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中国有个民间笑话,有一个人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家,肚子很饿,他的老婆已经为他做好了馒头。他抓起一个就吃,吃了没饱,再吃一个。随着他一个一个吃下去,直到吃了7个馒头,方才饱了。这时他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一开始就吃这第7个馒头就好了。”在他看来,前面6个馒头都是白吃了。

或许听了这个笑话的人一定会忍俊不禁,被故事中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前面6个馒头垫底,光吃最后一个馒头是不可能吃饱的。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只是个笑话,在经济学家看来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哲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动量。在上文的故事中,馒头的效用依赖于馒头的数量。当馒头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带给人的总效用在逐步增加,但每个馒头所带来的效用的变动量——边际效用却有所不同。虽然这几个馒头的大小、质量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这个人吃的7个馒头中,第1个馒头的效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因为他那个时候最饿,也最需要馒头,吃了它就可以免于被饿坏甚至是饿死。而第2个馒头的作用已经略微减小了,后面吃下去的馒头一个比一个的作用小,最后一个的边际效用已经为零。如果再吃下去,撑坏了肚子撑出病来,就会引起总效用下降,那个馒头的边际效用就是负值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事物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发生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作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受到农民往这块地施加肥料的影响,也就是,产量随着施肥量而变化。农民刚开始开垦土地时,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一次向土地施肥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施肥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是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但增加的速度却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开始转为递减。如果再施下去,土地的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

限,此时边际产量就是零了。此时施肥与不施肥结果一样,即打出的粮食产量都是一样的。如果施肥量超过这个界限,肥料会侵蚀庄稼本身,使总产量转而减少,此时它的边际产量就是负数了。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的是边际效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所运用的就是“边际量”的概念。一般而言,任何商品(或生产要素)所带给人们的边际效用(边际量)总是递减的。当然,也有一些边际量是递增的,或者多变的。“边际量”的引入,是经济学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边际革命。边际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边际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延续了二三十年,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他们在19世纪70年初先后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并不约而同地讨论了同一个问题,即价值由什么决定。

边际革命包含着两项重要内容,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在杰文斯看来,价值由“最后效用”决定,门格尔认为价值由“最小重要的用途”决定,瓦尔拉指出价值由“最后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这也就是说在这些经济学家们的代表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边际效用”这一概念,但他们都认为价值是由物品的最终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以物的最终效用去衡量物品的价值,这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19世纪80年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他的《资本实证论》中,讲了一个边际量的故事。他说,假如一个农民收获了5袋谷物,他的生活和幸福与这5袋谷物密切相关,这个农民要按照重要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安排这5袋谷物的用途。虽然这5袋谷物重量和品质都一样,但每袋谷物对他的意义有所不同。

第1袋,用于填饱肚子,这个对他而言最重要。

第2袋,还是用于吃,多吃可以增强体力强壮身体。

第3袋,用于饲养禽畜,以便可以吃肉,改善生活。

第4袋,用于酿酒,酒对该农民而言是一种美味,他喜欢喝酒,但是喝酒没有吃肉重要。

第5袋,用于饲养鹦鹉,鹦鹉可以为他的生活增加乐趣。

我们买东西,不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商品对我们有用,这种有用

是主观上的有用。经济学上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人们买东西消费就是为了效用。

与边际产量递增类似,效用也是递减的。以上文的例子来说,第2袋粮食的效用比第1袋小,第3袋比第2袋小,依此类推,第5袋粮食的效用是最小的。我们看看边际效应是如何决定物品的价值的。还以农民的5袋谷物为例,第1袋谷物对农民的效应最大,如果让他卖出,他要收取最高的价格,例如100元;第2袋对他的效用要小一些,以较低一些的价格卖出,他也能接受,比如80元;以此类推,第3袋是60元,第4袋可接受的最低价格是40元,第5袋是20元。

