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的确,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或许还会有人问,那如果放弃高考,直接踏入社会工作呢?我想反问你,你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知识中,有多少是能够直接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因为高考制度的存在,我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全部围绕着高考来,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多教一点都会被校领导批评是耽误时间。我很想问,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想绕过高考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怕是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工作吧。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但是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

当然,正如古话说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高考制度最英明的地方就是其社会与考生的双向选择性。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开始的几年这种双向选择性还是颇受大家好评的,因为这和当初文革时期推荐制度比起来要好太多太多了。虽然之后慢慢衍生出了许多问题,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考制度还是十分合理的。再从历年参

加高考人数来分析,据官方可靠数据统计,高考人数从1996年到2008年不断攀升(除1998年比1997年略有下降),这说明高考制度还是得到了中国大部分考生和家长的认可。虽然自主招生制度被不断呼吁,但是就目前少数985和211高校的实行效果看,结果并不很令人满意。因为自主招生的评判标准我们很难拿捏,这就使不少考生和家长萌生了“走后门”的念头。试想,如果现在就立刻不顾后果的在全国各大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那么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将被彻底打破。因此根据现阶段中国国情分析,高考制度还算是比较完美的一种高校选拔制度。【3】

三、高考改革的方向

尽管中国的高考方案存在不少弊端,尽管国外的选拔制度有着不少优势。但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大国,我国的国情与发达的西方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而不可照搬其他国家优秀的制度,必须依据国情,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的方案。

1、保留高考,但不完全以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录取考生。

中国近年来,每年有一千万左右的考生报名高考。如此众多的考生,如果向国外一样通过学校自己来招募学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统一的一次考试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还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这一次考试可以加大全国卷的普及范围,甚至实行全国性的统一试题,只在个别题目上稍作变化,来降低不同试题带来的不公平性。

2、增加平时考试。

可以在高二,高三实行全省或全市的阶段性考试,并将成绩加权,算作考生的平时成绩。而最后的总成绩将由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的考试与高考不同,需要体现出各省市教育的不同特点,因此具体考试内容与方案可由各省市自行制定。此项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是否稳定,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更高的公平性。

3、强化自主招生。

在我看来,自主招生是一个很好的录取优秀生源的途径,然而先进的自主招生制度却存在很大的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关系。由于自主招生成绩的不公开,与面试的自由性,自主招生可以被许多有关系的人利用,进而实现特殊意义上的作弊。而今后如果实行了平时成绩的制度,自主招生就可以以平时成绩为依据,结合面试,特长,分省份进行招生。并且,自主招生的结果一定要公开,过程要进一步透明化。

4、考试科目。

高考科目可以由原先的分文理,改为自行选科。例如,重要的语文,数学,英语必选,而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任选三

门。这样一来,就避免有些同学学习理科却很喜欢历史,但无从发挥的窘境。再者,可以按照报名院校规定必选科目。例如文科院校必选政治,工科必选物理等等。如此选科目考试,也可以加快高中教育的改革,让同学们自行选择学习的科目,有方向的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做题的书呆子。【4】

5、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到高考成绩中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在认真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组织相应的考试。将学业水平成绩综合到高考成绩中可以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可以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并且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6、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

分类统一考试可给考生多次考试机会,也多一些选择机会,对考生是一件好事。对高校更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高校更有针对性地选拔适合本校的培养对象,对教学组织工作也会带来极大方便。这种分类考试无论对考生还是对高校,都是公平的。

四、高考改革的意义

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

高考改革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选拔人才

高考要适应社会对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特长的选拔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深化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差异性需求,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立交桥”,促进人的选择性、多样性、全面化的发展。

2、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高考制度改革,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挥棒。考试指挥棒挥向减负、减压力,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供空间。是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的推手。改革将在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方面迈出新步。待系列配套政策跟进后,有望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的需要。

3、维护社会公平

高考之所以被社会和老百姓关注,一是在当今社会,高考依然是改变人们命运的重要途径。二是高考是通过实践反复证明的,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一个选拔制度,高考分数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然而现实中,重点高校本地化、农村生源逐渐减少等区域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在我国现实的社会诚信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教育公正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底线,社会民众对高考改革的公正性、公平性、权威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考试制度来说,公平是首要价值。如果损害公平,则制度完善就失去了前提。高考改革既不能拿学生的前途及社会稳定来轻易做实验,也不能等有一天诚信机制健全了再来搞改革。高考只有在健全制度,实行严格管理和有效监督这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公平、公正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才会接受,民众才能放心。

高考制度改革就是要实现高效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不但需要看到的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更重要的看到创新能力,以及专长、特长。并要保证公平、公证性和可广泛实施性。应善于运用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科技手段、扩宽改革思路,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吴鹏森,中国高考的新思路——探索与争鸣,2013·04·05

