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物黄酮

生物黄酮

生物黄酮
生物黄酮

生物黄酮

1、含有生物黄酮的植物:首先,柠檬、柑橘等含有黄酮。早年柠檬皮的提取物中的一种白色结晶被称为维生素P,实际上这是黄酮类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银杏、山楂、蓝梅、酸果、葡萄、接骨木果、洋葱、花椰莱、绿茶等都含有黄酮。两种含黄酮高的植物:1)银杏叶;银杏叶主要含黄酮类和萜烯内酯类化合物,含量很高,目前是提取黄酮的重要原料;2)刺梨;这是产于云贵的一种植物,富含芦丁黄酮,是目前植物中芦丁黄酮含量最高的。

2、黄酮的作用: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如花青素、花色素可以抑制油脂性过氧化物的全阶段溢出,这种阻止氧化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十倍以上,这种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也可阻止癌症的发生。黄酮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可以降低胆固醇,向天果中的黄酮还含有一种PAF抗凝因子,这些作用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被称为花色苷酸的黄酮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可以降低26%的血糖和39%的三元脂肪酸丙酯,这种降低血糖的功效是很神奇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对稳定胶原质的作用,因此它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及毛细血管脆化有很好的作用。黄酮可以抑制炎性生物酶的渗出,可以增进伤口愈合和止痛,栎素由于具有强抗组织胺性,可以用于各类敏感症。

3、生物类黄酮,可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清脂质,延长红血球寿命并增强造血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抑制HL-60白血病细胞生长和溶解癌细胞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Free Reaical)及毒素,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消炎、抗过敏、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松针提取物功能: 1.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2. 抗血栓、保护心脑血管作用抗肿瘤、消炎抑菌作用。

3. 解除醇中毒、保肝护肝等多种功效。

4.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

3/异黄酮

1、双向调节作用。大豆异黄酮在化学上作为结构类似物与雌激素活性有关,显

示抑制和协同的

大豆异黄酮(17张)

双向调节功效: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偏低时,异黄酮占据雌激素受体,发挥弱雌激素效应,表现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异黄酮以“竞争”方式占据受体位置,同时发挥弱雌激素效应,因而从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

2、它能有选择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且性质温和它与脑、前列腺、膀胱、心血管、骨组织这些受体的亲和力强,而对子宫、卵巢、乳腺等的亲和力弱,而且其活性只有雌性激素的1/1000-1/100000。因而避免了补充雌激素可能诱发癌症的风险。

类黄酮

类黄酮(Flavonoids)是植物重要的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以结合态(黄酮苷)或自由态(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等许多食源性植物中。槲皮素(Quercetin)是最典型的类黄酮,其在C3位羟基上结合糖分子即形成植物中普遍的成分—芸香苷(芦丁)。柑橘属的多种水果均含有大量的黄酮化合物,如橘红素(Tangeretin)和川陈皮素(Nobiletin)。大豆中含有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大豆异黄酮,茶叶中的茶多酚是由没食子酸和类黄酮—儿茶酚组成。

简介

黄酮类化合物(英语:Flavonoid,又称类黄酮)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的一系列化合物。他们来自于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种子或是植物根。虽然他们不被认为是维生素,但是在生物体内的反应里,被认为有营养功能,曾被称为“维生素P”:例如像是抗氧化等或是具有一些抗发炎反应功效。也被认为有抵抗或是减缓肿瘤的形成。

在Ames检验中发现,槲皮素具有致诱变性,但没有代谢活性,但在反应系统中加入肝提取物可明显增加其诱变活性。长期的动物饲喂研究表明:槲皮素不仅不是致癌物质,而且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事实上,在已发现61种黄酮化合物中,有11种具有抗突变作用,,其中有多种对致癌物诱导的动物模型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如橘红素和川陈皮素等

种类

类黄酮又称生物类黄酮,为人类饮食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于水果、蔬菜、谷物、根茎、树皮、花卉、茶叶和红葡萄酒中。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四千多种不同的类黄酮。类黄酮可进一步分为:

黄酮醇类: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如:槲皮素、芸香素。槲皮素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以红洋葱的含量最高。

黄酮类或黄碱素类:如木犀草素、芹菜素,分别含于甜椒和芹菜。

黄烷酮类:主要见于柑橘类水果,如橙皮苷、柚皮苷。

黄烷醇类:主要为儿茶素,绿茶中含量最丰,红茶的儿茶素含量约减少一半。

花青素类:主要为植物中的色素,不同植物含量不一。

原花青素类:葡萄、花生皮、松树皮中都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于豆类食品,已证明具有抗乳癌和骨质疏松的作用。[2]

作用:类黄酮是一类植物色素的总称,为三元环化合物,具有保护心脏的功效。类黄酮平时藏身于蔬菜、水果、茶叶及红葡萄之中。人们已认识到:低密度脂蛋白对人体有害易导致冠心病。幸而类黄酮可以抑制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还有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调查证实,类黄酮摄入量低者,冠心病死亡率较高,反之,则冠心病的死亡率低。

应用:食品工业中

随着黄酮类物质的鉴定和提取技术已趋成熟。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饮料、酒类、焙烤食品、糕点的生产。但其中大部分物质仍是作为天然色素,其保健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类黄酮一般为浅黄色或黄色,少数作为色素使用的颜色较深,高粱红、可可色素、红花黄、菊花黄、沙棘黄等。黄酮类物常为无味或略带苦昧,在食品中使用基本不会影响原来的风味。如果为

了取得特殊味感可相应加类黄酮的使用量。多种结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植物类黄酮的结合使用:如:山楂黄酮与银杏叶黄酮以一定的比例添加可产生单一组分所没有的口感。类黄酮复合果汁即具备了流行中的药草饮料的保健功能又保留了水果的清新口感。可以预期,类黄酮复合果汁将会成为天然保健饮料市场上的新宠。

胃癌的防治:西班牙一项最新调查发现,每日饮食中如能适量摄入植物类食物中富含的类黄酮物质,有助于降低女性患胃癌的风险。但对男性而言,则未发现有此效果。

日常饮食中,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茶叶等来自植物的食物都富含类黄酮物质。来自西班牙卡塔兰肿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介绍说,对于女性来说,饮食中多摄入富含类黄酮的食物,另外再加上少吃红肉以及加工肉制品,就可以很好地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研究小组对来自欧洲10个国家的近50万名志愿者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调查。调查期间,共有683人患上胃癌,其中有288名女性胃癌患者。对女性志愿者的分析发现,每日摄入类黄酮量超过580毫克的最高组与每日摄入不足200毫克的最低组相比,患胃癌的风险要低51%。

