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装夹具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工装夹具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工装夹具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工装夹具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工装夹具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第 2 学期)

一、管理信息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能用六点定位原理分析限制工件自由度的情况;

(2)能选用钻套(drill bushing)、衬套、对刀块等导向、对刀元件;

(3)能选用支承钉、支承板、V型块、心轴、定位销等定位元件;

(4)能选用压板(pressure plate)、螺钉等夹紧元件;

(5)能合理布置定位(locate)、夹紧(clamping)元件;

(6)能完成夹具(fixture)工程总图及零件图,并提出合理的技术要求;

知识目标:

(1)自由度,六点定位原理

(2)定位元件(V型块、支承板、支承钉、顶尖、心轴等),对刀、导向元件(3)夹紧,夹紧力,夹紧装置

(4)夹具总体技术要求及零件技术要求

(5)夹具设计步骤和方法。

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2.1课程内容设计

2.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3.教学进度表

三、教学材料

1、机床夹具设计(肖继德主编)

2、简明机床夹具设计手册(吴拓编著)

3、机床夹具设计(王启平主编)

四、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提供实例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自行设计,教师辅导

五、考核方案

六、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具体见考核方案。

数控车精品课程教案

江苏省职业学校实习课程教师教案本 (2010 —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学校

《数控车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 教案设计说明 实训篇六——轴类零件的加工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数控加工基础实训篇课题6的教学内容;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材要求将本节教学内容设计成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四

课题名称实训篇六——轴类零件加工课题序号课题1——轴外圆加工授课日期第12周 2011年5月11日至2011年5月13日 授课时数 4 授课班级10数控授课班级人数30 教学目的与要求1、能根据零件图要求,合理选择进刀路线及切削用量; 2、能根据零件图正确编制外圆、圆弧加工程序,并学会必要的尺寸计算; 3、掌握车削外圆对刀、进刀方法; 4、能正确的装夹毛坯、刀具。 重点与难点1、合理的选择进刀路线; 2、正确的装夹毛坯; 3、刀具的选择; 4、能对加工质量进行分析和处理。 示范内容1、多媒体软件仿真示范; 2、车床上的实际操作示范。 巡回重点及注意事项1、教师巡视;(巡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2、对于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实习课题图或操作工序安排

实习课日安排(分课题操作教学安排)

课题名称实训篇六——轴类零件加工课题序号课题4——阶段性综合 训练 授课日期第14周 2011年5月25 日至2011年5月27日授课时数 4 授课班级10数控授课班级人数30 教学目的与要求1、能根据零件图连贯的编出整个零件程序。 2、能根据零件图要求,合理选择进刀路线及切削用量。 3、合理采用加工技巧保证零件加工精度。 4、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重点与难点1、轴类综合零件工艺分析及程序编制的能力。 2、能根据零件图要求,合理选择进刀路线及切削用量。 3、合理采用加工技巧保证零件加工精度。 示范内容1、多媒体软件仿真示范; 2、车床上的实际操作示范。 巡回重点及注意事项1、教师巡视;(巡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2、对于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实习课题图或操作工序安排

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进而推动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养禽与禽病防治》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通过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

钢琴精品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琴法 第一章第节授课日期 认识高音谱表 《铃儿响叮当》 课 时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 集体授课观摩,逐个辅导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钢琴电子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包括认识五线谱、弹 奏钢琴电子琴的坐姿、手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线谱知识的实际应用,钢琴弹奏时的基本姿势 教学难点:五线谱高音谱表基本知识的掌握 教学用具钢琴,数码钢琴, 备注 详见附页1、导入新课(5分钟) 2、教授新课(85分钟) 3、分组练习(80分钟) 4、课堂小结(5分钟) 5、布置作业(5分钟) 6、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方法运用 【导入新课】 (5分钟) 自我介绍及介绍琴法这么学科在幼儿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教授新课】 (165分钟) 第一节 认识五线谱 一、五线谱:五线谱是由线和间组成的,其每一条横线与以此形成的每一个音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加线与加间)。 1.线与间 五线谱上的线从下向上依次可分为五条线。 2、从下往上又可依次分为四个间。 3.加线与加间 由于记谱需要,经常在乐谱上或下出现加线现象,于是又分别形成了下加线,下加间;上加线,上加间。 如图 五、谱表 1、高音谱号和高音谱号上的音 讲授 讲授

