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一、大气层

1、大气

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风、霜、雨、

雪等);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

阻挡

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5)保护地球。(6)大气层提供资源。

3、

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2)气体的对流

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密度小),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密度大),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分层高度(千米)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

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500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4)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北方的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下边?

制冷空调,冷气(密度大)下沉,容易形成对流,装在上方有利于达到制冷效果。

暖气(密度小)上升,装在下方容易形成对流,有利于达到制热效果。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一般认为,化学物质氟氯烷烃(常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增加3%,还会导致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1)降水现象:液态降水(雨、阵雨等),固态降水(雪、冰雹等),还有混合型降水(雨夹雪等)。(2)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等

(3)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雾、大雾、浓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

(4)雷电现象:雷暴、闪电、极光。(5)其它现象:大风、飑、龙卷风、积雪、结冰。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最高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高温度的仪器。在水银球颈部插入一小玻璃管,或将管口紧缩,当温度升高时,水银膨胀,越过狭小之颈部而上升,但温度下降时,球部水银收缩,因颈部狭小,管内之水银不能随之降入球部,水银柱遂在颈部处中断而留於管内,显示最高温度。最高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最低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低温度的仪器。最低温度计为酒精温度计,在最低温度计酒精柱内,置一黑色指标,为一长约2厘米之两端呈球状之玻璃棒,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收缩,因酒精柱顶之表面张力作用,指标随之移动,即向酒精球部后退,当温度上升时,酒精柱上升,而指标因无外力推动仍留原处,指示最低温度。最低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

为什么最高温度计与最低温度计水平放置?为了防止重力作用影响读数。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干湿球温度计是测定气温、气湿的一种仪器。由两支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支用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浸入蒸馏水中,称湿球温度计。由于包住湿球温度计的纱布吸水后蒸发吸热,所以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小。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双金属片在温度改变时,两面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温度下,其弯曲程度发生改变。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温度计。

1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华氏温度,单位为华氏度(°F)

华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将水的冰点规定为32度,将水的沸点规定为212度。其间平均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华氏度。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华氏温度= 9/5×摄氏温度+3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存在并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和毫米汞柱(mmHg) 1 mmHg = 133 Pa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为什么高压区多晴朗天气?低压区多阴雨天?

由于空气的上升,使地表面的气压下降,形成

低气压;而上升的空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水汽逐渐凝结,在高空形成云,云积聚后可能形成降水。反之,如果空气下沉,地表面气压加大形成高气压,由于高空气体下沉遇热不会出现水汽的凝结,也就不会出现结云,故是晴燥天气。

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

20、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外界气压为 1×105 帕时,一般家用压力锅内的压强接近2×105帕。锅内水的沸点在120℃左右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

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压强计算公式:

P = S

F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此公式算出的是两个压强差)

四、风和降水

23、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高度上,风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24、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常用8种风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

北、西北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风速常用分级表示

风向标:测风向风速仪:测风速

25、空气的湿度:湿度计(干湿球、毛发、自动感应湿度计)

最常用:干湿球湿度计,由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组成,

湿球温度计球部有湿棉纱包着。原理:湿球温度计的棉纱中水分蒸发吸热,温度计温度

较低。空气中湿度越小,蒸发越快,温差越大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的读数,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读数,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再查表得出相应的湿度

26、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天气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大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变软,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27、云或雾: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

28、水汽凝结: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很难再容纳更多的水汽,如果气

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

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

29.降水的条件: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100%、降温以及凝结核(空气中的微小灰尘颗粒)。水汽凝结形成运云后,当遇到降温时,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增多而逐渐增大,形成雨滴、雪或冰雹将落地面。

29、降水包括:雨、雪、冰雹,最常见的为降雨

30、降雨量:雨量筒收集后倒入雨量杯测量,雪、冰雹等溶化后测量。单位:毫米(mm)

五、天气预报

32、每一个天气预报用语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降水概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总云量占空比例天气状况12消失降水量(毫米)等级8/10以上阴大于30 暴雨

5/10~8/10 多云15~30 大雨

3/10~5/10 少云5~15 中雨

3/10以下晴小于5 小雨

33、天气图“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连线

锋面: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暖空气要强);

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冷空气要强)

34、天气系统:

高压、低压、冷锋、暖锋等

A:高压;B:低压;

C:冷锋过境;D:暖锋过境后

E:西北风(高压吹向低压)

