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题目: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姓名:齐玲玲

学号:201101010062

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1级(3)班

指导教师:王骞

2015年05月10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李白、苏轼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作者单位:文学院

作者签名:(学号:201101010062)

2015年05月10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 (2)

(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 (2)

(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 (3)

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 (4)

(一)青莲之狂:生为理想 (5)

(二)东坡之智:求仁得仁 (7)

三、激越自遗响、清雄存风朗 (9)

(一)激越:超越现实的盛世狂歌 (9)

(二)清雄:回归本性的风朗之致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诗歌风格比较

摘要:李白素有“诗仙”、“酒仙”、“谪仙人”之称;苏轼素有“词中之龙”、“坡仙”之称,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李白在对自由与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中超越了时代,苏轼则在对苦难的审视与内心的归省中超越了自我。另一方面,盛唐、隆宋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也造就了李白、苏轼性格与人生态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豪放的基调下表现出激越与清雄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李白与苏轼;矛盾与执着;自由与超越;激越与清雄

Comparison of Li Bai, Su Shi' Life Attitude and Style of Poetry

Abstract: Li Bai who is called "Fair Poet","Winebibber","Di Xian ren" and Su Shi wh o is called "Ci Zhong Zhi Long","Po Xian", as the summit of the heyday in Tang as well as

in Song Dynasty, intensively have the talent ,fortune and sadness of ancient literati. In their o wn difenrent age ,the two genius poets samely coming from Si Chuan and in touch with peopl e from Son of Heaven to the poor and devoted into pursuing the achievement of self-worth an d adaptiveness of ego-psychology. Li Bai transcended himself through instisting pursuing fre edom and ideal until death , and Su Shi did by the review on suffering and self-examination i nside. What's more, the difference of background in two dynasties and families makes sense o n their various characters and life attitudes, meanwhile it influences their poem creation --- s howing two disparate poem styles: agitating and grand on the basic tone of bold.

key words: Li Bai & Su Shi ;Contradictionary & Iinsistence; Freedom & Surpassment; Agitated & Grand

前言

文字是诗人的灵魂,是诗人人格精神的外化,历千年寒暑,在今天依旧能够给予后来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启发。李白、苏轼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这或许也是历代文人的心结之一,而他们的伟大也正在于在这苦苦寻找的过程中,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人能够走多远,并非看其脚步所涉之地有多宽广,而是因其思想与人格能够照耀古今多少年。无论是由于特定时期的文士漫游习惯与对于自由的向往而跋山涉水,如李白;还是因为宦海浮沉、迫于生计而辗转各地,如苏轼。他们的足迹遍布河山之间,而他们的精神则充盈天地之间。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神交古人,在古卷书香里透视伟大生命的历程,领会人生的智慧,当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与生命的现代人应当倾其心力去追求的。

