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_毛萌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_毛萌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_毛萌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_毛萌

?专家论坛?

收稿日期:2009-04-01。作者简介:毛 萌,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儿童消化与营养。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

毛 萌,朱 军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

Curren t Research Sta tus on B i rth D efects Surve ill ance

MAO M eng,ZHU Jun

(Depart ment of Pediatrics,W est China Second Hos p 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Province,China )

摘要:详细叙述了国内外出生缺陷发生及出生缺陷监测的现状,重点介绍了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出生缺陷监测近几年的研

究重点,并对出生缺陷监测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未来将着力于出生缺陷监测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1):801-803

关键词:出生缺陷;监测;流行病学;信息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5X (2009)11-0801-03

出生缺陷是导致婴儿和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2006年美国发布的“全球出生缺陷报告”中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加出生缺陷人数超过800万

[1]

,9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每年有330多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出生缺陷,有320万儿童终生残疾。据估计,我国每年有100万~120万新增的出生缺陷病例,这些出生缺陷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成年后长期的生存质量,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已迫在眉睫。其中,出生缺陷监测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出生缺陷的发生现状

出生缺陷或先天异常是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而通常说的先天畸形专指以形态结构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出生缺陷,占出生缺陷的

60%~70%,是最为重要的一类出生缺陷。先天畸形可

伴遗传物质的异常,涉及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传给后代,但并不是所有的先天畸形均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故先天畸形和遗传病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临床实践中,有必要明确这些概念的差别,以利于疾病的咨询、诊治及研究。

通常可采用发生率来反映发生频率。全世界出生缺陷发生率最高的国家是苏旦,为820/万,最低为法国,为

3917/万

[1]

。2006年美国研究报告

[1]

,推算我国的发生率

为511/万(不包括由于单纯环境遗传因素所致的出生缺陷),与我国研究推算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基本一致。根据发生率大小,通常可以将先天畸形分为4类:常见畸形:发生率>10/万;较常见畸形:发生率

1/万~10/万;罕见畸形:发生率0.1/万~1.0/万;极罕见

畸形:发生率<0.1/万。通常认为常见畸形和较常见畸形约为活产儿中的200/万~300/万

[2]

,其中出生时脑部

畸形的发生率约为100/万,心脏为80/万,肾脏为40/万,肢体20/万,其他畸形为60/万。2006年美国研究报告

[1]

,推算全世界在2001年最主要的严重出生缺陷为:

(1)先天性心脏病(104/万);(2)神经管缺陷(32.39/

万);(3)Hb 病(30.79/万);(4)唐氏综合征(21.72/万);

(5)葡萄糖262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 )(17.70/万)。

上述5种大约占遗传或部分遗传因素导致出生缺陷的

25%。对于罕见畸形或小畸形的发生数量文献报道有

限,也不准确

[2]

,为7%~41%,可能与病例定义、确认和

信息采集不一致或存在一定困难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死胎中先天性畸形发生率非常高,占死胎中的15%~

20%

[2]

根据我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的最新资料,2007年全国出生缺陷前5位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先天性心脏病(25.1/万);(2)多指(趾)(16.3/万);(3)总唇裂

(13.1/万);(4)神经管缺陷(7.2/万);(5)先天性脑积水(6.8/万)。其中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从1996年的13.6/万

下降至2007年的7.2/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居所有出生缺陷的首位。而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出现大幅度的上升,由1996年的6.2/万上升至2007年的25.1/万,上升幅度最大。从主要先天畸形的顺位变化来看,我国主要先天畸形的种类逐渐向发达国家接近,可控性且有明确干预措施的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与诊断能力有关的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则呈上升趋势。

我国目前所能获得的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状况的数据主要来源我国于1986年开始建立的全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在全国部分县级或以上具有接生能力的医院中开展,监测对象为孕28周至出生7d 内的围生儿。因此,在获取更多出生缺陷发生数据方面以及监测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掌握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听力障碍等部分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尽管有文献报道我国唐氏综合征发生率

[3]

,但一直缺乏全国范围基于人群的发

生资料,因而对于出生缺陷防治的科学决策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未来这将是出生缺陷现状的研究重点。

2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

出生缺陷监测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全国范围内),选择一定代表性的医院和人群,对出生缺陷进行长期、持续的动态观察,将监测期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事先设置的标准(基线率)进行比较、评估,及时获得出生缺陷的突然增加或发生新型出生缺陷的信息,分析其消长的原因,以利于尽快发现和消除致畸因素,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4]。国际出生缺陷监测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发生的“反应停悲剧”,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出生缺陷监测的公共卫生作用不仅是掌握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消长,还在于发现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病因。出生缺陷监测功能逐渐从单一的监测功能进一步扩展为包括其他的公共卫生功能,如评价出生缺陷对致死、致残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将数据应用于卫生服务预算和评估,用于预防目标的发展与评估,用于告知缺陷患儿家属能获取的医疗资源,用于研究出生缺陷带来的社会负担和其他医学科学研究等。

近年来,国外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 (1)出生缺陷监测体系标准化的研究,如2004年欧洲和美国通过研究推出的《出生缺陷监测指南》,为出生缺陷监测系统的监测方法统一、监测过程程序化、监测指标标准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2)发展新的监测和分析技术手段。将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出生缺陷监测研究中,从而为出生缺陷的时空分布、疾病的成因分析及疾病干预的医疗资源配置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突破了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手段,扩大了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如结合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很好地揭示疾病与环境的空间关系[5];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出生缺陷干预的地理可达度的公平性和干预区域的侧重性,进行医疗资源配置方案的研究。(3)出生缺陷监测研究作为基础性研究,同公共卫生干预、效果评价、临床诊治、经济负担等领域合作[6],对出生缺陷涉及的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如基于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的叶酸干预效果评价研究,以及产前诊断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

