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基1重点

中基1重点

中基1重点
中基1重点

山中医复习资料共享群645912210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吾兄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

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二节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三、 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

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

5.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第三节 血

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

三个条件: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

第四节 津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

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

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

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

第六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

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

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3.津血同源的概念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

第三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藏象的概念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

第二节五脏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第四章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经脉与络脉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经络系统孙络:细小的络脉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内外连属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第六章病因

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

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第一节六淫

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

风、暑、湿、燥、寒、火—→六气—→太过,超过承载—→六淫

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

第二节疠气

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的致病特点: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

第三节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

第四节饮食失宜

2.饮食致病的特点

主要损伤脾胃

第五节劳逸失度

1.过劳、过逸的概念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

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致病特点:①阻滞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致病广泛,变化多端④易扰蒙蔽心神淤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致病特点:①易于阻滞气机.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致病特点:①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②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八章病机

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二、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的含义和临床表现

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

实:邪气旺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

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

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2、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亡阳、亡阴的含义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气虚: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2、血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血运失常: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3、气血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四、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第二节疾病传变

1.传变概念、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的传移和变化

影响因素:致病因素、体质差异、外在环境、医护措施

2.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概念

病位传变: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散,从而引起其他部位发生病变寒热转化: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当正邪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气主次要位置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或由实而转虚,或由虚而转实

第九章防治原则

一、早治防变的定义: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

二、治病求本

1.治标、治本、标本的含义、标本的取舍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是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为标,正为本;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症状为标,病机为本;就疾病先后而言,新病、继发病为标,先发病、原发病为本

取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代表治法

正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代表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代表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三、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

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四、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损益兼用的概念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

五、调整气血的概念

六、调整脏腑的概念

七、三因制宜的概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1.十二经脉的交接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

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与目外眦;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颈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部和后头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阴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阴在中,太阳在后。(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性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背面;循行于腹面部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中基1重点

山中医复习资料共享群645912210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Text A Saving the Rainfores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Ⅰ.New words: 带有前缀的单词: deforestation: v.& n. 开伐森林 ecosystem: n. 生态系统 ecospecies:生态种 overpopulate: v. 使人口过密 population: n. 人口 international:国际的 nation: n. 国家,民族 inter- 表示“在一起,交互”之义 export: n. & vt. 输出,出口 port:港口 import:进口

recycle: vt. 使再循环,使再生;n.再循环,再生 economy n. 经济 economic a. 经济(上)的 economics n. 经济学 economical a. 节约的 consequence: n. 结果,后果 consequent: a. 作为结果的 massive: a. 大量的;大而重的,魁伟的 mass: n. 群众,大量 regional: a. 地区的 region: n. 地区 globe: n. 地球 global: a. 全球的 contribute: v. 贡献,捐献 contribution: n. 贡献,捐献,投稿

contributor: n. 捐助者,贡献者 senseless: a. 无知觉的;无意义的,愚蠢的 living: n. 生活,生计 make one's living 谋生 newly: ad. 新近,最近;重新,以新的方法 合成词: rainforest: n. 热带雨林 rainfall: n. (降)雨量;一场雨 greenhouse: n. 温室 forestland: n. 林地 make-up: n. 组成,化妆 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单词: 1.upset v. 弄翻,打翻;使苦恼 过去式、过去分词:(upset-upset-upset )

