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2 常用相对数指标

3.2 常用相对数指标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222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第01讲血常规检查(一)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两对半) 第四节肝功能检查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 分值少内容多 有难度真功夫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一、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 /L 儿童:(4.2-5.2)×1012/L 成人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110-150g/L 男性:120-16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 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 /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生成减少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

正确使用平均数指标

如何正确使用平均数 标签:研究方法定性定量社会科学2010-05-04 15:19 你会用“平均”吗?前段时间,媒体一直在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2009年住房价格平均增长1.5%,这与我们老百姓大多数人的直觉违背。正好有个毕业的学生在媒体是记者希望谈谈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字的理解!当然,沈老师不想去挑战什么,只是希望做数据分析的人应该能够会用“平均数”!前几天看到一篇好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我经常说:统计不说谎,说谎的人会用平均数!统计不犯错,犯错的是 人! 记得北大的刘德寰老师好像说过:大家记住,平均人不是人! 那么你会用平均数吗?平均、均值、平均数、平均值,average,mean等这些都是我们最常用到的统计量,但是真正要会用平均,并且知道它的适用情景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时候是一种常识!既然是常识,相信国家统计局不应该犯常识性错误,但现实确实有很多人不知道平均的。

所以,你知道均值,或许不知道什么是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其实还有调和平均,还有中位数Median和众数Mode。 什么是平均?简单思考的平均的意义的话,这是一种常识,似乎人人都在用平均。在数据分析的时候更是经常用到平均,平均数。实际上平均具有多种含义的,其适用情景也依赖你研究的对象意义,且采用计算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平均就是一个数值,它应该能够取代你所有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值,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我把某个数值用平均值代替,是否是一个有“代表”的样本,能够得到同样的意义解读! 情景1:如果我讲课有40个同学给老师讲课满意度进行评价,50%的人喜欢得1分,50%人不喜欢得-1分,平均值=0,什么意思?

医学科研方法简答题

1.简述医学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 (1)科研选题:确定所要研究的题目是选题的起点 a.准备工作,文献的阅读 b.科研选题的原则:创新性,先进性,科学型,实用性,可行性 c.研究条件和优势。研究条件:人力、物力、财力 (2)科研设计:是对科学研究具体内容与方法的设计和计划安排,分为专业设计和统计设计。 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来进行的设计,即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定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主要解决科学研究的有用性和独创性,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大小。专业设计的成功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关键。 统计设计:控制误差、改善实验有效性、确定资料分析方法,同时保证展开设计的布局合理性和实验结论的可信性。 (3)实施方法:调查、实验、临床观察 (4)统计分析: A.以正确的方式收集资料 B.描述资料的统计特征 C.统计推断得出正确而结论 (5)总结归纳:需要注意根据已有的数据来推理,按照自己本次研究的范围下结论总结归纳的基本形式:学术论文。 2.医学科研的任务是什么 (1)发现医学中的未知事物和内在规律 (2)寻找医学中已知事物的未知规律 (3)探索生存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联系 (4)开发医学的应用 3.请简要叙述医学科研设计中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来进行的设计,即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订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主要解决科学研究的有用性和独创性,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大小。专业设计的正确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决定因素。 统计设计:是运用统计学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的设计。减少抽样误差和排除系统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间的可比性,确保实验观察内容的合理安排,以便使研究结果进行高效率的统计分析,以最少的实验观察次数(例数)得出相对最优的结果和可靠的结论。主要解决科研的可重复性和经济性问题,是科研结果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保证。 4.简述医学科研中误差的种类和控制方法 答案一:按误差的来源,误差的性质和误差的可控性等划分,主要可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大类,非抽样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过失误差。 抽样误差的控制主要在设计阶段。为了减少抽样误差,必须注意:①力求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②具有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③在抽样时必须随机化。 非抽样误差的控制: ①调查设计阶段: a在调查设计时,首先应正确确定目标总体。 b在调查计划时,应明确定义调查项目,尤其是可能引起混淆的那些调查项目。 c问卷设计时应紧扣调查目的,合理设置调查问题,在众多问题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这也是保证调查质量的重要环节。 d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以保证调查质量。