3 我国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

在我国出生缺陷监测研究中,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学上的探讨和数据质量的提高。

主要是将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用于监测方法学的研究,如监测基线率确定方法、季节性分析方法,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卫生行政决策需求的增加,出生缺陷监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如监测方法、监测期限、监测病种、监测数据利用和开发等研究迫在眉睫。近几年我国出生缺陷监测研究主要集中在: (1)在现有的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研究,探索扩大监测期限、监测病种、全人群监测的监测方法和模式。研究显示,在出生第1年所有被诊断为先天畸形的患儿中,约60%是在出生1个月内被诊断的,约80%是在出生3个月内被诊断的[2]。因此,将最大诊断期限从出生7d扩展到出生42d,对出生后的出生缺陷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探索在全国医学水平发展不平衡,医学欠发达尤其是儿科诊断能力有限的地区,监测的有效性和监测效能的解决方法。

(2)国外资料显示,因胎儿畸形终止妊娠的发生率从1985年的23/万上升至2000年的4723/万[3]。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在出生前后被发现。来自欧洲、加拿大、亚洲的数据表明产前诊断率和终止妊娠在过去20a不断增加,但主要畸形的总发生率并未改变。产前诊断对出生缺陷监测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理想的监测是应该将产前诊断终止妊娠的病例全部纳入到监测范畴,这就需要扩大监测疾病的病例确认资源,研究产前诊断病例数据源、采集流程和管理模式。同时应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产前诊断水平,从而提高监测发现病例的能力。目前,我国仅有部分综合医院将产前诊断发现的病例纳入到报告体系,从而影响对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总体观察。同样,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的病例目前尚未纳入到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系统中,难以掌握这些缺陷对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现状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对这些病例的管理体系上。(3)随着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项目的开展,一些相关的研究也相继开展。采用数理模型等技术开展了出生缺陷监测预警方法学的研究,建立了基线和预警的流行病学数学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出生缺陷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性研究;运用可视化技术探索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发布方法。对出生缺陷监测体系的研究则以建立技术规范和标准,提高系统标准化和电子化程度为主要研究核心内容,在国家层面全面实现了电子化和网络化运行的监测体系,提高了监测效率和监测能力。此外,少数学者也开始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出生缺陷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8]。

如何对这些在出生缺陷监测发展中不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将丰富的监测数据与不同领域的信息如环境、社会、经济等结合起来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就需要将多学科的技术和人力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合作,需要将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运用到监测系统的研究中;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将临床个体信息纳入到群体管理的监测体系中,使出生缺陷监测研究既满足了公共卫生监测的需求,又能为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科技基础资源[9]。

未来的科学研究,将围绕出生缺陷监测作为妇幼卫生领域中重要的科技基础资源为核心研究目标,运用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在出生缺陷监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Christians on A,Hows on CP,Modell B.Gl obal report on birth defects

[EB /OL ].htt p://www .marchofdi m es .com /gl obalreport 1.[2]Ku mar P,Burt on BK .Congenital malf or mati ons:Evidence -based evalua 2

ti on and manage ment[M ].N e w York:M c Graw -H ill Co m panies Inc .,2007.

[3]朱宝生,焦存仙,朱 姝,等.唐氏综合征发生率及其受产前筛查干

预的研究[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5,1(1):20-22.[4]朱 军.国际出生缺陷监测情报交换所概述[J ].中国优生与遗传

杂志,1997,5(4):4-5.

[5]Siffel C,Strickland MJ,GardnerBR,et al .Role of geographic infor mati on

syste m s in birth defects surveillance and research [J ].B irth D efects Res

A C lin M ol Teratol ,2006,76(11):825-833.

[6]M iller DC,Saigal CS,L it w in MS .The de mographic burden of ur ol ogic

diseases in American[J ].U rol C lin N orth Am ,2009,36(1):11-27.[7]杨树勤.出生缺陷的统计监测方法和季节性分析[M ].成都:四川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8.[8]代 礼,李艳华,吴艳乔,等.地理信息系统在妇幼卫生监测中的应

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20-21.[9]Dai L,Heng ZC,Zhu J,et al .Mutati on analysis of HOXD13gene in a

Chinese pedigree with synpolydactyly[J ].Zhonghua Yi X ue Yi Chuan X ue Za Zhi ,2005,22(3):277-280.

(本文编辑:王家勤)

收稿日期:2009-04-05。

作者简介:杨慧明,女,副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儿童保健和营养疾病。通讯作者:毛 萌,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儿童消化与营养。

早期营养对生命质量的远期影响

杨慧明,毛 萌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

L ong -Term Effects of Early Nutr iti on on Qua lity of L ife

YANG Hui -m ing,MAO M eng

(Depart ment of Pediatrics,W est China Second Hos p 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Province,China )

摘要:发育关键期或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乃至终生的影响。许多学者已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2个方面分别证实了胎儿期和婴儿早期的营养状况将对以后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1):803-805

关键词:营养;生命质量;生长发育;智力;儿童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5X (2009)11-0803-03

合理的营养能促进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力。生命的早期是大脑发育和健康免疫机制建立的关键期,需要适龄、适当的营养支持。早期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智力水平和生长发育,甚至影响成年后的健康

[1]

1 对营养的认识过程

由食物供应不足所引起的营养不良多发生在饥慌、战争时期或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群中;由疾病等因素所引起的继发性营养不良则散发在全世界范围的各类人群中。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体营养改善,婴儿病死率大大降低。但在21世纪之初,孕期营养和婴幼儿喂养问题仍旧是科学家和儿科医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过去认为,把握好每日的营养素摄取和消耗之间的平衡,就把握好了婴幼儿的饮食健康。目前对早期营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有关神经发育所需最佳营养素的量和类型、预防过敏性疾病和降低成人慢性疾病发生风险等方面。