不过,研究人员也提醒说,他们的调查结果并不能证实,单纯靠大量摄入类黄酮就能预防胃癌,因为胃癌的患病风险还与其他因素相关。在他们的调查中,未发现男性摄入类黄酮的量与胃癌患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能就是因为男性的胃癌患病风险还受到是否吸烟、饮酒等几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类黄酮(Flavonoids)是植物重要的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以结合态(黄酮苷)或自由态(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等许多食源性植物中.槲皮素(Quercetin)是最典型的类黄酮,其在C3位羟基上结合糖分子即形成植物中普遍的成分—芸香苷(芦丁).柑橘属的多种水果均含有大量的黄酮化合物,如橘红素(T angeretin)和川陈皮素(Nobiletin).大豆中含有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大豆异黄酮.茶叶中的茶多酚是由没食子酸和类黄酮—儿茶酚组成的.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

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

黄酮类

黄酮类物质(Flavonoid)是一群来自于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种子或是植物根的一群化合物。属于生理活性物质。

1正文

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绝大多数是含羟基的黄酮衍生物,黄酮母核上还可有甲氧基或其他取代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一般C3上的羟基与母核上其他位置上的羟基性质不完全相同,所以带有C3-OH的衍生物称为黄酮醇类。例如,黄芩素和黄芩苷(熔点223℃ )属于黄酮类,檞皮素(熔点316~318℃)和芦丁(熔点188~190℃ )属于黄酮醇类。

黄酮类分子中,苯环与苯乙烯基接于同一羰基上,组成了交叉共轭体系,因而能显灰黄到黄色颜色。颜色的

深浅与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有关。一般认为在C7位或C忨位引入羟基或甲氧基可使化合物颜色加深。黄酮类(配基)一般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分子内引入的羟基数目越多,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羟基经甲基化后,则增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羟基与糖结合成苷后,水溶性相应提高,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小。黄酮类分子中多为酚性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等。

由两蕊苏木芯材中分离出的逮斯替蒙黄酮是一种黄酮醇的内酯衍生物,熔点315℃ 。由水蓼叶中分离出的水蓼素,是黄酮醇硫酸氢钾的酯类,熔点280℃ 。

由二分子黄酮衍生物聚合(见聚合反应)所成的二聚物称双黄酮类。有的通过C-C 键聚合,也有的通过醚氧键缩合(见缩合反应),聚合的位置也有区别,例如,银杏叶中含有的银杏素(熔点344℃ )是通过C嵷─C8键相连的,具有解痉、降压和扩张冠状血管作用。2>

黄酮类物质(Flavonoid)是一群来自于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种子或是植物

根的化合物,属于生理活性物质虽然他们不被认为是维生素,但是在生物体内的反应里,被认为有营养功能:例如像是抗氧化等或是具有一些抗发炎反应功效。也被认为有抵抗或是减缓肿瘤的形成。可可亚,特别是一些黑巧克力,内含Flavones Epicatechin成分,其抗氧化能力是红葡萄酒或是绿茶的二到三倍。Epicatechin也促进血液循环,也被认为有助于对于心脏血管健康。

黄酮类一般被分成五个次群组。Flavonols: Quercetin, Kaempferol, Myricetin, Isorhamnetin Flavones: Luteolin, Apigenin Flavanones: Hesperetin, Naringenin, Eriodictyol Flavan-3-ols: (+)-Catechin, (+)-Gallocatechin, (-)-Epicatechin, (-)-*Epigallocatechin, (-)-Epicatechin 3-gallate, (-)-Epigallocatechin 3-gallate, Theaflavin, Theaflavin 3-gallate, Theaflavin 3'-gallate, Theaflavin 3,3' digallate, Thearubigins Anthocyanidins: Cyanidin, Delphinidin, Malvidin, Pelargonidin, Peonidin, Petunidin

黄酮类在许多植物和蔬菜中都有发现。在西方的日程饮食中,它们的日均消费量约为1克(Kuhnau, 1976)。有大约超过4000种复合物属于黄酮类,它们被分为5个亚类:黄酮、黄烷醇、总黄酮、黄酮醇、和花青盐。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血管增生、消炎、抗变应性、和抗病毒的功效(Formica and Regelson, 1995; Fotsis et al., 1997; Wang et al., 1998)。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1简介

结构

flavonoid

黄酮醇分子结构图

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其中包括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及其氢化的还原产物,也即以C6-C3-C6为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或碳糖基的形式存在,也有以游离形式存在的。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常含有羟基、甲氧基、烃氧基、异戊烯氧基等取代基。由于这些助色团的存在,使该类化合物多显黄色。又由于分子中γ-吡酮环上的氧原子能与强酸成盐而表现为弱碱性,因此曾称为黄碱素类化合物。

种类

根据三碳键(C3)结构的氧化程度和B环的连接位置等特点,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下列几类:黄酮和黄酮醇;黄烷酮(又称二氢黄酮)和黄烷酮醇(又称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异黄烷酮(又称二氢异黄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橙酮(又称澳咔);黄烷和黄烷醇;黄烷二醇(3,4)(又称白花色苷元。

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很多,如槐米中的芦丁和陈皮中的陈皮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和脑溢血。由银杏叶制成的舒血宁片含有黄酮和双黄酮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全合成的乙氧黄酮又名心脉舒通或立可

2-苯基色原酮分子结构图

定,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的活性。护肝,解肝毒、抗真菌、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2结构类型

最早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相互联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根据中央三碳的氧化程度、是否成环、B环的联接位点等特点,可将该类化合物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基本母核结构见下表。

类型母体结构代表化合物

黄酮类(flavone)

黄酮类母体结构图黄岑素(baicalein)、黄岑苷(baicalin)

黄酮醇类(flavonol)

黄酮醇类母体结构图

槲皮素(quercetin)、芦丁(rutin)

二氢黄酮类

(dihydroflavone)

二氢黄酮类母体结构图陈皮素(hesperetin)、甘草苷(liquiritin)

二氢黄酮醇类

(dihydroflavonol)

二氢黄酮醇类母体结构图水飞蓟素(silybin)、异水飞蓟素(silydianin)

异黄酮类(isoflavone)

异黄酮类母体结构图大豆素(daidzein)、葛根素(purerarin)

二氢异黄酮类

(dihydroisoflavone)

二氢异黄酮类母体结构图

鱼藤酮(rotenone)

查尔酮类(chalcone)

查尔酮类母体结构图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补骨脂乙素(corylifolinin)

橙酮类(aurones)

橙酮类母体结构图

金鱼草素(aureusidin)