中基重点简答题

第一、二章绪论及阴阳五行 名词解释: 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2.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在联系的能够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或者体征构成。 3.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其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就是将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方法。 4.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故反映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就有异。 5.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和方药来治疗。 6.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附: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亢盛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亢盛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7、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8、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阴发展到极致,可向其对立面转化,即可转化为阳,即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9、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2、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3、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4、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的治疗(壮水之主,以制) 15、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阳偏衰引起的虚寒症的治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7、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倍克 18、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反克 19、制化: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发展。 20、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到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地质观测描述1 岩、构造 (一)岩观察描述 (一)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容: 1、岩颜色 为岩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 蚀变:岩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围扩大观察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铀资源地质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性: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自发衰变成另一种子元素的原子核, 同时释放出α、β、γ各种粒子的现象。 2、赤铁矿化(红化):赤铁矿呈云雾状全岩性浸染而导致岩石变 红的现象。 3、变成铀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铀矿床。 4、受变质铀矿床:矿床中铀的富集主要是在变质作用之前形成的, 但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发生了重结晶作用,铀发生了局部的再 分配,形成某些新的铀矿物和其他共生或伴生矿物。 5、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低 的可采厚度。 6、奥克洛现象:是指奥克洛矿床中天然发生的核链式裂变反应现象。 7、变生作用:是指在铀、钍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射线作用下和核裂变 碎片的作用下某些含铀、钍矿物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呈非晶态 的现象。 8、碱交代:是指以钾、钠等为主要成分的热液交代围岩所引起的蚀 变作用。 9、脂铅铀矿:铀酰硅酸盐矿物紧密连生,形成的黄褐、黄橙色的细 粒多矿物集合体。 10、矿岩时差:是指成矿与成岩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 11、双混合成因:是指成矿热液与深部流体和浅部大气成因水有关,成矿的铀源与深部流体作用浸出及浅部热水从富铀层(体)中浸出 有关,两者的混合形成成矿热液。 12、铀的后生淋积作用:是指成矿后,在含氧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 用下,将其流经富铀地层或富铀地质体中的分散铀或古铀矿床中的 铀淋滤出来,迁移至有利地段发生富集的成矿作用。 后生淋积作用:后生淋积作用系指成矿元素在岩石形成之后由地下 水的淋滤作用形成的次生(或后生)富集作用。 13、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 低的可采厚度。 14、成矿断裂夹持区:是指富铀地质体(铀源层或铀源体)在成矿 期构造应力作用下被一定规模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成矿断裂带切割所 夹持的地质块体。 15、含氧系数:是指铀的简单氧化物中组成矿物的氧元素的原子数 与铀元素的原子数之比。

