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全浏览】

来源:姚凱的日志

★以下内容均由本人亲自整理。

★由于word文档与校内日志编辑器格式不完全相容,部分标识无法显示,word文档可能更便于复习,需要的留言。

★把一年前的东西翻了出来我只是为了积累RP= =。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各种天体

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它们都有巨大的质量。

①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氢和氦;

②星云:云雾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氦;

③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④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它的质量比其所环绕的行星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⑤彗星:围绕恒星运动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分为彗头和彗尾两部分,彗头由彗核、彗发、彗尾构成。彗尾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

⑥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的流星体叫做陨星;陨星(非天体)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三种。

2、天体系统说明

①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总星系不代表宇宙;

②与银河系并列的是河外星系,当然河外星系的大小远大于银河系。

3、月/日地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约为1.5亿千米。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星已被排除)。

2、其轨道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宇宙年:2.5亿年。

4、哈雷彗星:自东向西公转,而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公转。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三、太阳

1、由炽热的气体构成;核聚变产生能量。

2、天文学上将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成:光球、色球、日冕,越向外层,厚度约大,亮度越小,温度越高。

①光球——太阳黑子;

②色球——耀斑、日珥;

③日冕——太阳风。

其中,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黑子一般以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这个周期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也为11年。

3、太阳活动的影响: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信号。

四、只有一个地球

1、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4个、巨行星2个、远日行星2个。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②巨行星(木、土):体积质量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卫星多、有光环;

③远日行星(天、海):距日远、体积质量平均、密度介中、表面温度极低。

2、各行星自然卫星个数:

水、金:0个;

地:1个——月球;

火:2个——火卫一、火卫二;

木:16个;

土:23个;

天:15个;

海:8个。

3、地球存在物质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液态水,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了大气,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昼夜、季节更替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

1、是地球的卫星(唯一的自然卫星)。

2、特点:无生命、漆黑一片、万籁俱静、昼夜温差大(因为无大气)、起伏不平、环形山密布。

3、恒星月:27.32天,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我们称之为月球正面。

二、月相

1、定义: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月球不发光、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

3、月相口诀:上弦月“上上西西”、下弦月“下下东东”。即上弦月发生在上半月、上半夜、西边天空、亮面朝西,而下弦月恰好相反。

4、朔望月:29.53天,是圆缺周期。

日、地、月三者位置亮面形状亮面朝向农历晚上何时可见

新月呈一线,月在中/ / 初一不可见 6~18:00

上弦月月地垂直,日地垂直半圆朝西初七、初八上半夜12~24:00 满月呈一线,地在中全圆/ 十五、十六全夜 18~6:00

下弦月月地垂直,日地垂直半圆朝东廿二、廿三下半夜 24~12:00

三、日食和月食

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日新月满),但日地月三者夹角使得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次新月、满月都发生。只有当日、地、月三者真正成一线,才会发生。

四、月球与潮汐(月球引潮力为主)

1、连续的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是12小时25分。

2、朔月、望月时大潮,弦月时小潮。

3、潮汐作用下:

①加剧海岸侵蚀;

②顶托河水入海;

③影响海岸生物的分布。

4、潮汐利用:

①捕鱼、晒盐;

②发展滩涂水产养殖;

③利用潮汐发电;

④海洋运输业。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非重点)

一、太空探索的历程

1、世界历史

①1957年——原苏联、火箭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②1961年——原苏联、“东方1号飞船”、加加林、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

③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月;

④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

2、中国历史

①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20XX年——“神州五号”、杨利委、第一架载人航天飞船;

③20XX年——“神州六号”、费俊龙、聂海胜、第一次多人多天飞行。

3、我国的四个航天发射基地

①太原:山西太原之西北高原地区;

②西昌:四川西昌;

③酒泉:甘肃酒泉,但位于内蒙古境内;

④海南文昌:正在建造,优势:靠近赤道,纬度低,自传线速度、惯性大,节省火箭燃料。

二、太空探索的意义

1、人来探索太空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宇宙。

2、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①空间资源: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国际空间站、太空移民……

②太阳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③矿产资源;