高音谱号具有实际意义的记谱应该是从五线谱的下加一线开始,即人们非常熟悉的中央“C”(中央C 之下的音有时也用高音谱号去记谱,但由于它与低音谱号的记谱相重复,故不典型,也相对少见)。在许许多多的音当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只有七个(不包括黑 键)。而这七个音则各自有它们的唱名和音名。 2.大谱表(大谱号) 正是由于高、低音谱号的这种对接关系,为了方便许多乐器如:钢琴、管风琴的使用,人们常常把两个谱号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大谱表——键盘谱表 六、音符 一般情况下,音符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符头、符干、符尾。讲授

各个专业37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址)

各个专业37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址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旦大学; 骆玉明;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jpkc/jpkcList.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jpkc;用户名:psjs;口令:psjs890;备注:无 钢琴; 首都师范大学; 黄瑂莹;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202.204.208.83/gangqin/;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电影摄影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 穆德远;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jpkc/dysycz/mdylx.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图形创意》; 同济大学; 林家阳;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txcy/;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艺术概论; 北京大学; 彭吉象;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jingpin/jingpin.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艺术概论》课程主页 中国传统器乐; 中央音乐学院; 袁静芳;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用户名:ZSB030010667;口令:895643201;备注:学生入口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用户名:ZSB030010667;口令:895643201;备注:学生入口 交响音乐鉴赏; 上海交通大学; 胡企平;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202.120.11.53:8001;用户名:admin;口令:admin;备注:主机 链接:http://202.120.12.19:8001;用户名:admin;口令:admin;备注:副机 中国传统文化; 西北大学; 方光华;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ctwh/index.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大学语文; 东南大学; 王步高;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大学语文网站 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jpkc/declare;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教务处精品课程申报网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清华大学; 彭林;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166.111.37.254;用户名:wwjp;口令:wwjp;备注:无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厅[2003]3号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保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发布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一、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含高职高专院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高职高专院校可适当放宽条件)。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的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包括进入密码)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2003年将根据情况适当延期)。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邮政编码:100816,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 二、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源、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委托专家到校现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三、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

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方案

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用五年时间,把高级英语建设成为一门充分践行“学生本位”、“素质本位”思想,人文色彩浓郁,时代内涵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环境信息化特色突出,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自我革新能力强的高年级“核心”课程。 二、建设步骤:本课程建设将在多项“分目标”同时并举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次、有优先、有重点、逐年推进的建设方略。具体规划如下: 1.人文及时代内涵建设 (1)本课程组刚刚编写、出版的《新编高级英语教程》取材广泛,选材新颖,时代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这为本课程实现未来5年的“人文及时代内涵”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适时引入、编写一批教辅、学辅材料,进一步扩充本课程人文内涵,保持其时代性。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现有教材的人文内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授课形式。 (4)将对学生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设计、开展实践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2.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 (1)“高英”课堂教学网建设:A. 完善并适时更新现有的电子资料库——CAI课件,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语言知识点、文本赏析、注释、相关话题导引、习题、试题等教辅、学辅材料;B. 逐步实现课程全部模块授课录像并上网;C. 在现有朗文、韦氏、金山词霸等在线词典的基础上,再投放几部高质量的网络词典;D. 建设网上学习资料下载平台。

