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

1.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

牛与红键牛。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远的回忆。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命运真正开始的人生。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灸”,“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然而,无论指明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无情的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伤感,“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妆淡抹彩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这就是史铁生对生命意识思索的开始。

3.探索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史铁生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探索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随着思考上网发展而不断深入、不断变化的。最早思考生之意义当然是从致残后跌入命运的低谷时开始的。这在史铁生精神自传性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有着详细的描述。作品主人公也是腿有残疾的小伙子,他致残后最受不了的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的痛楚。世人的歧视、偏见像浓雾一样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他遇见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这让倔强自尊的心灵无法忍受,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这么累,干嘛还一定要活着呢?在这静悄悄的深夜,死去,是一件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的事!他的心灵陷入了深渊,但他终于战胜了死亡的诱惑,走出了心灵的深渊。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与生死意义的领悟。他想,死反正是一件早晚必定会到的事,何必那么着急呢?等你实在熬不下的时候死神自然会来搭救你;但它还没来,说明你还有力气。有力气为何不活下来试试争取欢乐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试白不试,有力不用而让它浪费掉不等于傻瓜吗?在命运的航道上挥起你的双桨吧,这样至少可以在沉重的浆端感到抗争的快乐,比随意受摆布舒服,比闲着忍着多一些骄傲。从抗争中去得些快乐,欢乐不是挺多吗?真的,除去从抗争中得的快乐,活着还有别的事吗?人最终能得到什么呢?只能得到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快乐。[2]于是,他找到了自我拯救的道路:活下来同命运作顽强的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人的骄傲,争取心灵的幸

福。这就是那位残疾青年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也是当时的史铁生对生之意义的领悟。战胜了死的诱惑,同时也领悟了生之意义。从渴望死到勇于生,这是史铁生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此后他的作品的调子就再也没有《山顶上的传说》那么沉重、压抑、痛苦,而转向了深沉、宁静和平和。但这只是史铁生精神的初步解放,这次解放使他从自身厄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随着他对人生思考的深入,他又有了新的发现,从而对生之意义有了新的见解,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更大解脱,进入更加恢宏、深远、澄明的境界。这就是他发现了不只是不幸的的自己有自身的局限,而是人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不只是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中,而是人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这就是说,局限、困境不是哪个人独有的,而是人类都有的。于是,史铁生由对自身困境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一经如思考,史铁生就发现了人的许多与生俱来的根本困境。如,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人生来就有欲望,人的欲望无穷然而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产生痛苦,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宇宙无穷无尽,人类不可能穷尽未知,不可能把矛盾认识完,因而就无法彻底根除灾难和痛苦,无法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困境与生俱来、与生俱存,困境永远困扰着人类,给人的生存带来痛苦,那么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困境呢?史铁生认为,困境是上帝,谁也不能把它消除,因而对待困境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从精神上实现超越,从不断的精神超越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尊严。

生与死对史铁生来说,仿佛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没有人一出生就考虑怕不怕死的问题,可同时又很少有人能在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坦然的丝毫不去想或生或死的问题。他用一生的时间对生与死的问题不断地追问和参悟,这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思考本身就很沉重,更何况是关乎生死的话题。可他早已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变得宽容、坦然,变得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我与地坛》里也常常透着乐天知命的态度。他跨过了最黑暗最生不如死的那段日子,一切便柳暗花明了。史铁生是顽强的,他深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抱怨和顾影自怜,而是尽己所能去发挥他的价值,去维护生命的尊严。那些他在轮椅上完成的文字能给人激励,引人思考,说的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问题;那些在疼痛中写下的文字,看不出怨怒和愤懑,却带着对命运的冷静思索、传递着宽广深厚的情怀,给我们真实的慰藉和激励。

4.史铁生的生命哲学及其意义

史铁生痛定思痛之后的思想是睿智的、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他对生命的解

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对他的不公,毅然向它发起挑战。正如他说:“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命运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史铁生在苦难的生命体验里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这就是—信心和欲望。

