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目次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2)

5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8)

6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 (10)

7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

8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

9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 (22)

10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对策 (22)

11环境经济影响损益分析 (23)

12公众参与 (23)

13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5)

1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对策建议 (2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 (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格式与内容 (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1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邻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海上风电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海上风电场规划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T 19485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T 5265 声学水下噪声测量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 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 61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

HJ/T 10.3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HJ/T 24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Y/T 079 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1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2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3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SC/T 9110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海上风电项目 offshore wind power project

风电场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风电场项目,包括在相应开发海域内无居民海岛上的风电项目。

3.2

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 marine eco-environment sensitive area

1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高,且遭受损害后较难恢复其功能的海域。

注: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湾、河口海域,领海基点及其周边海域,海岛及其周围海域,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的渔业水域(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以及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增养殖水域),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繁殖、栖息地,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等。

3.3

近岸海域 nearshore area

距大陆海岸较近的海域。

注:已公布领海基点的海域指领海外部界限至大陆海岸之间的海域,渤海和北部湾一般指水深10m 以浅海域。

[GB/T19485-2004,术语和定义3.3]

3.4

水下噪声 underwater noise

指损害海洋动物有用信号接收或者干扰海洋动物正常行为的各种噪声源所辐射的在水中传播的噪声。

3.5

水下噪声频带声压级 underwater noise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

一定频带内的水下噪声的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频带宽度和基准声压应指明。

[GB/T 5265-2009 ,术语和定义3.4]

3.6

水下噪声声压谱[密度]级 underwater noise pressure spectrum [density] level

水下噪声信号在某一频率的声压谱密度与基准声压谱密度与基准声压谱密度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单位为分贝(dB)。

[GB/T 5265-2009 ,术语和定义3.5]

4 总则

4.1 一般规定

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应结合海上风电项目工程特点,所在区域环境特征及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环境敏感程度,合理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

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应分析项目建设与国家、行业相关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和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符合性,并给出明确结论。

4.2 环评工作程序

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应符合图1要求。

2

图1 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4.3 评价内容

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依照海上风电项目具体构成及其对海洋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可按表1确定。

3

表1 海上风电项目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4.4 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4.4.1 评价等级划分

海上风电项目鸟类生态和水下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划定具体评价等级。其余各单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依据海上风电项目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和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和海洋生态类型划分为三个评价等级。

工程规模远低于表2中规模下限的海上风电建设项目,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4.4.2 评价等级判定原则

同一海上风电项目包含多个工程类型时,应按照各工程类型分别判定各单项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并取所有工程类型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中的最高级别,作为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4.3 海洋水环境和海洋生态评价等级判定

海洋水文动力、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海洋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依据表2确定。

4.4.4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定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依据表3确定。

4.4.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依据表4确定。

4

表2 海上风电项目海洋水文动力、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表3 海上风电项目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5

表4 海上风电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4.4.6 环境事故风险影响评价等级判定

环境事故风险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可参照HJ/T 169确定。

4.4.7 评价等级调整

当海上风电项目所在地区的海洋环境特征较为特殊或对环境质量有特殊要求时,各单项评价内容的评价等级可作适当调整,调整幅度应小于一个等级。

4.5 评价范围

4.5.1 一般规定

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时间范围主要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调查与评价范围应覆盖海上风电项目所有工程建设可能影响到的全部海域范围,并应说明其边界位置、范围、面积等内容,图示出。

海上风电项目退役期拆除工程应另行开展海洋环境影响环评工作。

4.5.2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6

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依据评价区域及周边区域生态完整性确定;以主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的扩展距离确定,1级、2级、3级评价以海上风电项目所有工程外缘线为起点向外扩展一般应分别不小于15km、10km、8km。海底管线沿垂直海底管线路由方向从管线外缘向两侧扩展不少于5km。

水下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至少与海洋生态评价范围一致。

海洋水文动力和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该根据工程特点和海域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原则上不低于海洋水质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表5。

表5 海上风电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4.6 环境敏感目标

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区划)等确定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目标;附图并列表说明评价范围内各要素相应环境敏感区的名称、功能、与工程的位置关系、保护对象以及需要达到的环境保护要求。

对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海域主要说明需保护海域的名称、级别、审批情况、规模、保护范围、分布,并给出对应图件。

4.7 其它内容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上风电项目涉及到的陆上工程,如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架空输电线路、陆上电缆敷设等工程内容和光污染、景观、社会环境、大气、水上声环境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时,应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等的要求进行评价,也可采用现行成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4.8 评价成果文件

4.8.1 一般要求

海上风电项目试验阶段测风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遵照海洋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对于评价等级低于3级(即工程规模低于表2中规模下限)的海上风电建设项目,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其余类海上风电项目则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7

4.8.2 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

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格式可参见附录A执行。

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所在海域的特征环境,按确定评价等级、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包括下列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1)总论

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3)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

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7)环境事故风险分析与评价

8)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对策

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公众参与

11)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2)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结论

4.8.3 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

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内容和编制格式可参见附录B执行。

5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一般特性简介

简要概述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工程地理位置(并附图)、工程构成、距海岸线距离、建设与投资规模(改、扩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建设工期、工程技术方案等;给出海上风电项目工程特性表。

5.1.2 工程建设方案

概述海上风电机组、集电线路(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陆上集电线路)、升压变电站(海上升压变电站、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配套工程、施工辅助工程等建设方案。

给出海上风电场项目总体施工流程和风电场总平面布置,简述风电机组、升压变电站、场内集电线路、道路等主要建(构)筑物的布置,并分别附图说明。

一般应包括:海上风电机组机型及主要参数、风电场年发电量、风电场总体布置(并附图)、风电机组基础方案(型式、尺寸,并附基础平、剖面布置图)、防腐设计、防冲刷设计等;海底电缆布置、长度、敷设方式、电缆结构(并附图)等;陆上集电线路土建结构布置;变电站站址、总体布置(并附图)、海上变电站结构方案(基础及上部结构方案、布置、主要尺寸等,并附剖面图)、防冲刷设计;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主要建筑物及主要设备、公用工程,并附变电站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等。

5.1.3 工程施工概述

应包括海上风电机组、集电线路(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陆上集电线路)、升压变电站(海上升压变电站、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配套工程、施工辅助工程等。需描述主体工程海上风电机组基础、风电机组安装、海底电缆、陆上集电线路敷设、升压变电站构筑物等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流程;概

8

述工程主要工程量、海上作业时间;概述施工总布置,包括施工厂区(包括风电设备组装、堆放场,混凝土生产、施工供水、供电、钢筋加工、机械和汽车修配等系统)和仓储系统区(包括物资和设备仓库、临时堆场等设施);概述施工交通运输、主要建筑材料及来源、土石方平衡、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数量、参数、施工总进度等;概述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管理机构范围、项目运行和维护等概况。

对于海上风电风项目各构成工程有不同施工方案时,应重点从海洋环境影响角度进行比选分析。

5.1.4 海域占用概述

明确海上风电项目利用或占用海域、海岸线和滩涂情况,并给出对应数量和图表。

5.2 工程分析

5.2.1 各阶段生产工艺过程分析

施工期施工过程分析。重点分析施工期海上风电机组、集电线路(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陆上集电线路)、升压变电站(海上升压变电站、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配套工程、施工辅助等工程的主要施工工序及产污和环境影响环节,并附图。

营运期生产过程分析。重点分析风电场主要运行、维护检修作业工序和事故阶段对应环境影响环节,并附图。

5.2.2 各阶段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重点分析海上风机机组、集电线路(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陆上集电线路)、升压变电站(海上升压变电站、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配套工程、施工辅助等工程施工和事故阶段产污环节和各种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等。可采用类比分析法、经验公式计算法确定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源强,并列出污染要素清单表。结合项目区环境保护和敏感目标,分析项目施工和事故各阶段对区域海上敏感目标、海洋生物、鸟类及其栖息生境、海洋开发活动等的影响途径、方式、性质、范围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并列表表示。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重点分析海上风电运行、维护检修和事故等各阶段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其产生量(或强度)、排放量、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等,并列出污染要素清单表。结合项目区环境保护和敏感目标,分析项目海上风电运行、维护检修和事故等各阶段对区域海上敏感目标、海洋生物、鸟类及其栖息生境、海洋开发活动等的影响途径、方式、性质、范围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并列表表示。

