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游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展业之一,而生态旅游又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利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大量文献的研究,观察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学术动态,从而更加明确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归纳专家学者对湿地生态旅游不同角度的研究,有力的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

(一) 湿地的概念

对于湿地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以下列举几位学者对湿地的定义:鲁铭,龚胜生(2002)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从四个角度对湿地进行了解释:从动力地貌学角度来看,湿地是区别于其他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 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浅水地貌系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是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表为浅水所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 都可视为湿地加以保护,不管它们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而美国工程师协会( 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 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或地下水淹没或浸润的地区。[1]

庄秀琴(2003)提出了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自然景观类型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 ,聚集着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2]

丁长春,王松(2002)两位学者从湿地的重要性方面对湿地的定义进行了阐释,他们指出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一种高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3]

丁玲玲与杨士建(2004)则是从湿地的功能的角度对湿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湿地是处于陆地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誉。[4]

滕玮峰(2006)在《对湿地生态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湿地”一词来源于英文的“Wetland”,我国的多数学者倾向于国际《湿地公约》中的定义, 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 米的水域。该公约还对湿地的定义延伸为更广泛的栖息地类型, 包括河流和湖泊、沿海泻湖、红树林、泥炭地、珊瑚礁以及人工湿地, 诸如鱼塘、虾塘、农田池塘、灌溉农地、盐池、水库、砂砾矿坑、污水处理场、运河。[5]

丁季华,吴娟娟(2002)在分析了不同学者对于湿地界定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湿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水,独特的土壤和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物。[6]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性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一名词。目前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很多,以下列举几位学者的观点:

雷国琼,刘娜(2006)和孙琦(2005 )等三位学者倾向于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

区域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他们指出这一定义的提出对生态旅游有一个明显的内涵注入,那就是生态旅游应是负责任的旅游,除保护环境外,应维系当地居民生活,创造发展机会。由于生态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3大效益的关系十分重视,把长远的可持续旅游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生态旅游被视为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最好旅游方式,是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典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中的最佳选择。[7] [8]

赖叔懿,陈华芳(2007)两位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们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欣赏和研究自然、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9]

鲁铭, 龚胜生(2002)分析综合了多数学者的研究,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应该分为三个范畴,即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概念、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旅游概念和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旅游概念。[1]

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的Ralf Buckly(1994)将上述三个概念归并,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迭部分。[10]

牛亚菲(1999)则认为既不能将生态旅游简单的等同于是一种绿色或自然旅游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游概念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旅游。[11]

(三)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湿地旅游, 严格说来应该是湿地生态旅游,国内学者对湿地旅游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鲁铭,龚胜生(2002)认为湿地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强烈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他认为湿地旅游应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1]丁季华,吴娟娟(2002)则认为湿地生态旅游应界定为:以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的旅游活动。这种活动的展开不应该变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好应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当地在财政上受益。[6]

张建春,李纪红(2005)等在《安徽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一文中将湿地生态旅游定义为:湿地生态旅游主要是利用相对原始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观赏自然风光、地方风情和野生动植物等,来满足游客的身体和精神上回归自然的需求。[12]综上归纳出湿地生态旅游应包含三个内容,即湿地旅游要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体现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界定,丁季华,吴娟娟(2002)两位学者指出,这里所说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比《湿地公约》中湿地的范围要小一些,他们认为部分无美学观赏性(如人工湿地中的污水处理池)和不可进入性的湿地(如沼泽,国家严禁进入的自然保护区等)不属于湿地旅游资源的范围,因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应界定为:具有一定可进入性和观赏性,具有现存或是潜在的客源市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湿地资源。[6](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关于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的研究,张昌亚(2006)分析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

源的特征,指出我国湿地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泛,自然景观类型具有典型的特点,具有生物多样性、效益综合性的特点。[13]

鲁铭,龚胜生(2002)两位学者则是从湿地的旅游特色和旅游价值方面指出了湿地具有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

