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莫言蛙评论

莫言蛙评论

莫言蛙评论
莫言蛙评论

论《蛙》——莫言

莫言,是近日文学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他就没再出一部小说,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后一部分为一部话剧。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

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当初,被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特别,貌似是描写蛙这一生物的特性,后来看来之后才为之而震撼,为“姑姑”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而感触很深。“蛙”,全文的内容与蛙无关联,已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神性生殖意,而且据我所知蛙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神之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在《蛙》中,最突出的就是“姑姑”,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只有在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的那一刻时才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后来她也感慨过,从事接生工作时她被人成为“送子娘娘”,蜜蜂蝴蝶到处都围绕着她,自从她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后,苍蝇都缠着她飞了。在陈鼻出生的时候,陈额还夸张地说:感谢心姑赐名!可想而知在当时,接生孩子的任务是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延续,更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想得到的权力。

姑姑是个心高气傲的女性代表,可在阶级面前却会屈服,她愿意跟这王小倜逃跑,可也愿意嫁给“像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满嘴的大蒜味儿、比姑姑大

了二十多岁、下乡坐着草绿色吉普车,身后跟随着秘书、警卫员的大人物”的县委书记。对于姑姑这个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哀。1953 年开始从事妇产工作,到1997 年退休,共接生了一万多名婴儿。作为高密东北乡远近闻名的妇婴名医。在计划生育高潮到来时,让已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姑姑完成了由接生到计生的角色转换,期间她流产了计划外的两千八百名孩子,为了完成这项残酷的工作,她的内心无时无刻在挣扎中煎熬。身为妇科医生的姑姑曾见证着生命的繁衍,后来也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计划生育的战役中。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视为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故见“蛙”就恐惧。蛙声一片引起了她想到婴儿出生时那一刻的哭叫声,同时也蕴含着婴儿无辜的救喊声。在目睹了张拳老婆、王仁美、王胆等母亲的死之后,姑姑对人的生命已有着深刻的切肤认识。张拳老婆、王仁美、王胆临死前对姑姑说的话更是心灵上的冲击,是对她人性的一个呼唤。张拳老婆、王仁美、王胆更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从一开始天使般地接生婴儿到魔鬼般地执行计划生育工作,最后只有深深的懊悔,这些更深刻地勾勒了30 多年里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景象。在姑姑退休的那个晚上面对一群青蛙的攻击,这一夜成了姑姑赎罪的开始。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引流过的婴儿形象描述给丈夫———一个民间泥塑艺人郝大手,通过他的手,捏成泥人,祈愿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的婴儿的歉疚,当然里面也有作者提到的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其中不乏对政治与人性的反思,商品经济给社会以及人性的冲击。

《蛙》对于人性中的私欲、名欲有着深刻的剖析。而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了陈耳、陈眉的姐妹之中,陈眉一出生,其母亲王胆就死了,临死前还跟“姑姑”说了句话:“谢谢您救了我的孩子”。陈眉的诞生也意味着新的生命的开始和姑

姑执行计划生育的落幕。可命运也并没有眷顾她们,由于计划生育政策,重男

轻女更是尤为严重,导致两姐妹几乎被其父亲所抛弃。她们姐妹结伴南下,去外面闯荡,也是为了能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姐妹俩那样的姿色那样的聪明,在那样纸醉金迷的环境里,如果想赚钱,想享受,其实只要豁出去身体就可以了。但她们在车间里出卖劳动力,忍受着血汗劳动制度,忍受着血腥的剥削,最后,在那场震惊全国的大火中,一个被烧成焦炭,一个被烧毁面容,妹妹之所以死里逃生是姐姐用身体掩护了她。可痛可悲可怜!这说明她们没有堕落,是两个冰清玉洁的好孩子。陈眉侥幸活着,却又遭遇了最深刻的迫害,无婚无性而被迫受孕,用她全部的心血孕育了一个孩子却没有权利做母亲,并因此被人不断迫害。她们生后在被社会遗弃的角落里。在话剧的第一幕中,陈眉的悲惨命运展现得令人悲凉,所有人都认为她是疯了,其实真正疯的是这个社会。社会的冷漠、人间的恶习在小狮子这个似乎很善良的女人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性的恶不仅表现在恶人身上,也表现在大多数善良人身上。她始终如一地追随者姑姑进行计划生育,可当厄运(不能生孩子)降临到自己的时候,却从执行者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违背者”,违背良心地利用人工受孕,抢走了陈眉的孩子。

《蛙》不只是一部揭露性质的小说,除了表现人性之恶,剖析造成这种恶习

的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还对人性中那点微弱星光的善进行了呵护。在姑姑退休的那个晚上面对一群青蛙的攻击,这一夜成了姑姑赎罪的开始。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引流过的婴儿形象描述给丈夫———一个民间泥塑艺人郝大手,通过他的手,捏成泥人,祈愿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的婴儿的歉疚,当然里面也有作者提到的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其中不乏对政治与人性的反思,商品经济给社会以及人性的冲击。

