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九月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九月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九月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九月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试行)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九月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1)

2.1平台体系结构 (1)

2.2总体功能要求 (2)

2.3平台基本构成 (2)

3 国务院应急平台 (3)

3.1应急通信系统 (3)

3.2计算机网络系统 (6)

3.3视频会议系统 (10)

3.4图像接入系统 (11)

3.5综合应用系统 (11)

3.6数据库系统 (16)

3.7应急指挥场所 (18)

4 省级应急平台 (19)

4.1应急通信系统 (19)

4.2计算机网络系统 (23)

4.3视频会议系统 (24)

4.4图像接入系统 (24)

4.5综合应用系统 (25)

4.6数据库系统 (26)

4.7应急指挥场所 (27)

5 部门应急平台 (28)

5.1应急通信系统 (28)

5.2计算机网络系统 (28)

5.3视频会议系统 (28)

5.4图像接入系统 (29)

5.5综合应用系统 (29)

5.6数据库系统 (29)

5.7应急指挥场所 (30)

6 移动应急平台 (31)

6.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31)

6.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32)

6.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34)

7 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34)

7.1数据交换 (35)

7.2数据共享 (37)

7.3省级共享与交换节点 (37)

7.4部门共享与交换节点 (38)

8 安全保障体系 (38)

8.1总体要求 (38)

8.2安全保障要求 (39)

8.3安全管理 (40)

8.4容灾备份 (40)

9 规范性引用文件 (41)

10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41)

10.1术语和定义 (41)

10.2缩略语 (42)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

为了指导和规范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研发和建设工作,保证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及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技术要求。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省级以下应急平台和部门向下延伸的应急平台的技术要求,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参照本技术要求制定。

2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2.1 平台体系结构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包括专业应急指挥系统,下同),以及依托中心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和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

省级应急平台在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地市级和县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综合协调、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异地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并能够向国务院应急平台提供数据、图像、资料等。

部门应急平台针对本部门或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应急处置等应急管理需要,建设并完善本系统专业应急平台,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重点完成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并能够向国务院应急平台提供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等信息。

根据需要,国务院、省级(含市地)和部门应急平台等可与同级军队(武警)应急平台互联,国务院和部门应急平台可与国际应急机构联接。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1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结构示意图

2.2 总体功能要求

建设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中心,以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通过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相互协同、有序应对,满足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1)国务院应急平台平时满足国务院值守应急需要,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急平台保持联络畅通;可实时接报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现场图像,以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可以在国务院应急指挥厅召开视频会议,察看事发现场情况,进行异地会商,调用地方和部门应急平台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对事态发展进行仿真模拟和研判分析,实施指挥调度等。

2)部门应急平台针对本行业或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应急处置等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并完善本系统专业应急平台,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重点完成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国务院应急平台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等信息。

3)省级应急平台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急平台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地市级和县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应急平台和异地会商等主要功能。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国务院应急平台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等。可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相关资料。

4)地市级、县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基础,要结合实际,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特别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现场图像信息并及时上报,提供上级应急平台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等。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报送现场图像等有关信息。具体要求,由各地区进一步明确。

2.3 平台基本构成

各级应急平台主要由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报与发布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组成。

电话传真

门户网站显示终端

大屏幕PDA手机

图2 应急平台基本构成示意图

3 国务院应急平台

国务院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中心,能够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应急管理业务需要,以及同时处置多起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具有风险隐患监测、综合预测预警、信息接报与发布、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模拟演练和综合业务管理等功能。

3.1 应急通信系统

支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时话音、数据、视频等传输。充分利用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公众与专用通信网络、有线与无线通信资源,实现与各级应急平台间以及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现场间的信息传输,以及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互联,确保应急处置时通信联络的安全、畅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保障应急处置人员的通话优先权。

应急通信系统主要由电话调度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组成。其示意图如下:

车载

移动站集群手机手机

图3 国务院应急平台应急通信系统示意图

集群通信车和GSM/CDMA 通信车使用当地电信运营商有关设备。

3.1.1 电话调度系统

电话调度系统由保密电话调度、普通电话调度、IP电话调度、无线调度等系统组成,其中保密电话调度、普通电话调度、IP电话调度应满足同时组织多组独立电话会议的需要,各系统电话会议容量应满足120方同时通话的要求。

3.1.1.1 保密电话调度系统

1)功能要求。保密电话调度系统实现国务院对部门、省级应急平台的保密电话调度,应具有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连选等功能。

2)性能要求。每个调度台应能同时接入4路电话、同时接听2路电话,同时呼出4路电话,可显示被叫号码,被叫号码能自动关联用户名及相关信息系统。系统可靠性不小于99.9999%。

3.1.1.2 普通电话调度系统

1)功能要求。实现国务院对部门、省级应急平台的电话调度,应具有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连选等功能,调度台具有优先呼叫功能,并可对其它有关电话进行强插强拆(可选),可与部门、省级应急平台电话调度系统互联。调度电话应做到呼入、呼出一次拨号。与普通电话网互联,可组织包括党政专网普通电话、公网电话、移动电话、卫星电话及无线集群电话等的电话会议。

2)性能要求。每个调度台应能同时接入4路电话、同时接听2路电话,同时呼出4路电话,可显示被叫号码,被叫号码能自动关联用户名及相关信息系统。系统可靠性不小于99.9999%。

3)接口要求。调度交换机应具备电路型2.048Mbps或155Mbps中继接口;须支持中国7号信令、ISDN PRI、BRI信令。

4)引用标准。

YD/T 954-1998 《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N 065-1997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3.1.1.3 IP电话调度系统

1)功能要求。国务院应急平台以内、外网为承载网分别设置IP电话调度系统,内、外网IP电话调度系统连接到各副省级以上及部门单位,省内和部门可根据需要和有关规定向下延伸;应急IP电话调度系统作为普通电话调度系统的补充和备份,应具备热线电话、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连选、强插强拆等功能。

2)性能要求。系统的可靠性不小于99.999%。单路呼叫建立时间应在5s以内;端到端延时应小于400ms,其中网络时延小于250ms,两侧终端处理时延小于150ms;系统网络时延抖动小于80ms,丢包率小于3%。

