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血吸虫病是由复殖裂体寄吸虫引起的以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仅次于疟疾的一种重要热带病。该病曾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共约2亿血吸虫病患者,6亿人健康受威胁。仅我国还尚有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33810个流行村,估计患者67万人[1]。近年来,虽然血吸虫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再感染难以控制,防治效果难以巩固,防治经费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改变,加剧了血吸虫病传播[2]。这些现状的存在提示国家和学者们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和不容懈怠。

本文根据各文献报道,总结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且结合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将目前的防治工作归纳如下。

1.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

在人类寄生虫病中,就社会经济与公共卫生重要性而言,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的热带病。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估计6亿人口受威胁,感染人口11947亿。就全球而言感染者集中于10-19岁年龄段。80%以上感染者和大部分严重病例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虽然一些国家的有效防治使感染人数有显著减少,如中国、巴西、埃及、菲律宾及中东某些国家(如突尼斯沙特),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国家,极端贫困,极差的卫生条件,缺乏卫生保健与人们对疾病的无知,加上人口显著增加与人口流动导致疾病扩散,目前总的趋势感染人数还在增加。如不采取特别预防措施,水资源发展将加剧血吸虫病的流行。最显著的例子是世界最大的加纳伏而泰湖建成后,沿湖村90%以上的儿童感染了埃及血吸虫,其中大部分人出现血尿。在北塞内加尔,于80年代后期在塞内加尔河上建成地亚马大坝以后,曼氏血吸虫病暴发流行,迄今未获控制[3]。

1.1 总的流行现状与趋势据2003年底统计,110个县(市、区)共有钉螺分布面积36.3亿m2占全国的96%;血吸虫病患者73.6万,占全国的87%;急性血吸虫病902例,占当年全国的81%。血吸虫病患者在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患者84万例,比2000年增加15万。其中急性血吸虫感染例数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59%,2003年又比2001年增加了22%,并发生30余起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4]。

1.2流行区的变化我国血吸虫病原来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区)的418个县(市、区)。经过50多年的有效防治,至2001年,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个省(市、区)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在418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247个县(市、区)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有63个县(市、区)控制了传播;尚有108个县(市、区)及57个县级农场未能控制传播。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个省湖区及四川、云南省山区。闻礼永等对2001~2003年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发现的输入性血吸虫患者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2001~2003年分别发现4、15和l8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市9例,浙江省18例,深圳市10例,均属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以感染地点分布统计,江西省占51.35%,安徽省占18.92%,湖南省占13.51%,湖北省占10.81%,四川省占5.41%[5]。

1.3 病人数变化陈贤义根据各省的上报资料,总结了2001年全国共有血吸虫病病人820 776人。其中慢性病人794 539人,较2000年增加123 139人;当年共有晚期病人25 664人,发生急性感染573人[6]。2003年底报告资料显示,与建国初期相比,全国流行省、县、乡镇分别减少了42%、40%和53%,血吸虫病估计病例数较建国初期减少了9

2.74%,钉螺面积减少了7

3.56%。但全国推算慢性血吸虫病例数徘徊在80万左右,急性感染报告数以年平均25%上升[7]。郑江等人报道每年估计至少有20000人死于血吸虫病。死亡原因为:埃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膀胱癌与肾功能衰竭,与肠道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纤维化与门脉高压及其后果,如上消化道出血。但在控制有效的国家死亡率显著降低。例如,巴西近一二十年来,死亡率下降十分显著。我国建国初期推算有1100万血吸虫病人。全国有9000万人口受血吸虫病威胁。病人分布如下:湖北省271815万、湖南省211061万、江西省111185万、四川省81097万、安徽省51879万、云南省412486万、江苏省31655万、浙江省01138万。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个省(市)没有当地感染的病例。2001年度全国粪检1567415人,粪检阳性79907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5110%;粪检耕牛575184头,阳性31547头,平均粪检阳性率为5148%[2]。血吸虫病患者在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患者84万例,比2000年增加15万。其中急性血吸虫感染例数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59%,2003年又比2001年增加了22%,并发生30余起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4]。

