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第七讲、诗歌捍卫和平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也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汇合成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代的战争,一般是在华夏不同民族之间发生;近代的战争,是华夏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延续、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古今诗歌一脉贯穿的重要精神传统。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前面提到的《秦风·无衣》就是有关战争的重要篇章,表达同仇敌忾的意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左传》一再主张“以德绥戎”,“怀远以德”那样,《诗经》写战争,没有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铺排军容声威,注重文德教化。

《楚辞·九歌·国殇》,则是一篇把战争写得非常惨烈的作品。

国殇①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坠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①国殇,为国而死,死于国事者。

②吴戈,吴粤之剑,这里形容武器的精良。

③毂,车轴的两端。错,交错。短兵,刀剑。

④凌,侵犯。躐,践踏。此句谓敌军侵凌我方阵地,践躐我军行伍。

⑤左骖,车辕左边的马。殪,死。右刃伤,指右騑马被刃刺伤。

⑥霾,一作“埋”,车轮陷入泥土中。絷,绊住。四马,古代战车,四马拉一车。

⑦援,引,拿着。玉枹,镶嵌玉石的鼓槌。此句言我方军队愈加厉怒。

⑧坠,落。此句,王逸注:“言已战鬬,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⑨严,悲壮。弃原野,死于战场,不获埋葬,成为无主之鬼,故曰“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①。

带长剑兮挟秦弓②,首身离兮心不惩③。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④。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⑤。

①平原,战场。忽,渺茫。

②“带长”句,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秦弓,秦地靠近戎狄,秦人善射, 所造弓箭强劲有力。

③惩,悔恨。

④诚,确实,实在。凌,侵凌,侵犯。

⑤神以灵,犹“精神不朽”。子,敬称这些战士。

这是一首悼念阵亡沙场英灵的祭歌。上段描写这场我方失利的战争。敌方人数众多,势力强大,战争短兵相接,非常激烈,我方虽然处于劣势,但士兵依然英勇不屈,最终捐躯沙场。下段从士兵出征叙起,歌颂将士义无反顾、勇武刚烈的精神,表达诗人对这些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礼赞。此诗格调豪迈雄健,悲壮苍凉,昂扬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的一般作品风格不同。

东汉末年,国家大乱,群雄割据纷争,天下攘攘,战争诗歌也掀起了一个高潮。特别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罗人才,天下归心,给当时的文士带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诗人多是昂扬勃发,意气振奋,诗歌多慷慨激昂,挺立起飒爽俊健的精神主体。王粲离开西安,南依刘表时,心情很沉重,《七哀诗》曰:“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然而归附曹操后,得到重用,先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职,精神也振作了许多。《从军诗》曰:“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虽然有个人的愁闷,但是既然从戎,就应该把个人的私情抛弃一边。王粲另一首《从军诗》中说:“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神且武”者,就是指曹操,诗歌格调是刚健明快的,并没有多少惆怅。同时的曹植也是如此。他的《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斗志昂扬,神态飞扬,体现出建安文学梗概多气、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

大唐王朝的建立,其强盛的国势,为边塞诗的昂扬奋迅构筑了政治基础;朝廷重视人才,开拓了除仕途之外,习武从戎入幕等多种晋升途径,激发了士人的政治热情,边塞生活也成为文士的向往。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或游历边疆塞漠,或入幕从戎,多少有过一些边塞生活经验,边塞征戍也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①,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②,风多杂鼔声。

宁为百夫长③,胜作一书生。

①牙璋,古代调遣军队时使用的兵符。《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凤阙,汉代长安城宫阙,代之京城。

②凋旗画,军旗上的图画因为长期地经历风雪而褪色。

③百夫长,军中的低级军官,统率百人。

据张鷟《朝野佥载》记述,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叱骂这些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者无异。杨炯除了做过两任地方官外,主要是在长安、洛阳,与这些“麒麟楦”为伍,所以《从军行》末二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唱叹,是可以理解的。宁愿入伍从戎,哪怕做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愿意做刀笔吏,与这些人为伍。稍后祖咏《望蓟门》曰:“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王维也歌唱:“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其实,杨炯并没有到过边塞,诗中写的边塞景象,不过是拿一些常见的字面组装在一起而已,但却有一种雄姿英发的气概流贯其间,骨气刚健明朗,在初唐宫体诗依然流行的时代里,显得尤具特色。

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把边塞视为建立功业,成就理想的所在。边塞和战争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什么痛苦和黯淡,而是充满奇异和瑰丽,是人生的舞台,是理想的召唤,很多诗人都表达了对边塞生活和投笔从戎的热切期盼。骆宾王《从军行》说:“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陈子昂《感遇》(其三十四):“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张说《巡边在河北作》:“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在沙场建立功业,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是初盛唐诗人的共同愿望。的确,初盛唐时期朝廷,给与边将的待遇较为优厚。张说《幽州夜饮》说:“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而且建立了军功以后,回到朝廷往往得到奖赏和提升。骆宾王《夕次蒲类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这些都激发时人昂扬向上、奋发积极的豪迈情怀,让人想起王粲的“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的意气风发。大唐军队,可是威武之师,是去靖边绥寇的,与汉末乱世群雄逐鹿的危难时事可大不相同噢!

