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

2、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必然的)

3、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4、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和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5、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吐蕃)

6、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7、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

8、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9、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

10、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

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

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货殖列传》)

1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和姚鼐)

14、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1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16、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水运)

17、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西羌

18、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

19、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第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20、“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屈原文学)

21、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22、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汴水和.广济河和金水河)

2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

2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

2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

26、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西羌)

27、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与地理条件有关)

28、《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杜牧)

29、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和大片地围湖造田)

30、使用狗拉爬犁的民族是(赫哲族)

31、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统一)

32、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33、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道家文化和楚辞文学)

34、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灾害等)

35、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6、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统一)

37、中国古代创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土地的开垦)

38、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联合和融合)

39.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

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

40.在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41.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基调是(.统一)

4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4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

二、名词解释

1、《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2、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三、简答题

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

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

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

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

8.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论述

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答: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五帝时代)

2、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两期)

3、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

4、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精神生活)

5、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五百年)

6、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7、中国文化的源泉包括(夏、商、周文化和先秦文化)

8、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先秦文化)

9、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10、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逍遥和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11、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2、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13、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的年份是(公元前771年)

14、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方法是在(夏代)

15、北魏设在洛阳宣阳门外、用于接待外国客商的地方名叫(四夷馆)

16、大禹和李冰以治水闻名。

17、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18、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19、周人极端重视的是(农业)

20、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大有关系)

21、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则需要(“治心”和“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2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

23、.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夏代)

24、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25、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战争和宗教)

26、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7、《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陈梦家)

28、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9、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商业)

30、墨家的“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和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

31、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就信众而言,广泛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景教、袄教、摩尼教)

32、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先秦文化)

33、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34、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二里头文化遗址)

35、汉武帝在遣使通西南夷的过程中,先后派出的使者有(唐蒙、司马相如、张骞)

36、南北朝时期,北方常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牧业及狩猎经济)。

37、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通漕四渠”)

38、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9、夏朝是我国第一代王朝。夏文化是(尚忠文化)

40、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核心)

41、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主张(离坚白、合同异和弄清事物的概念与实际)

42.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43.周人极端重视的是(农业)

44.《古代社会》的作者是(摩尔根)

二、名词解释

1、“三皇五帝”:“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2、“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3、阴阳家:阴阳家以张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4、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5、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6、.九流十家: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7、玄学:它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而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该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其贵无尚虚的取向是在调和儒道,倡导济世之道。

8、法家:先秦法家分先后两期。早期发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强调建立普遍法度,上约君王,下约民众。以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目的是富国强兵。

三、简答题

1、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①战争。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②高级宗教确立。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3、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答: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4、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①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理想。②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法则。③先秦文化作用于后世文化。④稳定的价值观念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4、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答:⑴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⑵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⑶其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5、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答: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是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制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四、论述题

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答: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以及对南方的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北方政权的建立者,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不能将北方的民族融合简单的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的很多方面,须要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理解。

2、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答: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⑵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影响的是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⑶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就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视《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3试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县制的建立。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2)中央集权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使用水车)

2、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路)

3、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汉代)

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昇)

5、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商周时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7、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本草纲目》)

8、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公元8世纪)

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百鸟衣)

10、下列各项中属于服饰构成要素的有(质(原料) 形(样式).饰(佩带的饰物) 画(图案)

色(颜色)

11、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行商经营)

12、中国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至少是在(16世纪)

13、“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齐民要术》和.贾思勰)

14、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15、信仰标志、仪礼标志、职业标志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

16、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

答:①具有手工艺性;②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③唯一性。

1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18、《古代社会》的作者是(摩尔根)

19、《四时纂要》反映唐代农政思想。

20、《灵枢》这本古代医学文献以(针刺)疗法为主

21、医经、经方、四诊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载与医学有关的“方技”。

22、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明)

23、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墟)

24、《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径、畛、涂、道、路)

25、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几何原理)

26、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南宋)

27、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28、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切)

29、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公元l2世纪)

30、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勤农观)

31、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汉族)

32、《素问》以(医学理论)为主。

33、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

34、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永济渠和通济渠)

35、(环境标志、性别标志.年龄标志、体型标志)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36、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37、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黄帝)

38、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

39、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重要文献有(《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

40、我国商界信奉财神,传说财神是(赵公明)

41、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是在(两汉)

42、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元代人)

43、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

44、七巧板又称(七巧图和智慧板)

45、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

46、近代枪炮的雏形管形火器发明于(南宋)

4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宋)

48、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49.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50.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墟)

51.《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径、畛、涂、路、道)

52.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黄帝)

二、名词解释

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业为本的原则和指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重农主义:它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其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3、庙会: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成为庙市,后来发张成为庙会。

4、本草之学:及中国古代的药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5、政绩观:指历代的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是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者失败的标准。

6、齐民要术:作者是北魏的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科技农业书籍。书中提到要注重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等主张,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

6、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三、简答题

1、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答:①造纸术的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②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③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

2、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③体形标志,人体高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

3、简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

①血缘凝聚力。家族内部的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外姓移入者为了求得同情和依靠,多与原社会内部的大姓认干亲,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②地缘凝聚力。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共同的土地资源是他们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家庭的同一条血脉。4、.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答:①祖师崇拜,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②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③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5、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⑴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⑵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⑶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6、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答:①它促成了程式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