语音编码支持G.711、G.729、G.723.1,可选支持G.726,语音质量达到MOS 3.5级以上。具有传真功能,支持T.30协议和T.38协议。

IP地址和域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划执行。

IP电话调度台应具备同时接入4路电话、同时接听2路电话,同时呼出4路电话的能力,可显示被叫号码,被叫号码能自动关联用户名及相关信息系统。

3)接口要求。IP电话终端支持IP协议,并支持IEEE 802.3af以太网供电能力。

4)引用标准。

YD/T1264-2003 《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YD/T1434-2006 《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3.1.1.4 数字录音系统

普通电话调度系统和IP电话调度系统配置数字录音设备。

1)功能要求。数字录音系统应实现对普通电话调度系统和IP电话调度系统的录音。系统应具有对调度台录音、存储、备份、查询、放音和录音监听、管理等功能。

2)性能要求。数字录音系统需支持高精度的DTMF检测,可准确检测混合在话音里的信号;支持话音能量检测和声控录音,支持自动录音增益控制,支持自动校时,支持录音声音自动增益平衡,支持至少4路同时录音。

数字录音系统的文件存储格式能依据标准可调,语音支持可调压缩比可为2,4,8等。数字录音设备的容量满足在线存储3个月的数据,离线存储6个月的数据。

3)接口要求。数字录音设备应支持E1接口、以太网接口或模拟用户线接口等。

3.1.1.5 无线调度系统

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和有关规定,依托北京市已建的800MHz数字集群系统,北京市数字集群网络应为国务院应急平台分配专用VPN,实现国务院应急平台和在京各有关部门、北京市政府之间的无线调度通信。国务院应急平台至少配置1个调度台及20个手持式终端,有关部门应急平台配置10个手持式终端。调度台具有组呼、群呼、紧急呼叫、强插等功能,手持终端具有双向通话功能。

3.1.2 多路传真系统

1)功能要求。支持不小于16路传真同时收发,支持接收传真自动识别分发、传真到达自动提示,人工接收确认等功能。系统支持发送传真优先级设置、紧急传真优先发送、传真线路自动负载均衡的功能;当大量传真或群发传真时,能自动排队、自动寻找空闲的线路发送,并均衡每条传真线路的传真负载量,可具有保密传真功能。系统支持可定制的群发、定时发送、详细日志、查询、统计和存储等功能。

系统支持与部门、省级应急平台已建的多路传真系统互联,满足应急值守的需要。

2)性能要求。传输速率应支持4800bit/s、9600bit/s、14400bit/s,可选支持更高速率。纵向分辨率为3.85线/mm时,通信建立率和报文成功率应达到100%,文字可读度达到100%。多路传真系统存储设备的容量满足在线存储3个月数据,离线存储6个月数据的需要。

3)接口要求。接入电话网的接口参数应符合YD/T514的相关规定。

4)引用标准。

GB/T3382.1-2003 《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第1部分:用于文件传输的三类传真终端的标准化》

GB/T3382.2-2003 《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第2部分: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上的文件传真传输规程》

YD/T514-1998 《非话用户终端设备与公用电话网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589-2006 《电话网上文件传真三类机承受传输损伤能力的基本要求》

YD/T945-1998 《公用电话交换网和点对点二线专线电路上使用的数据信号速率高达33600bit/s的调制解调器》

3.1.3 卫星通信系统

3.1.3.1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国务院应急平台和部门、省级应急平台与现场移动应急平台间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图像信号的传送。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宽带卫星通信利用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设置两个异地备份的主控站,其中一个主控站设置在北京,各省设置卫星固定站。国务院应急平台利用北京卫星主控站实现与省级应急平台、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之间话音、数据和视频图像信号的传送。

在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成之前,将规划利用运营商宽带卫星资源,采用过渡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满足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应急通信需求,同时保证能够平滑过渡到国家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1)功能要求。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能支持话音、数据、视频图像的双向传送。实现全国统一组网,支持动中通、静中通移动平台接入,实现卫星通信网络和地面网络的有效互通和备份。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能以VOIP的形式实现话音功能,语音通信实现单跳,系统具有内置回音抵消功能。实现各级应急平台之间的IP数据传输和数据广播功能,数据的传输速率可变。支持基于H.264编码的IP视频会议、图像传输和图像多播业务。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配置相应网管系统,实现应急使用时卫星系统、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网管系统采用标准和通用的网络管理协议,便于系统的维护升级以及与其它相关网管系统的接口和通信。

2)性能要求。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带宽能力不小于36MHz。

支持话音业务时,应达到语音清晰、连续、延时小,通话质量达到长途电话质量要求。

支持视频会议业务时,每路图像的传输速率应达到384Kbps~1024Kbps,高清图像传输业务每路传输速率应达到1Mbps~2Mbps,图像分辨率达到4CIF以上。当采用IP技术实现话音和视频业务时,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实时图像和话音传输的QoS能力。

卫星的主控站与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在99.8%以上;移动站与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在99.5%以上(上述系统可用度含空间链路可用度和地面站设备可用度等因素)。

大型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移动站的网络带宽应不小于2Mbps,中型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移动站的网络带宽不小于1Mbps,并实现动中通功能。卫星移动站应能够接受宽带卫星上级网管系统的管理。

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卫星便携站网络带宽不小于384Kbps。

3)接口要求。卫星地面主控站、固定站、移动站应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E1接口,实现数据和图像的接入。卫星地面便携站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2线电话接口等。

4)引用标准。

YD 5050-2005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

YD/T 5028-2005 《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T)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T 1513-2006 《农村VSAT卫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要求》

3.1.3.2 过渡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在北京建设卫星关口站,关口站应充分利用运营商北京机动通信局的现有地面站资源;远端站以国务院及各省新建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站为主,以机动通信局卫星通信车为辅;远端站与关口站之间点对点通信。

过渡期应充分利用省和部门已有卫星资源以及地面站,省和部门经过地面网络将现场信息传送至国务院应急平台。

1)功能要求。

支持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的话音、数据、视频图像双向传送;

可提供省级应急平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之间的备份路由;

可根据过渡期应急通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及扩充。

2)性能要求。

系统采用Ku频段;日常网络带宽应达到2Mbps,可接入1个移动应急平台;应急网络带宽应达到6Mbps,可接入3个移动应急平台(或2个移动应急平台接入和1条备份链路)。

3)接口要求。

关口站应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E1接口接入地面网络。

3.1.3.3 卫星移动通信电话系统

可根据需要配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卫星移动便携式通信终端,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通话和数据、图片传送。

