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变化信息提取讲解

土地变化信息提取讲解

土地变化信息提取讲解
土地变化信息提取讲解

遥感实验报告

图1-1

第三步:获取分类模板信息,点击AOI,利用AOI-tools中的多边

形工具绘制某一地类的样区。将画好的耕地AOI添加到模板。

signature editor-edit-add. 重复步骤第三步,在图中采集多个

耕地样本。选择所有耕地样本模板,按merge按纽合并这组分类

模板。合并后将模板取名为耕地。利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做好其

灌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裸地土地覆盖类型模板。如图

1-2:1990年图像的分类信息模板:

图1-2

2006年分类信息模板:

图1-3

第四步:保存分类模板。

2.评价分类模板

第一步:点signature editor-Evaluate-contingency,利用可能性矩阵方法评价分类模板精度。达到90以上即为精度满足要求,否则重

新选择训练样区,再次进行精度评价,直到精度满足。

1990年的模板评价结果:

Classified

Data forest and water forest urban

---------- ---------- ---------- ---------- ----------

forest and 99.83 0.00 1.14 1.66

water 0.00 100.00 0.00 0.00

forest 0.00 0.00 90.90 0.00

urban 0.00 0.00 0.00 98.34

bare land 0.17 0.00 0.00 0.00

formland 0.00 0.00 8.96 0.00

Column Total 604 638 703 602

Reference Data

--------------

Classified

Data bare land formland Row Total

---------- ---------- ---------- ----------

forest and 0.00 0.00 621

water 0.00 0.00 638

forest 0.00 4.88 662

urban 0.00 0.00 592

bare land 100.00 0.00 612

formland 0.00 95.12 648

Column Total 611 615 3773

----- End of Error Matrix -----

2006年影像的模板评价结果:

3 .执行监督分类

打开Classifier-surpervise classification,选择分类决策规

则,进行监督分类。1990年的结果如图1-4:

图1-4

2006年的结果如图1-5:

图1-5

(二)分类后处理

1.去噪:去噪声,interpreter-gis analysis,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

择neighborhood,1990年结果如图2-1:

图2-1

2006年的结果如图2-2:

图2-2

2.分类重编码

分类重编码主要是针对之前非监督分类结果不理想的一种修

正,可以将同种用地类型但属于不同类别的类合并在一起,具

体操作如下:点击ERDAS图标面板工具条下的interpreter

图标,选择 GIS Analysis /下的Recode命令,打开Recode

对话框:1990年的结果如图2-3:

图2-3

2006年的结果如图2-4:

图2-4

(三)分类精度评价

1. ERDAS 图标面板工具条:点击Classifier 图标→Classification菜单

→选择Accuracy Assessment菜单项→打开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

第二步:打开分类专题图像 Accuracy Assessment 对话框菜单条:File→Open →打开Classified Image对话框→在Classified Image对话框中确定与视窗中对应的分类专题图像→OK(封闭Classified Image对话框)→返回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

第三步:将原始图像视窗与精度评估视窗相连接 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工具条:点击Select Viewer图标(或菜单条:选择View 菜单的Select Viewer)→将光标在显示有原始图像的视窗中点击一下→原始图像视窗与精度评估视窗相连接。

第四步:在精度评价对话框中设置随机点的色彩 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菜单条View →Change Colors菜单项→打开Change color面板

→在Points with no Reference确定没有真实参考值的点的颜色→在Points with Reference确定有真实参考值的点的颜色→OK(执行参数设置)→返回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如图3-1:

图3-1

第六步:产生随机点本步操纵将在分类图像中产生一些随机点,随机点产生之后,需要用户给出随机点的实际种别。然后,随机点的实际种别与在分类图像的种别将进行比较。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Edit →Create/Add Random Points →打开Add Random Points对话框。→在search Count 中输进1024 →在Number of Points中输进20 →在Distribution Parameters选择Random单选框→OK(按照参数设置产主随机点)→返回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可以看到在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的数据表中出现了10个比较点,每个点都有点号、X\Y坐标值、 Class、 Reference 等字段,其中点号、 X/Y坐标值字段是有属性值的。说明:

在Add Random Point对话框中, search Count是指确定随机点过程中使用的最多分析像元数,当然这个数目一般都比Number of Point大很多,Number of Points设为20说明是产生20个随机点,假如是做一个正式的分类评价,必须产生20个以上的随机点。选择Random意味着将产主尽对随机的点位,而不使用任何强制性规则。Equalized Random是指每个类将具有同等数目的比较点。stratified Random是指点数与种别涉及的像元数成比例,但选择该复选框后可以确定一个最小点数(选择Use Minimum Points),以保证小种别也有足够的分析点。如图3-2:

