掌握基本媒介信息技术、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介信息的意义,是新时期教育界以及传媒界需要思考的新课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本土化的研究道路,逐步创建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媒介教育模式。

四、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他们都深深地与高校德育社会化整合,已经在内部改变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人格塑造。新媒体是移动无处不在,不记名,互动,虚拟现实等媒体的功能,并且有效地促进了情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道德教育的意识清醒和价值的塑造道德教育实践;然而,技术的双刃剑特性带来的忧虑和风险,已经威胁到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道德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有效应对,采取措施,以避免新媒体道德社会化带来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风险。

(一)利用新媒体的正面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性

作为新媒体的两大主力——网络和手机,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无限期望。新媒体作为互动性强、开放共享、注重受众的个性、快捷平等、集成多种复合信息的传播平台,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超大容量信息的载体,还包括民主与平等、创新与效率的意识,更强调开放互动、共享共建的氛围。

1、利用新媒体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

新媒体较旧媒体在实效性、互动性、开放性和信息容量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利用这个平台构建自己的空间引导大学生更好的运用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库。开启网络选修课、网络图书馆等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出网络的共享性、便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可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使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努力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转化为现代化、引导性的教育方式,做到在思想上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

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介,首先必须对当今的媒介环境以及新的传播理念有所了解,互联网从 web1.0 升级为 web2.0 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更新换代。另外,让大学生熟练地操作和运用 web2.0 媒介是提高媒介素养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会利用“豆瓣网”“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使大学生有自己的获取、传播信息和沟通的传媒渠道,以便于便捷地沟通和交流。

2、创建新媒体互动平台,拓宽师生的交流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为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快速的信息传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百度校园贴吧、校内BBS等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者可以通过升入这些学生圈子来及时地捕捉学生们之间的重大变化,尤其是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并及时进行引导处理,形成正面的网络舆论强势。而如今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教师不仅可以发布各类学术文章、也可分享他觉得有益的信息,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关注不同领域、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教学风格的微博,获得关于某个观点跨学科的分析与见解。新媒体的互动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师生间的交流渠道,拓展了教育者点施教模式。

(二)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

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相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从技术、规模、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对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时明确表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规范的网络行为和言论,为新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2.加强新媒体文明建设

新媒体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欣喜地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时尚时,大量的网络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在了人们面前。网络色情、欺诈、侵权等信息,严重影响着网络家园。网络带来的各种问题并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和技术就能解决的,人的因素在互联网管制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著名的美国传播学专家理查德·斯皮内洛认为,道德“应当是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为个人行为和组织政策划定边界”。作为现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伦理体系,因此,提倡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成为实现网络信息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都离不开网民的监督与自律。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及知识水平以增强抵制和识别网上低俗和虚假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拒绝网上不良信息;另外还需要大学生平日多积累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增强对网上虚假信息以及谣言的识别和抵抗能力。同时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信息创作能力,强化大学生

的信息传播责任感。在大学生明白自己成为网络的主导者的前提下,要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如何说”和“说什么”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传播权利,做好对所传内容的把关工作。首先不能传播虚假的和色情的信息以及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播具有创新性的信息。

3.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

加拿大在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自主批判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具备自主识别能力和批判力十分重要。结合加拿大的经验,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不应该局限于单纯保护青少年抵御大众文化负面信息影响的层面,而要结合本国国情,让学生实实在在成为大众媒介的参与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一般应试课程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应该多利用生动视听材料来辅助教学,包括电视节目、广告、电影、报纸杂志等多种可利用的媒介形式。例如教师在媒介素养教学中可以釆用先让学生看电视节目或阅读报纸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其中的基础上再来思考问题。教育部也应鼓励学校多釆集整理大量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电视节目、影像资料做为媒介素养教学的案例,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媒介素养能力,而不仅仅是媒介素养理论。

五、结语

在如今这个新媒体当道的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早已不仅限于对外界消息的摄取那么简单,它已涉及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发挥好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成了时下最热议大话题之一。我们更应该调整好心态去迎接新时代的潮流与冲击。

参考文献:

[1]张纬宇.微信之六“W”——微、味、威、维、危、未[J].新闻世界,2013(11):100-101.