3.2 计算机网络系统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的要求,国务院应急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含骨干网和城域网)。其中局域网提供各应急平台内部数据承载与交换;骨干网提供跨地域网络连接;本地各部门局域网从本地城域网接入,实现业务互联。局域网采用以太网技术进行设计和建设,广域网主要依托国务院内、外网网络资源,满足应急平台信息报送、数据交换和共享、音视频数据传输的需要。

3.2.1 局域网

局域网分为内网局域网和外网局域网,两个网络之间物理隔离。

3.2.1.1内网局域网

内网局域网是满足国务院应急平台内部办公、管理、协调和监督的需要。

1)功能要求。满足综合应用系统的运行需要,支持海量信息的存储、交换和共享等功能。

2)性能要求。网络性能符合《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标准的有关规定。支持TCP/IP 等通讯协议,网络可靠性达到99.999%。

内网局域网上联带宽采用万兆骨干连接,接入设备10/100/1000M自适应到桌面,部分重要用户千兆光纤到桌面。内网局域网针对不同要求的数据、语音及视频等应用,提供集中管理的QoS解决方案。内网局域网的IP地址规划和VLAN的设计符合现有局域网的IP地址整体规划要求。

3)接口要求。能够上联到现有内网局域网的核心设备,接口速率为万兆;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应采用1000M接口;与网管系统连接主要采用基于SNMP协议的接口。

4)引用标准。

YD/T1170-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总体》

YD/T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YD/T 1358-2005 《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中低端路由器》

YD/T 1359-2005 《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高端路由器》

RFC 2370 MPLS 《网络支持IP 区分服务》

RFC 3411 SNMP 《管理框架的体系架构描述》

3.2.1.2 外网局域网

外网局域网主要满足应急平台非涉密系统及移动应急平台接入的需要。

1)功能要求。应支持面向社会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支持非涉密数据交换和共享业务,确保应急平台获取内网以外的信息资源。

2)性能要求。网络性能应符合《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标准的有关规定。网络性能应支持TCP/IP等通讯协议,网络可靠性要求达到99.999%。

核心网络设备上联带宽采用万兆骨干,接入设备10/100/1000M自适应到桌面,部分重要用户千兆光纤到桌面。

IP地址、VLAN、路由协议规划设计应符合外网的整体规划。

所有网络设备应支持MPLS VPN,IPSEC等协议。

3)接口要求。国务院应急平台外网局域网上联到现有外网局域网的核心设备,接口速率为万兆。能够向客户端提供所需要的接入接口类型,支持10/100/1000M以太网接口、光纤接口等用户接口类型。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应采用1000M接口。

4)引用标准。

局域网主要参照以下标准建设:

YD/T1170-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总体》

YD/T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GB/T 18018-1999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

RFC 1349 《Internet协议集的服务类型》

RFC 3411 《SNMP管理框架的体系架构描述》

3.2.2 网络与系统管理

能够统一便捷地管理国务院应急平台局域网中的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通过对应急平台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以及安全设备的统一管理,实现对网络运行环境的性能、事件的采集、管理和监控,将日常运维的管理、监控和排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软件系统的统一配置和发布。

1)功能要求。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系统、安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性能检测、故障诊断、设备配置、远程操作等功能。

①网络管理功能。实现对网络的拓扑管理,网络设备、网络连接状态的监控,网络的性能管理,网络的故障管理等功能;同时还应提供对监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实现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

②系统管理功能。

对服务器的CPU、内存等资源以及操作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以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实现对数据库关键任务应用程序的集中、便捷管理,确保关键任务应用程序的可用性。

实现对SAN等存储系统的集中管理,能够发现、管理SAN拓扑、能够将可用磁盘资源按照管理员定义的策略自动分配到托管主机,以保证基于SAN应用的持续可用性。

③安全设备管理功能。统一管理系统中的多种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以便实施全网统一的安全策略,避免安全漏洞;广泛采集各类设备的日志、报警和审计信息,统一保存和处理。

2)接口要求。

网管系统与网络设备间主要采用基于SNMP协议,系统管理与安全设备管理主要采用SYSLOG协议。

3)引用标准。

RFC 3411 《SNMP管理框架的体系架构描述》

RFC 2819 《远程网络监控管理信息库》

3.2.3 服务器与存储系统

服务器系统和存储系统根据需要分为内、外网两套。在利用现有电子政务资源的基础上,配备专用服务器和存储系统设备。

1)功能要求。

服务器系统采用服务器集群方式,主要包括综合应用服务器、地理信息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等。应满足并支持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数据存储管理、视频会议系统和图象接入系统等的需求。

存储系统应采用SAN与NAS相结合的存储架构技术。

2)性能要求。

服务器系统中,综合应用服务器和地理信息服务器应满足系统TPMC值要求达到35万以上。数据库等其它服务器应满足系统TPMC值要求达到60万以上。

存储系统中,磁盘阵列应应支持多种存储网络,提供多种接口,支持混合连接环境。存储系统根据内网、外网的业务数据量进行合理配置。

图像接入系统与视频会议系统共用一套NAS存储系统,图像信号经编码后分别通过内网、外网接入NAS存储系统。NAS系统采用容错体系结构设计,包括冗余电源和双存储处理器,多路千兆网络接口,支持链路聚合和故障切换。

主要的服务器与存储设备采用双千兆光纤捆绑接入网络。

3)接口要求。服务器采用1000M接口,SAN光纤交换机采用4GB带宽的光纤接口,支持冗余配置。

3.2.4 广域网

广域网分为内网和外网,主要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其中内网必须与外网、互联网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内、外网广域网示意图如下:

图4 广域网络示意图

3.2.

4.1 内网广域网

国务院应急平台的内网广域网依托电子政务内网。省级应急平台的内网广域网按照电子政务内网有关规定建设和完善。

1)功能要求。内网广域网应满足国务院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IP 语音系统等业务承载需要,应为宽带多业务网,具有区分服务类别和服务质量保障的能力,具有支持IP-VPN的能力。内网广域网应具有数据完整性、保密性的保障措施。内网广域网应具有多路由结构和网络故障时路由自动迂回保护、恢复的能力。

2)性能要求。网络可靠性应达到99.999%。网络性能应能达到以下各类业务的承载需要:

内网广域网的其它网络性能应符合《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标准的有关规定。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规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内网具有相对独立的应急管理域名(域名的定义规则另行发布),采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统一IP地址规划。

国务院应急平台内网出口带宽应不小于142Mbps,部门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内网接入带宽不小于15Mbps。

3)接口要求。网络应能支持E1、10/100/1000M以太网、PoS等接口;网管系统与网络设备应提供支持SNMP协议的接口。

3.2.