同位素复习重点

1、区分: 放射性同位素:其原值和不稳定,能自发的衰变为其他核的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其原子核稳定,到目前为主,还未发现它们能够衰变成其他核的同位素 2、同位素比值:某种元素的两种同位素丰度的比值 3、同位素分馏:在一系统中,某种元素的同位素以不同的比值分配发哦两种物质或物相中的现象同位素的分馏系数:a=Ra/Rb(A/B)表示两种物质或者同一物质的两种相态) 5、对于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其变化机理是什么? 1、主要是由同位素分馏引起的 2、同位素分馏 3、放射性性衰变类型: α衰变:放射出氦元素和能量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有正、负粒子两种 γ衰变:原子核内部放射出来的电磁辐射,一般伴随着α、β衰变产生 电子捕获衰变: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电子而发生的放射性衰变 核裂变: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等质量碎片,并同时放出中子和能量的过程 6、同位素交换反应:在不存在化学反应的前提下,调查各种化合物或不同物相中轻重同位素原子分配比的过程 特点:1、可逆反应 2、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指在不同化学化合物或物相之间产生轻重同位素原子或分子的分配,而不发生化学反应。交换前后系统中的同位素原子或分子的总数保持不变 3、交换只限于同一体系中,本质是同位素原子或分子键的断开和重新组合。4、交换有平衡和非平衡之分,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总数朝着平衡的方向进行。 7、同位素化学年龄测定的的前提: 1. 岩石和矿物自形成以来必须始终对母、子体同位素保持封闭的体系,没有没有因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母体或子体同位素的带出或带入 2.必须能准确校正岩石或矿物形成时存在的子体同位素的值。 3.放射性母体同位素的半衰期或衰变常数必须能准确测定,而且半衰期不宜过长或过短, 4.必须准确知道母体和子体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并能精确而又灵敏的测定母、子体元素的含量. 8、适用于等时线法测定的样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 所有样品必须具有相同的初始同位素组成,即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同源性 2. 所有样品必须具有相同的年龄,即它们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同期性 3. 所有样品必须对母、子体同位素保持封闭的化学体系,即样品自形成以来没有受到任何地质作用的迭加改造;封闭性 4. 样品要具有合适的母、子体同位素比值. 意义及应用:1、可获取等式线年龄 2、可获取初始值同位素的比值 9、在U-Pb法测年代体系中选择锆石矿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高硬度,化学性质稳定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力有利于同位素体系保持相对稳定 2、锆石结晶时,选择性富集U(及部分Th),而非排斥Pb,较大程度限定了Pb初始值 10、K-Ar法衰变方程计算年龄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岩石或样品形成以来对K-Ar保持封闭。 2、样品中不存在过剩Ar并对过剩Ar合理扣除 3、样品中具有正常K同位素组成,除了K40衰变外,没有同位素分馏作用或其他过程的影响 11、适用于K-Ar年龄测定的样品: 1、云母类矿物:K含量多,矿物晶体结构有利于K-Ar的保存,但由于封闭下低。样品受轻微加热会发生丢失。 2、角闪石:K含量低,但对Ar的保存性好及封闭温度高 3、钾长石、海绿石、伊利石、辉石:过剩Ar海绿石成分不稳定,钾长石保存能力差,所以选择此类矿物要慎重 4、是用于年轻的细粒中基性火山岩,尤其是玄武岩K-Ar年龄测定 12怎样根据矿物沉淀时的化学环境来估计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 ①在高氧逸度条件下,出现重晶石或重晶石—赤铁矿—黄铁矿 组合为标志,重晶石δ34S值大致相当于或略大于热液的δ34S的值。 ②在低氧逸度条件下,以出现石墨和磁黄铁矿为标志,磁黄铁 矿的δ34S值大约相当于热液δ34S值。 13.说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REE富集、亏损)与εNd 的关系。说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REE)与εNd的关系。 a 地壳岩石富集轻稀土,sm/nd值低于球粒陨石均一储库的值,起εnd<0; b 亏损地幔富集重稀土sm/nd值高于球粒陨石均一储库的值其εnd>0. 14.岩浆岩中石英一般比钾长石具有更高的18O/16O,控制矿物18O/16O比值大小的原因: 18O富集程度的递降序列的出现同矿物的晶体结构有关,不同键位与18O的亲和力大小有关,石英中每个氧原子在两个硅原子之间都是十分强烈的键合原子,因而Si-O最强的化学键Si-O-Al 比Si-O-Si键型矿物的&18O低,Si-O-Mg比Si-O-Al键型的矿物&18O低。 石英:Si-O-Si 100% 钾长石Si-O-Si 50% Si-O-Al 50% 钙长石:Si-O-Al 100% 15.蒸发和凝聚过程中,氢氧同位素分馏趋势。 蒸发相富集1H和16O,液相富集2D和18O,原因:水分子的蒸

初级中基、经络腧穴学教案

中基、经络腧穴教案 第一章绪论 Ⅰ课程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 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后《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至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 "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其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3.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4.课时数:4课时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 2.《伤寒杂病论》 四、考核要求 (一)识忆: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二)理解:症、证、病的区别及其联系。 (三)简单应用:说明"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阴阳五行

Ⅰ课程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相互对立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也是作为区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阳的标准。如运动的、上升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属阴等。 (三)阴阳的特性.阴阳具有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和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也就是阴阳的对立是二者性质特点相反的一面,而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之间不仅相互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包含有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运动形式是多样化的辩证思想。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这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话,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说明人体中功能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含义:"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息之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抽象出来的,如