5.2.3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详细分析施工期作业活动对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鸟类及其栖息生境、声环境、空气环境、水产养殖、渔业捕捞等海洋开发活动等的影响;详细分析营运期对声环境、电磁环境、海洋生物、渔业资源及其重要种类“三场一通道”(即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场所、鸟类及其栖息生境、区域景观、海洋水文动力、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海水产养殖、渔业捕捞、航运交通等海洋开发活动等的影响。采用矩阵法对各阶段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判断其影响性质和影响范围;通过综合判断对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并确定评价程度。

5.3 改扩建项目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

对改、扩建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报告表中应增加已建(已运营)海上风电项目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已建(已运营)的工程概况、主要环境问题、原有环评结论与批复情况、污染物排放状况、污染和非污染(生态)防治控制设施的能力和运行状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环境事故风险应急设施、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有效性、污染防治整改措施、已建海上风电项目的环境影响实际结果、环境质量现状等,作出分析评价。

9

6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

6.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6.1.1 海洋水文动力

包括波浪、潮位、潮流、海冰等。

6.1.2 地形地貌

包括所涉区域滨海陆地、海岸、海底地形特征、地貌类型、海床运动和冲刷等。

若无可查资料,应做必要的现场调查。

应附海上风电项目区域地形图、现场地形地貌照片等资料。

6.1.3 工程地质

包括区域地层、构造、地震活动性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等。

一般可根据海上风电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获取资料。

6.1.4 气象

利用工程所在区域气象台(站)现有统计资料,概述区域气温、降水、湿度、降雨、风等的气象特征。尤其是风的统计资料状况,应附对应图表。

6.1.5 海洋自然灾害

包括与工程有关的区域海洋自然灾害,主要为台风、风暴潮、雷暴雨、雾、不利地质因素等的概述。

6.1.6 海洋自然保护区

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名称、保护级别、保护对象、分布、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等概况。

6.2 区域社会环境概况

主要为工程区位概况、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区域电网及海洋经济开发利用类型、程度等。

6.3 区域海洋资源和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概况

6.3.1 区域海洋自然资源概况

主要包括渔业资源及其重要种类“三场一通道”(即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景观资源、湿地和滩涂资源、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野生生物资源等概况。

6.3.2 区域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概况

主要包括工程区域海洋开发活动类型、分布、与项目位置、具体开发和保护状况。并给出对应的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图和统计表。

6.4 海洋环境敏感区、敏感目标和主要保护对象现状与分布

明确所在区域内及周边的海洋环境敏感区现状与分布(应给出对应分布示意图);明确海洋环境敏感目标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类型、现状与分布(应给出对应分布示意图)。

6.5 与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区划符合性分析

10

分析海上风电项目与相关国家能源发展政策、风电产业政策、海上风电管理法规等的符合性。

分析海上风电项目与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区划)、海洋生态建设规划、海上风电场规划、电网规划、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涉海规划等的相容性、符合性或协调性。

分析海上风电建设项目与区域海上风电场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如有)审查意见及其落实情况,并根据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进行海上风电项目方案建设符合性分析。

7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总体要求

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应满足反映评价海域环境特征的要求,并应覆盖各单项评价范围。

原则上1级、2级评价等级的海上风电项目应进行项目区域环境现状调查,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基本未发生变化时,可收集利用项目区域现有环境现状调查监测数据资料,并应注明资料来源和时间。3级评价等级的海上风电项目可以收集项目区域历史资料为主,当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全面地表明评价海域环境现状时,应进行必要的现场补充调查。低于3级评价等级的海上风电项目,可收集有效的历史资料。

海洋环境现状分析测试数据应提供以计量认证形式出具的分析测试报告(即有CMA字样的分析测试报告)或实验室认可形式出具的分析测试报告(即有CNAS字样的分析测试报告),现有环境现状调查监测数据资料不能满足评价工作需要的,应开展必要的现状补充调查。

根据随机均匀、环境敏感区及工程区重点照顾站位布设原则,环境现状调查断面和站位应均匀分布和覆盖整个调查评价海域和区域。

海洋环境要素现状调查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分析质量控制及海洋调查资料的使用要求执行《海洋监测规范》( GB 17378)和《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7)。滨海湿地植被、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的现状调查监测要求分别执行《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0)、《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1)、《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2)、《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3)。水下声环境测量要求执行《声学水下噪声测量》(GB/T5265 )。

7.2 资料时效要求

在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基本未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以评价材料上报主管部门之日起算,按年为计算单位,海洋水文动力、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海洋地质等现状实测资料可采用近5年内的资料;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质量、海洋生物生态、鸟类生态等环境现状资料可采用近3年内的资料。

7.3 海洋水文动力

7.3.1 调查断面和站位

1级评价应不少于6个调查站位; 2级评价应不少于4个调查站位;3级评价一般不少于2个调查站位。

所有评价等级潮位观测站位应不少于2个,可与潮流同步观测。

7.3.2 调查时间与频次

一般选在大潮期。季节变化较大的海域应收集不同季节观测资料。

7.3.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潮位、潮流(流速、流向)、悬浮物等项目。

7.3.4 环境现状评价内容

11

主要包括潮汐性质及类型,潮流、余流性质及类型,涨、落潮流和余流的流速沿垂线分布特征、最大值及方向,涨、落潮流历时和余流历时,涨、落潮流随潮位变化的运动规律及旋转方向等;涨、落潮含沙量垂线分布特征、垂线平均含沙量和最大含沙量等的评价结论。

7.4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

7.4.1 比例尺与测线布设

海上风电场区及风电场区外扩500m的范围按照不小于1:2000~1:5000的比例尺进行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调查。海上风电场区外扩500m之外的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调查主要以收集资料为主。

7.4.2 调查时间与频次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现状调查可与海洋水质、海洋生物生态调查同步进行,1级、2级、3级评价项目调查频次均应不少于一次。

7.4.3 调查内容

包括查清海上风电项目区及其周边海域的水深、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分布特征,包括海岸线、海床、滩涂、海岸等的现状,蚀淤现状、蚀淤速率、蚀淤变化特征等,海底沉积环境,海洋腐蚀环境等现状。

7.4.4 环境现状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海上风电场区及其周边海域海岸线、海床、滩涂、海岸等地形地貌现状评价及分布范围并附图、表,基础图件应包括海底水深图、地形图、地貌图、侧扫影像平面图和浅地层剖面图等;海上风电场区及其周边海域冲刷与淤积现状、蚀淤速率、蚀淤变化特征及海底沉积与海洋腐蚀环境等的分析与评价。

7.5 海洋水质

7.5.1 调查站位

1级评价应不少于20个调查站位; 2级评价应不少于12个调查站位;3级评价应不少于8个调查站位。

7.5.2 调查时间与频次

1级评价应至少进行春、秋两季调查;2级评价应至少进行春季或秋季调查;3级至少进行一季调查。

7.5.3 调查参数

海洋水质环境调查参数为酸碱度、水温、盐度、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总汞、铜、铅、锌、镉、铬、砷)、挥发酚等。

7.5.4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海洋水质评价一般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超标率统计法进行评价。

7.5.5 环境现状评价内容

确定评价海域内的海水主要污染因子、污染程度和分布;分析各种污染物质的超标原因;综合评价海域海洋水质环境现状。

7.6 海洋沉积物

12

7.6.1 调查断面和站位

海洋沉积物调查站位应尽量与海洋水质调查断面和站位一致,调查站位数应不少于海洋水质调查站位的50%。

7.6.2 调查时间与频次

海洋沉积物调查时间应尽量与海洋水质和海洋生态现状调查同步进行,一般进行一次现状调查。

7.6.3 调查参数

海洋沉积物环境调查参数主要为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重金属(总汞、铜、铅、锌、镉、铬、砷)、挥发酚等。

7.6.4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超标率统计法和类比分析法进行评价。

7.6.5 环境现状评价内容

评述调查海域沉积物各环境参数污染水平及其分布状况;分析各种污染物质超标原因;综合评价海域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