黄烷类(flavanes)

黄烷类母体结构图

儿茶素(catchin)

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

花色素类母体结构图飞燕草素(delphi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

双黄酮类(biflavone)

双黄酮类母体结构图银杏素(ginkgetin)、异银杏素(isoginkgetin)

黄酮类化合物除少数游离外,大多与糖结合成苷。糖基多连在C8或C6位置上,连接

的糖有单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等),双糖(槐糖、龙胆二糖、芸香糖等)、叁糖(龙胆三糖、槐三糖等)与酰化糖(2-乙酰葡萄糖、吗啡酰葡萄糖等)。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除大多数为O-苷外,还发现有C-苷(如葛根素)存在。

3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存在的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CH3)等的类型、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一般来说,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至黄色,查尔酮为黄色至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等因不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很少,故不显色。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因pH的不同而变,一般呈红(pH<7)、紫(7<8.5)、蓝(PH>8.5)等颜色。

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稀碱液。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溶性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应减少。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吡啶等溶剂,难溶于乙醚、三氯甲烷、苯等有机溶剂。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而呈酸性,故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下呈不同颜色的荧光,氨蒸汽或碳酸钠溶液处理后荧光更为明显。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铝盐、镁盐、铅盐或锆盐生成有色的络合物。

4反应

盐酸-镁粉还原反应

取药材粉末少许与试管中,用乙醇或甲醇数毫升温浸提取,取提取液加镁粉少许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min内即出现颜色。大多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显红-紫红色,黄酮类显橙色,异黄酮及查尔酮类无变化。如芦丁的盐酸镁粉反应中溶液由黄色变红色。

其他还原反应还有:盐酸-锌粉反应,黄酮、黄酮醇类常不显色,只有二氢黄酮醇类可被锌粉还原呈深红色;钠-汞齐反应,黄酮类成分可产生黄、橙、红等色;四氢硼钠(钾)反应,仅二氢黄酮醇类可被四氢硼钠还原呈红色,其他黄酮类不反应。

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

黄酮类成分和铝盐、镁盐、铅盐、锆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的络合物,可供某些类型黄酮的鉴别。产生络合作用的条件是黄酮类成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如5-羟基、3-羟基或邻二羟基。根据有色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可进行定量测定。常用的试剂有三氯化铝、醋酸铅、醋酸镁与二氯氧化锆等试剂。

5分布特点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形成,是由葡萄糖分布经过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酸途径生成羟基桂皮酸和苹果富含黄酮类化合物三个分子的乙酸,然后合成查尔酮,再衍变为各类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及二氢黄酮类

黄酮类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以芸香科、菊科、玄参科、伞形科、苦苣苔科及豆科植物中存在较多;二氢黄酮类分布较普遍,尤其在被子植物的蔷薇科、芸香科、姜科、菊科、杜鹃花科和豆科中分布较多。

黄酮醇类及二氢黄酮醇类

黄酮醇类较广泛地分布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一些木本植物的花和叶中,以山柰酚和槲皮素最为常见;二氢黄酮醇类存在于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姜科的少数植物中,双子叶植物中分布较普遍,在豆科、蔷薇科植物中也较多。

查尔酮类

大多分布在菊科、豆科、苦苣苔科植物中,在玄参科、败酱科植物中也有发现。

异黄酮类和二氢异黄酮类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中,豆科中占到70%左右,其余分布在桑科、鸢尾科中。

花色素类

花色素类是使植物的花、果、叶、茎等呈现蓝、紫、红等颜色的化学成分,广泛地分布于被子植物中。

黄烷类

黄烷-3-醇的衍生物称为儿茶素类,在植物中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黄烷-3,4-二醇衍生物被称为无色花色素类,在植物界的分布也很广,其中在含鞣质的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中存在较多。该类化合物常因分子聚合而具有鞣质的性质。

橙酮类

橙酮类定位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不同,在中药中比较少见,多存在于玄参科、菊科、苦苣苔科及单子叶植物莎草科中。

双黄酮类

双黄酮类较集中地分布于除松科以外的裸子植物中,如银杏科、松科、杉科;蕨类植物中的卷柏属植物中也有分布。

其他

苯骈色原酮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常存在于龙胆科、藤黄科植物中,在百合科植物中也有分布。呋喃色原酮类和苯色原酮类在植物界中分布较少,如凯刺种子和果实中得到的凯林(khellin)属于呋喃色原酮类化合物。

6药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心血管系统活性

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成药均含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发现芦丁、槲皮素、葛根素以及人工合成的立可定(recordil)等均有明显的扩冠作用;槲皮素、芦丁、金丝桃苷、葛根素、灯盏花素、葛根总黄酮、银杏叶总黄酮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金丝桃苷、水飞蓟素、木犀草素、沙棘总黄酮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银杏叶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等对心肌缺氧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此外,沙棘总黄酮、苦参总黄酮、甘草黄酮(主要为甘草素和异甘草素)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木犀草素、黄岑苷、黄岑素等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槲皮素、二氢槲皮素、桑色素、山柰酚等具有抗病毒作用;从菊花、獐牙菜中分离得到的黄酮单体对HIV病毒有较强抑制作用,大豆苷元、染料木素、鸡豆黄素A对HIV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多种多样,如槲皮素的抗肿瘤活性与其抗氧化作用、抑制相关酶的活性、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雌激素样作用等有关;水飞蓟素的抗肿瘤活性与其抗氧化作用、抑制相关酶活性、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等有关。

抗氧化自由基活性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自由基作用,而黄酮类化合物的一些药理活性也往往与其抗氧化自由基相关。

抗炎、镇痛活性

芦丁、羟基芦丁、二氢槲皮素等对角叉菜胶、5-HT及PGE诱发的大鼠足爪水肿、甲醛引起的关节炎及棉球肉芽肿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金荞麦中的双聚原矢车菊苷元有抗炎、解热、祛痰等作用;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及银杏叶总黄酮等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保肝活性

水飞蓟素对中毒性肝损伤、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淫羊藿黄酮、黄岑素、黄岑苷能抑制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提高肝脏SOD活性、减少肝组织脂褐素形成,对肝脏有保护作用;甘草黄酮可保护乙醇所致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等。