从人的一生来看,在儿童期营养素的贮存是主要趋势;而进入成人期后,随着人的逐渐老化,重要营养素的生理性丢失不断增加。到了生命的后期,与那些在儿童期重要营养素摄入不足的人比较,摄入量充足的人生理

性丢失速率低、发生时间晚、丢失量少。这些人进入老年期以后,体内的营养素仍能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这些营养素所支持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良好水平,他们的身体也能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1998年,英国营养学专家Lucas [1]

提出了营养程序化的概念,即在发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乃至终生的影响。营养程序化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必须从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理解早期营养程序化的基本机制;从临床角度来看,显然既往许多短期的研究不能充分说明营养对远期健康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

人类发育进程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复杂整体。受精后,通过选择性阅读遗传编码启动发育程序,进而形成哺乳动物的各种类型细胞、器官和系统。营养是生物大分子合成和能量产生的构件,又是酶促反应的生物辅助因子,营养也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在基因组和触发器间相互作用,影响发育程序。因此营养影响生命的全过程,早期营养不良将为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所谓“早期”是指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在人类发育的进程中,细胞在不断的新陈代谢,对早期事件的“记忆”如何在一生中得以“贮存”,其机制可能包括传递到已被原始程序化的细胞后代的基因表达发生适应性变化,或由于早期营养环境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克隆选择或分化母细胞增殖,从而使组织细胞数量或比例永久性的得到改变。形态发生进程中最容易受营养状态影响的环节是器官的发生和中枢神经系统(CNS )的发育,在这些形态发生进

中国出生缺陷人群监测方案

中国出生缺陷人群监测方案 一、背景 出生缺陷是指胚胎或胎儿发育过程中结构或功能发生的异常。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估计每年有30~40万例体表先天畸形婴儿出生,加上生后数年才表现出来的缺陷或遗传病,先天残疾儿童超过90万,约占年出生人口的5.6%。出生缺陷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对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了解一个或地区的出生缺陷发生水平通常采用出生缺陷监测。我国出生缺陷监测从1986年起,一直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监测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医院监测初步摸清了全国主要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但由于各地住院分娩率差异较大,所获得的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某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2003年,天津市城区、省北宁市、省建瓯市、省巩义市、省罗田县,实施了出生缺陷人群监测试点项目。中美合作预防神经管畸形国际项目亦在32个区县建立了人群出生缺陷监测系统,积累了丰富经验。2006年,原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决定,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在全国30个省(区、市)选择64个区县开展人群出生缺陷监测。2012年,进一步调整、优化了监测表卡和报告流程,形成了本实施方案。 二、目的 1. 逐步获得准确、可靠并能反映监测地区实际状况的主要出生缺陷基本信息。 2. 动态观察主要出生缺陷发生情况。 3. 为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及评价干预效果提供依据。 4. 为政府部门制定预防出生缺陷的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三、监测点的确定 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点中,按以下原则选取部分区县。 1. 城市以区为单位,农村以县为单位,原则上每省(区、市)城市和农村各选1个;监测区县总人口一般应在40~50万之间。 2. 监测区县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和支持监测工作,有配套经费及组织和人员保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和其他部门、机构积极性高,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和协作机制。 3.监测区县妇幼保健网络完善、运作正常,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达

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通过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两次或多次平行观测,得到复图象对,从复图像对中提取相位信息,作为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信息源,用以获取DEM和监测地表面的变化。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自然灾害等地面变形监测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InSAR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1.引言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是在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雷达成像技术。它继承了SAR的全天候、全天时、大范围、有一定穿透能力等优点。在早期,InSAR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地形制图,生成DEM,开展形变比较明显的地震形变、地壳形变、火山活动、冰川移动等大面积监测研究,后来随着InSAR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又逐渐转向地面沉降、山体滑坡等引起细微持续的地表位移[1]。InSAR 技术除了具有高探测精度(亚厘米级) ,而且具有低成本、近连续性和遥感探测的能力, 无疑将成为今后地面沉降探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另外,星载InSAR系统有利于大范围测绘和动态过程的长期监测,特别适合危险地区和人类无法进入地区的研究工作。因此,该技术在军事、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InSAR技术对大气误差、遥感卫星轨道误差、地表状况以及时态不相关等因素非常敏感, 这造成了InSAR技术应用中的困难。在干涉数据的获取方面,星载干涉SAR大部分是重复轨道获得的,由于周期比较长、两次飞行轨道存在夹角等问题使得相干性大大降低,影响了DEM提取的精度。为了获取高质量、稳定的干涉数据源,只有采用双天线的SAR系统才能得到保证,但目前还缺少双天线的星载SAR系统,这也大大限制了InSAR的发展。 InSAR技术的理论研究除了对SAR与InSAR成像技术研究以外,更多集中在InSAR技术 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研究方向。 2.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单轨模式),或两次近平行的观测(重复轨道模式),获取地面同一景观的复影像对。由于目标与两天线位置的几何关系,在复图像上产生了相位差,形成干涉纹图。干涉纹图中包含了斜距向上的点与两天线位置之差的精确信息。根据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差信息,利用传感器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影像处理、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等来提取地面目标地形的三维信息[3]。 下面以卫星重复轨道干涉模式为例,其成像几何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InSAR的几何关系示意图