中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同病异治 2.阴阳 3.阴阳交感4.五行5.五行相克 6. 藏象7.神8.腐熟 9.肾不纳气10.肾阴11.精血同源 12.肝肾同源13.乙癸同源 14.津液 15.经络16.十二经筋 17.阳脉之海(指督脉。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对全身阳经气血起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18. 体质 19.辨症求因20.六淫 21.疠气 22.七情23.正气2 4. 内生“五邪”25.亡阳26.格阳27.正治28.反治 29.通因通用30.四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31.整体观念 32.辨证论治 33.天癸 二、问答题 1.谈谈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结合例子,谈谈你对中医五脏一体观的理解? 3.谈谈对中医形神一体观的理解? 4.谈谈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6阴阳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7.如何用阴阳归纳药物的性能? 8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则治法? 9.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10.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1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12.简述五脏各自的功能。 1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 14.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 15.为何称“肺为娇脏”? 16.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试述之。 17.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 18.肺主气体现在哪几方面? 19.何谓金破不鸣?(肺在五行属金,肺的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20.为何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 21.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 22.怎样理解“精血同源”? 23.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4.肝脏是如何调节血量的? 25.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26.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 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若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则水液和糟粕化为尿和粪便得以正常排出;若肾气衰弱,蒸化与固摄功能失常,则水液和糟粕排泄障碍,出现腹泻或便秘、尿闭或失禁,以及水肿等症。 27.简述六腑各自的功能。 28.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29.试述肺与肾的关系。 30.试述脾与胃的关系。 31.简述元气的概念、生成和功能。 32.试述宗气的生成与功能。 33.简述卫气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 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Arra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 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 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 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 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 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 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 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中基考试真题全集教学内容