图3-2

第六步:显随机点及其种别 Accuracy Assessment对话框:→View. →Show All(所有随机点均以第五步年设置的颜色显示在视窗中) →Edit→Show Class Values(各点的种别名出现在数据表的class字段中)如图3-5:

第八步:输进参考点的实际种别值 Accuracy Assessment 对话框:→在数据表的Reference字段输进各个随机点的实际种别值(只不要输进参考点的实际分类值,它在视窗中的色彩就变为第五步设置的Point With Reference颜色得到1990年影像的分类精度评价是:

APPA (K^) STATISTICS

---------------------

Overall Kappa Statistics = 0.7917

Conditional Kappa for each Category.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来稿日期:1998210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王秀兰 包玉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 1 引言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属性和生物物理属性,而土地利用则指土地的使用状况第18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 .1M ar .,1999

信息提取与概括

201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2《语言表达三》 信息提取与概括 ) 重庆商报讯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采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摄影爱好者。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就是以重庆江河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美的作品,都可以参赛。即日起至8月31日止,摄影爱好者可以发送相关重庆江河的摄影、摄像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今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与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答案】6.(4分)标题:“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中心事件2分,表述规范2分) 【重庆市B卷】7.综合性学习(11分) 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为解决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2015年6月,重庆市政府启动了“暖冬计划”。该计划实施范围就是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校与公办幼儿园,涉及21个区县995所学校,受益学生21万余名。主要措施包括购置安装油灯、碳晶墙暖电热饭、电烤炉、暖风机、硅晶电热膜等取暖设备,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安装空调,不宜安装取暖设备的学校提供御寒所需衣服、鞋子、手套等物资。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投入8700多万元,为山区农村学生创造出安心学习的温暖环境。学生张薇说:“现在教室安了油灯,像春天一样温暖。冬天再也不用提火盆上学了,手也不长冻疮了!” 材料二:“暖冬计划”实施后,孩子们出于好奇,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地去触摸取暖片,很容易烫伤手或触电。老师一方面要担心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担心取暖设备的保护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简要介绍什么就是“暖冬计划”。(50字以内)(4分) “暖冬计划”指 【答案】7.⑴(4分)“暖冬计划”指重庆市政府为山区高海拔地区的中小学与公办幼儿园安装取暖设备或提供御寒物资,确保学生温暖过冬的计划。 【福建省龙岩市】5.综合性学习(9分) 某语言学者对闽西方言的使用与保护问题作了一个摸排调查。下面就是她收集到的零碎资料,请分析、梳理与整合这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少漫画) 材料二:有位老华侨回到阔别已久的龙岩,熟悉的乡音,绵绵的乡情,使她情不自禁与诗一首:少小离家古稀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发小相见喜相泣,一曲山歌丝竹醉。 材料三: 学生:“老师,为什么我感觉这首诗不压韵呢?” 老师用客家话朗诵了一遍,说:“这下您感觉押韵了不?” “感觉到了,很好听!” “方言就是我们祖先的声音,就是声音的活化石,最能体现古诗词的韵味,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变化信息提取讲解

遥感实验报告

图1-1 第三步:获取分类模板信息,点击AOI,利用AOI-tools中的多边 形工具绘制某一地类的样区。将画好的耕地AOI添加到模板。 signature editor-edit-add. 重复步骤第三步,在图中采集多个 耕地样本。选择所有耕地样本模板,按merge按纽合并这组分类 模板。合并后将模板取名为耕地。利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做好其 灌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裸地土地覆盖类型模板。如图 1-2:1990年图像的分类信息模板: 图1-2 2006年分类信息模板: 图1-3 第四步:保存分类模板。 2.评价分类模板 第一步:点signature editor-Evaluate-contingency,利用可能性矩阵方法评价分类模板精度。达到90以上即为精度满足要求,否则重 新选择训练样区,再次进行精度评价,直到精度满足。 1990年的模板评价结果: Classified Data forest and water forest urban ---------- ---------- ---------- ---------- ---------- forest and 99.83 0.00 1.14 1.66 water 0.00 100.00 0.00 0.00 forest 0.00 0.00 90.90 0.00 urban 0.00 0.00 0.00 98.34

bare land 0.17 0.00 0.00 0.00 formland 0.00 0.00 8.96 0.00 Column Total 604 638 703 602 Reference Data -------------- Classified Data bare land formland Row Total ---------- ---------- ---------- ---------- forest and 0.00 0.00 621 water 0.00 0.00 638 forest 0.00 4.88 662 urban 0.00 0.00 592 bare land 100.00 0.00 612 formland 0.00 95.12 648 Column Total 611 615 3773 ----- End of Error Matrix ----- 2006年影像的模板评价结果: 3 .执行监督分类 打开Classifier-surpervise classification,选择分类决策规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201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8代替GBT21010-2007)