其他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降压、降血脂、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泻下、镇咳、祛痰、解痉及抗变态等药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构成为C-C-C方式,广泛存在于包括众多植物中,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来源广、生物活性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古味伍绛木樨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如下。 1 心血管系统作用 1.1 抗心律失常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轻发作频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其可能的机制为总黄酮可降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APA),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LDL氧化作用,抗平滑肌增殖,清除自由基,从而有效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1.3 扩血管作用总黄酮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素(ET)的生成,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对心血管系统起到改善作用,从而 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 1.4 抗凝血作用总黄酮体外给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和胶原纤维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动物试验表明,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冰水浸泡法,造出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即血流变性呈轴稠状态的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山楂叶总黄酮(HLF),可显著降低红细胞(RBC)聚集指数、血浆比轴度,从而改善血瘀状态。银杏黄酮单独应用其抗凝作用不如蚓激酶,两者合用后抗凝效果加强,但溶栓作用并没有改善。 1.5 抗血脂作用维生素D3加脂肪乳剂造成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在给予了麦胚总黄酮类后,可显著提高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实验性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酚甘油含量。 2 抗炎调节免疫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作用机理为作用于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泌过程,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释放慢反应致炎物质,如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调节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直到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穿卜草中分离得到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清除炎性因子,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等急性炎症反应,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抗菌抗病毒作用 3.1 抗菌作用甘草黄酮提取物在体外,可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黑根霉、灰葡萄抱、意大利青霉等真菌。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新型隐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明显抑制的生长。 3.2 抗病毒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芦丁能抑制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黄芪总黄酮对人疤疹病毒(HSV21)感染的豚鼠皮肤,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异黄芪282甲醚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总之黄酮类对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疤疹病毒、登革热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抗HIV活性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均有抗匀陨灾活性,其作用的靶点均分别为作用于HIV逆转录酶、HIV 蛋白酶、HIV整合酶,作用于HIV启动子,没有明确作用点的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中黄芩素可对抗中逆转录酶。 4 抗肿瘤抗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于肿瘤细胞的增长繁殖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为促进抑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等。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效果,主要体现为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且二者之前具有显著相关性,抗自由基及氧化应激的能力强,则

类黄酮的生理活性功能及应用

类黄酮 类黄酮(Flavonoids)是植物重要的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以结合态(黄酮苷)或自由态(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等许多食源性植物中。槲皮素(Quercetin)是最典型的类黄酮,其在C3位羟基上结合糖分子即形成植物中普遍的成分—芸香苷(芦丁)。柑橘属的多种水果均含有大量的黄酮化合物,如橘红素(Tangeretin)和川陈皮素(Nobiletin)。大豆中含有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大豆异黄酮,茶叶中的茶多酚是由没食子酸和类黄酮—儿茶酚组成。 在Ames检验中发现,槲皮素具有致诱变性,但没有代谢活性,但在反应系统中加入肝提取物可明显增加其诱变活性。长期的动物饲喂研究表明:槲皮素不仅不是致癌物质,而且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事实上,在已发现61种黄酮化合物中,有11种具有抗突变作用,,其中有多种对致癌物诱导的动物模型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如橘红素和川陈皮素等。 类黄酮又称生物类黄酮,为人类饮食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于水果、蔬菜、谷物、根茎、树皮、花卉、茶叶和红葡萄酒中。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四千多种不同的类黄酮。类黄酮可进一步分为: 黄酮醇类: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如:槲皮素、芸香素。槲皮素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以红洋葱的含量最高。 黄酮类或黄碱素类:如木犀草素、芹菜素,分别含于甜椒和芹菜。 黄烷酮类:主要见于柑橘类水果,如橙皮苷、柚皮苷。 黄烷醇类:主要为儿茶素,绿茶中含量最丰,红茶的儿茶素含量约减少一半。 花青素类:主要为植物中的色素,不同植物含量不一。 原花青素类:葡萄、花生皮、松树皮中都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于豆类食品,目前已证明具有抗乳癌和骨质疏松的作用。 3、生物类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3.1清除自由基 黄酮类化合物属于酚类物质,可熬合金属离子,其分子物质基础是黄酮类分子中的3

杜仲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杜仲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摘要:本文介绍了杜仲的生物学特征及产地,对杜仲中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杜仲;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 1 杜仲概述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是我国特有名贵药用树种[1],落叶乔木,其高达20m、树皮灰褐色,粗糙,连同枝、叶、根均含胶,折断有银白色细丝。叶椭圆或椭圆伏卵型,长6~18cm,边缘有锯齿,下边脉上有毛,叶柄长1~2cm,果为翅果扁平而薄,内含一种子[2-3]。 杜仲为地质史上第三纪冰川运动残留下来的古生物树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原产于我国西南诸省山区,喜温暖而凉爽的气候,属喜光树种,在强光、全光条件下才能良好生长。杜仲适生范围较广,我国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甘、陕、晋、豫、湘、鄂、川、滇、黔、桂、苏、皖、浙、赣等省、自治区,垂直分布一般在200~1500m之间,个别地区海拔高度可达2500m,其野生的分布中心是在中国中部地区[5]。在日本、俄罗斯、朝鲜、北欧、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引种[6]。 其皮和叶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和安胎的作用,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筋骨无力、胎动不安、高血压、头晕目眩等症。杜仲皮中主要药用成分为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杜仲叶中主要药用成分为绿原酸[7]。 2 杜仲的化学成分 ,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经过分离和鉴定的有机化合物约有70种以上,无机矿物元素不少于15 种。研究还发现,杜仲皮、花、叶和枝条等各部分中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 苯丙素类、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多糖、氨基酸和杜仲胶等有机化合物,及钙、铁等

