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成为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2.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展示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二)让同学讲述烽火戏诸侯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三)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4.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2.汇报交流答疑。

3.指导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呢?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板书。

齐桓公:

(1)靠海,盛产鱼盐(资源丰富)。

(2)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国富兵强)。

(3)尊王攘夷为号召(深得民心)。

5.材料研读,问题思考、探究交流:

材料1:春秋战国混战期间,人民长期处于分裂和动乱,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同时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芜。

材料2: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70多个诸侯国,而到了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了。

根据材料回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总结: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局部统一。

三、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活跃,社会经济得到大发展;同时春秋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引起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虽然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但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

四、课后活动

讲述成语故事: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 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二、填空题: 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 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 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 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C 6.B 二、填空题: 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 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 三、问答题: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2.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3.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财物,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减少了诸侯国,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列举题: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重点】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 【学习难点】 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1. 和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也先后北上称霸。 3.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霸主。 4. 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重要变化。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 《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注:《山海经》为先秦古籍)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根据《山海经》和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探究二 1.分析材料,你知道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吗?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史记?周本纪》2.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你如何看待? 探究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论语》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孔子认为“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提出的什么策略? 【强化训练】 1.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C.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2.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西周春秋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 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经有人拍卖商朝时的铁犁铧,该铁犁铧已经锈迹斑斑,部分地方甚至剥落,最后竟以20万英镑高价成交。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A.真品且价值高 B.同时代的仿制品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含答案)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3、了解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二、【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乱政和黄巾起义 难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58-60,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出光武中兴的背景、时间、措施和影响? 2、找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影响) 3、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结果和作用?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一、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的异同? 五、【当堂训练】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0.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作准备。 重点 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争霸。 难点 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由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故事,如晋楚之争、秦晋之争等,并出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营造古代战争的气氛。 导语:这些故事和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短兵相接的战场,那么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战火不断?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了解那个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明确概念 大屏幕展示资料,由学生阅读: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经济发展 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 史料一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史料二铁器时代,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的铁制品为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 2.知道西周分封制在春秋时瓦解,了解春秋诸侯争霸的概况、历史根源及社会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 2.手工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逐步遭到瓦解。2,表现: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 结果: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原因: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争霸:一些强大的诸侯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3. 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4. 结果: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5. 作用:出现了大规模的。 二、合作探究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材料二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由此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巩固检测

1.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应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2.春秋后期,农业上精耕细作,耕作面积扩大,主要得益于() A.刀耕火种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肥料的使用 3.我国分封制逐步瓦解开始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天子威信很高 B.战事频繁 C.诸侯势力强大 D.生存环境恶化5.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他们进行征战的名义是()A.尊王攘夷 B.恢复中华 C.攘外安内 D.克己复礼 6.常州增上演“烟雨春秋”水影秀,以水为台,以天作幕,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哪一历史人物不能出场?( )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 7.“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评价。下列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到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 9.2014年5月17日,苏州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的心愿,泰伯,仲庸兄弟闭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D.传播甲骨文字 10.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11.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这说明哪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 A.世袭制B.禅让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12.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因素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 文化因素 “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 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2.特点 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4.影响 (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

【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

苏版部编初一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含解析)

苏版部编初一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案(含解析) 学习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学习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分封制的瓦解。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 农具和,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在农业发展的同时,的规模不断扩大, 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二】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逐步瓦解。 2.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一带。 3.周王室下降,大的势力崛起。他们竞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6.春秋时期由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7.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和 也先后北上争霸。 8.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 不断扩展,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3〕、王室衰微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来源:Zxxk.Co 5〕、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 6)、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影响?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重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类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查阅资料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成为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2.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展示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二)让同学讲述烽火戏诸侯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三)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4.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2.汇报交流答疑。 3.指导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呢?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板书。 齐桓公: (1)靠海,盛产鱼盐(资源丰富)。 (2)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国富兵强)。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仪 素材准备:地图册、战国和春秋时期的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流答案,并互相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找出疑惑。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把握有效信息,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2.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小组讨论 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也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3.小组讨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知道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实力逐渐衰微的历史史实。 3、掌握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以及主要的春秋霸主。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学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知识模块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模块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板书设计

6476.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 1. 和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也先后北上称霸。 3.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霸主。 4. 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重要变化。 三、合作探究 1. 分析材料,你知道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吗?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史记?周本纪》2.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你如何看待? 四、随堂演练 1.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时期开始于()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770年 D.公元前476年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4.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微 D.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5.“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孔子(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发展;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战争;争霸战争与民族交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称霸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公元前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哪些进步吗?有几位同学做了这样一些春秋场景再现,请大家说说它们是真还是假? 活动一:真假大考验 A.同学:我要播种一块土地,不过我已经不觉得很辛苦,因为有我心爱的老牛每天帮助我耕种。我们的国君还为我们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我的作物都能幸福的生长 B.同学:我是个聪明的播种者,在劳动中牛耕和铁制的农具帮助我深耕细作,所以我能有很好的收成 C.同学:我是一名手工业者,我能够制造青铜器、铁器、漆器,同时我还会纺织和煮盐 D.同学:我是个勤劳的人,我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漆器,可是我的国君不允许买卖,所以这些东西我只能用来自己欣赏。 同学们,这些春秋场景的再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你知道吗? 学生:A、B、C同学再现的场景是正确的,D同学再现的场景是错误的。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能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在农业上能够精耕细作,很多国君注意修建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青铜制造、治铁业、漆器制作都有发展,商业能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教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的重要标志。 教师给出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国语·齐语》 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说明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教师:正确。不仅如此,我们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时期铁器在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