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的认识”教材结构解读

研读教材首先要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从宏观上了解教材,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理解了教材的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弄去脉,才能更好把握新教材。

我想老师们首先要对“全册书的教材知识体系”有个总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几部分知识。而关于“数与代数”又有以下相关教学内容:

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运算内容、运算方法、算用结合。

3、式与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简单方程及其运用。

4、常见的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单位等的意义和改写。

5、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其运用。

6、数学思考: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幻灯插入:全册教材知识结构电子表格)

通过看以上的教材知识结构图,我想老师们应该在脑海中建立这么一个知识网络: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一、“数的认识”教材单元标题的整理

我们首先以人教版1—6年级十二册教材目录为线索,对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内容的单元标题做一个整理。

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数的种类有: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

(2)内容变化:①明确规定了0是自然数。过去教材把“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的数,叫做自然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而现在则是:正整数和0统称自然数。②增加了认识负整数的教学内容,从而在小学阶段完成了对整数的认识。

(3)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将数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

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初步认识安排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安排在四、五年级。

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与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先教学小数。

二、“数的认识”教材具体例题的整理

“数的认识”教材结构表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数的认识”结构表中“整数认识”部分,在知识目标的组织顺序与结构方面有这样的特点:从具体实物——生活情境——再抽象出数的模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年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目标(一年级是告知、二三年级是自主归纳、四年级是引导迁移),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下面结合教材结构表谈谈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三、“整数的认识"教材解读

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是认数教学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理解意义、培养数感”。

(一)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理解数的意义包括:

数的含义。如: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探索各种数之间的联系。

计数技能。如:能认、读、写数。

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大小。

数学交流。如: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数学活动。如:能找出l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小于100的所有倍数。

1、让学生在生动其体的情境中认识数。

数概念的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如:结合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是认数的开始,这阶段的教学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重要。有的老师认为,

许多学生入学前都已经会数数,现在只要写好数就行了。其实不然,教学lO以内数的认识应注意:①物体个数与数一一对应,不能允许口中按顺序数数,却不能与物体个数对应。②物体个数与数字一一对应.每个不同的数量与不同的数学符号对应。③注意选择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如3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3个的物体,而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状态无关。④知道数的作用不但可以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顺序。如3可以表示有3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第3个物体。

2、理解数的意义要与数的读写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正确理解数的意义是读好数、写好数的基础,可使学生在读数、写数时事半功倍。例如:在认识整百数时,可让学生经历以下过程:①让学生数小棒、小方块或其他各种不同的物体,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真实感受100有多少,发展学生的数感。②亲自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1小捆,再把10捆(100根)捆成1大捆,经历100个一到1个一百的过程,建立以“百”做计数单位的概念。③经历1个一百到几个一百的过程。把各自的一百放到一起,就是几个一百,通过合作得到几百。由于有前面数数的经历,容易使学生明白:几个一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百个l。④借助计数器上的算珠与实物的对比,体会一个算珠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表示1个、10个、100个,实现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飞跃。⑤实物、算珠与写数、读数的对比。如用含有300根小棒的3大捆小棒,与计数器百位上的3个算珠,和写法300对照起来,最终完成对几百的认识。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初步渗透位值制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数的读写的目的。

反之,熟练地读数、写数,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读写教学中要注意:在低年级,对数的分解和组成,要作为基本的技能来训练;在高年级,要在读写中体会数的分解与组成。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

(二)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数的意义有重要作用。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计数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1、认识10是关键。

学生从认识1,2,3…起,老师就应帮助学生体会,数字是用来表示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量的,每一个不同的数量,都用一个不同的符号(数字)来表示。当数量从9增加1到了10,按理应该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但这样一来,如果每一个不同的数量,都用一个不同的符号(数字)来表示,就需要有无限多的符号。前人在9的后面用“10”来表示,没有创造使用新符号,而是创造了一个数位。十位上的“l”就代表10,这样就方便多了,一个10和几个1是十几,就有了11,12,13…,这就是位值制的基础。这样,0到9十个数字就可以表出生活中无限多的物体的个数。这个创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与符号性的好处。所以,教学中建立好10的概念非常重要。

2、按单位数数。

为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可以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就要明确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

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学习比万大的数,可以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不断扩展数位顺序表。

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扩充完善数位顺序表。从认识10—20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认识百以内数时,及时补充认识百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在认识整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学生将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以及比亿更大的数。数位顺序表可以分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表里的内容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学生必须通过填写,清楚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还应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十进制计数法。

(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和各种各样的数字打交道,并有意识地把一些现象与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例如:“瞧!你家的客厅真大啊,有3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有37度了”,“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概有500米”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用进行具体的运算,但为何会把这些现象与相关的数字联系起来呢?这实际上是数感在起作用,当人们把一些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每个人都有这种数感,它其实就像人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乐感”、“方向感”一样,是一种对于事物或现象、属性方面的敏感性,而数感就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使人的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人们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数感的:“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得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怎样建立数感?