他的生命意识即他的生命哲学。他用精辟、冷静、清晰、富有哲理的言语概括了生活的道理和生命的意义:“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诚就给谁特别的优惠。”[3] “信心,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时可以领受。”“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这是史铁生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睿智思想的表达,宁静心灵的告白。这是他对生命和命运解读的结晶,他不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更获得了新生,也为我们讲明了生活的道理和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5.结论

时事难料,波诡云谲。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不仅仅是属于文学的,也远远不只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在这个人们经常感到恐慌和无力的年代,内心强大的史铁生带给了我们许多精神的力量。正如那句颁奖词所说,“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我想,不管我们身体健全与否、心智有多成熟,读《我与地坛》,读史铁生,都会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思,这让我们学着去眺望、去窥视、去似是而非的思考,然后更勇敢地爱身边的人、更从容地活好每一天,等待天荒地老,最后完成生命最华丽的旅程。

6.参考文献:

[1] 《作家》2009年16期

[2]《史铁生作品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06期;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 1.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 生命意义的探索——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当代作家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在陕西插队时因双腿瘫痪后回京,开始文学创作。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文字的独特。他的文字注入了大量自身的精神情感,对生命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是生命的苦难与自我救赎的坚毅信念。 2010 年12月31日史铁生逝世。我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初中课本上的《我与地坛》。但这一切在当时离我太遥远了。但这次重读他的作品我又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不仅是因为他的写作风格,他的精神情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死亡对于史铁生来说并不陌生。失去双腿后的的他无数次思考过死亡,在无数个白天黑夜。他也用文字谈论死,但那必然只是他无限的思考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关于死的论述中被引述最多的一句,出自他1991年成稿的《我与地坛》。 在《我与地坛》中的许多句子让我记忆深刻。“先别死去,再试着活一活看。”这句话仿佛是史铁生多年来的心境写照。如果能感同身受的想一想,一个青年在大好年华时双腿残废是一件让人多么绝望的事,一时间所有生活都会难以适应,自己成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废人”

只能靠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人生除了绝望还是绝望,往后的日子就好像一个无底洞,怎么望也望不见希望。所以史铁生一开始也是长期的禁锢自己,他每天去地坛却不与旁人交流,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却连他的母亲也不愿接近。后来他母亲离开了,他也因此而后悔,他的母亲没能看到他的成就。“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正如他自己所写的文字,他仿佛在与自我的纠结中一次次地坚持下来,有些话他也终是说不出来,这也许正可以视作为一个男人的坚毅吧。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的热爱,他就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魅力;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他就无法数年坚持观察地坛的变迁和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才会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感悟出人生。史铁生用文字淡化痛苦,走出了人生的痛境,也影响了后来的我们。 史铁生美丽而浪漫的文字所潜藏的关于死亡的思考,那些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洞察生死、包容一切的宽厚,都是病痛赋予他的。但如果不是史铁生本身的才华与个性,那世间不过也只是多了一个被病痛折磨的倒霉的普通人而已。我想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各种各样的不遂人意,会失去很多,但坚持下去,就像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_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2009年4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p r,2009  第31卷第2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131No12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姬绪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当代小说;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Ⅰ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9)02—0096—05 收稿日期:2009—01—21 作者简介:姬绪进﹙1982—﹚,男,陕西子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 ———路遥“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史铁生总是平静地,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生命相关的消息。他在残疾的打击下,在死的诱惑下,经过苦苦的挣扎,最终走了出来,并认识到人类共有的困境,透析了生命,升华了死亡。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辆轮椅车,少了一双健康的腿。这个“特别的礼物”出现在他21岁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探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了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料着老黑牛与红键牛。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的克星,使“喂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久的回忆。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的人生。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炙”,“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1]。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最终无情地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感伤”,“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苦难的宿命 史铁生在苦苦的挣扎中,首先便遇到了自卑的纠缠。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给自卑下过一个著名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绪”。[2]那么,所谓“自卑情结”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即他所面临的处境及困难程度远 69