(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

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功能的研究,孙体如、李荣锦(2005)等学者针对江苏湿地资源的特点,从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两个方面指出了其功能。在直接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提供水资源和提供湿地产品的功能;在间接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调节流量、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旅游功能和教育功能。[14]

刘辉,安兴琴,祝红霞 ,韩治泰(2005)和邓龙、常方圆、李久山(2007)等学者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方面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都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湿地的功能,即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15] [16]

丁季华,吴娟娟(2002)则重点研究了湿地的旅游功能,指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体包括观光、求知、康体、度假四个旅游功能。[6]

刘晓莉(2006)也是从旅游功能方面对湿地生态旅游的功能进行了阐述,他们指出湿地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娱乐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保健康体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17]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

关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研究,丁季华,吴娟娟(2002)和刘晓莉(2006)等学者将我国湿地资源分为五类,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和人工湿地。[6] [17]

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2003)则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分类系统和标准及我国湿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将我国湿地资源分为浅海湾及海峡湿地(低潮时水深在6m以内) ;河口、三角洲湿地;小型岛屿湿地;沙质海滩湿地等22类。[18]

(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

湿地评价在近20年内发展很快,评价技术由最初的定性描述发展到集中在特定的生态系统,由最初的评价模型仅能评价少数几个功能,发展到能覆盖较大的地理区域和较多的生态功能类型的湿地,包括湿地的价值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湿地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但我国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针对某一具体湿地中的某一具体要素的评价,以下列举几位学者的研究:汤蕾,许东(2006)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一文中通过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以及开发现状的评价,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19]

盛正发(2006)通过分析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特点,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的要求,对东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东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单体的定量评价的结果比较高。[20]

许健民(2001)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一文中列举了对三江平原湿地泥炭资源的评价以及对新疆博斯腾湖湿地中芦苇资源的评价。[21]赖叔懿,陈华芳(2007)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与最优开发路径选择》一文中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湿地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资源开发的帕累托原理最优路径。[9]

(五)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目前, 我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有30 处, 建成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353 处, 大部分均已经开展了以观光、观鸟、狩猎和科学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其中观鸟活动是最能体现湿地生态旅游特色的活动之一。各个保护区还根据各自特点,

大力开发湿地区域内的其他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盲目的开发湿地资源使湿地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直接导致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受损,因此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丁季华,吴娟娟(2002)两位学者根据国外湿地旅游发展的过程和管理思路,结合近几年来规划湿地旅游目的地的实践,总结了湿地旅游的开发思路。他们指出首先要坚持生态均衡原则,从而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进行详细的分区,分层开发;最后要清楚的认识到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实施综合开发的原则,对湿地旅游资源适度的利用。[6]

郭建强(2003)在《中国西部湿地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我国西部湿地资源的特征、类型以及制约因素,进而探讨了我国西部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他指出首先要进行高起点的科学整体规划,做到有计划地分区分期开发;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湿地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应以资源为导向,进行系统工程的综合开发;另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层次和提高旅游效益,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和效益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中、东部信息资源和财源优势,推进湿地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22]

赖叔懿,陈华芳(2007)两位学者则指出传统旅游方式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生态旅游尽管对此有所改进,但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短板,容易造成“公地的悲剧”。湿地旅游资源的最优开发应该建立在囊括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评价的基础之上。他们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湿地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资源开发的帕累托原理最优路径。他们还特别指出了恢复生态学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恢复生态理论对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9](六)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滕玮峰(2006)指出了湿地旅游生态化之路:首先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他提出了湿地生态旅游是个“四体”系统, 即主体( 湿地生态旅游者) 、客体(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 、介体( 湿地生态旅游业) 、载体( 湿地生态旅游环境) 。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体系, 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或弱化都会阻碍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所以生态旅游要追求生态美与“四体”的协调。对于湿地旅游资源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于设计,实施科学的管理。[5]

