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波动学基础

第四章波动学基础

第四章波动学基础
第四章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波动学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条件。

2、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表达式的方法。

3、了解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

4、掌握两波干涉时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5、理解波的干涉、了解行波和驻波。

本章教学内容

§10-1波动的基本概念

§10-2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10-3波的能量

§10-4波的叠加

§10-1机械波的形成波长周期波速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定义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机械振动称为波源,参与振动传播的物质为介质。水波,绳形成的波,弹簧形成的波,声波等

2、产生机械波的必要因素:

(1)首先要有一个振动的物体,即波的激发源,称为波源。

(2)波源的外面,还得有能够随波源而振动的介质,称为弹性介质,故机械波又称为弹性波。

形成机械波必须要求介质有弹性,没有弹性或完全刚性的介质内是不能形成机械波的。在弹性介质中,各质点间是以弹性力互相联系的。已经开始振动的质点要依靠这种弹性力的作用来维持振动,还没有开始振动的质点也要依靠这种弹

性力的作用而陆续介入振动,使振动的状态传播出去,形成波动。由此可见,波源和弹性介质是机械波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3、波的分类

按照波速和质点振动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个类型。

(1)横波

我们来分析一个简单的、理想的模型,看机械波是如何由波源产生并在介质中传播的。如下图所示,一根绳子沿x轴放置,绳子的左端o点有一个波源,它在进行简谐振动。波源带动绳子,就有波不断从o点生成,并沿x轴向前传播。波的图形称为波形,对于机械波来说,波的传播过程也就是波形推进的过程。波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观察表明,波在绳子上是匀速传播的。随着时间的延续,可以看到,波源随时间的余弦振动在空间被匀速地展开,也生成一条余弦曲线,曲线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不断向前平移。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在图中我们只作出了从t=0开始从o点发出的波形(实际上波形应该是一直向前伸延的)。

在什么讨论中,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要把波的传播速度和质点的振动速度区分开来。在图中可以看出,波速是振动状态传播的速度,它是匀速率的,波一直向前传播;而波动中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是往复变化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运动而并不随波逐流。

下面我们定量地讨论这个模型。我们用x表示波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y表示它们振动的位移。于是,图中o点的振动方程为

0cos()

2

y A t π

ω

=-

t=0时(见最上面一个图),o点的相位是-π/2,它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到t=T/4时,o点的相位变为0,

它的位移为正最大。此时o点的下一个考察点

a点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

即相位为-π/2,这正是t=0时o点的相位。到

t=T/2时,o点的相位为π/2,它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负方向运动。此时a 点的相位为0,a点下一个考察点b点的相位为-π/2,…到t=T时,从o点开始,沿传播的方向看过去,a、b、c、d各点的相位依次为3π/2、、π、π/2、0、-π/2,是由近及远依次落后的。

(2)纵波

在波动中,如果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这种波称为横波。如前面知识点图中的绳波就是横波,横波的图象是峰谷相间的图形。如果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这种波称为纵波。如下图中所示,将一根弹簧水平放置,扰动弹簧的左端使其沿水平方向左右振动,就可以看到这种振动状态沿着弹簧向右传播。纵波的图象是疏密相间的图形。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也是纵波。

4、机械波的特征

从上一个知识点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谐波的传播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1)各质点振动的周期与波源相同,都等于T,即它们在进行同频振动。

2)若我们在同一时刻(例如刚才分析的t=T时刻)考察各点的相位,振动的相位是从波源开始由近及远依次落后的。若我们在不同的时刻考察同一个相位,例如-π/2这个相位,从前面的图中可以看到,t=0时它在o点,t=T/4时到达a 点,然后才到b、c、d点,是在由近及远地向前推进,这就是波的传播概念。波的传播实质上是相位的传播,相位传播实质上是在描述波动中各质点之间相位的关系,它是波动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二、描写波动过程的物理量

1、周期T

一个完整波通过介质中一点所需的时间,叫做波的周期,用T表示。

2、波长

简谐波传播时,其图象是周期性的,我们把波的同一传播线上两个相邻的同相点(相位差为2π)之间的距离称为波的波长,用λ表示。由此我们可以判定,相距为整数个波长的两点的振动肯定是同相的(相差为N2π)。

3、波速u

波的传播实际上是振动状态即相位的传播,因而,波速实际上指的是相位的传播速度,即相速度(相速)。即在介质中波源的振动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距离。波速决定于波所处介质的弹性,即介质特性决定了波速。一个完整波通过这一点的过程中,该处的质点将进行一次全振动,所以波的周期就是该质点的振动周期,也即是波动中介质的所有质点振动的周期。容易理解,波速u 、波长λ和周期T 三者之间有如下的简单关系

u T λ

=

4、频率ν

周期的倒数,即单位时间内波动所传播的完整波的数目。

u νλ=

5、振幅(波幅)