史铁生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赏析 对于史铁生,我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然而对其作品也就只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命若琴弦》。直到我从一名师范学校的老师转成一名高中教师,带着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学习了《我与地坛》两个片段,我才被他彻底地征服了。对于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一直是拒绝的,觉得一个残疾人的文章,必然自怨自艾,带着自己身体残疾的深深烙印,不能从正常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所以,每次打开高中语文课本,翻到《我与地坛》时,我都毫不犹豫地掀了过去,不愿意让视线稍作停留。直到有一天,那本书上所有的文章都读遍了,又无其它可读的书,百无聊赖中,实在无事可做,只好掀到那篇文章,极不情愿地看去。一看之下,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文中作者对待失落的沉静态度,对苦难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宛如一阵清新的风,轻轻拂过心田,在我的心头荡起久久不息的涟漪。 文章开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这是一场不平凡的相遇。一个濒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相遇了,一个在青春花季忽然残废了双腿,一个曾经琉璃朱瓦,玉砌雕阑,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垣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都遭遇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间的是淡淡的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味道。不一样的是,虽有着同样的遭遇,却有着不同的内蕴与气质。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作者说有一种宿命的味道。他家离地坛很近,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地坛不远的地方,中间搬过几次家,可越搬离地坛越近,所以作者认为:“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千年难逢的一次相遇,如同步履艰难辛酸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尽褪的女人,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地溶入心中。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相遇的镜头吧:“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接下来写我与地坛的相识相伴,相知相溶。地坛于“我”已不是简单的一座荒废的古园,不是冰冷的非生命的存在,它是良师,是挚友,是母亲。 园中的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存在的坦荡而自在,洋溢着勃勃的生机。“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索索片刻不停。”满园子的生物就这样执著热烈地生活着,有滋有味的存在着,动物和植物们尚且充满生命的活力,作为万物灵长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呢?经过无数次痛苦的思索之后,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由此我又进一步想到:“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作者的眼睛中,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再不是什么可怕的问题了。死都不可怕了,那么相对于死,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自身的残疾又算得了什么呢?正在这样不断的思索中,“我”才由失意走向振奋,由烦躁走向沉静,由脆弱走向坚强,由年轻走向成熟,地坛教会“我”宗教般地通过它走向令一个世界。 地坛不单单像良师般教会我许多人生道理,让我受到许多人生启迪,它更像一个挚友,时时刻刻陪伴着我。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那个园子,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过。“没处可去时,我便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跟上、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

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读后感 圣人或许可以看透尘世,而纵使是史铁生,在鬼门关中游走过几回,并在命运面前勇敢站起,尚不敢自诩圣人。我们,平凡的沙子,更不敢称圣人。 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圣人的宽阔胸襟,欲望驱使我们贪婪地追求,贪婪地想占有一切美好与幸福,因而更恐惧失去。以至于失去后,留下的尽是痛苦甚至绝望,却不曾体味我们拥有的美好。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病隙碎笔·之一》 我们总是这样,不断的为失去的而悲伤,又发觉我们也在不断的失去,却没注意我们也在幸福地获得中。在我们还在为上一次失去而伤痛时,其实我们正幸福地拥有现在,而此刻的幸福总要等到再次失去是才格外强烈…… 在面对失去时,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者,继续为现在的失去而痛苦,二者,珍惜现在的幸福,很显然,相同的

境遇下,后者更明智。(当然,如果有人愿意选择前者,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这是他的权利,或许他就是想要体味这一痛苦的过程。)所以,别总抱怨上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与拥有,失去相似。拥有现在便是生,失去生命便是死。与其日日夜夜恐惧死这一结果的降临,不如享受自己正拥有的生这一过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在最狂妄的年纪,上帝直接在史铁生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他失去了奔跑的权利,而上帝并未饶过这条脆弱的生命,接踵而来的是肾的近乎罢工……上帝的导演让他离死亡比我们近了一大步,他也曾迷惘,他也曾绝望,但在爱的延迟下,他终实现了“铁生”,活了下来,并勇敢的活了下来。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笔,不,是用心告诉世人,生与死,不过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无须恐惧,不必拖延。这生的时间和死的时刻我们无法掌控,而这生的过程和死的态度却紧握在我们手中。而后,他不再迷惘,不再绝望,他撞