少年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①,初随骠骑战渔阳②。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①仕汉,任汉朝官,唐人常采用以汉代唐手法,这里是指大唐官吏。羽林,羽林军,京城的禁卫军。

②骠骑,汉代将军的名号。西汉的霍去病曾授官骠骑大将军。渔阳,唐蓟州,今天津蓟县。汉代战争主要发生在西北,初盛唐时期,主要是东部辽河流域一带。

多么豪情万丈!这是初盛唐普遍的时代精神。这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支持着初盛唐一个个绥靖安边的行动,终于到唐玄宗的时候,迎来了唐王朝的空前强大。连唐玄宗李隆基也自豪的称说:“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然而,唐玄宗已经被大唐盛世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好大喜功的他,不仅奢靡荒淫起来,而且开始穷兵黩武,开拓边境,发起一些扩张性的战争。我们现在看天宝年间的一些战争诗歌,主题是多样的,既有建立功业的豪情,也有咏叹军队中的黑暗腐败,反映战争给人民安定生活造成的破坏。

我们再看李白笔下的战争,既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的豪情壮志,“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其二)的忠心报主;也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其三)的悲戚期盼,“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古风》其十四)的惨烈血腥。李白写战争,受到了屈原《国殇》的影响,不惜对战争残酷场面作直接刻画,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在中国古代的战争诗中,直接写血腥屠戮场面,是不多的。

军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此诗一作王昌龄诗。然就风格而言,与李白为近。另一首《战城南》中有句曰:“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把战争之吞噬生命,写得非常得阴森可怕。

边塞诗人高适,迎接边疆归来的友人或送别人赴边疆写的诗歌,一般都是以鼓舞斗志,期许建功立业为主题,而当他自己置身于边塞时,则又是另一番感受。早期的边塞诗,对士卒的生活充满同情,如我们熟悉的《燕歌行》中有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了军队上层统帅的荒淫和军队内部苦乐悬殊的阶级对立。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赴哥舒翰幕中掌书记。《金城

北楼》就写于此时。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谢磻溪老②,体道犹思塞上翁③。

为问边庭更何事④,至今羌笛怨无穷。

①金城,唐郡名,故治在今甘肃兰州市。

②磻溪,在陕西宝鸡市附近,据说姜太公吕尚曾隐居于此。

③塞上翁,用塞翁失马事。

④为问,若问。

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自长安赴陇右,登金城北楼赋此诗。此时高适刚刚入哥舒翰幕,思想还是积极的,但诗歌末二句抒写的却是戍卒无穷的愁怨。此诗三四两句的“若箭”、“如弓”,取边塞物事作比;五六两句,用典故,取北方之事,都很巧妙。高适在哥舒翰幕中可能受到赏识,心情很舒畅,《塞下曲》中高唱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但是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文章曹植波澜阔”的高适,诗兴怎么也提不起来。

边塞风光在岑参的笔下更有逼真细致的呈现。我们熟悉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读难忘,钩起对边塞风光的无尽憧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苍茫神奇,对于生长于中原的读者来说也充满诱惑。岑参诗歌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充满激情和力量。《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句:“虏起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但也有“双袖龙钟泪不干”离别的悲伤。而像李颀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等,都是对战争意义的怀疑,对战争破坏安定,埋葬生命,制造苦难等问题的质询。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晚唐,我们很难再读到“虽死犹闻侠骨香”这样激越豪迈的诗歌了。可以举出来的,如: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洲。

请君暂上凌烟阁①,若个书生万户侯②。

①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开国功臣,贞观十七年(643)绘制长孙无忌、魏征等功臣图像于长安城凌烟阁上。后来,如德宗皇帝、郭子仪等立非凡之功者,也图形于凌烟阁。

②若个,哪个。此句是问:有哪个书生能够进封为万户侯呢?表现出尚武的精神。

而中晚唐的战争诗的基本主题是侧重于战争的消极性、破坏性,突出战争的不合理性: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狐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已亥岁二首(之一)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国,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功万骨枯。

此外还有刘湾《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等等,其实不论是盛世还是衰世,古人对待正义的战争都是义无反顾的,之所以出现这些抱怨,是由于军队内部的不平等、苦乐不同的巨大反差,消磨了士卒的斗志。这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故而在诗歌中频频得到反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虚弱的朝代。在军事政策上,有惩于唐代的藩镇割据,而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政策,皇上亲收天下精兵以备宿卫,守内而虚外,具有实战能力的禁兵驻扎在京城,防止内乱,边疆的厢兵,都是一些给徒役杂凑而成,没有什么战斗力。因此无法抵御辽、西夏、金的入侵,打起仗来胜少败多,乃至皇帝都被人家捉了去,只剩下半壁江山。在宋代这种衰弱国势和政治背景下,一些诗人勃发出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或抒发沙场从戎、抗敌救国的豪情;或批判朝廷的软弱妥协,讽刺主和派的卖国求荣;或同情背上沉重军费负担,受异族铁骑践踏的同胞。当然这三类情感又经常是交融在一起的。