(2)校园网、局域网建设与利用:A. 进一步拓展校园网的“资源”功能;B. 开展网上资源利用研讨活动;C. 进一步发掘Internet网上学习资源,提供具体链接地址。 (3)在线语料库建设:A. 探索能充分利用现有BNC、BROWN,LOB,LDC等在线语料库的教学新形式;B.适时购进1-2个切合“高英”(及其它课程)教学、科研需要的国、内外语料库(尤其是英、汉平行语料库);C.力争自主建设1-2个切合本课程及其它多门课程教学、科研需要的校本语料库。 3.教学过程建设 (1)课堂教学建设:A. 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展对学生期望的理想教学形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探索能充分实践启发、体验式、发现式、研究式、合作式等现代教学理念的有效授课形式,拓展其内涵。B. 教学资源:探索能有效利用现有多功能教学资源形式的途径和方法;开辟新的资源形式;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再创性、多样性、结构合理性研究。C. 教学手段:探索能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各种传统及信息化教学手段。D. 加强信息化学习方式(如适应性学习、WebQuest 学习,探险性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E.加强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 (2)在线辅助教学建设:A. 创建网上学习社区,构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B. 创设BBS电子布告板系统,增加师生互动。C. 建立师生个人电子档案,探索在线教学规律。D.加强网上教学实践技术培训。 (3)实践课建设:A. 融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与实践课教学于一体;B.通过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C.通过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体验和能力训练;D.探索一切行之有效的实践课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 4.革新能力建设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课一等奖)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曹士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初步感知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和大小。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运用 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新知,并运用知识的迁移推导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态度目标: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同一个数量有多种表达方式,在小群体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探索感悟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教学策略 以学生的商场购物经历为背景引入小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小数的读法判断中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合作、交流、操作测量等方式,由直观到抽象,从个别到普遍,亲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趣激学 出示姐妹俩到商场购物情景,妹妹读错商品价格,引发学生认知矛盾,并让学生试读商品价格,引入小数。 (课始,利用课件再现人们日常商店购物情境,在画面的醒目位置标出商品的价格,便于让学生能够很快发现数字信息。 通过以现实生活中学生们亲历的购物活动为素材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继续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学习材料,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直至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对比迁移、顺思导学。 这一环节重点教学小数的读、写法及理解小数的意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特点,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利用,加深新旧知识的对比。本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认识小数、探究读法。2、理解意义、掌握写法。 1、认识小数、掌握读法 这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读法。学生们在读小数时往往会出现小数点后面的数与整数读法相,同如:0.53读作零点五十三,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3个数学活动。 活动1:直观对比、发现问题 请学生们将发现数字信息进行分类对比。学生们通过分类对比,能够直观发现在生活中除了整数、分数还有一种带了小圆点的数,教师通过直观描述教学: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它将小数分成了两部分。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渗透了对比的思维策略,为继续的探究活动做好思维基础。) 活动2:读法对比、归纳总结 引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读读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的小数,对于读时出现的多种读法让学生感受、对比、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小数部分的读法应当区别于整数部分,应按顺序依次读出小数部分各数,并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有对比、有交流、有归纳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获得探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案 20页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 ☆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是由人在活动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构成的系统。构成这种社会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这些个人是有生命、有躯体、有灵魂的感性存在物,是从事活动的个体主体。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在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掌握上,在能力的发展和能动性的发挥上,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出各自的个性。但他们又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1、人的个体存在 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是这种主体最基本的形态。其他主体形态,包括各类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乃至整个人类主体,都是在个人或个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个体存在即个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社会关系及其传统的作用下实现的过程。人的个体存在依赖于人的社会存在,反过来,人的社会存在也依赖于人的个体存在。 2、人的个体发生的两个遗传 (1)人的个体发生的生物遗传遗传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同其他物种的生物一样,最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诞生纯粹是一个自然现象。婴儿虽然一生下来就进人了社会,但他或她首先遇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是血缘的、自然的联系。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惟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在个人的幼年时期,对于个体而言的以家庭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都首先具有自然的特点。 (2)人的个体发生的社会遗传 随着个体的成长,人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关系领域。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但这种社会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社会性活动中后天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成长过程即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就得掌握必要的社会程序。这种社会程序是人作为生物的遗传基因中没有的,只能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学习来获得。社会凭借自身的机制将自己积累的程序一代一代传下去,颇似作为生物的自然程序的自然遗传,因而被称为人的社会程序的社会遗传。人通过发育和成长实现自然遗传和社会遗传的过程,是人的“成熟”期。由于人需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程序,因而人的“成熟”期与其他动物相比要长得多。 个体的人的社会“成熟”与生物成熟相伴而行。这是人作为完全意义上的生物个体和社会个体的发生过程。在此期间,、人逐渐成为具备必要的素质和郎力,享有充分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厦大精品课程生化教案