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

(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

蜀江水碧蜀山青,青山绿水养育出一个纯净、飘逸的李白。奇险雄丽的山川、平衍清旷的原野,总能激发人们心中对于大自然本能的亲近之感。而自古以来的传说中,有高山,必有云霭、烟霞,还有那餐霞饮露的高士、仙家。李白五岁随父亲迁入蜀中,在孩童的记忆刚刚能够形成清晰印象的时节投入这青山绿水醉人的怀抱,加之年少时节家境优裕,他有足够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徜徉在蜀地山水之间,去求访云霭深处的高人,去接触各家学说典籍,就像那蜀山深处的一株云松,自由地吸收天地之间的精华与灵秀之气,不受任何拘束地成长。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思想开放、经济繁荣的时代,统治者能够对各样人才与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为才华之士提供各种晋升的机遇。在这样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下,士人们自然而然地有着昂扬的精神状态。纵然李白谜一样的身世只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并非名臣、文豪,而这样宽松的大环境也给了他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与学习进取的无限机会。蜀地盛行道教,也自然而然地为李白铺染上了这样一层飘逸的仙道的生命底色。未至弱冠之时,李白就和一个名叫东岩子的好朋友一块儿在岷山潜心学仙,[9]也曾经在大匡山的大明寺中发奋读书。在唐代,寺庙是贫寒书生苦读诗书、韬光养晦以求显达的地方,而到了李白这里,读书就变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他终究不是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痴呆书生,对于他来说,云霭深处的诱惑远远高于书中的如玉容颜。山中“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①的美好景致,在李白的胸中自然而然地化作了诗歌。兴致来时他便去访山中的道士,而求访不遇,“愁倚两三松”,人松相映,必然也是一道好风景。他低吟着“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登锦城散花楼》),徘徊在成都山水之间。年轻的诗人何忧之有?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么?此时的李白二十一岁,古往今来,二十岁都是一个渴慕远方的年纪,想必李白也不例外。只是他所渴慕的远方,非等闲之辈所想,而是那云霭深处的逍遥自得。倘若能与骑羊子相逢,他定要与之携手凌跨白日,去飞升成仙。或许李白真的是谪下凡间的仙人,加之蜀地浓厚的仙道氛围,更使他在冥冥之中念念不忘天上的仙居生活。但满腹才华又使他十分肯定自己的价值。走出大山,平交王侯,建立不世功业,待实现自我的价值,然后方才是回归仙班之期。

太白人如其字,如浩渺星空里的太白金星一样充满仙家道学的神秘之气。这在他的诗里随处可见: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江上吟》)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①[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另:本文中所引用的李白的诗歌皆出于此书。

(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

与一身皆是迷的李白不同的是,苏轼的出身、经历与际遇都有着更加详尽清晰的脉络。其祖籍四川眉州眉山镇,这方小镇盛放荷花,又得玻璃江滋润,极适于居家。玻璃江,顾名思义,水色晶莹剔透,呈深蓝色,是岷江的一支支流。苏轼的家庭极具文学传统素养,他的祖父苏序爱好读书且善于写诗作文,他的父亲苏洵是古文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也颇具学识修养并且非常明白事理,曾以《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勉励幼子,又有弟弟苏辙作为玩伴与学伴,故而他的青少年时期应当是在一种十分温馨和谐、充满诗礼书香的宽松氛围里度过的,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他生命的底色。直到二十一岁随着父亲和弟弟出蜀地入汴京时,他已经是一个颇具学识修养的年轻人了。在这个思想通脱意气风发的青年人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从眉山到京城,一路的山水街市风光,带着无限的新意出现在他的诗文之中。

“锦水细不见,蛮江情可怜。” (《初发嘉州》)②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江上看山》)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荆州》(其一))

这段旅途,父子三人相伴,本是为进京赶考,一路上兄弟之间诗词相和,甚是惬意。子瞻有诗云:“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这本是苏轼的想象之辞,含有安慰山胡鸟的意思,其中却有远离故土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踌躇满志。路过屈原塔时,他赞赏屈子是古壮士,感叹世俗之人不能够理解屈原就死的刚烈而眷眷不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屈原塔》)他一出现、一发声,就显示出常人难以具备的通脱与睿智眼光,中国北宋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将要由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腾起,而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此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三十年后再无人谈老夫”的预言。[2]

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

我国自古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歌创作传统,诗歌发自作者内心,②[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2. 另:本文中所引用的苏轼的诗歌皆出于此书。

记述诗人的生平经历,也最能够紧扣某一特定时代的脉搏。李白与苏轼作为唐宋两代文化符号式的人物,他们的行踪遍布山河之间,他们的诗歌也随着诗人那颗无限向往自由的心脏跃动千古。他们是时代的歌手,是历史的眼睛。李白自不必说,他是有着御手调羹、贵妃奉酒、力士脱靴的传奇经历的,同时也与拖船纤夫、冶炼工人等打过交道;苏轼就更加平民化了,虽然他一生始终未离官场,也曾一度官居高位,但是他却无愧于“人民的挚友”这一称号,从赈济饥馑到身体力行地疏运河、修湖堤,再到组织救儿会、扶助贫妇弱婴,他从始至终都怀着赤子的仁爱,求仁而得仁。这正如他对弟弟子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2]。超越一般人的经历,超越一般人的作为,超越一般人的思想,这些都是他们得以独步一个时代的人格魅力所在。

