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高中物理组

2012年4月

中学物理解题中涉及到科学思维方法大体上两类,

一类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 数学推理方法:函数、函数图象、极限 替代方法:、

近似替代(平均值)、极限替代 比值定义法 图象法: 实验验证法

实验分析法 平行四边形法等效替代法

假设法 反推法 理想实验法--“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控制变量法

变量转换法(a-1/m) 整体法 隔离法 正交分解法 三力平衡三角形法

相似形法 (力的矢量图与几何图形)等

一类是解题方法 ------

就解题方法而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很多,这里将高中物理解题中经常要用到的

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作一些介绍。

1、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法是只考虑对实际物理现象来说是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忽略次要的、非本质

的因素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物理模型,实现高效解题的策略。

例1: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

赛。比赛路径如图所示,赛车从起点A 出发,沿水

平直线轨道运动L 后,由B 点进入半径为R 的光滑

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

道上运动到C 点,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

m =0.1kg ,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 =1.5w 工作,进入竖

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 ,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

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 =10.00m ,R =0.32m ,h =1.25m ,S =1.50m 。问:要使赛车完成比赛,电

动机至少工作多长时间?(取g=10m/s 2 )

解析:设赛车越过壕沟需要的最小速度为1v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

1S v t =

2

12h gt =

解得

1v =3/2g S m s h =

设赛车恰好越过圆轨道,对应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2v ,最低点的速度为3v ,由牛顿

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v mg m R =

223211(2)22mv mv mg R =+

解得

354/v gR m s ==

通过分析比较,赛车要完成比赛,在进入圆轨道前的速度最小应该是

v min =4m /s

设电动机工作时间至少为t ,根据功能原理 ,

Pt -fL=2min 12mv

由此可得

t=2.53s

点评:本题用到了四个物理模型,直线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平抛模型、机车启

动模型。属一物多过程物理问题,抓住物理模型,分析临界条件把握条件制约,弄清过程

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2:为了测量某化工厂的污水排放量,技术人员在该厂的排污管末端安装了如图所示

的流量计,该装置由绝缘材料制成,长、宽、高分别为a 、b 、

c ,左右两端开口,在垂直于上下底面的方向上加磁感应强度

为B 的匀强磁场,在前后两个侧面固定有金属板作为电极,

污水充满管口从左向右流经该装置时,电压表将显示两个电

极间的电压U ,若用Q 表示污水流量(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污

水体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污水中正离子较多,则前表面比后表面的电势高

B 、前表面的电势一定低于后表面的电势,这与哪种离子多无关

C 、污水中离子浓度越高,电压表的示数将越大

D 、U 与污水流量Q 成正比,与a 、b 无关

解析:由左手定则知,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正离子向后表面聚集,负离子向前表面聚

集,则说明后表面的电势一定高于前表面的电势,A 错误,B 正确;“污水切割磁感线”与单

根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物理模型相同,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电势Bbv Blv U ==和流

量vbc sv Q ==,可得: B

Uc Q = ,故D 选项正确;由于U 的大小与离子的浓度无关,故C 错误,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 、D 。

? 例3:如图7-10甲方所示,把系在轻绳上的A 、B 两球由图示位置同时由静止释放(绳

开始时拉直),则在两球向左下摆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绳OA 对A 球做正功 ②绳AB 对B 球不做功

③绳AB 对A 球做负功 ④绳AB 对B 球做正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 解析:粗略画出A 、B 球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找出绳与球的运动方

向的夹角,进而可以判断做功情况,由于OA 绳一直张紧且O 点不动,

所以A 球做圆周运动,OA 绳对A 球不做功,而B 球是否与A 球一起做圆周运动呢?我们

用模拟等效法分析。

设想A 、B 球分别用两条轻绳悬挂而各自摆动,若摆角较小,则摆动周期为

g

l T π2=,可见摆长越长,摆得越慢,因此A 球比B 球先到达平衡位置 可见绳AB 的张力对A 的运动有阻碍作用,而对B 球的运动有推动作用,③④的说法

正确,所以正确的答案为B 。

2、类比法与等效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或两个系统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

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

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会发现某些不同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其

中包括数学表达式上的相似性和物理图像上的相似性. 类比法就是在于发现和探索这一相

似性,从而利用已知系统的物理规律去寻找未知系统的物理规律.

等效法是从效果等同的角度出发把复杂的物理现象 、物理过程转化为理想的 、简单

的 、等效的、易于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中学物

理中,等效的思想应用很广泛,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单摆的等效摆长和

等效重力加速度等都是等效法的具体应用。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若能将等效法渗透到对物

理过程的分析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变得简捷,而且对灵活运用知

识,促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① 力的等效。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利用这种等效性,可将物体所受的多个恒力等

效为一个力,也可将一个力按力的效果等效分解为多个力,从而降低解题的复杂性和难度,

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的解答。

② 运动的等效。建立等效运动的方法是多样的。利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性,可将

一个复杂的运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熟知的运动。通过发散思维将间断的匀加速运动等效为

一个完整的 、连续的匀加速运动。通过逆向思维将匀减速运动等效为一个相反方向的匀加

速运动等。

③ 电路的等效。有关电路分析和计算的题目,虽然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和能量的转化情

况较为单一,但是在元器件确定的情况下,线路的连接方式却是千变万化的。多数电路中电

子元件的串并联关系一目了然,不需要对电路进行等效转换,但有些电路图中的元件的连接

方式并非一下就能看明白,这就需要在计算之前对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画出

其等效电路图。学会画等效电路图是中学阶段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④ 物理模型的等效。物理模型的等效就是对不熟悉的物理模型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作分

析比较,找出二者在某方面的等效性,从而将熟悉模型的已知结论应用到不熟悉的物理模型

上去的过程。物理学中已建立很多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 、简谐运动等。利用它们可

以去处理很多复杂 、陌生的物理模型和物理问题。

例1:两质量均为M 的球形均匀星体,其连线的垂直平

分线为MN ,O 为两星体连线的中心,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 的小物体从O 点沿着OM 方向运动,则它受到的万有引力

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 、 一直增大

B 、一直减小

C 、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由于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的

相似性,故可以将该题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类比,即将两个星体类比于等量同种电荷,而

小物体类比于异种电荷,由此易得C 选项正确。

例2:如图所示,小球长为L 的光滑斜面顶端自由下滑, 滑到底端时与挡板碰撞并反向弹回,若每次与挡板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速度大小的

5

4,求小球从开始下滑到最终停止于斜面下端时,小球总共通过的路程.

