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生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

学生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

学生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
学生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

1.想数码

例如,1989年“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6:两个四位数相加,第一个四位数的每一个数码都不小于5,第二个四位数仅仅是第一个四位数的数码调换了位置。某同学的答数是16246。试问该同学的答数正确吗?(如果正确,请你写出这个四位数;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思路一:易知两个四位数的四个数码之和相等,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这两个四位数相加的和必为偶数。

相应位数两数码之和,个、十、百、千位分别是17、13、11、15。所以该同学的加法做错了。正确答案是

思路二:每个数码都不小于5,百位上两数码之和的11只有一种拆法5+6,另一个5只可能与8组成13,6只可能与9组成15。这样个位上的两个数码,8+9=16是不可能的。

不要把“数码调换了位置”误解为“数码顺序颠倒了位置。”

2.尾数法

例1比较 1222×1222和 1221×1223的大小。

由两式的尾数2×2=4,1×3=3,且4>3。

知 1222×1222>1221×1223

例2二数和是382,甲数的末位数是8,若将8去掉,两数相同。求这两个数。

由题意知两数的尾数和是12,乙数的末位和甲数的十位数字都是4。

由两数十位数字之和是8-1=7,知乙数的十位和甲数的百位数字都是3。

甲数是348,乙数是34。

例3请将下式中的字母换成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由3和a5乘积的尾数是1,知a5只能是7;

由3和a4乘积的尾数是7-2=5,知a4是5;……不难推出原式为

142857×3=428571。

3.从较大数想起

例如,从1~10的十个数中,每次取两个数,要使其和大于10,有多少种取法?

思路一:较大数不可能取5或比5小的数。

取6有6+5;

取7有7+4,7+5,7+6;

…………………………………………

取10有九种 10+1,10+2,……10+9。

共为 1+3+5+7+9=25(种)。

思路二:两数不能相同。较小数为1的只有一种取法1+10;为2的有2+9,2+10;……较小数为9的有9+10。

共有取法1+2+3+4+5+4+3+2+1=25(种)

这是从较小数想起,当然也可从9或8、7、……开始。

思路三:两数和最大的是19。两数和大于10的是11、12、 (19)

和是11的有五种1+10,2+9,3+8,4+7,5+6;和是11~19的取法5+4+4+3+3+2+2+1+1=25(种)。

4.想大小数之积

用最大与最小数之积作内项(或外项)的积,剩的相乘为外项(或内项)的积,由比例基本性质知

交换所得比例式各项的位置,可很快列出全部的八个比例式。

5.由得数想

例如,思考题:在五个0.5中间加上怎样的运算符号和括号,等式就成立?其结果是

0,0.5,1,1.5,2。

从得数出发,想:

两个相同数的差,等于0;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仍等于这个数;

一个因数是0,积就等于0;

0除以一个数(不是0),商等于0;

两个相同数的商为1;

1除以0.5,商等于2;……

解法很多,只举几种:

(0.5-0.5)×0.5×0.5×0.5=0

0.5-0.5-(0.5-0.5)×0.5=0

(0.5+0.5+0.5)×(0.5-0.5)=0\

(0.5+0.5-0.5-0.5)×0.5=0

(0.5-0.5)×0.5×0.5+0.5=0.5

0.5+0.5+0.5-0.5-0.5=0.5

(0.5+0.5)×(0.5+0.5—0.5)=0.5

(0.5+0.5)×0.5+0.5-0.5=0.5

(0.5-0.5)×0.5+0.5+0.5=1

0.5÷0.5+(0.5-0.5)×0.5=1

(0.5-0.5)÷0.5+0.5+0.5=1

(0.5+0.5)÷0.5-(0.5+0.5)=1

0.5-0.5+0.5+0.5÷0.5=1.5

(0.5+0.5)×0.5+0.5+0.5=1.5

0.5+0.5+0.5+0.5-0.5=1.5

0.5÷0.5+0.5÷0.5-0.5=1.5

0.5÷0.5÷0.5+0.5-0.5=2

(0.5+0.5)÷0.5+0.5-0.5=2

(0.5+0.5+0.5-0.5)÷0.5=2

[(0.5+0.5)×0.5+0.5]÷0.5=2

.想平均数

思路一:由“任意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中间的数”。设第一个数为“1”,则中间数占

知这三个数是14、15、16。

二、一个数分别为

16-1=15,

15-1=14 或16-2=14。

若先求第一个数,则

思路三:设第三个数为“1”,则第二、三个数,

知是15、16。

思路四:第一、三个数的比是7∶8,第一个数是2÷(8-7)×7=14。

若先求第三个数,则

2÷(8-7)×8=16。

7.想奇偶数

例1思考题:在1、2、3、4、5、6、7、8、9九个数字中,不改变它们的顺序、在它们中间添上加、减两种符号,使所得的结果都等于100。

例如

1+23-4+5+6+78-9=100123+45-67+8-9=100

你还能想出不同的添法吗?