(一)青莲之狂:生为理想

李白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那白发死章句的鲁叟肆意的嘲笑戏谑,也明白功名富贵不可能长久,称赏为人排忧解难而分文不取的鲁仲连,始终幻想着如渭水边垂钓的姜尚一样,忽有一日与君王风云际会,得以辅佐明主,建立不世功业。而天宝元年,从长安飞至南陵的那封紫泥凤诏更是助长了他的这种幻想,使年过四十的诗人狂喜异常。此时,家中白酒新熟、黄鸡正肥,更是无限添助了诗人的春风得意之感。他“呼童烹鸡酌白酒”(《南陵别儿童入京》),醉眼笑看妻儿,高歌起舞。虽然遗憾未能在更早的年岁里实现游说万乘的理想,现在能够跨马远涉,去拜谒天子,也仍旧不失为一件幸事。更兼想起历史上朱买臣曾因贫贱遭愚妇相弃,而自己此次辞家,也正是告别不得志的过去,去实现夙愿。值此人生快意时刻,怎能不令他仰天大笑?

李白的矛盾正在于他不曾将现实与理想以及历史分辨清楚。他所生活的时代似乎并不需要他的雄心壮志,玄宗诏他到长安,非问以治国与经济之策。故而他的到来,似乎只是为大唐这个盛世锦上添花罢了。一腔热血的诗人自然不能接受这冰冷的现实,再加上他本就惯于自由、率性而为,就不但出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3]的趣事,也常常无端遭到馋毁。他自感白璧无辜而染垢,《白雪》曲高而和寡,世路艰难。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燕昭延郭》)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再看此时的玄宗身边,却也是群小们争相以斗鸡和蹴鞠讨天子欢心,宠臣们“举动摇白日,指挥向青天。”(《一百四十年》)朝堂之上,可谓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登高望四海》),统治者却仍旧抛洒珠玉以换取一时欢笑,而对真正的贤才糟糠相待。

纵然如此,李白不曾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自我理想的追求。他不时因感到冰冻塞川、雪满太行而酒食无味,但狂傲如他又怎会轻易放弃输肝剖胆、挥发英才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当他得到君王厚待,有幸骑着天马驹,陪驾出游鸿都,冷眼看着王公大人们趋之若鹜的虚伪攀附之态时,他狂傲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清醒。他这样坦言道:“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只是君”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也仍旧执着于尽节报主后隐居白云深处的夙愿。道教早已深入了他的骨髓与灵魂底处,即便身在繁华锦云里,仍旧心念云霭春深处。他时刻不忘初心,即便处于“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大车扬飞尘》)的境地,虽是一时烦忧难解,需要借助酒来浇愁,也不曾真正的灰心丧志。从洗耳的许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弃尸吴江的伍子胥、投汨罗江的屈原,再至空有雄才而无以自保的陆机、李斯,李白得出了贤达之人功成不退皆殒身的历史性结论,而独独称赏激流勇退得以保身的晋人张翰,赞他“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其三)。既要建功立业,又不屑功名利禄,用世之心虽遭挫折而无丝毫削弱。他仍旧以吕望五十为贩、七十屠牛、八十钓渭滨、九十遇文王的故事自勉,安于困厄,以待时机。

李白在长安不过两载光阴,便被赐金放还,算得上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了。但是李白就是李白,纵然不得重用,也不会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他仍旧高吟着“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登高望四海》),想像陶潜一样归隐山间田园。他本来自青山,也当归于青山,那里才是他自由的天堂。