波在形成后,各个质元振动的振幅叫波的振幅或波幅。除平面波外,介质中各处的波幅一般是不相等的。

6、波阵面、波前和波射线

我们把波动过程中,介质中振动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面称为波阵面,简称波面,把波面中走在最前面的那个波面称为波前。由于波面上各点的相位相同,所以波面是同相面。波面是平面的波称为平面波(如下图(a )),波面是球面的波称为球面波(如下图(b ))。

描述波的传播方向的有向曲线称为波射线简称波线。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波线总是与波面垂直,且指向振动相位降落的方向。所以,平面波的波线是垂直于波阵面的平行直线,球面波的波线是以波源为中心沿半径方向的直线,沿半径向外传播的称为发散波,沿半径向球心传播的称为汇聚波。

(a)平面波的波阵面和波线(b)球面波的波阵面和波线(图中只画出球面波阵面的一部分)

§10-2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1、什么是波函数

在波动中,每一个质点都在进行振动,对一个波的完整的描述,应该是给出波动中任一质点的振动方程,这种方程称为波动方程(或波函数)。我们知道,简谐波(余弦波或正弦波)是最基本的波,特别是平面简谐波,它的规律更为简单。我们先讨论平面简谐波在理想的无吸收的均匀无限大介质中传播时的波动方程。

2、平面简谐波的特点

我们在上一知识点中知道,

(1)平面简谐波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相同。

(2)对于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平面波,各质点的振幅也相等。

(3)因而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仅相位不同,表现为相位沿波的传播方向依次落后。

3、平面简谐波函数

设平面简谐波的周期为T,波长为λ,波速为u,对于波线上的两点,见下图所示,若B点比A点距离波源要远l,l称为A、B之间的波程,就是波由A 点到B点所经历的路程。一个振动状态从A点传到B点需要一段时间Δt=l/u,

即A 点的振动到达某一状态后,要过Δt 这么一段时间B 点才到达这个状态,也就是说,B 点的振动要比A 点在时间上落后。 l l t T u λ?== 由于A 点和B 点在进行同频率的简谐振动,按前面讨论过的两个同频率振动的相位差和时间差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A 点和B 点的相位差

2π2πl

l l Tu u

?ωλ?=== 这表示B 点距离波源比A 点每远一个λ,相位落后一个2π。从上式我们容易判断,在同一波线上的两点,若它们的距离为整数个λ,则它们的振动同相;若它们的距离为半整数个λ,则它们的振动反相。

下面我们通过对相位的分析给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如下图所示,设有一列平面简谐波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波速为u 。取任意一条波线为x 轴,设O 为x 轴的原点。假定O 点处(即x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o y A t ω?=+

现在考察波线上任意一点P 的振动,设该点的坐标为x 。如上所述,P 点和O 点振动的振幅和频率相同,而P 点振动的相位比O

点落后。O 点到P 点的波程为x ,则P 点的振动在时

间上比O 点落后x t u

?=,故P 点的振动为 (,)cos[()]x y x t A t u

ω?=-+ 也可以通过相位差来进行推导,则P 点的振动在相位上比O 点落后2πx

?λ?=,故P 点的振动为

(,)cos(2)x y x t A t ωπ?λ

=-+ 不难验证,以上两个方程实际上是同一个振动的两个不同的表述。它们都表示的是波线上(坐标为x )的任一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这正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沿x 轴方向前进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4、波函数的意义

cos[()]cos[2π()]x t x y A t A u T ω??λ

=-+=-+ 1、当x 固定时,波函数表示该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并给出该点与点O 振动的相位差.