田锋、秦丽柏(2005)也认为首先要提高保护湿地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要根据湿地资源的具体特点建立有特色的旅游生态园;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与再造机能;建立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开展资源监测;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23]

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2003)三位学者针对我国湿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对策:首先要恢复重建,确保自然湿地面积;其次要加大宣传,注重湿地生态功能研究;在湿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上要标本兼治,最后要进行合理规划,开展湿地生态旅游。[18]鲁铭,龚胜生(2002)通过对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提出对湿地旅游的保护要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湿地旅游的立法。除此之外,他还建议要建立湿地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及指出政府决策与社区的参与的重要性。[1]

刘晓莉(2006)提出了湿地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模式的构建,包括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定景区发展合理容量、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游客参与湿地保护、确保对环境保护的投入。[17]

三、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个案研究

(一)洪泽湖湿地

尚正永、白永平、叶正伟(2005)三位学者分析了洪泽湖地区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洪泽湖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开发程度较低;区位优势明显, 地域组合良好;但是旅游业发展滞后, 潜力空间巨大。[24]

他们指出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能破坏湿地资源的生态系统。他们依据生态学和旅游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设计了洪泽湖区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模式,即观赏型生态旅游模式、参与型生态旅游模式、科研型生态旅游模式、文化型生态旅游模式。

庄秀琴(2003)则是根据洪泽湖湿地资源的不同景观类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不同景观的开发模式,在堤岸向陆地过渡区湿地可以开展观光游和农业游的模式;入湖河口、滨湖河漫滩湿地可以开展森林公园的模式;河道、湖弯水面湿地可以开展垂钓游的模式;湖面、围垦区混合区可以开展仿古民俗文化游的模式。[2]

(二)若尔盖湿地

雷国琼,刘娜(2006)对若尔盖湿地的资源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特点。若尔盖湿地风光独特生物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民俗风情以及红军长征文化。根据其特点,笔者提出了几点若尔盖湿地生态开发的建议:协调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湿地环境保护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作好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立法与宣传教育。[7]

(三)洪湖湿地

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2006)三位学者分析指出了洪湖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针对这些生态问题,以及洪湖湿地资源的分布特点,三位学者提出了洪湖湿地资源的生态开发对策,他们指出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科学制订洪湖湿地旅游规划;进行湿地旅游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努力提高公众生态旅游意识;完善洪湖湿地旅游配套服务提高洪湖湿地旅游商品开发能力。[25]

(四)福建海滨湿地

王维奇(2006)指出福建省的海滨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根据其特点,笔者对其生态旅游开发起初几点建议,在协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增进海滨湿地景观的互补性;发展海上生态旅游;加强保护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促进海洋环境优化;对海滨湿地实施法制化管理,保护海滨湿地旅游资源。[26]

(五)盐城湿地

陶奎元(2001)对盐城的湿地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其开发的不足,然后结合盐城市的具体情况,对其生态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生态景观学的原理规划湿地生态旅游;湿地及保护区严格分区管理,建立绿色隔离带,建立必要景观观赏设施或项目;发展生态产业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旅游文化。[27]

四、总结

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文献的研究,对于我国生态旅游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当前湿地生态旅游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也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的湿地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个湿地的个案研究,而没有从我国的整体湿地资源的角度出发,缺乏全局性。而且对于湿地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比较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鲁铭,龚胜生.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2] 庄秀琴.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

[3] 丁长春,王松.洪泽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J].淮阴工学学报,2002,11(5).

[4]丁玲玲,杨士建.洪泽湖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4(17).

[5] 滕玮峰.对湿地生态化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18).

[6] 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旅游初探,2002(2).

[7] 雷国琼,刘娜.若尔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5).

[8] 孙琦.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5(3).

[9] 赖叔懿,陈华芳.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与最优开发路径选择[J].产业观察,2007(4).

[10] Ralf Buckly.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3).

[11]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12] 张建春,李纪红.安徽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13] 张昌亚.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及保护[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

[14] 孙体如,李荣锦.江苏湿地功能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5,1(1).