7.7 海洋生物质量

7.7.1 样品采集

采集的样品应包括评价范围内常见的定居性双壳贝类、甲壳类和鱼类,分别不少于1种。

1级评价项目应至少采集评价范围内3个不同区域的样品,2级评价项目应至少采集评价范围内2个不同区域的样品,3级及3级以下评价项目应至少采集评价范围内1个样品。

7.7.2 调查时间与频次

1级评价应至少进行春、秋两季调查;2级评价应至少进行春季或秋季调查;3级评价应至少进行一季调查。

7.7.3 调查参数

海洋生物质量调查参数主要为石油烃、重金属(总汞、铜、铅、锌、镉、铬、砷)等。

生物质量评价应采用《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或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7.8 海洋生态环境

7.8.1 海洋生态环境背景资料的收集与使用

应尽量收集评价及邻近海域已有海洋生态历史资料,主要包括海域生物种类和数量、地方特有物种种类和分布、渔业资源、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种类与数量、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类别、范围、保护对象、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现状等资料。

7.8.2 调查评价范围确定原则

海洋生态现状调查评价范围,主要依据被评价区域及周边区域生态完整性,以海上风电场各工程主要评价因子影响方向扩展距离确定调查和评价范围。

7.8.3 调查断面和站位

13

各级评价项目调查断面的布设同海洋水质环境现状调查断面,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浮游动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的调查站位应不低于海洋水质调查站位的60%。

7.8.4 调查时间与频次

1级和2级评价项目一般应进行春、秋两季调查,有特殊物种及特殊要求时可适当调整调查次数;3级评价项目在现有历史资料不能详尽全面表明评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现状时,应至少补充一次调查。

调查时间与海洋水质调查同步。

7.8.5 调查与评价内容

所有评价等级项目均应进行海上风电机组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尤其是对声比较敏感的石首鱼科鱼类等资源密度(尾数密度和重要密度)、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等的现状评价。

此外,1级、2评价项目现状调查内容应根据海上风电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选择下列或部分项目: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鱼等的生物量、密度、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及群落结构等;渔业资源重要经济物种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现状;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特别保护要求海洋生物物种;海洋哺乳动物等的种类组成、丰度和分布、栖息地利用调查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如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的群落种类、数量、分布现状;滨海湿地植被群落种类、丰度、分布现状等。

3级评价项目应收集海上风电项目所在海域近三年内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料,资料不足时应进行补充调查,调查内容至少应包括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鱼、游泳动物尤其是对声比较敏感的石首鱼科鱼类生物量、密度、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及群落结构等。

7.8.6 现状评价

综合评价评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现状;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现状;海洋渔业捕捞和海水增养殖现状;详尽阐述生境破坏、珍稀濒危动植物损害、海洋经济生物产卵场破坏或损害、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生物危害等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7.9 鸟类生态环境

7.9.1 总体要求

鸟类现状调查可收集利用调查区现有调查资料,但需满足以下条件:收集的鸟类现状调查资料应至少为调查区近3年(以评价材料上报主管部门之日起算,按年为计算单位)内的、至少一个连续完整季节周期的鸟类现状调查资料,并需注明资料来源和时间。若收集资料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则应开展至少一个连续完整季节周期的鸟类现状调查。调查报告中应给出区域鸟类名录。

鸟类现状调查范围应包括整体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工程可能直接影响到的海域、陆域及周围主要鸟类栖息地。

鸟类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收集资料中的鸟类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7.9.2 资料的收集与使用

应尽量收集评价海域及其邻近海域已有鸟类生态环境历史资料,包括区域鸟类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主要迁徙鸟类的种类、数量等;鸟类优势类群及其生境选择、分布;国际、国家级受保护鸟类的种类与数量。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类别与范围、鸟类群落统计情况、珍稀濒危鸟类种类与数量等。

7.9.3 调查评价范围

14

鸟类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至少涵盖工程边界线向外扩展8km区域,并视受保护鸟类受影响程度适当增加。

鸟类现状调查与评价范围应以平面图方式表示,并给出控制点坐标。

7.9.4 调查样带

调查试样地带应覆盖10%的调查评价范围。应在海图(1:5000)上设计调查样点(线)分布,并标出调查样点(线)地理坐标。

7.9.5 调查时间与频次

鸟类现状调查周期一般为一年,调查频次每季至少为1次以上,在调查区内分布有鸟类迁徙地、繁殖地、越冬地时,在相应迁徙、繁殖、越冬季节调查频次应至少为2次以上。鸟类调查时间应选在区域鸟类迁徙、繁殖、越冬季节。调查季节的划分一般以三月至五月为春季,六月至八月为夏季,九月至十一月为秋季,十二月至隔年二月为冬季。调查时不可以相隔太近的两个月份代表两季的调查资料。列表说明调查时间、调查频次。

7.9.6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鸟类调查方法有多种,评价文件中应说明调查方法的名称、该方法使用限制、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并详细描述该方法使用工具、实际调查时间、气候、潮汐、调查的人员数量、各样线间距、行进速度、调查范围等。

鸟类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航空照片法

以拍摄的航空照片辨识鸟种及数量,仅适用于大型鸟类估算,价格昂贵。

2)繁殖鸟类调查法

大部分海鸟群聚筑巢,最好的调查时间一般是从孵卵的中期开始至孵卵期结束。可采用望远镜观察辅助拍照的方式直接观察鸟类对数、鸟巢数量来统计。繁殖期调查应确保对鸟类干扰最小。

3)样线法

海鸟通常使用海上样线法,调查人员乘船沿固定线路前进,调查人员从船上调查船两侧400m以内飞行和水中海鸟,船行的速度在7-16节,完整地记录所见样线两侧的鸟种、数量、高度或距离,并采用快照的方法以确定鸟类密度。调查记录表见表6。

表6 鸟类现状调查海上样线法记录表格

4)样点法

样点法一般作为样线法的补充,样点法是在固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计数,各样点之间距离不宜太近,以免重复计数。

5)休息场统计

适用于群集休息的鸟种,如涉禽、野鸭和鸬鹚等,评价区如有休息场必须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方法。

15

16

7.9.7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环境概况、鸟类种类组成、数量、居留型及食性;主要迁徙鸟类的种类、数量、迁徙行为、飞行模式等;鸟类优势类群及其生境选择;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受保护鸟类的种类与数量。邻近区域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资源群落统计分布情况。 7.9.8 环境现状评价

鸟类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应说明评价区各季节鸟类分布和密度、特有种、受保护物种、受胁物种和关注物种的生态学特征,评估项目区域作为鸟类栖息、觅食、繁殖和/或换羽地的重要性。宜以图表详细列出评价区域历史和现场调查观测到的种类和数量,表格中应包括鸟类名称、记录数量、发现地点、时间、是否受保护物种、区域水鸟总数1%水鸟、区域具有代表性指标物种等,鸟类名称除显示中文外,应附上学名。 7.10 声环境 7.10.1 总体要求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水下和水上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所有规模海上风电项目均需进行水下声环境的现状调查与评价。

改扩建工程应对已建工程进行声环境(含水下和水上)影响跟踪监测,并进行声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水下声环境现状调查以现场测量为主,测量方法应符合GB/T 5265要求。 7.10.2 水下声环境 7.10.2.1 监测范围

水下声环境监测范围主要根据海上风电机组工程水下声环境影响方向扩展距离确定,至少应与海洋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致。 7.10.2.2 测量断面和站位

水下声环境背景监测:在海上风机工程区至少设置2-3个调查断面,每个断面至少2-3个测站。水听器离海面1m-3m ,垂直阵一般应布设到近海底。如果海上风机所在区域水深和沉积物特性相差较大时,应选择在预计水下噪声辐射最大位置布置水下噪声调查点。在海上风机工程区所处的水层深度中间点处应设置调查测点,应尽量避免布放在海底凹坑、礁石之上或其附近处。

改、扩建工程和已建工程的水下噪声跟踪监测:施工阶段在风电场内安装各类基础结构时至少应进行一次完整的施工期海洋噪声跟踪测定。最近测点在距离装机基础结构不得少于3倍水深、且在总水深(H )0.7H~0.85H 处进行峰值声压的测量;同时在100m ~500m 距离上、在海上风机工程区水层深度的中间处测定2个以上测点的施工期海洋噪声级测量;营运阶段声环境水下的跟踪监测应在距离风电场单个涡轮机约100m 处抽检噪声,同时应在距风电场外部界限3k m~4km 处进行综合背景噪声测量。

声环境背景监测应避开测量点附近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噪声源,特别注意对噪声有异常情况的记录。

7.10.2.3 监测内容

水下声环境监测内容和测量记录总体依据GB/T 5265要求进行。 水下声环境背景监测主要测量的参数包括:水下噪声频带声压级

pf

L 和水下噪声声压谱 [密度] 级

ps

L ,可分别用式(1)和式(2)计算:

17

1) 水下噪声频带声压级pf L 0

lg

20p p L f pf = (1)

式中:pf L — 噪声频带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 ); f p — 测得的一定带宽噪声声压,单位为帕(Pa );

0p — 基准声压,单位为单位为帕(Pa ),通常取μ10=p Pa.

