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660米深圳平安金融大厦方案及施工现场

660米深圳平安金融大厦方案及施工现场

660米深圳平安金融大厦方案及施工现场
660米深圳平安金融大厦方案及施工现场

660米深圳平安金融大厦方案及施工现场(在建中)深圳平安金融大厦位于深圳市福田商业中心区地段,福华路与益田路交汇处西南角,毗邻购物公园,与深圳会展中心相对,总用地面积逾18931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达30.29—37.86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为16—20。该项目将发展为一个包括商场、写字楼及酒店的大型商业综合项目。

北塔楼设计高度不低于450米。

这个高度将超过目前深圳的最高建筑383.95米的“地王大厦”,以及建设中位于蔡屋围的98层441.8米高的“京基大厦”,成为深圳第一高楼。

塔楼设计理念:

1、天际线理念是创造一个迂回的龙骨似的城市轮廓,体现平安金融中心将成为迅速增长的大都会标志中心。

2、对称的锥形建筑形式体现一种舒展、高升,具有超强现代感的摩天大楼。

建筑设计概况

地上分裙房区、办公一区-办公七区、观光区、屋顶区及塔尖区等。地下B1层为商业,B2-B5层为停车库、设备房及战时人防区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底板施工测量方案

平安金融中心地下室底板工程PINGAN IFC 测量施工方案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部 2011年7月8日

目录 一、简述 (1) 1.1工程概况 (1) 1.2建筑设计概况 (1) 1.3编制依据 (1) 二、准备工作 (2) 2.1 图纸审查及现场勘察 (2) 2.2 人员组织 (2) 2.3 设备配置 (2) 三、控制测量 (3) 3.1 控制依据 (3) 3.2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4) 3.3 高程控制网 (6) 3.4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 (7) 四、底板施工测量 (8) 4.1 平面轴线控制测量.................。.. (8) 4.2 标高控制 (9) 4.3 工程桩的校测 (10) 五、质量控制、文明施工 (10) 5.1 质量控制措施 (10) 5.2 安全文明施工 (10)

一、简述 1.1 工程概况 1.2建筑设计概况 底板平面整体底板为近似长方形的平面,其东西向长度为119.2m,南北向长度为170.7m,总面积约为17145m2。整个底板被设置在J~K轴间的沉降后浇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底板为正八边形的塔楼4.5m厚底板和裙房1m薄底板;南侧底板为1m和1.5m薄底板。(后附底板结构图)本工程相对设计标高 m相对于黄海绝对高程7.120m 1.3 编制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城市测量规范》(JGJ8-99); 《工程施工底板图纸》(S0107); 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塔吊安装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平安金融中心 6#塔吊安装 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编制: 审批: 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平安金融中心监理项目部批准时间:年月日

目录 一、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特点和施工现场的环境状况 (3) 二、编制依据 (6) 三、安全监理程序 (7) 四、安全监理人员安排与分工 (7) 五、针对性安全监理检查、控制点 (11) 六、需进行旁站监理的部位或过程,旁站监理要求 (15) 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要求 (15) 八、安全监理日志要求 (15) 九、相关过程的检查记录(表) (16)