精彩文档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17 代替GB/T21010-2007 2017年11月1日发布、实施 一级类 二级类 含 义 类别编码 类别名称 类别编码 类别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0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0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家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枝、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0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02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03 橡胶园* 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0204 其他园地* 指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01 乔木林地* 指乔木郁闭度≥0.2的林地,不包括森林沼泽 0302 竹林地* 指生长竹类植物,郁闭度≥0.2的林地 0303 红树林地* 指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0304 森林沼泽* 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5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不包括灌丛沼泽 0306 灌丛沼泽* 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7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圊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实施禁牧措施的草地,不包括沼泽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放牧的草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 实验内容 金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金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 实验方案 4. 数据预处理 4.1 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金华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 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 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 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土地利用变化。本文分析了四 川省南江县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试图建立建立符合 各区地质条件的土地利用模式。针对不同地质条件,认为南部白垩系、侏罗系倾 斜式单面低山和侵蚀台坎状窄谷低山紫色土适合开展种植和养殖;中部侏罗系、 三叠系单面低、中山紫色土黄壤适合发展以林地为主的多经济作物;北部三叠系、震旦系、寒武系、中山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可开展林牧作业。 关键词:南江县;地质条件;LUCC;动态变化 LUCC study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Nanjiang district, Sichuan Province Qu Shaodong, LiYanan, XiongYufei (1.Ins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2.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3.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land use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in Nan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land use model that meet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each reg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urple soil of Cretaceous and Jurassic tilted single-sided low mountains and eroded terrace like narrow valley low mountains in the south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and breeding; the yellow soil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single-sided low and middle mountain purple soil in the middle i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multi economic crops dominated by forest land; the limestone of yellow brown soil of Triassic, Sinian, Cambrian and middle mountain yellow soil in the north can be used for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Keywords: Nanjiang district; Geologicalcondition; LUCC; Dynamic change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利用和变化,这也是全球变化的主因之一[1]。自从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与“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机会(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计划(LUCC)”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该项研究的不 断深入和发展,LUCC研究的热点逐渐转化为区域和局地土地利用变化[2]。在土 地利用开发的调控过程中,地质背景可以作为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的依据。它涵 盖与土地利用、开发有关的所有地质特征及有关问题,包括沉积特征、土地特性、母岩组成、地形地貌、地球化学、水文水资源、地质构造及其他因素等。所以,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被有关或有影响的所有与地址相关 的因素(组成)以及内外地质作用,我们都可以认定位地质背景[3]。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我国开展了大量区域土地利 用变化的科研项目,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四川东北部地区, 较少开展该项工作。目前在该地区开展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遥感 影像解译,政府调研报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开展相关空间和数量分析,很少有 结合地质背景条件开展相关工作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4-7]。因此本文拟对川东 北南江县开展地质背景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该项研究可以为当地和其他 类似地区LUCC研究和政府制定土地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区及地质背景

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练习题解析

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练习题解析(一) 基础测试 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5月28日,新宁广场公共停车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这个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8. 47亿元的综合改造项目将于明年完工,届时,新宁广场及周边地区停车难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 据了解,新宁广场综合停车场项目位于新宁广场北侧地下,建设容包括广场改造、地下停车场、地下车行通道、人行过街通道、商业区、人防工程及未来轻轨站点预留等。停车场项目工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地下停车场改造和绿地改造工程,计划将在年完成主体施工,明年6月以前完成绿地改造;第二阶段为通道建设,该建设将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完成。 A、新宁广场停车场工程开工 B、新宁广场公共停车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 C、新宁广场公共停车场综合改造工程5月28日开工 D、新宁广场停车场项目工期将分为两个阶段完成 2.概括下面语段容。(不超过15个字) 对于胸怀大志的创业者,世博会的滋养和熏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18岁的诺贝尔参观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对科学的向往压倒了对文学的迷恋;布鲁奈尔和鲁赛尔就是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结识后,敲定了建造“大”号巨轮的方案;从斯德哥尔摩赶到费城参加1876年世博会的安德鲁受到美国飞行家怀斯的启蒙,成了瑞典热气球航行的‘先驱;幼年的福特因随父亲参加1876年费城世博会而爱上机械,1893年他专程奔赴芝加哥世博会并见到戴姆勒的汽车后,激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灵感。 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容。 本报讯多年来,交通拥堵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月28日,记者从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0年将加快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交通拥堵现象也有望得到改观。 2010年将全面推进城市中心区、三滩地区以及安宁新城区、榆中东城区、西