1+2+3+4+5+6+7+8+9=45。若去掉7和8间的“+”,式左为1+2+3+4+5+6+78+9,比原式和增大了78-(7+8)=63,即

1+2+3+4+5+6+78+9

=45+63=108。

为使其和等于100,式左必须减去8。加4改为减4,即可1+2+3-4+5+6+78+9=100。

“减去4”可变为“减1、减3”,即-1+2-3+4+5+6+78+9=100二年级小学生没学过负“-1”,不能介绍。如果式左变为

12+3+4+5+6+7+89。

[12-(1+2)]+[89-(8+9)]=81。即 12+3+4+5+6+7+89=45+81=100+26。

要将“+”变为“-”的数和为13,在3、4、5、6、7中有6+7,3+4+6,因而有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同理得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为了减少计算。应注意:

(1)能否在1、23、4、5、6、7、89中间添上加、减(不再去掉某两数间的加号),结果为100呢?

1、23、5、7、89的和或差是奇数,4、6的和或差是偶数,奇数±偶数=奇数,结果不会是100。

(2)有一个是四位数,结果也不可能为100。因为1234减去余下数字组成(按顺序)的最大数789,再减去余下的56,差大于100。

例2 求59~199的奇数和。

由从1开始的连续n个奇数和、等于奇数个数n的平方

1+3+5+7+……+(2n-1)=n2

奇数比它对应的序数2倍少1。用n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它对应的奇数为2n-1。

例如,32对应奇数2×32-1=63。奇数199,从1起的连续奇数中排列在100(2n-1=199,n=100)的位置上。

知1~199的奇数和是1002=10000。此和包括59,2n-1=57、n=29、1~57的奇数和为292=841。

所求为 10000-841=9159。

或者 59=30×2-1,302=900,

10000-900+59=9159。

例1 思考题:在1、2、3、4、5、6、7、8、9九个数字中,不改变它们的顺序、在它们中间添上加、减两种符号,使所得的结果都等于100。

例如

1+23-4+5+6+78-9=100123+45-67+8-9=100

你还能想出不同的添法吗?

1+2+3+4+5+6+7+8+9=45。若去掉7和8间的“+”,式左为1+2+3+4+5+6+78+9,比原式和增大了78-(7+8)=63,即

1+2+3+4+5+6+78+9

=45+63=108。

为使其和等于100,式左必须减去8。加4改为减4,即可1+2+3-4+5+6+78+9=100。

“减去4”可变为“减1、减3”,即-1+2-3+4+5+6+78+9=100二年级小学生没学过负数“-1”,不能介绍。如果式左变为

12+3+4+5+6+7+89。

[12-(1+2)]+[89-(8+9)]=81。即 12+3+4+5+6+7+89=45+81=100+26。

要将“+”变为“-”的数和为13,在3、4、5、6、7中有6+7,3+4+6,因而有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同理得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为了减少计算。应注意:

(1)能否在1、23、4、5、6、7、89中间添上加、减(不再去掉某两数间的加号),结果为100呢?

1、23、5、7、89的和或差是奇数,4、6的和或差是偶数,奇数±偶数=奇数,结果不会是100。

(2)有一个是四位数,结果也不可能为100。因为1234减去余下数字组成(按顺序)的最大数789,再减去余下的56,差大于100。

例2 求59~199的奇数和。

由从1开始的连续n个奇数和、等于奇数个数n的平方

1+3+5+7+……+(2n-1)=n2

奇数比它对应的序数2倍少1。用n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它对应的奇数为2n-1。

例如,32对应奇数2×32-1=63。奇数199,从1起的连续奇数中排列在100(2n-1=199,n=100)的位置上。知1~199的奇数和是1002=10000。此和包括59,2n-1=57、n=29、1~57的奇数和为292=841。

所求为 10000-841=9159。

或者 59=30×2-1,302=900,

10000-900+59=9159。

8.约倍数积法

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积,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积。

证明:设M、N(都是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为P,最小公倍数为Q、且M、N不公有的因数各为a、b。

那么 M×N=P×a×P×b。

而 Q=P×a×b,

所以 M×N=P×Q。

例1 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7,最小公倍数是105。甲数是21,乙数是多少?

例2 已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55,求这两个数。

这两个互质数的积为1×155=155,还可分解为5×31。

所求是1和155,5和31。

例3 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40,大数是数的2.5倍,求各数。

由上述定理和题意知两数的积,是小数平方的2.5倍。

小数的平方为4×40÷2.5=64。

小数是8。

大数是8×2.5=20。

算理:4×40=8×20=8×(8×2.5)=82×2.5。

9.想份数

10巧用分解质因数

例1 四个比1大的整数的积是144,写出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比例式。

144=24×32

=(22×3)×[(2×3)×2]

=(4×3)×(6×2)

可组成4∶6=2∶3等八个比例式。

例2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4896,求这三个数。

4896=25×32×17

=24×17×(2×32)

=16×17×18

1728=26×33=(22×3)3=123

385=5×7×11

例4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初赛(C)卷题3:找出1992的所有不同的质因数,它们的和是多少?