④环境资源:宇宙空间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可以制造和培育出纯度高、性能独特、质量优异的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品种。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4、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他各地相等,为15o/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7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1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②地方时和区时③地转偏向力。

二、地方时与区时

1、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时刻相差4分钟。

2、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3、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5、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变态公式:已知时间-[(已知时区)-(未知时区)]=未知时间 (东区“+”西区“-”)

三、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四、地球公转

1、绕转中心:太阳。

2、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天4时48分56秒。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五、季节的形成

1、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两次最大值。

2、昼夜长短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这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12月22日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

④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二至日。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一、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交界区形成的地形:

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扩张着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海沟;大陆板块收挤压而上拱,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③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碰撞挤压大洋VS大陆: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消亡界)大陆VS大陆:高大山脉

(大部分)大洋VS大洋:海岭、裂谷、海洋

张裂

(生长界)

举例:

消亡:

落基山脉:太VS美;

安第斯山脉:南VS美;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印VS亚;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亚VS太;

张裂: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张裂。

二、地震与火山

1、地震:

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②纵波(固、液)先于横波(固)到达地表;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烈度不一;

④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主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断层带的烈度大);

②非自然因素:地面建筑。

2、火山:环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印VS非)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3、地震与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举例:日本(亚VS太)意大利(非VS亚)多地震,印尼位于三大板块(亚VS印VS太)交界处,也是火山地震高发区;英国(亚欧内部)等地区少地震。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

1、分类:根据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①岩浆岩(火成岩)

(1)定义: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在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是岩石圈的主体。(2)分类:

侵入岩:冷却缓慢,结晶充分,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喷出岩(火山岩):冷却迅速,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甚至不成晶体,岩石中多气孔。

(3)代表:

花岗岩(侵入岩,色泽浅),我国华山、衡山、普陀山等都是花岗岩山体;

玄武岩(喷出岩,色泽深),我国的长白山、日本的富士山大洋底部、部分陆地、印度德干高原。

②沉积岩

(1)定义: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重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2)分类:

砾砂岩:由砾石或沙子胶结而成的。砾岩、砂岩。

粘土岩:由颗粒非常细小的粘土紧压固结而成的。页岩、泥岩。

化生岩:经过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而成的。石灰岩、白云岩。

(3)代表:煤(可以燃烧的“石头”),由植物遗体转变。

③变质岩

(1)定义: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2)分类:无

(3)代表: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片岩及板岩(均由页岩变质而成)、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

2、地貌景观:不同的岩石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观。

黄山——花岗岩、张家界——石英砂岩、泰山——变质岩。

二、矿物

1、定义:矿物是地壳中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外表特征。

2、化学元素:

①地壳中已发现有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排前8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地壳中的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造岩矿物:石英(最多)、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化学元素(“↓”、“→”表示键尾物质组成了键头指向的物质)

矿物→矿产例如,长石、石英、黑云母→花岗岩

岩石→岩石圈

4、钻石即金刚石(南非和刚果),最硬;最软的是滑石。

专题7 地貌

一、主要的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由于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上游——河谷深切而狭窄;中游——曲流发育;下游——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喀斯特地貌: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地表地貌为石芽,石林,溶蚀盆地(地下喀)。地下有落水洞(地表喀)。

两个形成条件:石灰岩广布(对农业生产不利)、气候温暖湿润。

3、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4、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风力对地面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沙尘经风力堆积和搬运形成的地貌,称为风积地貌。

5、黄土地貌:千沟万壑,富含Ca、P、K等矿物,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但过度开垦,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加剧了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1、平原:海拔不超过200米的宽广低平地区,由于高度低,起伏小,所以等高线稀疏。

2、丘陵:一般坡度较缓,遍布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所以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

3、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所以等高线密集。

4、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部比较平缓,所以中央部分等高线稀疏,边缘部分等高线密集。

公式:陡崖最高:(n+1)d;