4.2 外网广域网

国务院应急平台与各部门、各省级应急平台间外网连接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1)功能要求。应满足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非涉密系统,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IP语音系统、移动应急平台等业务承载需要。应支持宽带多业务传送、区分服务类别和服务质量保障能力,具有支持VPN的能力。

具有数据完整性、保密性保障措施。

具有支持移动应急平台接入、远程VPN接入、移动办公接入的能力。

具有接入至少两个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并能够进行相互业务保护。

2)性能要求。网络可靠性应能达到99.999%,网络性能应达到以下各类业务的承载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外网应急管理域名依据电子政务外网的域名规则建设(另行印发)。

国务院应急平台外网出口带宽不小于130Mbps;部门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外网接入带宽不小于15Mbps。

3)接口要求。网络应支持E1、10/100/1000M以太网、PoS等接口。网管系统与网络设备应提供支持SNMP协议的接口。

4)引用标准。

YD/T1170-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总体》

YD/T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YD/T 1358-2005 《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中低端路由器》

YD/T 1359-2005 《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高端路由器》

GB/T 18018-1999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

YD/T 1162.1-2001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总体技术要求》

RFC 2370 《MPLS 网络支持IP 区分服务》

RFC 2547 《BGP/MPLS 虚拟专用网(VPNs)》

RFC 3270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支持区分服务》

3.3 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按照规划统一建设,其中包括内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外网视频会议系统。内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内网进行建设;外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外网、卫星宽带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建设,满足移动应急平台视频会议的需要。国务院应急平台配置MCU和会议终端,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终端接入国务院应急平台,满足国务院应急平台召开视频会议需要,也可作为转接终端连接省级和部门视频会议系统。

3.3.1 功能要求

能够同时召开多个分组会议,会议中具有多路混音功能,能够接入计算机信号,具有混速功能、分屏显示功能,设备可以通过级联或模拟转接方式实现会议延伸。

内网的视频会议系统连通到省级(含副省级)及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外网的视频会议可根据需要通过外网网络、卫星宽带网等延伸到移动应急平台。

3.3.2 性能要求

新建的内网视频会议系统采用统一规划的IP地址,外网视频会议系统应支持跨不同网段的IP视频会议;

内、外网视频会议系统应满足同时并发数各不小于76方会议的要求;

视频会议系统应达到如下要求:带宽768kbps以上(支持H.264,CIF,25帧以上),网络时延≤100ms,抖动≤30ms,丢包率小于1%;

内、外网视频会议系统采用H.323 V4以上协议;

视频编码支持:H.261、H.263、H.264;

音频编码支持:G.711、G.722;

PAL制式,在速率不小于384K时视频不小于25帧/秒;

视频格式固定场所:CIF、4CIF;

视频格式移动场所:CIF、4CIF、QCIF。

3.3.3 接口要求

固定场所终端要求:能够与会议系统集成,具有独立回声抑制接口;具有多路视频输入接口,连接辅助镜头;支持双显示器显示,会议期间能够同时显示本地画面和远端画面;

移动场所终端要求:能够方便、安全的加入视频会议系统,设备抗干扰能力强。

固定场所视频输入/输出接口要求:RCA复合信号和S-VIDEO、VGA信号(可达1024*768像素);

移动场所视频输入/输出接口要求:RCA复合信号;

输入/输出阻抗:75Ω;

数据接口:RS-232C或RJ45;

终端接口:LAN 10/100BASE-T,nxRJ-45。

3.3.4 引用标准

ITU-T H.261-1993 《关于P×64kbit/s视听业务的视频编解码器》

ITU-T H.263-1998 《关于低码率通信的视频编解码》

ITU-T H.264-2005 《关于高压缩比通信的视频编解码》

ITU-T H.323-2000 《基于不保证QoS的分组网络中多媒体业务的框架协议(V4)》

ITU-T H.225-2000 《基于分组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呼叫信令与媒体流传输协议(V4)》

ITU-T H.245-2003 《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V10)》

3.4 图像接入系统

图像接入系统依托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现有图像监控系统,图像接入采用数字方式,由各有关部门、省级应急平台负责将本系统的图像转换为数字方式后上传。

3.4.1 功能要求

按照指定设备、指定通道进行图像的实时调阅,支持点播图像抓帧。

按照指定设备、通道、时间等要素检索历史图像文件并回放。

图像信息来源应包括本地固定视频监控图像、移动平台现场图像、下级平台上传的图像、有线及卫星电视信号、互联网图像、指挥场所内图像。

能够存贮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图像信息、用户远程下载和回放的录像文件,重要的视频信号能够同时连续存储8路信号、720小时,满足存档和回放的要求。

建立索引,形成图像信息数据库。授权用户可索引并提取回放相关重要历史图像信息。

终端用户有权限获取所辖范围内的历史图像和实时监视图像,当需要获取非管辖范围内的历史图像和实时图像时,需要获得有效授权。

语音编码格式支持G.711、G.722、G.728标准协议。

3.4.2 性能要求

1)系统时延。图像的一次编解码系统延时(编码设备和解码设备之间直接连接)小于300毫秒。数字图像传输图像数据的延时小于50毫秒。

2)移动监控图像接入。详见移动应急平台部分。

3.4.3 接口要求

1)传输接口采用以太网接口。

2)通讯协议采用TCP/IP,UDP。

3)图像接入编解码主要采用H.264协议。

3.4.4 引用标准

GB/T 17191.3-1997 《具有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第3部分:音频》

GB/T 17975.1-2000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系统》

GB/T 17975.2-2000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

GB/T 20090.2-2006 《先进音视频编码第2部分:视频》

GB 50198-19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3.5 综合应用系统

系统的应用以应急流程为主线,强调综合应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应用,采用国务院内网已有的统一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应用系统包含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监测、综合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和模拟演练等系统,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5 综合应用系统关系图

3.5.1 技术架构要求

国务院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基于J2EE 技术的三层架构进行设计,研发和选用成熟的中间件产品。采用基于B/S 为主,C/S 为辅的混合模式及组件化技术进行构建。系统架构在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权限管理和监管环境上。