2πx x u λ

?ω?=-=- (,)(,)y x t y x t T =+,波函数具有时间周期性。

2、当t 一定时,波函数表示该时刻波线上各点相对其平衡位置的位移,即此刻的波形。

212112122π

2πx x x ???λλ-??=-==

2πx ?λ??=

波具有空间的周期性

3、若,x t 均变化,波函数表示波形沿传播方向的运动情况(行波)

5、波动过程中质点的振动速度与加速度

介质中任一质点的振动速度,可通过波动方程表式,把x 看作为定值,将y 对t 求导数(偏导数)得到,记作

y t ??。以常用的波函数为例,质点的振动速度为 sin ()y x v A t t u

ωω?==--? 质点的加速度为y 对t 的二阶偏导数:

222cos ()y x a A t t u

ωω?==--? 由此可知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变化的。

二、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求解

例1、见教材315页

例2、有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见下图。如果x 轴上坐标为x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00cos(]x y A t ω?=+,试求:(1)波动方程;(2)坐标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3)原点处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

(1)如图所示,设考察点为x 轴上任意一点,坐标为x 。从x 0到x 的波程为x-x 0,按相位落后的关系,x 处质点的振动相位

比x 0质点落后02x x πλ-,故x 轴上任意一点的

振动方程,即波动方程为

0cos(2]x x y A t ωπ?λ

-=-+ (2)把x=0带入上式,即得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00cos(2]x y A t ωπ?λ=++

(3)原点处质点的速度为

0000sin(2)y x v A t t ωωπ?λ

?==-++? 加速度为

2200002cos(2)y x a A t t ωωπ?λ

?==-++? 例3、一简谐波逆着x 轴传播,波速u=8.0m/s 。设t=0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

示。求:(1)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简谐波的波动方程;(3)34

t T =时的波形曲线。

(1)由波形曲线图可看出,波的振幅A=0.02m ,波长λ=2.0,故波的频率为

,角频率为。从图中还可以看出,t=0时原点处质点

的位移为零,速度为正值,可知原点振动的初相为-π/2,故原点的振动方程为

(2)设x 轴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x ,从该点到原点的波程为x ,按相位落后与距离的关系,x 处质点振动的时间比原点处质点超前

,故x 轴上任意一点

的振动方程,即波动方程为

(3)经过3T/4后的波形曲线应比图中的波形曲线向左平移3λ/4,也相当于向右平移λ/4,如图中虚线所示。

我们看到,如果知道了某一个质点的谐振方程,通过相位(或时间)超前或落后的概念就很容易得到谐波方程。

例4、有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周期为T。如果x轴上坐标为x0处的质点在t0时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正在向负方向运动,试求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解】按题意可知,x0处质点在t0时的振动的相位为π/2。由于x0处质点振动的相位每过一个T要增加2π,所以x0处质点在任意t时的振动相位为,故x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从x0到坐标为x的任意一点的波程为x-x0,按相位落后与距离的关系,x处质点的振动相位比x0质点落后,故x点的振动方程,即波动方程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简谐波的通式用拟合的方法来求出波方程。注意到,对于正行波,x前面应该取负号,我们设波方程为

按题意,x0处质点在t0时的振动的相位为π/2,即

于是得到

代入通式即得波函数

用简谐波的通式通过拟合来求波方程是一个很简洁的方法,在数学上这相当于由通解定解的过程。由于通式中已包含了波动方程的全部物理思想,所以可以很直接地通过对比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10-3 波的能量

一、波的能量

当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质元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因而具有动能,同时该处的介质也将产生形变,因而也具有势能。

波动传播时,介质由近及远地开始振动,能量也源源不绝地向外传播出去。波在传播中携带着能量,能量随同波一起传播,这是波动的重要特征。

以平面简谐纵波在棒中传播的特殊情况为例,对能量的传播作简单说明。

1、动能

在棒中任取长度为Δx,截面为S,体积为=SΔx的体积元。体积元的质量为,r为棒的质量体密度),在不引起混淆的时候,我们也常把它简称为质元。当波动传播到这个质元时,这质元将具有动能和弹性势能,设棒中平面简谐波的表式为

质元的动能是

由于质元的振动速度为

代入上式即得

2、势能

对质元的势能的分析要复杂一些,可以证明(过程可以参考相关书籍)(在平衡点处质点上下作用力合力为零,但形变达到最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答案】A 【解析】法国是最早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术语的国家。1971年7月16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并制定了《在终身教育的范围内有关继续职业教育组织的法律》,简称《终身职业教育法》,该法案第一条法规即“终身职业教育是国家的义务,……继续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该题选A。 2.()的颁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学制 【答案】B 【解析】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旧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因此该题选B。

3.美国现行学制属于()。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混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 【解析】现代的学制无外乎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的学制只不过是这个系统性与阶段性的不同的组合。由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例如,英国的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例如,美国的学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与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是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例如,前苏联的学制。 4.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此,我国学制发展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这个学制包含着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第七讲:色彩学基础知识讲解学习