陡崖最低:(n-1)d。

水库坝址选取:位于峡谷,大坝宽度小,施工容易;位于口小腹大的口袋型盆地、洼地,建成之后水坝库容大

三、地貌与经济建设

1、海拔较低的低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好,因水分条件不同而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而干旱地区的高原、盆地则适于发展畜牧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2、高寒、缺氧、多冻土是当时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3、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

流水堆积海积

流水侵

上游

风力侵

风蚀XX

风力堆

沙漠

三角洲沟壑

雅丹

黄土地下喀地表喀沙丘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为氮气、氧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5℃。上冷下热,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厚度:夏厚冬薄,热带厚,寒带薄。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成云致雨。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2、平流层:臭氧吸收较多紫外线辐射,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3、中间层: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无对流变化。

4、热层:即电离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三、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1、“防弹衣”:绝大多数的流星体在大气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只有极少数能够到达地表。

2、“遮阳伞”:大气中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被削弱。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强烈辐射。

3、“保温被”: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后放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反射向近地面(大气逆辐射)。晴朗夜间水汽、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表热量损失较大,常出现霜冻。

·只有太阳直接辐射是短波辐射,其他均为长波辐射。

专题9 行星风系

一、气压与风

1、气压: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影响因素:气温、空气升降运动、海拔。

2、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风的来向为风向。

3、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等压线: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成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5、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不均的原因:

①气温有高低;②空气有升降运动;③海拔有高低。

二、大气环流

1、定义: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流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1月南移,7月北移。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1、定义:由于大气的相互补偿,最终在南北半球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这就是行星风系。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名称见书P136上右图,背出此图。

3、各气压带雨量情况:

①极地高气压带——少雨带;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候暖热干旱,为少雨带;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为多雨带;

④赤道低气压带——多雨带。

行星风系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非季风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

地区分布: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等。

2、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与低纬信风带;

地区分布: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洲巴西等。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内陆信风;

地区分布: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4、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西南角。

5、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大

成因:深处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少;

地区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6、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

成因: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

季风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移动;

地区分布: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2、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

3、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亚洲大陆东部35~55度;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以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不作分析,只需了解,见书P88)

判断方法:以冬季气温定带,以降水季节分配定型。

径流变化小: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径流变化大:热带稀树、热带季风、地中海、温带大陆、亚寒针叶林(除温带大陆外都受交替控制)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季风: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2、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热力性质有巨大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

东亚:夏: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冬: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3、分类:按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4、各季风成因:南亚——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东亚——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5、季风影响气候:夏季湿暖、冬季干寒。

6、P91上课笔记图熟记。

成因范围海陆气压分布

风向性质陆地海洋

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

东亚

夏季印低夏高

东南暖湿

西北冷干

冬季亚高阿低

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季节

移动

南亚、我国西

夏季西南热湿

冬季东北暖干

二、季风与农业

我国受季风影响:

有利:自低纬海洋的湿热的夏季风给我国大陆带来充足的雨水,形成雨热同期的水热组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南涝北旱。在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国家。华北地区春旱夏涝。也带来一定气象灾害。

三、三种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都高温多雨,冬季都少雨。

判别诀窍:冬季温度≥15℃:热带气候;

冬季温度≥0℃: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度<0℃:温带其他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一、气旋

1、定义: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也称低气压或低压。全球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

2、形成原因: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气旋气流沿逆时针方向中心汇聚;在南半球,气旋气流沿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集。由于底层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迫使中心空气做上升运动,所以水汽容易凝云致雨。

3、表现: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4、分类:根据地理位置,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

重要天气现象:台风(又称飓风)

1、定义: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2、标准:热带气旋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风速:32.6米/秒)以上。

3、分布:台风多产生与北纬5度到20度之间的热带洋面。那里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大量湿热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形成强大的气旋性涡旋。

4、伴随天气: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

5、危害:严重威胁航运安全,能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庄稼等。

6、我国的台风:

①时间:7到9月,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

②人物:台风;

③地点: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7、预报:位置、强度、移动方向、移动速度以及台风地区的天气。(我国一般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

8、防范:建立相应的台风防御机制、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如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

9、预警信号:见书P98专栏。

二、反气旋

1、定义:从中心流向四周的空气涡旋。也称高气压或高压。

2、形成原因: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反气旋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气不易凝结。