1.4 年龄分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2007年三峡库区人群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调查的3 003人中,男女性别比为1:1.35,年龄中位数均为43岁,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自湖北省应城市的一项报道显示,1980~2000年该市共发生急感突发疫情7起,发生病例104例,其中75例为确诊病例,29例为临床诊断病例。104例急感中,有83例在汉北河感染(79.81%),有21例在当地沟渠、塘堰感染(20.19%)104例急感中,年龄最小4岁,最大47岁,15岁以下88例,16~49岁16例[8]。汪奇志等曾报道称人群血吸虫病检查结果年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抗体阳性率在两年均呈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峰值年龄段均在45~54岁。年间比较,除5~14岁抗体阳性率不变外,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均不同程度地下降,35岁后各年龄组下降幅度大于35岁前各年龄组[9]。闻礼永等[5]对2001~2003年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发现的输入性血吸虫患者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患者年龄7~68岁,平均年龄为25.44岁。男性占75.68%,女性占24.32%,男女之比为3.1:1。

1.5 职业分布及其他闻礼永等对2001~2003年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发现的输入性血吸虫患者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按职业分布,学生占45.95%、农民占35.14%、渔民占10.81%、工人占8.1l%,以学生感染为主。感染方式:戏水占40.54%,农业劳动占35.14%,渔业劳动占18.92%,旅游占

2.70%。西昌市动物血吸虫病的研究显示,血吸虫感染最严重的动物是牛,而猪、马、羊、犬均无感染。夏、秋两季为感染高峰期,尤其以5月份感染率较高。试验区共查面积36018m2,其中有螺面积占24760m2;钉螺阳性率平均为1.20%,其中封闭大山区的磨盘乡阳性螺率最高(1.29%),半封闭二半山区大兴乡次之(1.12%),平坝区川兴镇最低(0.65%);阳性螺主要分布在道路边沟、灌溉田及周边沟和房前屋后[10]。

2.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措施

多年来,国内外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策略是:采取人畜同步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环境改造以及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全国血吸虫发病率从解放前的0.81/10万下降至2007年的0.06/10万。但近几年,疫区范围有扩大趋势,疫情回升较为明显。在防治过程中发现可能由于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洪水、气候变化的关系,钉螺感染率下降不明显或

有反复,不易消灭控制;牛羊猪等保虫宿主多人畜同步化疗难度大;流行区人畜化疗后再感染率高;吡喹酮化疗对已造成的组织损伤没有作用,对再次感染并没有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有产生抗药性的潜在威胁[11]。在感染难以完全遏制的情况下,减少宿主体内寄生虫数、降低产卵量、控制肉芽肿的发展,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尽量减轻免疫病理损伤,则是目前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和不可或缺的途径[12]。

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急性血吸虫病预防工作的通知也提到健全急性血吸虫病的登记、报告制度,认真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抓好急性血吸虫病的预防工作[13]。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本世纪以来。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基本方针是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采取以灭螺为主的综合措施。但是,消灭钉螺不仅耗资巨大,需要长期、反复进行防治,而且药物灭螺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这在钉螺分布广泛、孳生环境复杂、水位难以控制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四川和云南7个疫区省在环境没有彻底改造之前,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以达到阻断传播血吸虫病的目标十分困难[14]。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以化疗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将防治血吸虫病分为3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即减少重症人数;降低感染率和感染度;控制和阻断传播。我国随着全球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调整,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防治目标也由“阻断传播”改为“控制疾病”通过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引进世行贷款并鼓励社会积极参与[15]。本世纪以来,全球控制血吸虫病的总策略是减少疾病的危害,而不是消灭。我国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及特点,围绕“压缩重疫区、突破轻疫区、巩固监测地区”的战略部署,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为血防工作指导方针在继续实施以化疗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的同时,部分重点区域实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五”血防规划提出了“压缩重疫区、突破轻疫区、巩固监测地区”的总血防目标,是符合我国血防工作实际的。我国血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从广义疾病监测的角度纵观我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历史,其监测网络大致分成3类:重复性横断面抽样调查,即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区域性监测,即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巩固监测;固定监测点的纵向监测,即监测点监测[16]。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原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随后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迄今未发现内源性急性感染或新感染病人(畜),也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防治(血防)成果巩固[17]。