1992=2×2×2×3×83

2+3+83=88

例5 甲数比乙数大9,两数的积是1620,求这两个数。

1620=22×34×5

=(32×22)×(32×5)

甲数是45,乙数是36。

例6 把14、30、33、75、143、169、4445、4953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积相等,求这两组数。

八个数的积等于2×7×2×3×5×3×11×3×5×5×11×13×13×13×5×7×127×3×13×127。

每组数的积为2×32×52×7×11×132×127。两组为

例7600有多少个约数?

600=6×100=2×3×2×2×5×5

=23×3×52

只含因数2、3、5、2×3、2×5、3×5、2×3×5的约数分别为:

2、22、23;

3;

5、52;

2×3、22×3、23×3;

2×5、22×5、23×5、2×52、22×52、23×52;

3×5、3×52;

2×3×5、22×3×5、23×3×5、2×3×52、22×3×52、23×3×52。

不含2×3×5的因数的数只有1。

这八种情况约数的个数为;

3+1+2+3+6+2+6+1=24。

不难发现解题规律:把给定数分解质因数,写成幂指数形式,各指数分别加1后相乘,其积就是所求约数的个数。(3+1)×(1+1)×(2+1)=24。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巧想妙算文字题

17.想法则

用来说明运算规律(或方法)的文字,叫做法则。

子比分母少16。求这个分数?

由“一个分数乘以5,是分子乘以5分母不变”,结果是分子的5倍比3倍比分母少16。知

分子的5-3=2(倍)是2+16=18,分子为18÷2=9,分母为9×5-2=43或9×3+16=43。

18.想公式

证明方法:

以分母a,要加(或减)的数为

(2)设分子加上(或减去)的数为x,分母应加上(或减去)的数为y。

19.想性质

例1 1992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初赛(C)卷题6:有甲、乙两个多少倍?

200÷16=12.5(倍)。

例2 思考题:三个最简真分数,它们的分子是连续自然数,分母大于10,且它们最小公分母是60;其中一个分数的值,等于另两个分数的和。写出这三个分数。

由“分母都大于10,且最小公分母是60”,知其分母只能是12、15、20;12、15、30;12、15、60。

由“分子是连续自然数”,知分子只能是小于12的自然数。

满足题意的三个分数是

(二)第400个分数是几分之几?

此题特点:

(2)每组分子的排列:

假设某一组分数的分母是自然数n,则分子从1递增到n,再递减到1。分数的个数为n+n-1=2n-1,即任何一组分数的个数总是奇数。

(3)分母数与分数个数的对应关系,正是自然数与奇数的对应关系

分母:1、2、3、4、5、……

分数个数:1、3、5、7、9、……

(4)每组分数之前(包括这组本身)所有分数个数的和,等于这组的组号(这一组的分母)的平方。

例如,第3组分数前(包括第3组)所有分数个数的和是32=9。

10×2-1-6=13(个)位置上。

分别排在81+7=88(个),81+13=94(个)的位置上。

或者102=100, 100-12=88。

100-6=94, 88+6=94。

问题(二):由上述一串分数个数的和与组号的关系,将400分成某数的平方,这个数就是第400个分数所在的组数400=202,分母也是它。

第400个分数在第20组分数中,400是这20组分数的和且正好是20的平方无剩余,故可断定是最后一个,

若分解为某数的平方有剩余,例如,第415个和385个分数各是多少。

逆向思考,上述的一串分数中,分母是35的排在第几到第几个?

352-(35×2-1)+1

=1225-69+1=1157。

排在1157-1225个的位置上。

20.由规则想

例如,1989年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接着1989后面写一串数字,写下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它前面两个数字的乘积的个位数字。

例如,8×9=72,在9后面写2,9×2=18,在2后面写8,……得到一串数:1989286……

这串数字从1开始往右数,第1989个数字是什么?