1、在观察中启蒙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2、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请小朋友抓一把糖,估一估一把糖大约有几粒,再同桌比一比,说说谁抓的多一些,谁比谁少一些;又如数一数,捏一捏10张纸大约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体会20张纸比10张厚一些,20比10多一些;再如,进行翻书比赛,请学生翻到指定的页码,是往前翻还是往后翻,体会数的大小和排列。让学生对一堆核桃先猜猜是多少,再数出来。还让学生根据直尺比较: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培

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3、在操作中形成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

例如:教学“11—20的数”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数出12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有的是1根1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2根2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把10根捆成一捆,就很容易看出是12根。然后通过交流,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一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撂纸有多少张?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是40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大多数学生都能能自觉的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几倍。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能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5、在交流中优化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去做个社会调查,到大商场里调查有关电器价格的数据,并作好记录。当学生把调查的资料带入课堂,并在小组内交流时,我们发现他们带来的数据资料非常丰富,如,一台电冰箱的标价是2980元;一台洗衣机的标价是980元;一个电饭煲的价格是235元;一台大屏幕彩电的价格为10080元……学生在开放的信息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学生眼中的数学真实、亲切,不再枯燥,在富有情趣、具有活力的数学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是数字意识的最直接的表现,是数学思维的最基本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学生在长时间数学学习生活中慢慢体验,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建立。作为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的获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观察世界,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具备灵敏的数感。

(四)帮助学生认识负数,实现认识数的质的飞跃。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的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老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飞跃。负数的认识,教学时要注意:(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2)借助直观,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通过分步呈现数轴(不用告诉数轴名称)等办法,使学生认识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四、“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教材简单解读

(一)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意义与运算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一般是采用螺旋上升的安排,分两次完成对分数的认识,加上最后认识的百分数,对分数的认识分成了三个阶段。

(二)小数的认识。

通常认识小数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数的初步认识.特点是:(1)联系生活实际中具体的量来认识小数;(2)以一位小数为主;(3)不定义小数,只描述为:像0.5,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第二阶段较系统地认识小数的意义。特点是:(1)给出小数的定义: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2)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建立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的概念;(3)运用小数的计数单位分析小数的组成,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4)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等。

综上所述,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以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及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 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数学课程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在探究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它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2、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数学思考: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的认识”教材结构解读 研读教材首先要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从宏观上了解教材,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理解了教材的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弄去脉,才能更好把握新教材。 我想老师们首先要对“全册书的教材知识体系”有个总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几部分知识。而关于“数与代数”又有以下相关教学内容: 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运算内容、运算方法、算用结合。 3、式与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简单方程及其运用。 4、常见的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单位等的意义和改写。 5、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其运用。 6、数学思考: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幻灯插入:全册教材知识结构电子表格) 通过看以上的教材知识结构图,我想老师们应该在脑海中建立这么一个知识网络: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一、“数的认识”教材单元标题的整理 我们首先以人教版1—6年级十二册教材目录为线索,对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内容的单元标题做一个整理。 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数的种类有: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 (2)内容变化:①明确规定了0是自然数。过去教材把“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的数,叫做自然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而现在则是:正整数和0统称自然数。②增加了认识负整数的教学内容,从而在小学阶段完成了对整数的认识。 (3)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将数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 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 测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5、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6、“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7、《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8、《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 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ABC )。

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课本实验整理(回归课本)

高三化学课本实验整理13周 高三()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 必修1: 胶体的配制:P26 Fe(OH)3胶体的配制:将烧杯中的____________加热至沸腾,向____________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 ______,停止加热。 例1.P47在实验3-2中,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放入______中,加热。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2.P48科学探究中,加热铝箔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实验3-3: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4.在P50的科学探究中,铁与水蒸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_________ 还原剂:_________转移的电子是:__________ 例 5.在P51实验3-4中,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实验中,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等量的H2,消耗的铝的质量比为:______,消耗的HCl 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转移的电子比为:______。 例 6.在P55实验3-5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该反应___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生成。 思考: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某种具有漂白性物质,经探究确定,该漂白性物质为H2O2,请写出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教法试卷

