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近年来我国比较优势动因多样性分析——基于新李嘉图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比较优势动因多样性分析——基于新李嘉图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比较优势动因多样性分析——基于新李嘉图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比较优势动因多样性分析——基于新李嘉图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比较优势动因多样性分析——基于新李嘉图模型

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谷克鉴, 刘厉兵, GU Ke-jian, LIU Li-hing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刊名:

商业经济与管理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9,212(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2条)

1.谷克鉴中国的经济转型与贸易流动 2006

2.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期刊论文]-国际经济评论 2003(06)

3.谷克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教学笔记 2009

4.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1996

5.贝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2001

6.LEAMER E.JAMES LEVINSOH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The Evidence[NBER Working Paper 4940] 1994

7.DORNBUSH R.S FISCHER.P A SAMUELSON 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1977(67)

8.EATON J.KORTUM S Technology,Geography,and Trade 2002(05)

9.RODRIGUEZ-CLARE A Trade,Diffusion and the Gains from Openness[NBER Working Paper, 13662] 2007

10.BERNARD A B.J EATON.J B JENSEN.S KORTUM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2003(93)

11.ATKESON A.A Burstein Pricing-to-Market in a Ricardia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NBER Working Paper, 12861] 2007

12.CHOR D Unpacking Sourc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A Quantitative Approach 2006

13.COSTINOT A.I KOMUNJER What Goods Do Countries Trade? New Ricardian Predictions[NBER Working Paper 13691] 2007

14.TIN BERGEN JAN ZUR Theorie der Langfirstigen Wirtschaftsentwiicklung 1942(55)

15.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期刊论文]-世界经济 2001(02)

16.HELPMAN E.MARC MELITZ.YONA RUBINSTEIN Estimating Trade Flows: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NBER Working Paper, 12927] 2007

17.DAVIS D.DAVID E WEINSTEIN An Account of Global Factor Trade[NBER Working Paper, 6785] 1998

18.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19.俄林对比较优势的表述,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的差异引致所谓"货币表现"的产品成本水平不同,从而形成比较优势或劣势.这一界定,可以归结为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购买的外部价值链.参见俄林(Ohlin):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中译本)

20.此处地理特征指的是"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中的距离.引力模型由Tinbergen(1962)[14]提出,谷克鉴(2001)[15]对其原理与应用进行了细致地梳理.Helpman et al.(2007)[16]将距离对贸易流量的阻碍作用分为"外延"(extensive margin)和"内涵"(intensive margin)解释了非对称贸易流量现象

21.在实证检验HOV理论时有学者提出类似概念,认为一国要素禀赋应考虑该国与基准国之间的希克斯中性技术差别

,即如果某国整体生产率是基准国一半则其有效要素禀赋应为原有要素禀赋的一半(Davis &

Weinstein,1998).[17]这种处理方法的实质是混淆了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效率对于生产要素的作用途径;另外将一国所有种类要素除以同一分母的做法认为要素效率应该等量放大,这是值得商榷的

22.查看详情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厉兵.汪洋我国比较优势动因影响程度测算——基于新李嘉图模型及BP神经网络应用-理论界

2009,""(4)

本文采用整合了传统李嘉图理论和HO要素禀赋理论的新李嘉图模型,以差异化全要素生产率、受要素使用效率作用的有效要素禀赋、经济制度为比较优势动因,定量探究了其对我国产业层次贸易流动的决定作用及影响程度,并据此对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2.期刊论文刘沁清.LIU Qin-qing产品改进、产业升级和内涵经济增长——比较优势的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7,""(2)

本文从国情出发,对生产率做了重新定义.从产品改进和产业升级角度,就汇率变动对外向型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微观机制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分析了汇率变动的影响通过企业互动,从外向型企业向经济整体扩散的机制.最后从比较优势变迁的角度归纳了汇率变动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3.学位论文李兀加入WTO对湖北石化产业的影响研究2002

该文首先运用比较优势原理,通过与湖北省内其他行业和与全国其他省份石化产业的对比,分析了湖北省石化产业的四组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包括:工业经济指标结构比重、生产要素生产率指标、规模经济比较优势指标和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指标.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产品的协议,研究加入WTO后对湖北石化产业的影响,并在李善同等人所作的对中国的CGE模型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检验湖北省与全国经济的相关性,并进行线性回归,预测湖北省加入WTO后全省的经济形势作为影响湖北省石化产业的外部环境.找出湖北石化企业与国外石化企业的差距,预测加入WTO后对湖北石化企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企业应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同时适时调整政府行为,以新的方式继续发挥政府的调控护航作用.