色彩学基础知识 有时候,观察我们拍完的照片,会发现,整体色调和我们看见的不一样,可能有点偏红,或者偏蓝,或者偏其他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色不同,其实是光在作怪。 光与色 摄影作品主要是借助光完成的,没有光就没有摄影。我们能看到被摄体及被摄体的颜色,就是光的作用。或者说,只有被摄体使人眼有光感时,才能使人眼有色觉。有光有色,无光无色,在漆黑一片的屋子里,根本谈不上看到被摄体的形状和颜色。物体有两种,一种为发光体;一种为不发光体。我们所讲的多是不发光体,发光体极特殊,对摄影作用不大,故不在论述之中。 光分为两种,一种为可见光;一种为不可见光。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光一般为白色,实际上光不是单纯的白光,而是一种混合光。当日光通过三棱镜时,才能分解成一系列色光,这也称为色散现象。日光分解后大部分光人眼看不见,人眼能看到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凡是人眼看不到的光,就称为不可见光,凡是人眼能看到的光,就称为可见光。

可见光谱的色光有七种: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可见光都是按照不同的波长排列的。也可以说,光是按波长辐射的一种电磁能,就如水的波纹一样,是波浪式进行的。日光辐射的电磁能有伽玛线、X光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光波的波长极其微小,以毫微米为单位,每一毫微米等于一毫米的百万分之一(mm/1.000.000)。人眼对波长辨别的范围,大约在380毫微米(光谱中紫色)到760毫微米(光谱中红色)。但是,当波长小于400毫微米时大于700毫微米时,人眼对这两端光的感受能力接近于零,所以把可见光谱定在400到700毫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是红色光,最短的是紫色光。其实在整个光谱中,波长为700~600毫微米的光,呈现出不同的红色;在600毫微米左右为黄色,然后为绿色;500毫微米左右为青色,最后转为蓝和紫色。在光谱中红、绿、蓝这三个色段均为主要色,也叫摄影三原色。 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虹,把日光中所含的光谱成份显示出来,这和三棱镜分解日光中(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各种光谱成份的道理基本一样,也很好的证明了上述的观点。 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具有各种各样的色彩,由于不同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饮食与营养习题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1.人体得重要热量来源 (A) A、蛋白质B、脂肪C、碳水化合物D、维生素 2.下列哪种元素以化合物得形式出现(A) A、碳、氢、氧、氮B、钾、钠、铁 C、钙、镁、磷D、铁、锌、铜 3.钾、钠、钙、镁得作用 (B) A、构成机体重要材料B、维持肌肉、神经细胞兴奋性 C、促进生长发育D、酶系统得激活剂 4.脂溶性维生素就是 (A) A、维生素A、DB、维生素A、B C、维生素D、CD、维生素PP,、M 5.根据体重公式计算。属于正常范围得体象:(A) A、±10% B、10-20%C、 10-20% D、>10% 6.为增加组织修补能力应多给予(B) A、碳水化合物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7.为成人进行管喂饮食插入胃管深度(C) A、35-40cm, B、40-45cm C、45-55cm D、50-55cm 8.鼻饲插管过程中,病人发生呛咳,呼吸困难时应(D) A、嘱病员作深呼吸B、将病员头部抬高 C、拨管重插D、停止片刻,嘱深呼吸,再轻轻插入 9.插胃管时反复插管可致(C)