ATR指标(真实波动幅度均值)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Average True Range真实波动幅度均值 每日指标:ATR 平均真实波幅(ATR) 是J. Welles Wilder Jr 发明的指标,用来测量价格的波动性。A TR 不指示价格的运动方向,只是价格波动的程度或者以点数表示的波动性。他观察到随着趋势的发展,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反应更加强烈,日波幅逐渐增大。同样地,方向不明,在一定的范围盘整时,平均真实波幅最终向上突破通常也指示了价格的突破。 真实波动幅度均值(A TR)是优秀的交易系统设计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称得上是技术指标中的一匹真正的劲马。每一位系统交易者都应当熟悉ATR及其具有的许多有用功能。其众多应用包括:参数设置,入市,止损,获利等,甚至是资金管理中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辅助工具。 ATR是如何计算的?下面我们会简单解释的;如何利用ART设计交易系统?我们随后也会用几个简单例子说明众多方法中的一些。 平均真实波幅是真实波幅的移动平均。 Wilder定义真实波动范围(TR)为以下的最大者: 1、当前的最高减去当前的最低值。 2、当前的最高减去前收盘的绝对值。 3、当前的最低减去前收盘的绝对值。 说明: 真实波动范围最早用在经常跳空的期货市场,这在外汇市场中不常见,但是测量波幅的技术还是适用的。 Wilder然后计算TR的移动平均值(ATR): TR=( A TR(t-1)* (P-1)+ TR(t))/P 其中: P= A TR的周期,t=当前日 如何计算真实波动幅度均值(A TR) 波动幅度:单根K线图最高点和最低点间的距离。(译者将原文用的是条形图改为我们熟悉的K线图)真实波动幅度:是以下三个波动幅度的最大值 1. 当天最高点和最低点间的距离 H-C 2. 前一天收盘价和当天最高价间的距离|REF(C,1)-H|,或 3. 前一天收盘价和当天最低价间的距离|REF(C,1)-L| 当日K线图出现缺口时,真实波动幅度和单根K线的波动幅度是不同的。 真实波动幅度均值就是真实波动幅度的平均值 然而,我们不妨假定在上面的例子中,玉米在两天内的真实波动幅度均值(ATR)是500美元,日元在两天内的真实波动幅度均值(ATR)是2,000美元。如果我们把止损水平设置为1.5倍的A TR(即用ATR表示的止损水平),我们就能在这两个市场使用相同的标准(即1.5倍的ATR),玉米的止损水平会是750美元,日元的止损水平会是3000美元。 现在让我们假定市场条件变了,玉米波动性变的很高,两天之内运动了1000美元;而日元变得很平静,两天之内只运动了1000美元。如果我们还使用以前的用美元数量表示的止损水平,即玉米的止损水平仍然定为750美元,日元的止损水平仍然定为3000美元,那么现在玉米的止损水平定的太近了,而日元的止损水平又定得太远了。然而,用A TR的某一倍数表示的止损水平能适应市场的变化,1.5倍A TR的止损水平将自动调整玉米和日元的止损水平分别为1500美元。用A TR表示的止损水平能自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不会改变原先的止损标准,新情况下的止损标准与以前的止损标准一样,同是1.5倍ATR。 ATR作为市场波动性指标具有的通用性和适应性的使用价值无论怎么肯定都不过分。ATR对于建立坚实的交易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交易系统可能在未来同样有效),而且他们能不加修饰的用于多个市场。使用ATR你可以设计一个既适用于玉米市场,同样也可以在没有任何修改的情况下用于日元市场。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建立一个系统,它不仅在玉米的历史数据测试中表现良好,它同样也很有可能在未来即使玉米市场变化很大的情况下仍然表现良好。 ATR作为一种入场工具的应用示例 入场背景:(记住,入场背景告诉我们不久将会出现交易机会,而入场触发器告诉我们现在入场交易) 波动区间收缩背景:许多技术派已经注意到大幅价格运动往往出现在价格平静的横盘整理之后。通过比较短期ATR和长期ATR可以非常容易的鉴别出价格平静的横盘整理区间,比如当10期ATR小于等于0.75倍50期ATR时,就表明近期市场不寻常的平静。这就是一个背景条件,表明关键的入场时机就在眼前。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高于成人 6月-2岁:5~12×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增加: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2.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 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排斥反应。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红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性:(~)×1012 女性:(~)×1012 新生儿:(6~7)×1012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 造血功能低下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 4.血红蛋白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70-200g/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 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 用药:维生素K,硝酸甘油 减少: 出血:减少程度和红细胞一致 疾病: 血红细胞减少比红细胞减少严重: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红细胞减少比血红细胞减少严重: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5.血小板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100~300)×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生成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