史铁生散文

1.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2.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3.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5.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灵魂。” 路遥让我知道,我们无法让自己伟大,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崇高; 史铁生让我明白,命运多舛是种常态,但是生命可以平和而宏大。 ——题记 十八岁的时候,我遇到了路遥,他让我站在黄土原野上开始想漫长人生岁月该如何度过;二十四岁的时候,我遇到了史铁生,他教给我如何对待突来得灾难,如何摆脱自身个体的悲哀,以一种残缺走向另一种完整。 遇到史铁生不早也不晚正是二十四岁,那一年我在他曾经呆过的地坛反复的走动着,听着树间的鸟鸣,看着一切坠入苍茫的黑夜,呱呱的乌鸦归林扑扇着羽翅。不对,不能说我遇到史铁生,应该说那时我遇到了他的地坛,在他曾经停留的土地上想着他曾经思考过的类似问题。从地坛走出的史铁生走向生命丰盈的达观,以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讲述着自我之外的另一个自我,从小范围的自我进入宏大的自我。从而有了《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和《丁一之旅》等等,这些温暖宏大的文字。 遇到史铁生的地坛而遇到了史铁生,从地坛出发慢慢跟随他的脚步走到地坛之外,看到更为广博的世界。这个认识是从内心出发,然后又从外界到内心的两段路途。走出与回归是认识中的螺旋式走近,是一种从个体体验到一种哲学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从狭窄到广阔的认识,是从人到生命的过程。 他的文字是平和不铺张的明净,智睿的语句如太阳一缕晨曦洒照在清露上,折射着清凉的愉悦。残缺的身体表达着健全丰满的思想向内涵,超脱自我走向宏大。温醇如酒,缕缕清香,脉脉温情,这种丰满的思想意识让我们忘怀他不能行走的双腿。 有脚的人不过是登在山颠眺望人世,坐在轮椅上的他却是行在空中俯视人世,他的追问不是尘世完整生命的个体对个体人的追问,而是人对上帝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他不在是史铁生,而他却又是史铁生;或者说,史铁生不过是他一个个体,而他个体追问的却是一个群体。这就如用性爱来驱逐孤独,最后完成用更为广博的爱来完成个体孤独的涅槃。 对于用思想行走的史铁生,于读者来说的我们常常因为思想的健全忽视他的残缺,而史铁生是在正视自己的残缺后走向思想健全。从自哀自怨、怨天怨地到一种正视残缺,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史铁生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怨命——认命——知命。知命是完成涅槃的大乘之境。 怨命是愤怒,认命是无奈,而知命却是一种明朗的豁达。知其因果,看淡劫难,并把劫难看作一种动力,从这里出发体验生命过程。史铁生在这个时候说自己是个面对上帝而猜谜的人,他把个人的偶然看作是上帝不能做梦而让众生替他做梦的一个体验者,这种猜谜成为猜测上帝意图的游戏。他对话对象不在是人和人,而是人与主宰一切的上帝。超脱个人苦难体验的他,此时,一切月白风清,天高云阔。 我们可以从他文字看出这个痕迹: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认识是个过程,毕竟史铁生不是天才,不如傅雷说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那样:贝多芬终生所努力追求的境界,莫扎特一出生就站在那里了。史铁生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突然残疾了,不能动了,他需要审视自己的过去和正视自己的未来。痛苦,我想是避免不了的,俗话说半路盲了的人要比天生就盲的人痛苦的,与一个心里敏感的潜在作家而言,他的痛苦是双层的,从肉体到精神,这种痛苦比之一般人体会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 近来读了《史铁生作品精选》后,感触颇深,这本书可谓是史铁生老先生毕生所作中的精选。全书有五个部分组成: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剧本卷,书信卷;更是精彩纷呈,不过最令我有所感触的便是散文卷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这是散文卷的小前言,更是作者对着从小生长的地方的眷恋的表达啊!其中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更是让我有所伤感。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的表达,《合欢树》篇符更是短小,却又强有力地表达出了母亲对作者的深切母爱。二十岁时,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他不知还能干些什么,最后确定了写作这一条道路,那时的母亲已不再年轻,头上也开始有了白头发可母亲却从未放弃过,更是将所有心思放于此。总找来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又或者是洗,敷,熏,灸;即便“我”已不再抱有希望。可结果还是那么残忍,上帝还是没有眷恋“我”更是再一次治疗中差点失去性命,母亲放弃了,当她发现了“我”在写小说时,就如要治疗“我”一样的充满希望……母亲在为“我”寻找工作时,种了一颗刚出土的“含羞草”,直到多年以后母亲才知道这是一颗合