[2]Haiyan LI. Socialization Path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Media Era[J].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5,83.

[3]宗佳惠. 从文化角度解析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模式[J]. 电影评介,2014,10:91-93.

[4]王雨馨. 加拿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D].郑州大学,2013.

新媒体工作者的素养

新媒体工作者的素养 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修养决定着舆论引导的方向。作为党的宣传主阵地和舆论引导的主力军,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对切实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日趋复杂,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修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做到既坚决果断,又有理有利有节。 新闻工作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政治的敏感性,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保持思想上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入研究,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出台的各类政策及时跟进学习,以一定的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形势变化,才能在日常报道中避免思维偏差,从而对受众造成消极影响。 从事新闻工作,只做掌握新闻学知识的“专家”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每天都要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具备涉猎广泛的知识结构,对不同领域涉及各种专业知识都要通晓。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环境形势不断变换,新闻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树立虚心向学、厚积薄发的学习态度。为培养新闻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理念,温报集团设计并实行了一系列制度和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载体,营造比学赶超的浓郁学习氛围,使学习真正成为下属各媒体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业务水平的自觉行动。 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

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 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 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的素质

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的素质 “我适合做新媒体吗?” “做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啊?” “在培训机构短期学习网络营销课程后,就一定能做新媒体运营吗?”这些问题是很多童鞋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根据个人学习的网络营销课程后为大家简单总结下:一个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哦。 大多数情况是,作为新媒体运营新手,更多时候做的工作其实是编辑整理的工作,即使是新媒体小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主要包括: 1、必须具备“网感”。其实就是能够有足够的敏锐度,抓住热点,无论是纯媒体,还是企业的新媒体,对趋势的把握都很关键,当然,不是所有的热点都要去追,对这一点的判读和把握能力也需要具备,有些热点追了会破坏整个品牌的形象。 2、整合能力。作为小编,你需要有整合素材、资料的能力。有时候你得到的就是几句话,你要做的是把这几句话发展为一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小爆料。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跟侦探差不多。 3、文采。作为每天码字的小编,文字功底当然是最基本的能力。最起码需要擅长一类文风的撰写,或逗比,或文艺,或正经。但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编,还不能算是优秀的新媒体运营。一个优秀的运营人员,绝不是每天写文章发文章的,那么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 1、理解产品 脱离产品的运营等于0,很多做新媒体运营的同学喜欢发段子,发鸡汤,这样数据会很好看,转发很多评论也很真实,但没有人谈你的产品这件事就毫无意义。 作为新媒体运营,需要熟悉产品的历史,及每一个功能点,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深刻理解产品的卖点,迅速定位并解决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对产品有自己的思考。 2、了解用户 新媒体运营人员每天面对的微博粉丝、微信听众都是用户,他们的喜怒哀乐、喜好与特征,是通过细心观察与反复验证,印入脑子里的。当然,也只有了解了用户,才可以创造出用户喜欢的内容。 3、懂传播 现在微博上怎样最吸粉,微信上用哪种方式能够引爆朋友圈,大家都在做的H5页面有什么诀窍能够让粉丝愿意扩散。形式一直在变,但方法论却没有变过,那就是传播的逻辑,引爆点、传播节点、传播形式三个要素。 4、运营/市场线 新媒体运营,运营的是新媒体渠道。产品运营,运营的是产品。如果把新媒体账号当成一个产品呢?你既是产品经理,也是产品运营。对于产品运营线来说,很多时候新媒体都是重要的承载体。 首先不得不说很多公司的活动运营都还是需要在新媒体上执行落地,对于产品内无用户沉淀的公司,新媒体就是进行用户运营的外部渠道,比如小米公司的用户运营渠道矩阵——微博、微信、社区、米聊。 所以说,新媒体运营汪们懂点渠道推广,会点活动策划,也是极好的!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 的媒介素养 欧阳学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

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新媒体素养材料

“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材料 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微博传播时间上的即时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二)微博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三)微博传播方式的裂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被有的人形象地比喻成病毒式传播: 正如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写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的极化性。这些特征,都对舆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⒈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⒉手机媒体成为独特的舆论放大器 ⒊微博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管理利用新媒体舆论时,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舆论的作用;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又要加快新媒体舆论法制建设,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做好新媒体舆论的规范管理。 ⒈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