湖北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及对策

第28卷第8期帅移海等:湖北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及对策 ·71 · 有简易雨量筒,开展了坝前雨量观测。漳河水库(大1型)布设了位移观测点414处,坝体、坝基及绕坝孔隙水压力监测95处,渗流量监测6处,上下游水位监测4处,降雨量监测2处,大气压力监测2处,并通过系统开发,形成了数据采集及传输、数据库及管理、大坝安全实时评价、实时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等五大系统,为水库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漳河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通信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水库大坝监测存在的问题 (1)监测设施。湖北省小型水库除少部分配有坝前水位尺、坝后量水堰及坝址雨量筒外,大多数小型水库无任何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多数中型水库安全监测仍采用人工观测,尚未建成自动化监测系统,难以确保在恶劣条件下数据采集的及时可靠。已建成的监测设施中,有的设施精度低、可靠性差,如个别水库在大坝渗流观测的选型上,使用仅有一道机械密封、用于临时性工程监测的弦式传感器,埋设1a后便陆续损坏;有的监测系统布置不合理,缺少某些必要的监测项目;有的甚至因施工期间或移交前期管理混乱,对设施的保护不够,造成人为的意外破坏或损坏。少数大型水库除监测仪器存在上述问题外,在自动化监测系统建成后,因规划不周、仪器稳定性差及防雷系统布设不合理等原因,建成后不足设计使用年限即导致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瘫痪,无法正常开展监测。此外,各管理单位使用的自动化监测软件的兼容性不强、监测软件版本较多、操作使用方式不一、管理维护成本高、统筹难度大,加之软件系统更新换代速度快,建成后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也难以与市场同步升级。 (2)技术力量。大坝安全监测设计、监理、施 工及运行管理等行业技术力量不足。目前,湖北省大坝安全监测的设计与施工大多以信息化专业较强的公司为主,水工和水文知识较为缺乏,有的项目设计中出现布设不当,如坝前位移观测点布设低于正常蓄水位;有的对仪器量程的选择不合理,导致采集数据精度不够等。有的施工单位无建设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实际经验,埋设队伍不够专业,不能正确的安装埋设各类设备,造成埋设高程不准、埋设中关键性指标漏记等。而建设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多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主,缺乏计算机系统集成、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监理经验,在实施监理过程中采用水利工程监理方式开展大坝安全监测建设的监理。在运行管理方面,大中型水库虽基本均成立了专管机构,落实了编制和经费,大多水库亦配备了大坝安全监测管理人员,但由于水库大多地处偏远、大坝安全监测条件艰苦、待遇低、要求高,人才流失严重。且大中型水库从事专职观测人员中,多数未受专业系统培训,年龄结构日趋老化,监测技术人才缺乏突出。湖北省小型水库多为乡镇管理,大多无专管机构或未落实专管人员,大坝安全监测主要以防汛保安为主,仍处于初级阶段。 (3)资料分析。有的水库仅有观测资料,无分析资料;有的仅停留于日常资料月报表的整编及年度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评价深度亦仅停留于短期定性分析,缺乏系统性与综合性,观测资料分析结果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大坝安全状况;有的因监测资料自身不系统、不完整,加之监测结果精度不够,观测资料无法分析水库工程运行状态的优劣。另外,由于水库大坝各具异性,虽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大坝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发展较快,但大多未达到实时监控的程度,也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安全监测指标。 图1 漳河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通信结构框图 Fig.1 StructurediagramofdamsafetymonitoringsystemofZhangheReservoi r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_毛萌

?专家论坛? 收稿日期:2009-04-01。作者简介:毛 萌,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儿童消化与营养。 出生缺陷监测研究现状 毛 萌,朱 军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 Curren t Research Sta tus on B i rth D efects Surve ill ance MAO M eng,ZHU Jun (Depart ment of Pediatrics,W est China Second Hos p 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Province,China ) 摘要:详细叙述了国内外出生缺陷发生及出生缺陷监测的现状,重点介绍了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出生缺陷监测近几年的研 究重点,并对出生缺陷监测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未来将着力于出生缺陷监测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1):801-803 关键词:出生缺陷;监测;流行病学;信息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5X (2009)11-0801-03 出生缺陷是导致婴儿和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2006年美国发布的“全球出生缺陷报告”中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加出生缺陷人数超过800万 [1] ,9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每年有330多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出生缺陷,有320万儿童终生残疾。据估计,我国每年有100万~120万新增的出生缺陷病例,这些出生缺陷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成年后长期的生存质量,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已迫在眉睫。其中,出生缺陷监测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出生缺陷的发生现状 出生缺陷或先天异常是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而通常说的先天畸形专指以形态结构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出生缺陷,占出生缺陷的 60%~70%,是最为重要的一类出生缺陷。先天畸形可 伴遗传物质的异常,涉及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传给后代,但并不是所有的先天畸形均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故先天畸形和遗传病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临床实践中,有必要明确这些概念的差别,以利于疾病的咨询、诊治及研究。 通常可采用发生率来反映发生频率。全世界出生缺陷发生率最高的国家是苏旦,为820/万,最低为法国,为 3917/万 [1] 。2006年美国研究报告 [1] ,推算我国的发生率 为511/万(不包括由于单纯环境遗传因素所致的出生缺陷),与我国研究推算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基本一致。根据发生率大小,通常可以将先天畸形分为4类:常见畸形:发生率>10/万;较常见畸形:发生率 1/万~10/万;罕见畸形:发生率0.1/万~1.0/万;极罕见 畸形:发生率<0.1/万。通常认为常见畸形和较常见畸形约为活产儿中的200/万~300/万 [2] ,其中出生时脑部 畸形的发生率约为100/万,心脏为80/万,肾脏为40/万,肢体20/万,其他畸形为60/万。2006年美国研究报告 [1] ,推算全世界在2001年最主要的严重出生缺陷为: (1)先天性心脏病(104/万);(2)神经管缺陷(32.39/ 万);(3)Hb 病(30.79/万);(4)唐氏综合征(21.72/万); (5)葡萄糖262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 )(17.70/万)。 上述5种大约占遗传或部分遗传因素导致出生缺陷的 25%。对于罕见畸形或小畸形的发生数量文献报道有 限,也不准确 [2] ,为7%~41%,可能与病例定义、确认和 信息采集不一致或存在一定困难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死胎中先天性畸形发生率非常高,占死胎中的15%~ 20% [2] 。 根据我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的最新资料,2007年全国出生缺陷前5位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先天性心脏病(25.1/万);(2)多指(趾)(16.3/万);(3)总唇裂 (13.1/万);(4)神经管缺陷(7.2/万);(5)先天性脑积水(6.8/万)。其中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从1996年的13.6/万 下降至2007年的7.2/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居所有出生缺陷的首位。而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出现大幅度的上升,由1996年的6.2/万上升至2007年的25.1/万,上升幅度最大。从主要先天畸形的顺位变化来看,我国主要先天畸形的种类逐渐向发达国家接近,可控性且有明确干预措施的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与诊断能力有关的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则呈上升趋势。 我国目前所能获得的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状况的数据主要来源我国于1986年开始建立的全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在全国部分县级或以上具有接生能力的医院中开展,监测对象为孕28周至出生7d 内的围生儿。因此,在获取更多出生缺陷发生数据方面以及监测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掌握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听力障碍等部分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尽管有文献报道我国唐氏综合征发生率 [3] ,但一直缺乏全国范围基于人群的发