[15] 刘辉,安兴琴,祝红霞,韩治泰.湿地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

场,2005,21(2).

[16] 邓龙,常方圆,李久山.试论湿地的功能与效益[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1).

[17] 刘晓莉.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8] 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003,

23(4).

[19]汤蕾,许东.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辽宁林业科技,2006(1).

[20]盛正发.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1(1).

[21]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22]郭建强.中国西部湿地资源旅游开发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3,23(3).

[23] 田锋,秦丽柏.太湖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问题与对策[J].人民长江,2005,36(11).

[24] 尚正永,白永平,叶正伟.洪泽湖区湿地旅游资源及其生态开发[J].西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5,41(4).

[25] 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06,28(6).

[26] 王维奇.福建省海滨湿地旅游的初步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6,18(6).

[27] 陶奎元.盐城湿地与生态旅游[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1,22(2).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定义(概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源于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污水流经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时,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处理。 人工湿地简介说明: 人工湿地是由水、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所组成的为处理污水而设计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依靠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完成污水的净化过程,强化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去污能力。从自然调节作用看,人工湿地还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作用。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方法,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人工湿地内植物根区的吸收、吸附,微生物的同化、异化及与基质的系统作用完成的。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根系的输氧,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等复合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COD、SS、N、P的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具有投入少、运行成本低、工艺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景观效应好等优点。但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仍受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1)潜流人工湿地进水端因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和悬浮物长时间积累而堵塞,降低了湿地的使用寿命;(2)湿地的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的效率低,总氮去除效果不理想;(3)冬季低温运行处理效果差;(4)受植物根系输氧能力限制,湿地一般较浅,占地面积较大。 复式潜流湿地工艺说明: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主要是针对目前各类人工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而提出的新型湿地技术:主要解决北方高纬度地区低温下湿地处理效果低下、人工湿地短命、总氮难以达标以及湿地占地面积较大问题,实现人工湿地技术的升级和推广。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是将传统潜流湿地床体简单的分为上下两层,在保留潜流型湿地诸多优点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下层厌氧区来创造更加理想的生物反硝化环境,使湿地的总氮去除率得以提高;通过厌氧消化所堵塞的物质,有效延长湿地使用寿命;通过厌氧区的水解功能提高进水的可生化性,为后段湿地提供微生物可利用碳源;床体深度增加和厌氧区的设置提高了湿地增温和保温功能,可实现低温环境下较高的处理效率;增加床体深度可有效减少占地面积。 ①技术简介: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从结构上说,是在水平潜流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深度,湿地进水和收水位于同一端,在湿地中间设置隔水层,使水流形成折返流。原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湿地后,首先进入湿地下层区域,进行深度厌氧反应,为湿地系统TN的去除提供了有利的厌氧环境;当污水流至末端,折返流入湿地上层,由于上层植物根系输氧以及大气复氧,上层DO含量高于下层,使污水有机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污水经上层好氧环境后,进入砂滤层,进一步拦截污水中的SS,然后通过收水花墙,进入收水槽后经排水管排出。 ②特点: 一、有效解决了人工湿地堵塞问题,延长了湿地使用寿命。 人工湿地的堵塞主要是污水无机物及有机质在湿地前端的积累。在相同有机物总量和总需氧量情况下,拥有高水力负荷与低有机物浓度的床系统和低水力负荷与高有机物浓度的系