如果他要出手全部5袋谷物,每一袋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价格是多少呢?是100元,还是80元、60元、40元、20元呢?答案是20元!因此物品的价值是由最后效用决定的。而此时最后一袋谷物的效用是养鹦鹉,此时它的价值只有20元。但问题在于,养鹦鹉的这一袋谷物不是5袋中的特定的一袋,而是其中的任何一袋。所以,当农民有5袋谷物的时候,每一袋的价值只有20元。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个小偷偷走他的一袋谷物,迫使他不得不放弃一种享受。那么,他将首先放弃的是哪种享受呢?毫无疑问,当然是他认为最不重要的,即边际效应最小的那种——他决定不饲养鹦鹉了。

如果他又丢了一袋,他失去的就不只是饲养鹦鹉的效用,而是喝酒的效用了,所以当他有4袋谷物时,每袋谷物的价值就是40元了。以此类推,当有3袋谷物的时候,每袋的价值就是60元。当有两袋的时候,每袋的价值是80元。当只有一袋谷物的时候,每袋的价值就是100元。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由最后一袋的效用决定每袋的价格,而不是5袋的平均价格。

【案例:如何作出选择】

出于职业需要,张小航准备为自己充电,他最近正在考虑是上一个电脑培训班好还是会计培训班好。假设电脑培训班的收费是9000元,会计班收费5000元,两者均是业余时间学习,不考虑时间成本,张小航到底该上哪个培训班呢?

要分析这一问题,就需要使用边际分析法。在考虑一个决策时,重要的是考虑边际量。运用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把从事某一项活动(例如参加培训班)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从这项活动中所得到的收益称为边际收益。如果边

际收益大于(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就可以从事这项活动,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不能从事这项活动。因此张小航只要参加电脑培训班后所增加的收入(即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9000元,参加会计班后所增加的收入(即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5000元,参加这两个班都是有利的。如果参加两个班所增加的收益都大于边际成本,当然是选择大得多的那一个班了。边际分析法告诉我们在作出某种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不是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加量(即边际量),这一点在现实运用中极为重要。

边际效用及其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世界中的许多现象,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但是为什么呢?此时就需要用边际分析来解释了,以钻石与水为例。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空气,据说1个人停止呼吸3分钟就要死亡,水对人类也很重要,一个人若不喝水,3天就要渴死;而一个人只饮水不吃食物,可以坚持7天,至于钻石,一辈子不戴,对生命丝毫没有影响。但是在这4种物品中,为什么钻石的价格最昂贵,食物次之,而水却很便宜,空气则完全不要钱?

按照边际分析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来支付价格的。虽然水对我们每个人的效应很大,但由于它在世界上到处都有,而我们每次对水的需求都是很有限的,因而水的边际效应很小,所以我们只愿对它支付较小的价格,而钻石的数量相对于人对它的需求而言要小得多,它的边际效用最大。同时,从供给方面来说,水的边际成本也很小,钻石的边际成本却很高。因此,不同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它们均衡价格高低的不同。

再如,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个人手上戴着好几个钻石戒指的,却很少看到有人在手上戴两块手表的,这是为什么呢?按照边际分析理论,钻石戒指的效用主要是用来炫耀财富的,多戴一个钻石戒指说明更富有一点。尽管钻石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不过递减得很慢,而手表的效用主要是用于计时的,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得很快。当我们拥有一块手表时就足以掌握时间,第二块手表几乎没用。如果两块手表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还会混淆人的视听。

边际量的概念可以帮人们进行理性的正确决策。作为消费者,你最好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一样的物品,因为它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当你拥有第一双高跟鞋的时候,你觉得足下生辉,当你已经拥有若干双高跟鞋的时候,你再买一双高

跟鞋的钱还不如去买你还没有的其他消费品,因为从它那里你可以得到更大的边际效用。

边际量有时能够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折,如果我们让骆驼负重背稻草,那总有一根稻草会最后把骆驼压垮。当然边际量的大小并不都能精确计算,哲学上有个“秃头悖论”,说如果一个满头秀发的人刚掉下第1根头发的时候,我们不能称他为“秃头”,掉下第2根头发的时候,我们也还不能称他“秃头”,但不至于要到掉下最后一根头发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他“秃头”。那么,到底在掉下第几根头发的时候,他才成为“秃头”呢?