3、表现:天气晴朗干燥。

4、分类:根据热力性性质,冷性反气旋(寒冷干燥)和暖性反气旋(暖热干燥)。

重要天气现象:寒潮

1、定义:北半球冬半年,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活动相当频繁,它所带来的强冷空气经常侵袭我国广大地区,给各地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暴雪、冻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成为寒潮。

2、时间: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第二年初春。

3、分布: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南部以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可以影响整个亚洲。

4、标准:上海——24小时内降温幅度≥10℃,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7℃,日最低气温≤-6℃。上海有记载的最低气温为-11.0℃。

5、现象:大幅度降温、大风、雨雪天气。

6、危害: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农作物冻伤。

7、作用: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

次重要天气现象:伏旱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天气,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暖性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

又称低气压、低压高气压、高压

气压分布低高

水平气流四周向中心中心向四周

中心气流上升下沉

天气情况多云、阴雨晴朗、干燥

判断法则右手螺旋法则

旋转方向北逆南顺北顺南逆

代表性天气台风寒潮、伏旱

三、锋

1、定义:冷暖气流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锋面:气流相遇的交界面。是全球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2、分类:根据锋面两侧气流的移动情况,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①冷锋:

(1)定义: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2)天气情况:

过境前:温暖、气压低、天气晴朗(受单一控制的地区一般都天气晴朗)

过境时:大风、降温、雨雪等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3)时间:秋冬季节(我国多冷锋)。

②暖锋:

(1)定义:暖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2)天气情况: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受单一控制的地区一般都天气晴朗)

过境时:云层增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3)伴随:气旋

(4)时间及地点: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冬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我国少暖锋)。

③准静止锋:

(1)定义: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2)天气情况:阴雨连绵、闷热潮湿——重要天气现象:梅雨。梅雨之后随之进入炎热的伏旱季节——骄阳高挂。

(3)时间: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江淮地区至日本西南部。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1、原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大。

2、表现: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海冰大量融化。

3、危害: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使城市的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会使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沿海生态系统的变化;

②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迫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构:

(1)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2)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变得干旱,使草原、荒漠面积扩大;

(3)中低纬度海区:气温升好,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台风源地扩展;

③加剧霍乱、疟疾、脑炎、黄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流行。

4、防范:

①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植树造林,通过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

二、酸雨

1、原因: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流和氮的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太阳光、水汽的作用下生成硫酸和硝酸等,随雨、雪、雹、雾和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当PH值小于或等于5.6时,这些大气降水就统称为酸雨)。

2、分布:

①世界:西欧、北美和东亚;

②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仍在扩大)。

3、危害:森林枯死、土壤酸化、淡水生物死亡、腐蚀建筑物和暴露在室外的文物古迹等。

三、臭氧洞

1、原因:平流层臭氧的减少,除了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影响外,人类使用氟利昂是重要的原因。

2、危害:

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

②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引起咽喉炎和急性哮喘等;

③加快橡胶制品的老化,使染料褪色,缩短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的寿命。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1、原因:

①人为排放大量热;

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

③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集中,排放的废气多,致使城市中的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

④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

⑤城市中缺少绿地。

世界上最大热岛强度一般发生在中高纬度的大中城市。

2、措施:减少城市热岛的影响,除了对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外,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性气候现象(3个):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解决全球变暖(3个):

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增强国际合作

第四篇水环境

专题13 水循环

一、水圈的构成

1、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冰川是淡水的主体。

2、可供人类生活和生产使用的淡水是极其有限的。

二、水循环类型

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运动的过程。

2、不同水体水循环的周期不同。河水更新周期约为16天。沼泽和湖泊的更新周期较长,分别为5年和17年,其他水体的更新周期更长。

3、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其中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水循环运动。

4、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它通过上述各环节使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

5、水循环是调节器、雕塑家、传送带。

6、意义: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三、河水补给

1、定义: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2、补给形式: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等。

3、降水补给:降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

4、降水是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尤其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量补给占绝对优势。