先按规则多计算几个数字,得1989286884286884……显然,1989后面的数总是不断重复出现286884,每6个一组。

(1989-4)÷6=330 (5)

最后一组数接着的五个数字是28688,即第1989个数字是8。

21.用规律

例1第六册P62第14题:选择“+、-、×、÷”中的符号,把下面各题连成算式,使它们的得数分别等于0、1、2、3、4、5、6、7、8、9。

(1)2 2 2 2 2=0

(2)2 2 2 2 2=1

……

(10)2 2 2 2 2=9

解这类题的规律是:

先想用两、三个2列出,结果为0、1、2的基本算式:

2-2=0,2÷2=1;

再联想2-2÷2=1,2×2÷2=2,2÷2+2=3,……

每题都有几种选填方法,这里各介绍一种:

2÷2+2÷2-2=0

2÷2×2-2÷2=1

2-2+2÷2×2=2

2×2+2÷2-2=3

2×2×2-2-2=4

2-2÷2+2×2=5

2+2-2+2×2=6

2×2×2-2÷2=7

2÷2×2×2×2=8

2÷2+2×2×2=9

例2 第六册P63题4:写出奇妙的得数

2+1×9=

3+12×9=

4+123×9=

5+1234×9=

6+12345×9=

得数依次为11、111、1111、11111、111111。此组算式的特点:

第一个加数由2开始,每式依次增加1。第二个加数由乘式组成,被乘数的位数依次为1、12、123、……继续写下去

7+123456×9=1111111

8+1234567×9=11111111

9+12345678×9=111111111

10+123456789×9=1111111111

11+1234567900×9=11111111111

12+12345679011×9=111111111111

……

很自然地想到,可推广为

(1)当n=1、2时,等式显然成立。

(2)设n=k时,上式正确。当n=k+1时

k+1+123…k×9

=k+1+[123…(k-1)×10+k]×9

=k+1+123…(k-1)×9×10+9k

=[k+123…(k-1)×9]×10+1

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由(1)、(2)可断定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此等式都成立。

例3 牢记下面两个规律,可随口说出任意一个自然数作分母的,所有真分数的和。

(1)奇数(除1外)作分母的所有真分数的和、是(分母-1)÷2。

=(21-1)÷2=10。

22.巧想条件

比5小,分母是13的最简分数有多少个。

7~64为64-(7-1)=58(个),去掉13的倍数13、26、39、52,余下的作分子得54个最简分数。

例2 一个整数与1、2、3,通过加减乘除(可添加括号)组成算式,若结果为24这个整数就是可用的。4、5、6、7、8、9、10中,有几个是可用的。

看结果,想条件,知都是可用的。

4×(1+2+3)=24

(5+1+2)×3=24

6×(3+2-1)=24

7×3+1+2=24

8×3÷(2-1)=24

9×3-1-2=24

10×2+1+3=24

23.想和不变

无论某数是多少,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7+11=18是不变的。

而新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为1+2=3,要保持原和不变,必同时扩大18÷3=6(倍)。

某数为7-6=1或12-11=1。

24.想和与差

算理,原式相当于

求这个分数。

25.想差不变

分子与分母的差41-35=6是不变的。新分数的此差是8-7=1,要保持原差不变,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需同时扩大6÷1=6(倍)。

某数为42-35=7,或48-41=7。

与上例同理。23-11=12,3-1=2,12÷2=6,

某数为11-6=5或23-18=5。

分子加上3变成1,说明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3。当分母加上2后,分子比分母应小3+2=5。

26.想差的1/2

对于任意分母大于2的同分母最简真分数来说,其元素的个数一定是偶数,和为这个偶数的一半。分母减去所有非最简真分数(包括分子和分母相同的这个假分数)的个数,差就是这个偶数。

例1求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

由12中2的倍数有6个,3的倍数有4个,(2×3)的倍数2个,知所求数是

例2分母是105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多少?

倍数15个,(3×5)、(5×7)、(3×7)的倍数分别是7、3、5个,(3×5×7)的倍数1个。知105-[(35+21+15)-(3+5+7)+1]=48,

48÷2=24。

27.借助加减恒等式

个数。

若从中找出和为1的9个分数,将上式两边同乘以2,得

这九个分数是

28.计算比较

例如,九册思考题:1÷11、2÷11、3÷11……10÷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

……

可见,除数是11,被除数是1的几倍(倍数不得大于或等于11),商

17÷11=(11+6)÷11=11÷11+6÷11

凡商是纯循环小数的除式,都有此规律;不是纯循环小数的,得数不存在这一规律。

不难发现,它们循环节的位数比除数少1,循环数字和顺序相同,只是起点不同。

只要记住1÷7的循环节数字“142857”和顺序,计算时以最大商的数字为起点,顺序写出全部循环节数字,即可。

29.由验算想

例如,思考题:计算1212÷101,……,3939÷303,你能从计算中得到启发,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4848÷202,7575÷505,……