⒊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 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 ⒌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 新媒体给当代生活带来了什么 ——雷启立教授在上海美术馆的讲演 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思维、文明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我们生活习惯、身体机能和整个社会组织形态的改变。 新媒体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当下生活 19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发展,深刻地介入、笼罩着我们的当下生活。早晨起来,网上溜一圈,当日送来的报纸就都是旧闻; 不同的媒介方式有不同的时空偏向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不妨拉开一个比较长时段的历史来观察。传播史告诉我们,新媒体之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新”的媒体,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文化政治。文字的书写对于结绳记事是新的,雕版印刷相对于竹简刻写是新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较于手抄和雕版印刷是新的。所以,“新”这个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手忙脚乱。 新媒体带来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特质的变革 从表象上看,新媒体首先体现为传递速度快。 第二,新媒体自身的形态、功能变化也很快,是一个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探析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探析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们越来越生活在由大众传媒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在这种现实环境的象征性环境里,不断提升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对现实环境做出客观判断、消解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庞杂,所以博客、播客、拍客等各种各样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以海量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人们所接触的世界也被二分成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大众传播媒介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商业化成为其动作的基本模式,媒介极有可能为了满足某些利益集团或迎合受众,从而无视传播道德与职业操守,损害公众利益。所以,在媒介形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层出不穷,这种状况的出现只能说,在以利润为终极追求目标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自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当不

能完全寄希望于传播道德与职业操守的今天,对于作为受众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提高其媒介素养,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享受的同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显得尤其重要。 一、什么是媒介素养 “medialiterarcy”译成中文即是“媒介素养”,是典型的舶来品。此外,还有“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媒介使用能力”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媒介素养”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 1、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2〕 2、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的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3〕 3、所谓传媒素养,就是人们认识、利用和参与大众传媒方面的素养。传媒素养不仅有个人的,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组织、传媒机构、权力机构的传媒素养。〔4〕 4、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5〕 5、媒介素养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个人能够简单地意识到媒介“饮食”平衡和管理的重要性,即如何合理地选择及分配媒介的使用时间;第二个层面的掌握具体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角度出发,先简单概述媒介素养的内涵,然后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在新媒体环境,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广泛。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成为新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众。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人,且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非常大[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需积极分辨、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中对“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媒体资讯素养”、

“传媒素养”等,但内涵基本一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3]。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避免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现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属于重要的受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交际平台更加广阔。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媒介,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较长、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等,进而患上网络依赖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逐渐疏离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 与其他学历较低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媒介操作使用技术相对较高,在关注网络的过程中,既关注娱乐功能,同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 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 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 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 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 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 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 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 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 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 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 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 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 真实呈现。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人们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现今的媒体素养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性,它包括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的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又指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所用的能力。当代大众在媒体接触消费、媒体认知理解等方面能够比较适应新媒体时代,但是也存在对媒体批判能力较弱和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质;现状与建议 一前言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们公认的大众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向世界各地传播;具有整合性,可以将以往旧媒体几乎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储存和传播;具有互动性,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之一,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即使受者也是传者。[1]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媒体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传播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某些媒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想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或利益集团,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传播各种劣质、错误、不良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大众所处于的信息获取环境变得复杂。 为了使大众能够在变得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认排除不良信息,获取自身需要的有利的信息,大众的媒介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于是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所需要的媒介素质和当代大众的媒体素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可提出提高大众媒介素质的策略。 二当代大众媒介素质现状 (一)大众使用的媒体呈多样化趋势 当代,大众获得信息和新闻的途径大多超过两种以上,在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网络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其中 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手机。[2]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的信息渠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捷性的提高,新媒体在各个阶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二)大众对媒介认识理解上有一定认识又认识能力不足 大众对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传媒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知道媒体对于自身知识架构和思维观点上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体信息对与深层价值观的影响相对忽视。如以“媒介素质”这一词为例,大部分人对其内容了解模糊,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其也不是非常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周珂(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项目简介: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党政干部媒介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548。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周 珂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会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成为新时期的紧迫任务。文中从运用新媒体搜集民意科学决策、利用新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和借助新媒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关键词:新媒体;党政干部;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71—02 近年来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和网络电视等在 沟通民意、 了解民情、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强大。媒介素养是公众对新闻传播、新闻事业及 媒体运作的认知程度, 以及公众利用媒体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传播目的的能力。党政干部拥有一定的 决策、审批权力,负有领导责任,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党政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党 和政府的形象。党政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为媒体所关注,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一动被放大、公开。稍有 不慎, 负面影响巨大。领导干部需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否正确地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影响人心,代表着执政水平的高低。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1.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党执政的舆论环境 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政治安全,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政干部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凝聚人心,增强党执政的舆论影响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公众的舆论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 突破5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数字是惊人的。网络传播中,网民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和回复等 形式自由发送信息、 交流观点、展开讨论,这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 使各种声音纷纷出现。特别是当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快速、开放和网民的聚焦会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暴。而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相关部门对信息的过滤和舆论监控越来越难,流言和负面信息会破坏党执政的舆论环境。党政干部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呼应网民的诉求,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牢牢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2.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民主执政的水平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民 意的重视程度。新媒体为民众参政、 议政提供了通道,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如果党 政干部还用以前的思维管理媒体和民众,无视民意的多重表达, 必将影响到民主执政的水平。当政府一项政策出台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所引发的民意浪潮会在新旧媒体间迅速传播开,促使党政干部应倾听民意,审慎考虑解决对策。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水平。一系列官员腐化堕落的事件,如湖北的邓玉娇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和官员日记门 事件等, 因为网络舆论监督而真相大白于天下。党1 7