大坝安全监测的作用及发展

大坝安全监测的作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对大坝为主的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内容作了简单的概括,着重分析了其对于水工建筑的作用及意义,并对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大坝监测;数据观测;技术展望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状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大坝安全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 是一个包括由获取各种环境、水文、结构、安全信息到经过识别、计算、判断等步骤 , 最终给出一个大坝安全程度的全过程。此过程包括 : 通过各种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 , 给出大坝安全评价 , 控制大坝安全运行 ; 校核计算参数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 反馈施工方法的正确性 , 改进施工方法和施工控制指标 ; 为科学研究提供现场资料 , 检验各种理论、校正各种模型和参数 , 协助找出实测规律和辅助成因分析等。 1 大坝的监测内容 1.1 检查观测 检查监测是利用人员本身通过观察、手摸或者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对建筑物进行简单的观测。使用仪器观测虽然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但一个建筑物的仪器安设点数是有限的,太多的仪器设备不

利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另外水工建筑物裂缝、渗水等缺陷部位也不一定反生在仪器设备的观测点上,所以人员的检查观测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及时的弥补仪器的不足,及时的发现异常情况的发生。检查观察主要检测建筑物有无裂缝,在坝脚、迎水坡部位有无塌陷、流土和沼泽化的现象,在伸缩缝部位是否有渗漏,混凝土表面有没有松软、侵蚀的危害,有泄水作用的部位检查有无磨损、剥落金属部位的焊缝、铆钉等是否生锈变形。 1 . 2 仪器的量测 仪器量测既是在相应的建筑部位预设仪器设备,通过规律性的采 集数据,来判定建筑物的工作状态。 (1)变形观测 变形观测是原型观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要对土工、混凝土、土坝等建筑物观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地基的固结沉降情况、伸缩缝的变形等。 (2)渗透观测 对于土坝类的渗透观测,浸润线的位置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孔隙水 压力仪来确定,根据结构形式、工程等级以及施工方法和地质情况等定出观测断面,观测断面要能够反应出主要的渗流情况和问题可能发生的地点,根据断面的大小确定测量点数。其他还包括渗流量的观测、绕坝渗流观测、坝基渗压观测、土坝孔隙水压力观测以及渗水透明度观测。对混凝土建筑物的渗透观测还要包括坝基场压力观测和混凝土内部渗透渗透压观测。

最新版出生缺陷医院监测表卡项目数-2018版

围产儿数季报表 20 年 季 备注: 填 表 人: 职称: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医院审表人: 职称: 审表日期: 年 月 日 省级审表人: 职称: 审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说明:1.本卡由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填报。统计范围为在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围产儿。 2.本表为季报,报送方式为妇幼卫生监测系统网络直报和纸质报表并行,但纸质报表只报送至省 级妇幼保健机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年5月28日网络直报本年第1季度报表,8月28日直报本年第2季度报表,11月28日直报本年第3季度报表,下年1月31日前直报本年度第4季度报表。 表 号:卫计统61-2表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计生委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15]166号 有效期至:2020年12月

表 号:卫计统61-1表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计生委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15]166号 有效期至:2020年12月 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 省(自治区、直辖市) 区县 医院(保健院、所),医院编码□□□□□□□□□□ 填 表 人: 职称: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医院审表人: 职称: 审表日期: 年 月 日 省级审表人: 职称: 审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报说明:1.本卡由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填报。统计范围为在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且被确诊为出生 缺陷的患儿。 2.本卡为季报,报送方式为妇幼卫生监测系统网络直报和纸质报表并行。区县级监测机构每年5月28日网络直报本年第1季度登记卡,8月28日直报本年第2季度登记卡,11月28日直报本年第3季度登记卡,下年1月31日前直报本年度第4季度登记卡。 出生缺陷 医院监测

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doc

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大纲(试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 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

目录 一、政策管理培训大纲 (1) 二、出生缺陷咨询培训大纲 (3) 三、遗传病诊治培训大纲 (10) 四、产前筛查与诊断培训大纲 (20) 五、产前超声诊断培训大纲 (32) 六、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与诊治培训大纲 (37) 七、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诊治培训大纲 (54)

