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一)

阅读编排解读与教学建议

要素一览表

本册教材编排了八个主题单元,有三个特殊单元(古典名著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习作单元)和五个普通单元。

从人文主题上看,五个普通单元主题丰富多彩,分别是“童年往事”“家国情怀”“思维火花”“异域风情”“幽默智慧”,无论对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还是培育情操,都具有积极的成长意义。三个特殊单元中,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将人物特点写具体;综合性学习单元,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会汉字之美,了解汉字历史与文化、产生主动探索汉字的兴趣,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古典名著学习单元的编排是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初步学习一些古典名著阅读的方法。对全册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接下来就从阅读、习作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教材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阅读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言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本册有两个单元(第六单元“思维火花”、第八单元“幽默智慧”)从人文主题上就直接指向了言语思维的发展和体验。从这两个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来看,前者直接指向思维过程的梳理,意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主要指向对课文风趣语言的感受和体验,表面看这种风趣来自于作品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实际上是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体现的是言语思维的创造性。

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是母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到了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重视,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利用思维导图、对比图等梳理、了解乃至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推理、判断、分析能力的发展。教材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逻辑思维带来的积极体验,第六单元的习作与阅读是一体化编排设计的。阅读中了解故事人物的思维过程,习作中运用逻辑思维根据情境编写故事,既要做到情节的连贯性,又要做到情节的转折。

第八单元“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带来的不同感受,认识到语言表达多姿多彩的魅力。如何“感受”,“感受”到什么程度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分享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风趣,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做到让语言风趣的。对表达形式和方法了解,实际上是对作者言语思维方式的“解密”(比如运用如谐音、类比、自我调侃等方法和策略),让言语思维的路径清晰化,从而发现蕴涵在言语表达中的思维智慧,促进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主动发展。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风趣语言有更加深切的体验,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创造丰富的尝试和运用的机会,感受风趣语言中蕴含的思维智慧。

二、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以往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是将古典名著安排在高年级。因为古典名著虽然属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但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很多明显区别,文言的痕迹还是比较突出。教材中的课文,选编时都做了一定的版本甄选和文本处理,目的是为了保证给学生提供真正文质兼美的、具有典范性的文本,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兴趣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和积极的语言体验。第一篇《草船借箭》是现代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三国演义》改编,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片段则是节选自该版本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原文。第一篇不用原文,而用改编的现代文,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第一次从教材中接触古典小说,有意降低阅读的难度,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第二篇《景阳冈》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原文,第三篇《猴王出世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的原文,第四篇(红楼春)则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原文,后三篇的选段原本是没有题目的,是编者在选编时所加。

教学这个单元,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在阅读方法的学习运用的同时,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如果目标定位过高,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就会得不偿失。结合课后思考题和交流平台,阅读方法目标可以这样定位:能够灵活运用下列方法,更好地阅读古典名著: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时,根据上下文猜出大致意思;遇到较难理解的词句时,不用反复琢磨,明白大致所指;借助历史背景、电影、电视剧等拓展资料,更好地理解故事内

容。另外,考虑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学生会在阅读中对人物产生兴趣,可以引导结合事件、细节(动作、神态、心理)读懂人物特点,尝试辩证地评价人物。

阅读兴趣不是停留在目标定位上,而是要体现在课程的整体性规划和学生的实际行动上。“快乐读书吧”就是引导学生在课下阅读整本古典名著。教材重点推荐阅读的是《西游记》,因为《西游记》不仅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语言也更好懂。整本书阅读,一要重视将课文阅读学习中学会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整本书阅读实践中,二要做必要的阅读指导,开展学生喜欢的读书分享活动,如成立阅读小组、做个性化的阅读笔记、选择具体章节配插图、朗读、讲故事、编写剧本进行舞台剧表演等等。如果学生有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兴趣,除了鼓励,也需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进一步学习运用适切的阅读方法体验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无论是故事性文本,还是写景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本册教材,进一步在引导学生运用适切的阅读方法体会课文情感上着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既掌握方法,又丰富情感体验。

-

第一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七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三个单元中,只有第四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直接指出了凭借什么进行“体会”,另外两个单元都没有指出“体会”的方法和路径。通过研读课后思考题和交流平台,教师都能发现教材是提供了相应的方法路径的。

第一单元除了三首古诗词,其他三篇课文都可以看作散文文体——萧红的《呼兰河传》既是小说,也可以当作一般的散文来读。阅读这个单元,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运用图像化、角色自居、有感情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细致品味等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单元的古诗和故事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通过反复朗读、边阅读边批注、前后对比、角色自居、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揣摩、体会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七单元编排的是表现异域风情的写景文,阅读写景文,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情景,抓住关键词句读懂具体景物的特点,进而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三个单元的学习,都要重视朗读,读出画面,读出情趣,读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这既是理解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的需要,也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应然选择。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文/李竹平