操作系统采用国产Linux ,或采用Unix 平台;数据库系统采用Oracle ,或DB2、MySQL 等。

3.5.2 运行环境

支持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主流的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支持TB 级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基于Web 的海量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多源数据集成、二次开发、跨平台等能力。

应用模式:B/S 和C/S 模式相结合。

3.5.3 性能要求

1)应用系统并发用户数不小于全部使用用户的30%。

2)应用系统具有7*24小时稳定运行的能力;关键业务系统支持集群系统,避免意外的系统宕机。

3)系统处理操作响应通常不大于1秒;复杂查询响应小于3秒;智能辅助方案、预测预警等复杂业务实现生成操作小于5秒,特殊操作可适当延长。

4)具备支持业务扩展及流程变更的需求。 5)系统具有集成其它应用系统接口的能力。

6)应急平台服务器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应实现同步。

7)信息接报的途径:网络、电话、传真、短信等。

3.5.4 综合业务管理

1)功能要求。主要包括日常业务管理和系统监控与运行管理。

应急流程

数据库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

①值班业务管理包括值班管理、通讯录管理、文电公文管理、电话录音管理和传真管理等。

②信息接报包括信息接收、汇总审核、接收续报、响应指示、协调调度、灾后汇总等。

③与GIS系统的集成,可在GIS系统标绘事件发生的相关区域位置和相关信息。

④事件管理包括应急事件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

⑤预案管理包括对各级各类预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调用、预览、查询等功能。

⑥报表管理包括生成和管理各类报表。

⑦信息发布包括向应急相关机构和人员以及公众发布经过审批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事件信息、处置信息、公众防范信息、公众培训信息等。依托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主要渠道与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发布网络。

⑧数据管理与维护,系统监控与运行管理。

图6 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输入输出关系图

2)性能要求。值班系统实现与电话调度系统连接并协同工作;事件接报处理速度不低于1,000条/秒;至少可实现5个事件的并行处置;信息接报系统适用于各级应急平台。完成分析后,报表生成速度不低于300条/秒。

3.5.5 风险隐患监测防控

1)功能要求。实现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监测信息和风险分析信息的汇集,接入防护目标、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等监测数据,并可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或筛选,对其中一些数据进行特征识别,判读信息内涵或其标志的状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图7 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输入输出关系图

2)性能要求。能实现数字图像在GIS地图上的叠加显示,部门风险隐患监测数据接入时间小于1分钟,能自动形成风险评估分析报告。

3.5.6 综合预测预警

1)功能要求。应具备信息获取和汇总,模拟预测和综合研判,预警分级核定,预警结果输出,模型管理,预警信息管理、预警分析指标管理功能,包括:

①获取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

②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调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和综合研判,并将结果进行二、三维可视化。

③根据事件信息汇总分析、模拟预测和综合研判结果,比对分级指标,确定事件目前预警级别,必要时可对分级进行调整。

④对预警分级指标(标准)进行管理维护。

图8 综合预测预警系统输入输出关系图

2)性能要求。有关部门预警信息报送至国务院应急平台后,在20分钟内较短时间实现预警信息的综合预测预警;综合研判来自至少两个部门应急平台的预警信息,以模拟仿真技术实现预警信息的多维可视化展现。

3.5.7 智能辅助方案

1)功能要求。智能辅助方案系统应包括应急预案数字化过程、方案生成、方案调整和方案查询与方案要素配置部分。

①预案数字化。完成应急预案数字化,包括数字预案内容以及预案涉及的救援机构、救援队伍、装备设施、医疗急救、现场警戒等应急资源等信息的智能检索。

②方案生成。根据事件接报及周边信息、专业部门预测分析和综合预测分析的结果,与事件相关的应急预案、类似案例以及处置经验和知识,可供利用的应急处置力量和资源等信息,生成实施方案。

③方案调整。根据事件现场反馈的信息、新的预测分析结果等,对已生成的方案进行实时动态调整。

④方案查询与方案要素配置。包括对已生成的智能辅助方案的查询、分析、统计,以及对方案生成和调整中所用到的方案内容要素、方案对比分析要素的管理和维护功能。

图9 智能辅助方案系统输入输出关系图

2)性能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过程的前、中、后期等阶段的自动生成多种智能辅助方案。预案匹配调用时间小于10秒,预案流程提取时间小于10秒,决策模型运行时间不大于10分钟,辅助方案生成时间不大于5分钟。

3.5.8 指挥调度

指挥调度系统内容包括事件要情、预警信息、资源调配、职责分工、应急流程、注意事项、调度指令、实施措施等信息。根据发布内容,通过采取多种方式下达。

1)功能要求。

①实现情况接收、处理、综合显示、信息分发;

②部署调度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

③实现任务分析、计划跟踪、方案推演、命令生成、执行反馈、过程监督、效果评估。

2)性能要求。可实现10个以上单位并行调度无明显延迟感;实现指挥调度方案的网络发布接收方不少于150个单位;每个事件指挥调度纪录可支持10万条。

3.5.9 应急保障

1)功能要求。应急保障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通信保障等资源的管理,包括资源监控(应急资源跟踪反馈、应急资源分布、应急资源状态等),以及资源储备、配置、调度和编码管理等。

应急资源的信息编码、目录汇编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标准另行印发)。

2)性能要求。支持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应急资源数据更新时间间隔最小可设置为10秒更新一次。3.5.10 应急评估

1)功能要求。应急评估系统包括应急过程再现、事件评估、应急能力评估、评估指标管理、评估模型管理。实现对应急过程的环节再现;对整个应急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对比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技术进行综合评估,并生成应急能力评估报告。

2)性能要求。对应急管理的每个阶段生成评估报告,评估时间一般不大于1分钟,评估精度满足应急管理需要。

3.5.11 模拟演练

1)功能要求。

①进行人员分组、人员分配、流程配置、环境配置,制定模拟演练计划。

②将演练方案分发到各个所辖机构,并将参演机构制定好的计划汇总形成模拟演练报告。

③根据模拟计划准备事件信息、演练场景等数据,根据各类信息快速构建二三维模拟场景。

④监控整个模拟演练过程,调整演练流程,记录整个模拟演练过程,可在演练结束后进行回放。

⑤评估演练效果,形成演练评估报告。

2)性能要求。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实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模拟演练软件系统。三维场景初始化时间服务器端不大于5分钟;客户端场景初始化时间不大于30秒,三维场景画面不低于25帧/秒。