统计学综合指标习题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的( ) A. 97.9% B. 140% C. 10 2.2% D. 2% 2.某月份甲工厂的工人出勤率属于( ) A. 结构相对数 B. 强度相对数 C. 比例相对数 D. 计划完成相对数 3.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 A. 平均指标 B. 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4.受极大值影响较大的平均数是( ) A. 位置平均数 B. 几何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调和平均数 5.若某总体次数分布呈轻微左偏分布,则有( )成立。 A.x > e M >o M B. x o M >e M D. x

A.标志值比较小而次数较多时 B.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小时 C.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多时 D.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相等时 9.已知某市场某种蔬菜早市、午市、晚市的每公斤价格,在早市、午市、晚市的销售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平均价格可采取的平均数形式是()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调和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10.若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则平均数() A.扩大2倍 B.减少到1/3 C.不变 D.不能预期平均值的变化 11.假定各个标志值都减去20个单位,那么平均值就会() A.减少20 B.减少到1/20 C.不变 D.不能预期平均值的变化 12.如果单项式分配数列的各个标志值和它们的频数都缩小到原来的1/2,那么众数() A.缩小到原来的1/2 B.缩小到原来的1/4 C.不变 D.不能预期其变化 13.如果单项式分配数列的各个标志值都增加一倍,而频数均减少一半,那么中位数() A.增加一倍 B.减少一半 C.不变 D.不能预期其变化 14.如果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C.众数 D.中位数 15.计算标准差时,如果从每个变量值中都减去任意数a,计算结果与原标准差相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16.假如把分配数列的频数换成频率,则标准差()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无法确定

常用相对数

常用相对数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 1、率(频率指标):说明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频繁程度)或强度。常已百分率(%)、千分(‰)、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 率= 某现象发生数×100%(或1000 ‰)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 2、构成比(构成指标)说明某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分布,常以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构成比= 某一构成部分的个体数×100% 事物各构成部分个体数的总和 注意 (1)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构成比正常可能说明比重或分布,不能说明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3)在一定的条件下,构成比也可反应率的变化趋势; (4)计算几个率的平均率时,不能直接将几个率相加求其平均率; (5)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率和构成比的对比。 ※发病率※罹患率※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 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 时间分布 地区分布 统计表与统计图 统计表与统计图是表达统计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 统计表是用表格形式,把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统计图是用点、线、面的形式,把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统计表:原则是简单明了。 1、标题 2、标目(纵标目、横标目) 3、线条 4、数字 5、备注。 统计图 统计图有多种,卫生统计统计学中常用的有直条图、构成图、线图、直方图和统计地图。 制图的基本要求是: 1、根据资料的性质分析目的,正确选择适合的图形; 2、要有标题,扼要地说明资料的内容,必要时注明时间、地点,一般写在图的下面。 3、直条图、线图和直方图都有纵轴和横轴。横轴尺度自左而右,纵轴尺度自上而下,数量一律由小到大,并需用等距标明。直条图和直方图纵坐标从0开始,要标明0点,纵横轴应用标目,注明单位。 统计图(续) 4、比较不同事物时,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表示,要附有图例说明。 直条图:用相同宽度的直条长短来表示各相互独立的指标的数值大小。 构成图:用于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比重。 线图:用于表示某现象数量随另一现象而变动的趋势。 直方图:用于表示变量的频繁分布。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正确计算统计平均数 平均数是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与基本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位统计学家曾称:统计学是一门平均数的科学。因此,正确理解、计算、运用统计平均数,是学习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后续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指数、统计评价、序时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关键。 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资料的时间属性不同,分为静态平均与动态平均,前者属于截面数据的平均,即为一般平均数,后者为时间数列的平均,也称序时平均。序时平均是静态平均方法的具体应用。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按其体现原始数据的充分性不同,主要可分为数值平均与位置平均,前者包括算术平均、调和平均、几何平均、平方平均,它们均有简单式与加权式之分,实践中较常用的是算术平均、调和平均与几何平均。后者则指中位数与众数。这些平均方法与公式具有不同的应用场合或应用条件,实践中必须正确选择。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初学者往往无法正确区分这些不同平均方法的应用条件,特别是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的应用条件,从而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与同学们谈谈如何正确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例1]某企业报告期三个车间的职工人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65件、70件,车间日总产量分别为800件、650件、1050件。 要求:计算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 [解题过程]三个车间的职工每人平均日产量=Σm/Σ(m/x) =(800+650+1050)/(800/50+650/65+1050/70) =2500/41=60.98(件/人) [解题说明]本题从公式形式上看,是加权调和平均数。从内容上看,属于“统计平均数的平均数计算”,但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乱套公式。最常见的错误是:选择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以三个车间的日总产量为权数,对三个车间的劳动效率进行算术平均:(50×800+65×650+70×1050)/(800+650+1050) =155750/2500 =62.3 另一类错误是采用简单平均公式计算平均产量,即 (50+65+75)/3=63.33。 出现上述两类错误的根源是: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经济统计中平均数的经济含义。其实,无论资料条件如何,职工人均产量的基本含义永远是:总产量/工人数。因此,本例资料只需要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产量及三个车间的总人数即可。由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知道,总产量已经知道了,为(800+650+1050)=2500,而各车间的职工人数却需要推算。因为各车间的总产量与该车间工人数之比即为该车间的人均产量,所以各车间职工人数应该等于总产量与人均产量之对比,三个车间的职工总人数应该为: (800/50+650/65+1050/70)=41人。