边际量还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边际效用是一种只看现在和未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遇到事情需要决策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例如你周六的晚上要去影院看电影,可是傍晚的时候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两种情况:一是你已经花80元买了一张票,而且不能退票。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电影票,可是票不能转手,也不能退。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去还是不去看电影,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或许我们会认为自己买了票去看的可能大一些,毕竟别人送票不是花的自己的钱。如果你这样说,表明你还没有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这两种情况,对你是否去看电影的决策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看电影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没有差别。因为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这是已经支出并无法收回的成本,晚上不管是不是去看电影,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所以必须从边际效益来考虑,看新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的比较。

在这两种情况下,增加的收益都是看电影所带来的愉悦感,新增加的成本是搭车去影院或淋雨去看电影的成本。如果你觉得搭车的钱不算什么或淋雨不算什么,只要能看电影就很高兴,则不管你是自己买票还是别人送的票,都会去看;反之,则不会去。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不再是买电影票钱的考虑,因为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思想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指出,“边际效用的概念不仅被看做是经济‘工具箱’的一种补充,并且还被看做是经济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革新。”无论如何,理性人的思维方式中必须建立起边际量的概念。

理性人假定原理中决策者的行为分析

理性人假定原理中决策者的行为分析 摘要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人的行为、活动背后总是有想法在支持的,这个想法就是动机,比如人们做事儿总有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也可以理解为“动机”。亚当斯密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将"利己"作为人类活动的动机。理性人假设只是说人倾向于最大化自身的效用。本文将依据理性人假定原理模型,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学现象中大部分决策者行为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理性人假定,决策者,行为分析 一、理性人假定原理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人”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二、理性人假定原理核心 理性人”假设的核心在于——收益分析,一件事如果收入大于成本,就值得去做事;否则就不去做。如果,经济主体面对各种不同的选择,在成本一定

曼昆_微观经济学_原理_第五版_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与应用 1.描写下列每种情况所面临的权衡取舍: A.一个家庭决定是否买一辆新车。 答:如果买新车就要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如:外出旅行,购置新家具;如果不买新车就享受不到驾驶新车外出的方便和舒适。 B.国会议员决定对国家公园支出多少。 答:对国家公园的支出数额大,国家公园的条件可以得到改善,环境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同时,政府可用于交通、邮电等其他公共事业的支出就会减少。 C.一个公司总裁决定是否新开一家工厂。 答:开一家新厂可以扩大企业规模,生产更多的产品。但可能用于企业研发的资金就少了。这样,企业开发新产品、利用新技术的进度可能会减慢。 D.一个教授决定用多少时间备课。 答:教授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自己研究,可能会出更多成果,但备课时间减少影响学生授课质量。 E.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决定是否去读研究生。 答:毕业后参加工作,可即刻获取工资收入;但继续读研究生,能接受更多知识和未来更高收益。 2.你正想决定是否去度假。度假的大部分成本((机票、旅馆、放弃的工资))都用美元来衡量,但度假的收益是心理的。你将如何比较收益与成本呢?? 答:这种心理上的收益可以用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来衡量。对于这个行动前就会作出的既定目标,我们一定有一个为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的成本范围。在这个可以承受的成本范围内,度假如果满足了既定目标,如:放松身心、恢复体力等等,那么,就可以说这次度假的收益至少不小于它的成本。 3.你正计划用星期六去从事业余工作,但一个朋友请你去滑雪。去滑雪的真实成本是什么?现在假设你已计划这天在图书馆学习,这种情况下去滑雪的成本是什么?请解释之。 答:去滑雪的真实成本是周六打工所能赚到的工资,我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工作。如果我本计划这天在图书馆学习,那么去滑雪的成本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获得的知识。 4.你在篮球比赛的赌注中赢了100美元。你可以选择现在花掉它或在利率为55%的银行中存一年。 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答:现在花掉100 美元的机会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105 美元的银行支付(利息+本金)。5.你管理的公司在开发一种新产品过程中已经投资500万美元,但开发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你的销售人员报告说,竞争性产品的进入使你们新产品的预期销售额减少为300万美元。如果完成这项开发还要花费100万美元,你还应该继续进行这项开发吗?为了完成这项开发,你的最高花费应该是多少?? 答:还应该继续这项开发。因为现在它的边际收益是300 万美元,而边际成本是100 万美元。为了完成这项开发我最多能再花300 万美元。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 6.魔力饮料公司的三位经理正在讨论是否要扩大产量。每位经理提出了做出这个决策的一种方法: 哈利:我们应该考查一下我们公司的生产率——每个工人生产的加仑数——将上升还是下降。 罗恩:我们应该考查一下我们的平均成本——每个工人的成本——将上升还是下降。 赫敏:我们应该考查一下多卖一加仑饮料的额外收益,大于还是小于额外的成本。你认为