单元总览

本单元围绕“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一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雷震的《村晚》)和三篇现代文(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陈慧瑛的《梅花魂》)。这些诗文中,描写了哪些有意思的童年生活和经历,我们又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用心读一读,再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其他诗文中读到的童年故事,一定会有很多思考和收获。

读这些诗文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诗歌中的儿童、文章中的“我”,去和他们一起经历那些情境中那些事,你会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切的感受。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要训练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认真读读课本上的指导和要求,你会发现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活动:采访、记录、整理、交流分享。看看你能通过设计的问题清单,了解到了“他们”的哪些童年经历;将清单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微信语音等形式与同学交流分享。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重点当然是具体写出具有特别意义的“那一刻”了。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挺有意思的吧,把一种情景中的特别之处突出出来,可以学着说一说,写一写,当游戏与身边人一起比一比更好玩。第二题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感情,可以用这种方法写一写生活当中自己对某件事物的感情。“日积月累”是孟郊的《游子吟》,写的是游子离家时母亲的不舍和关爱,表现了浓浓的母爱。多读几遍,想想爸爸妈妈

平时是怎样关爱自己的,读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熟读成诵。

第1课《古诗三首》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把三首古诗词读熟,读出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看看每首诗里的儿童在干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读出自己从三首诗中体会到的情趣。熟读成诵,默写三首诗。

4.想一想,自己还读过哪些表现儿童天真可爱形象的古诗词。有兴趣的用心读一读下面的古诗: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附赏析:

@

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懂得了“耘田”“绩麻”的意思,这首诗就很好懂了,几乎是像大白话一样。平易浅显是范成大诗歌的一大特色,他的《田园四时杂兴》是其田园诗中最著名的,共有60首,每12首为一组,分别描绘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真实朴素地反映了当时田园乡村的景象。

这一首中,最有意思的是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们虽然不懂耕田织布,也有模有样地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种瓜,这种学大人劳动的游戏,是农村常见的景象,表现出农村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

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赏析——

读读诗题,就知道一定写的是有趣的景象和画面。的确,四句诗,描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儿童拿冰当钲玩游戏的故事:精心自制冰块,穿上彩丝当作银钲,提着到树林中敲打戏耍,声音是那么好听,只是一不留神,冰碎了,如玻璃一样散落一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用诗写出来,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的一举一动,更添了几分情趣。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忽作玻璃碎地声。”这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并没有让人沮丧,反而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这难道不是顽皮的小孩子意料之中的结果吗

全诗围绕一个“稚”字展开,处处都是幼稚可爱的形象:心思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成“银”钲;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特点就是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他有很多首诗都写到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值得品读玩味。

雷震的《村晚》赏析——

又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就这两句,已经十分可爱了。而一二两句写景同时点名时间的诗句,也是很有意思的。第一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将季节的特点用满满的画面感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

一个“衔”字,让人看到了山峰与落日的亲密和谐,而山和落日都倒映在池塘中,相映成趣。就是在这样的时间——傍晚,这样的背景里——宁静优美,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就显得非常生动活泼了。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这天真调皮的神态,活活泼泼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几乎叫人心生羡慕了。

\

第2课《祖父的园子》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生字组词,词语表中词语抄写两遍),将课文读三遍,至少有情有趣地朗读一遍。

2.读完一遍,做这样一件事:回忆一下从课文中读到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做了些什么,一一写下来。

3.把自己想象成在园子中嬉戏玩耍的“我”,边读边批注感受。

4.画出自己觉得有特色的句子(参考课后第二题),多读一读,批注自己的体会。

5.抽时间读一读《呼兰河传》。要用心读,边读边在脑海中勾勒萧红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样子,看看自己读到了哪些有特点的人物。

第3、4课《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自学指导

1.放在一起自学,是因为这两篇文章中有两个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月亮和梅花。

2.将月亮与故乡、与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回忆一下,自己想到了哪些古诗词。

3.梅花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高洁、坚强的象征,回忆一下,自己读过哪些描写梅花的古诗词。【

4.将两篇课文读通读顺,看看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主要是写外公的,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外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5.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拿哪儿的月亮与小时候在故乡看见的月亮对比,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6.画出《梅花魂》中外祖父告诉“我”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墨梅图的话,读一读,摘抄下来。习作指导

很多人都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是长高长壮了,而是懂事了,懂得责任和担当了。

你是否有过那样的瞬间,那样的“一刻”。如果有,太值得记忆,值得珍藏了!珍藏这份记忆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如果能够与好朋友、同学一起分享彼此经历的这样“瞬间”、“一刻”,一定会为彼此骄傲,会彼此受到更多启发,会收获更多成长。