(1)判断哪个系统强大,主要看影响范围,范围越大,就

越强大,一般为高压或低压

( 2 )过境时:冷锋:降雨、降温、大风暖锋:降雨、升温(3)过境后,都是晴朗天气

六、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35、气候: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气候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造成的

36、

37、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原因:暖湿气流遇到阻碍,沿着迎风坡向上爬升,温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降雨;在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故降雨少

38、季风: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季风分布广,以亚洲季风最强、分布最广)

39、我们东部季风形成的原因:

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高),太平洋气温高(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低),风从中国大陆吹响太平洋

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低),太平洋低温低(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高),风从太平洋吹响中国大陆

40、竺可桢:我们著名气象学家,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公元1900年,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至今,气候波动时期

41、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气温的变化和全球的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42、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总是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逐渐升高的过程中

4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农业灌溉等能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增加湿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害

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

44、温室效应: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

45.热岛现象: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经济高度发展、能量消耗较多、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特殊地区,使城市形成了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雾霾增多的特殊气候、使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

七、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46、我们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

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以西以北地区是非季风气候区,分布有: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温差大,越北气温越低,降水越少。1月气温最低。北方农作物生长期长,能积累更多营养;南方气候温暖,适合反季节水果)

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东部气温高,降水充沛,对农业非常有利。7月气温最高)

48、我国各地气候特点

温度:夏季,普遍高温;冬季,越往北往西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年较差越小,越往北,气温年较差越大(冬、夏气温差)

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

49、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原因:远离海洋,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瓜果甜(青藏高原地区1月和7月气温平均相对较低,与海拔高有关)

50、

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下渗

52、台风结构示意图

台风眼内,风平浪静、云量少,因为气流下沉

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狂风暴雨,气流上升形成厚厚的云墙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一、大气层 1、大气 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风、霜、雨、 雪等);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 阻挡 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5)保护地球。(6)大气层提供资源。 3、 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2)气体的对流 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密度小),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密度大),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分层高度(千米)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 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500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4)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北方的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下边? 制冷空调,冷气(密度大)下沉,容易形成对流,装在上方有利于达到制冷效果。 暖气(密度小)上升,装在下方容易形成对流,有利于达到制热效果。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一般认为,化学物质氟氯烷烃(常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增加3%,还会导致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1)降水现象:液态降水(雨、阵雨等),固态降水(雪、冰雹等),还有混合型降水(雨夹雪等)。(2)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等 (3)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雾、大雾、浓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 (4)雷电现象:雷暴、闪电、极光。(5)其它现象:大风、飑、龙卷风、积雪、结冰。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最高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高温度的仪器。在水银球颈部插入一小玻璃管,或将管口紧缩,当温度升高时,水银膨胀,越过狭小之颈部而上升,但温度下降时,球部水银收缩,因颈部狭小,管内之水银不能随之降入球部,水银柱遂在颈部处中断而留於管内,显示最高温度。最高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最低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低温度的仪器。最低温度计为酒精温度计,在最低温度计酒精柱内,置一黑色指标,为一长约2厘米之两端呈球状之玻璃棒,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收缩,因酒精柱顶之表面张力作用,指标随之移动,即向酒精球部后退,当温度上升时,酒精柱上升,而指标因无外力推动仍留原处,指示最低温度。最低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 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 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②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oC;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在22-27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 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③晴朗:白天气温高(大气削弱少),夜晚气温下降快(大气逆辐射弱),日温差大。 阴雨:白天气温低(大气削弱多),夜晚气温下降慢(大气逆辐射强),日温差小。 3.意义:①减少了气温日较差;②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③维持全球

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填空式)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内有,能吸收紫 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1、天气:是指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晴空万里电闪雷鸣气候:冬雨夏干终年高温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五要素)等。 3、气温:空气的。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 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2)。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F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具体事例: (1)覆杯实验;滴管中的液体不滴落;挂钩吸在墙上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3)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2)。