新媒体素养教育

新媒体素养教育 摘要:我们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媒体工作看成,他们认为他们的个人,政治,经济,审美,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后果,都那么有说服力的,他们没有离开我们的一部分是不动,不受影响的,不变的。媒介即信息。任何了解社会和文化没有知识媒体的工作方式和环境的改变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新媒体素养教育、媒介、计算机、共享 一、新媒体素养教育 1、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概念 当著名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写的文章,他几乎不可能想到我们今天知道的因特网,更别说数码设备和各种网络的出现以来,公众在1992第一次给予的互联网接入。社交网络,博客,游戏,视频和图片共享,iPod,iPhone,iPad,youtube,facebook,推特,更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通俗的部分。真是难以置信,在不到十年前,大多数这些设备和网络不存在。然而,麦克卢汉的话是突出的今天,如果不是更多的话,比他们在四年前出版的时候还要多。 不是简单的媒体曝光量在最近几年已经改变很大,这是这次曝光的性质。年轻人不再只是消费者的媒体;他们是生产者和。。共享文化的挑战:在第二十一世纪的媒体教育,詹金斯等人。描述了这个新的环境作为一个参与

乡村文化。根据这份报告,真正的参与式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低壁垒艺术的表达和参与,大力支持创建和共享,非正式的导师,前—丰富的用户把知识传递给新手,一气氛,鼓励有贡献物质,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2、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简史 (1)采取一对一的重点技术素养 生长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开始了关于如何最好地利用教学和学习数字技术的全国性辩论,使得许多人在所有新的可能性,重新审视教育技术提供。当计算机进入了课堂,主要通过教育技术的支持者驱动(即,厂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2)采取双向的媒介素养培养 同样的技术,没有改变学校而不是改变外面的世界教育的神圣殿堂。作为数字环境改变了,所以也没有大家的想法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技术。它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不必要的教年轻人如何使用工具。 (3)当今的技能 有了这个新的权力参与的新责任。每一次一个学生创造,分享,互动,产生,下载,上传或混音,他或她面临一个选择:我信我只是增加了我对照片的摄影师吗?我应该不在facebook的照片后,一个同学?因此,批判性思维是静止的,好的,关键……伦理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了一回)突然成为技巧谈。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什么是媒介素养?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一般而言,大学生时期,正是公民规范的媒介素养的初步形成的时期现代教育体系下,年轻人大多时间封闭在学校里,还处在成人化的过程中,很多难关都不是自己独立通过的。尽管网络语言已经可以成功表达个人的生命体会,但是仍然没有超越自言自语。目前阶段,年轻人自身的特质仍然被流行文化掩盖起来。要真正解放年轻人,还需要社会和个人真正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作用,真正把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当做主要问题来重视。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又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我们可以从大学生目前在媒介接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分析:1、多数情况下,仍将媒介接触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表现在许多学生热衷的只是媒介上的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无论是来自海外或港台的电视剧,还是各种搞笑类的脱口秀节目他们都乐此不疲的观看,甚至上瘾。2、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知道通过媒介怎样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很多人在接触媒介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有的人在网上停留一天也没有信息方面的收获。3、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能力不强,对污染性信息的抵抗能力不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信息,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缺乏深入了解信息背景的自觉意识。4、临时抱佛脚、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接触媒体,有的人只是在需要完成作业或完成毕业论文时匆匆接触媒体,应付差事。5、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较差,不具有知识产权意识。