也许,这样的一刻藏得较深,一时想不起来,那就像课本上提示的,拿出相册、翻翻日记,帮助自己回忆。这一次,一定要记住了,一定要写下来。

把“瞬间”、“一刻”写具体,办法就是写出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所见所闻所想——把看到的、听到的与内心当时的想法一块儿写出来。

构思要有点创意,可以娓娓道来,从那件事的开始写起,写到关键的那一刻,一边回顾画面情景,一边描述;可以先像特写镜头一样,将那一刻最刻骨铭心的画面描绘出来,再慢慢从头讲故事。不管哪种构思,“那一刻”、“那一瞬间”都是重头戏,都要写得具体、细腻。

统编五下古典名著单元(第二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柳美彤

经典名著的学习一贯设置在小学语文教科的高年级,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初步学习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下册中,设置了“古典名著之旅”单元,并在编排上进行了重大创新,从四大名著中改编或节选精彩内容,集中编排,同时,精心设计了开放、活泼的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逐步引导

学生走进古典名著。本文将通过介绍该单元的编排意图与编写思路,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编排意图

该单元属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统筹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选用传统文化篇目时,扩大体裁的覆盖面,包括古诗、文言文、俗语、民谚、歌后语等,提高题材的多样性,如惜时、好学、立志、诚信、爱国、求新。并在低中高年段都编排了难度适当的篇目,螺旋式上升。在五年级下册首次出现了集中编排的古典名著单元,该单元试图通过整组教学,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为中学阶段的古代小说的学习做好衔接铺垫。

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小说是指从先秦两汉到清末(1900-1911)之间的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自宋代起,白话小说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文言小说的主导地位,成为小说的主流。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就曾提出学习国语文应当看白话小说,白话小说要进入语文教科书。何仲英也赞同这一说法,并在《国语文底教材与小说》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以白话小说为国语文主要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甚至提出“与其读尽乾嘉时文人底专集,不如看一部《儒林外史》;与其模仿这篇传,模仿那箱传,不如看一部《水浒传》::与其学诗、学词、学歌、学赋,不如看一部《红楼梦》和部《镜花缘》。”

虽然当时是从推广白话文的角度来看待白话小说的价值,但确实也为古代小说进入语文教科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白话小说一方面与文言文相比更容易读懂,而且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白话小说大多篇幅较长,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训练价值。教材为该单元编排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围绕这个要素精心编排了选文、注释、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

编排思路

(一)版本和选篇的确定

在选取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进入教材时,编者做了严谨而细致的考究。

首先,白话小说种类繁杂、鱼龙混杂,教材编者选择了大家耳熟能详、最能代表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四大名著。

其次,在选择版本方面,四大名著流传时间久,版本众多,需要从中甄选出既权威又适合给学生学习的版本。既为了保证选文的权成性,又能体现与初中语文的衔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取了和统编初中语文一致的版本:第篇《草船借简》是现代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三国演义》改编,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片段则是节选自该版本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原文,第二篇《景阳冈》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原文,第三篇《猴王出世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的原文,第四简(红楼春)则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原文,后三篇的选段原本是没有题目的,是编者在选编时所加。

然后是选篇的选定,既要保证其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相比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短小适中,古代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大多篇幅较长,而像四大名著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内容更加庞杂,全本书有几十万字不等,像这样长篇巨幅的作品在综合型教材中是无法想象的。这就使得在节选小说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节选的部分既要反映原著的精华,又要能够独立成篇。“精彩的“节选’,绝不是单纯的什么“技术处理”。而是教科书编辑家的二度创作’,是把优秀长篇巨制中的精华转化为语文教科书中供学生研读的高度浓缩的养料,这无异于披沙沥金。”该单元的这几个选段都是经过精心考量,多次试教,以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后选定的,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紧湊,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从难度和内容上都比较符合小学生阅读一一《草船借箭》讲述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的故事;《景阳冈》则记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的石猴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

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还有红楼春趣》讲述了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少男少女们放风筝时的热闹场面。

在编排上,教科书没有选用“草船借箭”的原文选段,而是特意采用了现代文改写的版本,考虑到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生首次接触古典小说,对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并不熟悉,加上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篇幅较长,直接读原文会使学生对古典小说产生提难情绪,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选用了改写后的版本,并在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安排了原文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逐步从现代文向古典小说的阅读过渡。而本单元的后三篇课文的情节、人物关系相对简单,且武松打虎、猴王出世的故事常被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呈现了原文选段,并配以水墨风格或工笔细描的插图,为了让学生初步接触原汁原味的古典小说,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二) 编排入教材时对文本的加工