绍兴八年(1138),秦桧决策主和,金国派使臣以“诏谕江南”为名,中外

汹汹。胡铨(字邦衡)抗疏直言,骂秦桧“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表达“义不与桧等共戴天”的愤慨,结果诏除名,削去官职。十二年(1142),秦桧指使罗汝楫再次弹劾他,胡铨被削籍,编管新州。当时另一位抗金名将张元干写《贺新郎》一词,送胡邦衡谪新州:

贺新郎

送胡邦衡谪新州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①。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③?聚万落千村狐兔④。天意从来高难问⑤,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销残暑。耿斜河⑥,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⑦。雁不到,书成谁与⑧?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⑨举大白,听《金缕》⑩。

①神州路,中国古称赤县神州,这里指中原沦陷区。《世说新语·言语》:“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②故宫离黍,用《诗经·黍离》意,表达对汴京沦陷的怀念。

③底事,为什么。昆仑倾砥柱、黄流乱注,天崩地塌,形容神州陆沉,社稷危急。

④狐兔,比喻敌人。

⑤天意,借指朝廷,圣听。此二句化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二句意。

⑥耿,耿耿,明亮。斜河,银河横斜,夜已深。

⑦回首,犹回想当年。

⑧雁不到,相传雁南飞至衡阳,为衡山所挡不再南飞。新州(今广东新兴)远在衡山之南,故云。无人寄书信,另一层意思是,当时若与被秦桧贬谪的人有书信来往,多遭到牵连。⑨目,看。二句大意谓不愿意像小儿女一样诉说个人恩怨。

⑩大白,酒杯名。《金缕》,《金缕曲》,为《贺新郎》词的异名。

张元干这首词沉郁顿挫,可比诗中老杜。词人感慨神州陆沉,大厦将倾,就在如此危亡的时刻,像胡铨这样的爱国名将却遭遇贬斥,发落荒蛮。张元干怀着对秦桧等投降派的满腔愤怒和对胡铨、李纲等人的深切同情,写作此词以壮行。慷慨悲凉,激昂雄壮。这种不屈的志气,对秦桧之流是一种难以容忍的威慑。正是因为这首词,秦桧找机会将张元干削除官籍。但是正如清人刘熙载赞叹的那样:“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挺立起来的精神脊梁,屹立千古。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①,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②!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③。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④,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和戎”句,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四年(1177),隆兴元年(1163),孝宗和金人议和,算起来恰十五年。

②“朱门”句写朝中的豪门贵族。后句写边防武备松弛。

③“戍楼”四句,写士卒有心报国,但是朝廷议和,使这些人空有其志,报国无路,只能空老沙头。

④遗民,指为金军沦陷的中原地区老百姓。

陆游此诗的情况很复杂,既有从戎报国的期盼,又愤慨朝廷的议和求安,豪门贵族置国家利益、人民生死于不顾而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时也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残遭蹂躏的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国家社稷、将军逸乐、遗民涂炭的一切深刻问题,此诗给于集中的暴露。这样的诗,也可谓之“诗史”。

遗民之泪,是南宋战争诗的又一个重要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宋风雨飘摇的江山,终于在元人铁骑的践踏下坍塌了。顽强抵抗的文天祥于祥兴元年(1278)十月被俘,留下“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等诗句,谱写了中华民族气节高标、宁死不屈的正气歌。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始为工”(赵翼《题遗山诗》),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对于中原汉族来说,不仅仅是改朝换代的问题,更是亡国灭种的灾难,因此许多有志之士奋起抗争,奔走呼号,抵御异族的入侵,爱国主义情绪得到空前的高涨,诗歌也成为呐喊的号角,或激发昂扬的斗志,或抒写亡国的哀怨,“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拗怒哀怨,成为诗歌的主调。黄宗羲《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说:

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元气在平时,昆仑旁博,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浃于幽遐,无所见奇;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

在治世环境中上下畅通,元气和顺,因此文学一般雍容华贵,不足见奇;而一旦遭遇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天地自然的道义理法被打破,被阻遏,必然激发有识之士挺立傲然的主体精神,与悖谬的时代相对抗,曲折执拗地彰显这种在道义上不可违拗的天地自然元气。这才是天地的大文章。黄宗羲《缩斋文集序》以阴阳二气的摩荡,比喻志士之文与衰乱时代之间的尖锐冲突,实际上就是肯定一种抨击黑暗,抵御篡统,扭转乾坤,伸张正义的文学精神。