一、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特点和施工现场的环境状况 1.1 结构设计概况 1.工程名称:平安金融中心 2.建设单位: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3.项目管理公司:深圳市平安金融中心发展有限公司 4.设计建筑师:康沛甫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KPF) 5.土木、结构及土力顾问:Thornton Tomasetti 6.勘察单位: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7.国内设计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8.基坑支护设计单位: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 9.工料测量师:利比有限公司 10.监理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11.工程总承包施工单位:中国建设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12.监测单位: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13.工程地点:深圳市中心区1号地块,宗地号 B116-0040。基地东至益田路, 西临中心二路,南侧为福华三路,北侧为福华路,基地北侧地下为一号线地铁购物公园站,东侧益田路地下为广深港轨道交通,西侧地下一层与购物公园地下车库相连,南侧预留与南侧基地相通的地下连接门。 14.工程规模及特征:占地面积18,931㎡,总建筑面积约为459,187㎡,塔楼 位于基地北侧,裙房位于基地南侧,塔楼118层楼面标高549.1 m,塔楼屋面597 m,塔尖标高660 m,裙房11层、高52 m,地下室5层。塔楼功能以甲级写字楼为主的综合性大型超高层建筑,还包括商业、观光娱乐、会议中心和交易中心,裙房用作奢侈品零售、办公、餐饮和大堂等,地下五层平时为车库,战时为六级人防。整个工程为一整体,不设缝。 1.2 6#塔吊 QTZ250(TC7030B)性能概况 臂长(米)安装节数(节)吊钩高度约吊钩绝对高度额定电容量(KVA) 55 13 14.39米43.19米90 倍率最大吊重及范围25 30 35 40 45 50 55 Ⅳ吊重12吨3.2-22.2米10.42 8.35 6.89 6.00 5.50 4.84 4.30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上海新跨越,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灵活的金融周转促进了上海的兴旺 巨额的国际贸易是上海金融发展与兴盛的基础、银行信贷在支持民族工业中的杠杆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发、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 [论文摘要]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上海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看法。并就上海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个人的理解。 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 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近代上海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外资银行、华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业务方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价值形态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 现在,上海正在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在这期间,除了对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横向研究外,纵向地对旧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研究,也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解放前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当时主要特征是:(1)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2)社会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3)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4)全国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上海为转移;(5)银行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运用多种信息工具;(6)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总的来说,过去上海金融业务活动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只要撇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一)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为我国开办新式银行做了先导,随即,一大批银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结构方案比较分析报告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结构方案比较分析报告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2008-12-8 目录一.建筑结构体系构成 二.结构工作性能 三.结构方案的优缺点 四.结论

一、建筑结构体系构成 按建筑结构体系的不同,分为推荐结构方案和结构概念方案。以下分别对两种不同方案的结构构成特点进行分别论述。 1、推荐结构方案结构体系构成 1.1 外筒 外筒由四组矩形钢管V 形支撑、八根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柱以及四组“[”型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共同形成空间外筒结构体系,既承受垂直荷载又提供了强大的抗侧刚度。 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外筒结构构成的平面示意图和三维示意图,表1给出了外筒结构构件尺寸沿楼层变化。 外外TU B E 900X 48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 900X 900X 50C 80 图1 外筒构成平面示意图 角梁 矩形钢管混凝土外框柱