由于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主要范本,对选文的语言文字规范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编者在选编时,会对不符合现代汉语用语规范的文字进行处理,有时在不影响原作文意的情况下还会进行适当地删改。

因而,当编选古典名著进入教材时,由其时代特征,面临着是否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性的挑战。在古代文言小说中,其使用的词汇、语法有一套明确的规则和体系,几千年来的变化并不大,所以不存在规范性的问题。但古代白话小说大多都是用方言写成的,根据颜景常先生的研究,《红楼梦》用的是当时的北京话,水許传》和《西游记》的基础方言是江淮话,儒林外史》用的也是南京一带的江淮话。这些方言的词汇、语法,很多与现代汉语并不致,而且即便在古代,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方言都会有所差别。有些方言俗语由于流行地区不广,使用频率不高,或者在历史变迁中已经消亡;还有语法方面的差异,如,“吃”字在古代话本、小说中除了表示饮食之意外,还可作为被动标志,“须吃他耻笑”(《水浒传》)那女儿吃都王捉进后花园里去”(《碾玉观音》)等都是这种用法。

因此,为了能在确保语言规范性的同时尽力保留古代白话小说的原汁原味,编者在对文本进行加工时采取了灵活处理的原则一对于一些古今语法、用字不同,但又不影响理解的地方尽量遵照原文,未做改动。比如,《景阳网》中的“勾”“撺”“硫软”。而对于一些现代已经不用的异体字,如,《景阳冈》一课的原文中“却把鸟大虫諕吓我”中的“諕(xia”字,《草船借箭》“阅读链接”中“已放回二十馀里”中的“馀yú”,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误解,编者在对文本进行加工时,或者将之删去,或者替换成现在通用的字词,“”在《汉语大字典》中释义“吓唬、诓骗”,和“吓”意义相近,删去不影响原意,因此删去“識”,保留了“吓”,而“馀”是“余”的异体字,“余”是现在的通用字,因此用“余”替换“馀”。

在阅读古典名著时,学生必然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注释的帮助。然而,白话小说中的语言古今差异较多,而且角度类型各不一样,况且白话小说本身篇幅就长,如果在教材中一一加注释,会加大学生阅读的难度,对于容量有限的教材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因此注释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顾之川先生曾提出语文教科书注释的原则应包括准确性、针对性、代表性、平易性和简洁性五个方面,其中针对性是指教材注释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原有水平和课文性质的不同,简洁性是说“注释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明扼要,要言不烦,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尽可能地做到惜墨如金”。

同时,由于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古代小说这类文体,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强调在阅读古典名著时可以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大致猜懂就可以继续往下读,不用反复琢磨。因此没有增加过多字词方面的注释,而是对有代表性的地方做注释。比如,教材仅在第一次出现古今用字不同的地方增加注释说明,如《景阳网》中的“勾”同“够”,《猴王出世》中的顾”同“玩”,《红楼春趣》中的“他”,并注明“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下文中还有古今用字不同的地方,比如上文提到的现代已经没有的异体字,因为改后的课文基本没有影响原来的文意,教材没有做注释说明,需要师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这类问题加以留意,但不需要一一别,只要知道是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了。

教材引导学生阅读古代小说,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欣赏这些古典名著,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而不能机械地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更不必对古今用法不同的字词、

语法做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这就偏离了古典名著教学的初衷。

(三)各篇课文的定位和功能

该单元的篇章页上精心编排了导语,“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用精练的语言总结了四大名著的特点和内容,点明了本次学习的对象。四篇课文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由现代文阅读逐步过渡到原著片段的阅读,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并通过课文中的泡泡、阅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从不同角度层层递进,提示了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一篇课文是用现代文改写的《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为学生进入真正的古典小说阅读做准备。课后练习第一、二题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内心的想法;课后练习第三题则调动学生的已知,从自发到课程化,加深对名著的认识与思考,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第四题则勾连下面的《阅读链接》,其中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原著片段,引导学生通过与现代文对照尝试古典名著的阅读,从而感受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特点,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篇课文《景阳网》是原文选段。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用多种方法猜一猜猜读词语的意思。课后练习第二、三题引导学生先把握课文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宋元话本,成书后吸收了一部分民间传说、话本的内容。话本小说则源自“说话”,是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适合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设计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归本源“话本”,通过入情入境地讲述,感受古代小说的特点,在体会学习古典名著的趣味。在学生讲述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恰当地运用语气、表情和动作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有趣。课后练习第四题则是呈现了对武松这个人物的不同评论,引导学生尝试多角度评价武松,旨在引导学生从以往单一、扁平地感受人物特点逐步过渡到多元、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本课还在最后提供了一个《资料袋》,简单介绍了原著的背景及课文涉及的人物形象武松的命运,并选取了著名画家戴敦邦绘《水浒传》中典型人物的绣像作为配图,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水浒故事的背景,引导学生走进水浒英雄,带着趣味去读整本书。