总之,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和防治机构的变更阶段,血防也不能离开国家的政策,只有结合国家有利的政策和经济发展,血防工作才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有持续的发展[18]。针对流行区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对血吸虫病危害性的认识,并根据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订出切实可行的血防责任管理制度。为中国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做积极有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就喜,房修罗,沈继龙. 日本血吸虫rSj 14—3—3疫苗和rSj26GST疫苗联合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6(9): 825-829.

[2] 郑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现状及展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3, 15(1): 1-2.

[3] 陈名刚. 世界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治进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4(2): 81-83.

[4] 李岳生,蔡凯平.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7): 553-554.

[5] 闻礼永,蔡黎,张仁利等. 城市输入性血吸虫病37例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7): 577-579.

[6] 陈贤义,姜庆五,王立英等. 200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4(4):

241-243.

[7] 周晓农,汪天平,王立英.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25(7): 555-558.

[8] 袁桃仙,黄友阶. 应城市20年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回顾性调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8, 20(5): 379-384.

[9] 汪奇志,张世清,吕大兵等. 日本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地区流行动态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 25(5): 488-490.

[10] 李建,王文昆,彭艳伶等. 西昌市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及螺情调查. 西昌学院学报. 2010, 1: 18-21.

[11] 童晶晶,沈际佳. 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9, l7(3): 170-172.

[12] 吴平,汪世平,温志立. 日本血吸虫核糖体蛋白sjRPS4基因及蛋白联合免疫保护性价值的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6(11): 1012-1015.

[13] 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急性血吸虫病预防工作的通知. 中国水利年鉴. 1992.

[14] 张克宇.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 东南国防医药. 2009, 4: 340-342.

[15] 余晴,赵根明,郭家钢. 我国不同阶段实施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策略演变.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6, 1(6): 470-473.

[16] 朱蓉,赵根明,李华忠等. 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1): 14-17.

[17] 吴晓华,许静,郑江等. 中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与阻断地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4, 16: l-3.

[18] 郭家钢. 新形势下我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地位和作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6, 18: 231-233.

我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论文

我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进展【摘要】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疾病。我国自开展普查与防治试点工作以来,制定了一系列血吸虫防治规划办法,随着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及新疫情、新防治工具的出现,策略不断调整,加之我国科学家针对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不断发展。总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新技术、新疫苗的发现,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建立得到较大的提高,但目前防治工作仍然艰巨。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控制,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避免受血吸虫的侵害。 【关键词】血吸虫病;预防体系;研究进展 【中国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20-01 【abstract】schistosomiasis is a serious hazard to people’’s heal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ndemic diseases. china since the work of survey and control program, developed a series of schistosome prevention planning approach,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outbreaks, new prevention tools, constantly adjust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chinese scientists for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ntinue to develop. in shor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new vaccine discovery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传染病。我国曾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12省(区、市)。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值攻坚制胜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血吸虫病作为需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大会于2012年通过了“2025年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公布施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实施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广西5省(区、市)于1995年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全国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但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牛、羊等家畜存栏数量多,传染源控制难度大,钉螺分布围广,孳生环境复杂,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现有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疫情回升,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难以完全消除,目前的防治成果还比较脆弱,今后一段时期的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繁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防治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一、引言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血吸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生 物(如螺蛳)传播给人类。该疾病主要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流行,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及时掌握血吸虫病的疫情,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我们进行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 二、疫情监测方法 1. 数据收集 我们通过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收集了血吸虫病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这些数 据包括疫情报告、诊断报告、病例登记表等。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受感染地区的环境、生态和人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2. 数据分析 我们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首先,我们计算了各地区的 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然后,我们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数据,分析了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最后,我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数据可视 化地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疫情的分布情况。 三、疫情监测结果 1. 疫情分布 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其中以沿海地 区和内陆河流流域为主要疫情区域。在过去五年中,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 2. 人群感染情况