Biochemistry § Major references 1) Biochemistry Garrett & Grisham, 2nd or 3rd Edition (provided) 2)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Lehninger, Nelson & Cox, 3rd edition 3) Biochemistry, Stryer, 5th edition LIN Shengcai; E-mail: linsc@https://www.sodocs.net/doc/e69332596.html, § Content ?Basic concepts of biochemistry ?Biochemistry as a chemical science ?Distinction between inanimate matter from living organisms ?Biological molecules or biomolecules –Macromolecules and building blocks ?Biochemistry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 Biological forces ? Dynamic cells ?Water: the medium of life What Is Biochemistry? ?B iochemistry seeks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of living matter in molecular terms. Roots (history) of Biochemistry

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设计摘要:教学设计在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组织教学进程,合理布局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探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设计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创新在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得以贯彻执行、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符合教学规律和专业思想的教学设计,能科学组织教学进程,合理布局教学内容,科学分配教学资源,能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先进示范性课程教学理念是支撑精品课程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在对课程结构和体系反思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1.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从大众教育的实际出发,在原来常规的讲授型教学基础上,实行主题探究型、小组协作型、案例教学型等教学策略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上,提倡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待计算机设计基础较差的专

业和班级,加龙源期刊网.cn文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作者:李木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在介绍文科大学数学课程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从课程的知识结构、课堂授课及课程评价几方面阐述教师所实施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文科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词:文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我校从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掀开了在文科专业开设大学数学的里程碑,这是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也一、文科大学数学课程信息课程类别:综合素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开设专业:全校文科专业,包括英语、日语、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初等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开课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二、文科大学数学知识结构 1.文科大学数学教学目标定位大学数学是文科类专业开设的综合素质必修课,归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确定位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汲取对自己有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了解一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程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数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必要的数学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2.课程知识体系及学时分配“既然选择,就让它灿烂”——《大学生心理健康引论》教学设计高长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课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课程 物理学 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自从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以来,力学便被指定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院士都亲自主讲过该课程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这些著名的物理学家、院士是:严济慈、钱临照、张文裕、马大猷、赵九章、陆元九、吴有训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生动且严谨的讲授使文革前的大学生们终身受益,建立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文革后,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教学风范,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这其中有阮图南、王水等。五十多年的教学积累,使力学课程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近十年来,每届学生都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已达到每届1800多人,约开18个教学班,主讲教师队伍达26人,他们来自于各种类型的物理系,在学校教务处统一指挥下,建立了跨系的力学课程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规范了教学研讨活动,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比例适当的优秀群体。2003年

该课程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在每年的教学检查中,学生对《力学》课程的评价非常满意。 在力学课程组的组织和倡导下,教员们先后编写了5本《力学》教材,分别于1986年、1995年、2004年、2008年、2009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新世纪初教员们就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近几年又制作了网上课程教案。编写了课外教学参考资料、习题解答,开展了力学课程课外系列讲座,为学生开拓眼界,还组织学生做小论文,这些资料都已陆续上网,并不断充实,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

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常识

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常识 时间:2005-2-6 20:13:01 作者:教务处点击:70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期间由于爆发非典疫情而延缓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全国取得抗非斗争的胜利,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很快又步入了正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