将入武林①

张煌言

义帜纵横二十年②,岂知闰位在于阗③。

桐江空系严光钓④,震泽难回范蠡船⑤。

生比鸿毛犹负国⑥,死留碧血欲支天⑦。

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

①武林,浙江杭州的别称。

②“义帜”句,顺治二年(1645),张煌言与钱肃乐、董志宁等组织队伍在宁波集会,拥立鲁王北上监国。至康熙三年(1664)时已二十年。

③闰位,非正统的王位。闰,与“正”相对。于阗,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指满清。

④“桐江”句,用东汉严光事。严光与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座了王位后,严光拒绝征辟,归耕于富春山,垂钓于桐江之上。

⑤“震泽”句,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助勾践打败吴国后归隐震泽湖。此二句谓在乱世中难以避世隐居。

⑥“生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负国,对不起国家。

⑦碧血,《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后世常谓“碧血丹心”。支天,扭转乾坤,挽回天意。

张煌言也是抗清志士,在东南一带组织力量抗击清军达二十年之久。这首诗歌写于康熙三年(1664),时张煌言被捕,解押武林,途经故乡鄞县,作此诗以抒怀。虽然是阶下囚了,但没有什么亡国哀怨之音,而是激昂慷慨,抒发了在乱世中挺

身而出,丹心报国,忠贞不二的壮志。全祖望《张尚书集序》赞叹说:“呜呼!古来亡国之大夫,其音必凄楚郁结,以肖其身之所涉历,盖亦不自知其所以然者也。独尚书之著述,噌吰博大,含钟应吕,俨然承平庙堂巨手,一洗亡国之音。……岂天地间伟人,固不容以常例论耶?”

明末清初乱世中立意在反抗的诗人诗作,难以枚举。如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洲之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夏完淳《鱼服》有句:“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用楚臣申包胥哭于秦庭七日七夜以求救兵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精忠报国的雄心。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精卫填海,是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在清初,虽然大势已去,但是许多诗人依然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异族王朝相对抗,他们从“精卫填海”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夏完淳《精卫》后四句说:“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顾炎武《精卫》中四句说:“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晚清时期,风尘澒洞,中华民族又面临了空前的浩劫。海外列强的频频入侵,将中国民族推向苦难的深渊。于此同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再一次的高涨,爱国自强,反对侵略再次成为时代的强音。

赠梁任父同年六首(其四)

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亻瓜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精卫填海的精神,再次在志士胸怀中激荡。

抗战诗歌朗诵

永远的丰碑 1这是一个民族用滚烫的热泪和悲壮的热血汇聚成的奔流七十年,七十年奔涌着、咆哮着! 2用健壮起来的巨手拭去泪水仰望着 七十年,七十年来用身躯和烈火铸就的钢铁丰碑! 1这是一个民族站立在亚洲板块抒发七十年的情感反法西斯战争的刺刀抗日战争的大刀凝固在丰碑灵魂的深处 2这是一个民族拂去战争的污垢用血色的花环和洁白的挽联祭奠民族英雄 1这是鲜血浇筑的石碑,我仿佛听见来自七十年前的撕杀与呐喊 2这是身躯垒砌的石碑,我仿佛看见鲜血染红了大地和鲜花 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合:保卫全中国! 1这是一个民族昂起头颅彰显光荣与梦想! 2在红色的背景之中,在五颗星星的光芒里 合:民族在崛起,中国在腾飞! 1这是中国的梦想啊~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这是中国的梦想啊~重塑起中华民族 合:永远的丰碑!

不朽 那个夜晚我在台灯下读着抗战英雄的故事 我为那些英雄的事迹而感动着、而震撼着 我仿佛看见了记忆中的一片无边无际的鲜红 我看见了那些倒下的战友血染的军装、泥土、山岗 以及无名的野花和弥漫着硝烟的晚霞 我还看见了另外一个人他来自地图上方的那个国家 来自《红河谷》的故乡他的名字叫诺尔曼.白求恩 他离别得是这样匆忙就像故乡枝头的一片红枫叶 他飘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那个夜晚我更看见了一种精神一种让侵略者胆寒的精神 看见了一面旗帜一面被战火撕裂的红旗 依然牢牢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正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那个夜晚我难以入眠我在想着他们 那些有名的还有更多无名的英雄 他们之中有的已经跨过了万水千山却最终没能淌过死亡的河流有的刚刚加入抗战的队伍却被无情的战火折断了生命的翅膀……当密集的枪炮声远去当胜利的消息传来 当中国在经历漫漫长夜之后迎来了新的黎明 那是他们最光荣的时刻呵可是,他们却再也不能欢呼雀跃 只能用头颅绽放成鲜艳的花朵在大地上无声地歌唱 今天,当鸽子在蓝天上快乐地飞翔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第七讲、诗歌捍卫和平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也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汇合成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代的战争,一般是在华夏不同民族之间发生;近代的战争,是华夏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延续、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古今诗歌一脉贯穿的重要精神传统。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前面提到的《秦风·无衣》就是有关战争的重要篇章,表达同仇敌忾的意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左传》一再主张“以德绥戎”,“怀远以德”那样,《诗经》写战争,没有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铺排军容声威,注重文德教化。 《楚辞·九歌·国殇》,则是一篇把战争写得非常惨烈的作品。 国殇①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坠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①国殇,为国而死,死于国事者。 ②吴戈,吴粤之剑,这里形容武器的精良。 ③毂,车轴的两端。错,交错。短兵,刀剑。 ④凌,侵犯。躐,践踏。此句谓敌军侵凌我方阵地,践躐我军行伍。 ⑤左骖,车辕左边的马。殪,死。右刃伤,指右騑马被刃刺伤。 ⑥霾,一作“埋”,车轮陷入泥土中。絷,绊住。四马,古代战车,四马拉一车。 ⑦援,引,拿着。玉枹,镶嵌玉石的鼓槌。此句言我方军队愈加厉怒。 ⑧坠,落。此句,王逸注:“言已战鬬,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⑨严,悲壮。弃原野,死于战场,不获埋葬,成为无主之鬼,故曰“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①。 带长剑兮挟秦弓②,首身离兮心不惩③。