4.学位论文黎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2008

汇率作为影响外贸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一个课题。随着外贸问题在贸易发展中的不断凸显,我国开始更多地关心商品贸易结构问题。特别是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与贸易结构关系的研究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就贸易结构理论来看,从1841年李斯特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转换理论到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转换并没有一个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理论。我国学者针对本国贸易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一些统计指标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针对影响出口贸易结构的某个或某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汇率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影响方面的文献也不断出现。

汇率与贸易结构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套理论。一是传统贸易收支理论,认为汇率作为影响相对出口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将引起的各类产品贸易量的不同变化,从而导致各类产品贸易量相对比重发生变化,汇率与贸易结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是由巴拉萨(Balassa,1964)和萨缪尔森(Samuelson,1964)分别在解释购买力平价与现实汇率之间存在系统型偏离原因时独立发现的,其主要观点是如果一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相对于不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与另一国间的双边实际汇率将升值。而作为反映贸易部门生产率变化的贸易结构将影响汇率的变动。两种理论都得到国内实证研究不同程度的支持。汇率波动对出口影响的研究在各种经济理论和模型设定的基础上,得出阻碍、促进和无影响三种不同结论。各结论都能够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加以解释和证明,学术界同样无法达成共识。从目前此领域的国内研究来看,大都侧重于从水平汇率角度进行分析,对汇率和出口商品结构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微观,对汇率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渠道分析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而且汇率在改革前后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根据国际收支和比较优势理论,本文分别基于价格、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三个角度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汇率水平变动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一国汇率的变动,从价格角度看,主要是通过改变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而造成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由于各类商品具有不同性质,面对不同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造成价格和出口额变化的幅度也不同,即各类商品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造成各类商品出口额变化的不同,出口商品结构相应发生变化。从要素禀赋角度看,主要从两方面引起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影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移动;另一方面,引起资本收益率的变化,进而造成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从而影响一国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结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资本收益率的变化都引起一国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引起的资源配置变化着重描述汇率变化的短期效应,而资本收益率的变化引起要素存量的变化着重描述汇率变化的长期效应。两变化都从供给角度,通过各生产部门要素的流动最终实现各部门的扩张或萎缩。从技术进步角度看,技术进步是导致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转变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对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强。技术一方面通过影响要素生产率从而影响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另一方面又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展产品功能,影响购买者效用。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产品生产量随之增加,这在长期内为产品出口铺平道路,从而为该国成本比较优势的转换和贸易结构的成长奠定物质基础。

而对于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影响,本文通过两个模型加以说明。从规避风险工具引入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企业从原来减少出口以规避风险到可能利用风险增加收益而增加出口,这也使汇率波动对出口额的影响带有不确定性。

本文从汇率的制度变迁、汇率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RAC指数反映的比较优势情况三方面对出口商品结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贬值使我国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得到了凸显,汇率的基本稳定也为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稳步变化提供了条件。在出口商品结构虽已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纺织品和衣服制品,其优势正在逐步降低,这类靠低廉劳动力获得优势的产品很容易被东盟等更具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市场替代。而我国机械运输设备的优势也主要

集中在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办公电信设备上,科技含量较高的化学品和电子产品仍有较大劣势。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和高比例的加工贸易,只是虚化了我国的出口总额,产品结构仅得到表面的优化升级,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实证部分,本文以1980-2007年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汇率、出口商品结构和GDP三变量间的VAR模型,并进行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以考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影响程度。以1995-2007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引入由GARCH模型导出的汇率条件方差作为汇率波动的度量和代表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的虚拟变量,采用ARDL协整技术和门限检验判别和估计各类要素禀赋产品和标准国际贸易(SITC)分类产品与实际有效汇率、汇率波动和外国收入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并用ARDL—ECM模型考察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和出口商品结构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原因

;我国出口汇率弹性较高,且各类产品间差异不大,存在J曲线效应;汇率波动长期内促进我国产品出口但作用较小,但其作用远远小于汇率的负向影响,几乎可忽略。各类产品汇率波动弹性差异不大,短期内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汇率改革对出口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受冲击小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世界收入的增加将促进我国出口额的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其余两类产品出口受世界收入的影响小。

在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波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我国不能忽视汇率对传统优势产品产生的巨大冲击。不同类别商品的出口要根据自身产品的情况,考虑长期短期动态影响。短期内积极利用金融工具等措施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长期来看,仍需积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然,本文仍存在着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如对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商品结构关系的考察主要基于出口额的影响,相对长期而连续经济运行而言