【2】刘智运,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走向——湖北招生考试,2006·06·20 【3】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的讨论——百度文库

【4】中国高考选拔制度改革方案——百度文库

【5】高考制度改革的意义——制度网,2014·12·17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中特期末论文3-论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论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的历程。中国的改革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一步一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这三十年间,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也伴随着诸多遗憾。改革永无止境,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已经过去将近一半时,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横空出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深化改革的问题再一次被放在了中国新一轮发展风暴的中心。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吸取成功的经验,警惕失败的教训,就成了当今中国急需思考的问题,也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现状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也伴随着诸多新矛盾的产生。改革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经济体制方面:近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其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的。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与其在国内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正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接着是城市工商业,尔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循着这个足迹,我们可以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二年,即从1979年开始的农村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把原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就带动了广大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把农业搞活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第二步是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把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冲破了原有指令性经济一统天下的樊笼,把城市工商业搞活了,促进了工商业的大发展。第三步是从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开始,改变了只承认计划经济不承认市场经济的旧观念,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样就把国民经济全方位搞活,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政治体制方面: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迈出了步伐,但是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步伐,政治体制改革只能算是小步伐,而且,有时在前进中还伴有一定的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一、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1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 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 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 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2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 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 3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 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 “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 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 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 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4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 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 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 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 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针对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 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 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诚信 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 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2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埋头苦学。但这种模式被认为只能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无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许也是在邻国日本拿到多个诺贝尔奖的刺激下,中国决定首先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中国教育部9月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宣布2017年在全国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大基础科目中,英语科目将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减轻“一考定终身”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另外,《意见》规定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擅长的3科计入高考成绩,每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将成绩较高的一次计入总成绩。 悲壮的高考 为什么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压垮学生。在6月份高考的当天,全中国被一种异样的气氛包围。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神考试,在高考当天不会鸣笛。公交和地铁也对考生免费。考生在家里反复确认是否带了学生证和准考证,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考场。午饭只吃自带的盒饭,以防在外面吃饭发生食物中毒。 考场外站满了一脸焦急的家长。学生走出考场后,家长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为孩子加油打气,而不会询问考得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达727万人。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残酷的高考竞争。 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召开了一场招聘会。在体育馆内,一汽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中国国有企业的招聘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学号:160308520137 学生所在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张振华 任课教师:黄伟英吴云 教师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年11月

16级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张振华 南昌航空大学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首先来自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反思。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还来自思想的解放,当时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教训和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往开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建国之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急于使我们的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迅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发展战略,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重点项目的建设,这样在制度安排上就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从国际上来看,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使得苏联很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发生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基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迅速地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选择在当时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独立的社会主义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高考制度的发展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30多年的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改革,举世关注,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改革,举世困惑,世人称之为“中国之谜”。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不足?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番讨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的历程,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一难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过近三十年改革的伟大实践,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前提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犹如大海中的航标灯,是引领前进方向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理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导读"高考"的确是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从邓小平拍案恢复高考的1977年开始,大学之门成为很多青年命运的分水岭。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评论]一、中国高考:承担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 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就表面现象或一般作用而言,高考不过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然而,高考与升学、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同时,高考已经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教育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它不仅仅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 从外延看,高考改革涉及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

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利益,从内涵看,高考改革涉及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 因此,我国的高考的社会本质不是单纯的大学招生考试,也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而首先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育领域的高考都成为社会转型的"突破口"的重要原因。毫不讳言,我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全国高考 二、公平还是效率:尚未停止的争论 既公平客观又不导致片面应试,这是一个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与在许多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所不同,在考试选才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选拔性考试最初虽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长期实行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在有关高考改革的争论中,"效率派"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综合考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来选拔大学新生,应该说最能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最符合效率原则。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却容易损害公平原则。

中国改革开放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 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一,一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割裂或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入停顿或倒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建立在对国情的清醒和正确认识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争取和团结改革开放中新产生的各社会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依靠人民、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奋斗目标和检验标准,切实做到改革发展为了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顾海兵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今年已经是第27个年头了。回顾这27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均发生了质变。中国的制度已经由计划模式转型为市场模式。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27年来仍有极少数几个领域几乎没有什么质变。高考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对中国高考制度要求改革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目前由于高考录取率的升高(达50%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压力似乎有所减弱,但随着对品牌和质量要求的上升,高考制度面临的改革压力实质上并没有减弱。 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久远看,必定是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改掉或废除目前的统一招生模式。从近期看,必需对现行模式进行改造。这里就改造作点新的分析: 第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好的制度使比较坏的人变成比较好的