次生代谢—黄铜的合成通路相关

次生代谢—黄铜的合成通路相关 14应用生物科学,1443204000306,王晓云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是一类植物中分布很广且非常重要的多酚类天然产物,黄酮足一类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的化合物.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合成方法及其最 新发展。从黄酮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入手,研究黄酮合成的通路。同时,也阐述了一些黄酮的其他性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字:黄酮合成通路苯环Baker—Venkaetaraman法 引言:黄酮几乎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中,尤其以芸香科,唇形科,石南科,玄参科,豆科,苦苣苔科,杜鹃科和菊科等高等植物中分布较多。据估计,经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2%转变为黄酮类化合物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化合物。[1]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A一与B一环)通过中央三个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有酚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由于其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长期以来受到很多人的关注。随着取代基及其取代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物化性质和药理活性。天然黄酬中,C-5和C-7位有羟基或苯环上有3个羟基的黄酮的活性较高。而在非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中,7位羟基被其他基团取代之后仍具有很好的活性旧。传统的合成方法足采用Baker—Venkaetaraman法重排来合成黄酮类化合物。[2] 随着科技的发展,黄酮合成的方式趋于多样化。本文通过了解黄酮的基本结构等特征,来总结一些黄酮的传统合成方法及新的合成方法。 1.黄酮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合成途径 1.1.基本结构 黄酮(flavonoids)是一类其骨架具有15个碳原子组成的化合物(C6—C3—C6),骨架中含有两个苯环,一个苯环由一个C3部分桥连,C3部分可以是脂肪链,也可以是C6部分形成的六元或五元氧杂环,见图1。[1] 图1 黄酮的基本骨架 1.2.黄酮的生物合成 1.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黄酮类化合物是由莽草酸途径和多酮化途径生物合成的产物,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3个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A)和1个香豆酰辅酶A(coumaroylCoA)生合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3个A丙二酰辅酶A来源于多酮化途径并通过环化作用生成黄酮类化合物骨架A环,而B环则来自于香豆酰辅酶A。其中,香豆酰辅酶A是以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两者均来源于莽草酸途径)为前体合成的;已知参与这一过程的相关酶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_王慧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现就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发利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09-0347-04 收稿日期:2010-05-31 作者简介: 王慧(1974-),女,山东临沭人,主管药师,从事质量控制工作 E-mail : wanghui0602@https://www.sodocs.net/doc/1110044529.html, Progress in 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 WANG Hui (Shandong Bausch & Lomb Freda Phar. Co., Ltd., Jinan 250101, China )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s widely found in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potential medicinal valu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anti-tumor,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oxidation and anti-agi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us,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of flavonoids,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lavonoids. Key Words: flavonoids; bioactivity; review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 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对哺乳动物和其它类型的细胞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高度的化学反应性,例如清除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又有抑制酶活性、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药理作用,且无毒无害。黄酮类化合物还是茶及黄芩、银杏、沙棘等众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进展很快。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且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余者则无。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系非平面型分子,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溶解度稍大[2]。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1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信号转导、影响细胞 [11] Denyer S P, Baird R M.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in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M].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6: 325-326. [12] Mao k, Masafumi U, Takeshi K, et al Evaluation of acute corneal barrier change induced by topically applied preservatives using corneal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 resistance in vivo [J].Cornea , 2010, 29(1): 80-85. [13] Noecker R. Effects of common ophthalmic preservatives on ocular health[J]. Adv Ther , 2001, 18: 205-215. [14] Kostenbauder H B. Phys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iv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lock S 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M].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1983: 811-828. [15] Berry H, Michaels I. The evaluation of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ethylene glycol and some of its monoalkyl ethers against Bacterium coli [J]. J Pharm Pharmacol , 1950, 2: 243-249.

生物黄酮

生物黄酮 1、含有生物黄酮的植物:首先,柠檬、柑橘等含有黄酮。早年柠檬皮的提取物中的一种白色结晶被称为维生素P,实际上这是黄酮类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银杏、山楂、蓝梅、酸果、葡萄、接骨木果、洋葱、花椰莱、绿茶等都含有黄酮。两种含黄酮高的植物:1)银杏叶;银杏叶主要含黄酮类和萜烯内酯类化合物,含量很高,目前是提取黄酮的重要原料;2)刺梨;这是产于云贵的一种植物,富含芦丁黄酮,是目前植物中芦丁黄酮含量最高的。 2、黄酮的作用: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如花青素、花色素可以抑制油脂性过氧化物的全阶段溢出,这种阻止氧化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十倍以上,这种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也可阻止癌症的发生。黄酮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可以降低胆固醇,向天果中的黄酮还含有一种PAF抗凝因子,这些作用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被称为花色苷酸的黄酮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可以降低26%的血糖和39%的三元脂肪酸丙酯,这种降低血糖的功效是很神奇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对稳定胶原质的作用,因此它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及毛细血管脆化有很好的作用。黄酮可以抑制炎性生物酶的渗出,可以增进伤口愈合和止痛,栎素由于具有强抗组织胺性,可以用于各类敏感症。 3、生物类黄酮,可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清脂质,延长红血球寿命并增强造血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抑制HL-60白血病细胞生长和溶解癌细胞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Free Reaical)及毒素,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消炎、抗过敏、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松针提取物功能: 1.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基因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747 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基因 刘仕芸 黄艳岚 张树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口571101 Regulatory Gene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lant LIU Shi-Yun, HUANG Yan-Lan, ZHANG Shu-Zhen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Crop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Haikou 571101, China 提要 文章概述了植物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重点介绍了植物花青素调控基因在几个重要的模式植物中的调控特点及其调控机制。 关键词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基因;调控机制 收稿2005-12-27修定 2006-06-22 * 通讯作者(E-mail: zhangsz@https://www.sodocs.net/doc/1110044529.html,, Tel: 0898- 66892735)。 花青素(anthocyanin)是一类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自然状态下花青素常与各种单糖形成花色苷,由于具有吸光性而表现出红色、紫色和蓝色等色彩。花青素由1个基本的结构母核和不同的取代基组成。其基本结构母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即花色基元,大多数花青素在花色基元的3'、5'、7'碳位上有取代羟基。由于B 环各碳位上的取代基不同(羟基或甲氧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花青素。现在已知的有近50种,一般为6种花青素即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矢车菊色素(cyanidin)、飞燕草色素(delphinidin)、芍药色素(peonidin)、牵牛色素(petunidin)和锦葵色素(malvidin)及其衍生物(Harborne 和Williams 2001)。大量研究表明,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增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抑制肿瘤细胞发生等多种生理功能,其抗氧化效果分别是维生素C 、维生素E 的20倍和50倍,能清除氧自由基;有预防和治疗100多种疾病的作用(赵保路1999;张长贵等2006)。因此,花青素在开发天然色素、保健食品和天然抗氧化剂中有一定研究价值。1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植物花青素和类黄酮物质代谢途径已较为清楚(Holton 和Cor-nish 1995),一般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见图1。苯丙氨酸是花青素及其他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由苯丙氨酸到花青素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苯丙氨酸到4-香豆酰CoA ,这是许多次生代 谢共有的,该步骤受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基因活性调控。第二阶段由4-香豆酰CoA 和丙二酰CoA 到二氢黄酮醇,是类黄酮代谢的关键反应,该阶段产生的黄烷酮和二氢黄酮醇在不同酶作用下,可转化为花青素和其他类黄酮物质。第三阶段是各种花青素的合成,至少有3个酶: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花青素合成酶(ANS)和类黄酮3-葡糖基转移酶(3GT)能够将无色的二氢黄酮醇转化成有色的花色素。其中DFR 催化二氢黄酮醇进一步还原成无色花色素,再经过氧化、脱水和糖基化,不同的无色花色素变成有色的花色素苷(砖红色的花葵素、紫红色的芍药花色素和蓝色的飞燕草色素)。这些花色素苷还可进一步糖基化、甲基化和酰基化形成不同的产物(Holton 和Cornish 1995)。 2 花青素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 植物花青素的时空合成机制已有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植物中的花青素生物合成受2类基因的共同控制,一类是结构基因,其编码生物合成途径中所需的酶;另一类是调节基因,其编码的转录因子调控结构基因的时空表达(Holton 和Cornish 1995)。目前已分离和鉴定了3类花青素合成的转录因子:(1) R2R3-MYB 蛋白;(2) myc 家族的bHLH 蛋白;(3) WD40蛋白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结构中有 2 - 苯基色原酮( flavone) 的特殊化合物。黄酮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多与糖结合成苷类后,存在于植物体中。小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则以游离苷元的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部分植物的体内都有发现,它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和植物抵抗病虫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和黄酮醇; 黄烷酮和黄烷酮醇; 异黄酮; 异黄烷酮;查耳酮; 二氢查耳酮; 橙酮( 又称澳咔) ; 黄烷和黄烷醇; 黄烷二醇等。黄酮类化合物中很多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有药用价值,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心脏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刘启功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犬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犬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常志文等发现葛根素能阻滞β - 肾