郝大手、秦河这两个与“姑姑”生命相关的男人都保持了人性中的善,郝大

手救了“姑姑”,让她脱离魔幻,也让她描述的娃娃在他的手里复现,从而完成对“姑姑”心灵的救赎。写秦河对爱的执著让人垂泪,让人感叹。他是社会的畸零人,他又是人性善的守护者。莫言通过这两个人物意在言明,保护道德底线的不是满口玉牙的道学家,不是达官贵人,不是大款,而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那些所谓的富人却背地里做了千千万万残害他人的事,而“牛蛙公司”正是这很大的魔爪基地。

《蛙》还给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敲醒中,“我”(蝌蚪)是一位典型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姑姑疯狂地执行计划生育时残害众多婴儿,内心更是矛盾。“我”不让自己的妻子怀孕,因为这会影响到到在部队里的发展。在面对自己的妻子逃跑的时候,“我”很无奈地对王仁美进行劝说尽快去做人流,最后导致王仁美死亡。本想转业的“我”在父亲的劝阻(可以提前晋职,还被杨主任赏识,而且好不容易地可以攀上关系)下有心动了。在姑姑的牵引下,“我”带着对好朋友王肝的愧疚和“小狮子”结婚。在陈鼻、王肝等众多同学的遭遇相比下,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他们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这社会的畸形演变。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没有刻意的夸大也没有过多论述,掩卷后发人深省。“姑姑”到底有没有错,是那些愚昧无知,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六亲不认的姑姑本身?或是三者皆有之。《蛙》已经跳出了故事本身,是对那历史时段人性的剖析和挖掘。

人只有盖棺才算谢幕,否则谁也不知这人生旅途还会发生什么,得势也好,落魄也罢,也应了古话,三起三落到老。书中很多事没有说透,故意遮掩了想要鞭策的一些东西,这的确是莫言高明之处。计划生育以国情和国家需要来决

定人们生孩子,历史将来会有定论。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不一定就受报应。社会本来如此,或许轮回会找平。

死不是一个赎罪的方式,善行也不是,忏悔的最好方式就是熬着,忍受各种各样的煎熬。这段话也许可以认为是姑姑赎罪心理的一种深刻展示,其实不然。姑姑的赎罪心理实际上也充满着伪善或矛盾,缺乏一种真正心灵上的悔罪反省,姑姑的所谓“赎罪”,其实只是一种自我逃避,自我安慰,甚至自我欺骗,并没有真正从灵魂和人性上去反思,所以她的“赎罪”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伪善或自我辩解。

自己想知识分子要进步,要避免历史上的错误,反思和忏悔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每种行为、政策都是个过程,总会有它错的一天,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谁对谁错。但不可否认,在《蛙》中,最突出的是每个生命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没有人能有权利去剥夺它的存在。

莫言《蛙》阅读心得

《蛙》赏析及阅读心得 前段时间,班里的学生读完了莫言的《蛙》,不少学生都深有感触,觉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那些事,真的太令人不可思议,且感到,无论如何,在当今社会,不能也不应再发生这样的可怕事。 在讨论和解读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作了总结交流,并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莫言的《蛙》是一部很独特的长篇小说,首先它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叙述的,全书以剧作家“我”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通信的方式,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有关“姑姑”的故事。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是以人体的器官命名的,这个并不是莫言的独创,其实早在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故事里”已经这种命名法,到底莫言是不是看了温瑞安的小说之后受到启发,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全书以“蛙”为名,寓意深刻。首先“蛙”音同“娃”,计划生育本身就是要控制“娃”的出生率,所以说这也是一篇描写有关“娃”的一部小说。其次,“蛙”跟“哇”同音,“哇”是娃娃的哭声,计划生育扼杀了那些娃娃的生命,到处回荡着那凄惨的“哇哇”哭声,也是对那种惨无人道的非法引产的一种有力的控诉。再就是“蛙”跟“娲”同音,女娲是造人的女神,然而计划生育却要扼杀那些所造的人,也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严肃拷问。

青蛙是一个变态发育的动物,它是由“蝌蚪”通过变态反应之后才能发育成“幼蛙”,然后再发育成熟,成为“青蛙”。正是蛙有这种特性,作者以“蛙”为书名,也是隐喻计划生育高压政策下,一个时代的变态,以及在这个变态的时代里出现的变态了的人,他们灵魂扭曲,失去了人性,打着“基本国策”的幌子,做出很多伤天害理、惨绝人寰的勾当。一个乡村妇科医生“姑姑”一生中接生了成千上万的婴儿,但也有成千上万的“胎儿”被她引产,更有很多“产妇”死在她的手里,对于她自己的所作所为当时她不但不感到自己罪恶深重,而且还认为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直到晚年,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实在是“罪孽深重”,双手沾满了那么多人的鲜血,有接生婴儿的血,还有被引产扼杀的胎儿的血,还有那些本来不应该引产而被强行引产的“大月孕妇”的血,她们的生命被无情地扼杀了。所以“姑姑”在为自己接生了那么多婴儿的光荣事迹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自己扼杀了那么多的生命感到自责,她对那些亡灵忏悔。但是晚年的“姑姑”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她由于深深的愧疚,引起精神失常,她最害怕的也是“青蛙”,因为那些青蛙的叫声就像一个个婴儿“哇哇”的哭声,就像那些被扼杀的幼小的“幽灵”在向她控诉,所以“姑姑”见了青蛙就怕得不得了。 著名剧作家的“我”的笔名也是“蛙”的幼虫“蝌蚪”,也就是青蛙发生变态反应之前的那个状态。“我”虽然没有参与那些变态的工作,但“我”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