人,而坏的制度可能会使好人变成坏人。所以,中国的所有改革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必需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的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过去我们经常区分体制和制度,我以为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中国的改革没有出路。所以必需是制度的改革。 第二个观点,对中国教育和科技问题我们现在必需站在危机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现在不是简单讲中国教育有没有问题,而是说危机,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教育面临危机呢?我看可以从这样几个标志认识: 一是绝大局部同学对我们的教学不太满意,这可以从他们的厌学情绪上得以验证。假如我们同学有这样一个总体评价,难道我们说教育还没有危机吗。 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是不太满意的,不只对中学小学,对大学也是一样,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不满。 三是从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察,从广大教师角度观

浅析日本高考制度

浅议日本高考制度 张家勇1朱玉华2 [摘要]日本高考包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和大学自主组织的个别学力检查两部分,二者成绩按照不同比重计入总分。除此之外,日本大学还为外国留学生、归国者子女等举办特别考试,也安排少量推荐入学名额。日本高考既保证了全国要求的统一性,也维护了大学招生的自主性,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个别学力检查;前期日程;后期日程 近年来,中国高考改革成为各路专家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也是大众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阶段,邻国日本就对我国产生过重要影响,了解一下日本现行高考制度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目前,日本拥有746所大学,其中国立大学87所,公立大学76所,私立大学583所。[1]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是统一的,私立大学则自己组织入学考试。由于日本私立大学社会声望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入学考试也存在很大差异,有高中校长推荐入学、调查书选拔、入学办公室考试等,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日本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包括文部科学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简称全国考试)、各大学自主组织的前期日程或后期日程(即个别学力检查)。录取依据是两次考试的成绩综合分,综合分是全国考试和高校自主考试各科成绩按照不同配点(比重)加起来的总分。全国考试和大学自主考试的各科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没有全国统一规定,各大学及院系可以自由确定,部分院系把全国考试成绩按照综合分的30%计入总分,高校自主考试的成绩按照70%计入总分;也有各占50%的案例。 除此之外,国立或公立大学为海外归国子女、二战后中国抚养者后代、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外国留学生及社会人安排特别考试(代表日本参加过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高中生也可以通过特别考试入学),也接受少数推荐入学的考生(大阪大学2010年招收3240名新生,接受推荐生21名)[2]。推荐生通常要接受面试,推荐考生必须成绩优秀且对所报考专业相关研究和学术有浓厚的兴趣,负责推荐的高中校长必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通常要求推荐考生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全国考试,大学自主组织的个别学力检查则可能免考。 一、全国考试 日本高中和中国相似,都是高二开始分文理科,高一的时候所有学生都学习完全一样的课程,高二分科后就开始有所侧重。文科生的外国语要求比理科生高出很多,理科生的数学要求则比文科生高出很多。按照文部科学省的要求,所有高中都开设类似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日本全国性高考由文部科学省下属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组织,该中心是独立行政法人,1990年成立以来每年元月中旬开考,时间两天,目的是判定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学习的完成程度。采用全国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大学包括所有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以及部分私立大学,各大学利用该考试主要是判定考生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学力水准。 日本全国考试科目由六个教科(学科)构成:外国语、日本语、数学、理科、公民、地理历史,每个教科又有很多科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都是一个小时,考试题型全部是标准化选择题。外国语包括英语、汉语、法语、韩语、德语,考生可以任选一种。日本语包括 1张家勇(1972-),男,安徽金寨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教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2朱玉华(1976-),女,河南温县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组织部,历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21年中国改革经验

2021年中国改革经验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 中国的改革并非“华盛顿共识”的渐进版本,而是完全不同的改革思维模式的结果。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以及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不清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试、大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改正。现在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过程的重要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尽管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但要过的河有多宽,有多深,彼岸是个什么样子,则是不清楚的。换句话说,虽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明确的,但究竟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特点、能够促进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模式,人们或者是不清楚的,或者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因而也就不可能清楚改革所面临的任务、风险和艰巨性。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从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和检验标准,不断消除体制中不利于生

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同时,根据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和任务的变化,不断对过去提出的改革目标和措施进行调整,并提出新的目标和措施。 有人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我认为这种说法低估了中国改革领导者的思想境界。从中国改革的实际过程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中国改革的实际过程总体上是一个逐步用市场体制代替计划体制的过程。但这样的概括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从更深的层次看,中国改革始终坚持的,并非是市场的或计划的取向,或者某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体制调整,不断消除经济旧体制中制约生产力提高的因素,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三个有利于”。换句话说,只要能够解决中国不同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改革者既不会刻意放弃计划或行政手段,也不会盲目采用市场或经济手段。在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看来,不论是计划还是市场,甚至不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不过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国改革的实际过程之所以呈现出市场化的取向,并非是确立或坚持了市场化的目标使然,而是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在不断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案中所做出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正是由于坚持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或先验的目标模式出发--选择改革目标和改革举措,渐进改革才在不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和不断促进中国生产力发展中逐步使得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