中基考试真题全集

一、单项选择题(50分,每题1分) 1.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 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李东垣 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刘完素 4.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是:陈无择 5.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敖氏伤寒金镜录》 6.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张从正 7.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则的专著是:《伤寒明理论》 8. 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伤寒杂病论》 9. 《脉经》的作者是:王叔和 10.玉女煎的组成药物中无:黄连 11.银翘散组成药物中无:防风 12.小柴胡汤组成中无:茯苓 1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14.补中益气汤组成药物中无:枳壳 15.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无:地龙 16.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中无:生地 17.二陈汤组成药物中无:桔梗 18.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黄连 19.固冲汤的药物组成中无:人参 20.贝母瓜蒌散组成药物中无:半夏 21.白头翁汤组成中无:黄芩 22.清营汤组成中无:知母、丹皮 23.黄土汤的药物组成中无:干姜 24.金锁固精丸的药物组成中无:白疾藜 25.天台乌药散组成药物中无:元胡 26.仙方活命饮组成中无:连翘 27.济川煎组成药物中无:大黄 28.凉膈散组成中无:银花 29.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中无:白蒺藜 30.参苓白术散组成药物中无:木香 31.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生姜 32.桑菊饮组成药物中无:板蓝根 33.大黄牡丹汤组成药物中无:枳实 34.温脾汤组成药物中无:肉苁蓉 35.独活寄生汤中有:干地黄 36.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麻黄 37.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的良药是:佩兰 38.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的要药是:茵陈蒿 39.既能散肝经之寒邪,又可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是:吴茱萸 40.既能补血、止血,又能滋阴润燥的佳品是:阿胶 41.患风寒感冒,腰以上风寒湿痹,最宜选用的药物是:羌活 42.最善治湿浊中阻之呕吐的药物是:藿香 43.“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是:延胡索 44.具有清热熄风、平喘、通络、利尿等作用的药物是:地龙 45.既能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又能利胆退黄的药物是:郁金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地质观测描述1 岩石、构造 (一)岩石观察描述 (一)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 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中基(复习题)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基础理论 崔光卫 第 1 页 2013-4-8 ※<习题一> 一、单选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李东垣 C.赵献可 D.张从正 E.朱丹溪 2、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阴病治阳 C.阴损及阳 D.阴胜则寒 E.寒极生热 3、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其错误者是: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金为木之所胜 D.火为土之母 E.金为水之母 4、最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燥邪 5、下列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代表的是: A.张从正 B.刘完素 C.赵献可 D.朱丹溪 E.李东垣 6、事物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 A.阴阳的制约消长 B.阴阳互损 C.阴阳相互依存 D.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E.阴阳对立 7、“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 A.阴阳的对立 B.阴阳的消长 C.阴阳的互根 D.阴阳的转化 E.阴阳的平衡 8、不符合“相乘”或“相侮”基本概念的是: A.水不涵木 B.土虚木乘 C.木火刑金 D.水气灵心 E.木旺乘土 9、益火补土法中的“火”是指: A. 心火 B.命门之火 C.脾阳 D.肝阳 E.肺火 10、从虚里处搏动情况可察其盛衰的气是: A. 营气 B.卫气 C.真气 D.宗气 E.中气 11、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则肺为五脏之中的: A. 阳中之阳脏 B.阳中之阴脏 C.阴中之阳脏 D.阴中之阴脏 E.阴中之至阴脏 12、“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相生 13、五行中的某一行其气有余,则: A. 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B.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C.己所胜轻而侮之 D.侮所胜乘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14、“五脏六腑之大主”指: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5、“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与肺 B.肝与肾 C.肺与肾 D.肝与脾 E.心与脾 16、手少阴心经行于: A.上肢外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内侧前缘 E.下肢内侧后缘 17、具有“十二脉之海”和“血海”之称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奇经八脉 18、人身“三宝”是指: A.气、血、津液 B.精气、营卫、津液 C.气、血、精 D.神、气、精 E.精、气、神 19、“通因通用”法适用于下列那种病证: A.脾虚泄泻 B.气虚出血 C.食积腹泻 D.五更泄泻 E.脾不统血 20、中医关于“证”的概念是: A.阴阳失调的表现 B.对疾病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C.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二、多选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包括: A.均为阳邪 B.易致肿疡 C.耗气伤津 D.均挟湿邪 E.临床均见高热,口可喜饮。脉洪 2、引起气滞的原因有: A.痰饮 B.食积 C.瘀血 D.湿浊 E.情志内郁 3、下列调节脏腑的方法,哪些属于“抑强扶弱” A.佐金平木 B.抑木扶土 C.滋水涌木 D.泻南补北 E.益火补土 4、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气的生成 B.呼吸运动 C.气机调节 D.血的生成 E.水液代谢 5、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 A.气化作用 B.营养作用 C.温煦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推动作用. 6、气逆常见于以下哪些脏腑: A.肺 B.胃 C.肝 D.脾 E.三焦 7、下列哪几项属于五行中的“木”? A.春季 B.秋季 C.五气中的风 D.五气中的湿 E.五气中的寒 8、中医学中,把脾胃合称为 A. 水谷之海 B.太仓 C.后天之本 D.受盛之官 E.气血生化之源 9、下列哪几项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正确的?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手三阳经交足三阳经 C.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D.足三阴经交于手三阴经 E.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10、过劳包括下列中哪几项? A.房事过度 B.劳力过度 C.用脑过度 D.喜乐太过 E.郁怒太过 三、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气是 和 的最基本物质。