一、政策管理培训大纲 1.法律和行政法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10月27日)1.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1年12月29日)1.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2001年6月13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2001年6月20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 2.1《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1年7月30日)2.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1年7月30日)2.3《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6年9月6日) 2.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0月25日)2.5《“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2017年1月10日) 2.6《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2018年6月21日) 3.部门规章

3.1《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2002年12月13日) 3.2《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2009年2月16日) 4.规范性文件 4.1《婚前保健工作规范(修订)》(2002年6月17日) 4.2《遗传咨询技术规范》(2002年2月13日) 4.3《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技术规范》(2002年12月13日) 4.4《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2002年12月13日) 4.5《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规范》(2002年12月13日)4.6《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2009年11月16日)4.7《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2010年11月10日) 4.8《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技术服务规范(试行)》(2010年5月14日) 4.9《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标准》(2010年6月8日) 4.10《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2011年6月23日)

状态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调查报告

状态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调查报告

目录 1 检修的定义与检修体制的发展历程 (1) 2 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2) 2.1状态检修业务流程 (2) 2.2状态监测技术的分类与发展 (3) 2.2.1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 (3) 2.2.2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5) 2.2.3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线监测技术 (6) 2.2.4断路器和GIS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6) 2.2.5交联聚乙烯电缆在线监测技术 (7) 2.2.6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 (7) 2.2.7带电检测技术 (7) 2.3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8) 3 状态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8) 参考文献 (10) 附录A (12)

1 检修的定义与检修体制的发展历程 正常运行的设备可能会发生故障,要求对设备进行检修,日本工业标准JIS 对检修做了如下定义:“所谓检修,是指把产品保持在使用及运用状态以及为排除故障和缺陷所进行的一切处置及活动”。有效的检修应该能够降低设备故障的频率,减小设备故障的影响,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对于电网企业来说,输变电设备的有效检修还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良好的供电质量,减少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与形象。因此,确保经济、合理、有效的设备检修方式对电网企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工业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和电气化,各个时期的设备管理与检修方式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特点见表A-1。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对设备实行事后维修,运行人员兼做维修工作。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开始实行预防性计划检修,检修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工作,产生了检修人员,有了专业性检修队伍。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推行考虑经济目标的检修,开始应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概念进行设备管理。第四次产业革命时期正逐渐实施以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为基础的状态检修,即基于设备状态的检修。从该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备检修体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检修体制演变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设备管理要求,出现了各种追求不同具体目标的检修方式。 事后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其它失效时进行的非计划性维修。在现代管理设备要求下,事后维修仅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有冗余配置的设备或采用其它检修方式不经济的设备。这种检修方式又称为故障维修。 预防性计划检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检修方式,也称计划检修。它是根据设备磨损的统计规律或经验,事先确定检修类别、检修周期、设备检修内容、检修备件及材料等的检修方式。定期检修适合于已知设备磨损规律的设备,以及难以随时停机进行检修的流程工业、自动生产线设备。 状态检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是从预防性检修发展而来的更高层次的检修体制,是一种以设备状态为基础、以预测设备状态发展趋势为依据的检修方式。它根据设备的巡检、例行试验、在线监测、诊断性试验等方式提供的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判断设备的健康和性能劣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在设备故障发生前及性能降低到不允许极限前有计划地安排检修。 根据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状态检修与事故检修均着眼于设备故障发生的时

大坝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坝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7-16T09:24:32.63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8期作者:王杨 [导读] 针对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单位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制定解决方法、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协调监测问题,保证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 黑龙江省松花江航运枢纽建设管理中心黑龙江省150026 【摘要】:大坝安全监测是工作人员掌握大坝运行状态、稳定性的主要途径。针对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单位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制定解决方法、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协调监测问题,保证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问题;对策 引言 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重在加强保护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设施的完好率和资料的连续可靠性。要重视计算机在水工管理中的运用,使观测资料的计算、整理整编和分析实现微机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1、大坝安全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监侧设施陈旧 由于各个地方的地域性会有差异,所以每一个地方的大坝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检侧规则以及具体方案。时代在不停的进步和发展,有些方案还是停留在很久以前,跟不上科技的日新月异。所以目前很多大坝的安全检侧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①监侧设施不够先进,无法使用;②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异监测项目不够完善。 1.2大坝监侧依靠人工 由于科技的普及需要时间,现在很多的水库大坝还是依靠人工来采集数据,但是人本身对于大自然就存在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所以依靠人工是无法得到准确有效的数据。当然也有很多地区已经用上了机器化的监侧系统,不仅处理信息高效,而且速度也特更快,得到了很多地方的青睐。但是每一个地区的具体大坝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机器放在这个地区可以运行的很好,但是一旦转移了地区,机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我们预想不到的问题,如果经常的出现意外,就会影响我们的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1.3监侧数据分析浮于表面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人工和机器进行监侧,我们会得到很多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主要是包括日、月以及年度综合分析。数据整理出来之后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出真正影响的因素是什么。目前的分析大多数都是浮于表面,而缺乏深度,使得即使拥有了观侧数据,却依然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只有真实的监侧数据才能放映出真实的情况。如果监侧出的数据都不够真实,那么我们再努力的研究和分析都是无济于事的。大坝安全监侧是一个大工程,监侧数据的不真实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堪想象的。不仅整个工程会收到影响,分析出来的数据会被很多部门使用,将导致大范围的影响。不过由于监侧数据的过程是复杂而又艰辛的,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专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战经历。 1.4数据采集不够及时 (1)由于不精通监侧设备,采集数据时容易漏掉许多关键的数据。每个基地的监侧设备都不尽相同,只有具有长期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才能够胜任这些工作。(2)数据采集结束后,没有及时的进行专业分析。数据采集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分析,与历史数据对比,找出问题所在。(3)监侧设备运行出现间歇性故障时,没有及时的发现,会严重导致采集的数据过于片面。 2、大坝安全监测对策 2.1稳步推进大坝安全监侧系统自动化建设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监侧系统自动化也成为了现在主流的监侧方式,单纯依靠人工会产生太多的误差。具体落实方案,应注意下面这些:①机器自动化的成本不低,不适合大面积的开展,应先选择几个地方,慢慢进行试验;②虽然机器监侧和人工监侧相比较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相信机器,机器也有出现故障的时候;③监侧系统自动化看起来简单,面对不同的地区也会产生难以实现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地域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 2.2加深大坝安全监测实施强度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价值很高,一般会长时间放置于相同的地方,但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监测的数据可能是非常稳定的,时间久了,这些稳定的数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要在严肃的分析和探讨之后,并且要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对我们监测数据的机器进行全方位的整修。有必要的项目就留下,没有使用价值的项目就丢弃,对于我们在后期的整体、分析监测数据中会减少很大一部分的压力和工作强度,而且这样经过改善后得到的数据也更加的具有代表性。 每一个进行监测监测机器一般是放置于露天环境中,很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进而影响我们获取数据和进行后续的工作。首先要做好公共宣传工作,通过当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来加大宣传力度和公信力,并且对于破坏机器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可以让当地的居民清楚的明白监测机器的责任重大,自己的行为也是影响巨大。可以通过设立相关宣传栏、走进居民家中进行实地访谈等措施来提高居民保护机器的意识。 的机器设备都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价格一般也很高。不仅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还要知道如何进行保管,监测设备的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会对我们获取数据产生很多阻碍,对于监测仪器要建立严苛的保护制度。首先应该创建适合机器本身工作的一个外部环境,找到可靠的人员进行保护,要不定时的对所监管的机器进行抽查、维护,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解决,使得监测设备一直保持正常,以备不时之需。 在平时的大坝监测工作中,会找专门的人来负责,相关负责人员不要产生太大的调动,对于数据记录以及整理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要保证监测数据可靠完整,在每一次的监测结束之后就开始记录,这样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的解决。 2.3强化监侧资料的分析 (1)在以前的监侧工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用了自动化系统之后,我们得到的监侧数据以及分析的结果都比以往