莫言蛙评论

论《蛙》——莫言 莫言,是近日文学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他就没再出一部小说,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后一部分为一部话剧。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 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当初,被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特别,貌似是描写蛙这一生物的特性,后来看来之后才为之而震撼,为“姑姑”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而感触很深。“蛙”,全文的内容与蛙无关联,已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神性生殖意,而且据我所知蛙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神之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在《蛙》中,最突出的就是“姑姑”,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只有在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的那一刻时才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后来她也感慨过,从事接生工作时她被人成为“送子娘娘”,蜜蜂蝴蝶到处都围绕着她,自从她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后,苍蝇都缠着她飞了。在陈鼻出生的时候,陈额还夸张地说:感谢心姑赐名!可想而知在当时,接生孩子的任务是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延续,更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想得到的权力。 姑姑是个心高气傲的女性代表,可在阶级面前却会屈服,她愿意跟这王小倜逃跑,可也愿意嫁给“像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满嘴的大蒜味儿、比姑姑大

莫言《蛙》读后感

读《蛙》 《蛙》无疑是一部悲剧。 作为送子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姑姑那双传递生命的手本该接受新生命的欢愉,但却一次又一次用近乎惨烈的方式,将新生化为泥土。当女性爱孩子的人性与崇高无上的党性相撞的时候,当个人悲痛的现实与国家未来的忧患相撞的时候,姑姑坚持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残暴而无礼,纠结却又坚定。可是,当沧海桑田,大梦变迁,蛙鸣过后,那些悬挂着的泥娃娃和襁褓中的真娃娃,哪个又是真哪个又是幻呢?作家笔下的梦境,用最浪漫的方式,勾勒出最惨烈的结局。是的,这就是人和命运的冲撞,你的爱与你的不爱,你的生命与你的死亡都不再重要,命运中的人们,亦如蛙一般,从万千蝌蚪中,企图脱颖而出,拼劲全身的气力,想一鸣惊人,留下属于自己生命的声音。但,时代的波涛,会用它的巨响狠狠的盖过你的呼喊,再把你冲散,将你的意志连同你的身体,共同毁坏。

那么,蛙鸣就真的没有意义么?当我们每天睁开眼,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你想和世界说什么?还是等待世界告诉你什么?当你和世界说“你好,请多关照”,世界却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和他和平相处?其实,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在和世界相处,而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你可以发自内心呐喊,也有权利保持沉默;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勇往无前;你可以选择原则,也可以选择灵活。但是,你是不是愿意在心底,勇敢的坚持自己的坚持,哪怕是错的,用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大局?当泥娃娃摔碎的那一刻,无非是回到泥土中,回到生命的起点。但是,你坚持过,你热爱过,你强烈的拥有过,你和自己的生命曾经紧紧拥抱,即使世界永不完美,你却在灵魂深处,完美的走过一遭。 命运永远不会告诉你他下一步的打算,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告诉自己,我曾经怎样的活过。

莫言的《蛙》读书笔记

莫言的《蛙》读书笔记 读莫言的《蛙》感到震撼,当然不只是他的写作技巧,用书信的方式,甚至小说的第五部用剧本的方式表现,在艺术上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空间;恐怕主要指的是他揭露问题的直白,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的态度,展现了新中国60年来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他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啊! 莫言的小说,还揭露了当下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到城里打工,农民们流动着生,偷着生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我们周围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两个以上的孩子,还有的老家有孩子,到打工地又生的。 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和继承财产的愿望。……

还有社会上出现的代孕机构,莫言的小说里也进行了描写。小说中,袁腮经营了一家牛蛙公司,暗中经营“代孕公司”。 蝌蚪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且夫妇都已经五十多岁,她非想要一个孩子,就偷偷取了蝌蚪的精液,交给代孕公司,植入代孕者的身体,代孕者陈眉怀孕生了一个孩子。 小说第五部是以话剧的形式出现的。代孕者陈眉,火灾的幸存者,毁容后带着黒面纱,为了替父亲交医疗费,想用代孕方式挣些钱。但当她经过十月怀胎,痛苦的生育过程后,就真的爱上了自己怀的这个孩子。话剧第一幕,陈眉到中美合资家宝妇婴医院来找孩子,“孩子,我的孩子,娘在叫你,你听到了吗?……” 保安很慌张,因为保安帮助姑姑、小狮子把孩子弄走了,保安说不认识代孕公司的负责人袁腮,不知道这回事,陈眉说:“你当然不会说认识!你们这些