的作用在本文中虽有一定的涉及,但分析的深度远远不够,后续的研究可从更深入的角度研究汇率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比较优势演进中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和制度随着改革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汇率在这些因素不断变化的同时如何更准确的考察在不同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段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学位论文吴文欣东北地区肉类产品的区域优势及技术效率分析2008

近五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包括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不论每个一号文件的侧重点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要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加农民的收入。现代畜牧业以其较低的进入门槛及东北地区丰富的饲料资源成为了东北地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畜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199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6.5%)1.94%;1995年,东北地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2.5%,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6.9%)高出了5.6%。至2005年,东北地区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达到了40.22%,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性产业。

虽然东北地区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是传统的畜牧业,靠家家养猪,户户养鸡维持的,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与以专业化、规模化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有很大的差距。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东北地区肉类产品生产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增长不可能以未来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主要依赖于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因此,研究东北地区肉类产品比较优势与生产率问题,对实现东北地区肉类产品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实现农民增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技术效率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肉类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收益情况,对东北地区肉类产品生产的状况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其次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对东北地区主要肉类产品进行比较优势测算,指出优势肉类产品及各省份肉类产品比较优势在全国的位置;然后采用HMB指数法,利用东北地区的样本县1999-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东北地区肉类产品(以牛肉生产为例)生产率进行系统分析

,指出东北地区牛肉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

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对相关文献进行阐述,说明本文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利用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对东北地区肉类产品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东北地区肉类产品的生产资源及现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第三部分,以猪肉、牛肉、羊肉和禽肉为例,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对东北地区的主要肉类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并指出各肉类产品的优势指数在全国的位置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肉类产品生产在全国肉类产品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在牛肉、羊肉和禽肉生产上均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

第四部分,运用HMB指数法对东北地区的肉类产品(以牛肉生产为例)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与分解。从测算结果看,2000-2005年间,东北地区肉牛生产率的增长明显的表现出增长的缓慢性与波动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是牛肉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力量,投入和产出效应对TFP的增长影响并不大,规模效应则对TFP的增长产生了副作用。

第五部分,结论及对策建议。

6.学位论文程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家具产业比较优势研究2007

随着家具制造业全球化程度的日渐提高,随着更多的外国家具业巨头在中国投资设厂并内销,我国本土企业具备的如资源和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将逐渐不复存在。因此,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学说和“俄林-赫克歇尔”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理论基础产生的测量显性比较优势的方法已不能充分评估我国家具制造业所具有的真实竞争力水平。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传统的测算方法对客观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测算指标,客观地反映变化中的现实,以此希望能对政府和公司的决策提供某种帮助。

首先,计算并横向比较世界主要家具贸易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认为中国虽然位于指数榜的榜首,但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却并不是太高,并未出现大于或等于1,与意大利相差无几。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在家具生产和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和改进,另外也说明我国家具行业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劳动生产率不高等竞争力方面的不足。

其次,计算并纵向比较2000-2006年我国全部家具制造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数主要围绕0.9上下徘徊,但近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主要由资源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而且逐渐出现了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趋势。

再次,为了探究阻碍我国家具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建立了以RCA为因变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选取通过检验的八个自变量作为数据包络分析中相应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

最后,通过引入测量决策单元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改进传统的比较优势评价体系,建立一个能综合反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广义比较优势指数。通过计算并纵向比较2003-2006年改进后的我国全部家具制造业的广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数字的计算和比较中发现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7.期刊论文刘厉兵.汪洋.LIU Libing.WANG Yang比较优势动因分析新思维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基于RHO模型

的拓展与应用-产业经济研究2008,""(6)

RHO模型整合国际经济学两大基石理论:Ricardian理论与HO理论,全面揭示比较优势来源,更为合理、准确、令人信服地解释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本文在分析RHO出现的必然性、剖析相关研究之后,推导出适合解释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产业层次贸易流动的RHO模型.我们认为源于多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作用的生产率与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分工基础及贸易流动,并据此探析了我国开放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