2) 水下噪声声压谱 [密度] 级ps L

在海洋中基准声压的谱密度级为1μPa Hz /, 当声能在Δf 中均匀分布时;

f L L pf ps ?-=l

g 10 (2)

式中:ps L — 噪声声压谱级,又称为等效谱级,单位为分贝(dB ),基准值为1μPa Hz /;

pf L — 测得的中心频率为f 的频带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 ),基准值为1μPa ;

Δf —带通滤波器的有效带宽。

根据需要,还可以要求测量噪声声压的瞬时值(峰值声压L peak )。

频率测量覆盖范围为20 Hz ~ 20 kHz 。如果由于风电场使用不同的技术,产生的水下噪声可能超出原定频率范围,则频率测量范围应予以延伸。测声换能器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浮标或潜标方式(特定情况下也可采用船载方式),使用浮标或潜标布放测声换能器系统,测声换能器系统和调查船之间的有效距离应不小于50m ;使用船载方式进行测量,在噪声测量期间不能启动主机和辅机,禁止船上进行能产生撞击声传入水中的人为活动。

对于改、扩建工程和已建工程的水下噪声跟踪监测内容主要为:水下噪声频带声压级、水下噪声声压谱[密度]级。施工阶段还应测定施工噪声的声压瞬时值(峰值声压);营运期必须测量风机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水下噪声级,并评估或预测风机在低、中和额定输出功率下的水下噪声强度。

测量记录参见GB/T5265 声学 水下噪声测量技术的要求。 7.10.2.4 监测时间与频次

水下声环境监测频次要求:按照GB/T5265 要求,由于水下噪声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应对同一地点进行多次测量,测量次数根据需要确定,每次测量记录长度不少于2min 。

已建工程水下声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施工期间(如锤击打桩),在海上风电场内所安装的各类桩基基础,至少应进行一次完整的噪声测定。营运期在风电场试运行后的12个月内,应在一个风机的一个特定输出级别,测定水下噪声级,并评估和推算其在不同级别(如中级或额定输出级上)的水下噪声级。 7.10.2.5 水下声环境现状评价

水下声环境现状评价时,评估内容应包括:水下噪声频带声压级;水下噪声声压谱[密度]级;干扰噪声修正值K ;噪声声压谱级图表;对噪声瞬时值存储数据给以识别标志,说明测量条件及校正参数和曲线。

已建工程水下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对施工活动开始时、进行时和结束时的声压级排序;施工期出现的冲击波噪声(锤击打桩)声压瞬时值(峰值声压L peak)。同时评估的水下噪声级还应包括:水下噪声频带声压级;水下噪声声压谱[密度]级噪声声压谱级;;干扰噪声修正值K;噪声声压谱级图表。

7.10.3 水上声环境

水上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海面上和陆上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陆上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要求总体参照HJ/2.4相关部分确定。

海面上声环境现状调查监测范围、断面和站位同水下声环境现状调查。监测时间与频次及现状评价要求总体参照HJ/2.4相关部分确定。

8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1 海洋水文动力

8.1.1 总体要求

1级、2级评价项目进行评价范围内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级评价项目可分析水文动力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8.1.2 预测内容

1级、2级评价项目应预测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升压变电站(海上升变电压站、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填海等所有占海工程导致评价海域潮流流速、流向、潮流场和余流分布的变化范围与影响程度。

8.1.3 预测方法

1级、2级评价项目一般采用数值模拟法;3级评价项目可采用近似估算法。

8.1.4 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引起的评价海域潮流场、潮位等变化情况,明确导致的评价海域水文环境要素的变化与特征;并给出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定量或定性结论。

8.2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

8.2.1 总体要求

1级、2级评价项目应进行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级评价项目可进行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8.2.2 预测内容

1级、2级评价项目应预测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升压变电站(海上升压变电站、陆上升压变电站或集控中心)填海等所有占海工程对海岸、滩涂、海底地形地貌、海域冲刷与淤积的影响,并分析评价其产生的影响和程度。

1级、2级评价项目一般采用数值模拟法;3级评价项目可采用近似估算法。

1级评价项目应重点对工程所在海域形态(包括海岸、滩涂、海床等地形地貌)及冲刷与淤积

、泥沙运移与变化趋势等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并定量给出影响范围和程度。

8.2.3 预测方法

18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目次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2) 5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8) 6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 (10) 7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 8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 9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 (22) 10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对策 (22) 11环境经济影响损益分析 (23) 12公众参与 (23) 13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5) 1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对策建议 (2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 (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格式与内容 (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1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邻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海上风电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海上风电场规划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T 19485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T 5265 声学水下噪声测量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 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 61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 HJ/T 10.3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HJ/T 24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Y/T 079 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1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2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3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SC/T 9110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海上风电项目 offshore wind power project 风电场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风电场项目,包括在相应开发海域内无居民海岛上的风电项目。 3.2 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 marine eco-environment sensitive area 1

海上风力发电发展现状解读

海上风电发展 大纲: 一、国外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各国远景规划 二、海上风电的特点与面临的困难 三、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技术 四、国外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各国远景规划 目前已进入运营阶段的海上风电场均位于西北欧,西班牙和日本也建立了各自的首个试验性海上风电场。截至2006年6月,全球共建立了24个海上风电场,累计安装了了402台海上风机,总容量805MW,年发电量约2,800,000,000千瓦时。 西北欧地区的海上风电场布局如下图所示,红色标志由兆瓦级风机构成的运营风电场,紫红色标志由小容量风机构成的运营风电场,而灰色则标志已完成规划的在建风电场。 图1 西北欧海上风电场 已投入运营的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大多集中在丹麦和英国。其中丹麦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426.8MW,其次是英国339MW,共计现有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95%。而德国早在2004年就在北海的Emden树立了首台Enercon的4.5MW风机,西班牙也于今年在其北部港市毕尔巴鄂树立了5台Gamesa 2MW风机。美国已经规划的三个海上风电场Cape Cod,Bluewater Wind,Nai Kun正处于不同阶段的论证与评估阶段,其中Cape Cod风电场将于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 由此可见,各风电大国都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海上风电开发的技术研发与运营经验实践中,以图控制海上风电发展的制高点。 根据欧盟的预测,到2020年欧洲的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从现有的805兆瓦增长到40,000MW。相比之下,过去7年来欧洲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年增长率约为35%。欧盟指派的工作组预测欧洲的海上风电潜力约达140,000MW。