贼,强盗,偷孩子,卖孩子的魔鬼!不是你们把我的孩子抢走之后,还给我服了两片安眠药让我睡觉吗?我醒了之后,你们不是骗我说我的孩子生下来就死了吗?不是你们,弄来一只剥了皮的死猫在我眼前晃了晃,说那就是我孩子的尸体吗?你们这些强盗,抢走了我的孩子,还要赖掉我的劳务费。你们说好生了男孩给我五万,可你们说我生了死胎,只给我一万,你们抱走我的孩子,还想来抢我的初乳!你们拿着碗和奶瓶来挤我的初乳,说一毫升十元钱!畜生,我的初乳是留给我的孩子的,十元钱?十万元也不卖!”…… 接下来的剧情,陈眉抢到了孩子,小狮子追,两人追来追去,孩子一会儿到她手里,一会儿又到另一人手里。陈眉到公安派出所,要找“包龙图”,向警官小魏控诉自己的遭遇,但得不到解决。所长说:“好了,民女陈眉,你的状子本官接了,本官一定会报告给包大人,你现在回去等候消息吧。”陈眉走后,所长

莫言蛙读后感-莫言蛙读后感5000字

莫言蛙读后感:莫言蛙读后感5000字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其代表作,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后感受颇多。接下来X为大家整理了莫言蛙读后感,欢迎阅读! 莫言蛙读后感篇一 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该文讲述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曾经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导致无数未出生的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生,甚至母子俱丧,全家遭受灭顶之灾。到了晚年,姑姑回想自己的罪过,无限悔恨,只得以捏泥人来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迷惑:人的生命尊严在和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孰轻孰重呢?民生福祉和国家利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吗?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否该得到尊重呢? 作为每个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并不仅仅是个封建

残余的理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权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动物界,生存也是最高法则,为了繁衍生息,有的雌性动物甚至把雄性吃掉,繁衍需求显然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生存权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是中国学者对付外国学者的一个利器,成就了不少中国学者。但是,在计划生育的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儿,喝药不夺瓶儿”,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作为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她自叹双手“沾满了腥臭的鲜血”。 尤其是在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计划生育制度存在残酷性的同时还充满了欺骗性。一开始宣传说:没有孩子不要紧,国家给你养老送终。后来,又说:养老不能单靠国家,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再后来又说:养老金缺口太大,要延长退休年龄。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道理都在你那里。人民群众哪有说理的地方。现在看看,过度严厉的一对夫妇一个孩的政策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空巢家庭、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等等社会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现在看来这种政策的合理性实在值得怀疑,为了这种未必合理的政策,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的姑姑陷入深深的自责。当然,在当时政府未必能认识到政策的非理性,但

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

读莫言的《蛙》有感

读莫言的《蛙》有感 不看小说好久了。最近,莫言的小说很火,但一直没时间拜读。寒假期间,抽出时间读了莫言的获奖作品《蛙》,虽是走马观花,对于小说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够透彻。但也有几多感受。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士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与很多读过此书的人的看法一样,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通过阅读及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论才对此书名略有认识:以“蛙”为书名,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书名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可以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