全国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竞答试题

全国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竞答试题 1.出生缺陷也叫先天异常,是指孩子在妈妈“肚子里”还没出生之前,因发育紊乱导致。 A.身体某些部位或器官,如头颅、眼睛、心脏等结构或功能与正常的孩子不一样 B.发生新生儿黄疸和肺炎 C.背部及臀部有胎记、口腔有马牙 2.出生缺陷的产生与和环境因素有关,或者由于两者相互作用而发生。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物质及营养因素等。 A.夫妇文化程度 B.孩子出生后体质 C.遗传因素 3.为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在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对新生儿先天性疾病进行筛查,对出生缺陷儿进行治疗和康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A.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B.阻断传染病的发生 C.彻底医治遗传病 4.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和指导的夫妇,选择最佳生育年龄、接受遗传咨询、均衡营养、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等,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 A.孕中期和晚期 B.产褥期 C.孕前和孕早期 5.出生缺陷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孕妇在接受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是否存在出生缺陷,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A.孕前 B.孕期 C.产后 6.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是对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和诊断,对出生缺陷儿给予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或减轻致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A.孕妇 B.胎儿 C.新生儿 7.对于计划怀孕的夫妻来说,可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 A.接受孕前保健,发现是否患有影响生育和影响后代健康的疾病 B.在家中多养绿色植物 C.查皇历,为孩子出生选择一个好日子

出生缺陷监测实施方案

XX医院 出生缺陷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获得我院出生缺陷的准确、可靠的资料,动态观察出生缺陷发生的消长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出生缺陷的可以因素,提高我院的产前诊断水平,为病因研究和干谒计划提供线索。 二、适用范围 对院内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三、具体方案 1、监测对象范围和时限 (1)监测对象:在我院分娩的怀孕开始到产后7天的所有出生缺陷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和计划生育引产)。 (2)监测时限:当年1月-12月。 2、监测内容和指标 (1)监测内容:我院分娩的围产儿的有关资料(包括围产儿死亡情况);24类出生缺陷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 临床畸胎学资料;出生缺陷的可以危险因素。 (2)监测指标:24类出生缺陷的畸形率;24类出生缺陷的性别、母龄别和城乡畸形率;产前检出率等;诊断依据; 缺陷儿的转归等。 3、畸形的诊断和早期矫治 由医务科组织产科、新生儿科、妇科、儿科、病理科、功能科

及围保室、质控科、统计室的相关人员组成院出生缺陷监测小组,按照《24类出生缺陷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对每一例畸形儿进行确诊,以保证监测质量,避免误诊、漏诊。并对可以矫治的畸形进行早期矫治。 4、资料的收集及运作程序 (1)产房出生时发现→做好原始登记(注明院内外产检次数),死胎建议尸检→报告护士长(每日的交班中汇报), 护士长核查→报告产科监测负责人登记填卡→特殊情况 报告科主任,24小时内进行科内和科间会诊,以明确诊 断。 (2)新生儿科发现→报告新生儿科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并做好原始登记、填卡→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审核出生缺 陷患儿登记卡(详细询问病史),在每月出生缺陷讨论会 上,与各科沟通,进一步明确诊断,查漏、补漏。 (3)妇科发现→报告妇科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并做好原始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审核出生缺陷患儿登记卡 (详细询问病史),在每月出生缺陷讨论会上,与各科沟 通,进一步明确诊断,查漏、补漏,最后将结果报给产 科监测负责人。 (4)产前发现(包括产前诊断中心、B超检查发现)先做好登记→报产科主管医生→报产科监测负责人追踪、登记, 可与儿科联系出生后的纠正治疗→出生后的反馈,有缺