上腺素受体,可降低心脏张力指数和心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王继光等研究发现,苦参总黄酮能预防室颤、缓解心律失常,对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亦有治疗作用。徐继辉等观察到,广枣总黄酮对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学者发现,银杏黄酮、黄蜀葵花黄酮、杜鹃花总黄酮等对缺血、缺氧的心脏肌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豆异黄酮能改善心肌舒张与收缩功能,对糖尿病心肌有治疗作用,沙棘总黄酮对心肌肥大有治疗作用。潘苏华、方秀桐等发现异银杏双黄酮能降低大鼠体内外血栓的形成比例; 可扩张血管、抑制小动脉收缩、增加血流量; 银杏双黄酮能引起实验动物心脏血管的扩张,可扩张实验动物血管,增加血流量。Horng - Huey Ko 等人的研究显示,桑树中的多种黄酮类成分如桑色烯( morusin ) 和桑素( kuwanon C) 等能够抑制家兔血小板的聚集,另外,环桑色烯( Cyclomorusin) 也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因子导致的血小板聚集。有实验证明甘草根及甘草叶总黄酮能延长凝血时间,山茶花总黄酮、罗汉果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竭总黄酮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山楂叶黄酮能使血脂降低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防治功能,大豆黄酮可以预防、治疗冠