天宝三载,李白带着对自由的企望和对统治者的失望离开长安,开始了他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二次漫游经历。在这段长达十一年的自我放逐中,与杜甫、高适相遇,成

为高山流水的知音。这一时期的李白可谓是欲隐未曾隐,统治者穷兵窦武,唐王朝日渐衰弱隐患四伏使他感到不安,人民的苦难也使他痛苦和担忧。也正是在这些血泪之作中,李白走近底层的士兵和百姓,获得了一种更为普遍的精神存在感。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战城南》)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胡关绕风沙》)

他依然在等待着时机,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竟使李白的幻想又一次膨胀。永王李璘的盛情邀请使李白感到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往事又重现了[1],他怀着消灭叛乱的愿望接受征聘,却在统治者的内讧中再次遭受失望。先是获罪流放,后半途获释,晚境凄凉,用世之心却从未衰微。直至去世前一年,六十一岁的李白还在准备投身行伍,终因病未能如愿,在折回途还中念着“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的夙愿,却无奈大势已去,空有壮士之心,只得长叹而别。李白一生称羡诸葛武侯能够得遇明主,“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此时的长叹与诸葛武侯病逝五丈原时所叹的“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又有何异乎!

(二)东坡之智:求仁得仁

李白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用一世的历程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做“生而只为理想”,最终也仍旧带着诗文里的一腔执着离开,留下一身的千古之谜。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代表,苏轼也同样有着他的矛盾和他的执着。不同于李白的是,东坡的超越在于少了许多痛苦的挣扎,少了几分外界的烦扰,多了几分内心的归省。子瞻二十二岁高中进士,比起李白,更算得上是早年得志。嘉佑六年二十四岁的苏轼出任凤翔判官,初涉官场时却有这样两首诗:

“寒灯相对忆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两首诗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一赠一和,却都有着高官富贵不可贪恋、人生无常之感。而在次年写给子由的诗里,他又言道:“未曾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九

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第二首》),又分明是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志。这些看似矛盾的思想在他的诗中,还有许多处: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别岁》)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

“王孙早归隐,尘土污君袍。” (《中隐堂诗》)

“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 (《周公庙》)

“青牛久已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 (《楼观》)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有时光难留的慨叹,有惜时奋发的壮志。从中隐堂到周公庙、清平镇的崇圣观,又至杭州孤山上的僧侣寺中,皆有他的足迹。千百年来在历史上此起彼伏的儒、道、释三家思想竟统一于和仲一人身上。这也铺就了他生命的底色:渊博的学识和通达的思想使他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里如鱼得水。[5]他将其三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一种新的融通的审美范式和哲学思想、人生态度。[10]

作为北宋文坛上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苏轼一生都浸在文学艺术之中,诗词书画,无一不工。同时他又是一个官家,做过京官,也做过地方父母官,大半生都在仕途飘泊中,几经沉浮。他个性坦荡,抱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2],遇到不称心意的人与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2]。他常常以笔买罪,明明“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初到黄州》),却又自称“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2]与李太白的耽于幻想不一样的是,苏东坡是一个实干家。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死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代天子,六十六年的生命里,他做了四十年的官吏。在这四十余年中,接触了上至天子皇后、下至渔夫贫妇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直到死前一个月他才“蒙恩”告老,终病逝于异乡常州[4]。在这几十年的宦海生涯里,他不断地被贬谪、被放逐,流离中得以接近人民丰富的生活,也得以将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道家淡泊无为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完美地融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超越灾难、消解痛苦[5]。这也成为数百年