经济学原理练习答案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合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2、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 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话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巾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干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 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棉利的影响。当一个人小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初级经理人的技能要求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企业的管理层次中,解决“为什么”和“干什么”的问题的是:√ A高层领导 B中层主管 C一线主管 D普通员工 正确答案: A 2. 中层主管是企业中的:√ A决策者 B实施者 C计划组织者 D监督执行者 正确答案: C 3. 无论层级如何,管理者均需具备三种能力,其中不包括的是:√ A专业能力 B服从能力 C人事能力 D决策能力 正确答案: B 4. 对于初级经理人来说,技能要求程度最高的能力是:√ A决策能力 B服从能力 C专业能力

D人事能力 正确答案: C 5. 经理人的管理技能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其中包括自我管理、工作管理和:√ A目标管理 B时间管理 C绩效管理 D人员管理 正确答案: D 6. TWI训练中,注重角色定位的是:√ A工作教导研习 B工作改善研习 C工作安全研习 D工作职责研习 正确答案: D 7. 工作能力很强,但是总找借口和理由推脱的初级管理人又被称为:√ A恐龙型 B小媳妇型 C奴才型 D癞皮狗型 正确答案: A 8. 下列解决“问题猴子”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照看好自己的“猴子” B了解照看自己“猴子”的标准 C将自己的“猴子”甩给别人 D不替下属照看“猴子”

正确答案: C 9. 治疗“年轻主管并发症”的方法是:√ A“问题猴子”管理法 B走中庸之道 C让时间解决一切问题 D认清管理者和领导的区别 正确答案: B 10. 管理者三大力中,占管理能力比例最高的是:√ A领导力 B影响力 C执行力 D传达力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 11. 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人事能力指的就是人际关系能力。√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2. 经理人的三大技能中,属于领导力的是工作管理技能。×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3. 培养管理者执行力的目标是让员工绝对服从,令行禁止。√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4. 相对于管理者注重过程来说,领导更注重方向。√

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 一.决策理论(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Decision Theory) 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 二.决策理论的观点 决策理论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西蒙,其代表作为《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因其在决策理论、决策应用等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决策理论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决策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定了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如果决策失误,组织的资源再丰富、技术再先进,也是无济于事的。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于决策的程序、准则、类型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用“满意标准”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标准”,研究了决策过程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三)强调了决策者的作用。认为组织是决策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强调不仅要注意在决策中应用定量方法、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而且要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三.代表理论 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行政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类。 1.完全理性决策论。 2.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 3.理性组织决策论。 4.现实渐进决策论。 5.非理性决策论。 四.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式。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已经提出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的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效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化选择,即从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在这一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决策分析手段的现代化,人们迫切地希望使决策成为完全理性的和十分科学的事情,因而逐渐地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整套理性决策模式的理论和学说。 理性决策模式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点构成,或者说,它把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步骤,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决策程序理论 (1)发现问题。决策者之所以要进行决策,首先是因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面对一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 (2)提出目标。理性决策模式理论假设作为决策主体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他根据自己的目的或价值观,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或组合。 (3)设计方案。决策者将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一一列举出来,以供备用。

关于有限理性等理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有限理性等理性问题的探讨 【摘要】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是对西方传统经济学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对现实存在的一次回归。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有限理性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序数研究有限理性,并对有限理性进行层级划分和等理性探讨。文中采用类比、归纳等方法来论证笔者的猜想,使观点有据可依,也为有限理性的研究寻找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有限理性层级有限理性等理性曲线 一、有限理性概述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换言之,要研究现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坚持完全理性的假设,即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自私利己的,都期望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效益。 20世纪40年代,西蒙详细地阐述了有限理性的理论,并指出完全理性的理想化弱点,是脱离现实的存在。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不理性之间的一种理性状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现实理性状态。与完全理性的最优原则相比,有限理性选择了满意原则,即决策不需要穷尽所有备选方案,从中选择最优,而是在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选择一个能让决策者满意,并且能够达到期望的备选方案。