3939÷303

=(3030+909)÷303

=3030÷303+909÷303

=10+3=13

备课用书这种由“除法的分配律”解,要使三年级学生接受,比较困难。

若从“除法的验算”推导

由3939÷303=( ),

商百位上的3和13相乘才可得39,商个位上的3也必须与13相乘得39,除数是13确定无疑。显然,在被除数上面写上除数,使位数对齐,口算很快会得出结果。

所以商是12。

30.想倍比

31.扩缩法

例如,两数和是42,如果其中一个数扩大5倍,另一个数扩大4倍,则和是181。求这两个数。

若把和,即这两个数都扩大4倍,则得数比181小,因为原来扩大5倍的那个数少扩大了1倍。差就是那个数。

181-42×4=13

42-13=29

若把两数都扩大5倍,结果比181多了原来扩大4倍的那个数。

42×5-181=29,42—29=13。

若把181缩小4倍,则得数比42大。因为其中的一个数先扩大5倍,又

若把181缩小5倍,得数比42小。因为先扩大4倍的那个数,又缩小5

最佳想法:

两数扩大的倍数不同,181不会是42的整倍数。相除就把多扩大1倍的那个数以余数形式分离出来。

181÷42=4余13。

另个数可这样求

32.分别假设

例如,1992年中学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初赛(C)卷题5:把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20%,另一边增加2米,得到一个长方形,它与原来的正方形面积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另一边增加的百分数为x,则

(1-1×20%)×(1+x)=1,

正方形边长2÷25%=8(米),

面积8×8=64(平方米)。

此日志通过TT-空间极速版一键转载生成。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点与解题技巧汇总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点与解题技巧汇总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正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形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角度体积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表面积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分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距离换算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换算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体积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重量、货币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在教学过程中,上课伊始就利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探索所学内容,促进思维的活跃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快速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做数学练习题目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小松鼠和小白兔约好了第二天一起玩耍,并说好7时在森林的小河边见面。第二天早上,小松鼠7时准时到了河边,可它等啊等,直等到太阳落山了小白兔才来。小松鼠气愤地对小白兔说:“你真是一个不守时的家伙,我在河边等了你一整天。”小白兔小声地辩解:“对不起啊,我以为是晚上7时。”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意识到用12时计时法有时会对所说的时间造成误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引出24时计时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

考动力,让他们在反复思考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问题: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要怎么办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掌握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知道要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需要测量出操场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利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分层教学,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快,有的学生则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把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A组;学习进度中等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B组;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C组。分好组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组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完成学习内容。随着掌握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思维也成梯度式发展。在布置以后的学习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增加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分层学习取得有效的进步。例如,在教学“画角”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在布置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A组学生用两个小棒任意摆一个角,然后用量角器测量所摆角的度数,并用量角器画出角。让B组学生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掌握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画出给出度数的角。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C组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规定度数的锐角,掌握了画角的方法后,再学习画钝角。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够

(完整)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强化训练集

六年级数学计算训练(一) 分数: 1、直接写出结果(每题2分,共38分): 2.2+ 3.57= 1.125×8= 35×314 = 4-25 = 2÷1 2 = 1-16 -1 3 = 12 +13 = 3.25×4= 11 4 ×8+8×1 4 = 3.8+6.2= 8.1÷3×2= =?3311 5 568-198= 0.65÷1.3= =-3243 =÷831 =-?)6141(48 75×10%= =?+253 52 1. 用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简算(每题6分,共48分) (1) 745185485+÷? (2) ]23)45.025.1[(4.3?+÷(3) 12 5 )731(35÷-? (4) 118)26134156(?-? (5) 138 7 131287÷+? (6) 89 ×[ 34 —( 716 —0.25)] (7)[1.9—1.9×(1.9—1.9)]+1.9 (8) 8× 317 ÷[1÷(31 5 -2.95)] 2. 3.求未知数x (每题7分,共14分) (1) 314341=+x x (2)9 32 :87:167=x