我们发现,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农村居民和渔民等与水接触频繁的人群。在感染 者中,年轻人和儿童的感染率较高,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有关。 3. 防控措施评估 我们对不同地区的防控措施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一些地区的防控工作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卫生教育和防治措施。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受感染地区的防控工作,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和个人防护措施。 四、疫情监测建议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有效地 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1. 加强卫生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同时,教育 居民正确使用卫生设施和饮水设备,避免与受感染的水源接触。 2. 定期筛查感染者 建立健全的筛查机制,定期对易感人群进行血吸虫病的筛查。及早发现感染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控措施,减少疫情的传播。 3. 加强环境治理 加大对受感染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清除水源中的螺蛳和其他中间宿主,减少 感染源的存在。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卫生设施的覆盖率。 4. 建立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的动态变化。通过数据分析 和可视化展示,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五、结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程与展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程与展望 【摘要】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近70年的历程,总结四个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在 归纳中国各阶段防治策略对防治工作的推进作用及其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以传染源控制 为主要综合性防治的策略仍适用于当前消除血吸虫病攻坚行动的理论基础,为全国进入消除 阶段,落实精准血防干预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历程;进展 血吸虫病曾是流行于中国的重大传染病,该疾病具有分布广、流行重和危害大等特征。新中 国建立初期,该病为中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1]。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中国血吸虫 病病例总数达1200万,病例分布于南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近70年的防治,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8年底,全国5个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达到消除标准,四川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个省(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及湖南)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450个流行县中,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或传播阻断 标准的有387个(86.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有63个(14.0%)。回顾中国血防工作的 整个历程,不难发现中国血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得益于党与政府 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不仅动员流行区政府与社区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血防工作,而且保持 持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在血防工作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防治目标;二是得益于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及在技术上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专家,保证了血防工作在不同防治阶段 能够及时调整血防策略,及时推广应用血防新技术,不断地推进血防工作的进程。 1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程 回顾中国血防工作近70年的历程,从防治策略的演变角度上,大体上可以将中国血防工作 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50~1989年为第一阶段,也是实施以消灭钉螺为主、个体防护为辅的防治策略时期。这时 期内的流行特征是血吸虫病感染率、重症患者数量以及钉螺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1984年全 国共有1100万患者得到了治疗。上海、广东、福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在1985~1989年 间达到了血吸虫病消灭标准,提示控制钉螺消灭血吸虫病目标可以在某些地区达到。但是, 这一阶段后期(1986~1988年间)的全国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数仍然很高,有螺面积有所 上升,从1980年的27.5亿平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34.7亿平方米[2]。主要原因是药物灭螺 与环境改造成本高,操作复杂,该策略在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湖沼型地区、山丘 型地区难以继续实施且实施效果不明显。 1990~2003年为第二阶段,也是实施以化疗为主要防治策略的时期。由于高效低毒治疗药物 吡喹酮的发明与应用,这一阶段的血防工作重点从阻断传播转为以化疗为主的防治措施。该 策略实施后期,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阻断血吸虫病标准,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也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170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82.8万人。同时,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在这一阶段实施,共覆盖全国219个县,项目结束时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有47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有82个县。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和感染率明显下降,病例数从1989年 估计的163.8万例下降到1995年的86.5万例,平均感染率从9.7%下降到4.9%。家畜的感染 率也出现下降,从13.2%下降到9.1%[3]。但是,该防治策略仍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WBLP 项目结束后,因财政支持缺口较大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或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生态环境发生 变化等,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回升[4],表明在湖沼型高发地区,因为化疗不能预 防再感染而不能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以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可持续效果不佳,防治成效难以 巩固。21世纪初血吸虫病回升后,再次成为我国卫生领域的关注点。 2004~2015年为第三阶段,也是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时期。为了解决人、 畜重复感染问题,中国自2004年起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以控制传染源为 主的防治策略先进行了试点,在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在全国湖沼型地区获得了推广应用[5]。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