3.6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事件信息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案例库和文档库等。数据仓库主要存储从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中抽取的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海量存储和管理。

总体结构图如下:

图10 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图

国务院应急平台集中存储常用基础数据及地理数据、事件信息等,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获取分布在部门和省级应急平台中的有关数据。有关数据库格式规范和应急元数据标准另行印发。

3.6.1 功能要求

依托国家基础数据库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集中存储公安、民政、国土资源、测绘、水利、林业、农业、卫生、环保、安全监管、地震、气象等相关部门的有关基础数据。数据库系统应与国务院办公厅已有数据库保持一致,数据内容完整,确保综合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

国务院应急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与省级、部门应急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根据权限获取共享数据;通过文件交换等方式获取未建立应急平台的部门、机构数据。

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及时对所提供的共享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

3.6.2 DBMS性能要求

支持ANSI/ISO SQL 99标准,多语言数据库,中文及unicode编码;支持集群系统。

具有与主流GIS平台的良好接口,支持企业级的JAVA处理引擎,支持ODBC、JDBC等应用程序访问接口。

达到C2或以上级安全标准、多级安全控制,提供在线备份及恢复功能。

3.6.3 基础信息数据库

基础信息数据库指常用的基础性数据,包括应急资源信息、危险源信息、防护目标信息以及专题信息等。

应急资源信息包括应急指挥管理机构、应急人力资源、应急财力资源、应急物资设备、应急通信资源、应急运输资源、应急医疗资源及应急避难场所等。

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危险源描述、危险品类别、危险等级、所在位置、所属单位、安全责任人、联系电话、影响范围、可能灾害形式等。

重点防护目标包括国家级重要部门、国家骨干管网、核设施、航天基地、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机场、港口等。

专题信息包括人口统计信息、经济统计信息、安全分区信息、地震地质信息、气象水文信息、土地信息、环保信息、矿业信息、主要森林草场信息等。

与地理位置紧密相关的基础信息数据,应采用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统一的地理编码、坐标系统、分类编码等,与地理信息进行整合。

3.6.4 地理信息数据库

地理信息数据存储基础地理信息,是其他各种信息的载体和定位框架。包括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道路、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以及相关的描述性元数据组成。充分利用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实现业务信息的共享和服务。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建议稿

xxx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概念 1.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应该以“一案三制”(完备的应急预案、高效的运作机制、健全的应急体质、成熟的社会法制)为核心,平战结合,依托信息平台,帮助监狱管理者做好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工作。 2.监狱突发事件有哪些? 依据《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13分类、近50种类。 监狱突发事件包括:

3.项目建设依据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 《xxx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网上没找到,客户应该有) 二、应急指挥中心总体架构 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显示终端大屏幕PDA 手机 电话传真互联网应急 网站 指挥大厅:指挥调度相关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处置的场所,指挥大厅主 要包括显示系统、会议音响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综合保障系统。效果图如下: 基础支撑系统:包括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集群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

系统、IP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图像视频接入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库、突发事件库、地理信息库、监管信息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文档库等。 应急应用系统:依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xxx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应该包括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风险隐患管理、预测预警、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应急模拟演练等功能。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背景】 突发公共事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尤其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对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需求。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它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也都对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作出了相应部署。 建立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核心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是形成以国务院应急机构为运转中枢的一体化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是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应急平台建设情况】 应急平台的研究最早于2004年在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对应急平台的建设进行了交流,2006年全国应急管理大会上,清华大学介绍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2006年底,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然后通过我国“汶川地震”与“温州动车事故”应急处置分析应急平台建设现状,提出了立足既有资源整合、推进标准规范、注重内容建设及技术支撑的应急平台建设对策。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对策 突发事件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类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对财产、生命的直接损害,还表现在由于处置不当带来的带来的二次伤害,以致引发危机。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旨在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有个总体规划,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顺利实施。 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指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那么,应急平台有何内涵,能起到什么作用?由哪些部分构成,其核心要素是哪些?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何在统一的全国标准下开展适合各地实际的应急平台建设?目前的一些建设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一、应急平台内涵与核心要素 通常提到的“应急联动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信息系统”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应急平台”进行了描述。四个不同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应急管理范围和深度等认识的变化,一个完备而健全的应急平台包扩了预警平台、信息平台、指挥平台、应急联动平台等。它是一个对重大突发事件预测、应急指挥、调动物资、灾后重建等多方面功能的复杂系统。应急平台又可分为硬件支撑系统和和核心应用。硬件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预警系统、风险评估系统、数字预案系统等。 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建立起来一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应急平台,总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1)多警合一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docx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范维澄陈涛 【背景】 突发公共事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尤其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对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需求。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它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也都对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作出了相应部署。 建立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核心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是形成以国务院应急机构为运转中枢的一体化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是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 【应急平台建设情况】 应急平台的研究最早于2004年在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对应急平台的建设进行了交流,2006年全国应急管理大会上,清华大学介绍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2006年底,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启动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和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06-2008)。前者主要进行建设项目的实施;后者提供设计方案、标准规范、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等关键技术支撑,以及10个部门应急平台和10个省级应急平台技术研发与示范。 目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起服务于各自部门的应急指挥或应急信息系统,在防御重大灾害和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实施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创造了一定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应急平台建设发展仍不平衡,应用功能不够完善,信息资源和平台系统尚未有效整合。

2018年新一代智慧应急管理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8年新一代智慧应急管理平台项目可行 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述 第一节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山东某智慧社区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第二节编制依据 第三节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和建设期 第四节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第五节效益及风险 第六节本项目建设亮点特色 第七节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智慧社区概述及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智慧社区概述 第二节智慧社区发展背景分析 一、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组成单位,是多数城市人口聚居的生活区域。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微缩。

当今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人口膨胀、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难题、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颈、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保障压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健康管理的薄弱、看病的困境、人们生活空间的拓展的障碍、资源如何整合再应用等等,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及绩效,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 二、社会管理需要创新 一直以来,政府各个部门在努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应用水平。但以职能划分为特征的城市信息化还处于自发零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因而其实施的效果也相对有限。 于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具智慧的新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跨越。 三、新型社区建设的呼唤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社区作为城市的单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开展社区建设,满足基础群众的社会需要,成为近些年来社会结构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已经滞后于群众的需求,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娱乐、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群众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社区市民参与社区的发展和社区自治等问题,以及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足,不容忽视。