【莫言小说评论】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_评莫言的_蛙_

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 —— —评莫言的《蛙》 莫言在谈到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时说:“写作新小说时我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二是如何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文体和结构。” ①这何尝不是莫言自己创作的夫子自道。作为一个已经写出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许多优秀作品的作家,莫言写作《蛙》时有很高的起点,对于像莫言这样“重复自己是可耻的抄袭”的成熟作家来说,写作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面对已有作品的挑战,在阅读《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追问,《蛙》在何种层面上构成了对莫言以往作品的超越?《蛙》如何处理莫言在谈大江健三郎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蛙》的创作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意义? 一 中国当代历史是一个急速变革的历史,历史的机缘在不同的时代为人物的命运变化带来了丰富的戏剧性,在历史宏大的机制下,个人的身影是卑微而渺小的。小说叙事的魅力在于可以自由地穿行于虚构与历史之间,以历史性和想象性混杂的人物故事去重新整理和评价历史,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并获得反思历史的机会与展望未来的可能性。在命运的播弄和历史的夹缝中,人性的卑微和屈辱在小说家的故事叙述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政治学家对历史时代的描述不同,小说的历史叙事既有丰富的生活细节,人性的可能性想象,也有超越于时代政治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甚至是哲学的思索和启示。小说家与社会历史学家的不同还在于,他不需要直接回答他的社会诊断,一切皆在人 物、故事、场景等想象之中,充满模糊意味的隐喻和人物故事孕育着多种理解生活的可能性。小说历史叙事的目的就是把读者带回到历史之中,重新回望并思索历史,在文字的缝隙中,找到人性的多重可能性和历史的某些症结。 《蛙》就是这样的一部充满历史叙事魅力的小说,小说穿行在建国后的历史时代之中,小说叙述的是关乎国人生活重要方面的生育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上,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必要而成功的。中国又是一个有生育传统的国家,计划生育国策与国人的香火观念、生育权利之间又是有矛盾的。当代中国生育问题对国人的生活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严重的人口问题。生育问题不仅仅是国家政治,也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人口数据的变化,也是饱含着普通老百姓血泪情感的历史事实。作为小说家的莫言以深深的责任感,看到了这样充满悖论的历史现实。 《蛙》的难度在于计划生育是一项无可质疑的“国策”,表现这样的“敏感”的社会题材,是不能超出这个基本前提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重大题材?其文学的意义在哪里?莫言的处理方式是以大跨度的历史年代进行对照,书写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所受到的生育政策的影响,以人的命运变化写历史,以生育线索为中心串起了人物的爱情史、社会生活史、阶级斗争史、心理发展史、精神血泪史,以毛茸茸的人物故事呈现充满悖谬的历史黑洞和人性本色。姑姑(万心)是小说的主人公,1950年代国家提倡生育人口,姑姑是一个接生能手,接生了数千个婴儿,是受高密东北乡人 ■ 周志雄

【莫言小说评论】莫言新作_蛙_中的自省意识探析

[摘要]莫言的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入点,从其合理性与人权的矛盾中,对一代人为之付出的艰 辛与生命存在的艰难进行了客观描述。书中将“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工作职能和基于人性的自我反省状态做出了深刻的彰显,对在计划生育年代经历过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担当作出探析,以便解决当代人在强大的外力与内心欲望之下,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存处境的问题。 [关键词] 《蛙》;计划生育;自省意识;生命担当 [中图分类号] 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1)Z01-0025-02 莫言新作《蛙》中的自省意识探析 姜 畅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自上个世纪60年代推行以来,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正因为它近在眼前,反而更容易成为我们思考的盲区。然而当莫言把笔锋聚集于生育政策引发的种种情状时,我们这才恍然,计划生育在推行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辛酸,甚至是用生命来承继生命的沉痛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是矛盾纠结的人物、尖锐残酷的问题、困惑难言的思考、文学本性的悲悯。”而恰巧的是,我们读者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或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人,这就使问题有了一种普适性的效果。读罢作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能够透过历史的凝重,来反视自身的缺失,便是作家莫言把文学推向最个人和内部的领域的伟大尝试。 一、厚重的历史:自省意识的构成积淀 人类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体构成,文学若要有深刻的力量,必然立足人类历史。莫言在文中所建构的文学背景依托于计划生育政策。因为这项政策从属于历史同时又属于当下,它自身又存在拯救与扼杀的悖论,从而使这个题材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了高度的敏感性。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极具必要性,然而也正是它,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的、否定了生命合理性价值的惨痛代价。在当下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早已漠视了曾经的沉重。莫言的《蛙》的出现,及时为我们敲响了尊重生命的警钟。我们没有理由去批驳计划生育政策曾经乃至今日都在不断发挥的遏制中国人口急剧膨胀的重大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强大的外力与内心欲望的驱使下,该如何面对自身的生存处境的问题。 小说中对自省意识的讨论以“姑姑”为叙述中心展开。她是一名技术高明、有勇有谋的妇产科医生。 这个职业与计划生育政策一样有着自身的相悖性。一方面,她是生命的天使,通过她的手,众多生命顺利地来到人间,避免了古旧的接生法造成的不必要的伤亡;另一方面,她心系党和国家,是计划生育政策一名坚定的支持者与执行者,政策之外的生命不得不在她手上遭到扼杀,因此她又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刽子手。随着“姑姑”年龄的增长,她手下残杀的生灵便日益增多,这是使她无法排除积压在心中的罪恶感的直接原因。纵观整个故事,人物不断自省与追悔的过程也由时间线索逐层展开———“姑姑”由年轻时的满腔热血到年迈时的惶惑难安。时间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这一切已成为历史,面对厚重的历史事实的积淀,使“姑姑”饱受了精神的严重煎熬与折磨。 莫言通过“姑姑”这一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为个人生命遭遇现实撞击埋下了伏笔。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命运必然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开始了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纠缠。小说的最后,“姑姑”在饱受重大的心灵折磨之下,不肯了结生命,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一个罪人是连死的资格也无法具备的。一个人到了求死不能的时候,这种折磨显然是更加残酷的。从“姑姑”严酷地自我解剖中,我们看到了超越于历史层面的深刻的理性自省意识。 二、《蛙》中“姑姑”自省意识剖析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严格的宗教禁忌。一种严格宗教禁忌意识的缺乏,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道德底线与罪恶感的普遍缺失。”莫言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使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或深或浅的自我反省。 “姑姑”的自省意识有着曲折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从她开始产生罪恶感直至她所做的一切成为她 25— —