诗歌鉴赏 按题材分类

诗歌鉴赏讲义(四) 按题材分类 2018、3 (一)山水田园诗 1.概述 山水田园诗就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与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得诗歌.陶渊明就是田园诗得开创者,南朝得谢灵运就是山水诗得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创作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得范畴,这类诗歌得主要特点就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得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得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3。常见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得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得厌倦,对现实得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宁静平与得归隐生活、闲适恬淡得田园生活得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得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得感悟,禅意得寄托。 4、练习 一、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就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就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得?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得思想感情?(6分) 二、(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得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您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3)您如何理解诗中得“闲”字?(3分) (二)边塞诗 1。概述 边塞诗就是以边塞风光、军旅与战争生活为题材得诗歌。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得边塞战争题材得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得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2.常见情感内容 1)对塞外迥异于中原得风光得赞美之情。 2)对家乡与亲人得思念之情. 3)战争给将士与人民带来得痛苦与灾难,表现了征人得怨恨与厌战情绪。有时流露出对统治阶级得不满。 4)表现戍边将士忠勇敢战得献身精神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得豪情。 3.常见得意象及其作用 1)大漠、黄沙、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等意象:边塞恶劣得自然条件,表现边塞苦寒.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纪念抗日战争诗歌赞

回望抗战的峥嵘岁月 作者:福州诗人张祖仁 无数革命先烈和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为振兴中华 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牺牲 谱写了一曲崇高的爱国主义赞歌曾记否 “七·七”卢沟桥事变 东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 开始了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八路军开赴前线 新四军挺进敌后 全民皆兵 反扫荡,反吞食 反封锁,反清乡 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 杨靖宇、赵一曼、李林等 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 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全国军民动员起来 开展运动战、阵动战、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 到处出击打得日伪军鬼哭狼嚎平壁关大战 百团大战 松沪大会战 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能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八年 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国家存亡、民族危亡之际 八年抗战最大成果是 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境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年抗战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理论和思想 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和力量 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 加强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创建了广大解放区 丰富了人民战争的经验 八年抗战 是一部血泪凝成的悲壮史诗 人们不会忘记“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事件” 全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抗战胜利 是中国军民的骄傲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骄傲 回望抗战的峥嵘岁月 居安思危 深切怀念千百万伟大的献身者 永放光芒的抗日战争史 把个人的命运与 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胜利 如今我们的四化建设 亿万中华儿女 按照邓小平设计的总蓝图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万众一心 我们实现国富民强伟大战略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和振兴 作者:福州二中张祖仁 邮编:350001

文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及打印规范 1、毕业论文基本格式: (1)标题(居中,小二号、黑体;副标题小三号、黑体,另起一行) (2)作者署名(文学院X X专业X X届X班X X X)(居中,之间空一字距离,与标题之间空一行;小四、宋体、加粗。) (3)摘要(200字以内,与署名之间空一行,起首文字空两隔;“摘”和“要”之间空一字,五号、楷体,其中“摘要”两字加粗) (4)关键词(3—5个)(以“;”隔开各个关键词;起首文字空两隔;其中“关键词”三字加粗) (5)正文(以4000—6000字为宜)(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 正文中小标题格式: 第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等数字,有文字内容则序号后加顿号,居中排版,黑体,四号。若全文不使用第一级标题也可以,则将第一级标题不居中排版,采用下列第二、第三级标题的格式规范。 第二级标题:(一)、(二)、(三)等,此序号后不加标点符号,如:“(一)”。起首空两格,将标题后的文字和数字序号一起单独排版为一行。 第三级标题: 1.2.3等,此序号后加右下实心黑点,如:“1.”。起首空两格,将标题后的文字和数字序号一起单独排版为一行。 (6)注释(注释是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做出说明或阐述,平常所引用的资料的出处,一般列入参考文献。详见范例;一般不建议使用注释。)(注释或参考文献与正文空一行,有注释者与参考文献空一行。“注”和“释”之间空一字)(7)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采用上标形式:[1](P1)。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数字不采用上标形式)(凡引用的资料属于同一文献的,正文中标注同一序列数字,而只变化页码)(“参考文献”:五号、黑体、加粗;内容:宋体、五号,1.5倍行距。) (8)指导教师(在论文参考文献后空三行、右对齐,在圆括号内注明:指导教师及姓名。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加粗) (9)论文打印格式: A4纸,页码居中设置;页面设置中上下设置为2.5厘米,左3.0厘米,右2.5厘米;左侧装订。 2、毕业论文格式范例: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中国抗战诗歌选