可以肯定一点,有限理性理论虽然与传统经济学坚持的理论格格不入,但其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二、层级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不理性之间,但这个范围过于广泛,并且处于这个范围内的理性状况也存在差异,有趋近于完全理性的有限理性,也有趋近于完全不理性的有限理性。笔者将这种不同理性程度的有限理性状态称为层级有限理性。 根据有限理性理性程度的不同,笔者根据序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有限理性划分为不同层级,假设第一层级的有限理性最为接近完全理性,则可以类似划分出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等等。在层级有限理性模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划分理性层级的标准。本文中,笔者选取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用两个方面来论述层级有限理性,笔者将在下文详细阐述观点。 在不同层级的有限理性状态中,处于同一层级的理性程度相等,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会存在不同的组合达到同一理性层级的现象,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有限理性的等理性。关于有限理性等理性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通过等理性曲线来阐述。 三、基于成本与效益的有限理性层级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在建立有限理性模型后戛然而止,

初级经理人的技能要求考试答案

初级经理人的技能要求关闭 ? ? ? ? 课后测试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6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企业的管理层次中,解决“为什么”和“干什么”的问题的是:√ A 高层领导 B 中层主管 C 一线主管 D 普通员工 正确答案: A 2. 中层主管是企业中的:√ A 决策者 B 实施者 C 计划组织者 D 监督执行者 正确答案: C 3. 无论层级如何,管理者均需具备三种能力,其中不包括的是:× A 专业能力 B 服从能力 C 人事能力 D 决策能力

正确答案: B 4. 对于初级经理人来说,技能要求程度最高的能力是:× A决策能力 B服从能力 C专业能力 D人事能力 正确答案: C 5. 经理人的管理技能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其中包括自我管理、工作管理和:√ A目标管理 B时间管理 C绩效管理 D人员管理 正确答案: D 6. TWI训练中,注重角色定位的是:√ A 工作教导研习 B 工作改善研习 C 工作安全研习 D 工作职责研习 正确答案: D 7. 工作能力很强,但是总找借口和理由推脱的初级管理人又被称为:√ A 恐龙型 B 小媳妇型 C 奴才型 D 癞皮狗型

正确答案: A 8. 下列解决“问题猴子”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照看好自己的“猴子” B了解照看自己“猴子”的标准 C将自己的“猴子”甩给别人 D不替下属照看“猴子” 正确答案: C 9. 治疗“年轻主管并发症”的方法是:× A“问题猴子”管理法 B走中庸之道 C让时间解决一切问题 D认清管理者和领导的区别 正确答案: B 10. 管理者三大力中,占管理能力比例最高的是:√ A 领导力 B 影响力 C 执行力 D 传达力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 11. 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人事能力指的就是人际关系能力。×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2)

全国2018 年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领导科学试卷 课程代码:00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 分) 1.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 和才干实施领导的领导方式是(A) A?家长式的经验领导B?科学领导 C集体领导D?专家式领导 2?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C) A.领导者如何有效领导B?领导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C?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D.领导者如何履行职能 3.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是(B) A.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领导者与环境的关系 D.被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4.领导在布置任务时能晓之以理,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的指挥方式是(D) A.命令 B.示范C压制D?说服 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C) A.民主集中制 B.中央集权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6?单方案选择在决策学中被称为(B) A.布里丹选择 B.霍布森选择 C?阿利森选择 D.伊斯顿选择 7.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决策模式是(A) A.理性决策模式 B.渐进决策模式 C综合决策模式D.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8.在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现原有决策有重大失误、决策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决 策目标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一种决策称为(D) A.风险决策 B.追踪决策 C经验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9.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系统是(B) A.决策信息系统 B.决策中枢系统 C.决策智囊系统 D.决策监督系统 10.危机决策也称为(C) A.风险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非常规决策 D.有限理性决策 1 1 .从事理论研究并对某一理论观点、体系有所创造和贡献的人被称为(D) A.实践型人才 B.创造型人才 C组织型人才 D.理论型人才 12.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给予适当的职位,这属于人才使用原则中的(A) A.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C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D.合理流动,适才所用的原则 13.人才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考德、考能、考勤、考绩和考廉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 (C) A.考德和考能 B.考能和考勤 C.考绩和考廉 D.考能和考绩 14.居于领导者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首位的是(A) A.理论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经理人管理工具与方法作业1