第三篇课文《猴王出世》是略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提示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只要能大致猜懂就可以继续往下读,并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经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运用已有的影视资源和阅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比如播放《西游记)电视据中相应的片段,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上下文猜猜大致意思,并鼓励学生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第四篇课文《红楼春趣》是略读课文,也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提示学生能联系语境大致读懂故事就可以,不用反复琢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播放影视作品《(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图片及“放风筝”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内容。由于本课人物较多,为了降低难度,阅读提示第二项学习任务中提示重点关注宝玉,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宝玉的部分,然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中是林庚的一篇散文《风筝》,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北平放风等的习俗和作者自幼对风筝的喜爱。阅读本文,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

在学完该单元的四篇课文后,《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在该单元中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包括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意思,适当跳读,借助背景资料、联系影视剧这四个方法。《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题呈现了八个在古典名著中常见的事物名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影视作品等方法,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解释这些词语,这既是学习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也是为阅读古典名著扫除基本障碍。《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则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猜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交流理由,教材中的三个例句都出自本单元的课文,也指向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名著时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这两道题都是在帮助学生现固提升“运用多种方法猜猜猜读词语的意思”的能力。第三题则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判断写的是哪个人物,并说出判断的理由。本题通过“猜人物,说理由”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古典名著中经典人物的认识,并进一步滲透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四)《快乐读书吧》一一从教材引向整本书

在单元最后的《快乐读书吧》以“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这是对“古典名著之旅”单元的拓展与延伸,能使学生从教材走向整本书的阅读,

更全面地了解、感受古典名著。和其他《快乐读书吧》不同的是,本次《快乐读书吧》首次推荐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而且是整本的古典名著,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只把《西游记》作为重点推荐书目,而其他三本《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则不做硬性要求,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读更多。这样编排能够更具弹性和灵活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阅读指导。教材还以小贴士的形式介绍了与古典名著有关的知识和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第一个小贴士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长篇小说是章回体小说,把这些回连起来就能串成一个长篇故事;第二个小贴士则提示学生在读古典名著时可以借助回目猜测每回中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教师在开展这一阅读活动时,建议分三步走:读前——激发兴趣。如读、讲、演片段,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制订阅读计划和简单的读书记录表;读中——跟进指导。如成立读书小组,结对子,带动所有人读起来。在阶段性的交流中,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编阅读小报,目的是人人阅读,持续阅读;读后——共同交流、展示、分享。重视用语文的方式,如朗读、演讲、表演、创写、开汇报会,鼓励个人、小组进行创意交流与分享。

教学建议

有人认为古典名著的阅读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实际上,这要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教学的适切性,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名著,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要求学生只要能读懂大致意思,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就可以了,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继续往下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小学阶段进行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时,要重视激发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适度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和人物资料,降低阅读的难度,增添阅读的乐趣,但应注意不可过度使用多媒体资源代替影响文本的阅读。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种形式来将这些平面的文字变得“活”起来,让学生更愿意阅读、学习。可以先围绕精彩片段开展师生互读、生生互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典名著中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然后在班级内组织讲故事大会、演课本剧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和讲述,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让古典名著阅读更有趣味,同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适时推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创建一个阅读交流古典名著的平台,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

第二,要避免拔高要求,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古典名著时,对古典名著的阅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允许学生囫吞枣地读,能读下去是关键,以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古典名著中的一些准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大致猜想出意思即可,不需过度细究意思。对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价值、思想意义等,也不需做深人解读。