来中国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生命与处事哲学。

说苏东坡是人民的挚友,是实干家,可以从他的这个称号说起。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亲自在黄山脚下开辟出一片荒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依此地之名为自己取了东坡的别号。苏轼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能够跳出文人普遍的感伤身世的圈子,审视自我与历史,善于调节自我,善于使自己潇洒起来。他在黄州放下文人的身架,修缮茅屋,侍弄庄稼,也遍交乡邻,诗酒往来。古时的黄州好似一眼枯井,苏轼却是注入其中的活水,以文学滋养这片枯土数千年,也滋养中华文化数千年。在徐州时,遇到黄河决堤,他组织参加抢救工作,保全一州百姓性命财产;在杭州时,他疏通西湖,筑堤连湖,以水利兴农,稳定物价,救济饥馑,修谷仓、建医坊,不畏政敌而以文章奏折为百姓请款、请米、请求宽免百姓欠朝廷的债务,至今传为美谈。他了解人民,人民自然也敬重热爱他。他的诗是与人民的血泪连在一起的。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看黄穗卧青泥。” (《吴中田妇叹》)

故而,李白是以谪仙的姿态看人间的血泪,希求通过辅助和改变统治者以达到安民的目的,而苏轼则是身处其中,为众生请命,求仁而得仁。

三、激越自遗响、清雄存风朗

李白和苏轼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与喜爱,在于其诗文的成就,更在于其人格的魅力与丰富性,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诗歌看到诗人的丰富性情与多彩魅力。

(一)激越:超越现实的盛世狂歌

李白的诗歌里有翻新出奇的乐府诗,如《侠客行》、《出自蓟北门行》等;有以歌行吟谣为题的纵情长歌,如《江上吟》、《梁园吟》、《扶风豪士歌》、《少年行》等;也有明快俊逸的绝句,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望天门山》等。而这些诗歌的共同之处在于强烈的自我色彩与情感的跳跃跌宕。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志之时,李白的诗歌里都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他总是以一种不可挡的气势将胸中所感喷发出来,如惊涛骇浪、如万马齐奔、如行云流水。李白是自由的化身,他总是在不顾一切地表达着

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李白虽然没有能够取得仕途上的成功,但他的诗歌生长于大唐盛世,成为这个盛世的标志,是超越了现实的盛世狂歌。由于他的吟咏,酒与月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具意味的意象,并成为李太白的象征。从此,酒就成为潇洒奔放的象征,月也成为高古而圆融的文化符号。[8]他在乘醉玩月与狂歌的洒脱中展现自我狂放不羁的风采。[11]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白马篇》)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梁园吟》)

这就是李白的诗酒人生,充满了对自我个性的放逐。即便不得志时,也极少有消极怠惰的情绪,而是充满了激愤,字字句句皆是铿锵顿挫、掷地有声。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玉壶吟》)即便是在安史之乱中,奔亡途中,李白依旧是气势不减,豪气依旧。在《雪谗诗赠友人》中,李白痛苦地呼喊着“拾尘掇蜂,疑圣猜贤。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其泣血之痛,可见捶胸顿足之态,也是这般毫不掩饰地呼出。与这种火山喷发式的抒情相映照,他似乎偏爱体积壮大的意象,如大鹏、长鲸、沧海等。

洒脱不羁的个性、傲视独立的人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易于触动而爆发强烈的感情,[5]与李白诗歌里那些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雄奇意象,共同构成了李白的独特魅力,遗响千年。

(二)清雄:回归本性的风朗之致

与李白相比较而言,苏轼的诗歌里也有善翻古人之案的新奇诗歌,如《续丽人行》,更有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作。例如:“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百步洪二首》其一)一连串博洽、精当的比喻,将百步洪悬流迅速,乱石激涛的景象拉到读者眼前。同样,酒与月也是苏轼寄寓情感的重要意象。不同于李白的是,其间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少了几分浓烈的酒气。李白人

称“诗仙”,余光中曾称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挽起衣襟酿酒,且漉且饮以致酩酊大醉的苏东坡无疑更使人觉得亲切。他的酒量不大,但却喜好并且善于玩味酒的意趣。闲居之时,每当有客人来访,他总是举杯徐引,颇得其乐。酒于东坡而言,无非是消遣之物,用以逗引诗意。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 (《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汲江煎茶》)