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 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单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诸如青藏高原湿地、蒙新高原湿地、云贵高原湿地;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湿地也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如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建有标本馆和观鹤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据有关资料记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的游客和访客多达50多万人次。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21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陕西黄河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包括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使游客在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提高广大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助于推动湿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受湿地和生态旅游这2个学科研究进程的影响。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Christopoulou等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诸如“海滨游”、“湖泊游”、“水乡游”、“休闲垂钓”等等。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生态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历史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Ξ 徐艳艳 徐艳东 (1.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山东苍山277700;2.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6) 摘 要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和分类、形成和发育、湿地评价和健康评价、恢复和重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研究、人工湿地、全球变暖及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据此提出展望。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恢复 湿地(wetland)通常包括灌丛沼泽(swam ps)、苔藓泥炭沼泽(bogs)、泥沼泽(marshes)以及其他类似区域[1]。湿地广泛分布于地球各气候带,从赤道到极地均有分布。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6×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以亚热带比例最高占29.3%,寒温带占13.4%,寒带占11%,热带占10.9%[2]。 湿地是由喜水生物和过湿环境构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它位于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汇处,是各种能量和物质交换和作用的场所。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3]。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但是湿地也是近代史上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它是继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林业、沙漠等之后,人类重视最晚的一种资源[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1.1 湿地的概念和分类 1.1.1 湿地的概念 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别极大,所以很难给湿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的研究者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已统计到的定义近60种[5]。总的看来,湿地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定义,通常采用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公约)中的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此定义比较具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湿地管理工作中易于操作[5],但其未揭示出湿地的内涵实质,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6]。另一类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资源学[5-8]。杨永兴先生把湿地科学的定义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湿地应该具有3个突出特征:湿地地表长期或季节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盐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活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9]由于湿地是一个过渡带,因此范围界定比较困难,其中,1956年Circular39是美国最早的湿地定义之一;加拿大关于湿地的定义主要有:1979年Z oltai和T arnocai分别提出湿地的定义,1988年Z oltai对其前定义进行修正;[2]原苏联的沼泽概念比较全面,但语义不够确定[3]。 2.1.2 湿地的分类 同湿地概念一样,目前国际湿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体 Ξ作者简介:徐艳艳(1979-),女,地理教师。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旅游管理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李佳思1 王洪桥2 韩梅2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吉林省最大的湿地保留地,拥有较为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与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东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保护区内分布20几个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厚。但由于湿地退化及管理开发不合理等原因,莫莫格景区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生态旅游强调开发与保护并行,同时应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作为主要景观的旅游,结合当地文化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以提高生态认知,同时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如今得到广泛关注。 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环境教育与保护当地文化习俗的功能,并有利于三大效益的旅游方式。湿地为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生物种群多样性及水域风光,旅游收入同时也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 以上,湿地资源丰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开发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 一、研究区域概况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交界