5、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河流洪水期多在夏秋,枯水期多在春冬。

6、内陆地区主要靠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则随气温高低而变化。

7、双汛:在温带和寒带的一些地方,如我国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化,融入河流,使河流形成春汛,连同雨季引起的汛期,河流径流在一年之中出现两次高峰。

8、凌汛:河流因冰凌堵塞,水流不畅而引起的水文现象。我国黄河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凌汛。

·各种补给形式特点:

降水:随本地降水情况而变

地下水:水量小且稳定可靠

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小汛期、东北地区

冰川(冰雪)融水:冬季断流、夏季汛期、西北地区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广义而言,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体总量。但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一、水资源分布

1、一般来说,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2、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数量,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就多年平均而言,降水量减去蒸发(包括蒸腾)量即径流量。径流量 = 降水量 - 蒸发量

3、径流量最丰富:三大热带雨林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径流量严重缺乏:非洲北部南部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中亚、北美西南部等等。

4、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其中最缺水的是海河、淮河、黄河三大流域。

华北平原(黄淮海地区)缺水原因:

自然人为

人口集中

水资源

年际、季节变化大

降水少污染严重

水资源利用率低

5、东部季风区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西北内陆夏多,冬少。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于南方地区。年际变化大。

二、水资源危机

1、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为因素:

(1)随着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用水量成倍增加;

(2)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

2、世界水日:3月22日。

3、上海是水质型缺水城市。

专题15 海洋

一、洋流

1、定义:海水每年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

①按主导因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风海流:盛行风吹拂下,表层海水作大规模流动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由于各海区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造成海水水平方向的密度差异,使表层海水从密度小、水面较高的海区向密度大、水面较低的海区流动,形成密度流。

补偿流: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造成洋流流出海区的海水减少,此时相邻海区的海水就会赶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海水流动叫做补偿流。

其中补偿流分为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后者又分为涌升流、沉降流。

洋流都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②按洋流水温高低,分为暖流、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高的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3、洋流分布:

①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②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规模不及热带和副热带海区;

③在南纬40~60度,各大洋连为一体,受西风影响,形成了环绕南极大陆外围的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④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影响,洋流的流向随季风而改变。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一逆七顺

4、洋流的影响:

①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挪威西海岸迎风坡),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秘鲁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西海岸);

②海洋生物的分布:暖寒流交汇的海域:亚洲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和北美洲的纽

芬兰渔场。涌升流:南美洲的秘鲁渔场。

二、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现象“厄尔尼诺”“拉尼娜”

东南信风减弱增强

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补偿流减少增加

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水升温降温气候洪涝干旱

热带太平洋西部海水降温升温气候干旱洪涝

三、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

1、海洋的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2、全世界海底油气资源绝大部分全集中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东南亚近海、北冰洋大陆架、几内亚湾沿海和我国近海。

四、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储藏、旅游等空间资源。

五、海洋权益

1、交通价值:海洋运输运量大,运费便宜。

2、资源价值: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生物、能源、矿产、空间等资源。

3、军事价值:海洋的政治地理空间可划分为领海(12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公海三部分。

吉林省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重点知识点汇总综合题.doc

吉林省地理会考综合题重点知识点汇总(综合题) 节气春秋分冬至日夏至日 日照图 判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北极圈极夜北极圈极昼 日期3月21日或9月23日12月22日6月22日 直射 纬线 赤道南回归线23°26′S 北回归线23°26′N 正午太阳高度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角速度15°/小时,两极为0 判断地方时白昼的中央经线(直射经线)为12时;夜晚的中央经线(0点经线)为0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求地方时图中如分六块每两条经线差2小时,图中如分四块每两条经线差3小时 东加西减推算时间 昼夜 长短 全球平分,12时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正午太 阳高度最值无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最大值;北半球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最大值;南半球最小值 地转偏 向力 赤道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日出日落时间全球6时日出18时日落 越往北日出时间越晚日 落时间越早。 赤道6时日出18时日落 越往北日出时间越早日 落时间越晚。 赤道6时日出18时日落 word文档可编辑