海上风电施工控制重点

海上风电施工控制重点 (一)自然条件是影响海上风电施工的重要因素 1、分析 海上风电场都是离岸施工,工作场地远离陆地,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可施工作业时间偏短,因此施工承包商要根据工程区域海洋环境特点,选择施工设备、确定施工窗口期、制定施工工艺和对策,才能更好地完成本工程。 2、控制措施 (1)要求施工承包商必须充分收集现场自然条件资料,包括风、浪、流、潮汐、气温、降雨、雾等的历年统计资料和实测资料; (2)根据统计和实测资料,分析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因素; (3)分析统计影响施工作业的时间和可施工的窗口期; (4)根据统计资料和现场施工计划,有针对性的布置现场自然条件观测仪器,以便对自然条件的现场变化进行预测和指导施工安排。 (5)施工承包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的可能变化,做出有针对的现场施工应变措施。 (二)质量方面 1、海上测量定位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 (1)分析 在茫茫大海是进行工程建设,测量定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海上风电对质量要求很高,例如风机基础施工中单桩结构对桩的垂直度要求很高;导管架结构对桩台位置、桩的垂直度与间距要求很高,不是一般的测量与控制措施能够实现。另外,导管架安装定位精度高,如何通过测量定位手段指导安装导管架难度大,因此海上测量定位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 (2)控制措施 ①要求施工承包商制定测量施工专项方案;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设备在投入工程使用前,必须进行精测试比对; ②借鉴其他海上风电场的成功施工经验,特制专用的打桩的定位及限制垂直度的定位及限定垂直度的辅助“定位架”,保证桩的垂直度及间距高精度要求; ③施工承包商必须有专用的打桩船,减少风浪对打桩的影响;

中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在过去的十年中,风力发电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装机容量从 2004年的不到 75MW跃升至 2015上半年的近 125GW,在全国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已超过7%,成为仅次于火电、水电的第三大电力来源。 2014 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容量达到了 8759MW,相比2013 年增长了24.3%。截至2014年底全球91%(8045MW)的海上风机安装于欧洲的海域,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中心。我国同样具备发展海上风电的基础,目前标杆电价已到位,沿海省份已完成海上风电装机规划,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产业链优化以及开发经验的累积,我国海上风电将逐步破冰,并在“十三五”期间迎来爆发,至2020年30GW的装机目标或将一举突破。 陆上风电的单机容量以 1.5MW、2MW类型为主,截止至2014年我国累计装机类型统计中,此两种机型占据了83%的比例。而海上风电的机型则以2.5~5MW为主,更长的叶片与更大的发电机,对于风能的利用率也越高。 2014年中国不同功率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占比 2014年底中国海上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占比

在有效利用小时数上,陆上风电一般为1800~2200h,而海上风电要高出20%~30%,达到2500h以上,且随单机规模的加大而提高。更强更稳的风力以及更高的利用小时数,意味着海上风电的单位装机容量电能产出将高于陆上。 我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及弃风率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 5-50米范围内,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约为500GW(扣除了航道、渔业等其他用途海域,以及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经过 3 次及以上的海域) 。虽然在可开发总量上仅为陆上的 1/5,但从可开发/已开发的比例以及单位面积可开发量上看,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更为巨大,年均增速也将更高。 一、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2014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容量达到了8759MW,相比2013年增长24.3%。在新增装机量上,2014全球新增装机1713MW,相比2013年的1567MW更进一步。欧洲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中心。 2014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1713MW中,英国、德国、比利时共占了 1483.4MW,占比 86.6%;其余为我国的 229.3MW,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小容量试点项目。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经典)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 目录 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1) 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 (1) 1.2 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13) 1.3 海底电缆施工方案 (19)

1.4海上升压站施工方案 (23) 2 国内主要海上施工企业以及施工能力调研 (35) 2.1 中铁大桥局 (35) 2.2 中交系统下企业 (41) 2.3 中石(海)油工程公司 (46) 2.4 龙源振华工程公司 (48) 3 国内海洋开发建设领域施工业绩 (52) 3.1 跨海大桥工程 (52) 3.2 港口设施工程 (55) 3.3 海洋石油工程 (55) 3.4 海上风电场工程 (58) 4 结语 (59)

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 国外海上风电起步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和建设海上试验风电场,2000年后,随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单机容量逐步加大,机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大型海上风电场开始逐步出现。国外海上风机基础一般有单桩、重力式、导管架、吸力式、漂浮式等基础型式,其中单桩、重力式和导管架基础这三种基础型式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应用经验,而吸力式和漂浮式基础尚处于试验阶段。舟山风电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海上风机基础尚处于探索阶段,已建成的四个海上风电项目,除渤海绥中一台机利用了原石油平台外,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和响水近海试验风电场均采用混凝土高桩承台基础,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则采用了混凝土低桩承台、导管架及单桩三种基础型式。 图1.1-1 重力式基础型式 图1.1-2 多桩导管架基础型式

图1.1-3 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4单桩基础型式 图1.1-5 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型式图1.1-6低桩承台基础型式基于国内外海上、滩涂区域风电场的建设经验,结合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的特点及国内海洋工程、港口工程施工设备、施工能力,可研阶段重点考察桩式基础,并针对5.0MW风电机组拟定五桩导管架基础、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和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作为代表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比较。 1.1.1 多桩导管架基础施工 图1.1-7 五桩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8 四桩桁架式基础型式

风力发电场的主要环境问题

收稿日期:2004-05-24 作者简介:赵大庆(1963-),男,辽宁沈阳人,高级工程师。 ?问题探讨? 风力发电场的主要环境问题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Wind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Field 赵大庆1 王 莹2 韩玺山1 (1.辽宁省气象局 沈阳 110001);(2.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沈阳 1100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风电场建设时周边环境的有利、不利影响及风力发电场选址的气象、社会自然条件,并就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 风电场 影响 气象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wind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field that is influenced by the ad 2vanced and disadvanced conditions surrounding and its conditions of meteorology 、society and nature ,then provides the sug 2gestions. K ey words Wind E 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Field E ffect Meteorology 目前从世界各地来看,利用风能发电是开发新 能源、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90年代起辽宁省在利用风能等新能源方面有较大的进展。从全省风能分布看,资源量较大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及西北部干旱地区,到目前已建成风场8处,在建风场4处,待建风场有6处。 1 风电场的环境问题 风电场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1.1 有利影响 (1)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符合国家能源改革的方向。而且风能又是可再生能源(即在同一地点相距6~8倍风轮高度的距离后风能又达到原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风力发电场对比同规模使用燃煤电厂其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为零,实现固体、气体零排放。对保护大气环境有积极作用。 (3)风力发电场比燃煤电厂可节省大量淡水资源,减少水环境污染。特别是对缺少淡水资源的沿海及干旱地区更重要。 (4)在沿海及旅游区风力机群也是一道风景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文化、环境相融洽的程度。 (5)通过实物教育,可增强公众开发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的意识。 (6)建设风力电场对发展沿海经济有重大意义。如建海产冷库、开展海水淡化、进行电量季节调峰等都起到关键作用。1.2 不利影响1.2.1 噪声是公众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风力发电机的噪声是来源于经过叶片的气流和风轮产生的尾流所形成,其强度依赖于叶尖线速度和叶片的空气动力负荷,这种噪声源与风力发电机的机型及塔架设计有关。噪声影响分为单机影响和机群影响。 单机噪声:为了达到距风机150m 处的噪声值小于45dB (A )的要求,厂商在制造时就采取了以下措施,风电机选用隔音防震型,变速齿轮箱为减噪型,叶片用减速叶片等。一般所用风机风轮转速在27r/min ,产生的噪声较小,据厂家介绍,离风机50~150m 范围内,噪声级分别为53~33dB (A )。 机群噪声:风力发电机机群的排列,是经过风洞试验后确定的,即风机行距在6D (D 为风轮直径),间距在4D ~6D 风速又恢复到常态,即噪声强度也随着风速减小而明显衰减。因此不存在风力机群噪声总合影响的问题。 本底噪声:风力发电场因考虑风能资源,大多 — 66—环境保护科学 第31卷 总第129期 2005年6月