论GPS变形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胡友健

第31卷第5期 2006年9月 测绘科学 Sc i ence o f Survey ing and M app i ng V o l 131N o 15 Sep 作者简介:胡友健(1960O ),男,工学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GPS 技术在工程与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近3年内主编《全球定位系统(GPS )原理与应用》,发表论文10余篇。E O m a i:l huyouji an @cug 1edu 1cn 收稿日期:2005O 11O 16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资助(CUGLX0505082) 论GPS 变形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胡友健① ,梁新美① ,许成功 ② (①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②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郑州 450000) 【摘 要】全球定位系统GPS ,以其连续、实时、高精度、全天候测量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目前GPS 在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性。本文首先对常规大地测量技术、特殊变形测量手段、摄影测量技术和GPS 技术用于变形监测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总结,然后对目前GPS 用于变形监测的模式、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介绍和分析,最后探讨G PS 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GPS ;变形监测;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P228;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O 2307(2006)05O 0155O 03 1 引言 现实世界中许多灾害的发生与变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地震、溃坝、滑坡以及桥梁的垮塌等等,都是典型的变形破坏现象。因而,变形监测研究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各种大型建筑的大量涌现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变形监测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推动着变形监测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迅速发展。目前,变形监测正向多门学科交叉联合的边缘学科方向发展,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领域。已有的研究工作涉及地壳形变、滑坡、大坝、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结构工程及矿区地面变形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变形监测要求的不断提高,变形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 PS 作为20世纪的一项高新技术,由于具有定位速度快、全天候、自动化、测站之间无需通视、可同时测定点的三位坐标及精度高等特点,对经典大地测量以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工程及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目前G PS 在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性。本文首先对常规大地测量技术、特殊变形测量手段、摄影测量技术和GPS 技术用于变形监测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总结,然后对目前GPS 用于变形监测的模式、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介绍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2 变形监测技术概述 变形监测技术包括常规大地测量技术、特殊变形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和GPS 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变形监测主要是采用常规大地测量和某些特殊测量技术。常规大地测量,是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常规测量仪器测定点的变形值,其优点是:①能够提供变形体整体的变形状态;②适用于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不同形式的变形体和不同的监测环境;③可以提供绝对变形信息。但外业工作量大,布点受地形条件影响,不易实现自动化监测。特殊测量手段包括应变测量、准直测量和倾斜测量,它具有测量过程简单、可监测变形体内部的变 形、容易实现自动化监测等优点,但通常只能提供局部的和相对的变形信息。 摄影测量技术包括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和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近10余年来,近景摄影测量在隧道、桥梁、大坝、滑坡、结构工程及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其监测精度可达到mm 级[1,2]。与其他变形监测技术相比较,近景摄影测量的优点是:①可在瞬间精确记录下被摄物体的信息及点位关系;②可用于规则、不规则或不可接触物体的变形监测;③相片上的信息丰富、客观而又可长期保存,有利于进行变形的对比分析;④监测工作简便、快速、安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在建筑物及滑坡等变形监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3,4],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空中摄影测量技术亦在较大范围的地面变形监测中得到了应用[5]。但由于摄影距离不能过远,且大多数的测量部门不具备摄影测量所需的仪器设备,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尚不普及。 G PS 技术的应用给测量技术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据资料介绍,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GPS 进行变形监测[6]。从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布设地壳运动G PS 监测网,为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报服务。例如,日本国土地理院从1993年开始了GPS 连续观测网的筹建工作,到1994年日本列岛已建立由210个GPS 连续观测站组成的连续监测系统(CO S MO S),目前的观测站总数已发展到1000多个[7]。该系统于1994年10月1日正式起用,10月4日就监测到北海道东部近海811级大地震,并清晰地记录了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此后,又成功地捕捉到三陆远海地震及兵库县南部地震的地壳形变。1995年1月17日,在日本阪神712级大地震后,该系统在进行快速、准确、精细地监测与分析地壳运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G PS 技术是监测地壳形变和板块运动的有效手段。我国在利用G PS 进行地壳形变监测方面起步较早。从1990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多个全国性的GPS 监测网(包括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国家GPS A 级网等)和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 PS 监测网(包括青藏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川滇地区、河西和阿尔金地区、新疆和塔里木地区、华北地区和福建沿海地区的G PS 监测网等),进行了多期的复测和连续观测,并利用这些资料首次建立了定量的中国大陆及其周围地区地壳运动的速度场,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基本特征,得到了中国地壳水平运动呈现明显的非均匀性,西强东弱,西部地区的地壳运动受印度板块强烈冲击呈现南北向缩短、东西向伸展、有明显块体特点等重要结论[8O 11]。 在大坝外观变形监测方面,已成功地建立G PS 自动化监测系统。我国在青江隔河岩大坝建立的GPS 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3大部分组成[12]。数据传输部分及时准确地传输观测资料及有关信息(观测值、卫星星历)到控制中心,也能在总控室中对各接收机进行遥控(譬如:开机、关机、改时段长度、设置采样率、截止高度角等参数)。数据处理及管理部分主要

大坝安全监测的作用及建议

大坝监测的作用及建议 【提要】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各种因素入手,在时空两个方面拓宽了大坝安全监测的概念,即大坝安全监测应在时空上将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提出:(1)大坝安全监测要有明显的针对性;(2)重视对溃坝的分析;(3)大坝安全监测应和设计及大坝安全定检结合起来,以方便资料分析和相互校核;(4)加强对大坝安全监测(包括监测系统),特别是自动化系统的效益评估,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成为水库运行调度的依据,真正为提高水库效益服务;(5)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以方便经验交流,提高监测技术。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时空;运行管理;网络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现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