实用卫生统计学全部练习题

实用卫生统计学第1、2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小题,共75分) 题目1 下面有关病人的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 性别 B. 脉搏 C. 血压 D. 年龄 题目2 随着测定次数的增加,正负误差可以相互抵偿,误差的平均值将逐渐趋向于零,是指哪种误差?() A. 系统误差 B. 抽样误差 C. 以上全部的误差 D. 随机测量误差 题目3某护士记录了50名婴儿出生体重的测定结果,小于2500克15人,介于2500克和3999克的有25人,大于4000克的有10人,此资料属于()。 A. 分类变量资料 B. 二分类资料 C. 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题目4

某医院用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治疗结果见下表,请问该资料的类型是?() A. 数值变量资料 B. 分类变量资料 C. 二分类资料 D. 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题目5 测量6名健康男子,获得其血清总胆固醇(mmol/L)的资料是()。 A. 二分类资料 B. 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C. 数值变量资料 D. 分类变量资料 题目6 一组变量值,其大小分别为10,15,11,6,13,24,23,9,其中位数是? A. 13 B. 11 C. 14 D. 12 题目7 某组资料共5例,变量的平方和以及变量的和分别是190和30,则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 A. 6、1.58 B. 38、6.78 C. 6、1.29

D. 6.33、2.5 题目8 正常男子的血铅含量系偏态分布资料,对数变换后的呈正态分布。欲描述血铅含量的平均水平宜用以下哪种指标? A. 原始数据的中位数 B. 原始数据的变异系数 C. 原始数据的算术均数 D. 原始数据的几何均数 题目9 用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下列哪种资料的分布特征? A. 正态分布资料 B. 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C. 负偏态资料 D. 正偏态资料 题目10 关于标准差,下面哪个说法是的? A. 标准差必定大于或等于零 B. 标准差无单位 C. 同一资料的标准差一定比其均数小 D. 标准差可以是负数 题目11 关于变异系数,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统计试题1

第五章统计资料初步描述(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 ①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②不同总体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 ③总体部分数值和总体数值对比 ④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之和和同一总体的单位数对比 2、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中,权数的加权作用表现在()。 ①权数绝对数大小 ②权数相对水平大小 ③权数平均值大小 ④权数总和大小 3、平均数指标反映了同质总体的()。 ①集中趋势②离中趋势③变动趋势④分布特征 4、由相对数指标计算平均数时,应采用()。 ①算术平均法②调和平均法 ③几何平均法④根据所掌握资料而定 5、分配数列各组变量值不变,每组次数均增加2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 ①增加25% ②减少25% ③不变化④无法判断 6、对下列资料计算平均数,适宜于采用几何平均数的是()。 ①对某班同学的测试成绩求平均数②对一种产品的单价求平均数 ③由相对数或平均数求其平均数④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时 7、下列平均数中不受资料中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①算术平均数②调和平均数 ③几何平均数④中位数和众数 8、某企业在基期老职工占60%,在报告期准备招收一批青年工人,估计新职工所占比重将比基期增加20%,假定老职工和新职工工资水平不变,则全厂职工总平均工资将如何变化()。 ①降低②不变 ③提高④无法决断 9、一班和二班《统计学》平均测试成绩分别为78.6分和83.3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9.5 分和11.9分,可以判断()。 ①一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②二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③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有相同代表性 ④无法判断 10、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 ①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②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③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④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11、由总体中两个极端数值大小决定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①极差②平均差③标准差④方差 12、平均差和标准差属于()。