(a) 矩形钢管混 凝土框架(b) 矩形钢管 V形支撑 (c) 矩形钢管混 凝土角柱 (d) 外筒结构体系 图2 外筒构成三维示意图

表1 外筒结构构件尺寸沿楼层变化 注:H×B×TC**——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柱截面长边边长×短边边长x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等级) hxbxt——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截面长边边长×短边边长x钢管壁厚 h1xb1xtwxtf——H形框架裙梁的截面高度×截面宽度×腹板厚度×翼缘厚度 1.2 内筒 内筒由在四角及门洞口设置型钢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组成(如图3)。通过在内筒关键受力部位设置型钢,改善了内筒的工作性能。内筒门洞处采用800mm高的连梁,其跨高比在L/3~L/5之间,这些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在罕遇地震下呈现弯曲破坏,可改善整体结构的延性性能。 增加内筒外侧墙体厚度,减小内侧墙体厚度即在获得较大的结构抗侧刚度又有效减少结构墙体占用的使用空间,且随着楼层墙厚逐渐减小,尽可能为建筑提供更多的有效使用空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917135714.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南塔大底板浇筑施工组织方案研究与总结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南塔大底板浇筑施工组织方案研究与总结 发表时间:2016-10-26T10:31:51.74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2期作者:金晓波1 余遇春2 [导读] 【摘要】以平安金融中心南塔大体积底板混凝土施工为研究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一次性浇筑5034㎡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组织、有限元分析、浇筑施工工艺等技术特点,为其他超高层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浇筑施工提供参考借鉴依据。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 广东深圳 518048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以平安金融中心南塔大体积底板混凝土施工为研究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一次性浇筑5034㎡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组织、有限元分析、浇筑施工工艺等技术特点,为其他超高层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浇筑施工提供参考借鉴依据。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溜槽施工、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绝热温升 1、工程概况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南塔项目地处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用地面积11507.2㎡,总建筑面积约19.9万㎡,由一栋49层塔楼和附属群楼组成,完工后将用于深圳市中心城区商务办公、奢华酒店、休闲娱乐、高端商业,与平安金融中心北塔组成标志性建筑。本工程设计采用厚筏基础,主塔楼底板总面积约为6940㎡,北侧市政道路下方4100㎡,厚度为1.2m,2.5m,3.5m,6.45m,8.5m,对应的底板底标高 为-30.000m,-31.300m,-32.300m,-35.250m,-37.300m。 按照整体施工部署,主楼区域底板拟一次性进行浇筑,市政道路底板拟分A区、B区分别浇筑,主楼区域底板先于福华三路区域底板浇筑。底板垫层采用100mm厚C15素混凝土,防水采用4.0mm厚自粘性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干撒渗透结晶防水剂干粉+40mm厚C15细 石混凝土保护层+ C40(P12)防水底板混凝土。 2、底板施工重难点分析 底板混凝土工程(C40P12)具有强度高、体积大、一次性浇筑混凝土量大、浇筑的时间长的特点。对于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底板混凝土浇筑策划(包括搅拌站选择、原材料质量控制、运输保证措施)及现场组织(现场部署、技术交底、交通组织、现场施工协调)极为关键。因此,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保证混凝土浇筑及时、连续进行。 (1) 大体积混凝土水泥凝结过程将产生大量水化热,且本项目核心筒区域底板厚度达到8.5m,因此如何做好内外温差控制、裂缝控制、温控监测是保证底板浇筑质量的关键。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分层浇筑需重点控制,同时混凝土防裂养护需要制定严密的措施和制度。 (2) 项目位于福田中心区,交通比较拥堵,罐车行车路线及时间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对混凝土初终凝时间及坍落度损失要求较高,如何保证混凝土浇筑时的初终凝时间和经时损失要求也是保证底板浇筑质量的关键。 (3) 现场场地狭小,钢筋加工、材料堆放场地紧张,场内行车路线、停车位置规划困难。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场地,进行钢筋加工及混凝土浇筑是施工难点。 (4) 筏板厚度大,面筋单层双向,竖向支撑布置难度大,溜槽底部竖向支撑布置对精确度要求较高。基坑最新深达37m,溜槽搭设困难。32mm直径钢筋单根自重较重,施工时操作、搬运困难。 (5) 底板浇筑正逢深圳雨季,底板混凝土浇筑量大,浇筑时间长,做好底板浇筑期间特殊气候的应急保障措施是保证底板混凝土浇筑顺利进行的重点。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配 3.1配合比设计要求 本工程配合比设计中充分考虑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即要减少混凝土的收缩,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又要降低混凝土内部水泥水化反应产生的巨大热量。为降低水泥反应水化热,设计采用普通硅酸盐(P.O42.5)水泥,掺加一定量粉煤灰以降低单方水泥用量,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同时粉煤灰可消耗混凝土中的部分碱,可有效地预防碱集料反应。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应根据需要适当延长,初凝时间14~16小时,终凝时间不大于24小时,一方面延长了施工工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使水泥水化热的释放时间加长,达到水化热不能集中释放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的目的。这样,既保证了连续浇筑和施工的可能性,又消除了因浇筑冷缝产生的质量危害,确保工程达到质量设计要求。 根据配合比设计原则和本工程的具体要求,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经验,本项目配合比设计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设想