中国抗战诗歌选 1、《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亲善睦邻”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这一声怒吼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2、《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3、《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场我们不愿作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的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4、《保卫黄河》光未然词冼星海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洋枪土炮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新中国 5、《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

第一节、诗以言志 如果要比较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洋诗歌的基本差异的话,那么最概括地说,中国古代诗歌没有西方发达的史诗和叙事诗,而是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在中国古代占绝对优势,即使是叙事诗也染上大量抒情成分。从文化分工上说,古代史官文化很发达,在春秋时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外界自然变异、社会人事、政治生活都由史官作详细的记载;而诗歌,从传说中尧时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起,就表现出咏叹人生、讴歌生命情怀的取向。这种主体性指向,在最早的诗学命题“诗言志”中就已鲜明昭揭了。《今文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言志的“志”,即思想怀抱,指主体的内心世界。“诗言志”,过去被称为“千古诗教之源”(刘毓崧《杜观察古谣谚序》),朱自清《诗言志辨》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在宇宙的道、外界的事、内在的志三者中,“诗言志”指向人类主体内在的情志,它指引着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不断地向人类心灵深处开掘,探索和表现人类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到了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更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审美特征。“缘情”说把汉人附加在“情”上的种种限制撇在一边,肯定诗歌的抒情性特征,甚至侧重于抒写悲怨之情、个人的切己之情,扩大了诗歌表现人心、人性的广度、深度,是有意义的。若联系先秦整个诗歌活动来来看,“诗言志”的“志”,还是偏向于社会性的情感,即个人关乎社会的情感。即使是纯粹的私情,也是合乎理性,与当时的社会礼法并不相违背的。唐代孔颖达视情志为一,清代纪昀则尚“言志”而斥“缘情”,各有所偏。 鉴于后文“咏物诗”、“山水诗”、“爱情诗”等专讲所论,都是情志不分的,甚至偏于“缘情”的,这一讲还是依从宋明以降关于“诗言志”的理解,着重谈表现思想抱负、人生志向的诗歌。 《左传·鲁定公四年》载,吴伐楚,逐楚王于草莽中,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求兵援,立于庭墙痛哭不绝,绝食七天,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②。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

诗歌鉴赏讲义(四)按题材分类 2018.3 (一)山水田园诗 1.概述 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创作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3.常见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4.练习 一、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二、(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二)边塞诗 1.概述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军旅和战争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

抗战诗歌朗诵

永远得丰碑 1这就是一个民族用滚烫得热泪与悲壮得热血汇聚成得奔流七十年,七十年奔涌着、咆哮着! 2用健壮起来得巨手拭去泪水仰望着 七十年,七十年来用身躯与烈火铸就得钢铁丰碑! 1这就是一个民族站立在亚洲板块抒发七十年得情感反法西斯战争得刺刀抗日战争得大刀凝固在丰碑灵魂得深处 2这就是一个民族拂去战争得污垢用血色得花环与洁白得挽联祭奠民族英雄 1这就是鲜血浇筑得石碑, 我仿佛听见来自七十年前得撕杀与呐喊 2这就是身躯垒砌得石碑,我仿佛瞧见鲜血染红了大地与鲜花 1大刀,向鬼子们得头上砍去! 2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合:保卫全中国! 1这就是一个民族昂起头颅彰显光荣与梦想! 2在红色得背景之中,在五颗星星得光芒里 合:民族在崛起,中国在腾飞! 1这就是中国得梦想啊~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这就是中国得梦想啊~重塑起中华民族 合:永远得丰碑! 不朽 那个夜晚我在台灯下读着抗战英雄得故事