8.学位论文邵晶晶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中国制造业外包影响的实证分析200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其中加工贸易,也就是制造业的外包发展得十分迅速。中国制造的产品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使得中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制造大国。之所以“中国制造”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外包发展得相当成熟——仅凭中国自有的品牌打开国际市场显然是不够的。“三来一补”利用了中国天然的劳动力优势及地理、资源优势,与其他国家的品牌优势及管理、市场优势,形成双赢的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中国的环境资源,但有利于培养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推动经济的增长,并且已经有一批国内企业因此成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各项竞争指数也表明中国在制造业外包方面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制造业外包的特点是起点高、发展快;开发国际市场的同时国内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技术含量较低但处于不断改善之中。中国发展制造业外包有着许多先天的优势,TC指数及RCA指数均表明了这一点,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力富足,中等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大,因而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各国中处于极低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优势。但是,近几年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在10%左右,高过其他一些外包竞争国,一些学者因此对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质疑。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应用国际贸易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发展较为成熟的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与其他31个样本国之间的制造业外包受各项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重点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作用,得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前景。2002~2006年5年间的截面回归结果显示,劳动力的补偿费用对制造业外包的弹性值达到几十,在一些回归结果中甚至上百,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分析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必须把中国与进口国放在一起比较,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进口国时,也就意味着中国工人的工资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问。注意到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率的关系,低劳动力成本可能造成低生产率的不良后果;根据高工资理论及冲击理论,高成本对工人及管理者产生的促进、激励作用可能会带来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由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时间相比其他国家要短,在技术、设备、管理上与工业发达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上劳动力成本的基数很小,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增长而增长虽然使得成本优势下降了,但是生产率优势增强了,形成的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对出口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针对劳动力这一要素,有许多措施可以实施以进一步保持及增强中国的制造业外包优势,如加大在校教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使中国的劳动力不仅仅是在成本,在其他许多方面共同构成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样的结局才是最理想的状态,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的三方合作去实现。我们相信,中国未来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全面、更稳定,国民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9.期刊论文吕政论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4)

成本比较优势的机制在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仍然发挥作用.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将继续存在,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大大超出劳动力的需求,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将能够长期保持下去.但是,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企业办社会和人浮于事等大大抵消了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低,虽然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也有消极作用:一是在国际贸易中,导致国民福利的流出;二是限制了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需求.逐步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必要的.

10.学位论文张立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测研究200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是各国的共同取向,我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如何尽快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是我国产业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的大背景下,分析和评估中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研究如何使中国石油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而且有助于指导中国石油企业更好地面向国际市场进行生产经营,为政府采取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拟从石油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研究提升中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是一个企业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运用于生产过程而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它包括一个企业发展的整体现状与水平,拥有的实力和增长的潜力。

本文以变化的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吸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价值流管理以及核心竞争力等现代贸易与管理理论,针对我国目前石油贸易中非关税壁垒日趋严重的现实和我国石油产业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经济一体化和E经济发展加快的特点,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

,试图找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突破壁垒能力和扩大我国石油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对策。

本文以国际最新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立足产业分析的层次,对影响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论文从三个方面做了以下这些创新性的工作:在理论方面,应用比较研究法,梳理了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指出了二者在定义和原理等方面的相同和相似:从定义来看,不管是比较优势还是国家竞争力,实质都是生产率;从原理来看,比较优势的基本含义就是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比较优势的商品从而使各国都通过国际贸易获益,竞争优势的获取关键也是要进行歧义定位、产业取舍及优势整合。 在方法部分,本文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有关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关于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实证文献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本文也拓展分析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整个竞争力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其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企业层面利润出发点与国家层面生产率出发点之间的不一致;二是在其评价方法中,存在着应用多因素法建立钻石模型与应用进出口数据法进行实证测定之间的矛盾;三是在其理论与方法的联系中出现了更大的出入,即实证研究部分将理论体系中的生产率和利润两个基点都摈弃。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研究了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权重确定的问题,确定了国际竞争力指标权重的方法。最后构建了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B-P网络评价模型,评价了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能力,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空间提供了定量依据。

在实证部分,本文应用统计分析法,根据2003年和2005年的数据,采用石油工业群体作为参照物,对8个石油企业进行了实际评价与结果分析,找出了其中的竞争力强者与弱者,发现了中国石油企业存在的规模与优势背反问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确定经验生产前沿面,给出各单元的总体效率,提供丰富的系统分析手段,不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水平,而且有助于充分利用资源,使生产前沿面向外扩张,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最后针对各要素分析结果,本论文从资源、成本、管理、科技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措施,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ff18471965.html,/Periodical_syjjygl200906006.aspx