六年级数学计算训练(二) 分数 3. 一、直接写出得数。 (每题3分,共36分) 0.8×0.6= 0.9+99×0.9= 1÷2325 = 58 ×4 15 = 9÷3 7 = 5π= 7.2÷8×4= 3.25×4= 3.3-0.7= 13 +25 = 2-7 11 = 8π= 4. 二、解方程或比例。(每题5分,共15分) 14 ∶12=X ∶25 1.250.25 =X 1.6 5 X +3.25×4=17 5. 三、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每题4分,共48分) 158+32-43 (23 +215 )×45 3060÷15-2.5×1.04 6. (54+41)÷37+107 (5分) 61+43×3 2 ÷2 (98—274)÷271 4.67-(2.98+0.67) 46× 4544 20×(54+107-4 3) 136+137×13 30÷(43—83) 7 6×31÷149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巧解妙算大全2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巧解妙算(二) 1.特殊数题(1)21-12 当被减数和减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零除外)交叉相等时,其差为被减数与减数十位数字的差乘以9。 因为这样的两位数减法,最低起点是21-12,差为9,即(2-1)×9。减数增加1,其差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一 个9,故31-13=(3-1)×9=18。减数从12—89,都可类推。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十倍、百倍、千倍……,常数9也相应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其差不变。如 210-120=(2-1)×90=90, 0.65-0.56=(6-5)×0.09=0.09。 (2)31×51 个位数字都是1,十位数字的和小于10的两位数相乘,其积的前两位是十位数字的积,后两位是十位数字的 和同1连在一起的数。 若十位数字的和满10,进1。如 证明:(10a+1)(10b+1) =100ab+10a+10b+1 =100ab+10(a+b)+1 (3)26×86 42×62 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和是10的两位数相乘,十位数字的积与个位数字的和为积的前两位数,后两位是个 位数的积。若个位数的积是一位数,前面补0。 证明:(10a+c)(10b+c) =100ab+10c(a+b)+cc =100(ab+c)+cc (a+b=10)。 (4)17×19 十几乘以十几,任意一乘数与另一乘数的个位数之和乘以10,加个位数的积。 原式=(17+9)×10+7×9=323 证明:(10+a)(10+b) =100+10a+10b+ab =[(10+a)+b]×10+ab。 (5)63×69 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相乘,用一个乘数与另个乘数的个位数之和乘以十位数字,再乘以10,加个位数的积。 原式=(63+9)×6×10+3×9 =72×60+27=4347。 证明:(10a+c)(10a+d) =100aa+10ac+10ad+cd =10a[(10a+c)+d]+cd。 (6)83×87 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的和为10,用十位数字加1的和乘以十位数字的积为前两位数,后两位是个位数的 积。如 证明:(10a+c)(10a+d) =100aa+10a(c+d)+cd =100a(a+1)+cd(c+d=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我个人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看法。 一、要合理调节自己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愉快、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因为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情感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他所喜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 二、注意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看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就急着帮学生说出答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机会。我国小学的教学形式绝大多数是班级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多数都是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较少,比较被动,他们的思维不能充分开放,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不够,不容易达到预定的要求,思维能力的提高就比较慢。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这也是与“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相对立的。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把教学过程都设计成问题,单纯的一问一答,这样的做法仍然是由教师牵着走,我们所说的启发式是指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余地,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抽象概括。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通过训练,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提供的启发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集汇编

赵集中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集(2017/4/24)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一、填空题 1、9÷( )= 18 ( ) =( ):36 = 0.75=( )% =( )折 2.沿着圆柱的高剪,侧面展开得到一个( ),它的一条边就等于圆柱的( ),另一条边就等于圆柱的( )。如果沿着圆柱的高剪,展开得到正方形,那么正方形边长等于圆柱的( )和( )。 3、某种盐水的含盐率是9 ℅,也就是在( )克水中放入9克盐。 4、一根长3米的圆柱形木料,平均截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2平方分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5、把4∶15的前项加上2.4,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加上(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外项也( )。 6.在比例式 4 1 :31=32:24中,如果一个外项改成3,要使比例式仍然成立,另一个外项应改成( )。 7、一张精密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40:1,在图纸上量得零件的长是15厘米。这个零件实际长 ( )厘米。 8、有一只酒瓶子里装有480毫升的白酒,正着放酒水高20厘米,倒着放, 空5厘米。这只瓶子的容积是( )毫升。 9、在一个圆柱形的水桶里,垂直放入一段半径是2厘米的圆钢,如果把它完全放入水中,桶里的水就上升10厘米,如果把水中的圆钢露出水面6厘米, 那么,这时桶里的水就下降3厘米。这根圆钢的高是( )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10、一幅地图的比例尺 ,把这个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11、有一块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小明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得到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小华竖着也卷成一个圆柱,得到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周率取3进行计算) 12、甲数的58 等于乙数的1 2 ,甲数∶乙数=( )∶( )。 13.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 6 1,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 )( ) ,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 ( ) , 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多( )( ) ,黑兔的只数占兔子总数的( ) ( ) 。 二、选择(共6分) 1、一张图纸长30厘米,张工程师打算把一个实际长度是2.1毫米的零件画到这张图纸上,可选

小学数学解题11种方法

小学数学是令很多孩子头疼的科目,其实,只要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学习过程就变得通透了。 多种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数学要培养孩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

(1)思维品质上,应该具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 (2)思维方法上,应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 (3)思维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 (4)思维训练上,应该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1、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断题: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3: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一、二年级用)-10

调整法趣谈 本系列贡献者:与你的缘[知识要点] 1.调整法的意义。 我们看下面的点子图: ●●●●●●● 图3-16 它一共有二组,一组有5个点子,另一组有两个点子,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点子? 算式:5+2 = 7(个)。现在问:怎样改变点子图,来表示算式2+5呢?我们可用交换点子位置或移动点子位置来改变。如图所示: 这种通过交换点子位置或移动点子位置的操作过程,我们较做调整法。 2.调整法的用途,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 [范例解析] 例1右面正方形方格中的数字,怎样移动才能使横行和竖行三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分析我们可从图中观察到:竖行三数的和都是6,它们相等,打上“√”号,而横行三数的和都不相等,因此,要调整位置的是横行的数字。我们只要按照下面图3-19箭头所示进行交换调整,问题就得到解决。 说明凡是符合条件的横行或竖行打上“√”,可使问题一目了然,方便调整。 例2图中有“+”、“-”、“×”、“÷”四种运算符号。移动这些符号,使每行每列的四种符号不相同。