我为那些英雄得事迹而感动着、而震撼着 我仿佛瞧见了记忆中得一片无边无际得鲜红 我瞧见了那些倒下得战友血染得军装、泥土、山岗 以及无名得野花与弥漫着硝烟得晚霞 我还瞧见了另外一个人她来自地图上方得那个国家 来自《红河谷》得故乡她得名字叫诺尔曼、白求恩 她离别得就是这样匆忙就像故乡枝头得一片红枫叶 她飘落在中国得土地上 那个夜晚我更瞧见了一种精神一种让侵略者胆寒得精神 瞧见了一面旗帜一面被战火撕裂得红旗 依然牢牢握在她们得手中她们正冒着敌人得炮火前进 那个夜晚我难以入眠我在想着她们 那些有名得还有更多无名得英雄 她们之中有得已经跨过了万水千山却最终没能淌过死亡得河流 有得刚刚加入抗战得队伍却被无情得战火折断了生命得翅膀……当密集得枪炮声远去当胜利得消息传来 当中国在经历漫漫长夜之后迎来了新得黎明 那就是她们最光荣得时刻呵可就是,她们却再也不能欢呼雀跃 只能用头颅绽放成鲜艳得花朵在大地上无声地歌唱 今天,当鸽子在蓝天上快乐地飞翔 当幸福得歌声像风一样地在春天得指间流淌 我们站在四月得阳光里站在高高得纪念碑下默默地想象着

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

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中学语文论文 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背离” 肖元凯 一、王国维的“创造性背离”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按:应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初刊稿第二十六则)这就是广为人知的“人生三境说”。 在这一则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三个词句来表达“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句词分别出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 晏殊的《蝶恋花》是一首伤离怀远的婉约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描写了主人公昨夜彻夜未眠,今晨登高望远,却不见所思的情形。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和晏殊的《蝶恋花》一样,柳永的《凤栖梧》也是一首登高怀人之作:“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的钟情与执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写了上元灯节时的回首一望,周汝昌先生说:“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都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王国维所引的三句词在原词中各有所指,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并无直接关联。想必,晏殊、柳永和辛弃疾在写词的时候,也没有“人生三境”的念想。所以,王国维的理解无疑是背离作者原意的。对此,王国维自己也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那么,如何看待这种阅读现象呢? 叶嘉莹先生认为:“王国维这样的解释方法,也是有一个由来的。从中国的传统来说,那叫做‘断章取义’”“对于这种读诗的方法,其实在西方有一个意大利的学者墨尔加利(Franco Meregalli)也说过,他说这叫作‘creative betrayal’,就是‘创造性的背离’,他说读诗的时候你可以背离作者的原意,有你自己的更丰富的联想。德国的美学家沃夫岗·伊塞尔(Wolfgang Iser)也说,读书就是要从你读的书本里面有你自己的一种创造性的联想。你可以背离他的原意,有更丰富的联想。而中国古代从孔子,从《左传》里面使臣的问答,就培养出来了我们中国人带着丰富的联想读诗的传统。” 二、叶嘉莹、周兴陆等人的“创造性背离” 有趣的是,后人对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说”的理解,也常常是众义歧出,难以归一,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现选录两位学者的解读如下: 复旦大学周兴陆教授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16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边塞诗)

2016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一、边塞形式-----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二、基本主题-----边塞奇丽风光;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忠君爱国的热情;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统治者穷兵黩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 三、语言风格-----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常见风格------雄壮豪迈 四、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比喻、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五、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

女性批评和批评女性

女性批评与批评女性——清代闺秀的诗论 周兴陆 【内容提要】清代闺秀的诗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盲点。本文以男性论者对女性诗歌的批评为参照系,考察清代女性的诗歌批评。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女性如何采用重释儒家文化的策略,突破“女人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确证闺秀诗歌的合法性。二、清代才女依然羁縻于“四德”之下,以“德”正“才”,敛“才”以合“德”。论诗高标合乎“风人之旨”、“温柔敦厚”等原则,尊奉儒家诗教。三、女性诗学参与主流诗学关于“性灵”和“学问”的讨论。对“脂粉气”的规避,体现出在主流诗学中,女性的身份特征是遭否定的,女性论者的意识中也存在自我身份否定的现象。而在晚近时期,这种现象出现转机。 【关键词】闺秀诗学性灵脂粉气 近些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是传统女性的文学创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①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轨迹和特征愈益明晰,女性文学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愈益得到确证。然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除了一篇尚生疑窦的李清照<词论>之外,各种“批评史”、“文论选”之类著述中,尚难寻觅女性论者的身影。是否闺秀女性对于文学理论问题集体噤声?是否文学批评史上本来就没有女性的思想言说?非也。若认真翻阅清代女性诗文别集、总集,其中不乏女性的文学批评文字,且时有深刻睿智的见解。本文立足于诗歌理论,以男性论者对女性诗歌的批评为参照系,考察清代女性的诗歌批评。 女性诗歌创作,代有其人。然其进入文学批评论域,是有一个过程的。宋代的诗话如《浩然斋雅谈》、《临汉隐居诗话》,仅有若干条论及女诗人;明初高棅的《唐诗品汇》,将“闺秀”、“女冠”列于“衲子”、“外夷”之后,备体而已,聊胜于无。直到 ①出版著作如张宏生:《古代女诗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胡晓真:《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麦田出版社,2003;华纬:《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The Red Brush: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2004;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王绯:《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王力坚:《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2006;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李绍先:《古代巴蜀妇女的文学生活》,巴蜀书社,2009;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黄山书社,2010;毕新伟《晚清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边塞诗)人教版