生物类黄酮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类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陈春刚,韩芬霞 (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 介绍了生物类黄酮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生物类黄酮的提取、精制、鉴定方法及应用,旨在为生物类黄酮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 生物类黄酮;结构;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 Q 946.9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13-2949-03 R e se a rch an d Ap p lic a tio n o f B io -fla v on o id s CHEN C h un -g an g e t a l (C o lle ge o f F ood S cien ce ,H en an In stitu te o f S cien ce an d T ech n o log y ,X i n x ian g ,H en an 453003)A b s tra c t Ino rde r to m ak e fu ll u se o f th e re sou rce o f b io fla von o ids ,th e re la tion sh ip be tw e enth e stru ctu re an d b ioa ctiv ity o f b io flav on o ids an d th e m e th ods o f th e ex tra ction,pu r ifica tion and app lica tion w e re in trodu ced i nth is pape r .K e y w o rd s B io fla von o ids ;S tru ctu re ;B io activ ity 生物类黄酮(b io fla v ono id s)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酚类物质,它们是植物次级代谢的产物,是一组存在于植物的叶、花、果中的天然色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因多呈黄色而被称为生物类黄酮。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等作用,掀起了生物类黄酮的研究、利用、开发的热潮[1-3]。1 生物类黄酮的结构与分类 生物类黄酮泛指2个苯环(A -与B -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结合的一系列C 6-C 3-C 6化合物,主要是指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的化合物[4],其基本结构见图 1。 图1 类黄酮的基本结构 据估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2%的碳水化合物都被转化成类黄酮(fla vono id s)或与其紧密联系的物质,至今科学家已发现4000多种生物类黄酮物质。不同的植物合成不同的类黄酮物质,行使着不同的功能,如吸引授粉者,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在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中作为信号分子,或者保护植物不受紫外辐射等 [5] 。这些类黄酮物质根据 其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 -环联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分为8类[6]:黄酮(fla v on es)、黄酮醇(fla vono ls)、黄烷酮(fla v an ones)、异黄酮(iso fla v ones)、黄烷醇(fla va no ls)、黄烷酮醇(flav an on ols)、查耳酮(cha lcone)及花色素(an thocy an id in s)。通常类黄酮化合物都是以O -糖苷的形式出现。在这种结构中,类黄酮化合物糖苷配基的1个或多个羟基通过酸不稳定的半缩醛与1个或多个糖分子相接。尽管在类黄酮化合物的糖苷配基上,任何位置的羟基都可以被糖基化,但事实上,在某些位置比其他位置发生率更高,例如在黄酮、异黄酮和二氢黄酮的7-OH;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类 作者简介 陈春刚(197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从事食品工 艺研究。 收稿日期 2006-03-08 的3-(和7-)OH;花色苷的3-(和5-)等。2 生物类黄酮的鉴定 对于未知的生物类黄酮的鉴定主要有2种方法,①纸色谱(薄层色谱)→紫外及可见光谱分析。该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类黄酮物质在纸色谱上的位置,在紫外光下的颜色,样品溶液在各移动试剂(N aOM e 、N aOA c 、H 3BO 3、H C l 、A lC l 3)加入后,紫外及可见光谱的变化及与标准谱图的对比来确定未知的类黄酮物质结构。参考文献[7]和[8]中有对该方法的系统介绍和大量的光谱数据及标准谱图。②高压液相色谱(H PLC )→质谱分析(M S)。该方法是通过高压液相设备与质谱仪的联用来确定未知类黄酮物质的结构。通常上述二法联用时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S zos ta k [9]联合使用上述二法对产自波兰P a lik ij e 培育站的甜荞麦籽粒中类黄酮物质进行研究确定了6种类黄酮的存在,这些类黄酮分别为:芦丁(ru t in)、东方蓼黄素(orien tin)、异东方蓼黄素(isoo rien t in)、杜荆黄素(v itex in)、异杜荆黄素(isov itex in),FEN G Y [10]等。综合纸色谱、紫外及可见光谱、质谱、13C -核磁共振谱确定了麦麸中含有的类黄酮物质是芹黄素-6-C -阿拉伯糖-8-C -己糖 (ap ig en in -6-C -a rab inos id e-8-C -hex os id e)、芹黄素-6-C -己糖-8-C -戊糖(a p igen in -6-C -h ex os id e-8-p en tos id e)。文献[11]提供了大量的H PLC 法的实例。 3 生物类黄酮的生理活性功能 3.1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1,2,12] 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自由基(free rad ica ls)是需氧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多种生化反应的中间代谢产物,也是生物体有效的防御系统。但当其产生过量或清除过慢时,这些具有未成对电子的自由基由于其化学性质相当活泼,便会攻击生物体大分子物质如DN A 、蛋白质或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及各种细胞器,造成生物体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组织器官水平的各种损伤,加速生物体的衰老进程并诱发许多慢性病如癌症、白内障、心肌梗塞、阿兹海默症等发生。生物体内有一些抗氧化的防御系统,可以保证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如:谷胱甘肽(GSH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 T)。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体内产生的抗氧化物质和自身防御系统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因此为了巩固生物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必要寻找一些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天然物质,许多研究表明,生物类黄酮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和抗自由基能力。 3.2 对心血管系统的维护作用[13] 芦丁(ru t in)、儿茶酚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 .S c i .2006,34(13):2949-2951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根、心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光全作用中约有2%的碳源被转化成类黄酮。早在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曾一度被视为是维生素P。至今法国与俄罗斯仍继续称黄酮类化合物为维生素P。Pratt等人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认为黄酮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黄酮抗油脂过氧化的作用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了。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消炎、抑制异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阻力下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影响血压、改变体内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解痉、抑菌、抗肝炎病毒、抗肿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草药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很多,已经证明类黄酮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例如满山红中的杜鹃素、小叶枇杷中的小叶枇杷素、矮地茶中的槲皮苷、铁包金中的芦丁、白毛夏枯草和青兰中的木犀草素、红管药中的槲皮素、葛根中的黄豆苷与葛根素、毛冬青与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黄芩中的抗菌成分黄芩素和解热有效成分黄芩苷等。此外,还有很多中草药富含黄酮类成分,如槐米、陈皮、射干、红花、甘草、蒲黄、枳实、芫花、金银花、菊花、山楂、淫羊藿、桎木和地锦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中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来源自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显然可应用在功能性食品。 黄酮和黄酮醇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及水果中,在沙棘、山楂、洋葱等中含量较高,茶叶、蜂蜜、果汁、葡萄酒中含量丰富。椐估计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这类物质可达1g,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无显著毒性,大鼠对槲皮素的经口LD50为10~50g/kg ,小鼠一次口服15g/kg,观察7d无一死亡。临床病人摄取芦丁2.25g持续7d或60mg/d连续5年,均无任何副反应。在其他一系列大剂量、长时间的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有致癌性。显性致死试验、细胞姐妹染色体试验、微核试验证明槲皮素类衍生物无致突变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 ⑴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 ⑵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仅次于维生素E。 ⑶具有金属螯合的能力,可影响酶与膜的活性。 ⑷对维生素C有增效作用,似乎有稳定人体组织内维生素C的作用。 ⑸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生素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普通食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相当高。 ⑹在两方面表现有抗癌作用,一方面是对恶性细胞的抑制(即停止或抑制细胞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从生化方面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 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看法尚有矛盾的方面,但它目前仍被应用来防治下列一些疾病: ⑴毛细血管的脆性和出血。 ⑵牙龈出血。 ⑶眼的视网膜内出血。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大类别的酚类化合物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等。有文献记载约有20%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许多研究已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f乍佣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抑制脂肪氧化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他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因而能提高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少MDA(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OX —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他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对抗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和活血化瘀也起重要作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这些生物活性使他的研究进入了—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f0用热潮,促使其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邢秀芳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纤维素的作用下,葛根总黄酮的收率提高了130/0。廖亮研究了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乙醇提取较好。方桂珍正交实验研究仙鹤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液科比等5个因素对f山鹤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立了仙鹤草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40%,液料比10:1,浸提温度7d℃,回流提取3次,每次0.5h。 高红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大孔树脂AB一8对苦参总黄酮的吸附性能及原液浓度、pH、流速、洗脱剂的种类对树脂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液浓度为0285mg/ml,pH值为4,流速为3BVm洗脱剂用50%乙醇时,AB一8树脂,吸效果较好。康纯研究了微乳薄层色谱对黄酮类层分分离鉴定,以6种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徽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和检测14种中药材、饮片及中成

生物类黄酮

生物类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类黄酮(bioflavonoids)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酚类物质,亦称维生素P,常与维生素C伴存,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Robards等,1997)。类黄酮是自然界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血脂(闫祥华等,2000;戴尧天等1994)、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姚新生,1996;周荣汉,1993;谷利伟等,1997;Torel等,1986;胡春,1996)、抗肿瘤(毛雪石,徐世平,1995;Barnes等,1990)、抗病毒(Simoes等,1990;Hu等,1994)等生理活性,因此生物类黄酮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课题。但绝大部分是以人或鼠为研究对象,在畜禽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本文就类黄酮的抗氧化特性和对动物的脂质代谢、内分泌、免疫机能及生产性能等的影响进行综述。 1类黄酮定义、分类及其分布 1.1类黄酮定义 类黄酮系色原烷或色原酮的衍生物,其基本骨架具有C6-C3-C6的特点,即由两个芳香环A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姚新生,1996)。 1.2类黄酮的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在C环上的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将类黄酮分为黄酮及黄酮甙、黄酮醇及黄酮醇甙、查耳酮、噢口弄橙酮类、花色素和花色甙、黄烷醇、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碳—甙黄酮、双黄酮及二聚黄酮、异黄酮、异黄烷酮、口山酮类或称苯并色原酮和新黄酮14大类(张鞍灵等,2000)。据统计,到1980年,类黄酮总数约有2700多个,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1981年口山酮类有200余种(包括口山酮甙40个),1994年口山酮甙超过110个,其中含碳甙20个(谭沛等,1995)。到1988,植物中已知的硫酸化黄酮40余种,而硫酸化黄酮醇近60种(李雄彪,1992)。 天然的类黄酮几乎在A、B环上均有取代基,一般是羟基、甲氧基和异戊烯基等。在植物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因其所在组织不同,其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在木质部中,多以甙元形式存在;而花、叶、果实中,多以糖甙形式存在。除O-糖甙外,尚有C-糖甙。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如水飞蓟素属木脂体黄酮,榕碱及异榕碱则为生物碱型黄酮(姚新生,1996)。 1.3类黄酮的分布 类黄酮在植物界分布很普遍。目前已发现的天然类黄酮有2000多种,类黄酮在藻类、菌类中很少发现;苔藓植物大多含有类黄胴;裸子植物中也含有类黄胴,但类型较少,主要为双类黄酮;类黄酮成分最集中的还是被子植物,类型最全、结构最复杂、含量也高,其中豆科、蔷薇科、芸香科,伞形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唇形科、玄参科、马鞭草科、菊科、蓼科、鼠李科、冬青科、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尾科、兰科、莎草科及姜科尤为富集。含有类黄酮的常用中药有槐米、黄芪、葛根、陈皮、枳实、银杏叶、山楂、菊花、野菊花、淫羊藿、芫花、射干等。而动物和人类日粮中的豆类中类黄酮含量较多,主要为大豆异黄酮及其糖苷,其中绝大部分为糖苷,不同大豆品种及大豆蛋白产品中的异黄酮含量差异很大,美国大豆在2053~4216μg/kg之间,日本大豆在1261~2343μg/kg之间,中国大豆在500~7000μg/kg之间,且主要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游离异黄酮只占总异黄酮的2%左右(Wang等,1994)。Mazur等(1998)用同位素稀释气-质谱联用法定量分析了52种豆类黄酮和木脂素,发现豆类中类黄酮的含量很高,而木脂素的含量较低。 2类黄酮的代谢 一般认为,除了儿茶素,食物中的类黄酮,肠道中没有酶可以将类黄酮糖苷分解成类黄酮