分析通过观察,发现3-20中只有从左数第二列符号与题目要求不同,因此我们先考虑列的情况,第一列多“+”号,缺“÷”号,而第三列多“÷”号缺“+”,如下图交换后,把符合条件的行与列打上“√”。 经过第一次交换后,图3-21中只有第一行和第二行以及第三列和第四列不符合条件,而第三列多“×”号,缺“-”号,第四列多“-”号,缺“×”号,只要再按如图3-22交换就完全符合条件。 说明较复杂的方阵游戏,多调整几次,是可解决问题的, 调整中不想走弯路,这就要靠智慧了。 例3把1~7这七个数填在图3-23中的小圆圈中,使每一 个圆周上四个数字的和都等于17。 分析此题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开始在小圆圈里任填1~7这七个数,并且两个大圆周上的四个数的和都不等于17。如图3-24的填法。 我们观察到,只要首先将2与7交换,就能使右边大圆周上四个数字的和等于17。 这时,左边大圆周上四个数的和是:1+3+7+4 = 15比17少2,要使右边圆周上的四个数字的和不变,只要4与6交换即可。 第二种做法:首先在1~7这7个数字中选四个数字, 并且四个数的和等于17。例如选(1+3+6+7 = 17) 1,3,6,7四数填在一个圆周上,其他三数任填在另 一圆周上的小圆圈里。如果另一圆周上四个数字之和不等于17,只要按前面调整的方法,只经过一此调整就行了。如图3-25所示。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0-17T14:35:55.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11月下供稿作者:赵立芳 [导读] 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赵立芳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学区05555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就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的过程,进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温故知新——启动思维 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越是丰富和牢固,他的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越容易。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的引入环节,教师应该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再在此基础上引出新课题、新内容,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在思维启动上有“突兀”之感。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归纳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合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这样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今天我们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大家能否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得出?”这样,通过温故知新,学生就能启动有效的思维投入到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去。又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把其中的一题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等)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讨论能不能直接相加减。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很自然地开动起来,很快想到了通分这一解决方法。 二、发挥联想——展开思维 所谓联想,就是由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想到对其它一些事物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一个人联想越丰富,他的思维能力就越强,思维的展开领域就越广。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活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展开。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比有没有与除法基本性质、分数基本性质相类似的性质呢?”可以在学生的联想活动过程中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又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展开联想:“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用割补法凑成已学会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那么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同样能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来推导吗? ”在学生展开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拼成长方形”来进行推导公式,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联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质疑问难——深入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不同,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因此,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反映出掌握快慢和理解程度深浅的不同,必然表现出个性倾向性。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数长方体棱的条数,一学生却端坐不动,数也不数就很快回答出是12条。教师感到纳闷,就问他是怎样想的。他说:“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所以共有24条边,而每两条边可组成一条棱,所以24÷2就得出12条棱了。”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教师给予了肯定评价。在他的激励下,学生们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四、总结延伸——升华思维 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编排的,学生在知识系统方面也要这样由浅到深、由低到高逐步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适时有意识地对某个知识点或单元、系统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思维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成为下一个新思维牢固而有效的新起点。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这三种分数除法类型后,教师应适时让学生比较观察三种类型的相同点,从而总结出“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带分数的除法埋下伏笔。又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教师应及时联系简单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进行对比,进而总结出:①相同点是单位“1”,是已知的,都是用乘法计算的;②不同点一种是问题对应分率已知,一种是问题对应分率未知,从而让学生明白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由简单分数乘法在应用题中发展而来的,实质是一样的。 总之,“思维是发生在人脑中的信息变换”,思维能力则是智力的核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我们教师主要的目标与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温故知新、发挥联想、质疑问难、拓展延伸等方式,让学生启动思维、展开思维、深入思维、升华思维。

小学数学应用题及解答方法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及解答方法大全 超人资讯 百家号06-0921:40 小学数学除了简单的计算,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出现应用题。应用题是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文字叙述出来所形成的题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大全。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例2、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例3、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例2、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例3、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例4、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学生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