初中数学新《课标》及教法教材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 ),(发展性 )。 2、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3、《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4、课程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6、新课程中,我们所说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三个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选择题(10个,每题2分,共20分); 1、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 AB),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 A、学习结果 B、学习过程 2、《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 B )方式。 A 、练习 B、编排 3、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含义,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A ) A .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生活 B.日常生活中有数学问题 C.人类生活是数学发展的源动力 D.数学研究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B.地方教材C.校本教材D.教学大刚 6、下列哪一条要求,不属于“了解·感受”层次( C ) A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 B.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 沪教版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教材分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常州国际学校穆楠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三节, 1、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 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化学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及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1. 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及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1.知道常见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1.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污染水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013年春季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一、测评对象:一年级所有学生。 二、测评时间:笔试前一周 三、测评内容: (一)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要求认的字。 (二)测评学生能否正确、整洁、美观地书写教材中要求写的字。 (三)测评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过的课文。 (四)测评学生是否乐于表达。 四、测评方法 (一)面试,40分。 1、面试一:测试要求会认的字。 (1)利用编写的由生字组成的短文让学生认读。共提供八篇短文(见附件一),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 (2)每篇供测试的短文均含有本学期所学生字100个。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拼音。学生认读前可稍作准备,认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作上记号,学生开始读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加注拼音的字学生如果读错,不在统计之列。 (3)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4)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篇文章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 (5)本题分值20分。每错5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2、面试二:测试朗读课文。 (1)朗读的测试方法:从本学期学过的10篇课文中挑选10段,即为10份测试卷(见附件二)。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段。 (2)朗读的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酌情给分,分5级。一级:20—17分;二级:16-13分;三级:12-9分;四级:8-5分;五级:4-1分。 3、笔试。60分(卷面100分,再按60%折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册期末认读生字测试卷 测试卷一 雷雨过后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背诵篇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背诵篇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上背诵篇目 单元课文 (序号+题目) 背诵内容 (片断或整篇文章) 第一单元1、我们的民族小学第3自然段 3、爬天都峰第2自然段 第三单元9、古诗两首全文 11、秋天的雨第1、2自然段 第四单元13、花钟第1自然段 第五单元19、赵州桥第3自然段 第六单元21、古诗两首全文 22、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3、4自然段 23、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3、4、5自然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下背诵篇目 课题背诵段落 1、燕子全文 2、古诗两首全文 3、荷花第2、3、4自然段

5、翠鸟第1、2、3自然段 11、画杨桃第18自然段 13、和时间赛跑第8、9、10自然段 21、太阳第8自然段 25、太阳是大家的全文 29、古诗两首全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读读写写”部分要求会背会写,“读读背 背”部分要求会背。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上背诵篇目 单元课文 (序号+题目) 背诵内容 (片断或整篇文章) 第一单元1、观潮第3、4自然段 3、鸟的天堂第7、8、12、13自然段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全文 6、爬山虎的脚第2、3、4自然段 第四单元13、白鹅第3、4、5自然段 15、猫第1、2、4自然段 第五单元18、颐和园第3、4自然段 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全文