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边塞诗)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由衰而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反法西斯诗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在芦沟桥挑起战争,企图消灭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中国各阶级、阶层和集团,迅速行动起来,抗击日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就在“七七事变”的前一天,诗人艾青写了《复活的土地》一诗,以他惯有的抒情笔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复仇的欢快”。 诗人的预感,在第二天就应验了。这预感,也成了艾青及其他一些中国诗人“最大的创作雄心”的基调。 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出现并大量出现的都是反法西斯的短诗、抒情诗,真正起到了匕首、投枪的作用。接下来涌现出的一批长诗,以抒情长诗为主,这与中国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传统有关,如:艾青的《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袁永拍的《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 抗日战争时期,鉴于军事、政治上的原因,文艺界客观上分成国统区、上海“孤岛”与沧陷区、解放区等不同区域的几支队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其区域的差异性、创作水平的不平衡性较大、也较复杂。 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表现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幼稚的欢欣,

幼稚的苦闷”,注意形式美的探求,带有明显的消极悲观情绪和惟美主义的倾向。抗战的炮声轰毁了他的艺术之宫,使他的思想和诗风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声称:“我再不歌唱爱情,像夏天的蝉歌唱太阳”,“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不爱云,不爱月亮,也不爱星星”。他写了叙事诗《一个泥水匠的故事》,歌唱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写了组诗《夜歌》,展示“新我”与“旧我”的矛盾:“我是如此地爱好我自己,/而又痛苦地想突破我自己,/提高我自己。” 戴望舒是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多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以潇洒自如、流畅而又节制的语言,抒写苦涩的人生、内心的寂寞,咏叹幻灭的悲哀、追寻的渺茫。抗日战争使他离开了长期蛰居的“雨巷”,发出了自由解放的战斗呼喊:“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更坚强的生命将从而生长”(《元旦祝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戴望舒因致力于抗日宣传而被日寇逮捕。但铁窗关不住诗人的歌喉,他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表现了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尤其是《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以幻中见真、平中见奇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写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情,将仇恨、挚爱和希望倾注于联翩的想像,从而展现了受尽蹂躏却有光明和希望的祖国,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抗日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诗人,这是中国诗坛的一个带有规律性及普遍意义的现象。绿原在《白色花》诗集序中,对此,有过很好的概括与表述。他说:“……特别是对于那些直接生活在战斗行列中的诗人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诗就是激励、鞭策自己的入党志愿书。”绿原称此为“七月派”“最基本的特色之一”。

复旦大学教务处文件 

复旦大学教务处文件 复旦教通字[2013]76号 关于2013年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立项的通知 各院系及公共教学部门: 根据学校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关于申报复旦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的通知》(复旦教通字[2013]62号),各单位动员教师积极申报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共有153个项目有效申报。经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初审、部分项目现场汇报评审和项目改进意见恳谈等程序,决定立项资助哲学学院郁喆隽老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慕课建设与课堂翻转”等107个项目。 一、立项分类与启动经费 项目立项分为三类;重点项目22项、一般项目45项、激励项目40项;每个项目的启动经费分别为2万元、1万元和0.5万元。项目经费实行预决算制,项目结束后进行决算,结余经费返回学校。 二、项目考核与动态管理 根据前期评审,每一个申请项目将得到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将通过项目负责人申请立项时提供的电子邮箱予以反馈,请注意查收。 1、未立项项目的后续机会:特别鼓励未批准立项的项目申请者在修改和调整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再次申请。2014年春季学期拟启动追加立项程序,请做好准备,具体另行通知。 2、立项项目的动态管理:教务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组织跟踪考核,根据项目后续实际执行情况,动态调整项目类别及其相应支持经费。请项目负责人和团队结合相关建议,完善项目设计进行后认真执行。第一次阶段性考核拟于2014年5月下旬进行,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调整项目类别、是否增加资助额度等;

具体另行通知。 三、项目分享与成果培育 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请注意项目的经验分享与成果培育: 1、经验分享交流:收集教学档案,积极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活动,分享项目成果与经验,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相关项目将被选择性地开发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4-2015年的观摩交流课; 2、成果发表出版: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加强教学研究。如果发表教学论文或出版教学专著等,请标注“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资助”字样; 3、教学成果培育:注意参考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关于教学成果的申报标准和要求,积极培育项目、提高教学质量,争取申报下一轮教学成果。 请各教学单位支持各项目实施。 咨询电话:65642274、65642275;Email: jxcj@https://www.sodocs.net/doc/0c1555968.html, 附件:复旦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立项名单 复旦大学教务处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13年12月25日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