授权使用:西安翻译学院(xafyxy),授权号:2536b60e-c9cf-43b4-80ba-9e4f00b3b719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7日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符合当时自由贸易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种种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它忽略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忽视比较优势转化和潜在优势培育的静态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该理论的广泛性和适用性,使其无法对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同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等进行阐述和分析,特别是从动态的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格局变化。他们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考虑多种因素和多种变量,特别是加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因素,住更宽的理论框架和更接近现实的条件下,探讨贸易的动态利益或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问题,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个则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 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把技术变动引入研究领域,认为技术进步是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的变量,认为技术是无法控制的,是意外偶得的产物,并将技术进步的内涵定义为来源于产品及装备水平的提高、工艺的改进等。这一理论用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差异来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向、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发达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 (一)动态比较成本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激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和发展进程的研究兴趣。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5)从动态的、长期的观点出发,把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从而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他认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而生产要素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很大差异,由此引起一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地位发生变化。对后进国家来说,如果某些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要素禀赋变化的基础上由比较劣势转化

横琴项目建议书

投资建设珠海横琴岛现代商务科技综合体 项目建议书 香港诚丰集团 2013年3月31日

目录 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6) 项目简述 (6) 项目名称 (6) 项目性质 (6) 项目建设地点 (6) 项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6) 项目内容及规模 (7) 项目的战略定位 (10) 现实背景 (11) 政策依据 (1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2) 区位及交通优势 (12) 环境优势 (13) 旅游资源优势 (13) 政策优势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4) 符合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的有关政策规定 (14)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14) 有利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商业和旅游业繁荣.. 15第二章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 (16) 申报单位概况 (16)

第三章市场分析 (18) 项目地位分析 (18) 项目生存的市场经济条件分析 (19)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 (19) 总部经济基础条件分析 (22) 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分析 (23)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分析 (24) 城市发展对项目的驱动分析 (26) 生态优势 (26) 人才资源优势 (26) 产业集聚优势 (27) 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27) 本项目独特优势分析 (28) 聚集创新优势 (28) 整合优势 (28) 强强联手优势 (29) 第四章投资估算 (30) 投资概况 (30) 估算编制依据 (30) 估算范围 (30) 各分项投资估算 (31)

资金筹措 (32) 权益资金筹措 (32) 债务资金筹措 (32) 第五章投资回收期测算 (34) 项目收入与税金预测 (34) 收入预测 (34) 税金预测 (34) 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34) 投资收益率 (34) 效益费用比 (35) 静态投资回收期 (35) 动态投资回收期 (35) 第六章项目的综合评价 (37) 项目经济评价 (37) 利税贡献 (37) 行业引领 (37) 技术引领 (38) 平台建设 (38) 项目社会评价 (39) 项目风险评估 (40) 市场风险 (40)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比较优势计算

答: 1、分工前根据两个国家生产计算机和小麦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可以确定,A国产品的价格比为1单位计算机=26单位小麦,B国产品的价格比为1单位计算机=20单位小麦; 2、由此可见A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B国在生产计算机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在分工贸易中A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B国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 3、如果分工贸易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单位计算机=22单位小麦,那么对于进口计算机的A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计算机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104个工作日,而现在A 国用出口22单位小麦换来进口1单位计算机,而生产22单位小麦A国耗费了88个工作日,因此A国节约了(104-88)即16个工作日; 对于进口小麦的B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小麦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3个工作日,而现在B国用出口1/22个单位计算机换来进口1单位小麦,而生产1/22单位小麦B国耗费了60/22即2.73个工作日,因此B国节约了(3-2.73)即0.17个工作日。 4、如果分工贸易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单位计算机=24单位小麦,那么对于进口计算机的A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计算机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104个工作日,而现在A国用出口24单位小麦换来进口1单位计算机,而生产24单位小麦A国耗费了96个工

作日,因此A国节约了(104-96)即8个工作日; 对于进口小麦的B国来说,进口的1单位的小麦如果自己生产要耗费3个工作日,而现在B国用出口1/24个单位计算机换来进口1单位小麦,而生产1/24单位小麦B国耗费了60/24即2.5个工作日,因此B国节约了(3-2.5)即0.5个工作日。 5、从第3和第4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当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从1计算机=22小麦变成1单位计算机=24小麦后,A国进口1单位的计算机节省的工作日减少而B国出口1单位的计算机节省的工作日增加,这说明A国的贸易收益减少而B国的贸易收益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将会影响两国国家贸易收益的分配,哪个国家出口的商品价格升高进口的商品价格下降,哪个国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反之亦然。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一)背景介绍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则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专业化的生、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社会财富也会有所增加。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是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原理。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俄林赫克歇尔要素禀赋论