7、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答:第一,农业岁时历法即根据农耕生产而制定的历法。第二,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共同遵守的。第三,我国官时和民时都受到他的影响。统治阶级把它当做是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第四,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你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答: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

居住建筑格局:多位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屋的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产。

居室外格局:院墙、院门、庭院;居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整地出、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在耕一盘棋的思想。之处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的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③“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该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④人力胜天说。即调整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3、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答: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在这些人文思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突出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故宫即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室内外的装修,装修方面。

4、试述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

一、腑脏学说

1、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形象和功能却表现于外。腑脏在中医学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它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

2、在这一体系中,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配属,分列为五官、五色、五味、五音和七情,然后将它们的内性外象联系在一起考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官与内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它在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实证效果。

二、经脉学说

1、经脉学说惟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而不见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医学。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另一支柱。这一学说把人的生理系统看做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其中有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散与筋肉的关系等,并将其付诸临床应用。

2、这一学说对于中医学的长期临床实践,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强调人体的外表、肌肉与内脏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调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和事物联系发展的观念是相一致的。

三、针灸学说

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

1、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2、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为脉络的药物学治疗体系,和以黄帝、伏羲——针砭为脉络的针灸学治疗体系,便是从医学史和文化史两方面加以综合得出的。针灸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一种创造,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宗法制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的。

2、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长官的是(皇帝)

3、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科举制)

4、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魏国李悝《法经》)

6、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

7、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隋唐)

8、《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

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户部、礼部之外,还包括(刑部.工部.兵部)

9、三省六部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共同听命于(皇帝),体现(分权)

10、古代“朝赏暮戮,忽罪忽赦”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反映的是皇帝的(司法权)

1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行文的格式称为(八股文)

12、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13、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明堂)

14、周代官僚制度中,中央“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

15、秦朝,名义上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是(丞相)

16、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祭祖扫墓)

17、秦朝的中央“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8、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大业三年(607))

19、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周公)

20、诞生礼俗包括(催生礼、洗三、满月礼、百日礼、抓周)

21、皇帝自称(朕);命令成为(“制”或者“诏”);皇帝总览大权。

22、(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以德为主,德刑并用)(引经断狱,引经注律)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

23、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汉代)

24、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25、.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周代)

26、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27、.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左传》)

28、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周代)

29、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隋唐)

30、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

31、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征辟、考试、察举)

3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33、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34、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笔试)

35、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天神祭祀)

36、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37、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中书、门下)

38、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39、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沟通天神)

40、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齐国)

41、在宗法制度下,周代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2、《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43、古代国家礼仪制度“五礼”是(吉、凶、宾、军、嘉)

44、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祭祖扫墓)

45、秦朝,名义上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是(丞相)

46、周朝的“司民”、汉代的“算民”属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

47、孔子、荀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论述过“知行观”

4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49.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50.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笔试)

51.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52.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天神祭祀)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K12学习】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 版 第22课《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康乐,即谢灵运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中心思想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总结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 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 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 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 表现一年之美,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

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 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 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 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 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 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 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 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 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人被发现”的时代 1、时间:14—16世纪; 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 (3)客观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 (1)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 (4)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消极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比较: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清单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欣赏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教材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以课下注释为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 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文章中心】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五色交辉. 辉: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______________[F]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实是欲. 界之仙都 4.其他实词 (1)答谢中书书. 书:______________[F] (2)山川之美. 美:______________[F] (3)古来共.谈 共:______________[F] (4)高峰入.云 入:______________[F] (5)清流见.底 见:______________[F] (6)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__[F] 备:______________[F] (7)晓雾将歇.. 将:______________[F] 歇:______________ 知识盘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 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

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 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 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 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 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如四大发明 2.文学艺术 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 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 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指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各种制度及运行机构, 以及社会,民众对这些制度产生的文化回应。 5.心态文化,又叫观念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 形态中长期孕育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 方式。 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文化中,曾累的堆积着中华名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学习研究中国 文化史,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 (二)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反思,明确他的形成,中国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它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生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集锦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集锦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一 一、文学常识 1、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大全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世界近代史考点

世界近代史 第一课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文艺复兴 (1)概况: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神权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代表人物及成就: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作用: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1)人物及活动: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2)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①成果: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权利法案》内容:规定不经议会的批注,国外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②意义: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国外:推动了欧洲资本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①《独立宣言》的内容:痛斥英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人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的权利;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②意义:对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3)法国大革命(1789-1794) ①《人权宣言》内容: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意义: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多的影响。 4.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图文稿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 理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着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时】四季。具备:都。晓雾:早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相。实是:实在。【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诗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 二、重点字词解释。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闲人:清闲的人。遂至:于是。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但:只是。耳:罢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期末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期末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17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 地点指导思想实质 兴起的时间和地点:14世纪的意大利原因: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形式:弘扬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蕴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18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意义 人物及代表作: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分为“炼狱”“地狱”“天堂”三部分,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文艺复兴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9探索新航路的原因, 目的,动力,条件,经过,影响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目的:追求东方财富;动力:《马可·波

罗行纪》的影响。 条件:指南针、造船和航海技术、地圆学说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的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最早到达东方);1492年,哥伦布达到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美洲新大陆);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环球航行第一人)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D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0殖民扩张的影响:积极:促进欧洲与殖民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消极:但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1三角贸易出现的时间,国家,路线,影响 时间:新航路开辟之后 国家:葡萄牙(最先),英国(后来居上,主要经营),法国 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主要的是奴隶贸易) 影响:“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笔记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