不溺于饮酒,不耽于逆境,这就是苏东坡的洒脱与风朗之致。在他的诗也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清雄风格。清者,明澈宁静,不拘不泥,如“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和文与可洋川园池》)雄者,笔势飞腾,壁立千仞,如“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李白举杯邀月,是一种任性任情、遗世独立的孤独感;苏轼举杯徐引,是一种适时适度的微醺感。[6]同样身有傲骨,李白以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高歌呐喊来表现自己不可一世的狂傲本性,苏轼则以一种回归本性自然的心态在苦难的生活里实现了自我的超越,[7]也同样获得了时代与后人的认可与敬慕。

结语

李白是盛唐的表征,苏轼是隆宋的符号,二人所处时代不同,遭遇不同,其人生观与创作态度自然也不同。李白所处的时代从太平到动乱,安处与流亡、富贵与贫贱、生与死的变幻,以及游侠访道、拜谒君候的传奇,是苏轼所不曾经历的,而苏轼长达一生的宦海浮沉与躬耕自养、为民奔走的辛劳历程也是李白所不曾涉步的。盛唐的开放与清明政治给了李白“狂”的胆量,隆宋的中央集权塑造了苏轼相对“敛”的个性。但这“敛”却并非缩手缩脚,而是一种自我的反思与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有人说李白如

酒般浓烈、率真,而苏轼则如茶般深沉、含蓄,今天读他们的诗,或如豪饮,或如细品,也各有一般滋味。[7]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在古卷书香里透视伟大生命的历程,领会人生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两位伟大诗人的生命轨迹,用以指导今时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勋初.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268.

[2]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全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1:38,3,11.

[3]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 58.

[4]陈迩冬选注.苏轼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 135.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54,55,225.

[6]部天鹏.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从与酒的关系看李白和苏轼的人格精神[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170.

[7]李华香.超脱现实的高歌呐喊与回归生活的坦然苦笑_李白与苏轼豪放之区别[J] .诗学天

地.2010.10:8.

[8]周建梅.仙姿翩翩———论李白和苏轼自由超举的美丽人生[J].文学研究.2009,(30):243.

[9]任晓曼.论道教神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14.

[10]翟清.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1.

[11] 王宁宁.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李白、杜甫、苏轼人格理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致谢

毕业论文旨在考察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重视。这篇论文是在王骞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王老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在论文的选题和资料查询以及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具体格式上更是对我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并且对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得到了不少的提高。王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感谢王老师的耐心辅导。

论文从开始进入选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很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感谢!