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

血吸虫病防治与疫情应急处理

血吸虫病防治与疫情应急处理 邓卓晖 1 概述 1.1 病原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35天。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这些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后果便是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因此,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1.2 流行情况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我国血吸虫病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目前,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省、市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标准。 我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的仁化、曲江、翁源县,清远市的英德,清新县和清城区(含清远华侨农场),广州市的花都区,肇庆市的四会市(含大旺华侨农场),佛山市的三水区(含迳口华侨农场)、南海区、顺德区及增城市12个县(市、区)和3个农场。198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消灭)标准。但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省仍存在大量的钉螺可疑孳生环境、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例和慢性血吸虫病人也时有发现。 1.3 流行环节 1.3.1 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宿主这一全过程。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3个重要环节。 1.3.3 易感者指对血吸虫有感受性的人或动物。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但在流行区,人群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感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人们在短期内接触含有大量尾蚴的水体会导致急性血吸虫病感染。 1.4 流行因素 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与中间宿主钉螺孳生有关的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社会因素涉及社会制度、农田水利建设、人口流动、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人群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在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过程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1.5 防治要点 1.5.1 消灭传染源 人畜同步化疗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化疗药物首选吡喹酮。人群化疗措施分为全民化疗,选择性化疗和高危人群化疗三种。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填空题] 1血吸虫病概述 参考答案:一、概述 血吸虫病曾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二、流行病学 (一)地方性血吸虫病的流行有着严格的地方性,没有钉螺,就没有血吸虫病流行,两者分布基本一致。根据地理环境、钉螺分布特点和血吸虫病流行特征,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致可分成湖沼、水网和山丘3种类型。 (二)季节性血吸虫病的高发季节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水位上涨,感染性钉螺浸没于水中而大量逸出尾蚴,尤以首次涨水逸蚴量为甚;二是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员大批下水,发生血吸虫感染。各种流行区的高发季节稍有不同。水网地区以夏季5~8月高发,湖沼地区为5~9月,而山区多在6~9月。(三)易感人群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的差别取决于感染性钉螺的密度以及人群暴露于疫水的强度。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农民、渔民、船民常是血吸虫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另外,儿童往往喜欢游泳、嬉水,亦为高发人群。非流行区的人群进入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活动,较本地居民的急性感染发病率为高。 (四)易感环境感染性钉螺密度较高的有螺环境及其尾蚴波及的水域,是血吸虫的易感环境。水网地区的易感环境常在村庄附近,群众生产、生活常到的地点或渔船民集散地附近,或灌溉沟渠内。湖沼地区多为地势低洼、地形复杂、积水不易排出的地点。山丘地区常在居民区附近的沟渠、小溪、池塘、稻田及家畜放牧的地方。 (五)感染方式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及途径取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易感环境从事田间插秧、割运湖草、抢收作物、捕鱼捉虾、采摘粽叶等生产活动均可引起感染;从事淘米、洗菜、洗衣、游泳、嬉水等生活活动同样可导致血吸虫感染。另外,抗洪抢险由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次数多、时间长,也易引起感染,甚至发生成批急性感染。 (六)人兽共患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疾病,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除人之外,我国已查出牛、羊、马、驴、猪、犬、猫、家兔、沟鼠、黑家鼠、黄胸鼠、姬鼠、狐、豹等42种染病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都是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构成了自然疫源地,从而加重血吸虫病的流行强度,加大血吸虫病的控制难度。在一些流行区,染病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远远大于人类。其中,牛仍是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畜力,因其生活周期长,排粪量多,活动范围大,接触疫水机会多,是感染和传播血吸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介绍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带有感染物的水源传播,是中国乡村地区的常见疾病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成就与经验。 防治成就 1. 血吸虫病病例数量大幅下降 通过广泛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实施,中国成功地将血吸虫病病例数量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中国已将血吸虫病病例数控制在了可忍受的范围内。这一成就得益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全社会的合作与努力。 2. 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推动 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是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举措之一。该项目重点关注血吸虫病高发地区,通过早期筛查、药物治疗、环境改善和健康教育等手段,有效降低了感染率和病例数。 3. 健全的监测和报告体系 中国建立了健全的血吸虫病监测和报告体系。各级卫生部门定期对疫区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报告和处理病例。这为及时控制病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防治经验 1. 多部门合作 血吸虫病防治涉及众多部门,如卫生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中国成功的经验在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 统一领导与政府支持 中国成功的经验之一是统一领导与政府的大力支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并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支持。政府的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是成功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健康教育与宣传 健康教育与宣传在血吸虫病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向农村地区居民普及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和正确使用驱虫药物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加强对血吸虫寄生虫传播途径的宣传,引导人们远离血吸虫病高发地区,有效降低了感染率。 4. 环境改善 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水源有关,改善水质和环境是防治血吸虫病的关键之一。中国通过改善农田排水系统、治理污染水源、建设卫生厕所等措施,有效减少了血吸虫病病例的发生。 结论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多部门的合作、健康教育与宣传以及环境改善等措施的综合应用,中国成功地将血吸虫病的病例数量大幅下降,并有效控制了疫情。中国的经验值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为全球血吸虫病的防治作出贡献。我们相信,在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努力下,血吸虫病将逐渐成为历史。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世界卫生组织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 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 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血吸虫(schistosome)隶属于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裂体吸虫或住血吸虫。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埃及血吸虫(Bilharz,1852),曼氏血吸虫(S. mansoni Sambon,1907),间插血吸虫Fisher,1934), 湄公血吸虫(S. mekongi Voge et al, 1978)和马来血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水源传播。在中国,血吸虫病曾经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然而,随着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经验。 一、成就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病例数量大幅下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血吸虫病病例数量已经大幅下降。据统计,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为0例,这是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2.防治技术不断提升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技术方面不断提升,不断推陈出新。例如,中国 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化学预防、环境治理、 药物治疗等。此外,中国还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疫苗研究,为血吸虫病 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政府投入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政府不仅加大了对血 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还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血吸虫病防治 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经验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领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经验表明,政府领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是 非常重要的。政府应该发挥领导作用,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加大经 费投入,同时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 共同参与的局面。 2.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化学预防、环境治理、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 血吸虫病的传播。 3.科学的防治方案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案。防治方案应该根据 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注重预防为主,同时加强监测和治疗工作,确保防治效果。 4.加强宣传教育 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同时加 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总之,中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经验,这些成就 和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根据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固时因地制宜的血吸虫病防治方针,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查病治病:定期对接触疫水人员进行血吸虫病普查,发现感染者及时治疗。这项措施对于控制血吸虫病向慢性、晚期发展和控制传染源有重要意义。 预防性服药:在出现高频度、大面积接触疫水的情况下,对接触疫水的人员开展预防性服药,以减少“急感”的发生。 改水改从厕:通过接用城镇自来水、改用井水或江、河、湖水消毒等方式,保证用水卫生安全,减少因生活用水引起的血吸虫感染;改用无害化厕所,减少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健康教育:通过印发宣传册、宣传画、播放光碟、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传播血防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个体防护:生产作业时,穿戴防护器具(高筒胶鞋、防护手套、防护服等);涂擦防护药品(防蚴灵等),以减少、减轻感染。查螺灭螺:在基层站点、施工点已易感染地带查螺灭螺,消除血吸虫病传播媒介。