中基练习题 (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包括A1、A2、B型三种题型,每小题1分,共45分)。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 1.李时珍写的医药著作是:B?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新修本草》 E.《雷公炮制论》 2.“天人相应”反应了中医学的那个最基本特点:B? A.辩证论治 B.整体观念 C.司外揣内 D.标本同治 E.试探和反证 3.下列哪项属性不为阳:D? A. 明亮的 B.外向的 C.上升的 D.静止的 E.火热的 4.“重热必寒,重寒必热”,说明了阴阳下列何种关系:D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交感 5.五行中土的特性是:C?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D.从革 E润下 6.以肺为例,克我者为哪一脏:B? A .肝 B .心 C.脾 D.肺 E .肾 7.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异常克制,称为:A? A.相乘 B.相侮 C.相克 D.所不胜 E.反克 8.《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泻而不能藏”者是指B?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E.元府 9.即为六腑,又是奇恒之腑的是:C? A.肝 B .肺 C. 胆 D. 大肠 E .心 10.肝被称为:C? A .君主之官 B .相傅之官 C .将军之官 D. 仓廪之官 E.做强之官 11.保持呼吸道的清洁是肺的哪项功能:A?c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肃降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E.肺朝百脉 12.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是:B? A.心肺 B.脾胃 C.大小肠 D.肝肾 E.肺肾 13.心开窍于:B? A. 目 B. 舌 C. 口 D. 鼻 E.耳 14.被称为后天之本的是:C?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5.元神之府指的是:A? A. 脑 B. 心 C. 肾 D. 肝 E. 女子胞 16.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D? A.营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E.脉气 17.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C?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 20.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A? A.阴盛格阳B.阴盛阳衰C.阳盛阴衰 D.真阴欲竭E.阳盛格阴 21.“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均是:C? A.虚实转化B.虚实错杂C.虚实真假 D.真虚假实E.真实假虚 24.临床常见的气逆证,多与相关的脏腑是:A? A.肝、肺、胃B.肺、脾、肾C.肝、心、肺 D.心、肾、肺E.肺、胃、肾 26.皮肤干燥脱屑,易起皱纹,多因感受哪种病邪:D?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27.易导致青春痘红肿化脓的病邪是:B?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燥邪 E.寒邪 28.七情致病,引起“气上”的情志是:B? A.恐 B.怒 C.悲 D.喜 E.思 29.淤血致病的下列哪项不是特点:B? A. 肿块 B. 重浊粘滞 C. 疼痛 D. 脉涩 E. 出血夹淤 30.一般来讲,阴盛阳虚则: A? A.寒 B.热 C.燥 D.湿 E.火 A2型题: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 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 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 32.病人出现脘腹坠胀,肛门重坠,胃及子宫下垂,多见:C?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结E.气脱 36.某女25岁,失恋后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继则脘腹胀满, 腹泻。肝病及脾,诊断是: D?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肝克脾 D、肝乘脾 E、肝侮脾 37.某男,28岁,头发花白,脱落,根据“发为血余,精血 互化”重点治疗: A? A、肝肾 B、心脾 C、心肺 D、心肾 E、肺脾 38.某女,30岁,由于气血亏虚,产后子宫脱垂,不能收纳 回复,属于:B? A、气滞 B、气陷 C、气逆 D、气闭 E、气结 39.某女,感受风寒后后背部酸痛发冷,尤其沿脊柱两侧,是 属于哪一经脉受寒所致:C?a A.足太阳膀胱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阴脾经 B型题:配伍题(每小题1分,共5分) 答题说明:答题说明: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 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 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最佳答 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每个 备选答案可能被选一次、多次或者不被选择。 A.益火补土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抑木扶土 E.金水相生 41.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D? 42.滋养肺肾法称:E? A.任脉 B.肾经 C.胃经 D.脾经 E.膀胱经 43.循行于躯干腹面正中经脉是:A? 44.足太阳经是:E? 45.与先天之本相连的是:B? 45.七情致病的特点影响脏腑气机,思则断为:D?