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教学设计 (少年拳)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课的灵魂,是确定有效教学的思想轨迹。本节课从复习全套动作整体教学设想着眼,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目标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少年拳”教材为依据,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以少年拳教学活动为载体传递健身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基本手段,旨在在观察、比较、评价、练习学习活动中启迪学生体育思维和能力,培养品德促进个性发展。在遵循动作技术形成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教学、技能与德育、安全与责任和谐的生态课堂。从教学预设出发,关注学生个性学习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借助少年拳模块单元课时教学1—5节课已学习基础,在课(第6节课)所处单元阶段环节上采用“先学(即先体验)后教(即在已构建基础上学)”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时教授内容环节上采用“程序化教学”模式(即依据少年拳教材特点,秩序渐进开展),使学与练、悟与练少年拳贯穿课堂始终,为学生创设自我发展成长途径,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武术是有攻防含义的技击技术,是按照一定规律连接而成的动作套路、对抗练习,以及有关锻炼身体的功法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在小学六年级学习少年拳对于落实小学武术模块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教材特点上分析,少年拳是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之一,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并得到普及的健身运动,是国家创编制定,具有简便易学,易记,动作规范,流畅连贯,分解清晰,以少年拳重于“形”、立于“神”、练达于“力”,正确理解少年拳的攻防特点及武德的规范要求下锻炼促进身体健康,锻炼价值实效性强,且受学生体质差异影响小,适应性强;从练习途径与方法上分析,优势在于因场地及设备要求比较简单,不论室内与室外,可通过集体或个人或小组、分解或组合或全套动作、有音乐或无音乐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练习,从而实现由理想化下的外强筋骨、强化体魄、内调脏腑、疏通经脉到调节精神、缓解身心疲劳、改善机能、增强体质、弘扬民族文化真正意义的实际化。通过练习,能发展柔韧、灵敏、快速、协调等素质,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加大各关节活动的幅度和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呼吸、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少年儿童站如松、坐如钟的良好姿态和迎难而上、坚忍不拔、机敏果敢的尚武精神。对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形成良好武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对什么都感兴趣,爱好广泛。少年拳做为武术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典内容,它所富有的文化的魅力在当代学生心理背景和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吸引力却较为薄弱。加之,多数学生在生活经历中对少年拳了解较少且所掌握武术知识和信息多通过影视报刊等途径获得,缺少亲身体验基础,难免在适应学生学习心理需要上存在枯燥乏味的缺憾。如何对于枯燥乏味的教材变“我要学”的兴趣化内容,需要教师在知识与信

认识米教学设计(精品课)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低 4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认识长度单位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用厘 米量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 称和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让学生从而感悟长度单位“米”和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 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3、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 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课件播放故事:老夫子做新衣 这天,老夫子做了一件新衣裳。他高高兴兴地试新衣。一试 穿,看,新衣大得很!为什么呢? 大家看他是怎样量身的,用的是什么尺子?哦,原来他是用我们平时用的学生尺量身的。量得准吗?你们有什么既方便又准 确的办法帮老夫子量身呢? 学生发表见解后,说明可以用米尺,可以用卷尺。 说明:如果要量比较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激发兴趣。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激发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富有童趣的故事“老夫子做新衣”引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体验和运用新知 1、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问:那位同学知道它? 老师说明:它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认识长度单位“米”(m )。(板书:长度单位“米”m) 指导观察米尺。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色彩 精品课程教案 (全套)

高波

第一讲设计色彩概述 教学目的:对写生色彩、装饰色彩、设计色彩进行比较,明确三者的异同,掌握设计色彩的特征,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对写生色彩、装饰色彩、设计色彩的分析比较 教学难点:对装饰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异同的理解是其难点 课外作业:简述写生色彩、装饰色彩、设计色彩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就总体而言,都是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作用的。 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原理是一致的,但在应用上却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绘画色彩是设计色彩的前奏、引路石、是研究的基础;设计色彩是绘画写实色彩的发展与延伸,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更新与理性的一种飞跃,是学习其他相关艺术学科的必经之路。设计色彩与写实色彩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方法不同 绘画色彩要求科学地、客观地去观察自然物象并分析自然景物的光源色、物体固有色、环境色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概括、运用点、线、来源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对自然的色彩的一种新的诠释。设计色彩往往将纷繁复杂的自然色彩加以提炼概括,色彩关系简洁明快,具有单纯化、理想化和装饰化的特点,适合于生产与实用。 (2)表现方法不同 绘画写实色彩要求绘者对自然景物必须忠实地用色彩描绘所见之物,要求写实逼真地表现物象的结构、形状、色彩、空间、质感等。而设计色彩要求在自然