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一、不到疫水中游泳、戏水、洗衣服 我们已经知道,人们感染血吸虫是因为接触了疫水的缘故。因此,预防血吸虫病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接触疫水。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和酷热难耐的早秋,碧波荡漾的湖泊、涓涓流淌的江河都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但是,同学们千万要记住,不要在疫水中游泳和玩耍。 同学们要把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告诉你的家人,规劝她们不要贪图一时方便到疫水中洗衣物,不要怕麻烦,坚持用井水或自来水洗衣物,以免得血吸虫病。 二、生产劳动时要做好防护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生产或生活需要,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到有钉螺的地方去从事生产劳动。在此情况下,为了减少感染或不感染血吸虫,在接触疫水前有必要做好防护。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护方法。 穿戴防护器具。在栽插、割草和放牧时,要穿高筒胶鞋或防护服,戴手套;下水捕鱼时,可穿上连鞋的橡胶防护衣裤。 涂擦防护药品也可预防血吸虫感染。在一些短期下水的生产活动中,可涂搽二丁酯油膏,凡有可能接触疫水的皮肤都要涂遍,不能漏涂。 口服预防药物。口服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可杀死进入体内的血吸虫童虫,预防效果很好。 为了提醒当地、尤其是外来人群不要接触疫水,当地血防部门