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字号大中小】发布时间:2007-09-04 来源: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 2007年5月11日,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企业应急管理与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有幸请到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接受本网专访。 栏目编辑:我国当前应急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应急救援工作有什么特点? 范院士:在应急救援方面我国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近期比较成功的应急案例就是我国成功抗击SARS。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如果SARS发生在其他国家,不可能像中国这样迅速地把SARS病毒控制住。再如98年我们战胜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应急救援实践。在政府的工作方面,比较系统的,自觉地研究在非常态之下实施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是在SARS之后全面开展的,这也是我们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里程碑。 美国和英国以前遇到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另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欧美西方社会比较早地认识到。再加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有非常强大的基础。所以当政府或社会考虑到要把这些科学技术用于应急领域的时候,实现的就比较快,形成了一些比较强有力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的技术装备和应急体系的变化、应急法律法规的变更。 所以就我们国家而言,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高度重视,当党和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得力的。政府在事故灾难的教训当中进行了学习和总结,从管理到科学技术如何作得更好,这一届政府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当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推进速度比很多国家都快,正在逐步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作为当前的应急项目建设过程中,科技部科技支撑保障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迅速。从党和政府的决策,科技支撑,建设项目立项,全国上下全面地推进这项工作。在国际性的大会上,和一些外国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推动的速度非常快,已有的进展令人瞩目。在他们各自自己的国家也存在各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协调也很困难。我们相对来讲还比较顺畅,所以领导同志提出要把我们的应急平台做到国际一流水平。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迈进。 栏目编辑:应急救援系统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有哪些?从这些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看,背后涌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已有的平台不可能一劳永逸,平台的建设如何应对新问题的出现。 范院士: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1-01-16 作者简介:姜平(1962 ),男,江苏海门人,中外领导科学研究院院长,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从事领导科学和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2011年第2期(总第159期)理 论 探 讨 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2,2011General No 159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姜 平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应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新实际、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应对处置体系、恢复重建体系、社会动员和保障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全社会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应对处置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关键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1)02-0138-05 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和完善课题的提出 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应对各种危机、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网络通信的普遍运用、人员交往和贸易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多、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难以预料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难以控制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事故灾难、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跨国重大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传播频繁出现。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高度复合化的特点和趋势。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许多原本并不复杂的危机和突发事件显得越来越复杂。应对这种高度复合化的危机和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才能奏效。过去那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零打碎敲 式的应对方式已无法适应。二是高度叠加化的特点和趋势。往往是一系列危机和 突发事件累积以后一起爆发,各种重特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比较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则很难应对。三是高度非常规化特点和趋势。一些历史 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年一遇、几百年一遇的危机和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这使得原有的各种应急管理预防、决策、处置、善后等措施面临着巨大的新的挑战。只有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防控、应对和善后体系,处置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由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发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处置向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应对处置转变,由一国为主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急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仅2010年就发生各种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300多万件,由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 元,维护社会稳定的费用超过国防开支。[1] 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应对各种灾害、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 非典 疫情以后,中国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入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在全力应对各类重特 138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文档

1.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也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易发期。虽然,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加强了公共安全工作,但部分地区、行业和领域的形势依然严峻。 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要从根本上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如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一般情况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等级的事故(事件),市、县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处置较大和一般级别的事故(事件)。对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应急管理一般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应急管理要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处理。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应急管理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案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等方面。.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00七年四月

目次 1适用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4) 3.1术语和定义 (4) 3.2缩略语: (5) 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5) 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 (6) 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 (7) 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7) 5.1指挥场所 (7) 5.2通信系统 (10) 5.3计算机网络系统 (16) 5.4视频会议系统 (17) 5.5图像接入系统 (19) 5.6综合应用系统 (21) 5.7数据库系统 (28) 6省级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32) 6.1指挥场所 (32) 6.2通信系统 (34) 6.3计算机网络系统 (40) 6.4视频会议系统, (40) 6.5图像接入系统 (40) 6.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0) 6.7空间数据库 (41) 7部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2) 7.1指挥场所 (42) 7.2通信系统 (42) 7.3计算机网络系统 (42)

7.4视频会议系统 (42) 7.5图像接入系统 (43) 7.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3) 8移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4) 8.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44) 8.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45) 8.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47) 9安全保障体系技术要求 (47) 9.1总体要求 (48) 9.2应急指挥场所物理安全 (48) 9.3通信保密 (49) 9.4网络和系统安全 (53) 9.5移动应急平台安全 (59) 9.6应用系统安全 (61) 9.7容灾备份 (62)

应急平台建设规划方案

政府应急平台建设规划方案1.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背景

1.1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公共安全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是公共安全最核心的问题,随着其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的扩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重要的和长远的基本事务。 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带来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使我国公共安全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公共安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公共安全问题发生频度将大大增加,我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到: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加大公共安全科技攻关和应用力度,不断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保障水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1.2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在中央的大力推动和社会经济建设牵引的双重需求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建设。多个城市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南宁模式等。各部门也分别对自身垂直机构的应急平台建设进行了规划,如安监总局下发

的“企业安全应急平台建设指南”,水利部下发的“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指南”等。 1.3政府在应急处置中的领导作用 由于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实行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只有政府才能够有效组织协调政府内部以及全社会的人力、财力和物资,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因此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和管理主体。 应急平台是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行使职能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应急平台及其支撑体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国家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应急平台及其支撑体系的建设、运行能够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应急平台的概念和定位 2.1突发公共事件对应急平台的需求 在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泄露、禽流感、食物中毒、恐怖袭击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如何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并快速、动态地全面了解现场状况?如何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后果并快速预警?如何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和高效处置?如何根据现场实时情况,疏散人群、组织救援、调集救灾物资、提供应急保障?都是摆在政府应急指挥员面前的重大问题。 建设应急平台可为政府领导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工具,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应急平台能够解决下列问题: (1)准确及时地获得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现场信息,提高信息报送的及时性