古典名著具有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如《西游记》《搜神记》等神魔、志怪小说,想象丰富奇特,充满奇幻色彩,《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能带我们领略战争的惊心动魄和历史的风云变幻,《红楼梦》中则包含了作者对世俗人生的感悟和智慧……这些既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道理。古典名著的价值正在于灌溉与培养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灵和新鲜蓬勃的想象力。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实践出发,对文本进行开放、自由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智、提升境界,更好地引领着学生亲近传统文化之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 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滋养。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材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套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的选择,集中识字课的编排,以及专门设置的《日积月累》栏目,处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教材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为儿童留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 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天性 起步阶段的语文教育,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儿童天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好过渡衔接。儿童对语言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热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听故事、讲故事、看图说话等学前阶段的重要语言活动形式,在一年级得以延续,借助学生的口语优势实现向书面语的过渡。教材保护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采用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教材以儿童为本,给儿童以充分尊重。例如,教材的开篇,从平等的学生视角出发,以“我上学了”为主题,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和“我爱学语文”三个活动板块,引导学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同时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同时实现国家认同、身份认同、角色转换、情感激发、习惯培养等多重目标,以“我是中国人,我很骄傲”“我是小学生,我很自豪”“我爱学语文,我很快乐”的心情,奠定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情感基调。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 两次综合性学习: “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 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181 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 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 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 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 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 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 个,会写20 个字。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3课指定段落。 6.第3 课后的小练笔 解决措施: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第二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永远的童年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之五度空间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之五度空间 解读文本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深入、准确地品悟和剖析文章的内涵,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图简单,往往强学生所难地让他们去记一些现成归纳出来的结论,这样虽能暂时应付考试,却人为地剥夺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使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苍白。笔者认为,语文课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更需要把握几个重要的方法。 一、有机切入,选对文本解读的角度 有效的切入口起着架构读者与作者的作用,是打通作者意图与读者意义间的桥梁。一般而言,学生所想往往与作者所思有一定的距离,借助学生现有的的思维,提供一定的思考台阶,有助实现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风筝》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提问入手:风筝写一对兄弟之间的各种矛盾,他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出现了“嫌恶”二字,能否用“讨厌”代替它呢?可见,这里把“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我”对于风筝厌恶的程度有多少。 有的文章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明确的结论,而是像谜一样摆着让读者去揣摩,这其实可以看成作者对读者发出的吁请,希望读者能深入文本去挖掘。从疑处入手,教师需要在一边点拨,为学生与作者互动提供帮助,让学生逐步加深对题旨的感悟。 教师还可以从文本的语言艺术入手,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这种感受过程也是与作者互动的过程。比如七下《邓稼先》一文在文章中安排了小标题,使得文章思路更清晰,这是一种重要而有特点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来进行设计: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让学生给文章大标题增加一个副标题,格式是“一个……人”,然后让学生说出这样写的理由。第二步,讓学生结合每一个小标题,通过认真阅读,再把小标题试改成“一个……人”,然后讨论哪个小标题更好,为

新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最新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力求每次写的几个字有一定的规律。写的都是本课出现的字,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字,便于学生记忆,也便于教师指导。 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1)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多认少写”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所以,只要儿童能够把所学的汉字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教师不要对认字提出过高的要求,模糊识记;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可以考虑字形的结构特点,但切忌细致到指导每一个笔画,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并通过大量阅读来复习和巩固识字。 (2)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恰当运用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尽快地认识汉字。如,可以让学生交流这些字你认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不认识的字该怎么记?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生字。 3.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要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认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认的字。 4.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我们不反对采用单独的生字卡认记汉字的办法,但建议不把学生认记字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生字的尺度。对识字的要求,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就算认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六大部分组成,并附有两个生字表和一个基本笔画名称表。 第一部分是入学教育。 第二部分是汉语拼音。(13课、四个复习) 第三部分是识字。(识字8课,分为两组) 第四部分是课文。(课文20篇,分为四组) 第五部分是语文园地。每组识字和课文之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 第六部分是口语交际。每个语文园地后面安排一次口语交际。 最后一部分是两个生字表和一个汉字笔画名称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100个;汉字笔画名称表列举了20种基本笔画。 二、教材的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学拼音阶段就出现了短语、句子和儿歌,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和学科的沟通与融合。2.科学性 容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常见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也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像“爸、妈、我”等。;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我们应该实行认字分开,多认少写。 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容,富有时代的气息。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爱国的主题;《自已去吧》体现了自主锻炼的愿望;《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关爱他人的品格;《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的教育因素。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5.适用性 本册教材容兼顾地方,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 三、学习目标 1、汉语拼音: ⑴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⑵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⑴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⑵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关于本册教材内容,我从五个方面进行研说:(课件)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一)识字与写字本册要求会写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认识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任务。(二)阅读本册阅读教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课件)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共有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篇精读课例包括课文、课后问题。略读课例包括导读、课文。(三)口语交际本册口语交际包括八个话题:(链接)⑴策划一次与远方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⑵说童年趣事;⑶劝说;⑷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⑸演课本剧;⑹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⑺讲人物故事;⑻聊热门话题。(四)习作习作是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的,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了八次:⑴记实作文三次:第二组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⑵应用文三次:第一组写信、第三组写发言稿、第六组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⑶材料作文二次:第五组缩写、第二组看图作文;(4)自由作文一次。(五)综合实践分“大综合”与“小综合”,“大综合”在第六组“走进信息时代”,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部分;“小综合”在第三组10课后,包括搜集汉语中的熟语(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等),公共场所看到的提示语、广告词,相声、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等。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件)。(一)导语在每组课文的前面,包括本组主题简介和单元教学目标。(二)课例分精读课例和略读课例。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分别在2、6、18、19、20课后面),两次“阅读链接”(在3、26课后面)。(三)回顾与拓展包含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课外书屋”栏目有时是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和展示台。(四)交际与习作 教材的最后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三、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课标要求,高年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体现。入选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其实都是有难度的,这里的长课文、难课文,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语文教材适当编排一些较长、较难的课文,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因此,充分发挥难长课文和难课文的独特价值,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难课文,“难”在何处?情况应各不相同。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部作品曾入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S版五年级、西师版五年级等多套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统编教科书将它编排在三年级,确实有一定难度。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试着梳理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教材定位,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确定适宜的目标。 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不仅可以在小学教,在中学甚至大学同样也是可以教的。为什么呢?经典作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给教学目标的选择带来了多重可能性。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而言,可以探究的内容就很多。比如,文中的“火柴”是否有象征意义?作品的题目是否可以改为“卖报纸的小女孩”?再比如,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故事发生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不敢回那个“跟街上一样冷”的家,周边环境与小女孩处境形成鲜明的反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种写作方法是否应引导三年级学生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又比如,丰富的