处。幅员面积144000公顷,湿地综合评价指标名列吉林省第一。白城市总人口203万人,保护区人口4.2万人。保护区尚有季节河两条,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分别注入洮儿河与嫩江。年均降水量391.8mm。该区地势平坦,主要由湖泊、沼泽、沙丘、湿地、林地组成。保护区主要生态景观有江河湖泊水域湿地、芦苇沼泽湿地、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湿地、碱蓬碱草湿地。作为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2013年10月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鹤等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 二、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东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北与内蒙古毗邻,是科尔沁草原上一颗璀璨明珠。莫莫格景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镇赉县东部33公里处,距白城市78公里,大安市120公里。齐白公路可直达景区,距图乌国道60公里。从国际角度看,白城市又是贯通俄罗斯、蒙古国、中国、朝鲜四国的第四条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支点。白城市正在兴建机场,交通将更为便利,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2、独特的物候现象供观赏和科考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4 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以上,是世界濒危鸟类白鹤、东方白鹳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春秋两季迁经本区的旅鸟多达154种,全世界白鹤总数4000只左右,在莫莫格保护区就监测到3800多只,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高度关注。白鹤停歇期全年达70天左右,居世界各迁经地之首。多数游客选择春秋时节拜访莫莫格保护区观鹤,进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management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Industry” tourism has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the world,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resources, land resources,biodiversity resources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peculiarnatural and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 sresearchesonthe concept 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 of wetlands to urism andthe examples of wetlandstourism exploitation.Onthe basis of that, we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3)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201211;修订日期:2007206212;责任编辑:刘英姿。 作者简介:刘婧(1983— ),女,硕士生,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及资源环境研究。E 2mail:liujing jane@sina 1com 资源评价 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 刘 婧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湿地资源科学是当前国际国内众多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我国湿地面积广大, 种类繁多,但是退化和破坏现象也很严重,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根据近5年的湿地资源研究资料,从湿地的定义和功能;湿地的分类和统计;湿地的开发和利用;湿地的恢复与监控;湿地的规划和评价;湿地的保护和管理6个方面讨论了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湿地研究会呈现综合性和分化性发展,并且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的支持和有力的法律保障。关键词:湿地;资源;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7)04-0021-03 A REV I E W O N W ET LAN D S STU DY PR O GRESS I N CH I NA L I U J ing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W etland is a s pecial ecol ogical syste m and attracts much attenti on of scientists over the world 1I n China,it is now crucial t o p r otect and rest ore the abundant wetlands which have been threatened by degradati on and polluti on 1This paper,based on recent five years ’data,discusses the wetlands study p r ogress fr om six as pects:identificati on and functi on,classificati on and statistics,devel opment and utilizati on,rest orati on and monit oring,evaluati on and p lanning,and m itigati on and management,and then analyzes the trend of wetlands study,which needs more high technol ogy and favorable la ws 1 Key words:wetlands;res ources;study p r ogress;trend 1 概述 早在公元46年,德国日耳曼人开采泥炭,就初 步认识沼泽湿地。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欧洲最早对沼泽物质来源、形成因素、沼泽类型、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创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的雏形。20世纪初,受益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湿地科学已基本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82年在印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湿地会议,从此标志着人类对湿地的研究和认识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时至今日,国际上出版了多部有关湿地的科学著作和大量论文,由W 1J M itsch 和J 1G 1G osselin 合作撰写的W etlands ,由Robert H 1Kaddle 撰写的T r ea t m en t W etlands 代表了当代国际湿地理论综合研究的最高水平[125]。中国对湿地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中国湿地研究》一书的出版和湿地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正式开始。 2 湿地资源研究现状 211 湿地的定义和功能 目前已经统计到的湿地定义达60多种[6],但是湿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国际湿地公约》(Ra m sar 公约)中的定义,即:“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 不超过6m 的水域”[7] 。 同湿地的定义一样,其功能的研究也是从人类认识湿地时就已开始。陈宜瑜从物质循环方面提出了湿地作为“源”、“汇”及“转换器”的功能[8]。张明祥等提出了中国湿地20项效益以及各自的存在特征[9]。赵学敏将湿地称为巨大的“固碳”和濒危鸟类的“生命转运站”;它是具有调节气候、拦蓄洪水、降解污染等作用的人类社会发展最珍贵的淡水资源[10]。如果换成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概念, 第9卷第4期 资源与产业Vol 19No 14 2007年8月 RES OURCES &I N DUSTR I ES Aug 12007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湿地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湿地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基于自然旅游活动。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从初始阶段便给予较高的定位,确定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的原则,有效避免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划滞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问题。 1.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巨大,景观改造已见成效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87.6亿元。一期工程于2003年8月开工,已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0月二期工程建成并对外开放,二期加强了对西溪湿地农耕生态环节保护;三期工程于2007年10月启动,投入资金30亿元,目前已有限园开放。2005年2月1日西溪湿地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优雅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生态旅游产品多样,旅游资源挖掘充分 在科学评估、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按照“先易后难、先实后虚和先小投入再大投入”的原则,依据湿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和人文资源的特点,设计出了丰富多样额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秋雪庵、梅竹山庄等8个一期开发的景点,基本体现出来西溪湿地冷、野、淡、雅的景色特点。 3.文化交流、科普教育活动频繁且具特色 西溪湿地先后建成并启用了莲花滩观鸟区、周家村科普展示馆、杭州湿地植物园等多个科普教育站点。通过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举办湿地论坛、爱鸟周、西溪三堤十景评选等方式,像我们展示了湿地的功能,景观,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已被中国科协正式命名为劝过你科普教育基地。 4.游客数量明显增加,生态旅游开发效果凸显 资料显示,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西溪湿地已累计接待游客145玩人次,2008年《非诚勿扰》上映之后,游客数量更是成倍增长。 湿地管委会通过科学论证,最后确定目前的游客日容量不能超过6000人,同时,为使原生态的区域保持自然演进形态,湿地保留了近2.7平方千米的区域为生态封育区,不对游客开放。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的湿