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典型图 主要农产品A:小麦B:玉米水稻商品牧牛业种植业(小麦)畜牧业(牧羊) 地区美国亚洲季风区南美洲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 壤肥沃 地形平坦、雨热同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人文条件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集,水稻高产。供 养当地人口导致商品率低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冷冻技术发展,交通便利 家庭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历史悠久 特点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 高,商品率高 单位面积产量高 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优势增加经济收入缓解当地人地关系矛盾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水 平高 交替种植小麦、牧羊或休 耕,保持麦田肥力。 限制性因素无小农经济、生产粗放、机 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多洪 涝灾害。 无水源 发展方向无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科技 含量,种植优质品质 无修建水利工程 A A B word文档可编辑

人教版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 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9

10、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1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12、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围越小,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围越大,容越简单。 1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4、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5、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16、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17、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1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9、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3、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空气质量高低与污染指数有关 3、一天中气温的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4、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6、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7、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马上就要来到的期中考试,大家要放松心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及时查漏补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甲、乙两湖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①温带荒漠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乙湖周围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黑土 B.荒漠土 C.红壤 D.紫色土 3.目前甲湖正不断萎缩,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条件优化 B.气候更加干旱 C.洪涝灾害加剧 D.水土流失加重 1~3.解析根据经纬网和湖的形状可以判断甲湖是位于中亚的咸海,乙湖是我国湖南的洞庭湖。咸海周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洞庭湖周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C 3.B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4~5.解析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再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故处于低纬度区;①为5 000米以上,判定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森林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 答案4.A 5.A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 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 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9年最新的高中地理会考题,能带你什么样的启发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所分享的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答案仅供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5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1分,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8日14点07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时,中时区处于 A.凌晨 B.早上 C.中午 D.下午 2. “天宫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3.地球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在于 ①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和水②与太阳距离适中 ③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④体积和质量适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站的影响大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1,回答第5、6题。 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B.四季的更替 C. 昼夜的更替 D.极夜范围变化 6.在演示该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使灯泡中心与地球仪球心在同一水平面上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面向地球仪,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④拨动地球仪的同时转动灯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关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可分为四大圈层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 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 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 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 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 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一、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 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 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 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如下四季更替的因 果关系知识结构图: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如昼夜长短变化投影(①—⑤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 回归运动轨迹):演示太阳直射点由①—③曲线,揭示北半球昼渐短 夜渐长的普遍规律,包含着由①到②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大全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高中地理会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1. 在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中,太阳系属于:() A.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B. 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C. 仅次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 D. 高于河外星系的天体系统 2. 当地球运行到九月二十三日时:() A. 夜弧和昼弧不等长 B. 北极圈内产生极夜 C. 晨昏线于北极圈相切 D. 南半球为春季 3. 人们总是在夜间看到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在运动:() A. 西升东落 B. 东升西落 C. 顺时针方向 D. 逆时针方向 4. 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 岩石圈 B. 大气圈 C. 水圈 D. 生物圈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 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 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6. 与大气逆辐射有关的现象是:() A. 雨后天空格外蓝 B. 城市上空多雾 C. 夏至日漠河市几乎是不夜城 D. 深秋阴天的夜晚无霜冻 7. 关于海洋表面盐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盐度最低的海区纬度最高 B. 同纬度海区, 暖流比寒流盐度偏高 C. 有大量河水汇集的海区, 盐度较 D. 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8. 河流径流季节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河床的渗流 B. 气候反常 C. 农田灌溉用水 D. 水源补给的变化