大型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与装备

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大型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与装备 (3MW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研发与产业化) 一、申报单位概况 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销售、技术咨询、售后服务的新能源专业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6年9月,总部位于上海紫竹高科技园区,生产基地分别位于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北辰科技园区。 通过技术引进并消化吸收,1.25MW风力发电机组已形成批量生产,08年将完成300MW的生产;通过与国际知名风机设计公司合作,联合设计的2MW机组今年将完成小批量生产。依靠上海电气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搭配齐全的风电工程技术团队业已形成。目前公司现有员工200余人(08年底将有400人),其中本科以上84人、硕士20人、博士1人,上海电气的风电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 二、申报项目名称及主要内容 申报项目名称:3MW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研发与产业化 主要内容:开发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MW以上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并实现技术产业化生产,主要内容为: 1.研制海上3MW以上双馈式变速恒频海上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技术;包括气动 设计、结构设计和载荷计算; 2.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分部件接口技术; 3.海上风电机组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应用; 4.海上风电机组机群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5.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塔架基础设计技术研究; 6.海上风电机组在线监测、预警及故障诊断技术; 7.海上风电灾害预防及预防控制技术; 8.海上风电机组在特殊的海上气候、环境条件下,基础塔架、防腐、防潮、抗 台风等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材料开发利用;

海上风电现状及发展趋势

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寻求积极的对策.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绿色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储量十分丰富.据估计,全球可利用的风能总量在53 000 TW·h/年.风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会有效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大力发展风能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选择[1~6]. - 在风力发电中,当风力发电机与电网并联运行时,要求风电频率和电网频率保持一致,即风电频率保持恒定,因此风力发电系统分为恒速恒频发电机系统(CSCF 系统)和变速恒频发电机系统(VSCF 系统).恒速恒频发电机系统是指在风力发电过程中保持发电机的转速不变从而得到和电网频率一致的恒频电能.恒速恒频系统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所采用的发电机主要是同步发电机和鼠笼式感应发电机,前者运行于由电机极数和频率所决定的同步转速,后者则以稍高于同步转速的速度运行.变速恒频发电机系统是指在风力发电过程中发电机的转速可以随风速变化,而通过其他的控制方式来得到和电网频率一致的恒频电能. - 1 恒速恒频发电系统- 目前,单机容量为600~750 kW 的风电机组多采用恒速运行方式,这种机组控制简单,可靠性好,大多采用制造简单,并网容易、励磁功率可直接从电网中获得的笼型异步发电机[7~9]. -恒速风电机组主要有两种类型:定桨距失速型和变桨距风力机.定桨距失速型风力机利用风轮叶片翼型的气动失速特性来限制叶片吸收过大的风能,功率调节由风轮叶片来完成,对发电机的控制要求比较简单.这种风力机的叶片结构复杂,成型工艺难度较大.而变桨距风力机则是通过风轮叶片的变桨距调节机构控制风力机的输出功率.由于采用的是笼型异步发电机,无论是定桨距还是变桨距风力发电机,并网后发电机磁场旋转速度由电网频率所固定,异步发电机转子的转速变化范围很小,转差率一般为3%~5%,属于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 - 1.1 定桨距失速控制- 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特点是桨叶与轮毂固定连接,当风速变化时,桨叶的迎风角度固定不变.利用桨叶翼型本身的失速特性,在高于额定风速下,气流的功角增大到失速条件,使桨叶的表面产生紊流,效率降低,达到限制功率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调节简单可靠,但为了产生失速效应,导致叶片重,结构复杂,机组的整体效率较低,当风速达到一定值时必须停机. - 1.2 变桨距调节方式- 在目前应用较多的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中,一般情况要维持风力机转速的稳定,这在风速处于正常范围之中时可以通过电气控制而保证,而在风速过大时,输出功率继续增大可能导致电气系统和机械系统不能承受,因此需要限制输出功率并保持输出功率恒定.这时就要通过调节叶片的桨距,改变气流对叶片攻角,从而改变风力发电机组获得的空气动力转矩. - 由于变桨距调节型风机在低风速时,可使桨叶保持良好的攻角,比失速调节型风机有更好的能量输出,因此比较适合于平均风速较低的地区安装.变桨距调节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在风速超速时可以逐步调节桨距角,屏蔽部分风能,避免停机,增加风机发电量.对变桨距调节的一个要求是其对阵风的反应灵敏性. - 1.3 主动失速调节- 主动失速调节方式是前两种功率调节方式的组合,吸取了被动失速和变桨距调节的优点.系统中桨叶设计采用失速特性,系统调节采用变桨距调节,从而优化了机组功率的输出.系统遭受强风达到额定功率后,桨叶节距主动向失速方向调节,将功率调整在额定值以下,限制机组最大功率输出.随着风速的不断变化,桨叶仅需微调即可维持失速状态.另外调节桨叶还可实现气动刹车.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既有失速特性,又可变桨距调节,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减弱了机械刹车对传动系统的冲击.系统控制容易,输出功率平稳,执行机构的功率相对较小[8~13]. -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 -

风电基础施工方案(完整版)

风电基础施工方案 一、项目基本情况 河北省唐山乐亭菩提岛海上风电场300MW工程示范项目位于《河北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中的一号场址,地处唐山市京唐港与曹妃甸港之间的乐亭县海域,东经118°45.1′-118°51.3′,北纬38°55.2′-39°3.9′之间。风电场不规则形状,南北长在5.7-11.2km之间,东西宽约7.8km,场址范围面积约为68.2km2。场址水深约7-28m,场址中心距离岸线约18km,西侧距离曹妃甸港区东侧锚地最近约4.8km,南侧距离京唐港至天津新港习惯航路中心线最近约3.6km,东侧距离海上油气田约4.5km,场址距离曹妃甸港约20km,距离京唐港约26km,交通运输方便。 海上试验风场的试桩工作已于2016年5月4日开工,随着项目的推进海上升压站、陆上220kv送出线路、220kv海缆/35kv海缆的敷设工程将依据工程建设进度陆续开工。预计于2017年实现首回路共计6台风机并网发电,2018年底前实现整体项目建成投产。 二、水文、地质条件 1、地质情况 本工程地质由上至下依次为: 海床面:-17.5m~-21.9m, 淤泥:海床面~-27m, 粉砂:-27m~-28.1m, 粘土:-28.1m~-30.8m,

粉砂:-30.8m~-35.5m, 粉质粘土:-35.5m~-38.0m, 粉砂:-38.0m~-46.3m, 粉质粘土:-46.3m~-54.0m, 粉土:-54.0m~-57.5m, 粉质粘土:-57.5m~-60.0m, 粉砂:-60.0m~-66.0m, 粉质粘土:-66.0m~-68.0m, 粉土:-68.0m~-74.0m, 粉砂:-74.0m~桩尖标高 2、潮位 工程场区设计水位值 单位:m 要素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设计高潮位设计低潮位50年一遇高 潮位 50年一遇低 潮位 1985国家高程基准0.324 -0.386 1.016 -1.077 2.589 -2.877 三、施工准备 沉桩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和现场条件,绘制沉桩平面顺序图,校核各桩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是否有相碰情况存在,合理布置沉桩顺序。 1、施工现场调查 为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开展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调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计算施工效率、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海上风力发电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中国海上风力发电发展现状以及趋势【摘要】:由于具有资源丰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小,以及不占用耕地等优势,近几年,我国的海上风力发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我国近海风电的行业背景、海上风电市场区域分析、国家政策、社会效益、技术支持、发展瓶颈及建议、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海上风力发电,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海上风电技术,社会效益,国家政策 前言: 相对于我国陆地风能,海上风能以其资源丰富,风速稳定,对环境负面影响小,装机容量大,且不占用耕地等优势得到了众多风电开发商的青睐。 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1位。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发展,将从以陆上风电开发为主向陆上和海上风电全面开发转变,目标是成为海上风电大国。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技术和管理政策,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进程。 1、行业背景: 我国近海风能资源丰富。拥有18,000多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多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初步估算约为10亿kW,其中,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7.5亿kW]。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项目有: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响水潮间带实验项目,龙源如东潮间带风电场项目,华能荣成海上风电项目等。另外有南港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大丰200MW海上风电项目等44个项目拟建或者在建。这意味着我国的海上风电正在高速发展着。 另外,随着海上风能的高速发展,也带动着风能产业链的高速发展。我国现有海上风机供应厂家12家,其中以明阳风能以及金风科技最为卓越,在全球最佳海上风机评选中,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十,这标志着我国风机制造业已经拥有国际先进水平。 据数据分析,未来的15年内,我国风电设备市场的总利润将高达1400亿至2100亿元。巨大的利润,也必将使得我国海上风机制造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 附工程环评报告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 工程概况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步结论 1工程概况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地理位置 1.1.1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工程。 (2)项目性质:本项目为风力发电项目,装设50台2000kW 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万kW,预计年上网电量25851万kWh。 (3)项目投资:21.22亿元。 1.1.2建设规模及地理位置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上海市临港新城至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两侧1000m以外沿线,风电场最北端距离南汇嘴岸线5.9km,最南端距岸线13km。风机布置按东海大桥东侧布置4排35台风机;西侧布置2排15台风机,风电场装机规模10万kW。风机南北向间距500m(局部根据航道、光缆走向适当调整);东西向间距1000m。风电场通过35kV海底电缆接入岸上110kV风电场升压变电站,接入上海市电网。 1.2建设方案概述 1.2.1工艺说明 风机叶片在风力带动下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在齿轮箱和发电机作用下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机出口电压为0.69kV。发电机出