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剖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小学的**,我要分析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我们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我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还有教学建 议四个方面展开。 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册书的课标要求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汉语拼音方面: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 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其次是识字与写字方面: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阅读方面的要求是: 1、喜欢阅读,感觉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最后是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下面我将简单谈谈本册书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写意图: 1、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解析

第一单元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2、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联系课文内容,积累描写龙的成语和寓言故事。 4、背诵古文《叶公好龙》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 5、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 6、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7、自学至少11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点: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难点: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教学准备: 1、有关龙的资料。 2、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名家和名著的资料:何忠范、《新序》…… 3、整理学生自己读过的书贺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课时安排: 《龙的传人》 2课时 《大人们这样说》 2课时

《叶公好龙》 2课时 《乐山龙舟会》 2课时 语文天地 4课时 龙的传人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文本细读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能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于情感的体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赏析文学作品,能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我精神世界”。可如今的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深入人心,以客观、公式化的问答代替文本的分析,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文本细读是进行阅读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尝试。其目的是“从阅读教学出发,服务于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文本细读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笔者拟对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作一肤浅的研究。 一、建构“细读”教学观 孙绍振教授说过,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通常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只有细读了文本,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和欣赏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这就首先需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和方向也就大致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科学地解读文本,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科学地组织实施教学,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就要引入学生深入文本,再而超越文本。这篇文章不仅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还告诉我们从邹忌身上可以看到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反思,说话要讲究技巧。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文本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获得阅读体会。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一定要建构全新的细读观。 二、以“读”为本,咀嚼文本语言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一是要“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所以,要进行文本细读,就必须从语言入手,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二是要“读”,南宋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自精熟,精熟了理自见得。”结合这两点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朗读 朗读是亲近和理解语言的前提,也是进入文本的必要一环。在朗读中,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辞质朴,情感真挚,就适宜在朗读中体会,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可以走进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地体会那种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情感。 2阅读时间要充分 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对于课上朗读,短小的篇幅适宜集体朗读,较长的篇幅宜选取部分集体朗读、自由朗读。整篇文章应该给学生预留课前预习时间,在这时间段朗读。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3寻找切入点 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一些细微处,仔细阅读,细细揣摩,才能品出精妙之处。 (1)细读关键字。“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能让你头痛的字,关键字词通常仅提供最有特点的细部,而把其他的部分留给读者,须调动读者想象,用读者的经验来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者想象,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真正要分析作品,还是得从分析关键字入手。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课文一开始安排孔乙己就是在众人的“笑”中入场,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结束,“笑”这个字贯穿全篇,细读“笑”可以品味出这种笑是众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众人的笑来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而这不仅仅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

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基础。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就会有的放矢,课堂环节可能会更合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那么,怎样确定课堂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呢?一般地,我认为教学目标只有两个: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这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把握好这两个问题,也就可以将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好。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转变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确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这节课中学了什么。才可能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下面我简单谈几点在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注重教师的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空间,营造运用知识的氛围,发掘运用知识的源泉,这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加强,思维将会更有条理,创新意识将会更加强烈。 二、让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要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抓住关键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应有价值。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更要教会他们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提倡在同伴、小组里要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并且要激发学生针对文章,多提与众不同的问题,这样,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你学会了,掌握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更丰富了,更能扩展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落花生》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以下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一) 阅读编排解读与教学建议 要素一览表