解析 小球与挡板碰撞后的速度小于碰撞前的速度,

说明碰撞过程中损失能量,每次反弹距离都不及上次大,

小球一步一步接近挡板,最终停在挡板处. 我们可以分别

计算每次碰撞垢上升的距离L 1、L 2、……、L n ,则小球总共通过的路程为

L L L L s n ++++=)(221 ,然后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出结果,但是这种解法很麻烦.

我们假设小球与挡板碰撞不损失能量,其原来损失的能量看做小球运动过程中克服阻

力做功而消耗掉,最终结果是相同的,而阻力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有,就可以利用摩擦力做

功求出路程.

设第一次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 、1v ,碰撞后反弹的距离为L 1,则

θθsin 2

1sin 211212mgL mv mgL mv == 其中222111)5

4(,54===v v L L v v 所以 碰撞中损失的动能为)25

161(2121212212-=-=

?mv mv mv E k 根据等效性有k E L L f ?=+)(1 解得等效摩擦力θsin 419mg f = 通过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等效摩擦力与下滑的长度无关,所以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等

效摩擦力都相同. 以整个运动为研究过程,有θsin ?=?mgL s f 解出小球总共通过的总路程为.9

41L s = 此题也可以通过递推法求解,可试试.

例3:如图所示的装置是在竖直平面内放置的光滑绝缘轨道,处于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

中,带负电荷的小球从高h 的A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沿轨道ABC 运动并进入圆环内做圆周运动.已知小球所受电场力是其重力的4

3,圆环半径为R ,斜面倾角为θ=60°,s BC =2R.

若使小球在圆环内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h 至少为多少?

方法导入:将重力场和电场叠加,建立一个新的等效重力

场小球在新场中受恒定的力F 和轨道对小球的弹力F N 作用,如

右图所示,可以看出在新的重力场中小球在D 点时的情境与只

有重力时的在最高点时的情境相类似,因此,此题用等效法解比

较容易.

解析:小球所受的重力和电场力都为恒力,故可将两力等效为一个力F ,如上图所示.可

知F =1.25mg ,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7°角.由图可知,小球能否做完整的圆周运动的临界点

是D 点,设小球恰好能通过D 点,即达到D 点时小球与圆环的弹力恰好

为零由圆周运动知识得:F =R m D

2υ 即:1.25mg =R m D

由动能定理有:mg(h -R -Rcos 37°)-mg ×(hcot θ+2R +Rsin 37°)=

22

1D m υ 联立可求出h =7.7R.

例4:如图所示,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 =0.40 T ,OCA 导轨与OA

直导轨分别在O 点和A 点接一阻值R 1=3.0 Ω和R 2=6.0 Ω

几何尺寸可忽略的定值电阻,导轨OCA 的曲线方程为

)3sin(0.1x

y π=,金属棒ab 长1.5 m ,以速度v =5.0 m/s 水平向右匀速运动(b 点始终在x

轴上),设金属棒与导轨接触良好,摩擦不计,电路中除了电阻R 1和R 2外,

其余电阻均不计,曲线OCA 与x 轴之间所围面积为1.9 m 2,求:

(1)金属棒在导轨上运动时R 1的最大功率;

(2)金属棒在导轨上运动从x =0到x =3 m 的过程中通过金属棒ab 的电荷量;

(3)金属棒在导轨上运动从x =0到x =3 m 的过程中外力必须做多少功?

解析:金属棒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不断变化,ab 棒等效为电动势变化的电源,等效电路

如右图所示,可知R 1、R 2并联,

所以总电阻 2121R R R R R +=

(1)由等效电路可知,R1的功率为:

12

1R E P = 所以当υm m By E E ==时,R1的功率最大为:w R By R E P m m m 33.1)(12

121===υ

(2)将OA 分成n 份长度为Δx 的小段,每一小段中金属棒的有效长度可认为是一定的,设为i y

i =1,2,3……n),由于金属棒向右匀速运动,设金属棒每通过Δx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为Δt ,

则金属棒每通过Δx 的位移,通过其电荷量的表达式为:总

总R x By R x By t I q i i i i ?=?=

?=υυ 其中y i Δx 为金属棒每通过Δx 位移所扫过的有效面积,设为S i ,所以 总R BS q i

i =

金属棒在导轨上运动从x =0到x =3 m 的过程中通过金属棒ab 的电荷量为:

总R BS q q q q i =

+???++=21(式中S 即为题目中曲线OCA 与x 轴之间所围的面积)

代入数据得q =0.38 C. (3)因为 )

3sin(2)3sin(2)3sin(

54.0t

x

x By E πυππυ==??==

所以ab 棒产生的是正弦式交变电流,且最大值为E m =2 V ,其有效值为 2m E E =

有效

得金属棒在导轨上运动从x =0到x =3 m 的过程中,R 1、R 2产生的热量为:υ总有效R x E Q m 2=

由功能关系得:W F =Q ,代入数据得W F =0.6 J.