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水栖息地的保护。2002 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 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2003 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建立湿地公园.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理地带特征规划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四鼓励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加强规

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d10289610.html, 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作者:王俊刘海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2期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小家电外销现状及特征的调查,提出中国小家电企业从OEM到OBM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从市场需求、设计管理、人员素质、科技投入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家电创新外销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家电产业和市场的成熟,众多厂商正面临着稀薄的利润和激烈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尚在高速成长中的小家电产业,面对着一个高达3500亿并以每年30%速度递增的未成熟市场,任何资本都不会放弃大举进攻的机会①。没有品牌的规模战只能是一场“独角戏”,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经济危机的出现,人民币的升值,出口的大量减少,更让他们雪上加霜。因此,小家电产业的代工(OEM)时代将迅速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品牌和技术为基础,以消费为导向的成熟OBM(自主制造)竞争。在OEM向OBM过渡的这一个时期,以技术和经营能力为价码的产业重组和产品链构建将成就小家电产业未来的品牌布局。 品牌是放大制造业附加值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一,它可以使产品或服务升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第二,它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第三,它可以为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第四,它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OEM企业要成功转向OBM就必须建立自主品牌,自主创新②。 而建立品牌就必须体现其高度差异化,而这也必将落实到产品设计上来,做到与市场上同类产品设计的差异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走出中国小家电的外销之路。 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以前OEM的情况下,需求来自客户而非产品最终的用户,市场信息一方面是来自于客户要求,另一方面设计评判来自于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做工业设计就是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随

探讨湿地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探讨湿地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因其丰富的综合功能,被称之为“地球的肾”。因此,湿地也日益显示出了作为旅游资源的广阔开发潜力。主要从湿地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现状入手,在探讨其开发过程中取得的系列成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为确保湿地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促进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责任旅游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称为“地球的肾”。又因其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韵,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功能。由于湿地丰富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湿地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湿地旅游目前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原生态”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界和环保界的研究热点。 1.湿地与旅游关系 “湿地和旅游一直相关,一方面,旅游需要湿地,游客喜欢游泳、日光浴、划船、跳水、潜水、垂钓、观看鸟类及其他野生生物,而海滨区、湖泊、河流和红树林等一些湿地可为游客提供这样的场所;另一方面,湿地需要旅游,旅游收入能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自2000年以来,随着湿地国际成员国的逐步增加和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和信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湿地生态旅游也在逐步发展。2002年,湿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提出,同时因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而首推采取生态旅游模式。 2.湿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攻势强,产品影响力弱,湿地旅游开发与市场衔接不配套。湿地旅游做了全面的、大量的、多管齐下的营销策略,但因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多地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与各个湿地区域特色相结合的特色湿地旅游产品,缺少具有特色鲜明的主打品牌;且目前的湿地旅游多为政府行为,多数景区与旅行社对接方面断档,没有市场营销策略,一味地等待政府宣传,缺少主动性和市场意识。 (2)景观产品多,湿地文化产品少。目前的系列湿地旅游产品,大多为景观类产品,缺少湿地文化产品。湿地景观文化没有与湿地生态旅游文化、湿地旅游社区文化、湿地旅游历史文化较好地融为一体,没有充分挖掘松花江和太阳岛的文化内涵并与湿地旅游相结合,缺少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湿地文化旅游产品。 (3)行业管理不力,缺乏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缺少湿地旅游专业经营人才。湿地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因而对旅游专业经营人员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