(生产管理知识)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第2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但在此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李嘉图之前的主要贸易理论。2.1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流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的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其主要观点在于:贵金属(金银)是唯一的财富,因此国家富强的标志在于金银的多寡;反映在国际贸易上,一国走向富强的根本手段在于保持出超(出口大于进口)。 由于全世界作为一个封闭经济,其贸易必须平衡,因此一国出超必有他国入超,因此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更富强必以他国更贫弱为代价。 与重商主义者相反,自从亚当·斯密之后直到现在,人们衡量国家财富并不主要以金银的存量,而是以商品生产能力、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等。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但是,即使以现代观点看来,重商主义至少也有以下三个可取之处。(1)重商主义文献多是献给当时统治者的,有了更多黄金,统治者可维持更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以占领更多的殖民地。(2)一国流通中黄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商业更增活力;(扩张性

货币政策)(3)鼓励出口,抑制进口,国民收入增加,失业率降低。(积极财政政策) 2.2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斯密(Adam Smith )认为,国际贸易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相反,国际贸易应该是互利的(mutually beneficial)。斯密是从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展开对此的论述的。 当A 国在商品X 上的生产率较B 更高,则称A 国在商品X 上具有比较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以X a 表示A 国在X 商品上的生产率,而X b 表示B 国在X 商品上的生产率,那么如果A 国较B 国在商品X 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X X a b > 绝对优势还可以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来表示。 我们以一个221??模型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所谓221??,是指我们的模型只涉及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一种要素。 假设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是小麦(单位:bushel )和布(单位:yard),一种要素指劳动(单位:man-hour )。下表表示一单位劳动能够生产的小麦和布。 表2.1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简介) 一、规划依据——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 7.《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引》 8.《珠海市城市规划条例》 9.《珠海市土地管理条例》 10.《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11.《珠海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 12.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管理规定——上层次规划: 1.《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3.《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4.《珠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珠海2030)》 5.《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 6.《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7.《横琴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二、规划范围 东隔十字门水道与澳门相邻,南濒南海,西临磨刀门水道,北与珠海南湾城区隔马骝洲水道相望,规划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 三、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平台。 2.发展目标: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四、发展规模与空间结构 1.发展规模:规划2015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空间结构: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紧凑发展、紧密关联的“三片、十区”的功能布局。“三片”为商务服务片、科教研发片、休闲旅游片。“十区”为商务服务片中的口岸服务区、中心商务区和国际居住社区;科教研发片中的教学区、综合服务

深圳前海及珠海横琴考察报告

深圳前海及珠海横琴 考察报告

目录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1) (一)前海合作区 (1) 1.前海合作区区域范围 (1) 2.前海合作区战略定位 (2) 3.前海合作区主导产业 (2) 4.前海合作区发展目标 (4) 5.前海合作区管理机构设置 (4) (二)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考察情况 (5)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5) 2.公司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5) (三)前海融资租赁考察情况 (6) 1.前海融资租赁介绍 (6) 2.前海融资租赁发展优势 (6) 3.前海融资租赁发展目标 (7) (四)珠海横琴考察情况 (7) 1.横琴定位 (7) 2.横琴产业发展 (9) 3.横琴制度创新 (10) 4.横琴发展目标 (10) 5.横琴七大产业 (11) 二、考察启示及工作建议 (11)

1.前海管理局政企合一 (11) 2.通过法制保障稳定的发展 (12) 3.土地出让,弹性年期 (13) 4.融资租赁因地制宜 (13) 5.横琴以产业促进招商 (14) 附件:前海及横琴优劣势分析精点 (15)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一)前海合作区 1.前海合作区区域范围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十五个区域发展规划,是前海合作区成立的法律依据。 前海合作区是十五个区域(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 济区等)中面积最小的,只有15平方 公里。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还存在 一个保税港区,实行封闭管理,规划 控制面积3.71209平方公里,保税港 区2008年10月18日由国务院批准设 立。除去保税港区,前海合作区真正 的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多一点。 前海合作区位于深圳西部蛇口半岛的西侧、珠江口的东岸,依山面海,与伶仃洋相望,地处珠三角区域发展主轴和沿海功能拓展带的十字交汇处,由双界河、月亮湾大道、妈湾大道和前海湾海堤岸线合围而成。所有土地系由填海造地而来,土地及自然资源条件十分优越,是目前深圳特区内尚未开发的最大一块处女地。