统计学综合指标习题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的() A.97.9% B.140% C.102.2% D.2% 2.某月份甲工厂的工人出勤率属于() A.结构相对数 B.强度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计划完成相对数 3.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4.受极大值影响较大的平均数是() A.位置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调和平均数 5.若某总体次数分布呈轻微左偏分布,则有()成立。 xMM > >A.oe xMM C. >eo xMM D. <

9.已知某市场某种蔬菜早市、午市、晚市的每公斤价格,在早市、午市、晚市的销售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平均价格可采取的平均数形式是()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调和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10.若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则平均数() A.扩大2倍 B.减少到1/3 C.不变 D.不能预期平均值的变化 11.假定各个标志值都减去20个单位,那么平均值就会() A.减少20 B.减少到1/20 C.不变 D.不能预期平均值的变化 12.如果单项式分配数列的各个标志值和它们的频数都缩小到原来的1/2,那么众数() A.缩小到原来的1/2 B.缩小到原来的1/4 C.不变 D.不能预期其变化 13.如果单项式分配数列的各个标志值都增加一倍,而频数均减少一半,那么中位数() A.增加一倍 B.减少一半 C.不变 D.不能预期其变化 14.如果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C.众数 D.中位数 15.计算标准差时,如果从每个变量值中都减去任意数a,计算结果与原标准差相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16.假如把分配数列的频数换成频率,则标准差() A.减少 2 B.增加 C.不变 D.无法确定 17.标准差与平均差的区别主要在于() A.意义不同

住院医师培训课程-常用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1

1、两组数据中的每个变量值减去同一常数后做两个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 *c ? A.t值变小 ? B.t值变大 ? C.t值不变 ? D.t值变小或变大 2、作单组样本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时,正确的理解是() *c ? A.A.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 B.B.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小 ? C.C.统计量t越大,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相等 ? D.D.P值就是αa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用于() * ? A.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 B.比较各个区组间的样本均数有无差别 ? C.比较各个区组间的总体均数有无差别 ? D.比较各个处理组间的样本均数有无差别 4、各组数据方差不齐时,可以做() *D ? A.近似检验 ? B.秩和检验 ? C.数据转换 ? D.ABC均可 5、第I类错误的概念是() *D ? A.H0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H0 ? B.H0是对的,统计检验的结果未拒绝H0 ? C.H0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H0 ?

6、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B ? A.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数量的观察单位数或观察次数 ? 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成代替率 ? C.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 D.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 7、配对计量资料进行假设检验时() *Dd ? A.仅能用配对t检验 ? B.仅能用成组t检验 ? C.仅能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 D.用配比t检验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均可 8、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是() *A ? A.计量资料非参数统计的 ? B.正态性 ? C.随机性 ? D.方差齐性 9、设配对设计资料的变量为X1与X2,则配对设计的符号的秩检验() *B ? A.把X1与X2的差数军队之从小到大编秩,排好后秩次保持原差数的正负号 ? B.把X1与X2的差数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秩次不保存正负号 ? C.把X1与X2综合按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 ? D.把X1与X2的差数从小到大编秩 10、对于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B ? A.对于配对设计资料应作配对t检验,如果作成组t检验,不但不合理,而且平均起来统计效率降低 ? B.成组设计的资料用配对t检验,不但合理,而且平均起来可以提高统计效率 ? C.成组设计的资料,无法用配对t配对t检验 ?

常用统计术语

一、常用统计术语 1、三次产业: 我国的划分规定是:农、林、牧、渔为第一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为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为第三产业。 2、三驾马车: 从统计的角度来说,完整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是指支出法GDP核算中的: A、最终消费支出(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 B、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C、产品和服务出口 3、三上企业: A、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B、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 C、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的企业。 4、循环经济: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咸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学规律。 5、绿色GDP: 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后得出的结果,反映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 人类的经济活动通常产生着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A、一方面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B、另一方面又消耗或破坏资源环境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下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因此是不完整的、有局限性的。绿色GDP的提出,是为弥补GDP的缺陷,以提醒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资源环境的保护。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6、T&D:直译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系统性、创造性活动。 T&D经费支出额是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它费用支出。T&D经费支出和T&D人员投入,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是提高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7、现行价格:也称当年价格,简称现价,是指报告期的市场价格,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总量指标,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 因此,当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 8、可比价格:指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是为了进行历史数据对比或者计算一个较长时期内价值量指针的增长速度而使用的价格。其作用是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固定时期(或时点)的价格(不变价格) 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常用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1)