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治疗与防控措施「图」

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治疗与防控措施「图」 一、血吸虫病概况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根据患者病程、损伤程度、损害部位不同可将血吸虫病分为四类,即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类型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血吸虫病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 2020年1-8月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为44例,死亡人数为1人;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为113例,死亡人数为0人。 2010-2020年8月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统计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2020年8月中国血吸虫病死亡人数统计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为0.0081/10万;2018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为0.0104/10万。 2015-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5-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死亡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传染病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血吸虫病防控措施 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此,与其他的疾病防控工作相比,血防工作必须强调多部门合作、综合防治。 血吸虫病的防控措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血吸虫病治疗措施 1.支持与对症疗法 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患有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者应驱虫治疗。 2.病原治疗 (1)吡喹酮本药目前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口服、疗程短等优点。对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治愈率很高。副作用少而轻,可有头昏、乏力、出汗、轻度腹疼等。 (2)蒿甲醚和青蒿琥酯也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

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 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 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于2021年7月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和推广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会议现场庄重肃穆,与会代表均是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健康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疫工作代表。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来贺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重要意义,并对全国防疫工作做出指示。 会议首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李云第发言。她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疟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力度,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在过去几年里,我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加大了对血吸虫病防治的投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会议第二个环节是专家报告。会议邀请了我国知名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就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专家们表示,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我国部分地

区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仍然较高,尤其是贫困地区。其次,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多样,控制难度较大。再者,一些地方医疗条件偏弱,对于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综上所述,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会议第三个环节是现场发言。与会代表就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地防疫工作代表汇报了本地区的防治工作情况,并分享了一些好做法。大家一致认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是全国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合作。同时,还强调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护意识,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深入人心。 最后,会议总结了会议的成果,并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会议一致通过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这个规划明确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会议还决定设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加大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全国人民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共识,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是针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举措。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可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疾病。该病主要通过染病水源中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

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分析 [摘要] 介绍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现状,分析得出:防治手段落后、山丘环境灭螺困难、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生态湿地建设和自然灾害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难点,并针对防治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进行了思考,发现防治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分析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及达标考核评估方案对当前防治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当前重点是全面推进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进程;2015年四川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有效扑灭有突发疫情,巩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 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全省面积48.5万km2。境内地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是青藏高原;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其间的安宁河谷农业耕作发达。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中部为丘陵;盆地西部是成都平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的农业大省。四川为多民族省区,主要有藏、彝、羌、回等少数民族,全省常驻人口人口8107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盆地内全年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高于16℃,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左右,无霜期一般在300 d以上,盆地内有众多环境适宜钉螺生长,血吸虫病长期流行。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现对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难点及策略进行分析。 1四川省血防概况及现状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于11个市(州)63个县(市、区),662个乡,4 599个村,流行村复盖人口1 058.51万,钉螺面积2.90亿m2,防治初期全省有血吸虫病患者110万人,病牛10万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以县为单位的血吸虫病防治达标考核工作(当时的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相当于现在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到2004年前全省有27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按照2009-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纲要要求,将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高潮,截至2013年底又有21个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照地理环境、钉螺分布特点和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可分为湖沼、山丘和水网3种类型。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仍然较重,是我国血防的重点和难点。四川省全部为山丘型流行区,根据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和血吸虫病流行特点,通常把全省的流行区划分为平坝、丘陵和大山区3种亚型。平坝亚型地区环境相对单一,经济发达,防治初期疫情较重,现在疫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丘陵亚型和大山区亚型地区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现在疫情仍较重,是该省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1]。 2防治成就 经过几代血防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2008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取得巨大的成就:①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规律和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生物、环境、社会经济因素。②创新性地提出了蒲江、什邡、西昌、龙泉4种血防模式[1]。③在防治技术建立了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40mg/kg顿服疗法,首创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和地膜覆盖灭螺法。④在国内率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和监测。取得科技成果45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120多篇论文。我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的适用探索研究,在传播控制过程中普格县开展的垦殖灭螺,天全县