地层学重点终结版

斯丹诺:地层学三定律: (1)原始水平定律:在水中沉积的一层一层岩层的原始产状都是近水平分布的。 (2)原始侧向连续定律:每一岩层一定延伸很远,分布面积很广 (3)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在沉积岩层未发生构造变动(如逆掩断层和褶皱倒转)的情况下,沉积层序保持着正常层序,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既上覆岩层比下伏岩层为新(下老上新)。 史密斯:化石层定律: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 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 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的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 ---水平运动论; 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活动论。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是: 1.固体地球的上部圈层按物理性质可划分为脆性和粘性都较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最上层)和其下的脆性、粘性都较小的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若干个大的刚性板块,它们沿着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面经历着长期、缓慢而规模巨大的(几千公里)相对水平位移; 3.板块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拉开,形成新的洋壳并发生海底扩张,洋壳在深海沟-岛弧带俯冲消亡,随之被改造为陆壳,使陆壳逐渐增长导致大洋盆地的缩小以至完全闭合; 4.在全球范围内,板块在扩张带的拉伸、离散与在消亡带的挤压、会聚之间互相补偿,使地球半径得以基本保持不变; 5.板块水平位移的原因在于地幔热对流。拉开、扩张发生在上升流的地段之下,俯冲、消亡则发生在下降流的地段之上。 传统的槽台学说: 经典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将大陆地壳划分为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地壳上强烈的活动地区——地槽区; 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区。 地槽区的基本特征: 概念: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它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有巨厚的海相沉积物巨大的拗陷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在晚期经强烈褶皱后转变为褶皱山脉。 地槽特点: 1. 现代地貌上常为年轻的狭长山系,长达几百至几千公里,宽达几十至几百公里。 2. 地壳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升降运动的速度 和幅度都很大,因此形成巨厚的沉积,岩性和厚度 在横向上变化很大。

燃烧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率 质量作用定律:反映了参加反应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其意义为:对于均相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简单反应或复杂反应的基元反应,其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以其化学计量系数为指数幂的乘积成正比。 活化能:根据活化分子碰撞理论,活化分子所具有的平均能量(E e)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E m)之差称为活化能( E a),表明反应物分子由普通分子转化为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的平均能量,单位kJ·mol-1。 活化能的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及浓度、温度、压力、反应混合物中惰性物质、催化剂等。 反应级数:化学反应速度表达式中浓度指数之和n=α+β就是反应级数 链式反应:在链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反应产物中基的数目与反应物中基的数目的比值a=1,称为不分支链式反应;如果a>1,则称为分支链式反应。 自模化特性:射流断面上速度分布从轴心线向外边界逐渐减少至0。在很大雷诺数范围内自由射流任意截面上的流动参数可以用一个与雷诺数无关的普遍的量纲一的坐标y/R描写。湍流自由射流的这个特性称为速度等参数分布的相似性,也就是湍流射流的自模化特性 着火定义:燃料和氧化剂混合后,由无化学反应(从缓慢的氧化反应)向稳定的强烈放热状态的过渡过程。 热着火:可燃混合物由于本身氧化反应放热大于散热,或由于外部热源加热,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化学反应不断自动加速,积累更多能量最终导致着火。 链式着火:由于某种原因,可燃混合物中存在活化中心,活化中心产生速率大于销毁速率时,导致化学反应速度不断加速,最终导致着火。——某些低压下着火实验(如H2+O2,CO+O2的着火)和低温下的“冷焰”现象符合链式着火。强迫点燃:用炽热物体使可燃混合物着火 着火的孕育时间:可燃物质达到着火条件下,由由初始状态到温度骤升的瞬间所需要的时间。 零元系统:如果假设某一空间是一个炉膛,内部的气体极强烈的掺混以致炉内温度,浓度和速度等物理参数非常均匀,这就是零元系统。 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沿其法线方向朝新鲜可燃混合气移动的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在火焰前锋面积上所烧掉的可燃混合气数量。表征进行燃烧过程的火焰前锋在空间的移动速度。 过量空气系数是反应供应空气(氧气)与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所需空气(氧气)之比当量比是两种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之比 层流火焰:慢、薄、光滑整齐、无噪音。湍流火焰:快、厚、弯曲皱折、有噪音扩散火焰:燃气与空气未经预先混合,一次空气系数α1k=0由燃烧器喷口流出的燃气依靠周围空气的扩散作用进行燃烧反应。 预混火焰:燃料和氧化剂预先混合好再送入燃烧室燃烧。这时化学动力学因素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