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又怎么来得及呢?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

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小结】: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问答题】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澹泊、立志、惜时。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答: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答: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又怎么来得及呢?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 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

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1、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字词解释 (一)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结构助词,的 3、行:行为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节俭 6、养:培养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明确 9、明志:明确志向 10、致:达到 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才干 14、淫:放纵 15、慢:懈怠 16、励:振奋 17、险:轻薄 18、躁:浮躁

i m e 19、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20、与:跟随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2、遂:最终 2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5、诫:劝勉、告诫26、书:书信(2)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以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m e a n d A t h n g s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学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3)词性活用1、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3、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 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原文加拼音及译文版

jièzǐshū 《诫子书》 zhūgěliàng 诸葛亮 fūjūn zǐzhīxíng jìng yǐxiūshēn jiǎn yǐyǎng d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fēi dàn bówúyǐmíng zhìfēi níng jìng wúyǐzhìyuǎn fūxu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xūjìng yěcái xūxuéyěfēi xuéwúyǐguǎng cái fēi zhì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wúyǐchéng xuéyín màn zébùnéng lìjīng xiǎn zào zébùn éng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zhìxìng nián yǔshíchíyìyǔrìqùsuìchéng kūluò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duōbùjiēshìbēi shǒu qióng lújiāng fùhéjí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

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

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夫君子之行):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 (静以修身)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俭以养德)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夫学须静也)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才须学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三、理解文言文 【注释】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怠忽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于是就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问题归纳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一般是指“诫子书(诸葛亮)”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目录 1、作者简介 2、作品原文 《艺文类聚》版 《太平御览》版 3、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4、创作背景 5、作品鉴赏 6、版本比较 为“慆慢”的有: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2、作品原文 《艺文类聚》版 诫子书⑴ 夫君子之行⑵,静以修身⑶,俭以养德⑷。非澹泊无以明志⑸,非宁静无以致远⑹。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⑺,非学无以广才⑻,非志无以成学⑼。淫慢则不能励精⑽,险躁则不能治性⑾。年与时驰⑿,意与日去⒀,遂成枯落⒁,多不接世⒂,悲守穷庐⒃,将复何及⒄! 《太平御览》版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 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赏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浮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莽撞草率、浮躁不安。 冶性:陶冶性情。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曾子<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16、《诫子书》知识梳理

16、《诫子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 二、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1、夫静淡泊无以明志致远 2、广才淫慢淫慢励精励险躁险躁 3、治性治年与时驰驰意与日去枯落 4、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人教版文言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文言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最新) (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西校区夏军)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 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 )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非淡泊 ..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非宁静 ..(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无以致远 5.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6.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 7.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 8.淫慢 ..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9.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0.意与日去.(消失) 11.将复.何及(又) 12.诫.子书.(诫:告诫、劝勉;书:书信) 四、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五、朗读停顿: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七、课文默写: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及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及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完整版)诫子书知识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1、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二、字词积累 (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 (2)一词多义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三)词性活用 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4. 多多不接世:形作名,多数人 3、文章分析 1. 本文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

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关系:“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6.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同时注意珍惜光阴,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7.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 找出原句。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 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四、诸葛亮的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

诫子书知识点学习资料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1.读音:夫(fú) 淫慢(yín) 遂(suì)成枯落 2.一词多义: 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问学业 3.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 (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意理解: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 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通用)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

(完整版)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二、字词积累 (一)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 (二)一词多义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三)词性活用 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4.多多不接世:形作名,多数人 三、文章分析 1.本文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关系:“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6.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同时注意珍惜光阴,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7.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翻 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诸葛亮《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译文(翻译)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诫子书文言知识梳理总结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结构助词,的 3、行:品行,操守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节俭 6、养:培养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明确 9、明志:明确志向 10、致:达到 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才干 14、淫:放纵 15、慢:懈怠 16、励:振奋 17、险:轻薄 18、躁:浮躁 19、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20、与:跟随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最终 2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诫:劝勉、告诫 26、书:书信 二、一词多义 1、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2、以 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3、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学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5、成 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 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6、行 三人行:行走 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7、意 意与日去:意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意暇甚:神情,态度 三、词性活用 1、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四、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完成学业。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