比较优势练习题

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阐述选择的原因。 Table 3.3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Productivity Umbrellas per labor hour 6 1 4 3 Units of corn per labor hour 1.Refer to Table 3.3. The United Kingdom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Both goods; neither good b.Neither good; both goods c.Umbrellas; corn d.Corn; umbrellas 2.Refer to Table 3.3. The United Kingdom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__________. a.Both goods; neither good b.Neither good; both goods c.Umbrellas; corn d.Corn; umbrellas 3.Refer to Table 3.3.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a unit of corn in the United Kingdom is __________ umbrellas and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a unit of cor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__________ umbrellas. a.2/3; 3 b.3; 2/3 c.3/2; 1/3 d.1/3; 3/2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李雪莹经济学2班32012030080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 表1-1分工前 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分工后

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 表1-3交易后 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由此可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有在满足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适用,该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战后英国的粮食价格下跌。为阻挡谷物的进口,避免利益受损,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谷物法》因此诞生。大卫·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但作为伦敦商人,他更偏向于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懒的地主贵族。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卫·李嘉图实际上代表了某一个集团的利益时,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收益。这是一个聪明十足的现代策略,他也是将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适用的先驱。 李嘉图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

横琴概况

横琴概况 \ 横琴简介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成为探索粤港澳紧密合作新模式的新载体。 2009年12月16日,横琴新区正式成立,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政策,横琴开发全面启动。目前岛内设一镇、三个社区居委会,下辖11条自然村,新区成立之初,岛内居住人口70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4203人。 横琴新区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充分发挥横琴地处粤港澳结合部的优势,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 横琴概况 \ 横琴优势 ?最独特的区位 ?最开放的口岸 ?最宽松的体制 ?最优惠的政策 ?最宜居的环境 中国内地惟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地方。 依托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平稳快速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陆。 背靠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面向南海。 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 横琴概况 \ 历史沿革 1992年横琴岛被广东定为扩大开放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2004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提出将横琴岛创建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2008年12月,国务院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规划建设珠海横琴新区等合作区域,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的载体”。

2009年1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考察澳门期间宣布:中央政府已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岛,并将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需要。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决定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实行更加开放的产业和信息化政策,立足促进粤港澳三地的紧密合作发展,促进港澳繁荣稳定。 2009年12月16日,继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在珠海市横琴挂牌成立,同时该区投资总额逾726亿元人民币的首批四大工程也宣布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为珠海市横琴新区的党政机构揭了牌。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横琴岛开发,深化粤港澳合作,密切内地与港澳经济的联系。 2010年3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确立了合作开发横琴、产业协同发展等合作重点,提出了共建粤澳合作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合作举措。 2011年3月11日,横琴开发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休闲旅游中心,推进横琴新区建设,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2012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党的十七大以来大事记》由新华社播发,横琴发展被列入2009年记事。 横琴概况 \ 大事记 200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广东时第一站就踏上了与澳门最近处仅200米的横琴岛,并由衷赞道:“横琴岛真是一块宝地!”。 对于横琴岛开发问题,温总理做了最新要求和最高指示:横琴规划要和珠海整理规划相衔接,要谋而后动。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动态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陷阱

动态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陷阱

————————————————————————————————作者:————————————————————————————————日期: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及经验积累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的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要素变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来源 1、“干中学”。Redding将“干中学”效应与动态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理解动态比较优势,他强调,一国根据当期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自由贸易可能导致福利损失,因为该国可能放弃了在其他部门潜在的学习效应。因此,一国为了避免这种“比较优势陷阱”,往往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来选择国际分工。这也是说,“干中学”效应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2、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理论对动态(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国创新产品的份额大小取决于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长期贸易模式,而国际分工地位和长期贸易模式是由动态(内生)比较优势决定的。 3、内生个人专业化的动态比较优势。报酬递增理论研究的展开基本上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的,一是以Smith和Young为代表的基于分工的报酬递增,二是以D S模型为基础的基于规模经济的报酬递增。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基本上是沿着第二条思路进行的,沿第一条思路进行的研究中既涉及贸易理论又涉及增长理论的文献的发展,主要是Yang和Ng、杨小凯的研究。虽然基于DS模型的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是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扩展,但杨小凯认为,基于DS模型的新贸易理论不能内生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仍是外生贸易模型。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化了个人专业化,将个人专业化视为动态比较优势的来源。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之“要素变化”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国外现有的关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要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基于其他因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这里的“要素变化”包括两方面含义,即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某类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H—O—S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S—S 理论和罗伯津斯基(Rybczynski)定理是在H—O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 Mundell)则提出“反向贸易效应”,进一步放松假定,考察了要素可以跨国流动情形的效应,证明了要素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全文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横琴开发的重要意义 2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4 第一节指导思想 4 第二节发展定位 4 第三节目标和任务 5 第三章空间布局7 第一节功能分区7 第二节开发强度9 第四章产业发展12 第一节产业发展目标12 第二节产业发展重点12 第三节产业发展策略17 第五章基础设施19 第一节交通19 第二节能源20 第三节供排水21 第四节信息21 第五节综合防灾22 第六节基础设施发展策略22 第六章公共服务设施24 第一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24 第二节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策略25 第七章生态环境26 第一节生态空间结构26 第二节环境功能区划30