第七单元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7、8、9自然段第八单元31、飞向蓝天的恐龙第4自然段 四年级下册建议背诵篇目 第一组: 1、第1课《古诗词三首》,背诵三首古诗词; 2、第2课《桂林山水》背诵全文; 3、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背诵第三、五、六自然段; 4、《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 第二组: 5、《语文园地二》中的“日积月累”。 第三组: 6、《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 第四组: 7、《语文园地四》中的“日积月累”要求读读记记。 第五组: 8、第17课《触摸春天》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9、第19课《生命生命》背诵全文; 10、《语文园地五》中的“日积月累”。 第六组: 11、第21课《乡下人家》第一、二、五自然段; 12、第23课《古诗词三首》,背诵三首古诗词;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掌握《标准》中对小学阶段(一、二学段)的具体要求;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功能,熟悉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内主要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初步具备运用《标准》和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课程标准重要内容的解析与案例分析;二是小学数学教材解析与案例分析。课程标准的解析以《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为重点。教材分析除按主题分析外,重点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综合与实践4个领域内容的教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作业等。 教学评价: 从三个方面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一是课堂参与(10%),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二是专业作业(30%),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专题研究,并在课堂展示研究成果; 三是期末考核(60%),课程结束后,以开卷的形式独立完成一份考核作业。 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导言(1课时) 第二章《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解析(5课时) 第一节《标准》的基本理念分析(一)(1) 第二节《标准》的基本理念分析(二)(1) 第三节《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一)(1) 第四节《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二)(2) 第三章《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解析(2课时) 第一节《标准》的目标分析(1) 第二节《标准》的内容结构(1) 第四章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概述(2课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材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分析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材例题与主体图分析 第四节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分析 第五章国内主要版本教材介绍(2课时) 第一节人教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二节北师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三节苏教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四节其他版本教材特点分析 第六章“数与代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8课时) 第一节数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一整数)(2) 第二节数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二分数与小数)(2) 第三节数的运算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四节简易方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七章“图形与几何”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6课时) 第一节图形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二节“测量”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三节“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八章“统计与概率”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4课时)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相关概念的理解(1) 第二节数据分析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 第三节平均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 第四节简单随机现象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 (1) 第九章“综合与实践”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4课时) 第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总体要求(1) 第二节综合与实践的第一学段内容举例及教材分析 (1) 第三节综合与实践的第二学段内容举例及教材分析 (1) 第四节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案例(1) 学生实践作业与课堂讨论: 1、《标准》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把握,(2课时,小组课后准备,5名同学课堂展示。) 2、《小学数学教材》特点分析与运用,(2课时,小组课后准备,5名同学课堂展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作业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业本 语文九年级上 1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1.(1)蜡(2)裹(3)娆(4)逊2.(1)宋题目词牌名北方的雪景历代 的英雄人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 吉思汗(3)《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才华(这里用文学才华来概括广义的 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文采(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1)强调了白茫茫 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2)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 水结冰之快。(3)“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气 概。(4)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英雄人物为之奋斗的动机。(5)含 蓄地表达出对历史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4.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雪里行军情更迫雪中行军红军战士行军的昂扬气概 和雄壮军威6.风卷红旗过大关实7.略8.示例:课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在诗 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型。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 化、诗化。词中的评论既肯定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又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 文治。历史书上的表述略。 2雨说 1.(1)圃(2)锢(3)嚷(4)蓑(5)膏(6)褓2.(1)指说话时声音语气很 轻很细,温柔亲切。造句略。(2)如同油膏一样湿润。造句略。3.我来了,/我/走得很 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 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4.提示了“雨”诉说的内容的变化,又是作者 情感递增的线索。诗人借春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对中国美好未 来的祝福。5.意味着它好像是为了咬断套在它脖子上的绳索。(或:要挣脱那牵在太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

学习资料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学写发言稿 一、发言稿常见的形式有哪些呢? 发言稿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形式有: ①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②直接写出要讲的几个问题或几点意见,可用序号1、2、3等表示,问题讲完,即告结束,不写开头和结尾。 ③汇报经验、情况的发言,内容比较系统,它包括情况叙述、经验介绍、体会收获等,这几方面的内容要连贯地写出来,构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二、练习写发言稿要注意什么呢? 写发言稿时,要注意三点: 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说明,不要含糊其词,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 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列提纲

写一篇发言稿,一般要想好写作的内容。(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 1、题目:竞选班长发言稿 开头:向大家问好。 中间:①介绍自己。②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竞选班长。③说说自己打算如何当好班长。 结尾:表决心。希望大家投自己一票。 2、题目:开学典礼发言稿 ①先问好,然后提出时间(如金色九月,阳光明媚,秋风送爽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典礼)自我介绍,然后作为代表向祝愿大家。 ②描述学校的美好,老师的辛勤,同学的努力。(详) ③提出这个学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具体做法。(详) ④再一次祝愿大家(如扬起前进的风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再次谢谢大家。(略) 四、精彩题目早知道 给我一个机会,我给大家一个满意 ──竞选班长发言稿 迎接新的xx,走向新的辉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 延安实验小学刘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演记忆故事;通过理解松鼠、兔子、猴子对待“葡萄是酸的”这个说法的不同态度及表现,懂得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教学重点: 懂得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大胆尝试的道理。 突破方法:独立复述故事,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表演故事,理解“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突破方法:朗读课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多媒体出示词语,全班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认读。 2.生字宝宝带着小伙伴来了,大家分类来认认(一组动词一组轻声)。 (二)回忆课文,巩固内容 1.观看视频整体感知课文,思考文中有哪些小动物?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 2.自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知道这葡萄是甜的?3.对比语句: 1、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的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4、看着小猴子吃得这么开心,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忍不住尝了一口,什么味道? 品读语句:啊!真甜。 过渡:那小松鼠和小兔子为什么先开始说葡萄是酸的呢?