整篇的从网上下载论文冒充自己的成果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有的学生专门在网上从事论文出售活动,据说生意还不错。6、社会阅历短,社会经验少,以校园生活为主体的年轻人的生命过程还比较单一,至少95%都是间接经验,是通过长辈、师长或教材言传身教,而非亲身体验。7、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对国外媒体的接触不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接触不方便。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进入国外网站,还有少部分是通过亲戚朋友邮寄。以上七点也反应出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迫切但却表现出不成熟的吸收信息的行为,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心智,不够理性的思考,对娱乐性的青睐导致网络流行语在许多大学生中流行甚至泛滥,我们可以发现,像人人网、微博这些大学生社交的主要网络活动阵地会经常出现热门转发,广泛传播的含有各种网络流行语的状态,消息等。一种好玩的语句的出现,即使你一开始不屑传播网络语言,但包围在到处都是网络流行语的网络中,现实的生活中一小群人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这又通常能引起周边社交圈的强烈反应,你怎么能保证你不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的语言系统呢? 以及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现状及其消极影响:1、各类非娱乐性节目制作娱乐化倾向,娱乐节目制作语言低俗化,降低了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2、媒介从业者缺乏社会责任感,虚假新闻和有偿性新闻时而见报,重要新闻做不到全面真实性报道,导致媒体和政府公信力受到挑战。3、凶杀、暴力和色情泛滥,人们的精神受到腐化、麻醉。“周立波和郭德纲互讽事件”回顾“周立波和郭德纲互讽事件”可以看出他们的言论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甚至把他们的言语作为辨别高雅亦或低俗的标准。他们自认为自己很高雅的同时却忽视了语言中的用词。因此,从微观方面来说,此次事件对他们自身的形象和他们所服务的媒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从宏观方面来说,不利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塑造。 1.“周立波和郭德纲互讽事件”对主持人自身形象的影响主持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应该是健康,博学多才,幽默灵活而不失庄重的。郭周二人互讽事件中,双方言语粗俗,口无遮拦。只有自我,全没有做为公众人物的自觉性和作为主持人应该有的职业素养。使得主持人在公众心

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一、公众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公众媒介素养概念: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根据学者鲁宾的理论,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的受众,由于性别、文化、民族、职业等差异,媒介素养的程度不一,低下者居多,他们上网的唯一目的就是娱乐、游戏,使得网络呈现出一种范娱乐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媒介公民,也应从两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何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 (二)、不同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现状 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高的会较多选择印刷媒介.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媒介选择上体现出一般的文化水准.在城乡青少年经常接触的媒介中,网络在青少年人群中正日益普及,手机短信的接触率超过了广播和录音带、影像(碟),"拇指族"在青少年中规模庞大.在媒体接触上青少年表现出自由、开放心态,他们对新兴媒体接受能力快但又并不抵制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立体式、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在各大媒介中,电视对青少年在学习上帮助最大.由此表现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但是,要注意电视给他们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台湾一项调查显示,看电视和身体质量指数具有相关性,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发胖.但是,如果经过引导,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作为社会学习的手段,会有积极的影响.可是,目前十分匮乏有意识利用电视的社会功能.香港的调查同样显示,香港青少年最喜爱的传媒是电视,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娱乐. 理论上,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够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