A、胃粘膜损伤B、声带损伤 C、食管损伤D、口腔粘膜损伤 10.为提高昏迷病人鼻饲插管得成功率,在插管前应采取得措施(A)A、使病人头向后仰B、使病人头向前仰 C、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再插D、使病人下颌向前仰 11、鼻饲法操作错误得做法就是(C) A、鼻饲量在刚开始灌注时不超200ml B、应检查胃管就是否通畅 C、检查胃管就是否在胃内可注少量温开水 D、如灌入药物,先将药片研碎溶解 12.禁忌使用管喂饮食得病人就是(D) A、昏迷病人B、口腔手术病人 C、食管狭窄得病人D、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病人 13.给昏迷病人插胃管时,当插入咽喉部将下颌贴近胸骨柄就是为了 (A) A、增大咽喉部通道弧度B、顺利通过气管分叉处 C、顺利通过膈肌D、减少胃道粘膜损伤 14.对病人得饮食护理工作中,以下哪种做法不妥(B) A、双目失明者可帮助她进食B需停止治疗,保证进食 C、尊重病人对饮食选择D需喂食者,可按其习惯行事 15.为病人管喂饮食后,再灌入少量温开水,其目得就是(D) A、使病人温暖、舒适B、便于测量、记录准确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他是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除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外,还有以下两方面。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也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应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统一。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前者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必由之路。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二者为互为依据的关系。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10章(饮食与营养)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A1 型题 1. 下列物质中能够保护细胞膜,防治坏血病的是 A. Vit A B. VitB C.VitC D.Vit D E. Vit E 2. 正常成人每日需水量是 A. 200 - 500ml B. 500 ~ 1000ml C. 1500 - 2000ml D. 2000 - 3000ml E. 3000 ~ 4000ml 3. 下列矿物质中构成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是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4. 为适应不同病情需要, 医院饮食分为 A. 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B. 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试验饮食 C. 治疗饮食、普通饮食、试验饮食 D. 普通饮食、流质饮食、软质饮食 E. 普通饮食、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 (二)A2 型题 5. 女性,26 岁, 生长在山区,因长期甲状腺素合成不足而乏困、情绪低落,对 这个患者应该注意补充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6. 男性,9 岁,诊断为贫血,考虑该患儿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为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7. 男性,56 岁心脏病患者需要低盐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每日食盐不可超过 A.1g B.2g C. 3g D. 4g E.5 g 8. 女性,63 岁冠心病患者需要无盐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每日饮食中钠含量 应低于 P125 A.0.5g B. 0.7g C l.Og D. l.5g E.2. Og 9. 女性,49 岁心衰患者需要低钠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毎日饮食中钠含量应 低于 A.0.5g B. 0. 7g C. l.Og D l.5g C. 2.Og

色彩基本知识教案

《色彩基本知识》 一.授课班级:基础班 二.学科:美术 三.课题《色彩基本知识》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与懂得色彩主生的基本条件以及绘画用色的基本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 六.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色彩三要素及同种色、类似色、固有色、条件色与色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类似色、对比色的组合调配。 七.课的类型:讲授课 八.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法、图片展示法、启发法、练习法相结合 九.教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色卡,类似色与对比色的范围,示范用的水粉纸若干张,水粉画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教材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黑白电影或是黑白电视节目,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只有黑、白、灰的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一两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所以说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是单调的。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颜色呢?光进入视觉的三种形式:1.光源光(自然光、人造光)2.透射光3.反射光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通过物体的吸收、反射或穿透作用,反射回来的色光作用于人的视觉,便产生了某种色彩的感觉。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是直觉。 (二)颜色 色彩范畴:色彩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范畴 无彩色:黑、白、灰色。