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_夏涛

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夏涛1,高丽萍2,韦朝领1,刘亚军1,王云生2,高可君1,张宪林1,杨冬 青1,孙美莲1,王正荣2,张立明2 (1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6;2安徽 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 摘要:作为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不仅是茶叶的重要风味成分,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效。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组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定位和相关酶学性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 Advance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Catechins in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XIA Tao1, GAO Li-ping2, WEI Chao-ling1,LIU Ya-jun1, WANG Yun-sheng2, GAO Ke-jun1, ZHANG Xian-lin1,YANG Dong-qing1,SUN Mei-lian1,WANG Zheng-rong2,ZHANG Li-ming2 (1Key Laboratory of Tea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2School of Biology Scienc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Abstract: As the major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catechins are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ea flavor, but also possess a lot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antioxidant activity, antimutagenic and anticarcinogenic potential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ti-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es in the biosynthesis pathway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ea catechins, and may provide additional insights into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and engineering the catechins biosynthesis in tea plant. Keywords: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atechins;biosynthesis pathway; regulation 520

钙和生物类黄酮协同降低高脂血症大鼠TG

钙和生物类黄酮协同降低高脂血症大鼠TG 发表时间:2016-06-23T13:07:04.6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陈翠芬郭岩彬周忠威向孟宪卞艳慧 [导读] 研究联合应用钙和生物类黄酮对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作用。 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目的研究联合应用钙和生物类黄酮对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钙组、生物类黄酮组、加钙生物类黄酮组,其中后四组为高脂血症建模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建模组SD大鼠40天后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高脂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生物类黄酮组(0.18g/kg)、钙组 (1g/kg)、加钙(1g/kg)生物类黄酮(0.18g/kg)组均为等体积相对应的药物灌胃,25天后用酶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对比钙、生物类黄酮、加钙生物类黄酮的降血脂功能。结果以高脂饲料喂养建模组大鼠40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血清T-CHO、TG均升高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表明成功建立了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以等体积的生物类黄酮、钙、加钙生物类黄酮灌胃25天后,各组大鼠血清T-CHO水平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组、生物类黄酮组大鼠血清TG水平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钙生物类黄酮组血清中TG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钙组、生物类黄酮组比较,加钙生物类黄酮组血清中的TG水平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组血清中的T-CHO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钙和生物类黄酮对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的TG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加钙生物类黄酮;高脂血症;大鼠 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1]。T-CHO和TG水平的升高可加大患冠心病的风险。因此研究T-CHO和TG的代谢异常在冠心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钙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有报道称,增加膳食钙的摄人可降低高脂膳食大鼠体重、血脂水平及改善血脂紊乱状态[2,3]。生物类黄酮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 C6-C3-C6 化合物,亦称为维生素P,常与维生素C伴存,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组存在于蔬菜、水果、花和谷物中的天然色素,因多呈黄色而称生物类黄酮。生物类黄酮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改善脂质代谢,从而达到降血脂作用[4]。为了研究联合应用钙与生物类黄酮是否比单用钙或者单用生物类黄酮降血脂作用更加明显,我们观察了增加钙、生物类黄酮、加钙生物类黄酮的摄入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T-CHO和TG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健康清洁级雌性4周龄SD大鼠50只,体重(100±10)g。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血样自动分析仪(7600—020,日本HI—TACHI公司)、台式离心机(TGL一16G,上海菲恰尔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YPl0001,上海光正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1.3 药物与试剂 钙片、生物类黄酮、高脂饲料、大鼠高脂饲料(配方:基础饲料粉68.3%,猪油10%,蛋黄粉10%,蔗糖10%,胆固醇1%,胆酸钠0.5%,丙基硫氧嘧啶0.2%)。 胆固醇试剂盒(TCH,20150401)、甘油三酯试剂盒(TG,20150401)均购于南京建成生化技术有限公司。 2.方法 2.1动物分组 SD大鼠于长沙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饲料饲养SD大鼠1周以适应环境。随机分组,龙胆紫标记,10只/组。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钙组、生物类黄酮组、加钙生物类黄酮组。自由饮水(室温23℃,相对湿度60%)。 2.2模型制备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建模组大鼠,观察并记录大鼠体重变化,40 天后全身麻醉,尾静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后马上进行血脂测定。建模组大鼠血脂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且有意义,即为造模成功。 2.3给药方法 各组大鼠均采用等体积灌胃给药,容积均为4 mL/kg。在检测血脂达标后停止高脂饲料喂养,开始分别灌胃给药治疗,持续25天。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 2.4观察指标:大鼠血清中的T-CHO、TG。 大鼠血清中的T-CHO、TG水平的检测:取血前12 h大鼠禁食,(乙醚)进行全身麻醉,再进行尾静脉取血,4℃静置后以3000 r/m 离心10min,取出血清,立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法测量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水平。具体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及生化分析仪操作指南。 2.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都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 5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以P<0.05或P<0.01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3.1成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 实验40天后建模组大鼠的血清T-CHO、T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建模组大鼠血清TG、T-CHO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而显示成功建立了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图一,图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