2002年6月 第12卷 第2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 nivers ity(S 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2 Vol.12No.2 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设想 余寅初1,刘华榕2 (1.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35;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其现状,分析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离岸金融的趋势和内在风险以及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必然性,并总结著名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上 海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设施的完善、相关金融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提出初步 设想。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离岸金融业务;风险;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2)01-0021-05 一、离岸金融业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离岸金融业务兴起的最初动力源于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干预主义政策。自60年代末起,资金来源和流向开始趋于多样化; 70年代石油美元资金进入离岸市场,此后其它主要货币在离岸市场开始广泛使用,离岸金融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展开。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的金融全球化,欧洲货币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主体。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日趋加深,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1972-1985年,国际银行市场的规模以21.4%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大,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10.9%和世界贸易12.7%的年复合增长率。交易设备的改善和交易技术的进步则大大缩短了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时间。1973年国际货币危机时,每天仅有约30亿美元被兑换成欧洲国家的货币,到70年代末,这一数字达到了1000亿美元;80年代末进一步升至6500亿美元;90年代中期,估计已达到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之多。[1](p4-6)考察离岸金融业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中推动的因素在于其本身的特性。一般来讲,离岸金融业务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离岸金融业务的对象是非居民;第二,离岸金融业务不受当地政府对本国市场的法令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种隔离化的措施把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分开,前者可避免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护国内金融的独立发展;而后者可不受国内金融政策的制约,从而引入的资金仍然应用于国外,通过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吸引更多的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这种隔离将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内金融的发育、成长结合起来,能够更快地推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2](p255) 二、离岸金融中心的崛起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间接成果是涌现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除开历史造成的原因,离岸金融业务本身也要求交易集中化和高效率。因此在多年的 收稿日期:20020325 作者简介:余寅初(1979—),男,浙江省桐乡市人,杭州商学院工作。 刘华榕(1954—),女,福建省福州市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师。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一、“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背景 一是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步入“调整期”。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发展重心继续东移,亚太地区经济整体性崛起的态势不断凸显,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美国推动的TTIP、TPP等谈判,正在力图重构全球新的经贸投资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二是新科技、新业态步入“变革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将带来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对金融业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期”。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期,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呈现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出现新变化,对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改革开放做出了新部署,国务院陆续出台了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和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改革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入“加速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作为计价、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不断显现。 综上判断,“十三五”时期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处的阶段看,目前,上海已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辐射能力有限、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由内向外的开放创新期,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以及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 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市金融办认为,“十三五”基本思路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在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与创新。从上世纪9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以“十三五”为节点进入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发展阶段,需要在战略思路上有突破性的转变与创新。更加注重对重大机遇、重大变革的把握与应对。如全球经济金融重心东移,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沪,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金融业态带来的机遇,等等。更加注重做好与中国各项改革的衔接与呼应。如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的内容,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内容,在基本思路中都要做好衔接,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服务国家战略。 二、“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指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探究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与国际大的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然而,上海毕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如果能按照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继续努力,那么,终有一天,上海将成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贸易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区域经济大国变成了在全球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要有国际化的货币和强大金融影响力,可以对国际金融规划起决定性作用。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一、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非常必要 1、我国迅速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备的经济体系,它由生产要素流通、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要素中,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矛盾统一。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同时对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进行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完全转变了经营机制;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几乎达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商品流通领域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资金流通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国家仍然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控制者,金融机构的发展已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的流通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方式实现,而金融市场的调整也是由国家一手操作。金融市场无法体现它应有的功能。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从而造成许多产业的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资金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国家迫切需要对资金流通领域和金融体制进行一次根本性改革,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最为重要的步骤。 2、上海要成为经济中心,就必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将在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及其长三角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在环太平洋经济带上,上海占有重要地位,这就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一个桥头堡。然而上海要想真正成为经济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就迫在眉睫。在现代经济体制中,金融不仅是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引导着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金融中心可以引导资金资源的流向,现代化的金融中心配合先进的社会和金融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集大规模的资金流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调整与推动的作用;因此,上海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中心,要想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窗口,就必须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3、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增加到38%。这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最近几年,在世界贸易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进出口大国之一。但是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即使是国际上一个发展中小国,金融市场发展也比我们强。