欢树,很是高兴更觉得是个好兆头,现在的合欢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母亲却不在了…… 而合欢树不仅是一棵树,它是母亲对孩子能够幸福的寄托,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更透过这篇短小的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也更因为母亲这般细心的倾心的照顾,使他没有被这残忍的生活所打败,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生活中的坎坷有时能摧毁人的心智,但有时也能给人华丽的转身。史铁生的破茧成蝶,他最感谢的人是给予合欢树生命的人—母亲,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的遗憾故意掩饰成平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思念化作无形的脚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作者更从这告诉了我即便生活在困苦,在迷茫,我们也一定要坚强的站起,因为你的身后不只有你一个!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可这并不是打倒你的理由,因而我们要不断的加油,让为我们不断付出的父母能够休息一下吧,天下父母心,却又是最辛苦的……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最大的回报,让那些爱我们的人能够看见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像作者,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母亲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即便我们做不了太大的回报,但理解会是对他们爱的最好回应!

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

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写作指导及范文 一、文题展示: 史铁生,于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作家史铁生遽然离世,几乎成了2011年这个元旦最为重大的公共文化事件,众声同悲,我们恍若失去一个极亲近的人。他的离去,让我们反思,原来在喧嚣的尘世中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在我们心里也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他的离去会带来一个如此巨大的空白,无法填补。史铁生身患残疾,长期被病痛所折磨,面对病痛,他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史铁生通过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即文学创作之路,并且也为之不断地坚持。 请你阅读史铁生的相关作品并以?感悟史铁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二、写作指导: 学生作文很容易陷入到对史铁生生平的介绍,或者仅仅是对史铁生精神的赞美,如此,就可能偏离了作文的要求。因此,在学生作文之前,我发放了关于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史铁生生平介绍、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以及有关作家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先走近史铁生从而?感悟?史铁生。 史铁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已然存在于当世,他的文学成就不容臵疑。不过,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史铁生留存给我们的精神意义。因此,感悟史铁生,要重在?感悟?,或者,我们要?感悟?史铁生的?感悟?。

二十一岁那年,正是青春勃发的史铁生,突然被一场灾难所击倒,从此他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几乎丧失生存的勇气。然而经过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他终于从深渊中走出来,越过一道道思想障碍,直至登上精神高地,从此活得热烈而辉煌。史铁生从接受苦难到理解苦难最后超越苦难的过程以及他对生命本体的思考应该是我们作文重点所在。 三、相关资料: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扶轮问路》《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姓名:罗军学号: 12228139 班级: 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人文情怀。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的人文情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自然;洗礼;人文情怀;母爱;地坛;思考;和谐社会 1.引言 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和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而史铁生笔下的人文情怀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情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2.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的影响因素 史铁生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不幸瘫痪返回北京医疗,在人生风华正茂且富有激情的时代下,然而自己却遭受这样的打击,也正因此他曾一度生活在哀痛于自暴自弃之中惶惶不可度日。他的脾气也是反复多变的,着实不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更令最爱他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在每日每夜的反复思考于纠结中,他最终走出了命运的深渊中,开始对整个人生从新规划,以及用一种人文情怀的去认识事物。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3.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构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史铁生作品精选精练