3、对称法与逆向法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倒过来想一想”

.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

些难题,很有好处.

对称法就是利用给定物理问题在结构上的对称性、物理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称性、

物理量在分布上的对称性及作用效果的对称性等来分析 、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思维

方法。

① 力的对称性:受力分析时,若物理问题的结构及其他限制条件具有对称性,则该物

理问题中力的作用也具有对称性。

② 竖直上抛运动 、平抛运动在不计空气阻力时具有可逆性,逆运动与原运动具有对称

性。

③ 简谐运动的对称中心就是平衡位置。振子在平衡位置两侧任意互相对称的位置上,

受到的合力 、具有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相同。通过对称轨迹的时间 、合外力的冲量大小、

合外力的功相等。

例: 简谐运动中的对称性 。例: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 的

小球,小球静止时距地面的高度为h ,用力向下拉球使球与地面接触,然后从静止释放小球

(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以内)则:

A. 运动过程中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2h

B. 球上升过程中势能不断变小

C. 球距地面高度为h 时,速度最大

D. 球在运动中的最大加速度是kh/m

解析:因为球在竖直平面内做简谐运动,球从地面上由静止释放时,先做变加速运动,

当离地面距离为h 时合力为零,速度最大,然后向上做变减速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

最低点速度为零时距平衡位置为h ,利用离平衡位置速度相同的两点位移具有对称性,最高

点速度为零时距平衡位置也为h ,所以球在运动过程中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2h ,由于球的

振幅为h ,由a k m x =-可得,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a k m h =,球在上升过程中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由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可知,系统的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所以正确选项

为ACD 。

例1:静电场中的对称性 。例:如图所示,带电

量为+q 的点电荷与均匀带电薄板相距为2d ,点电荷

到带电薄板的垂线通过板的几何中心。若图中b 点处

产生的电场强度为零,根据对称性,带电薄板在图中

b 点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多少,方向如何?(静

电力恒量为k )。

解析:在电场中a 点:E E E a q =+=+板

0 E E E k q d

q q 板,=-=++2 板上电荷在a 、b 两点的电场以带电薄板对称,带电薄板在b 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为k

q d 2,

方向水平向左。

点评:题目中要求带电薄板产生的电场,根据中学物理知识仅能直接求点电荷产生的电

场,无法直接求带电薄板产生的电场;由E a =0,可以联想到求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的方法,利用E E q 板=

-+来间接求出带电薄板在a 点的场强,然后根

据题意利用对称性求出答案。

例2:静电透镜是利用静电场使电子束会聚或发散的一种装

置,其中某部分静电场的分布如图2所示。虚线表示这个静电场

在xOy 平面内的一簇等势线,等势线形状相对于Ox 轴、Oy 轴对

称,等势线的电势沿x 轴正向增加,且相邻两等势线的电势差相

等。一个电子经过P 点(其横坐标为-x 0)时,速度与Ox 轴平

行。适当控制实验条件,使该电子通过电场区域时仅在Ox 轴上

方运动。在通过电场区域过程中,该电子沿y 方向的分速度v y ,随位置坐标x 变化的示意图

是:

解析:由于静电场的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且沿电场线电势依次降低,由此可判断Ox

轴上方区域y 轴左侧各点的场强方向斜向左上方,y 轴右侧各点的场强方向斜向左下方。电

子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水平分力沿x 轴正方向,与初速方向相同,因此,电子在x

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加速运动,根据空间对称性,电子从x =-x 0运动到x x =0过程中,在y

轴左侧运动时间比在y 轴右侧运动的时间长。电子受到电场力的竖直分力先沿y 轴负方向,

后沿y 轴正方向。因此电子在y 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但由于时间的不

对称性,减速时间比加速时间短,所以,当x x =0时,v y 的方向应沿y 轴负方向。正确答

案为D 。

例3: 电磁现象中的对称性。例:如图所示,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 的上方有匀强磁

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许多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 沿位

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小孔O 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

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下列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

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R =m v

B q 。哪个图是正确的?

解析:由于是许多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孔O射入磁场区域。所以,重点是考虑粒子进入磁场的速度方向。

在考虑时,想到速度方向在空间安排上是具有“空间对称性”的,所以,本题就要在分析过程用到对称性。

①当粒子沿垂直MN的方向进入磁场时,由其所受到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可以知道,其作圆周运动的位置在左侧。由“洛伦兹力”公式和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可以得到:

Bqv

mv

R

2

,解得R=

m v

B q

。所以,在左侧可能会出现以O为一点的直径为2R的半圆。

②当粒子沿水平向右的方向进入磁场时,其应该在MN

的上方作圆周运动,且另外的半圆将会出现在点O的左边。

直径也是2R。

③然后,利用对称性,所有可能的轨迹将会涉及到以点

O为转动点,以2R为直径从右扫到左的一片区域。即如图

所示。

在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从对称性的角度去考查过程的物理实质,可以避免繁冗的数学推导,迅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

利用对称法解题的思路:①领会物理情景,选取研究对象;②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通过题目的条件、背景、设问,深刻剖析物理现象及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如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某一过程或某一状态;③透析研究对象的属性、运动特点及规律;④寻找研究对象的对称性特点。⑤利用对称性特点,依物理规律,对题目求解。

例4:2009年3月29日,中国女子冰壶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

如图所示,一冰壶以速度v垂直进入三个矩形区域做匀减速运动,

且刚要离开第三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冰壶依次进入每

个矩形区域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矩形区域所用的时间之比分

别是()

A.v1∶v2∶v3=3∶2∶1 B.v1∶v2∶v3=3∶2∶1

C.t1∶t2∶t3=1∶2∶ 3 D.t1∶t2∶t3=(3-2)∶(2-1)∶1

解析:因为冰壶做匀减速运动,且末速度为零,故可以看做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研

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连续三段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1∶(2-1)∶(3-

2),故所求时间之比为(3-2)∶(2-1)∶1,所以选项C 错,D 正确;由v =at 可得初

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之比为1∶2∶3,则所求的速度之比为3∶2∶1,故

选项A 错,B 正确,所以正确选项为BD.