蛙莫言

[标签:标题] 篇一:莫言小说《蛙》之浅析 莫言小说《蛙》之浅析 作者:李章平 摘要: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感染力,具有一种呼唤或者说呐喊的作用,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尤其变现得最为深刻,因其撕心裂肺的呐喊,国人开始警醒,开始了从文化上的觉悟。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蛙》,分析作品的体裁、内容和人物性格。由此去发现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转而发掘作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深刻内涵,继而讨论作品对读者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呐喊作用。莫言先生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我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故事情节,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关键词:体裁、内容、思想观念、人物性格、社会风气 前言: 两天的时间把莫言先生的小说《蛙》看完了,其实笔者并非文学爱好者,更谈不上专业读者,在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对莫言先生一无所知,只是曾听说过有这么个小说家,没有看过其著作,在得知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非常之兴奋,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更是打破了中国未曾获得诺贝尔奖的记录,我相信诺贝尔奖一定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到那时我们将是繁荣发达,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会是欣欣向荣的局面,我更是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小说体裁: 小说采用书信的写作方式,一改小说体裁之传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特别是书信方式让人感觉到亲切和温暖,其文字优美而不失礼节,典雅而不失亲切,如小说的开头“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分别近月,但与您在我的故乡朝夕相处,历历如在眼前。您不顾年迈体衰,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的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大年初二上午,在县招待所礼堂,您为我们作的题为《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已经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们想在县文联的内部刊物《蛙鸣》上发表,使那天未能听您演讲的人们。也能领略您的语言风采并从中受到教益。” 在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采用了话剧的体裁形式,与正文部分相互补充带有某些灵幻色彩,读者能从这两种文字的转换中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小说内容: 一:小说主要以“我”即蝌蚪的姑姑为主要人物的在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初期的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但却触及灵魂的东西,这些事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又是多么的荒诞不羁,家庭命运和个人命运在这样一种畸形的政策下所遭受的痛苦和辛酸,甚至家破人亡也大有人在,比如小说中的陈鼻极其家人的命运就是计划生育下得牺牲品,陈鼻原本是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爱情的美好充满热爱,在改革开放后因其敢于下海创业荣获巨大的利益,为其原本拮据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就是像他这样在经济上成功的人也逃不出计划生育的魔掌,其妻子王胆个头矮小但是相貌姣好,原本想给他生个儿子,但是在姑姑的一再追逼下最终弄得孩子早产,婴儿存活下来了,到时母亲确死了,生下来后确没有如王鼻的愿,还是个女孩,这是,受不了双重打击的他失去了理智,生活开始颓靡,最终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二:对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描写。即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描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在经济和文化高度改观的今天仍是屡见不鲜,传宗接代的思想是这个现象不绝的根本原因,而中国人是不信神的,只信鬼,鬼既是信自己死去的长辈和祖先,这就是延续香火和传

莫言《蛙》论文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一、 (5) 二、 (5) 三、 (7) 四、 (8)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后记 (11) 1

摘要 《蛙》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将近60年的计划生育史,这是一段触及国人灵魂伤痛的历史,个人和时代的命运相互纠缠,造成了一个个难言的伤痛。本文主要分析作品中姑姑的悲剧形象。本论文分别从落后的社会生育观念,混乱的社会环境,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姑姑个人盲从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层层剖析姑姑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蛙》计划生育悲剧 2

Abstract "frog" is Mo Yan in 2009 completed a full-length nonfiction. This work won the eighth Mao Dun literature Chinese home on 2012, won the Mo Yan Nobel writer, also made an important and direct contribution. Mo Yan once said: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to write the soul of man, write the confession, write the most painful soul place. As he said, "the frog" mainly to write a planned parenthood history nearly 6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ese, this is a touch of pain the soul of the nation history, age and individual fate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ing in a tone of unutterable pain. Keywords: "frog" family planning aunt tragedy 3 前言