应急平台建设方案

应急平台建设方案 1

1 应急平台总体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总体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总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设计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系统组成与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系统概要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指挥中心设计布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功能与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 视频图像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1 大屏幕显示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2 LED显示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 有线语音调度与通讯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1 有线调度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2 IP电话.............................................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3 数字录音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4 多路传真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5 综合值班席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5 会议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5.1 IP视频会议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危机的历史。经历了2003 年非典、2008 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 月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步入有力、有序、有效的轨道认真总结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充分估计、充分肯定、充分运用这一体系。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对于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在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 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高于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实践,把应急管理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形成了应急管理“点”与常态行政管理“面”的结合,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002 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面对很不安宁的多地方,乡镇和县级领导选任实行“公推公选”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干部选任过程中。与此同时,党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了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在有着数亿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实行全体村民的直接民主.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政治动荡,而且大大提升了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没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保证是难以想象的。党领导和驾驭民主政治的本领也因此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充满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执政党也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让党员的意见能够得到表达,另一方面对于党内的问题尽可能依照党章,根据民主程序加以处理.而不是借助社会运动的方式处理党内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经验教训而在政治上不断成熟的重要体现。 实践证明,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提高民主执政能力,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发展的又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党内民主不断发展的重要机制。 世界, 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2003年春,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日期:2008-05-15 信息来源:信息化建设 作者:范维澄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软硬件结合的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它具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它由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子系统、应急智能子系统和决策指挥子系统构成,其中,应急智能子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和决策库。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共安全信息数据库;模型库包括信息识别与提取模型、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与预警分级等模型;预案库包括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害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或方案;决策库则是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通过与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它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的建设要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要从本部门、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基础出发;要注重核心应急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要注意应急平台的自身安全、日常维护和升级更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的龙头和核心。 (一)以应急总平台为核心的横纵贯通互联的应急系统方案 作为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总体方案涉及到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在实施过程中相衔接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与各部门、各地区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也有基础建立起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围绕着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服务于应急机构的职能,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和应急平台体系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建设实施要依托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相结合,要“实现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广泛应用于军方的C4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在原来C3I基础上加入计算机是为了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如果类比于军队作战,则C4I系统的很多理念和有益经验可以借鉴。 (二)应急系统和应急平台的功能要素及其重点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成果简介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最终成果 简介 2011年11月30日16:15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以南京大学童星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06&ZD025)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与政策》,已通过结项,近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成果的特色之一是通过理论梳理和理论创新,构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风险灾害危机分析框架。灾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长期的灾害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传统及其相应的三个核心概念:“工程-技术”分析传统与“灾害”概念;“组织-制度”分析传统与“危机”概念;“政治-社会”分析传统与“风险”概念。随着灾害类型的增多,传统的灾害概念需要扩展至“突发事件”。在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风险、突发事件、危机三大核心概念所指涉的现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在公共性的层面上,风险是指一种可以引发大规模损失的不确定性,其本质是一种未发生的可能性;危机则是指某种损失所引发的政治、社会后果,其本质是一种已发生的事实。因此,风险在前,危机居后,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造成危机后果的根本原因是风险。突发事件则是对灾害的抽象和扩展,将风险与危机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显性化。据此可建立起“风险-突发事件(灾害)-危机”的全过程分析框架。与此分析框架相对应的是“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应对体系。 该成果的特色之二是通过四项有代表性的经验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风险预警逻辑与应急管理政策实践。 (1)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演化的研究。“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和“无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

应急综合指挥管理平台 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5 1.1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5) 1.2编制依据 (6) 1.3建设目标 (7) 第二章需求分析7 2.1业务需求分析 (7) 2.1.1业务流程分析 7 2.1.2业务功能分析 10 2.2数据需求分析 (12) 2.3信息量分析和预测 (13) 2.3.1数据处理量 13 2.3.2数据存储量 14 2.3.3传输流量 14 2.4互联互通需求分析 (15) 第三章应急数据库设计16 3.1应急数据库系建设原则 (16) 3.1.1应急资源的空间化 18 3.1.2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 18 3.1.3安全性 18 3.1.4高并发性 18 3.1.5各种资源快速定位性 18 3.1.6可快速恢复性 19 3.2应急业务基础信息库 (19) 3.2.1经济统计数据 19 3.2.2重点防护目标数据 19

3.2.3重大危险源数据 19 3.2.4应急机构数据 19 3.2.5应急救援力量数据 20 3.2.6应急专家数据 20 3.2.7应急避难场所数据 21 3.2.8应急救援物资数据 21 3.2.9应急医疗资源数据 21 3.2.10应急通信资源数据 21 3.2.11应急运输资源数据 21 3.2.12遇险人员基本信息库 22 3.3应急空间信息库 (22) 3.4应急信息库 (22) 3.4.1应急值班信息数据 22 3.4.2事件接报信息数据 22 3.4.3预警信息数据 22 3.4.4预测信息数据 23 3.4.5发布信息数据 23 3.5模型库 (23) 3.6预案库 (23) 3.7案例库 (23) 3.8文档库 (24) 第四章应用系统设计24 4.1业务资源接入 (24) 4.2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25) 4.2.1值守管理 25 4.2.2监督指导 27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构思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软硬件结合的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它具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它由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子系统、应急智能子系统和决策指挥子系统构成,其中,应急智能子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和决策库。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共安全信息数据库;模型库包括信息识别与提取模型、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与预警分级等模型;预案库包括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害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或方案;决策库则是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通过与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它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的建设要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要从本部门、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基础出发;要注重核心应急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要注意应急平台的自身安全、日常维护和升级更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的龙头和核心。 (一)以应急总平台为核心的横纵贯通互联的应急系统方案 作为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总体方案涉及到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在实施过程中相衔接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与各部门、各地区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也有基础建立起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围绕着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服务于应急机构的职能,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和应急平台体系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建设实施要依托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相结合,要“实现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广泛应用于军方的C4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在原来C3I基础上加入计算机是为了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如果类比于军队作战,则C4I 系统的很多理念和有益经验可以借鉴。 (二)应急系统和应急平台的功能要素及其重点 为了实现应急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应急平台的基本功能,其构成要素应满足华建敏国务委员指出的“注重内容、讲求实效。要避免出现只重视平台硬件建设,而忽视信息内容建设的现象。平台仅是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源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围绕着应急预案实施的保障能力体现在对各个应急环节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支持。应急平台一方面作为突发事件信息的“汇集点”,在大量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的整合、分析、提取危险源和事件现场的信息;一方面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库”(包括数据库、预案库、模型库和决策技术库),提供不同条件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分析,判断预警级别并快速发布预警;进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控制台”,逐步落实应急预案,调整决策和救援措施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 横纵互联的应急平台构成的应急系统在技术上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