4、图象法与图解法

图象法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任何一个物理规律,往往反映了一个物理量随另一

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常可以通过一定的图象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图象正是

某个物理规律的解析几何表现。图象法的突出优点如下:

① 具有直观性。图象可以把物理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如线性关系 、周期关系等清晰

而鲜明地表现出来,且图象的几何特征都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利用这些关系可以大大地简化

研究过程,且留给我们直观、形象的印象。

② 便于类比。凡具有同类数学表达式的物理过程,其图象必然是相似的,当以这些图

象来研究问题时,就可以进行类比,便于找出其中的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理解和加强记忆。

③ 解答问题简捷、方便。对于一些比较复杂而抽象的物理过程,往往用常规方法求解

过程冗长,如果利用图象法求解反而方便简捷,且模型鲜明,印象深刻。

例1:重物通过细线拴在AB 细线上的O 点,B 沿竖直挡板PQ 缓缓竖直向下移动,保持

O 点位置不变,如图所示,那么OA 和OB 细线上的拉力将

怎样变化?

解析:首先明确OA 和OB 为两根细线,注意OA 方向

不变、所吊重物的重力G 不变,以结点O 为研究对象,受

三个力作用,用图解法如右图所示,可知OA 细线上的拉力

一直增大、OB 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OA 细线上的拉力一直增大,OB 上的拉力先减

小后增大.

例2: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开始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

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

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相距为s ,求汽

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解析:由题意作汽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不同

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s.由图可

见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所以汽车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匀加速运

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t 1),最大速度为v max ,则有v max =a 1t 1=a 2(t -t 1),

解得 2121a a t a t +≡,则2121max a a t a a +≡υ , )

(222121m a x a a t a a t +≡υ 据图象得2

121)(2a a a a s s += 解得21212a a s a a t += 故2121max )(2a a a a s +=υ

答案:21212a a s a a +

5、 极限法与特值法

极限法是指将题目所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形成 、变化的一般条件推向极值,在极值

条件下进行讨论 、推理或判断的一种方法。

极限法是指针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并将

其推向极值情况加以考虑和分析,使问题的本质 、主要因素 、隐蔽的临界现象和条件、各

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或正确判断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这里所指的极值

情况是指极大 、极小 、极左或极右等极值状态或极值条件。极值法一般用于在选定区间内

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的情况。用极限法解题,常常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

为易,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图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带电

量为σ。取环面中心O 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 轴。设轴上任意点P 到O 点的的

距离为x ,P 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 。下面给出E 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其

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 ,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

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 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A .1

22222122()R R E k x x R

x R πσ=-++ B .2222121

12()E k x x R

x R πσ=-++ C .1

22222122()R R E k x x R

x R πσ=+++ D .22

22

121

12()E k x x R x R πσ=+++

答案:B

解析:当R 1=0时,对于A 项而言E=0,此时带电圆环演变为带电圆面,中心轴线上一点

的电场强度E>0,故A 项错误;当x=0时,此时要求的场强为O 点的场强,由对称性可知E O =0,

对于C 项而言,x=0时E 为一定值,故C 项错误。当x →∞时E →0,而D 项中E →4πκσ故

D 项错误;所以正确选项只能为B 。

例2:一束电子流经U =5 000 V 的加速电压加速后,在距两极板等距离处垂直进入平

行板间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若两板间距d =1.0 cm ,板长l

=5.0 cm ,那么,要使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两个极板上最多

能加多大的电压?

解析:在加速电压U 一定时,偏转电压U ′越大,电子在

极板间的偏距越大.当偏转电压大到使电子刚好擦着极板的边缘飞出,此时的偏转电压即为题目要求的最大电压.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22

1υm eU =

进入偏转电场,电子在平行于板面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即t l 0υ=

在垂直于板面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dm

eU m F a '

== 偏距2d y = 能飞出的条件为22

1at y ≤ 解以上几式得U ′≤2

22

222')100.5()100.1(500022--????=≤l Ud U 即要使电子能飞出,所加电压最大为400 V.

例3:如图所示, 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位于一质量可忽略的直立弹簧上

方h 高度处,该小球从静止开始落向弹簧,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则物块

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

解析:球跟弹簧接触后,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据此推理,

小球所受合力为零的位置速度、动能最大。所以速最大时有

mg =kx ①

由机械能守恒有 22

1)(kx E x h mg k +=+ ② 联立①②式解得 k

g m m g h E k 2

221?-= 点评:该题关键是找的最值点——速度最值点、加速度最值点。

6、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就是将问题涉及的多个物体或多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处理的思维方法。

隔离法就是对问题涉及的多个物体中的单个物体或多个过程中的单个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

的思维方法。

① 用整体法处理连接体的动力学问题或平衡问题。对连接体构成的整体应用牛顿第二

定律或平衡条件,可以获得整体运动情况或整体所受外力情况,而不必考虑整体内部各物体

之问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内力,从而简化问题的解决过程。对连接体的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是有条件的,即连接体内各物体的运动状态、加速度要相同。

② 用整体法处理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把问题所涉及的事物变化的多个过程当成一个

整体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不必考虑事物变化的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和中间细节,从而使

我们对事物的变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③ 用整体法和隔离法配合使用处理连接体问题和多过程问题。整体法只能在一定条件

或具有一定特点的问题中适用,有不少的问题需用隔离法求解。整体法与隔离法不是绝对对

立的,而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对于可以不考虑整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或过程中