有彩色:红、黄、蓝等含彩的色。 我们在画色彩的时候,什么颜色是必不可少的呢? 1、三原色 不能用其它颜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不是全部)。 原色包含两个系统:光的三原色和和色料或颜料的三原色! (1)色的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 (2)色料的三原色:紫红,柠檬黄,天蓝! 在一张画里面,同一种颜色不同距离的物体我们证明体现呢? 2、间色 又叫"二次色"。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由2种原色调配出来的。红与黄调配出橙色;黄与蓝调配出绿色;红与蓝调配出紫色,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在调配时,由于原色在份量多少上有所不同,所以能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 3、复色 也叫"复合色"。复色是由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由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复色是的纯度最低,含灰色成份。复色包括了除原色和间色以外的所有颜色 一个物体由于受到光的影响,暗面我们一个怎么体现呢? 4、补色 是广义上的对比色。在色环上划直径,正好相对(即距离最远)的两种色彩互为补色。如:红色是绿色的补色;橙色是蓝色的补色;黄色是紫色的补色。补色的运用可以造成最强烈的对比 (三)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即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不同的波长给人不同的色彩感受!红、橙、黄、绿、蓝、紫色每个字代表一个具体的色相!注意:色相是由波长决定的,所以比如粉红色,暗红色,灰红色是同一色相(都是红色相)只是彼此明度和纯度不同而已! 色相可以分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 2、明度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最适合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1、热能(energy):就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与生长发育及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的能量,由食物内的化学潜能转化而来。 2、营养素(nutrient):就是能够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及调节与维持生理功能作用的物质。 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维生素与水、膳食纤维 3、蛋白质:就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含有碳、氢、氧、氮及少量的硫与磷,正常人体内约占蛋白质16%-19%。 4、碳水化物:又称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5、矿物质:又称无机盐,包括除碳、氢、氧、氮以外的体内各种元素。 6、维生素:就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脂溶性与水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Vit A/D/E/K 水溶性:Vit B1/B2/B6/B12及叶酸/C 7、医院饮食的类别与每类饮食的主要种类。 (1)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软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流质饮食 三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饮食 (2)治疗饮食四低:低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一少:少渣 一无:无盐、低钠饮食 (3)试验饮食:潜血试验饮食、胆囊造影饮食、肌酐试验饮食、尿浓缩试验饮食、甲状腺碘13I试验饮食 (4)基本饮食:适合于一般病人,对营养素的种类、摄入量不做限定性调整的一种饮食。 (5)治疗饮食:就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与营养素,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6)试验饮食:亦称诊断饮食,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与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8、各类饮食的适用范围 (1)普通饮食:消化功能正常;无饮食限制;体温正常;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 (2)软质饮食:消化功能差,咀嚼不便者;低热;消化道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半流质饮食: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中等发热;体弱;手术后患者 (4)流质饮食:口腔疾患、各种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疾患;高热;病情危重、全身衰竭患者 (5)高热能饮食:热能消耗较高者,如甲亢、大面积烧伤、结核、肝炎、胆道疾患、体重不足患者及产妇等 (6)高蛋白饮食:高代谢性疾病,如烧伤、结核、恶性肿瘤、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大手术后等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低蛋白血症患者;孕妇、乳母等 (7)高纤维素饮食:便秘、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 (8)低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者,如急性肾炎、尿毒症、肝性昏迷等。蛋白质供给不超过40g/d (9)低脂肪饮食:肝、胆、胰疾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肥胖症及腹泻等病人。每日脂肪量<50g ,肝胆胰病人<40g/d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 个体自身的因素 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 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 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 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基护第十章试题及答案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试卷 一、填空题 1.人体的六大营养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人体的主要热能来源是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些物质又称为热能营养素。 3、肾功能不全者摄入动物性蛋白,忌用___________,肝性脑病患者应以____________为主。 4、鼻饲流食量每次不超过___________毫升,间隔时间不少于___________。 5. 医院饮食分为基本饮食,_________,__________。 6.基本膳食包括普通饮食、__________ 、半流质饮食、____________四种。 7、影响饮食与营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社会因素。 8、隐血试验饮食用于隐血试验的准备,以协助诊断()。 9、鼻饲时成人胃管插入深度为(),鼻饲液的温度为()。 10、要素饮食原则 ____ 、 _____ 、____开始,逐渐增加。 11、无盐饮食一般用于___________ 患者。 12、营养状况的评估包括影响因素的评估、_______________的评估和_________________ 的评估。 13、胃肠内营养是采用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能量及营养素的支持方式。 14、要素饮食主要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供给患者。 15、管喂滴注要素饮食的方式有____________、间歇滴注和____________。 16、间歇滴注方式注入要素饮食时,每日____________次,每次____________ml,每次输注持续时间约____________。 17、配置好的要素饮食溶液应放在___________以下冰箱保存。防止被细菌污染。 18、要素饮食不能用于幼小婴儿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胰腺疾病患者慎用。 19、长期鼻饲者应每天进行____________次口腔护理,并定期更换胃管,普通胃管____________更换一次,归集硅胶胃管____________更换一次。 20、胃肠外营养时输液导管及输液袋应______小时更换一次。 二、单选题 1.夜盲症是由于哪种营养素缺乏引起的:() A、维生素B B、维生素D C、维生素A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2.脚气病是由于哪种维生素缺乏引起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 E、维生素PP 3.鼻饲的适宜温度是:() A、34℃ B、35℃ C、38℃ D、41℃ E、45℃ 4.错误的插鼻饲管的方法:() A、先用清水擦净一侧鼻孔 B、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 C、插管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粘膜 D、插管时病人如恶心,嘱其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E、若病人呛咳、发绀,嘱其做吞咽动作以帮助插管 5、第七营养素是指() A、维生素 B、膳食纤维 C、微量元素 D、常量元素 6.关于鼻饲错误的是:()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4章 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 1.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在教育学里,教育制度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教育制度不仅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而且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2)学校教育制度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为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了大、中、小学的严格区分,形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内容包括:大学和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幼儿教育机构、研究生教育机构以及成人教育机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正在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 (3)双轨学制 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与单轨制相对。双轨制设有两套学校体系,一套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另一套为劳动人民子

女设立,小学毕业只能升入各种职业学校,不能升入普通中学和大学。前者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者师资设备差,教学质量低。两套学校体系形同双轨,互不沟通。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口号下,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延长普及教育年限,双轨制已有所改变,小学阶段已经统一起来,中学阶段则按能力分流。 (4)单轨学制 答:单轨制是与“双轨制”相对的学校制度类型。以美国的学校制度为代表。单轨制只设一套学校体系,从小学到大学上下沟通。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与双轨制相比,这种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5)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一体化”)。其方法是:①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而不是课程和教师;②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理——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③广泛应用小组学习法;④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①终身教育作为与战后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