衷心感谢各位评审的批评和指导!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全文通过分析“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和“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探寻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原因;通过论述李白诗歌“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想象方式”,探究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概而言之,李白狂放不羁、飘逸洒脱的独特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他的诗歌激情奔放、想落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使我国浪漫主义这面传统的伟大文学旗帜在唐诗中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恣意挥洒。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独有的人格、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一)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 李白幼年所受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造就了他丰富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蜀中(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此地度过)的紫云山和青城山都是道教胜地,因受其影响,李白从少年时代起就喜好道教神仙之说;唐朝盛行的游侠风气也在李白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李白独特的人格和气质便逐渐形成了,并对他的诗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李白的人格、气质特征 作为一位天才诗人,游侠、刺客、隐士、道士、策士和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者行径,李白兼而有之。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李白鄙视儒生那种拘泥守常的生活,倾慕着一种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和礼教,敢于打破传统偶像,以傲岸的作风蔑视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权贵,不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同时,他还希望人与人之间重义气,贵相知,建立起平等互助的融洽关系。 总之,李白是一位主观性极强的诗人。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追求平等自主的人际关系。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题目: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姓名:齐玲玲 学号:201101010062 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1级(3)班 指导教师:王骞 2015年05月10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李白、苏轼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作者单位:文学院 作者签名:(学号:201101010062) 2015年05月10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 (2) (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 (2) (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 (3) 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 (4) (一)青莲之狂:生为理想 (5) (二)东坡之智:求仁得仁 (7) 三、激越自遗响、清雄存风朗 (9) (一)激越:超越现实的盛世狂歌 (9) (二)清雄:回归本性的风朗之致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诗歌风格比较 摘要:李白素有“诗仙”、“酒仙”、“谪仙人”之称;苏轼素有“词中之龙”、“坡仙”之称,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李白在对自由与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中超越了时代,苏轼则在对苦难的审视与内心的归省中超越了自我。另一方面,盛唐、隆宋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也造就了李白、苏轼性格与人生态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豪放的基调下表现出激越与清雄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李白与苏轼;矛盾与执着;自由与超越;激越与清雄 Comparison of Li Bai, Su Shi' Life Attitude and Style of Poetry Abstract: Li Bai who is called "Fair Poet","Winebibber","Di Xian ren" and Su Shi wh o is called "Ci Zhong Zhi Long","Po Xian", as the summit of the heyday in Tang as well as in Song Dynasty, intensively have the talent ,fortune and sadness of ancient literati. In their o wn difenrent age ,the two genius poets samely coming from Si Chuan and in touch with peopl e from Son of Heaven to the poor and devoted into pursuing the achievement of self-worth an d adaptiveness of ego-psychology. Li Bai transcended himself through instisting pursuing fre edom and ideal until death , and Su Shi did by the review on suffering and self-examination i nside. What's more, the difference of background in two dynasties and families makes sense o n their various characters and life attitudes, meanwhile it influences their poem creation --- s howing two disparate poem styles: agitating and grand on the basic tone of bold.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

李白诗歌的分类

[]李白诗歌的 博文收藏 2010-04-14 1636 :: 李白诗歌的 太阳部落写于2010.3.26修订于3.29 恐怕华夏大地上第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物就是李白了。不得知他是否读了一万卷书,但姑且是行走了万里路,他在二十岁的时候游历过成都、峨眉山等地,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出蜀东游,直到42岁入宫当唐玄宗的文学侍从,几年后辞别皇宫又开始了游历生涯,直至62岁去世,难道这么好几十年还走不了万里路吗? 李白以他的豪放乐观著称于世,同样是辞了官,同样是不落红尘,但是他选择了与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不出截然相反的方式,把自己的一生徜徉在名山大川和知己好友间。并且他没有白走,一路上且行且歌,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成为中国诗坛第一人,被世人誉为诗仙。 现存的李白诗集共收有诗歌近千篇。这些诗歌,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作为初中生,我们要写以李白为素材的中考作文,要写好这样的作文,就要对李白的诗歌有个大概的、初步的了解。了解李白诗歌的情感走向,由此做出,为写作文做出第一步准备,这正是本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依据写作需要,我们把李白的诗歌分为讴歌山河、乡情友情和言志壮情三个部分。 一、讴歌山河。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著名的山水诗篇,涌动着壮观的山河,奔放的激情,是源远流长的巨幅画卷。我们看看最简单的,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必读三十首古诗中就有好多李白那豪放的山水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善于在诗歌中借景抒情、状物言情,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高一一班贾卓冉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李白,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李白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但是,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想符合。所有的所有,都在他的诗情中,他的豪情中。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强盛,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人民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扬。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古风》第四十六首说: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想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在《古风》第三首里,李白又用咏史的形式作了类似的描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诗人表面是咏史,实际是对唐王朝极盛而渐衰的征象深表忧虑。诗的后端写秦始皇菜肴蓬莱,显然是讽刺唐玄宗好神仙求长生的荒唐梦想。 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幻想过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例如《古风》第十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万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对鲁仲连却秦的功绩深表仰慕,对鲁仲连意轻千金、顾笑平原的风度更倾心折服。 后来,他到长安所见朝廷当权的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更是贪鄙自私、不学无术的小人,他自然也就日益伴狂自负。“一生傲岸苦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就是他政治失意的悲剧。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后,这种诗歌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 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___________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 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________ 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 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 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_ 岀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 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_______ 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 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