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综述 20151101002

基于遥感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综述 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科学家和政策决策者所共同关注的重大焦点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过去 100 a)(1906~2005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74℃,而最近 50 a的升温速率几乎是接近过去 100 a 升温速率的两倍。冰川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被视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升温已导致全球大多数冰川在过去 100 多年里处于退缩状态,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呈加速退缩态势[1,2]。尽管大量的冰储存于两极冰盖中,但山地冰川和冰帽的储量损失在过去几十年和未来一个世纪对海平面上升、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可获取性均有重要影响[3-5]。 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蕴藏着世界上两极之外最大的冰雪储量,被称为“第三极”,该区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变化不仅影响到周边地区十个国家的15亿人口的农业、发电等生产活动的水资源供应[3, 6, 7],而且会引发区域乃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8],从而使其成为国际冰川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此外,青藏高原很多内陆湖泊近期水位上涨、湖泊面积增大导致草场淹没以及冰湖溃决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对周边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及农牧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9]。 因此,监测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更加清楚地认识该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及时提供湖泊水量变化信息,制定当地农牧民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冰川监测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冰川变化监测提供有益借鉴。 一、传统野外监测 传统的冰川观测主要基于野外实地考察,开展较早。世界上很多地区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系统地观测冰川与冰盖的变化[10]。1930s 之前一直依靠实测冰川末端的变化或对比小冰期冰碛物的位置获得冰川变化的信息,1940s 后期开始了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截止到 2008 年全球已获取了 1803 条冰川自19 世纪后期的冰川长度变化和 226 条冰川过去 60 年内的物质平衡观测结果[10],分别占 1970s 估计的全球冰川总数 160000条[11]的 1.1%和 0.1%,观测数量很有限。我国冰川研究事业开创于1958年祁连山冰川考察[11],截止到 2007 年,基于野外考察共有 27 条冰川的长度变化和 5 条冰川的物质平衡的较长时间观测记录[12],分别为我国冰川总数46377[13]条的 0.06%和 0.01%,远低于前述全球尺度的相应观测比例,且没有一条位于我国冰川分布中心之一的喀喇昆仑地区。实地观测通常在容易到达、安全且不是太大的冰川进行,不能代表所有冰川的规模、海拔分布、坡度和朝向。所以,仅靠少数野外考察资料很难反映全球或区域尺度冰川变化的空间特征,所获得的冰川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结论也难免存在局限性。 二、冰川面积变化遥感监测 遥感观测可以在瞬时获取较大范围的地面综合信息,适合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冰川变化进行长期而持续的监测,早期主要进行面积变化遥感研究。1940s 以后,人们可以借助于航空摄影技术测绘冰川末端位置[14]。1970s 之后,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观测精度的提高,陆地资源系列卫星(Landsat MSS、TM 和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实验容 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实验方案 4.数据预处理 4.1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1.(?浙江省湖州市)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材料】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武汉硚口区街头唱了十几年《生日快乐》的洒水车,开始改唱起《歌唱祖国》等红歌;河南师范大学把红歌请进了食堂,学生们在食堂里一边听红歌,一边进餐;井冈山兴建丁一座“红歌广场”,掀起了红歌传唱的热潮;湖州开展了“走进美丽乡村,唱响经典红歇”话动;革命圣地延安、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多个城市也都开展了百万群众唱红歌活动。 【答案】能围绕材料进行概括,语意完整。(能概括出“全国各地”,得1分;能概括出“唱红歌”,得1分;意思对即可)示例l:(为迎接建党90华诞,)全国各地开展唱红歌活动。示例2:红歌唱响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2.(?浙江省杭州市) 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3个字。(3分) 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一直是个谜,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经考证,佛罗伦萨市中心的一家修道院遗址是其原型的安息之地。意大利考古学家目前宣布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的骸骨。 考古学家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测定骨头年代,筛选出与《蒙娜丽莎》原型去世时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其子女们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这样,将找到的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通过电脑整合出《蒙娜丽莎》原型的面部图像,就能复原那让世人着迷的神秘微笑。 【答案】意大利考古学家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骸骨,复原其神秘微笑。(3分,三个要点各1分) 3.(?四川省资阳市) 阅读下边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材料一】据报道: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下午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后调整为9.0级)。地震引起东京多处建筑物摇晃,引发10米高的海啸,并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受损。15号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使压力控制池遭到损坏。反应堆散发出的辐射量超标万倍,截至目前已发现大约190人遭受核辐射污染。 【材料二】新华网东京4月21日电日本警察厅说,截至当地时间21日18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133人死亡,13346人失踪。在大地震及其余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房屋超过30万栋。