色彩的基础上主观观色、对形、色等进行大胆主动主观概括、取舍、不必描摹自然的真实,较为理性地进行新的创造主主观想像。大多以平面化的形式表现。 (3)艺术风格不同 写实绘画色彩具有逼真的感觉,给人以一种真实的感受,色彩变化微妙、细腻。设计色彩由于工艺制作的制约,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装饰风格,其色彩具有夸张、浪漫、含蓄等特征。如果说写实绘画色彩具有直观的感情,那么设计色彩则重于感受知基点上的理性表现。 (4)使用功能不同 绘画色彩注重绘画者自身的感受,是画家内心的独白,它是一种欣赏的艺术品,不必考虑其太多使用功能。设计色彩受材料、工艺等条件的制约,一般以“实用、经济、美观为设计前提。 总之,无论是写实绘画色彩还是设计色彩,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不同的需要和观念的更新。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色彩观。它们以各自的不同观点,不同角度发挥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在应用上各有所长又各有局限,概相互区别又互为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色彩学认识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其他艺术学科的探研与学习。 绘画性色彩设计色彩 微妙强烈 立体平面 客观主观 沉着鲜明 光影装饰 空间构成 写实写意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教案The Sad Young Men

Lesson Ten The Sad Young Me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Sad Young Men and the Lost Generation: refer to the same group of people. The name was first created and used by F. Scott Fitzgerald in his book All the Sad Young Men and second by Gertrude Stein. These names were applied to the disillusioned intellectuals and aesthetes of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WWI, who rebelled against former ideals and values, but could replace them only by despair or a cynical hedonism享乐主义. Lost Generation: group of expatriate移居国外American writers residing primarily in Paris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group never formed a cohesive literary movement, but it consisted of many influential American writers, including Ernest Hemingway, F. Scott Fitzgeral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Thornton Wilder, Archibald MacLeish, and Hart Crane. The group was given its name by the American writer Gertrude Stein, who, in a conversation with Hemingway, used an expression she had heard from a garage ma nager, une géneration perdue (“a lost generation”), to refer to expatriate Americans bitter about their World War I (1914-1918) experiences and disillusioned with American society. Hemingway later used the phrase as an epigraph 引语for his novel The Sun Also Rises (1926). Beat Generation: group of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1950s whose writing expressed profound dissatisfaction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and endorsed an alternative set of values. The term sometimes is used to refer to those who embraced the ideas of these writers. The term Beat Generation was first used by Kerouac in the late 1940s. The word beat had various connotations for the writers, including despair over the beaten state of the individual in mass society and belief in the beatitude, or blessednes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in the restorative powers of the beat of jazz music and poetry. Beat writing generally called for a renunciation of material goods and acquisitiveness in favor of a rediscovery of the erotic, artistic, and spiritual self through the use of drugs, casual sex, music, and the mysticism of Zen禅宗Buddhism. §What kind of writing is this one? And what is the topic of it? This is a piece of expository writing by two American writers explaining a certain period in American literary and social history. It focuses esp. on the attitudes and revolt of the young people who returned from WWI, disappointed and disillusioned. In this revolt the young intellectuals, writers and artists, stood in the van and was the most vocal group. Many of these intellectuals lived abroad, esp. in Paris, as expatriates, but most of them later returned to the U.S. voluntarily. These intellectuals were called “Sad Young Men” or “the lost generation”, because they were critical and rebellious. However, they were never lost because they were also very creative and productive and as this essay says: “gave the nation the liveliest, freshest, most stimulating writing in its literary experience”. §What is the thesis of this essay? In which para is it stated? In the last para of the essay, the thesis is stated as follow: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twenties, the …sad young men?, as F. Scott Fitzgerald called them, cursed their luck but didn?t die; escaped but voluntarily returned; flayed the Babbits but loved their country, and in so doing gave the nation the liveliest, freshest, most stimulating writing in its literary experience”. §What is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is essay? How many parts does this essay fall into?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is essay is clear and simple. The essay divides logically into paras with part. Functions: to introduce the subject in para 1, to support and develop the thesis in para 2 through 9, to bring the discussion to an end in para 10-11. §How do these two writers support their thesis? They support their thesis by providing historical material concerning the revolt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he twenties in a series of paras and para units betwee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Each para or para unit develops a new but related aspect of the thought stated in the thesis. Frequently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se middle paras states clearly the main idea of the material that follows and indicates a new but related stage of the developing though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