李白一生及《将进酒》诗赏析(两则)

李白一生及《将进酒》诗赏析(两则) 李白一生及《将进酒》诗赏析(两则)李白一生约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求学(5-25岁)李白自幼未受儒家正规教育,而是博学百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好剑术游侠,游历蜀中名山,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蜀中山川的陶冶,众多朋友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李白性格的形成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远游求仕(26岁-42岁)开元十四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曾在湖北安陆结婚成家,然后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希国“以隐求仕”,这一时期,他交友甚广,创作也多,名声日高,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 三、长安三年(42-44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自以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可这时的唐玄宗已不再是开元前期那样一位具有开明政治,开放政策的明主了。他赏识李白,也只是看中他的才华,把他当作点缀宫廷的御用文人,借以歌功颂德,装点太平。李白并未受到重用,并且由于他的狂傲不驯,很快就遭到了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妃等人的陷害。天宝三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也便顺水推舟,将他赐金放还。长安三年的阅历,使李白对统冶集团的腐朽和黑

暗有了清醒的认识。诗歌创作增加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四、再次漫游(44-55岁)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再次漫游。这时他游踪甚远,心情却十分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复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创作中。 五、身经战乱(55-62岁)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李白隐居在庐山屏风叠。次年冬,永王李遴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就答应了他的邀请。不料李遴暗怀和他的哥哥李亨(即唐肃宗)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因从遴而入浔阳狱,不久又被判处长流夜郎,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也不得不发出了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公元761年)太尉李光弼率大军讨伐叛军,61岁的李白还请缨从军,但半途因病而还,次年冬天。诗人病逝于安徽当涂。【赏析一】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请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将进酒》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该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李白一入长安之后,它与二入

李白诗歌研究

李白歌行体诗研究 摘要:本文以李白歌行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李白歌行体诗的概况、内容、艺术特色、 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李白歌行体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反映盛唐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抒写自己理想与情怀的,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的诗歌以及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等,其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李白的歌行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李白歌行艺术构思意象跳跃

目录 一、引言 (3) 二、李白歌行体诗歌创作概况 (3) 三、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内容 (3) (一)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 (4) (二)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 (4) (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 (4) (四)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 (5) 四、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一)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5) (二)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 (6)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7) 五、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10)

引言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他留下的近一千首诗歌中,尤以其歌行体诗歌广受人们赞誉。李白是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人往往有一流的表达方式,尽情、尽兴。李白最狂,也最具豪情,他是与其同时代的杜甫心目中的人气之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李白,因而李白研究也具有开放性。李白诗歌创作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对前人成果的汲取,这点在其歌行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李白,歌行则是必读作品。本论文以李白歌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李白研究的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李白歌行体诗的创作概况 歌行体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在唐代以前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唐音癸笺》中也提到歌行体诗歌通常以歌、行或者歌行命名。胡应麟认为七言古诗都可以作为歌行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歌行的界定就不统一,尤其是在歌行与乐府之间,很难划清界限。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提到歌行,并简单总结了歌行发展的几个阶段:①魏文帝《燕歌行》对歌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南北朝时以鲍照《拟行路难》、江总《宛转歌》等为代表,已经初步具备歌行的体制;③初唐以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为代表,歌行获得进一步发展;④盛唐以李白为代表,歌行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综合前人观点,本文对歌行的界定如下:歌行应属于古体诗一类,它源自于乐府,题目多沿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句式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有杂言;内容多指事咏物,抒写情意,篇幅较长;气势起伏跌宕,开阖多变。 根据篇幅长短,本文将李白歌行分为以下两大类进行浅析:①李白歌行中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长篇歌行。如:《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烛照山水壁画歌》等;②李白歌行体诗中的短篇歌行。此类代表有《乌栖曲》、《古朗月行》、《秋浦歌》、《把酒问月》等。 二、李白歌行体诗的内容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顿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 (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