正确答案错误答案 1.从同一总体抽样,则样本标准差() A随着样本含量增大而增大 B样本含量增大而标准差不变 C随着样本含量减少而减少 D随着样本含量增大而减小 2.用图表示某地区近30年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动态发展速度情况,宜绘制() A普通线性图 B.直方图 C.百分条图 D.半对数线图。 3.均数与标准误的关系() A.均数越大,标准误越大 B.均数越大,标准误越小 C标准误越小,用均数推测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E标准误越大,用均数推测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度量一组自变量与应变量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是() A.负相关系数 B.决定系数 C.偏相关系数 D.偏回归系数 5.变异系数cv的数值() A.一定大于1 B.一定小于1 C.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D.一定小于标准差。 6.在样本量为n,自变量个数为3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中,回归变异和剩余变异的

自由度分别为() A. 3和n-3 B. 3和n-4 C. 2和n-2 D. 2和n-3 7.比较某地区解放以来三种病的发病率在各个年度的发展速度,应该绘制() A.半对数线图 B.圆图 C.直方图 D.普通线图 8.在同一总体中随机抽取多个样本,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95%的可信区间,则估计精 密度高的是() A.均数小的样本 B.标准差小的样本 C.标准误大的样本 D.标准误小的样本 9.均数的标准误反映了() A.个体的变异程度 B.集中趋势的位置 C.指标的分布规律 D.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10.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可靠性大小的指标是() A.标准差 B.标准误 C.方差 D.变异系数 11.表示血清抗体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l09/L 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l%)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平均数统计方法

一平均数统计方法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以及预测等方面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先进的方法之一,而统计平均数是社会经济统计分析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统计数据。在统计调查报告和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平均数是常见的统计数据,用以显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和均衡状态。但在实际中,由于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不够,计算结果不准确,不科学,掩藏了事物的本质,引起人们对平均数应用的质疑,对平均数乃至统计数据和方法信任危机的现象。 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通过平均将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表现的差异抽象化,用一个数值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遇到各样的数字谎言,陷入数字陷阱,这就涉及有关统计指标真实性问题,比如统计平均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统计数据。在统计调查报告和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平均数是常见的统计数据,用以显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和均衡状态。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通过平均将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表现的差异抽象化,用一个数值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不同平均数适合不同的场合。算术平均数受所有数据的影响, 且要求数据与单位要一一对应。调和平均数在经济分析中常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 二者应用于不同形式的资料上。几何平均数应用在比率的平均数的求解上, 并要求各比率乘积有意义。中位数是居中的数值,能够反映总体标志值的一般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当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时,众数可作为最为合理的代表值。平均数可以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一般水平,显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均衡状态,表明事件现象共性特征,比如,人均居住面积、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发展速度等。但由于人们对平均数特别是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范围和指标含义理解不够,常出现计算不准确和不科学,引起对平均数的质疑和不信任。例如,多年以来我国一直用“人均居住面积”来反映居民居住的一般水平,这个指标是根据所有人居住面积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如果我们不对居住面积的分布进行分析而得出这个值就得出我国居民居住的水平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有报道说,我国居民的居住水平有很大提高,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扬慎(2001)说:“人均居住面积反映居民的住房的水平很不科学,当官的、有钱的住的是大房子,甚至几处,可职工的住房大部分是几十平米,把官人和富人阶层的住房面积平均到普通百姓的头上,怎么能算住房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平均数受到质疑,人们认为平均数掩盖了居民居住的真实水平。 平均数是反映总体集中性, 反映一般水平即大部分单位的水平的指标,但此时确实掩盖了事物的真实,人均居住面积、职工平均工资分别掩盖了绝大多数职工的居住水平和真实收入。这说明了算术平均数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合适的,不科学的,算术平均数应用上有其局限性。统计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也称为平均指标,是统计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指标,也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见一种统计数据,其重要性在于平均指标的“平均”涵义:它反映了现象分布的集中趋势,代表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既然平均数是若干个体数据的一个代表值,因而与个体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对于反映我国职工工资一般水平的平均工资,也就必然会出现有一部分人的工资高于平均工资,而另外有一部分人的工资低于平均工资,尤其在地区收入、行业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了。这样一来,无论是高于平均工资水平的人,还是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的人,都会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不能真实反映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平均数只是反映了一种共性,尽管平均数来自于众多的个体数据,但它决不等于个体数据,“平均”决不等于“平等”,与“公平”更有不小的距离。看到了算术平均数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应用这样的数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