本册教材编排了八个主题单元,有三个特殊单元(古典名著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习作单元)和五个普通单元。 从人文主题上看,五个普通单元主题丰富多彩,分别是“童年往事”“家国情怀”“思维火花”“异域风情”“幽默智慧”,无论对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还是培育情操,都具有积极的成长意义。三个特殊单元中,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将人物特点写具体;综合性学习单元,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会汉字之美,了解汉字历史与文化、产生主动探索汉字的兴趣,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古典名著学习单元的编排是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初步学习一些古典名著阅读的方法。对全册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接下来就从阅读、习作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教材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阅读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言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本册有两个单元(第六单元“思维火花”、第八单元“幽默智慧”)从人文主题上就直接指向了言语思维的发展和体验。从这两个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来看,前者直接指向思维过程的梳理,意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主要指向对课文风趣语言的感受和体验,表面看这种风趣来自于作品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实际上是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体现的是言语思维的创造性。 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是母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到了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重视,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利用思维导图、对比图等梳理、了解乃至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推理、判断、分析能力的发展。教材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逻辑思维带来的积极体验,第六单元的习作与阅读是一体化编排设计的。阅读中了解故事人物的思维过程,习作中运用逻辑思维根据情境编写故事,既要做到情节的连贯性,又要做到情节的转折。 第八单元“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带来的不同感受,认识到语言表达多姿多彩的魅力。如何“感受”,“感受”到什么程度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分享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风趣,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做到让语言风趣的。对表达形式和方法了解,实际上是对作者言语思维方式的“解密”(比如运用如谐音、类比、自我调侃等方法和策略),让言语思维的路径清晰化,从而发现蕴涵在言语表达中的思维智慧,促进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主动发展。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风趣语言有更加深切的体验,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创造丰富的尝试和运用的机会,感受风趣语言中蕴含的思维智慧。 二、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以往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是将古典名著安排在高年级。因为古典名著虽然属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但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很多明显区别,文言的痕迹还是比较突出。教材中的课文,选编时都做了一定的版本甄选和文本处理,目的是为了保证给学生提供真正文质兼美的、具有典范性的文本,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兴趣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和积极的语言体验。第一篇《草船借箭》是现代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三国演义》改编,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片段则是节选自该版本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原文。第一篇不用原文,而用改编的现代文,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第一次从教材中接触古典小说,有意降低阅读的难度,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第二篇《景阳冈》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原文,第三篇《猴王出世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的原文,第四篇(红楼春)则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原文,后三篇的选段原本是没有题目的,是编者在选编时所加。 教学这个单元,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在阅读方法的学习运用的同时,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如果目标定位过高,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就会得不偿失。结合课后思考题和交流平台,阅读方法目标可以这样定位:能够灵活运用下列方法,更好地阅读古典名著: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时,根据上下文猜出大致意思;遇到较难理解的词句时,不用反复琢磨,明白大致所指;借助历史背景、电影、电视剧等拓展资料,更好地理解故事内

最新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最新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2.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3.营养与趣味并重. 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

部课文的一半.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富,体裁多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4.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之中. 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二)各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文本解读

《最后一次讲演》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2.文题诠释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 3.主旨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 4.内容解读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是追悼大会上,当李公朴夫人致辞时混入场内的特务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怒不可遏。尽管在来会场之前已经有朋友告诉闻先生,有特务准备杀他,但闻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即席讲演。闻先生在讲演中大义凛然地宣布: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在闻先生返回的途中暗杀了这位大无畏的民主战士。闻先生视死如归,以他的生命和热血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最后一次讲演》是用闻一多先生

有效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用词

有效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用词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 2、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尽量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 二、目标的结果分类 1.结果性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2.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的表现的机会,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分级 1.知识方面: 知道(或了解):对具体事物、现象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具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和要点,并落实在图形和图表上; 理解:对重要的概念、原理、模式的说明和解释,对揭示事象和演变过程的特点、原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图像表达。掌握:指能够运用已经知道的理解的概念、原理等说明同类事物和现象,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2.技能方面 初步学会:指能够模仿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些操作任务。(会演示地球仪……) 学会:指能偶按要求独立完成有关的技能操作任务,或者对操作中的一般错误予以识别、纠正等。如: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等 四、具体用词 1.知识方面(结果性目标): 了解水平—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应用水平—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 2.技能方面(结果性目标) 模仿水平—模拟、模仿、重复、重现 独立操作水平—绘制、测量、查阅、计算、试验等 迁移水平—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3.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接触 反应(认同)水平——认同、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帮助 领悟(内化)水平—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坚持、增强、领悟、追求

统编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特点解析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比一般版本教材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统编版”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显然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doc

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总体概况: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单元。依次是:我爱阅读,思念家乡,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讲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本册文章共28篇,其中讲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还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具体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是在整个学段要求达到的,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在前面教材中可能也曾涉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二)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本册教材在正式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