1.想数码 例如,1989年“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6:两个四位数相加,第一个四位数的每一个数码都不小于5,第二个四位数仅仅是第一个四位数的数码调换了位置。某同学的答数是16246。试问该同学的答数正确吗?(如果正确,请你写出这个四位数;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思路一:易知两个四位数的四个数码之和相等,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这两个四位数相加的和必为偶数。 相应位数两数码之和,个、十、百、千位分别是17、13、11、15。所以该同学的加法做错了。正确答案是 思路二:每个数码都不小于5,百位上两数码之和的11只有一种拆法5+6,另一个5只可能与8组成13,6只可能与9组成15。这样个位上的两个数码,8+9=16是不可能的。 不要把“数码调换了位置”误解为“数码顺序颠倒了位置。” 2.尾数法 例1比较 1222×1222和 1221×1223的大小。 由两式的尾数2×2=4,1×3=3,且4>3。 知 1222×1222>1221×1223 例2二数和是382,甲数的末位数是8,若将8去掉,两数相同。求这两个数。 由题意知两数的尾数和是12,乙数的末位和甲数的十位数字都是4。 由两数十位数字之和是8-1=7,知乙数的十位和甲数的百位数字都是3。 甲数是348,乙数是34。 例3请将下式中的字母换成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由3和a5乘积的尾数是1,知a5只能是7; 由3和a4乘积的尾数是7-2=5,知a4是5;……不难推出原式为 142857×3=428571。 3.从较大数想起 例如,从1~10的十个数中,每次取两个数,要使其和大于10,有多少种取法? 思路一:较大数不可能取5或比5小的数。 取6有6+5; 取7有7+4,7+5,7+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中学数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米文德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中心小学校618100)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升初应用题大全,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 =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 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100÷5÷4=5(吨)(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105÷35=3(次)列成综合算式105÷(100÷5÷4×7)=3(次)答:需要运3次。2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 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3.2×791=2531.2(米)(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列成综合算式3.2×791÷2.8=904(套)答: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二年级用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 二年级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周期现象 本系列贡献者:[知识要点] 自然界里有许多现象,如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交替;白天与黑夜反复出现;我国民间流传着“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的说法;七天一个星期,等等,都是周期现象。 算术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周期问题。例如,一串连续的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是: 1、2、0、1、2、0、1、2、0、…… 它是1、2、0重复出现的一列数,即周期是3。 本节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期现象,并会用周期解某些较简单的问题。 [范例解析] 例1有一串黑白珠子排列如图1-4所示。 ○●○○○●○○○●○○○●○○○●○…… 图1-4 其中黑珠与白珠共有70个,那么最后一个是黑珠还是白珠?共有几个白珠?

解我们由图1-4可知○●○○四个珠子是一个周期,又70÷4=17余2,即这一串珠子经过17次重复后还余2个珠子○●,因此,最后一个是黑珠子。 一个周期的4个主张中有3个白珠,最后2个主张中有一个白珠,白珠一共应有: 3×17+1 = 51+1 = 52(个) 说明对于周期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周期规律这一重要环节,问题才好解决。 例2 1994年4月10日是星期六,那么这一年的7月5日是星期几? 解从4月10日至7月5日的天数是: (30-9)+31+30+5 = 87(天) 又一个周期的周期是7,所以 87÷7 = 12余3 即87天经过12个星期又3天,这3天应是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 我们推算出7月5日是星期一。 例3 1、2、0、1、2、0、1、2、0……第1995个数字是多少? 解这一列数中,它的一个周期是:1、2、0,即周期是3。又 1995÷3 = 665 故这一列数按12、0重复665次,所以第1995个数字是0。 例4 1+2+3+4+…+1992+1993被5除的余数是多少?

小学生数学有序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最新版】

小学生数学有序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低段学生有序思维能力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对于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借助阅读有针对性的数学绘本,通过亲子共读、全班共读、家校合作绘本表演、学校绘本展演、形成可推广的针对性数学绘本阅读目录等培养学生数学有序思维;借助一系列活动,如课堂教学活动、课间小游戏活动、学校活动、家校活动、假期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数学有序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有序思维;策略 郭思乐教授指出:“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潜在目的,这首先是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遵从逻辑规则和不断创造新的精神产品的特征。数学学习获得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人的发展影响最大。”[1]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2]。其实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们的实际生活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3]因此学生

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思维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低段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3]这一明确的目标,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有序思维能力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低段学生由于心理年龄发展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在面对问题时的思路是无序的,他们只想操作,而缺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有序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有序思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灵性而持久地生长。 一、阅读数学绘本培养学生的数学有序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VaslySukhomlynsky)说过:“让小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低段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对直观形象的彩色东西更感兴趣。数学绘本是图文并茂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儿童主要是通过图像思考的,我们给了儿童自由阅读的空间,就有可能让他始终选择喜欢的绘本来学习,从而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笔者从激发儿童兴趣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借助有针对性的数学绘本培养学生的数学有序思维。(一)亲子共读、全班共读数学绘本。学生借助有针对性的数学绘本,以亲子阅读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