莫言《蛙》书评

莫言《蛙》书评 11思想政治教育班农冠军 1103010052 莫言的《蛙》是今年三月份看的,当时是朋友在读,它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后来我就续借了。出于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想去看看这为大师的作品为何能独领风骚,领略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坛巨作的风采。现在都流传着若言未读莫言书,何以敢说自己是中国人,于是我很世俗化的用四天时间扫描了整本书,有些跟风的嫌疑。 这部长篇小说以对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书信体叙述为导线,全书故事以姑姑万心为主人公,贯穿全文。全篇莫言用幽默诙谐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以新中国开始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对于从事妇产科工作几十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这部小说可以从忠实、感情、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忠实方面 在高密东北乡,在鼓励生育的年代,乡里人都很乐意去配合党的政策。姑姑作为妇科医生,她的使命就是迎接每一个新生命。此时的姑姑是全村人心目中的偶像。而在计划生育后,瞬时的转变难以震撼村人生育的热情,姑姑却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光环,被视为“杀人狂”、“刽子手”,成了恶魔的化身。因为她是全乡仅有的两位妇科医生之一,是一名对党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她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禽兽扼杀一个个未出生的生命。在梦中,那群被她亲手扼杀的,未曾见过光明的婴孩化作蛙,搅乱她晚年本就不平静的生活。早年的神圣与晚年的“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始至终,她都在按照党的指示在办事,忠实的心牵引着她前进。 二、感情方面 本书讲述的的那些朴素的爱情故事,是全书一个充满着人性的亮点。既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真爱的美好,也揭露了人性中自私的丑陋。秦河,家境富裕。却因痴恋姑姑却追求不得而变得时清醒、时疯癫。在姑姑需要时,不离不弃,可谓一生悲惨。可姑姑还是跟了郝大手,可能是她看中的是郝大手的手艺绝活———能捏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泥娃娃。泥娃娃非同一般,具有投胎转世的灵性,每个泥娃娃代表着她亲手流掉的每一个婴儿。姑姑将其供奉起来,希望通过这样他们能投个好胎,减少自己心中的那份罪恶感,摆脱梦幻中的讨债。其实到了这一步,我们发现姑姑并不是我们认识到的那个冷酷无情的杀手 三、社会方面 陈眉高密县东北乡的第一美女,却是人生最为凄惨的一个。在工厂遭遇火灾,使其不但失去了姐姐,还容貌尽毁,余生不得不以黑面纱遮盖自己都不忍看到的面容。后来,她为了替父亲偿还拖欠的医药费,在袁腮的蛊惑下,同意代孕。她与其他代孕者不一样,并不把它当成职业,而是将得来的钱用于偿还费用。孩子生下来后,她难以割舍对孩子的亲情,从而开始了“寻子”之路。然而,她周围的邪恶力量实在过于强大,使得她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后来陈鼻大闹“庆生宴会”,陈眉抢跑“漂亮孩子”,是对时代恶丑的彻底揭露和无情嘲弄。而陈眉最后因误判失去孩子,也是对她无力的挣扎、无谓的反抗所作的一种含有同情意味的讽刺与总结。

【莫言小说评论】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_评莫言_蛙_

物、故事、场景等想象之中,充满模糊意味的隐喻和人物故事孕育着多种理解生活的可能性 的目的就是把读者带回到历史之中, 《蛙》就是这样的一部充满历史叙事魅力的小 小说叙述的 。中国作为世界 几十年的 。中国又是一个有 生育传统的国家,汁划生育国策与国人的香火观念 是关乎国人生活重要方而的生育问题 生育权利之间又是有矛盾的 O当代中国生疗问题对国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 人的生活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O 生育问题不仅仅是国家政 《蛙》的难度在于计划生冇是一项无可质疑的 “国策”,表现这样的“敏感”的社会题材,是不能超出 这个基本前提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重大题材? 的意义在哪里?莫言的处理方式是以大跨度的历史年 代进行对照,书写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所受到的生育政策的影响,以人的命运变化写历史, 中心串起了人物的爱情史、社会生活史、阶级斗争史、心理发展史、精神血泪史,以毛茸茸的人物故事呈现充满悖谬的历史黑洞和人性本色。

姑姑(万心)是小 说的主人公,195年代国家提倡生冇人口, 姑姑是一 个接生能手,接生了数千个婴儿,是受髙密东北乡人历,早在22年就写了 15万字的初稿,主要是采取主人公坐在舞台下观看舞台上上演他创作的话剧的方式展开构思,穿插主人公的回忆,再描写剧中人的表现和观众的反应,可谓是一个多角度叙述表现历史为工作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她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的构想,后来觉得自己这样的写作太过 “混乱”了,可 这篇小说后来采用了剧 5封短信、5篇故事叙述加 能会构成对阅读者的折磨 作家蝌蚪写信的方式,以 是个为时代牺牲的人物, 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重重伤害 姑成为非法生育妇女的敌人,上一个剧本构成,既有多维的叙述 角度, 的明晰性,符合中国读者的接受习惯, 结构上的创新性。 路被人砸黑砖头,身上有很多伤疤,被人戳着脊梁计 骂,给她最沉重的精神负累的是她逼死了几个怀孕的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导语;《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XX 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莫言《蛙》读后感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

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

莫言蛙经典语录

莫言蛙经典语录 1 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 2 在我的印象中,姑姑胆大包天,这世界上似乎没有她怕的人,更没有她怕的事。但我和小狮子却亲眼看到她被一只青蛙吓得口吐白沫、昏厥倒地的情景。 3 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岳母跳出来说,这些年来,她糟蹋了多少性命啊?他的双手上沾满了鲜血,他死后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 4 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 其实,她说,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她说: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 6 好哥哥们,你们打死我,我要感谢你们。但你们不要吃青蛙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不能吃的青蛙体内有寄生虫吃青蛙的人会变成白痴 7 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大概只有那些工资微博的小公务员,依然在