基本色彩学认识

基本色彩学认识?色相:是指红、黄、蓝三色。三色内任何的 两色配色后,所延伸出来的会变成红、橙、 黄、绿、蓝、紫的顺序。 ?色性:色彩给人的感觉、联想有冷暖之分, 成为色性。冷色系给人以寒冷、沁凉的感觉, 如湖蓝、翠绿等。暖色系给人以温暖感觉的 颜色,如红色、橙色。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又称亮度。明度 最高的是白色,最低 的是黑色。 ?纯度:颜色的鲜明程度,又称彩度、饱和 度。纯度最高的是原 色,最低的是复色。

?互补色系:在色相环中180度角相对的颜色为互补色。 ?相近色系:在色相环中,以某一颜色为基准间隔60度的颜色。 ?同色系:属于相同色系的不同明度的颜色。在某一纯色中逐渐加入白色,色彩会越来越亮;而逐渐加入黑色,色彩会越来越暗,这些色彩都是属于同一色系。

?颜色的意义: ?色彩搭配的技巧和原理 为配合鞋款陈列的美观,鞋款陈列时,必须注重色系的搭配。鞋款陈列可采取同色系、近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搭配方案陈列,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配色方案: A、暖色调:即红色、橙色、黄色等色彩的搭配,这些色调的运用,可使专柜呈现温馨、和煦、热情的氛围 B、冷色调:即青色、绿色、紫色等色彩的搭配。这种色调的运用,可使专柜呈现宁静、清凉、高雅的氛围。 C、对比色调:即把色性完全相反的色彩搭配在同一空间里。例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灯。这种色彩的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亮丽、鲜艳、喜庆的感觉。当然,对比色调如果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产生俗气、刺眼的不良效果。这就要把握“大调和,小对比”这一个重要原则,即总体的色调应该是统一和谐的,局部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小的强烈对比。

色彩设计学基础知识

色彩设计学基础知识 一、色彩的物理性质 1、光与色 A、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光是发生色彩 感觉的刺激物,色彩是视觉器官的结果。 B、色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波长和振幅决定。光波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 别。振幅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 2、物体色 A、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以后,会产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透明物体的 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所决定的;不透光的物体,它的颜色取决于对 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射和吸收的情况。 B、物体表面色的饱和度(纯度)取决于选择性吸收的光量和表面反射的光 量,它实际与物体表面的性质有关。 3、光源的演色性 二、色的分类 1、无彩色系 指黑色、白色和由黑白色调和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2、有彩色系 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彩。 三、色彩的基本特性 1、色相 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2、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净程度,表示颜色中含有色部分的比例。 3、明度 色彩的明亮程度(两种情况): A、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同一色掺入不同颜色或黑色时会使明度降低。 B、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最低,红色为中间明度。 四、色的混合 1、三原色 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 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颜料的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 青(湖兰)。 2、混色理论 间色: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 复色:间色与原色相混或间色与间色相混 对比色:红与蓝为对比色 互补色:红与绿为互补色 协调色:红与桔为协调色 3、色立体 借助于三维空间的模式表示色相、明度、纯度关系的一种表色方法。 说明:A、赤道部分表示纯色相环 B、南北两级连接中心轴表示明度 C、南极为黑,北极为白,中心为灰

精选--学习教育学章节练习试题第四章.docx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 D 、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 、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 A、教育无目的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科学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 占优势的基础上” ,这一观点是( A)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 、科学本位 C 、社会本位 D 、个人本位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 A、哲学观念 B 、人性假设 C 、理想人格 D 、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6、(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 、教育政策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7、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 、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 、健全品德素养 C 、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 、追求人生情趣和理 想境界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B) A、智育等于教学 B 、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 、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 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C)。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三章 学生(含答案)

第三章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⑵)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⑶)观点. ①二因素论②遗传决定论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⑶)的结论. ①洛克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⑷)的理论. ①柏拉图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幼儿教育学第四章测习题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四章练习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10小题,共25分) 1、对幼儿园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 B C D 2 A C D 3 A B C D、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4、下列属于影响幼儿学习内部因素的是() A、家长的教育方法 B、教师的性格 C、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 D、幼儿园的环境条件 5、教师的沟通能力不包括() A、家长与幼儿的交流 B、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C、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D、促进幼儿与幼儿的沟通 6、教师用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交谈、提问,让幼儿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得以交谈的对象。这是()A、引发交谈的技能 B、倾听的技能 C、扩展谈话的技能 D、结束谈话的技能 7 A 8 A C 9 A B C D 10 A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教师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 三个方面。 2、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强调儿童权利。