的细节时,用整体法处理较好;反之,如需求解整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或过程中的细节时,则

要用隔离法求解。对一些综合性问题,常常是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配合使用,效果极佳。如

对连接体静平衡问题,在分析外力对整体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整体内各物体间相互

作用内力时,用隔离法。再如对连接体动力学问题,常先用整体法分析外力和整体运动特征,

求出整体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连接体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内有光滑圆形轨道,现有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沿该圆形轨道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A 、C 为圆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B 、D 点是与圆心O 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点,小滑块运动时,物体M 在地面上始终静止不动,则物体M

B A C

地面的压力N和地面对M的摩擦力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滑块在A点时,N>Mg,摩擦力方向向左

B、小滑块在B点时,N=Mg,摩擦力方向向右

C、小滑块在C点时,N>(M+m)g,M与地面间无摩擦

D、小滑块在D点时,N=(M+m)g,摩擦力方向向左

解析:以M和小滑块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当小滑块运动到A点时,系统中的部分物体(滑块)只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没有水平加速度,而M又一直静止不动,故地面对整体没有摩擦力,所以A选项错误。

当小滑块运动到B点时,系统中的部分物体(滑块)既有水平向右的向心加速度又有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g,滑块处于完全失重,而M又一直静止不动,故地面对整体的摩擦力方向向右,地面对整体的支持力大小等于Mg,所以B选项正确。

当小滑块运动到C点时,系统中的部分物体(滑块)只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超重)没有水平加速度,而M又一直静止不动,故地面对整体没有摩擦力,同时N也大于(M+m)g,所以C选项正确。

同理可得D选项错误。

例2:在光滑水平那个面上有一长方形物体B,在其右端有一金属块A(可看做质点)。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A、B的质量分别为m A=3kg,m B=2kg.原来A和B都静止,现将一大小为6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于B上,经过3s后,为了防止A从B上滑落,又突然将力F改为作用到A上,且保持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结果A恰好没从B的左端掉落。取g=10m/s2,回答下列问题:

(1)F刚作用到B上时,A、B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大?

(2)长方形物体B的长度是多少?

(3)若力F继续作用在A上,那么A会从B的右端掉落吗?若不会,请说明理由;若会,求从F作用到A上开始,经过多长时间它从B的右端掉落。

解析:(1).A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3N,F刚作用到B上时,可判断出AB相对滑动。A合外力为3N,B合外力为3N,B的加速度为1.5m/s2,A的加速度为1m/s2。

(2)经过3s后,A通过的位移为4.5m、B通过的位移为6.75m。相对滑动2.25m。此时A的速度为3m/s,B的速度为4.5m/s。

当F改为作用到A上时,A合外力为9N,B合外力为3N,A的加速度为3m/s2(加速),B的加速度为1.5m/s2(减速),直到共速停止相对滑动!

经过计算,再过1/3s,他们共速4m/s。这个过程中A相对B又向左滑动0.25m

所以长方形物体B的长度是2.5m

(3)若力F继续作用在A上,那么A不会从B的右端掉落。

7、归纳法与演绎法

归纳法就是从某些个别物理现象或特殊物理过程出发,推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思维方式。演绎法就是从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出某一个别的物理现象或特殊的物理过程的逻辑思维方式。

演绎依据的一般性原理或结论是从个别物理现象或特殊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而归纳又必须以一般性原理或结论为指导,从一般性原理或结论中找出个别物理现象或特殊物理过程的本质,所以归纳离不开演绎,演绎离不开归纳,虽然归纳与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渗透、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应用归纳推理的关键是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和它所处的条件,分析得出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的具体特征,从而归纳出一般规律。应用演绎法的关键是要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特殊条件或过程的本质特征,发现隐含条件,将一般性规律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或过程中。

例1:雨滴在穿过云层的过程中,不断与漂浮在云层中的小水珠相遇并结合为一体,其质量逐渐增大。现将上述过程简化为沿竖直方向的一系列碰撞。已知雨滴的初始质量为0m ,初速度为0v ,下降距离l 后于静止的小水珠碰撞且合并,质量变为1m 。此后每经过同样的距离l 后,雨滴均与静止的小水珠碰撞且合并,质量依次为

2m 、3m ......n m ......(设各质量为已知量)。不计空气阻力。

若不计重力,求第n 次碰撞后雨滴的速度

n v '; 若考虑重力的影响,

a.求第1次碰撞前、后雨滴的速度1v 和1v '; b.求第n次碰撞后雨滴的动能212n n m v '。

解析: (1)不计重力,全过程中动量守恒,m 0v 0=m n v ′n

得 00n n

m v v m '= (2)若考虑重力的影响,雨滴下降过程中做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运动,碰撞瞬间动量守恒

a . 第1次碰撞前 22102,v v gl =+ 2102v v gl =+

第1次碰撞后 0111

m v m v '= 20011011

2m m v v v gl m m '==+ b. 第2次碰撞前 2221

2v v gl '=+ 利用○1式化简得 2

2222001202112m m m v v gl m m ????+=+ ? ????? ○2 第2次碰撞后,利用○

2式得 22

22222001122022222m m m m v v v gl m m m ??????+'==+ ? ? ???????

同理,第3次碰撞后 2222220012302332m m m m v v gl m m ????++'=+ ? ????? …………

第n 次碰撞后 1222200

022n i i n n n m m v v gl m m -=?? ??? ?'=+ ? ??? ???