口电力经过风电机组自带的升压变压器(10~36kV )变升压至35kV 等级后由风电场电气接线接入岸上110kV 升压站,电力升压至110kV 后经由两回110kV 线路接入220kV 芦一变电站的110kV 母线段并升压纳入上海市电网。 纳入城市电网 35kV 风电场电气接线两回110 kV 线路 出口电压0.69kV 风电机箱式变 图1 风电场工艺流程图 1.2.2 风机 风机主要由风机机舱,风机塔架和风机塔基等三部分组成。 (1)风机机舱 风机机舱作为风机核心部分安装有发电机、机舱控制器和风机箱式变压器。 (2)风机塔架 2000kW 机型的标准塔架高度为67m ,考虑到连接件高度,风力发电机组轮毂高度距平均海平面约70m 。叶片单片长约为40m 。 (3)风机塔基 选用单桩基础(单根直径4.8m 钢管桩)作为本工程风机基础的第一推荐方案,群桩式高桩承台基础(8根直径1.2m 钢管桩)为第二推荐方案。 1.3 海域占用及工程占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华润新能源叶县朝阳风电场生态专项环评报告

华润新能源叶县朝阳风电场项目生态影响专项分析 平顶山市润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零一五年十月

华润新能源叶县朝阳风电场项目 生态影响专项分析 项目名称:华润新能源叶县朝阳风电场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华润新能源(泌阳)风能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的西部的常村镇,与鲁山县交界的山区 项目类别:D-4414风力发电 1、总论 项目概况 华润新能源平顶山叶县朝阳风电场(38MW)工程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的西部的常村镇,与鲁山县交界的山区。场址中心为33°32'"北,113°3'"东,距离叶县的直线距离为,距离平顶山市直线距离约。风电场属于典型的山地风电场,拟选场区海拔高程140~690m,场内有南北方向的山脊,场区植被茂密、林地密布,山脊之间有金龙嘴水库、石门水库。本工程场址区交通便利,场区附近有省道S330、S234、S103 等多条省道,其中S330紧邻场区南侧。 本风电场项目装机容量38MW,拟安装19台单机容量为2MW的风电机组,风电场内新建1座110kV升压站,与华润新能源平顶山鲁山银岭风电场工程(装机容量38MW)共用一座升压站,升压变电站安装1台容量76MVA主变压器,电压为110kV/35kV的有载调压变压器,初拟以一回110kV 架空线接入叶县变电站的110kV侧母线。 风电场年发电量的计算采用了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WT风能计算软件,计算风电机组的年理论发电量、尾流影响和设计年发电量,进行各种损耗与风电机组利用率等参数的修正计算,最后得到每台风电机组的年上网电量。在考虑空气密度、尾流、控制和湍流折减、叶片表层污染、电气设备能耗、气候影响停机、风

风力发电环评报告

目录 风力发电项目环境影响分析技术报告 1、前言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风力发电项目是一类不消耗矿物能源、污染环境少、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灵活,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兴能源项目。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风力发电项目在政策上的扶持,风力发电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风力发电项目与其他工业生产类项目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风电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产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噪声、光影和生态等方面。下面以铁岭市昌图风力发电场工程项目为例具体说明。 2、项目概况 铁岭市昌图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地区,是我省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风速大,风向稳定,而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开阔,适合于大规模开发、安装风力发电机组。 昌图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49300kw,安装850 kw风力发电机58台,年上网电量10748万kwh。工程总投资为49881万元。其中风力发电场工程静态投资48689万元,单位投资9876元/千瓦。风力发电场址位于铁岭市昌图县昌图镇前哈石马沟村附近,场址中心坐标为东经124°10′,北纬42°48′,场址处为起伏平缓的山地,平均海拔高度为220—390米。风电场场区规划面积28 km2,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约占%,林地约占46%,果园占地9%,村屯用地约占3%,水域%,道路约占3%,整体属于半山区--丘陵生态系统。该项目场址所在区域内无风景旅游区、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属于各类保护区。

3、风电项目组成及工艺流程 项目组成 昌图风力发电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场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二部分。 3.1.1、风力发电场工程 (1)新建一座升压站,占地面积5547m2,站内建设主控制楼一座(二层)建筑面积507.5m2,建设10kv室内配电装置室一座(一层),建筑面积198.25 m2,建设附属建筑一座(一层)为砖混结构,其建筑面积187.15 m2。 (2)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及箱式变电站58个,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个机组占地面积约为266.7m2,总占地面积约15467m2。 (3)新建道路17km,道路征地宽5.5m,占地面积93467m2,改扩建道路18km,将原有3m宽道路拓宽至4.5m,新增占地面积27000m2。 3.1.2、输电线路工程 新建一条11km长的66kv输电线路,由66kv升压站至220kv昌图变电所联网,线路采用变压器组接线,导线采用LGJ-240钢芯铝绞线,共设输电杆塔约44根,其中拐角杆塔9根,单根杆塔占地约36m2。非拐角杆塔35根,单根杆塔占地约16m2。全部杆塔总占地约884m2。输电杆塔采用铁塔,高度为18--27米。 3.1.3、主要设备 该项目的主要设备有风力发电机组和箱式变电站58套、主变压器2台、高压开关柜13台等。具体情况见表1。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二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专家评审意见 2015年5月11日上海市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在上海市海洋局主持召开了《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二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专家评审会。市发改委、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市海事局、市农委水产办、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市海洋业务受理中心、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中国海监上海市总队、浦东新区海洋局、上海临港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建设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环评单位)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邀请7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名单附后)。与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报告书》主要内容的详细汇报,经认真讨论及评议,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如下。 一、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 1.项目概况 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二期项目位于南汇边滩东侧海域的避航区,场址区西侧距离岸线最近约12.7km,东以长江口南港支航道以西的避航区为界,北至南汇大治河延长线,南至一期风电场,风机外围占用海域面积约18.7km2。总装机容量10.08万kW,共安装28台3.6MW风机。 建设项目包括海上风电场、海上35kV海缆送出工程、35kV海缆穿堤工程等。风机基础和海底电缆占用海域面积257.3公顷。设计年上网电量26629万kW h。 风电场距南汇嘴岸线12.7km,平均水深约5m。风电场风机平行于岸线交错布置,风机南北各排风机之间的间距为900~1000m,东西每列风机之间的间距为850~1200m。每(6~8)台风机组合成

