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舞蹈发展史论文

中国舞蹈发展史论文

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张懿云

内容简介

原始舞蹈是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并含有大量原始舞蹈的遗留成份。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正是由于劳动,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习性,由低级走向高级,成为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的世界主宰。《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反映了

先辈们驯兽养畜,种植五谷杂粮的歌舞。由此可见,民间舞蹈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

的一举一动都息息相关,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反映。那么在新的时期,舞蹈该怎样传承与

保护,又该怎样开发呢?

关键词

舞蹈保护传承开发

一、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民间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触,像扭秧歌,狩猎舞,农乐舞和采茶歌等等。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

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游客走进了风景优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加工过的,

更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这样既保持了原来的“土风味”,又适应了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比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她们将民间一些质朴、需要人们珍惜却并未引起关注、濒临消失的歌舞搬上舞台,同时又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的移植、拓展、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念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保护。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民间舞蹈的重要性,比如湖南湘西的土家摆手舞、河北昌黎县的秧歌、安徽的花鼓灯、山西稷山县的高跷、云南景洪市的基诺大鼓舞以及贵州台江县的木鼓舞等民间舞蹈都已经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以及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中也存在着不平衡性,仍有一些民间舞蹈存在着濒临消失的危机,中国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仍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一)、政府保护与传承

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中,可以说云南是做得最好的。在以杨丽萍为首的舞蹈艺术家们的艰苦探索下,先后推出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梦幻彩云南》《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太阳女》等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虽然走的都是面对旅游观众,定点演出的路子,但是这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云南毕竟只有一个,“杨丽萍”毕竟也是少数,在中国一些地处偏远的地方,它们既没有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旅游资源不发达且经济落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舞蹈正濒临消失。如新疆民间舞蹈击石舞、蒙族民间舞倒喇、兰州的太符灯舞、河南柘城县的鬼会、土家民间舞蹈打道钱、布依族的矮人舞等民间舞蹈,它们的传承发展已经岌岌可危,前景渺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的日趋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舞蹈已经不再是农民生命的需要。老艺人的离去,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增多,民舞队伍逐年缩小,针对这一现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民间舞蹈这一民族瑰宝的财力投入,组建民间舞蹈考察团,走访了为数不多的老艺人,留下了珍贵的口头资料,并经过整理,以文字、画面的形式留下来存入了档案。同时开展研究性演出,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服装、道具,保存这些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料。一个城市如果想要长期有效的持续性发展,仅仅立足于经济的单纯发展是不可取的。民间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它既包括歌唱、音乐、装饰,也包括各种肢体语言,保留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人类社会和当地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制定十年保护计划,建立“民间舞蹈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对民间舞蹈的表演者实行重点保护等举措,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当地政府应重视民间舞蹈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

(二)、课堂教学保护与传承

民间舞蹈濒临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后继无人,要从根本解决民间舞蹈濒临消失的危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是关键。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让民间舞蹈走进课堂,在音乐课堂中增添民间舞蹈这一教学内容,组建民间舞蹈专业培训班,不断培养新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将会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舞蹈传承难这一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将民间舞蹈引进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首先,借助校园集体舞让民间舞蹈走进校园,激发学生兴趣。2007年9月,当教育部发出全国所有中小学生每天都必须跳校园集体舞通知之后,在社会和校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时间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在校园集体舞进入校园的大半年来,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活跃校园文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抓住这一良好趋势,丰富校园集体舞的内容,在学生们学会《阳光校园》、《小白船》、《校园华尔兹》等舞蹈之余,引进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如湖南的中小学生可以编入湘西土家的《摆手舞》和苗族的《花鼓舞》等本地特色的民间舞蹈,这样不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

其次,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民间舞蹈真正走进音乐课堂。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还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体现了一种什么样寓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不仅使学生整体掌握了民间舞蹈的精华,而且使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民间舞蹈的生命力。

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在舞蹈发展史上,尽管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但它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让其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二、舞蹈艺术的开发

追溯中国的舞蹈史,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但是,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

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的情节性大型歌舞。此后出现的《九歌》(公元前300左右),虽具有更强的舞剧因素,但依然不是我们今天所共识的严格意义的舞剧。至于明、清以后,舞蹈融

入戏曲的史实,前面已有说明,此处不赘。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剧于本世纪30年代初见端倪。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外

来艺术”的引进。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等新舞蹈艺术的先躯都为此做出过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舞剧

需要较高的经济投入,相对庞大而稳定的专业演出队伍以及具有现代化装置的剧场……等,显然动

荡的社会环境,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此外,舞剧艺术是舞蹈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它所应具有

的基本特性:戏剧性基因,广博的题材容量,完整的人物塑造以及综合多种形式的复合化呈现,世

纪初叶的中国舞蹈,其自身发展也未见成熟到足以产生综合性的舞剧艺术。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我的建议是多播放一些舞蹈表演的视频,理论上的东西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同学可能没什么吸引力,但是表演就很有吸引力,很喜欢《莫高窟》,从中真的感受到了很多很多,舞者也将情绪表现的淋

漓尽致,仿佛能体会当时的情景。这样可以让同学对舞蹈更有兴趣,也更加直观的了解舞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