5、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三)表演第一自然段 1.学生练读。 2.小组练读,以给画面配音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3.全班汇报读。 4. 师生表演 (四)体会人物语言 1.自读课文找一找,听了狐狸的话,小松鼠和小兔子分别是怎么想的? 2.指导朗读,读出小兔子和小松鼠的心思。 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很酸的。 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3、思考:尝过之后小猴子和小兔子还会想写什么呢?我们先来一起读一读第七自然段。 4、可是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妈妈说过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尝试,这可怎么办呢? (五)拓展 我想对()说:“()。”(分别对小松鼠、小兔子、小狐狸、小猴子分组练一练) 因为(),所以狐狸说葡萄是酸的。 (六)作业 回家把童话故事《酸的和甜的》表演给爸爸妈妈爷爷奶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六个单元解析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及中学数学教材,让学生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实质,提升教材分析、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地从事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是学生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 第一,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准确掌握课标的核心思想,转变学生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的技能。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的要领,使学生能够剖析教材的内容体系中的难点、重点;达到能用、会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目标。第三,使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有能力实施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有能力驾驭数学教材,并能合理地开发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活用数学教材。(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有: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方法与案例,数学课程的理念、目标与结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求及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必修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求与教材分析,普通高中选修数学课程1、2的内容要求与教材分析,普通高中选修数学课程3、4的内容要求与教材分析。(四)教学时数 54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作指导,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采用“专题讲座、观摩研讨、课题学习、合作探究、阅读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力求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深化对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理解。

二、教学要点、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及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方法与案例 教学要点: 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量化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质性研究方法和案例。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与功能(2课时) 第二节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的方法与案例(2课时) 第三节研究数学教材的方法与案例(2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具体案例了解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 2.能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对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教学要点: 义务教育和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义务教育和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2课时) 第二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2.掌握数学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在具体内容上的体现,理解三学段课程结构的要点。 3.了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4.掌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定位的特点。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学习指南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1、课程的内容、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以及课程的意义 2、学习课程的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 重点:1、初中数学课程的5个基本理念和10个关键词 2、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内涵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及其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间的关系 4、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和相互间的关系 6、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内涵和形式 难点:1、理解初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和10个关键词的内涵 2、明确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及其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间的关系 4、理解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学习评价的若干建议 第三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析 重点:1、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2、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 3、必修与选修课程各模块的内容结构及数学课程整体结构 4、高中数学课程模块内容的知识体系及其编排特点 5、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的教学与评价建议 难点:1、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内容及其含义 2、分析高中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的主线 3、必修与选修课程各模块的内容结构以及编排特点 第四章中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重点:1、初中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与教学要求。 2、高中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与教学要求。 3、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难点:1、掌握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 2、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分析初中数学教材和高中数学教材在“数与代数”部分中的衔接问题 第五章中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材分析 重点:1、初中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结构、重点难点 2、高中教材中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向量几何的内容结构 3、几何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初中数学教材和高中数学教材在“几何与图形”部分中的衔接问题 难点:1、分析初、高中数学教材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2、分析初中数学教材和高中数学教材在“图形与几何”部分中的衔接问题 第六章中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材分析 重点:1、初中数学教材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结构。 2、高中数学教材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结构。 3、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概率思想和统计思想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难点:1、掌握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的重难点理解 2、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分析初、高中数学教材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变化 4、分析初、高中数学教材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的衔接问题 第七章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分析 重点:1、初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结构以及处理方式 2、高中数学教材中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的教学要求、开展模式难点:1、掌握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结构 2、设计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案例

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课本实验整理(回归课本)

高三化学课本实验整理13周 高三()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 必修1: 胶体的配制:P26 Fe(OH)3胶体的配制:将烧杯中的____________加热至沸腾,向____________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____,停止加热。 例1.P47在实验3-2中,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放入______中,加热。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P48科学探究中,加热铝箔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实验3-3: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在P50的科学探究中,铁与水蒸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剂:_________ 还原剂:_________ 转移的电子是:__________ 例5.在P51实验3-4中,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实验中,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等量的H2,消耗的铝的质量比为:______,消耗的HCl 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转移的电子比为:______。 例6.在P55实验3-5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该反应___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生成。思考: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某种具有漂白性物质,经探究确定,该漂白性物质为H2O2,请写出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P56科学探究。在该探究实验中,共有____种方法能够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其中第一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其他的方法鉴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8.P57 实验3-6,焰色反应实验,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或用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9.P58 实验3-7中,制备Al(OH)3,用________和________(药品)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0.P58,实验3-8,为了说明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所得的Al(OH)3分别加入盐酸和NaOH,相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1.P60,在实验3-9中,FeSO4和NaOH溶液混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 (全套) 必修1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运动律解决问题(二) 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5 向心加速度 6 向心力 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选修1-1 第一章电场电流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电容器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