30年来国人获取信息方式变化大

耳朵、眼睛到手指——30年来国人获取信息方式变化大 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上网……耳朵听,眼睛看,动手搜索……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听来的” “记得那天正在县里参加一个会议,晚上我住在县委招待所。第二天清晨6点半,外面的大喇叭播出了三中全会公报,我立即披衣起身,跑到寒风中,仔细听了起来。”1978年秋冬之交,在安徽阜阳地区带头推行了包产到组的金溯这样回忆当初那段岁月。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和金溯有着类似的记 忆。在中国人当时的生活中,信息的获取,基本要 通过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大喇叭”的广播。20世纪 70年代,大喇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走进了广大中国 人的生活。从中央到地方,喇叭是传达最新信息至 关重要的工具。在当时,尤其在广大农村,村村寨 寨的大喇叭和家家户户的小喇叭,其地位差不多就 相当于今天的电视。 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谁家有个收音机,那绝对 是令人羡慕的。相对农村而言,收音机是更多城市 居民获取信息的工具。当时的中国音响产品只有收音机一种,在形式上只有电子管和半导体之分。其用途主要是听听天气预报和新闻广播,当然还有戏曲,因此收音机也被广泛地叫做“戏匣子”。时至今日,虽然电视、互联网已经十分普及,但还有许多人依旧钟爱“戏匣子”,特别是老年人,也许,是对过去那段岁月的怀念吧。 如今,收听电台节目的工具除了“戏匣子”,还多了车载广播和网络广播等新鲜事物。当然,人们从五花八门的电台中所能获取的信息也远远不只天气预报和新闻了。 “读到的” “知道改革开放这个消息,是看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说中国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意思是不管黑猫还是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 猫。当时,我们年轻人很震撼。”如今已是重 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工人村社区居委会主 任的叶红英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知道改革开 放时的情况。 和广播一样,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纸 也是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当时报纸上有关“能人”的报道。当 时,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在追求致富的 农民中涌现出各种专业户和经济“能人”。报纸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信息提取与概括》教学设计

信息提取与概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从新闻类、说明类、议论类语段中按要求提取主要信息。 3.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从新闻类、说明类、议论类语段中按要求提取主要信息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二、揭示课标要求 关于提取与概括题考点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 1、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2017年重庆考试说明》: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等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三、答题指导 常见题型: 1、新闻类信息提炼题。:用一句话概括新闻、概括一下新闻的 主要内容、为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 2、语段类信息提炼题。:记叙文语段、说明文语段、议论文语段 题型一:新闻类 【答题方法】 1、(2015年重庆B卷)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 重庆日报讯5月18日,记者从重庆出版集团获悉,今年,该集团计划推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抗战记忆——台湾征集图片集》《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东线》等100多种抗战读物。其中,《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以档案文献为主,由档案文献、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组成,用100卷的篇幅第一次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面貌。 答案:重庆出版集团今年计划推出100多种抗战读物 方法: (1)摘取导语摘取导语再压缩 (2)提炼“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提炼要素要整合 (3)注意字数恰当简称省字数 2、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文化单位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法内容的电脑游戏。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一经发现立即查禁、收缴,并依法予以处罚。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活动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活动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研究 陆地与大气在各种时空尺度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界面上的能量、物质和动量交换,从而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中国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华北平原是中国灌溉面积最大的区域。中国西北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而地膜覆盖可以有效抑制土壤的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在西北的应用前景较好。 中国区域这些典型的下垫面变化,通过陆气相互作用,必将对区域气候产生 不可忽略的影响。目前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多关注的是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且没有考虑次网格尺度的信息;模式中的灌溉方案还不够 完善;有关地膜覆盖农田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还没有。 本论文首先分别利用历史三期(1990年、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覆盖度数据来驱动区域气候模式WRF(陆面模块选用Noah),系统模拟研究了中国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进而在WRF耦合的Noah-MP 陆面模块中引入新的动态灌溉方案,并以此模拟研究了华北平原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所引入的新方案考虑了灌溉与地下水的耦合过程以及灌溉对植被的影响作用。 最后在耦合模式WRF/Noah中引入动态灌溉方案的基础上,将地膜参数化方 案引入该模式,分别设计考虑和不考虑地膜覆盖的试验,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地膜覆盖农田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土地利用试验中,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城市地表的不透水性、低空云量等影响地表能