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_初一地理

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_初一地理 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天气和气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们,快要考试了,同学们要好好地复习一下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⑴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⑴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初一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中考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 §3.1天气: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书本46面图3.6)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晴阴多云降雨霜冻雷雨降雪雾等。 §3.2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海洋8月,陆地最冷月出现在1月,海洋2月。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最寒冷的大洲为南极大陆。 §3.3主要降水类型 1、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气;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类似的道理,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3、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3.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气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2、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二力平衡》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二力平衡知识点总结 一、情境导入 二、课堂探究 知识点1:力的平衡 阅读课本第20 页,完成下列问题: 1.放在桌面上的花瓶处于状态。花瓶受到的力是和桌面对花瓶的。 2.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处于状态。在竖直方向上,汽车受到的力是和;在水平方向上,汽车受到的力是和。3.物体不受力时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受力的情况下,物体有时也会保持状态或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 4.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状态或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这几个力叫 力.5.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 知识点2:二力平衡(活动3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电梯受和向上的,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2.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猜想: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等有关。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装置,木块与小车的质量相等,如图所

示.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2)把小汽车放在(填“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向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个盘内砝码的质量(填“相等”或“不相等”)时,小车静止。 (3)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把小汽车扭转一个角度后松手,发现小车,这是由于小汽车所受的两个拉力F1 和F2 。 (4)如果将小车从中间锯开,小车的两部分(能不能)平衡。总结: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的两个力,如 果、,并且在,这两个力就彼此平 衡。 知识点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和方向. (1)如图1 所示,吊在空中重为5N 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N。 图 1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茶杯受到与是一对平衡力。 (3)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汽车受到的重力与是一对平衡力;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与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或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 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阻力,火车将减速;如果牵引力阻力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练一练: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竖直下落,降落伞和人共受重力为1000N,在此过程中伞和人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为. 三、达标练习: 1.在下图的各图中,哪个图中的两个力能够平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 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 (变化) 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 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 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 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 手机短信、打电话 ⑷天气预报的内容: 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1. 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3.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4.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5.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6.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7.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参差分布,加之陆地地形高低起伏较大,都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地多。 8. 气温值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气温的单位为℃,读作摄氏度;PM2.5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又被称为“隐形杀手”

机械振动 知识点总结

机械振动 1、判断简谐振动的方法 简谐运动: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特征是:F=-kx,a=-kx/m. 要判定一个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首先要判定这个物体的运动是机械振动,即看这个物体是不是做的往复运动;看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没有平衡位置;看当物体离开平衡位置时,会不会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是不是足够小。 然后再找出平衡位置并以平衡位置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再让物体沿着x 轴的正方向偏离平衡位置,求出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若回复力为F=-kx,则该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特点 简谐运动涉及到的物理量较多,但都与简谐运动物体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x 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 如果弄清了上述关系,就很容易判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3、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简谐运动的对称性是指振子经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位置时,振子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速度、动量等均是等大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动量的方向不确定)。运动时间也具有对称性,即在平衡位置对称两段位移间运动的时间相等。 理解好对称性这一点对解决有关问题很有帮助。 4、简谐运动的周期性 5、简谐运动图象 简谐运动图象能够反映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因此将简谐运动图象跟具体运动过程联系起来是讨论简谐运动的一种好方法。 6、受迫振动与共振 (1)、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其振动频率和固有频率无关,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受迫振动是等幅振动,振动物体因克服摩擦或其它阻力做功而消耗振动能量刚好由周期性的驱动力做功给予补充,维持其做等幅振动。 位移x 回复力F=-Kx 加速度a=-Kx/m 位移x 势能E p =Kx 2/2 动能E k =E-Kx 2/2 速度m E V K 2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 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聞創 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 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 )和毫米汞柱(mmHg ) 1 mmHg = 133 Pa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 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 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 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20、气压对液体沸 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 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22、压强计算公式: P = S F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此公式算出的是两个压强差) 四、风和降水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案1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通过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 、 、 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 。 ⑶影响:天气对 、 、 、 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内容: 卫星云图: 表示海洋、 表示陆地、白色表示 。 不同地区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 ,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学习地理不能只盲目做题,更多的是要从题目中掌握知识的漏点,巩固地理方面的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吧!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 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这篇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2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梳理 2.1大气层 知识点1大气的作用及大气的温度 1.大气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而且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大多数紫外线,避免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强紫外线的伤害,同时,大气层的水汽可以成云致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2.大气层具有缓冲作用,避免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过于剧烈,永远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温度,不会因为过冷或过热而导致生物死亡. 3.大气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12km以下和55~85km的范围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其余高度则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知识点2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其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底层的对流层. 点拨: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目前地球大气上界有多高,说法不一.在1000km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km处,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500km 分层高度(千米)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17-55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55-85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500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知识点3对流层 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1.对流层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大;高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小. 2.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初中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first section "Weather and Climate" less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

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第四章世界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