史铁生作品精选精练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

你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我”对他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 2.1 独特的人生 (2) 2.2 独特的感受 (2) 2.3 独特的作品 (3)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 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 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 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 对命运的反抗 (6) 4.2 对灵魂的拯救 (6) 4.3 对幸福的追求 (7)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 5.1 人与人的关系 (8)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1、引言 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曾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那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很多人需要他的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他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他的作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人和事,通过对这种表现的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比较文学作业 题目: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人文学院 汉语言102班 陈岩成 10112010202

史铁生的生命存在意识 1972年,史铁生因双腿瘫痪由陕西延安插队的山村回到了北京,对于一个正值青年的人来说,瘫痪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会怀疑生活,怀疑生命,怀疑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然后就会追问到死亡,在《我与地坛》与《合欢树》中,史铁生也因此而苦恼,脾气暴躁,特别是对他母亲的态度正是他那一时期挣扎的表现。正是在这痛苦的挣扎过程中,他不断接近着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或要到哪里去?当问到死亡的时候,也就是他在考虑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在生病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寻找着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存在的本身。自然而然的,他会受到十二世纪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哲学思想在史铁生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从而他的作品中就会存在很强烈的生命存在意识,追求着生命的意义。 在所有的哲学中,首先都会追问到人最终要到哪里去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了死亡的问题。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探讨到了死亡。而死亡,在人们现有的思维中就是虚空,是一种不存在。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等,存在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产生存在过程是荒诞的想法。这样,存在主义哲学也就陷入了自己的陷阱,对存在本身的探索也变成荒诞的。因而,存在主义就发展出了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解决荒诞问题的途径是就是宗教信仰,也就回到最初宗教的形态。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史铁生在刚刚瘫痪的那段时间里,他也想到人最终是要走向死亡的。生命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生存本身的意义在哪里?面对这些,他想去死,却又不甘心。他在《我与地坛》中和那个长跑的朋友说:先别急着死,再活下去看看。因为死亡终究是要来的。如果你今天想到了死亡,那么就从今天起你就当你已经死过了,剩下的日子的每一天都有是你赚的,那也就不用背着死亡的包袱艰难地往下走了。就像卓别林在一部喜剧中所说的:“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这样,史铁生也就不再总是考虑死亡的问题了,因为关于死亡,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活着的问题,生命如何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史铁生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都有涉猎和吸收。他相信有神论的方法,信仰上帝。也在行动中争取自己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在面对他自身所遭受的苦难时,他相信上帝。在《我的丁一之旅》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o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 ( 2011届) 题目:命若琴弦——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学院:鹰潭学院 专业:语文教育 学生姓名:张雅琴学号: 7011120351 指导教师:侯洪鑫 完成时间:2014 年 1 月 5 日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一为坚强的生命讴歌 二为病态的生存叹息 三为温暖的死亡祈祷 四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 参考文献