∑ 动能 12222000

11(2)22n n n i i n m v m v gl m m -='=+∑ 8、 虚拟与假设法

虚拟与假设法是指从给定的物理条件出发,假设与想象某种虚拟

的东西,以达到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假虚拟与设法解

题时,一般应首先按题意作出合理假设,然后运用物理规律按正常步

骤解题,如果得出的结果与预先的假设出现矛盾,说明这个假设是错

误的,这时,一般应另辟途径重新作出假没,直至与题意不出现矛盾为止。必要时还需作出讨论,以便选出完全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相对来说,用假设法解题比采用其他方法要繁琐一些,但对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拓展思维,

提高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如图2-2-15,abc 是光滑的轨道,

其中ab 是水平的,bc 为与ab 相切的位于竖直平

面内的半圆,半径R=0.3m.质量m=0.2kg 的小球

A 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kg ,速度

V0=5.5m/s 的小球B 与小球A 正碰.已知相碰后小

球A 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 ,落到轨道上距b 为

L= 处,重力加速度g=10m/s2,试通过分析计算判断小球B 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 点.

解析:假设B 球刚好能上升到C 点,则B 球在C 点的速度V C '应满足关系式

R

Mv Mg c 2'= 所以V C '=1.73 m/s

则B 球在水平轨道b 点应该有的速度为(设为V b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R Mv Mv c b 22

1212'2+= 则由V b 与V 2的大小关系可确定B 能否上升到C 点

若V 2≥V b ,B 能上升到C 点

若V 2<V b ,B 不能上升到C 点

代入数据得V b =3.9 m/s >V 2 =3.5 m/s ,所以B 不能上升到C 点.

9、 补偿法与微元法:

补偿法亦称补全法,这种方法虽然不甚普遍,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却为解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譬如在静电场中,规则带电体的电场强度和电势求解并不困难,但如果规则体缺了一部分就变成了不规则体,这时用寻常方法难以求其电场强度和电势,首先是数学处理上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补偿法却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例1:如图所示,将金属丝AB 弯成半径r =1 m 的圆弧,但是AB 之间留出宽度为d

2 cm ,相对于圆弧来说很小的间隙,电荷量Q =3.14×10-

9 C 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金属丝上,求圆心O 处的电场强度.

思路点拨:将圆环的缺口补上,并且它的电荷线密度与缺了口的环体原有的电荷线密度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电荷均匀分布的完整的带电环,环上处于同一直径两端的微小部分可看成相对应的点电荷,它产生的电场在圆心处叠加后场强为零,根据对称性可知,带电圆环在圆心处的总场强E =0. 解析:设原缺口环所带电荷的线密度为ρ,则r Q d r Q ππρ22≈-=

补上金属小段的带电荷量 r

Qd d Q πρ2'==将Q ′视为点电荷(因为d ?r), 它在O 处的场强为C N C N r

kQ E 202992'1109102.0114.321014.3109---?=??????== 方向向左设要求的场强为E 2,

由E 1+E 2=0可得E 2=-E 1=-9×10-20 N/C ,

负号表示E 2方向与E1方向相反,为向左.

答案:-9×10-20 N/C

例题2. 如图所示,某个力F =10N 作用于半径为 R =1m 的转盘的边

缘上,力F 的大小保持不变,但方向保持任何时刻均与作用点的切线

一致,则转动一周这个力F 做的总功为:( )

A .0J

B .20πJ

C .10J

D .20J

E .无法确定

解析:

正确答案是B 。很多同学错选A ,原因是认为位移为零,或粗枝大叶读错题,认为F 与R 垂直就不做功而造成的。

正确的分析是:由于F 的方向保持与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一致,因此F 做功不为零,可否定A 答案。由于F 的方向保持与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一致,因此可把圆

周划分成很多小段研究,如图,当各小段的弧长ΔSi 足够小(ΔSi→0)

时,在这ΔSi 内F 的方向几乎与该小段的位移方向重合,WF =F·ΔS1

+F·ΔS2+F·ΔS3+……=F·2πr 。(这等效于把曲线拉直)

点评:解答此类题之关键是:分清运动过程各小段过程力做功的

情况,分别算出各小段的功,然后求各小段的功的代数和。切忌不分青红皂白而把整个过程的位移直接代入公式W =F·scosα来计算。若变力F 保持与速度同一直线,可把往复运动或曲线运动的路线拉直考虑。

高中物理电场常见问题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四、电场解题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主要问题是电场性质的描述和电场对电荷的作用,解题时必须搞清描述电场性质的几个物理量和研究电场的各个规律。 1、如何分析电场中的场强、电势、电场力和电势能 (1)先分析所研究的电场是由那些场电荷形成的电场。

(2)搞清电场中各物理量的符号的含义。 (3)正确运用叠加原理(是矢量和还是标量和)。 下面简述各量符号的含义: ①电量的正负只表示电性的不同,而不表示电量的大小。 ②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是矢量,应用库仑定律和场强公式时,不要代入电量的符号,通过运算求出大小,方向应另行判定。(在空间各点场强和电场力的方向不能简单用‘+’、‘-’来表示。) ③电势和电势能都是标量,正负表示大小.用qU =ε进行计算时,可以把它们的符号代入,如U 为正,q 为负,则ε也为负.如U 1>U 2>0,q 为负,则021<<εε。 ④ 电场力做功的正负与电荷电势能的增减相对应,W AB 为正(即电场力做正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减小,B A εε>;W AB 为负时,电荷的电势能增加B A εε<。所以,应用 B A B A AB U U q W εε-)=-(=时可以代人各量的符号,来判定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当然 也可以用)-(B A U U q 求功的大小,再由电场力与运动方向来判定功的正负。但前者可直接求比较简便。 2、如何分析电场中电荷的平衡和运动 电荷在电场中的平衡与运动是综合电场;川力学的有关知识习·能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对加深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这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力学的分析方法相同,解题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某个带电体)。 (2)分析带电体所受的外力。 (3)根据题意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讨论各种情况,分析题中的隐含条件,这是解题的关键。 (4)根据物理过程,已知和所求的物理量,选择恰当的力学规律求解。 (5)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 【例题4】 如图7—3所示,如果H 3 1 (氚核)和He 2 4(氦核)垂直电场强度方向进入同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一,考场中心态的保持 心态“安静”:心静自然“凉”,脑子自然清醒,精力自然集中,思路自然清晰。心静如水,超然物外,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情绪稳定,效率提高。心不静,则心乱如麻,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如坐针毡,眼在此而心在彼,貌似用功,实则骗人。 二,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完整版)