3、所谓“”,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教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4、《教师法》颁布于 5、儿童生理的发展加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6、在间接“教”的方式中,教师常以物质环境、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小题,共10分) 1、儿童观 2、发现学习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2小题,共20分) 1、影响幼儿学习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2、教师采用间接“教”方式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1小题,共15分) 1、直接“教”应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速 9. 1. 2. 五、简答题 1.(1)智力因素:幼儿的注意、记忆、思维、理解、推理能力;表现、想象、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经验水平等。(2)非智力因素:主动性、好奇心、自信心、坚持性。 2.(1)优点: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 单选题 D 2.B 3.A 4.D 5.C 6.C 7.B 8.C 9.D 10.A 11.D 12.B 13.D 14.C 15.A 16.D 17.A 18.A 19.A 20.C 21.C 22.A 23.D 24.A 25.B 26.C 27.A 28.B 29.D 30.C 31.A 32.D 33.A 34.A 35.A 36.A 37.B 38.C 39.A 40.C 41.A 42.D 43.C 44.A 45.B 46.D 47.A 48.A 49.B 50.A 51.C 52.C 53.C 54.C 55.B 56.D 57.C 58.D 59.B 60.A 61.B 62.A 63.D 64. 65.D 66.D 67.C 68.A 69.B 70.C 71.B 72.A 73.C 74.D 多选题 AB 2.ACE 3.DE 4.ABCD 5.BD 6.ABCD 7.BCD 8.ABCD 9.ABD 10.ABD 11.ABC 不定项选择 BC 2.C 3.B 填空 1.初中教育 2.教育目的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4.人的全面发展 5.国民素质实践能力 6.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 7.赫尔巴特涂尔干 8.生产劳动相结合 9.建设者和接班人 10.面向现代化 11.教育 12.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3.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 14.九年一贯制 15.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判断题 1—5 对对对错对 2—10 错对错对错 11—15 错对错对错 16—20 对错对错对 21-26 错对对错错 六、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七、简答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主编:李小寒、尚少梅 适用范围:护理学本科专业 目的:提供电子简版,以备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使用 章节:共十八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环境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九章冷热疗法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第十一章排泄 第十二章给药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十四章标本采集 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 第十六章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管理 第十七章临终护理 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章 (5号宋体,22磅行距)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一)课程的地位 1.是护理学科的基础 2.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3.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 4.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1.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2.使护生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功能 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 1.获得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1.实践学习法: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 2.反思学习法 第二章环境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概述 1.定义: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环境的分类 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 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气候影响、地形地质影响、环境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卫生服务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护士需要了解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才能完成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护士的职责:帮助发现环境中对人类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保护人类健康,满足人们需要 第二节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 (一)服务专业性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练习(1)

《现代教育学》练习三: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满堂灌”、“题海战术”、“节假日补课加班”违背了现代教育的( A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2、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是( C )。 A、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B、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的矛盾 C、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3、将“稳重”、“规矩”视为成熟懂事而倍加推崇,将“出格”“异想天开”视为不成熟、不懂事而加以排斥,忽视了教育的( B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4、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 C ) A、人道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个性原则 5、教育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情感性 B、双边性 C、创造性 D、审美性 6、( A )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活动最原始、最有力、最持久的内驱力。 A、好奇心 B、求知欲 C、惯性 D、宽容的氛围 7、( D )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必然性。 A、教育原则 B、教育艺术 C、教育目的 D、教育规律 8、下列属于教育的表层结构的是( C )

A、教育目标 B、教学 C、教育体制D教育思想 9、( D )是教育民主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激励教师的教育民主观念的重要途径。 A、因材施教 B、长善救失 C、抓住关键期 D、启发式教育 10、( B )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 A、民主 B、活动 C、创新 D、幸福 二、多项选择 1、自主性包括(ABC )三个方面。 A、独立思考 B、自主选择 C、承担责任 D、自由 2、在教育上,所谓尊重个性,是指(AB ) A、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B、二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C、个人有做自己愿意做事情权利 D、发展个人特长 3、运用系统的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ABC ) A、教育结构规律 B、教育功能规律 C、教育发展规律 D、教育活动规律 4、教育的深层结构包括(ACD ) A、教育目标 B、教育形式 C、教育思想 D、教学 5、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ABCD ) A、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法定的基本权利 B、培养民主精神的需要 C、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D、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