2024年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发展现状 摘要 本文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发展现状。首先介绍了血吸虫病的概念和流行情况。然后分析了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接着探讨了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关键挑战和机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建议。 1. 引言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某些螺蛳传播。血吸虫病在全 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全球疾病防治工作的进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也逐渐得到了关注。 2. 血吸虫病的概念和流行情况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主要攻击人体的肝脏和肠道。该病在流行区 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区。据统计,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血吸虫病,成千上万人因此死亡。 3. 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的 药物和疫苗成为了市场的主要产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由于血吸虫病的高发区集中在贫困地区,因此血吸虫病防治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渗透率相对较高。这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然而,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市场竞争激烈。此外,疫苗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 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关键挑战和机遇 血吸虫病防治市场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首先,血吸虫病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病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这限制了防治产品的销售。其次,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然而,血吸虫病防治市场也存在着一些机遇。随着全球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将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支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此外,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5. 发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发展血吸虫病防治市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投入,提高贫困地区血吸虫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力度,降低防治产品的售价; •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推广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一)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一)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 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

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人类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在急性期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消瘦乏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儿童得血吸虫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发展为侏儒症,患者将痛苦终身。 2、危害人类健康的“瘟神” 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断垣残壁、满目凄凉,出现了许多“无人村”“寡妇村”“肚胞村”等悲惨景色。如素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昆山,血吸虫病感染者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5%以上,有100多个“无人村”。高邮县新民乡农民在有螺的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真所谓“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血防形势依然严峻 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血防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一种生命力、繁殖力都很强的生物,加之有螺环境复杂,给灭螺工作增加了难度。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人口大流动使血防形势更加严峻。例如,我省某市一小学生暑假期间随父的船队去血吸虫病流行区,曾在江滩上戏水玩耍,回家以后生病入住市医院。医院因病孩高热不退给予多种治疗措施,疑为伤寒、白血病等而作各种细菌培养、骨穿刺,还转诊上海某医院,未果。后经血防部门工作的亲戚探病提出看法,即去血防站就

医,确诊为血吸虫急性感染,给予吡喹酮治疗痊愈出院。该患儿由于误诊使得病程延长,增加了痛苦,多耗费了近万元,劳民伤财。由于缺乏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导致一些人得病后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的这类病例并不少见,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临床医生的血防意识淡薄。 4、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县、市、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长江流域和四川、云南省大山区流行严重。 5、血吸虫的生活史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 当血吸虫卵随病人、病畜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体后,即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并主动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它们再经一次繁殖,产生大量尾蚴释放入水,此时如果人、畜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尾蚴则钻入人、畜皮肤内,转变为童虫,经过移行发育,最终在肝肠有关血管内定居寄生,成为成虫。成虫雌雄合抱、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两三千个。一部分虫卵在肝肠等脏器内沉积,一部分虫卵又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血吸虫病的传播过程,即生活史。 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宿主,其一谓终宿主,即被成虫寄生的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如牛、猪、羊、鼠等)其二谓中间宿主,即被幼虫寄生的钉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没有钉螺,血吸虫就无法繁衍,血吸虫病也不可能传播和流行。 6、钉螺的生态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