第三节生态环境建设策略28 第八章开发管理模式29 第一节开发模式29 第二节管理模式29 第九章保障措施31 第一节政策支持31 第二节组织实施33 第十章近期建设行动计划35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模35 第二节近期建设重点35 前言 市横琴岛地处珠江口西岸,与澳门隔河相望,是珠江口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海岛。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实现了“六通”(桥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口岸通),建成了横琴大桥、莲花大桥,设立了国家一类口岸,修建了贯通全岛的环岛公路,接通了供水管道,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横琴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赋予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发展,对于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加快横琴开发建设,发挥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围为横琴岛,土地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20年。 第一章横琴开发的重要意义

促进珠澳合作,对横琴新区开发建议的研究

促进珠澳合作,对横琴新区开发建议的研究 张芳1 摘要: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横琴岛所在区域,地处广东省珠海市南部,毗邻港澳。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横琴新区以完全不同的新面貌开始了新发展。横琴新区与以往的特区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横琴新区毗邻澳门,如何利用横琴新区对珠海和澳门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横琴新区的概况和分析它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在珠澳合作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开发横琴新区。以此分析横琴新区对珠海特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珠澳合作的作用。并对珠海横琴新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横琴新区;发展现状;珠澳合作;发展建议 1、张芳,广东省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专业为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一、珠海横琴新区概况 (一)横琴新区简介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成为探索粤港澳紧密 合作新模式的新载体。 2009年12月16日,横琴新区正式成立,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政策,横琴开发全面启动。目前岛内设一镇、三个社区居委会,下辖11条自然村,新区成立之初,岛内居住人口70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4203人。 横琴新区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充分发挥横琴地处粤港澳结合部的优势,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 (二)横琴新区优势 最独特的区位:中国内地惟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地方。最开放的口岸:实行“分线管理”。横琴与澳门之间设定为一线管理,横琴与内地之间设定为二线管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分线管理”通关制度使横琴与澳门、香港在珠江口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区域。最宽松的体制:实行“一岛两制”。最优惠的政策:特殊的通关及财税政策,特殊的土地政策,开放的产业和信息化政策,创新的金融政策。最宜居的环境:横琴新区景色秀丽。这里山海相间,陆岛相望。海洋、湿地、森林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人文生态系统和谐并存。 (三)横琴新区定位发展目标 1、“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创新通关模式,以横琴为载体大力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聚合珠三角的资源、产业、科技优势与港澳的人才、资金、管理优势,加强三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合作,率先探索建立合作方式灵活、合作主体多元、合作渠道畅顺的新机制,为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 提供示范。 2、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 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挥香港、澳门的自由港优势,大力推进通关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为港澳人士在横琴就业、居住和自由往来提供便利,大力提升国际化水

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3 韩民春 徐 姗提 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一国要素结构与技术水平的动态化特征愈加明显, 因此,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如今日新月异的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本文从要素结 构变化、技术水平变迁、福利效应和政策等角度,对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动态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陷阱 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13.4 作者信息|韩民春,男,1968年生,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430074。 徐 姗,女,1984年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430074。 3此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要素跨境流动及其对我国的政策意义”(项目批准号:06JA790040)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自主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研究”(项目编号:08BG J011)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 言 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 理论基于静态的框架,分别从各国间劳动生 产率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 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 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然而,随着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附加值和需求弹性过低,发展中国家以比 较优势来指导其贸易结构,不仅没有加速福 利的改进,甚至还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 困增长现象。不仅如此,不断从发达国家进 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也使发展中国家 过分依赖国外技术,缺乏自主创新,不断固化 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显然,在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和信 息要素为重要投入的信息经济时代,按照传 统的静态比较优势指导贸易只会使发展中国 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要使比较优势理论对当今国际贸易格局有更好的解释力,就必须从动态的视角来对其进行研究。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但它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新概念。早在李嘉图著名的《论谷物价格法对股票利润的影响》一文中就体现了动态的思想,认识到了长期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由于比较优势由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两方面来决定,因此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实质上也就是研究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如何推动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决定一国静态比较优势和贸易形式64经 济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