命若琴弦 ——论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个人的病痛经历让他体验到生命历程的苦难,他的文字表达出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从而将自己的创作与生命同构。他总是以审美的方式和文学的形式,审视和探寻着世间正常与不正常的灵魂。在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思,对存在的追问,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对灵魂的反省和拷问。 关键词:史铁生;苦难;生命意识 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生命存在的思索,对自我困境的救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扣问。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尔在其《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在经过了那么些思考之后,史铁生“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这样写道:“最后一件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节日终于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用个体苦难的生命体验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了寻求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史铁生生命中的一个个困难:活到最张扬的年纪双腿瘫痪,终日与轮椅为伴;被尿毒症折磨,躺在透析室看着血从体内流出来又回到自己身体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使他对于生命看得更加得彻悟。“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用一颗冷静而睿智的心向我们演绎了他追求生命的心理历程,演绎了他的生命意识。基于对史铁生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试从“生命意识的作品体现” 、“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两大方面展开来论述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来体悟史铁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面对自己的生存困境,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描述了人生来面临的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是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每天都会有人经历生离死别:过去已经历;现在正在发生;或者说将来即将面对……这是每个人一生必定会经历的事情。逝去一位可敬的长者,在他的家人看来,也许只会在那几个月里有难过、伤心的情绪,但在今后的扫墓过程中,可能只是淡淡一哭,之后就不再去在乎人的生老病死这一周期性的变化。试问这些当事人,你们可曾有思考过人为什么生而人又为什么死呢?可能有人会这样说:这不就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现象吗,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为什么,不必再去费脑筋思考了。 这时候就会有一个人站出来抨击你:人生下来就是赎罪的,他要来洗清他上辈子所犯下的罪孽,他是有任务并且有欲望而生的。这个说活的人就是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他已经思考过无数多个了,他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会每天问自己为什么要活下来,还有为什么会转移死的话题来让自己继续拥有着生命。 有可能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在成年之际经历过人生的大劫难就是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所经历过的困苦,比我们正常人要多得多,所以才会对生与死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一番见解。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里,处处流露出他对生的希望以及死的哀鸣。他是一个渴求拥有美好的生命,却同时又不畏惧死亡的恐怖的人,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思考的伟大作家。 也可以这样说,是轮椅造就了今天的史铁生,他的创作灵感大部分都是轮椅“赐予”的。只有经历过劫难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劫难所带给他的不行与机遇,是值得去思考和捕捉的。 生命,在史铁生的眼中,那可是极为宝贵的东西。也许在无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轮椅的那一刹那,史铁生仍然是无法摆脱失去双腿带给他的痛苦与磨难,但是在他触动写作灵感的那一瞬间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随之忘却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多大的槛啊,但他最终还是跨过去了,并且在写作领域里有卓越的成就,他就凭靠着自己的力量,成功了。在这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经历过多少个夜晚冥思,经历过多少次的重写及修改,才能换取一个“作家”名号的。或许他并不在乎这些名利,他只专注于塑造强大的内心世界,只沉溺于他广阔无垠的对生命的思考中。 在《宿命的写作》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自己呢,为什么写作?先是为谋生,其次为价值实现,然后才有了更多的为什么。”还有“至于写作是什么,我先以为那是一种职业,又以为它是一种光荣,再以为是一种信仰,现在则更相信写作是一种命运。”是的,写作是史铁生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命运。正是因为他选择了写作,所以才没有再去考虑且纠结于自杀,是写作带给他无限的思考和轻松的生活,他热爱写作,并且视它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他的作品中,各个地方都流露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因为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精彩的活着,所以他才会对生命抱以由衷的敬意。他不愿意无精打采地活着,这才利用写作来充实他的世界,一个属于他和生命对话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生命,所以他格外珍惜与生命沟通的机会,他才会将好的作品以及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我们众人分享。 他每天都在不断地思考、对话和写作间流连穿梭着,可能是因为极少有人去关照他、爱护她,他的作品中才会透露出一丝丝的空虚以及苍凉的感觉。我在品读他的作品时,时常会尝到他的内心既强大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他太寂寞了,寂寞到在他的文字里都能品出他多美期盼着有人能听听他的诉说,能替他分担一丝苦楚,能理解他内心的恐慌。 《对话四则》中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完美地对史铁生的内心做了个诠释,是他自己心里真正的内心独白。对话中,史铁生有说过是卓别林大师的幽默感拯救了他想死的心,他很感激卓别林的乐观和豁达。“要是你正正经经地陷入了绝望,你不妨听听幽默大师的话。当然,使我没去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静气地放弃自杀的念头却是因为听了卓别林的劝,以后很多次都是这样。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场电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个女人想自杀,但被卓别林扮演的那个角色发现了。女人很埋怨他,发了疯死地喊:‘你为什么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