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劣势

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的排名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以下简称GFCI)是由伦敦金融城为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国际金融中心排名而制作发布的指数。该指数从2007年3月开始编制,每半年更新一次,至今共发布8期。在最新的第8期指数中包含了62个世界主要城市在作为金融中心方面的分数和排名,在此次排名中,上海上升到了第6位,是历次排名中最高的,同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8期排名的演变,上海排名从第6期开始有了显著上升,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正盛之时。显然,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为上海挣得了不少分数。 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势 第一,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海政府的重视是保证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有力条件之一。 中央政府为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为上海金融中 心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雄厚的实体经济背景是支撑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实力的日渐强大。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高位运行,即使在各种突发事件和经济过热期间,国民经济也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在保持两位数发展速度的同时,对外贸易持续攀升,出口形势一路向好,外汇储备屡创新高,进口产品也不断多元化,与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关系。同时,国际投资日趋活跃,世界五百强企业纷至沓来,投资流入持续升温,逐渐跃入世界前列; 对外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中国企业深入境外抢滩设厂或者收购兼并境外企业。这些都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起了一个经济大国的形象。尽管人均经济水平还不是太高,但国民经济总量无疑已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经济体。这为造就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可能。 从国内经济来看,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带,而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大都市,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上海市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候选城市,另外,从国际视点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和第四大经济大国,就规模而言,中国的人口相当于10个日本,27个韩国和三个东盟,基于以上事实,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拥有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第三,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形成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之一。 如图三所示,当前,我国主要的金融市场已经落户上海金融中心。这些市场又吸引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云集上海,因此,上海已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问世 由上海金融学院领衔组织众多专家合作编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2006年版)2006年12月18日在上海发表。 此文献今后每年将发表一次,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共30万字,分为奠基篇、机构篇、市场篇、产品篇、生态篇、人才篇、比较篇、献策篇等八大篇目,全面细致介绍了上海金融业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机遇,并提出决策建议。 在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调查报告中,当今世界只有两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而法兰克福和巴黎也只是极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罢了。报告还指出,未来10至15年间,如果出现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将很有可能是上海。 那么现实状况又是如何的呢?《蓝皮书》中这样描述着国际金融中心的衡量标准: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不管是区域级还是全球级的,必须符合这么几个条件——每日外汇成交额不少于100亿美元;外资银行和代表处不少于100个;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代表处不少于200个;跨境银行间同业债权和负债均不少于1000亿美元;海外银行贷款总数不少于200亿美元;不少于200家的外资公司(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选作区域总部所在地。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上海目前的外汇日平均交易额只及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的一个零头。在金融产品方面,上海相对单一且趋同严重,虽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不足。 显而易见,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离国际金融中心距离还很遥远。 8条建议促发展 为此,《蓝皮书》共献出8条建议,其中包括:上海应在伦敦、纽约、新加坡设立代表处。该《蓝皮书》认为,在上述城市设立代表处,将有效发挥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借鉴参考作用。代表处组员必须定期向上海市政府提供情报及研究成果,供决策参考。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总部主要聚集在北京,加上目前国内金融业的同行竞争,造成金融资源相对分散,这使上海金融中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抗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可以走一些“迂回”道路,将一些直属于总部的业务,吸引过来,比如各家大银行的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票据中心等,这将有效缓解上海“总部”资源不足的瓶颈。事实上,在央行设立上海总部后,央行与市场相关的职能,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不足与改革建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不足与改革建议 摘要:建立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由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导致一些地区性性和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的出现。金融中心的出现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也在上世纪末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本文主要是从上海发展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提出一些相关措施,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更好建立与转型。 前言: 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在于对全球资本的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其框架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上海通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进入跨越性发展的时期,即中国金融中心、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步进行。但是,上海同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通过找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找到影响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从而制定出应对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一: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不足 1.金融机构集聚度不够。虽然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地,但是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如美国、英国、日本),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数和金融中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据统计,英国、美国、日本在1996 年时单离岸金融中心商业银行数就分别达:493.47 2.219家,其中外国银行分别为347.328.92家,远远高于在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另外,质量上差距也较明显。在上海本地的金融咨询机构中,目前还没有一家像麦肯锡、普华永道一样有国际影响的咨询服务机构,这种状况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2 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例如,证券交易量、交易品种较少,幅射能力差、资源配置效果不佳。货币与外汇市场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3.金融监管环境的建设与金融监管机构间关系的协调。传统意义上,主要应从三个角度来考察金融监管环境,即监管广度、监管深度以及监管频度。然而,我们发现伦敦、纽约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时,并不是一味地管制,而是采取了更先进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比如,“服务优于管制”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上海作为非监管总部所在地,既面临总部的监管,又面临跨业的监管。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好各种监管机构间的关系,使得监管变得更合理、更有效率。 4.金融体制还有待改善,金融法规还不健全。首先,我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从计划体制转变而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商业金融机构仍未按现代商业金融体制建立,仍不是真正的“企业”。其次,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风险大,需要进一步整合、治理。其三,改革后的央行体制仍不尽如人意之外,分业监管模式中存在“空白点”。 5.(1)从市场参与者方看,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过分注重业务扩张,弱化了功能开发;过分注重争取优惠条件,相对轻视了自身创新能力和内控水平的提高;过分注重办公条件完善等硬件优势,对金融中心软件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