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他由水路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次游历。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颔颈两联,把触目所及的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诗题中的“送别”点明送别朋友,但整首诗形象奇伟,境界高远,风格雄健,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

16.请赏析尾联的妙处。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反对不经过亲身实践而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5.D项,“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本诗更多是诗人送别故乡,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16.使用拟人手法,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想象奇特,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17.(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他由水路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次游历。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颔颈两联,把触目所及的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诗题中的“送别”点明送别朋友,但整首诗形象奇伟,境界高远,风格雄健,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 16.请赏析尾联的妙处。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反对不经过亲身实践而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5.D项,“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本诗更多是诗人送别故乡,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16.使用拟人手法,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想象奇特,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17.(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前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翻译】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

月下独酌·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月下独酌·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月下独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月下独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共四首。其中第一首最著名。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解】: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⑽交欢:一起欢乐。 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首府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伊斯阔家附近,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迁家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天宝元年(742)因玄宗妹玉真公主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受玄宗恩遇,因得罪宠臣贵妃,被赐金遣返。安史乱中,入永王李璘幕。永王遇害,受牵连下狱,流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遇赦。晚年漫游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宣城(今属安徽)一带,卒于当涂。有诗1035首。 [注释]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远:远自。平野:大平原。大荒:无边的原野。江:长江。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仍:频频。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着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阅 读答案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阅读答案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

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阅读答案:答案:1.怜;2.A; 解析: (1)1分 (2)2分 《渡荆门送别》《送严士元》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22题。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严士元②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③今已误儒生。①此诗是李白25岁初次出蜀远渡荆门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②严士元是

吴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2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2.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 。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书村网”21. 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22.答案: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54.(2011·广西省河池市)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28. (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 发了之情。(2分) 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答: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大概写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在首句描绘了一幅独饮的画面,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背景。在花丛间摆放着一壶美酒,这是一个

很优美的环境,如果此时两三个好友相邀在这里谈笑欢饮该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一个“独”字,遏制了这种可能,诗人是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这美丽的景色反衬了诗人孤独的身影,诗人越发显得孤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自己形单影只,但是诗人并不甘心这样寂寞地独饮,他看到了天空的明月,还有自己的影子,这样再叫上自己,那么不就是三个人了吗?此句一出顿时打破了开场单调孤寂的氛围,场面变得热闹起来。这里诗人想象奇妙,立意新颖,且又自然合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诗人盛情邀请明月和自己一起饮酒,但是,月亮毕竟是不懂酒的,而影子也只是空随诗人,不会饮酒。诗人写到这里又让人心中为之一紧,这该怎么办呢?也许写到这里诗人可能会陷入孤独愁苦的情绪吧,但是,没有。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豁达写就一笔,暂且让它们陪我喝酒,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及时行乐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饮酒渐渐进入醉态,开始载

歌载舞起来,诗人歌唱时,看到月亮在天空中徘徊不去,好像倾听着他的歌声。身舞影动,因为诗人在酒醉中舞姿很不规范,所以,在月光下诗人的影子也变得零乱,在模糊中好像诗人在和影子一起跳舞,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诗人一个人自娱自乐,把酒言欢,竟然好似比和他人共同饮酒更加欢快、热闹,从中可见诗人旷达的心胸。“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醒时和明月、影子欢娱,非常快乐。待到自己酩酊大醉,停下来的时候,月光和身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四句中,诗人与月亮、影子好像相交多年的老友。无情的月亮和影子在这里却变得满含深情。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真诚地和明月、身影表白要永结无情游,约定在银河相见。诗人不忍和它们分离,于是诗人想到这个“无情游”,无情游就是忘掉世间的利害,忘掉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他人的存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诗人就永远和月亮、身影不再分离了。诗人和月亮、影子共同去银河过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这是何等的自由、逍遥啊。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

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 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阅读训练】: 一: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二: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 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三: 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____________顺序描绘的。 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四:

李白《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李白《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李白《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月下独酌》为例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读诗歌。 2.透过李白的饮酒诗解读李白的内心世界,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孤独寂寞。 【学法指导】 披文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本课重点借助《月下独酌》指导学生借助吟诵、想象、品鉴、质疑等方法,深入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下一步深入解读古诗、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力打下基础。 1.吟诵悟其情 吟诵,用声音传达诗中韵味、气势、情致。反复吟咏,用自己的心灵与声音去碰撞诗人的灵魂与声音,反反复复,二者合拍之时,便心有灵犀。 2.想象入其情 融入联想与想象,揣摩并补足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如临

其境之时,便恍然顿悟。 3.品鉴咀其情 品味鉴赏绝词妙句在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情感传达等方面的独特效果,从而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质疑解其情 生疑而激思,激思而求证,百思而得其解。沿着疑惑去追思问题的真相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解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布置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这一步意在扩充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为学习李白饮酒诗做准备。 2.布置学生将《月下独酌》中存有疑惑的字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 3.布置学生融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揣摩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将《月下独酌》改写成现代文。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 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 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 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 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 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 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 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 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 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

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 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 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 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 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 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 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 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 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 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 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 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 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

李白诗词《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诗意 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作品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渡荆门送别》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想内容】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名句赏析】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五年中考】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2题。(4分)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全诗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全诗赏 析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全诗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⑴ 【其一】 花间一壶酒⑵,独酌无相亲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⑷。 月既不解饮⑸,影徒随我身⑹。 暂伴月将影⑺,行乐须及春⑻。 我歌月徘徊⑼,我舞影零乱⑽。 醒时相(同)交欢⑾,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⑿,相期邈云汉⒀。【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⒁。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⒂。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⒃,勿为醒者传。【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⒄。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⒅。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⒆,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⒇。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注释译文: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间:一作“下”,一作“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已经。不解饮:不会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⑾交欢:一起欢乐。 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⒁酒星:在星相学上,天上有酒旗星。《晋书·天文志》云:“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⒂酒泉:酒泉郡,汉置。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肃省酒泉市。 ⒃酒中趣:典出《晋书·孟嘉传》:“公未得得酒中趣耳。” ⒄“三月”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城”一作“时”。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7.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6.描绘了群山远去,平原无际,江流奔涌的辽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17.不同意这种说法,“送别”二字不可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3] [4] [5]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希望能帮助到您! 《渡荆门送别》原文: 年代: 唐作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 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 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 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

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对比阅读题

[甲]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乙]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请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并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B.乙诗尾联以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C.甲诗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D.乙诗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答案:1.D。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并不是喜。 2.答题示例:(1)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2)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月下独酌》李白全文赏析

《月下独酌》李白全文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品译文】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举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与我和影子成了三人。月不能与我共饮,影徒然跟随我的身体。暂且伴随月和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我吟诗时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舞。清醒之时,你我尽管寻欢作乐,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我愿与你结下忘情之友,相约在遥远的银河!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名家点评】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李白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当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党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器”,自然遭到排挤。但他身为封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排遣心中孤寂苦闷。于是,有了这首诗。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相伴对饮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于是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来,三“人”对酌。从一人到三“人”,场面仿佛热闹起来,但其实更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由月、影引发议论,点明“行乐须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和影子毕竟不能喝酒,它们的陪伴其实是徒劳的。诗人只是暂借月、

渡荆门送别(李白) 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翻开课本,《渡荆门送别》。 二、解题 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荆门”是哪里?“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三、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

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 四、朗读全诗 五、研习诗歌 (一)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三)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1.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