"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完整版)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谈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技能-模板

谈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技能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具体内容上,必然与学生的思维习惯、智力水平、解题方法相关联,再从目前高考的角度,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创新能力成为重点。所以为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创新能力,总结一些解题方法,体会一些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技能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都反映物理难学。平时上课都听得懂,公式也记得很清楚, 但是一遇到稍难的题目就不会做,非常苦恼。 经过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我觉得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要能将题目抽象成物理模型, 其次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最后必须有巧妙的解题方法。 一、常用的解题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 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 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2)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3)正、反对比观察, 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拓宽思路。 2.解析法 解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 它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 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方法。要求这个量, 必须知道哪些量,逐步寻求直至全部找出相的物理过程和已知的关系, 尔后再由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3.综合法 综合法是通过题设条件, 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过程或不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学习物理重要,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更重要。学好物理的“法宝”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习总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

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四、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高中物理例题解析,原来还有这么巧妙的方法!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 (高中物理例题解析) 方法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 Ω. 【解析】电源的U-I图像是经常碰到的,由图线与纵轴的截距容易得出电动势E=1.5 V,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是路端电压为0.80伏特时的电流,(学生在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当作短路电流,而得出r=E/I 短=2.5Ω的错误结论.)故电源的内阻为:r=△U/△I=1.2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解析】依题意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分别从A、B站由不同时刻开出的汽车做匀速运动的s一t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一目了然地看出:(1)当B站汽车与A站第一辆汽车同时相向开出时,B站汽车的s一t图线CD与A站汽车的s-t图线有6个交点(不包括在t轴上的交点),这表明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能遇到6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的车最多,它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50 min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6辆车同时开出此时对应B站汽车的s—t图线MN与A 站汽车的s一t图线共有11个交点(不包括t轴上的交点),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最多能遇到1l辆从A站开出的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 Q ,两环 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 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 A O B P Q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方法专题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 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 r=_______ 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高中物理组 2012年4月 中学物理解题中涉及到科学思维方法大体上两类, 一类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 数学推理方法:函数、函数图象、极限 替代方法:、 近似替代(平均值)、极限替代 比值定义法 图象法: 实验验证法 实验分析法 平行四边形法等效替代法 假设法 反推法 理想实验法--“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控制变量法 变量转换法(a-1/m) 整体法 隔离法 正交分解法 三力平衡三角形法 相似形法 (力的矢量图与几何图形)等 一类是解题方法 ------ 就解题方法而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很多,这里将高中物理解题中经常要用到的 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作一些介绍。 1、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法是只考虑对实际物理现象来说是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忽略次要的、非本质 的因素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物理模型,实现高效解题的策略。 例1: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 赛。比赛路径如图所示,赛车从起点A 出发,沿水 平直线轨道运动L 后,由B 点进入半径为R 的光滑 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 道上运动到C 点,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 m =0.1kg ,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 =1.5w 工作,进入竖 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 ,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 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 =10.00m ,R =0.32m ,h =1.25m ,S =1.50m 。问:要使赛车完成比赛,电 动机至少工作多长时间?(取g=10m/s 2 ) 解析:设赛车越过壕沟需要的最小速度为1v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 1S v t = 2 12h gt = 解得 1v =3/2g S m s h = 设赛车恰好越过圆轨道,对应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2v ,最低点的速度为3v ,由牛顿 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v mg m R = 223211(2)22mv mv mg R =+ 解得 354/v gR m s == 通过分析比较,赛车要完成比赛,在进入圆轨道前的速度最小应该是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与解题方法全汇总 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 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

高中物理图像法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高中物理图像法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 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 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 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 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例3、如图是额定电压为100伏的灯泡由实验得到的伏安 特曲线,则此灯泡的额定功率为多大?若将规格是“100 v、 100 W”的定值电阻与此灯泡串联接在100v的电压上,设 定值电阻的阻值不随温度而变化,则此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 多大? 4.明确面积的物理意义

高中物理用到的物理方法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归纳 1、比值法 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量用比值法进行定义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电势等。这些物理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理量本身与定义的两物理量无正反比关系。 2、构建物理模型法物理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模型课.无论是所研究的实际物体,还是物理过程或是物理情境,大都是理想化模型. 如:实体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点光源、轻绳轻杆、弹簧振子、单摆…… 物理过程有:匀速运动、匀变速、简谐运动、共振、弹性碰撞、圆周运动……* 物理情境有:人船模型、子弹打木块、平抛、临界问题…… 求解物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迅速把所研究的问题归宿到学过的物理模型上来,即所谓的建模。尤其是对新情境问题,这一点就显得更突出。再如,电流的微观解释中,建立的柱体模型,柱体的截面积是s,长是l,单位体积中n个电荷,每个电荷电量为e,则根据电流的定义,就可以得到电流I =nsle/t=nsev。利用这个模型就很容易处理风力发电问题。 3、控制变量法自然界中时刻都在发生着各种现象,而且每种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决定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太多,为了弄清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再来比较、研究剩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如:探究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关系的实验中分别控制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和控制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再如,玻意耳定律的研究,是控制气体质量和温度不变,研究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其他两个气体实验定律也都是用这种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种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便于对其它实验的探究与分析。 4、等效替代(转换)法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物理学中等效法的应用较多。如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的有效值等。除了这些等效概念之外,还有等效电路、等效电源、等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高考物理 知识点及易错点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