一个联合单元,整个风电场共4回海缆集电线路在临港新城最东端南汇边滩穿越海堤登陆至海缆转换井后,转接4回35kV陆缆线路利用一期电力排管接入风电场220kV升压变电站。风机基础采用高桩砼低承台方案,采用8根D1700mm(壁厚20 mm ~30 mm)的钢管桩作为基桩,桩长约81m ~87m,风机转轮直径为122.9m,轮毂高度为90m。高桩承台方案桩基均采用打桩船自带的800S液压打桩锤锤击沉桩。混凝土承台采用钢套箱工艺施工,风机安装采用整体吊装方案。35kV海缆铺设施工先对预定固定电缆路由进行扫海,再敷设主牵引钢缆,最后采用埋设犁开沟铺设电缆,电缆穿越堤岸采用8根Φ325mm钢套管定向钻方式,距岸边500m以内的登陆段海底电缆拟采用水陆两栖式挖掘机开挖回填方式。35kV海底电缆总长度约103.87km,海缆埋深为2.5m。 工程静态总投资约18.61亿元人民币,总工期20个月。 二、工程分析 (1)污染环境影响 施工期风机桩基作业将导致周围约100m半径范围内悬浮泥沙浓度增加(>10mg/L);单条电缆铺设产生的悬浮泥沙源强为8.8kg/s。施工船舶机舱含油污水产生量约24.49t/d,其中石油类产生量约0.06kg/d,船舶生活垃圾产生量约0.175t/d,生活污水产生量约29.75m3/d,均集中收集后交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大治河基地和岱山基地排入厂区内污水处理系统;穿堤施工产生钻渣265.3m3,集中收集存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理。海上桩基施工水下噪声源强可达200dBrelμPa-m。 营运期风机运行噪声约110 dB(A)。桩基采用Al-Zn-In系牺牲阳极保护,锌释放进入海洋环境。海底电缆对周边电磁环境基本无影响。 (2)非污染环境影响

海上风力发电及其控制技术

电器工业?28? 1.海上风电发展历史、现状及优势 在陆地风电快速发展的同时,风能利用的新的领域—海上风电悄然兴起。世界上很 多国家制定计划开发海上风电场。1.1 海上风电发展的四个阶段[1] 海上风电起始于欧洲,世界上第一台海上风电机组于1990年在瑞典Nogersund建成,容量为220kW,位于离岸350米,水深6米处。轮毂高度37.5米。海上风电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1977~1988,国家级海上风能资源潜力和相关技术的研究,论证建设海上风电场的可能性; 2) 1990~1998,欧洲范围内海上风能潜力评估,一些拥有中型风力机的近海风电场相继建成; 3) 1999~2005,大型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的建设和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开发; 4) 2005以后,大型海上风电场的规模化发展时期。1.2 当前发展现状 到2003年末,围绕欧洲海岸线,海上风电总装机600MW,集中在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目前最大的海上风电场是位于丹麦南海岸Nysted风电场,容量为166MW。于2003年12月开始发电,该电场发的电可以满足145000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到2010年,欧洲海上风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0MW。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鄂春良 海上风力发电及其控制技术 在陆地风电快速发展的同时,风能利用的新领域——海上风电悄然兴起。本文介绍了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技术趋势以及海上风电机组平台基础建设的一个新方法——集中发电平台。分析了海上风力机的主要机型及其控制特点。最后简要分析海上风电的经济性及其发展前景。 表1 运行中的近海风电场 While terrestrial wind power develops quickly, marine wind power - the new field of wind power utilization - emerges without noti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echnical trend of marine power generation, as well as a new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for marine wind power generation units - centralized power generation platform. It analyzes the major types of marine wind power generation units as well as their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Eventually, it briefly analyzes the cost-e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wind power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目前正在运行中的海上风电场如表1所示[3]。1.3 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发展海上风电具有以下优势[2]: 1) 海上风力资源大大高于陆上,这已经被建成的海上风场所证实,离岸10km的海上风速通常比沿岸陆上高约25%; 2) 海上风湍流强度小,具有稳定的主导风向,机组承受

海上风电现状与发展

全球海上风电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海上风电现状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风能发电仅次于水力发电占到全球可再生资源发电量的16%在全 球高度关注发展低碳经济的语境下,海上风电有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潜质。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可以快速地建立起吉瓦级的海上风电场,这也使得海上风电可 以成为通过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生产环节碳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海上风电虽然起步 较晚,但是凭借海风资源的稳定性和大发电功率的特点,海上风电近年来正在世界各地飞速 发展。在陆上风电已经在成本上能够与传统电源技术展开竞争的情况下,目前海上风电也正 在引发广泛关注,它具有高度依赖技术驱动的特质,已经具备了作为核心电源来推动未来全 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条件。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统计,2016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219MW主要发生在七个市场。尽管装机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1%但未来前景看好,全球14个市场的海上风电 装机容量累计为14,384MW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装机容量占全球的近36%其次是德国占29% 2016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占全球装机量的11%取代了丹麦,跃居 第三。其次,丹麦占8.8%,荷兰7.8%,比利时5%瑞典1.4%。除此之外还包括芬兰、爱尔兰、西班牙、日本、韩国、美国和挪威等市场,共同促进了整个海上风电的发展。

5QOO 1. : f ww -r i vw - ? ?- z 毅据采痕:GWEC 1. 欧洲海上风电现状 欧洲风能协会(WindEurope )日前发布的《欧洲海上风电产业统计报告 2016》中指出, 2016年欧洲海上风电投资达到 182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39%全年新增并网338 台风力发电机,新增装机容量1558MW 较2015年减少了 48%累计共有3589台风力发电机 并网,装机总量达 12.6GW 分布在10个国家的81个风电场。2016年,比利时、德国、荷 兰和英国还有11个风电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完成后将增加 4.8GW 装机,使得累计装机量可 达 17.4GW 2. 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展望 虽然2016年欧洲海上风电的并网容量远低于 2015年,但大量项目的开工建设意味着, 在未来两年,并网容量将会显著增加。 由于第三轮拍卖被延期,在 2016年增长出现放缓后,英国海上风电发展速度将明显加 快。德国市场将持续增长。 比利时也将有新增装机, 这主要来自于 Nobelwind 风电场和两个 于2016年8月被核准的项目。未来两年,丹麦和荷兰于 2015年和2016年获得特许权的项 目也将开始动工。 到2019年,欧洲开工建设的海上风电项目数量将减少,因为彼时欧盟各个成员国此前 依据可再生能源指令(Ren ewable En ergy Directive )制定的国家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 (NationaIRenewableEnergy Action Plans , NREAPS 将到期。与 2016 年相似,到 2020

风力发电环评报告

目录

风力发电项目环境影响分析技术报告 1、前言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风力发电项目是一类不消耗矿物能源、污染环境少、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灵活,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兴能源项目。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风力发电项目在政策上的扶持,风力发电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风力发电项目与其他工业生产类项目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风电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产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噪声、光影和生态等方面。下面以铁岭市昌图风力发电场工程项目为例具体说明。 2、项目概况 铁岭市昌图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地区,是我省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风速大,风向稳定,而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开阔,适合于大规模开发、安装风力发电机组。 昌图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49300kw,安装850 kw风力发电机58台,年上网电量10748万kwh。工程总投资为49881万元。其中风力发电场工程静态投资48689万元,单位投资9876元/千瓦。风力发电场址位于铁岭市昌图县昌图镇前哈石马沟村附近,场址中心坐标为东经124°10′,北纬42°48′,场址处为起伏平缓的山地,平均海拔高度为220—390米。风电场场区规划面积28 km2,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约占%,林地约占46%,果园占地9%,村屯用地约占3%,水域%,道路约占3%,整体属于半山区--丘陵生态系统。该项目场址所在区域内无风景旅游

区、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属于各类保护区。3、风电项目组成及工艺流程 项目组成 昌图风力发电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场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二部分。 3.1.1、风力发电场工程 (1)新建一座升压站,占地面积5547m2,站内建设主控制楼一座(二层)建筑面积507.5m2,建设10kv室内配电装置室一座(一层),建筑面积198.25 m2,建设附属建筑一座(一层)为砖混结构,其建筑面积187.15 m2。 (2)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及箱式变电站58个,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个机组占地面积约为266.7m2,总占地面积约15467m2。 (3)新建道路17km,道路征地宽5.5m,占地面积93467m2,改扩建道路18km,将原有3m宽道路拓宽至4.5m,新增占地面积27000m2。 3.1.2、输电线路工程 新建一条11km长的66kv输电线路,由66kv升压站至220kv 昌图变电所联网,线路采用变压器组接线,导线采用LGJ-240钢芯铝绞线,共设输电杆塔约44根,其中拐角杆塔9根,单根杆塔占地约36m2。非拐角杆塔35根,单根杆塔占地约16m2。全部杆塔总占地约884m2。输电杆塔采用铁塔,高度为18--27米。 3.1.3、主要设备 该项目的主要设备有风力发电机组和箱式变电站58套、主变压器2台、高压开关柜13台等。具体情况见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