实验 土地变化信息提取

实验二土地变化信息提取 实习目的: 1、熟练掌握土地利用变换信息提取的各种方法; 2、通过实习内容掌握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基本流程(变化信息发现----变化 信息提取----变化信息类型表示); 二、实习准备: 软件准备:ERDAS遥感图像处理系统; 数据准备:石羊河流域:94年和87年两时相TM(Band2-5)数据; 三、实验要求: 1、提取原理 以多时相图像叠合方法为例: 变化区域由于其对应的亮度值的变化,可以在叠合图像上得到清楚的显示。 一般反射率变化越大,对应的亮度值变化也大,可指示对应的地表土地利用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没有变化的地表常显示为灰色调。这种叠合分析方法可以直观的显示两个到三个不同时相的变化区域,便于目视解译,但无法定量地提供变化的类型和大小。 2、伪彩色变化信息结果图 利用87年图像的第五波段、94年图像的第四和第五波段重新融合成一个图像,分别对应用红色、绿色、蓝色来表示,往往由低反射率到高反射率的地表变化(水体到滩涂)显示为青色,而由高反射率到低反射率的地表变化(裸地到耕地)则可显示为黄色。 3、变化信息提取并表示(水体变裸地;植被变裸地;沙地变植被) 4、制图输出 四、变化信息提取方法(至少选用两种): 1、多时相图像叠合方法 2、图像代数变化检测算法(差值/比值) 3、多时相数据主成分分析变化检测 4、分类后对比检测

五、变化结果 1、分析讨论不同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2、利用ArcGIS或者其它软件,将变化信息分层提取,并输出结果图。 3、要求:添加图名(1987—1994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变化信息提取图); 图例(水体变裸地;植被变裸地;沙地变植被);指北针;制图人;制图 时间等常用制图要素 Arcgis使用: 1 打开ARCGIS 2 添加图像叠加的结果图: 右击,选择第一个选项add data(或者直接点击图标) 3新建图层: 点击arccatalog图标 选择新建图层的路径,右击new/shapefile(如下图所示)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作者:于兴修/杨桂山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因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由于LUCC研究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研究己成为两大学科众多学者的共识。“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计划,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一些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启动了各自的LUCC研究项目。中国的许多学者及时跟踪LUCC研究的国际动向,积极开展LUCC研究,也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硕成果。 1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对土地利用研究的历史很长,但以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土地资源调查、分区、分类、规划、评价及开发和管理研究。系统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时问还不长,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一些代表性地区,通过遥感、野外观测与调查统计数据的模型计算与分析,探讨LUCC 过程、驱动机制与环境效应。 1.1 LUCC类型区的选择 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组合,相应地对LUCC的影响也就不同。因而,LUCC研究区域类型的选择就成为LUCC研究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LUCC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两类地区。一类是“热点地区”,即人文和自然驱动力极为活跃的地区。这类地区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可以是目前或过去一段时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的地区;其次,可以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要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第三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环境影响大的地区。在“热点地区”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选择了那些人文因素高度复合的地区,如深圳市、北京市、长江三角洲等。另一类是“脆弱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消耗,各种各样的“脆弱区”不断出现。对这类地区的LUCC 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脆弱性的认识、揭示脆弱区的形成演变机制、揭示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我国的研究者多选择了“生态环境脆弱区”进行LUCC研究,如中国东北样带(内含敉区、农牧交错区、农区、林区)、地处干旱、半干旱过度带的榆林地区等。 1.2 LUCC驱动力 LUCC深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仍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联。在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如高原、山地),各种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对于受自然因素限制较小的区域(如经济势力雄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则主要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政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LUCC的驱动因子除具空间差异性外,时间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5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表明:近5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并出现了三次明显耕地流失高峰;该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如三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分别与大跃进、沿海开放战略和沿江发展战略的宏观政策背景密不可分;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LUCC机制,不仅要确定驱动因子,还要分析各驱动因子与LUC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