遵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是不敢拿饭碗冒险,二是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即便让他们生二胎也不敢生。 8 钱不花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 9 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10 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 11 只要出了祸门,就是一条生命,他必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合法的公民,并享受这个国家给予儿童的一切福利和权力,如果有麻烦,那是归我们这些让他出世的人来承担的,我们给与他的,除了爱,没有别的。 12 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显微镜下。 13 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他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 14 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 1 我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生来是干什么的?女人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孩子而来。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

莫言的《蛙》读后感

莫言的《蛙》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 (读后感) 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莫言小说鉴赏:生命在民间_莫言_蛙_剖析

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剖析 张勐 2009年岁末,莫言孕育了近十年的长篇小说《蛙》终于呱呱坠地。《蛙》经由对乡土中国 一部生育史的纵览、反思,折射六十年历史的风云变幻、腐朽神奇。形式上,莫言又一次地花样翻新,将《蛙》分作五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小说叙事,第五部分则选取话剧形式,由此衍生出多元繁复的叙事网络:书信体部分带出了写信人、收信人、作家之间的错综对话关系;话剧部分则在一派喜剧、闹剧形式下暗蕴着悲剧性的深层结构;书信体小说与话剧又适成“互文”,在在昭示出文本叙事基调“拟真”与“戏说”间的交错变换。而这一系列形式迷障背后,更剪不断、理还乱的应是国家意志的“历史合理性”与民间伦理中的“生命自在性”这一对矛盾的纠缠论辩。此外,伴随着新作的出版,莫言又在北京、上海等地做了多次演讲与访谈,这些作家自述与作品之间无形中又延展成一种新的互证、互诘的阐释空间。鉴于此,笔者拟悉心探寻上述叙事网络结构间的种种“缝隙”,由是深入拓展,开掘小说的思想蕴藉与形式意味。 一、小说的预设读者 《蛙》在文体上分别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诸封长信与一部话剧构成。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第一人称叙事擅长“独语”,运用书信体小说形式应更适宜于“对话”。然而,若将《蛙》称之为“书信体小说”,每封“书信”与“小说”却都是割裂的,其语体亦截然有别:前者取知识分子话语,略带学生腔;后者主要取民间话语。除却个别段落作者有意透露“知识分子或其他角色与民间人物交错进行的”叙事体那未及缝合的针脚处①──如“我母亲”与“有文化的哥哥”的复调式表达;就整体而言,知识分子叙事已如洪炉化雪,不露痕迹地融入了民间叙事中。 在小说部分中,叙事者径自滔滔不绝,言说间鲜有与收信者的直接思想情感交流。如是,令人不免猜度莫言之所以采用书信体小说言说的动因与目的。其中最引 人瞩目的,则是部分批评家所指出的:这是“莫言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献媚’策略”②。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情同谊深,他曾多次谈及,莫言将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有竞争实力的候选人。莫言曾与大江说起自己的下一部小说,将以现实中担任乡村妇科医生工作的姑姑为原型,大江很感兴趣,并特意于2002年春节在莫言的陪同下拜访了姑姑(《蛙》中,莫言存心将蝌蚪致日本作家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写作“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恰与大江的访期衔接呼应,读者应可会意)。 恰是有了跟大江这一段真实的经历,莫言在写作《蛙》时便萌生了一个预设读者。如其自述:“就想是不是可以写给一个日本作家?但是我生怕别人攻击我。因为大江健三郎先生表扬过我很多次,尽管我不断的解释。假如我写给大江健三郎,会招致许许多多讥讽之声、讽刺之声。但是我想还是写给一个日本人比较恰当。”随后,莫言又做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分辩:“通信的对象本来就是虚构的。”③莫言愈是闪烁其词,百般辩解,杉谷义人背后那个大江健三郎的身影便愈是挥之不去。然而,我们并不能据此认同“献媚说”;却不妨对莫言即使招致讥讽、还是坚执“写给一个日本人比较恰当”的动因予以更贴切的探究。 《蛙》中所预设的读者杉谷义人连同其原型大江健三郎,均是所谓的“内行读者”,斯坦利·费希提出的这一读者类型包含了“他具有足够的阅读经验,以至于把文学话语的各种特性──从最局部的技巧(比喻等等)到整个体裁等等──全部内在化了”等禀赋。这位日本作家不仅是一个虽对中国计划生育历史语境隔膜重重,仍对此深感兴趣的学者;亦是一个与莫言有着同样精深的文学修养的作家;他更是一个始终关注人类普遍命运、尊重生命、具有博大情怀的友人。与莫言相类,他亦集伟大的法官与伟大的罪人于一身。莫言称,“给台湾版写了个序,最后一句话就是‘他人有罪,我也有罪’。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就会对别人宽容。 我们对恶魔也会持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