(完整版)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七:逆向思维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逆向思维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几道物理题的解法分析,阐述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几种应用:一、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三、在迁移规律上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说来就是“倒过来想一想”。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些难题,很有好处。下面通过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几道题的解法分析,谈谈逆向思维解题法的应用的几种情况。 一、 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 解题程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求解,通常称为正向思维。但有些题目反过来思考,从未知到已知逐步推理,反而方便些。 例1.如图1所示, 图1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分别由双线圈ab 和cd (匝数都为n 1)、ef 和gh (匝数都为n 2)组成。用I 1和U 1表示输入电流和电压,用I 2和U 2表示输出电流和电压。在下列四种接法中,符合关系1 2212121,n n I I n n U U ==的有: (A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入端。 (B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入端。

(C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出端。 (D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出端。 析与解:一般的选择题,是从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求解,解出结果与选项比较,哪个正确选哪个。但本题我们不能根据两个公式去求解法,而只能逐一选项讨论哪种解法能得出题干给出的公式。 对(A ),初级ab 和cd 两线圈串联,总匝数为2 n 1,次级ef 和gh 两线圈亦串联,总匝数为2 n 2,据变压器变压比公式及变流比公式有1 21221212121,22n n U U I I n n n n U U ====。 对(B ),初级总匝数为2 n 1,次级总匝数为n 2(ef 与gh 并联),不符合题给两公式。 对(C ),初级总匝数为n 1,次级总匝数为2n 2,亦不符合题给两公式。 对(D ),初级总匝数为 n 1,次级总匝数为n 2 , 符合题给两公式。 故本题选(A 、D )。 这种在解题程序上的逆向思维法,较多用于选择题和证明题,因为此类题给出了要求的结果,便于逆推。 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 物理过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通常从原因出发推导结果,称为正向思维。但有时反过来,从结果倒推原因,可称为逆向思维。 例2.某人透过焦距为10厘米,直径为4.0厘米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厘米。他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厘米,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0厘米处。问他至多能看到同一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析与解:眼睛看到方格,应是方格纸反射的自然光经透镜折射后射到人的眼中,我们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把眼睛看作光源,求此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会聚)后能照到方格纸上多大的范围? 光路图为图2所示。 C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高一物理实验题解题方法归纳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高中物理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学好高中物理实验的复就至关重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1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控制变量法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实验问题和物理实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累积法

爱高中物理实验中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常用的高中物理实验方法之放大法 对于高中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高一物理实验题方法2 解题技巧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解题技巧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

高一物理常用思维方式.doc

高一物理常用思维方式 物理考察同学的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些重要的物理思维方式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总结 一、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称法 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 三、图象法 图象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能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图象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运用物理图象处理物理问题是识图能力和作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通常以定性作图为基础(有时也需要定量作出图线),当某些物理问题分析难度太大时,用图象法处理常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效。

假设法是先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设现象一致,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求解物理试题常用的假设有假设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等,利用假设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在分析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时,常利用该法。 五、整体、隔离法 物理习题中,所涉及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体、一个孤立的过程或一个单一的题给条件。这时,可以把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称为整体法;而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则称为隔离法。 六、图解法 图解法是依据题意作出图形来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用于定性分析某些物理问题时,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解决物体受三个力(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的平衡问题时,常应用此法。 七、转换法 有些物理问题,由于运动过程复杂或难以进行受力分析,造成解答困难。此种情况应根据运动的相对性或牛顿第三定律转换参考系或研究对象,即所谓的转换法。应用此法,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解答过程一目了然。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与时间分配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与时间分配 (一)选择题 1、分时间以课标卷高考为例,高考物理一共8个选择题,按照高考选择题总时间在35--45 分钟的安排,物理选择题时间安排在15一25 分钟为宜,大约占所有选择题的一半时间(由于生物选择题和化学选择题的计算量不大,很多题目可以直接进行判断,所以物理选择题所占的时间比例应稍大些).在物理的8个选择题中,时间也不能平均分配,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难度会逐渐增加,物理选择题也不会例外,难度大的题目大约需要 3 分钟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而难度较小的选择题一般 1 分钟就能够解决了, 7、8个选择题中,按照 2 : 5 : 1 的关系,一般有 2 个简单题目, 4、5个中档题目和 1 个难度较大的题目(开始时难题较少)。 2 .析本质 选择题一般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很少有较复杂的计算.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关键词,例如“不正确的”“可能”与“一定”的区别,要讨论多种可能性.不要挑题做,应按题号顺序做,而且开始应适当慢一点,这样刚上场的紧张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做题思维会逐渐活跃,不知不觉中能全身心进入状态.一般地

讲,如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应陈题新解;如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物理情景陌生,应新题常规解,如较长时间分析仍无思路,则应暂时跳过去,先做下边的试题,待全部能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来慢慢解决(此时解题的心情已经会相对放松,状态更易发挥).确实做不出来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尤其要注意的是,选择题做完后一定要立即涂卡. 3 .巧应对 高考物理选择题是所有学科中选择题难度最大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物理木身在各个学科中就属于比较难的学科;二是物理选择题是不定项选择,题目答案个数不确定,造成在选择的时候瞻前顾后,不得要领;三是大部分选择题综合性很高,涉及的知识点比计算题和填空题还要多,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四是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小型的计算题,计算量并不比简单的计算题小. 虽然说高考物理选择题在解决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如果方法选择好,解决起来还是有章可循的,为了能够在处理高考选择题时游刃有余,我们首先要了解选择题一般的特点,把高考选择题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各自的类型研究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