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张黎鸥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张黎鸥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张黎鸥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张黎鸥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欢迎阅读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

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

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 , 1.84到 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开展状况。当前,我国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

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 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 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刘玲玲1刘洁2刘晓静3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 065000)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16)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99. 22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u ling-ling, Liu jie Liu xiaoj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novative city. Representative of domestic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ity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y is review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view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1]等人定义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 1刘玲玲(1977-),女,河北,汉,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电话:E-mail:,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教三楼A302,邮编:100083 2刘洁(1979-),女,河北,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城市发展 3刘晓静(1977-)女,河北,汉,河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社会保障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0 引言 江苏的城市化发展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城市化这种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江苏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江苏经济普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一方面使得城市的范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许多农村人口开始流向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江苏省2000 年确定了全省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05 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到2010 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江苏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和提高的阶段。城镇体系趋于合理,城镇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水平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为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准确地评估城市化水平对于制订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 个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为SPSS 分析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1 概述 1.1 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简介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 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 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 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 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 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 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 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 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 F2)=0,则称F2 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 , 第P 个主成分。 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们讨论的对象是一大堆样品,要求能合理地按它们各自的特性来进行合理的分类,这里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参考或依循,也就是说是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具体进行聚类时,由于目的、要求不同,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聚类方法。[2] 1.2 指标建立 “城市化”,我国的通常提法是“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同义。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3]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城市化水平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4]这就要求,我们应顺应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是利用具体的指标对城市化所包括的领域、城市化的内涵,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根据城市化所涉及的领域以及城市化的内涵,通过系统分析后认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应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地域环境城市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这三个方面来构建(见表1)。[5] 2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 2008 年江苏省13 个市各项指标的数据,数据从2009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获得。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姓名学号分数 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 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报告 篇一: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 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 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 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 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 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 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 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工作 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既然提到了城市化水平,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何为城市化。高中地理书中对于城市化的描述有两句话,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二·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化的过程有几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一般认为有以下三点: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二·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纵然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工业离不开市场,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我却也有我自己的看法: 城市化水平指标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外的其他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第三产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第三产业可以快速的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放眼望去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或国家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必定较高,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必定较低。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指标之二——城乡差距缩小。城乡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医疗保障差距和交通条件差距等。城市化的本质并不是要处处建高楼,也并不是要一昧的扩大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密度,这只是非常低级的城市化甚至可以说是伪城市化。真正的城市化是要使全体享受现代化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所以城乡的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可使城乡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步。所以在我看来,城乡差距的缩小是城市化水平的第二个重要指标。

湖南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湖南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篇一: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掌握全省城镇化的动态进程,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指标评价体系。 一、制定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是全面评价目前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的评价由原来仅仅根据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两项指标的简单评价,转为对城镇化发展的全面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全省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发展态势。二是及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与全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科学制定“十一五”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在全面评价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找准工作重点以及制定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评价还起到鞭策后进,激励先进的作用。 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要经过专家论证,并在实践中试行,听取各相关单位与部门的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让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 2、全面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又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社会安定”,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扩大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覆盖面,全面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 3、易收集原则 选取的指标当中,绝对部分能够直接通过《湖南统计年鉴》获取,少量指标可以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外公布的指标获取,还有个别指标需要通过简单计算获取。总的来说,所选取的指标易于收集、易于计算。 4、非均衡原则 根据不同指标与城镇化相关程度的差异,给予不同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凡是能够体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增长速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速度等),对城镇化发展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GdP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绿地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均给予较高的权重。凡是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指标,所给的权重为负数,绝对值的大小仍然反映其重要程度。 三、选取的指标内容 选取的指标要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 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U=[PC/(PC+Pr)]*100% =(PC/N)*100% 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