9. 承压水与潜水的根本区别是: () A. 补给方式不同 B. 地质条件不同 C. 排泄条件不同 D. 水位深浅不同 10. 目前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 岩浆的比重不同 B. 各层的厚度不同 C.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D. 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11. 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 ( ) A. 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 B. 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 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 D.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12. 在野外识别地层先后顺序的正确方法是:() A. 观察地质构造 B. 鉴别地层中的化石 C. 根据地层上下排列顺序 D. 鉴别组成岩层的物质性质 13.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是: ( ) A. 没有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分 B. 城市环境不是生态系统 C. 工业发达,生产者充足 D. 分解者不足,无法自净 14. 在温带森林食物网中,有“果实→鼠→鼬→狼”食物链,为避免鼠灾,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 A. 人工围捕 B.对生产者进行保护而建立正常的能量流动 C. 对次级消费者进行适当保护而建立正常的生态平衡 D. 对三级消费者进行适当保护而建立正常的生态金字塔 15. 赤道地区水资源比副热带地区水资源丰富,说明了自然资源:() A. 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 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数量是有限的 D. 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16. 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会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 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 2、海拔高度 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太阳系 其他恒星 地月其他行星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晨昏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是昏线。 (3)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4)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 解题步骤: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知识点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知识点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天体系统 (1)概念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单独一个天体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各种星座也不是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 二、太阳系 (1)定义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运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及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2)太阳系构成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以上,因为其质量大,引力大,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

公转。 ②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它们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③在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绕太阳公转。 ④彗星沿扁长、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彗尾的方向总是背向太阳,其长短与彗星距太阳远近有关,距太阳越近,彗尾越长,远离太阳时,彗尾就逐渐缩短,甚至消失。 (3)八大行星的分类及比较 按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质量大、体积大) 远日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

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1)含义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释放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

2、太阳活动对地区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由此可见:黑子出现在光球层活动周期11年 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活动周期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气候: 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概率增大,黑子活动的低谷年,气候状况相对平稳;与地球上的降水量有一定关联性 ②扰乱地球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短时间的减弱或者中断现象 ③干扰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南北方向的“磁暴”现象

{高中试卷}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试题[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星球,但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星球。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充足的水分B.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C.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D.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 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20XX 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4.在“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活动最多的年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多,使得到达地面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B.太阳发生的超强磁暴,可能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通讯 D.太阳风到达地球时,轰击高层大气,使地球各地的夜空产生极光 读某地地质构造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D四地,属于背斜构造的是 A.A B.B C.C D.D 6.图中与渭河谷地成因相同的地质构造是 A.A B.B C.C D.D 7.当北京时间为12点整时,杭州六和塔的塔影大约指向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8.读图,在下列选项中,各地点的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图中阴影表示夜晚)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一).doc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一) 说明:《会考说明》P2的四、考试内容是复习提纲,请注意参照提纲内容认真读课本内容。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1)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7、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高一上地理期末试题(含答案)

2019 高一上地理期末试题(含答案)期末考试就快来了,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只要做好充分准备,注意复习方法,考出理想的成绩并不难。本文2019 高一上地理期末试题,来看看吧。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 分)下表中所列的是12 月22 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2 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 白昼时间5 小时30 分9 小时09 分12 小时13 小时56 分 1.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回答3—6 题。 3.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经过: A. 甲—乙段 B. 乙—丙段 C. 丙—丁段 D. 丁—甲段 4. 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北半球,向北移动 B. 北半球,向南移动 C. 南半球,向北移动 D. 南半球,向南移动 5. 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 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 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 北极点附近极昼的

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6. 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地球上两地A(36° N, 128° E)和 B(36° S, 128° E)相比: A. 自转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B. 地方时和日出时间都相同 C. 日期相同,季节不同 D.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朝鲜于4月5日北京时间10 时20分,发射了“光明星2 号” 试验通信卫星,回答7?8题。 7. 当朝鲜发射卫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华盛顿( 西五区) 居民晚饭后在电视前关注朝鲜卫星发射状况 B.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上海 C. 广州当天白昼长于卫星发射点 D.地球绕日公转速度达到 最快 8. 卫星发射点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海洋性和大陆性的过渡地带的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2019 年3 月29 日,新西兰和斐济当地时间晚上8 时率先开始“熄灯,让地球睡一小时”活动。随后世界上38 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城市按照时区依次熄灭灯光,参与这一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活动。据此回答9?10题。 9. 新西兰开始此活动时,北京时间是: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会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考试,做好地理知识的复习,轻松迎接会考吧!下面就让查字典地理网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高中地理会考 知识点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一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5、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6、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7、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8、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

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篇二 1、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5、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6、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7、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8、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9、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0、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