班级:2010秋MBA一班姓名:王凤维学号:105510921 经理人管理工具与方法(人员素质测评方法部分) 作业题目: 联系你自己的人格自评和测评结果(要有具体的测评根据)谈评定与测量的区别;你的评定和测量结果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答案: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基本素质包括能力、兴趣、性格等进行的测量和评定活动。或者说, 人员素质测评就是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个人稳定的素质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能力因素、动力因素和个人风格因素。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的确在人的职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对于人的能力因素、个人风格因素和动力因素进行测量和评价是科学的。 《企业管理能力倾向测验》评价报告、《社会愿望量表》评价报告、《管理者行为风格测验》评价报告分别从个人稳定素质特点主要包括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评定与测量的。测评一词包括了两层含义:“测”是指测量、测试, 是以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分析和测量;“评”是指评价、评定, 是以定性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评价和评定。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社会愿望量表》评价报告,分析评定和测量结果的不同。

数据结果: 量表维度含义说明: 1.权力动机: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获得、巩固和利用权力的内在需求,试 图以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控制环境和牵引对自己有影响的作用力的愿望。 2.回避失败:面对任务情景时存在的一种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 3.争取成功:在面对任务情景时,朝向高标准,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艰苦努力,希望获得优秀成绩的愿望。 4.风险决策:面对不确定情景时,敢于承担风险,驾奴情景并进行决策的倾向 性。 5.亲和动机: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建立亲密关系的 需要。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中国有个民间笑话,有一个人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家,肚子很饿,他的老婆已经为他做好了馒头。他抓起一个就吃,吃了没饱,再吃一个。随着他一个一个吃下去,直到吃了7个馒头,方才饱了。这时他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一开始就吃这第7个馒头就好了。”在他看来,前面6个馒头都是白吃了。 或许听了这个笑话的人一定会忍俊不禁,被故事中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前面6个馒头垫底,光吃最后一个馒头是不可能吃饱的。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只是个笑话,在经济学家看来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哲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动量。在上文的故事中,馒头的效用依赖于馒头的数量。当馒头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带给人的总效用在逐步增加,但每个馒头所带来的效用的变动量——边际效用却有所不同。虽然这几个馒头的大小、质量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这个人吃的7个馒头中,第1个馒头的效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因为他那个时候最饿,也最需要馒头,吃了它就可以免于被饿坏甚至是饿死。而第2个馒头的作用已经略微减小了,后面吃下去的馒头一个比一个的作用小,最后一个的边际效用已经为零。如果再吃下去,撑坏了肚子撑出病来,就会引起总效用下降,那个馒头的边际效用就是负值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事物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发生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作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受到农民往这块地施加肥料的影响,也就是,产量随着施肥量而变化。农民刚开始开垦土地时,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一次向土地施肥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施肥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是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但增加的速度却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开始转为递减。如果再施下去,土地的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第十三讲: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模式,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这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一、生平与著述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 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46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1954年在著名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1960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1963年~1964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968~1969年,林德布洛姆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72~1973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5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现任经济学会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其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 在执教之余,林德布洛姆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要有:《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953年)、《政策分析》(1958年)、《“渐进调适”的科学》(1959年)、《决定的策略—政治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1963年)、《民主和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1965年)、《决策过程》(1968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1977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的科学》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文献。而作为《“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做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艺术奖。 二、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理性决策模式的观点: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在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显而易见,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它深受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指导全部可能的行动,指导哪种行为能得到最

有限理性问题的一个纵深研究

有限理性问题的一个纵深研究 ———访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何大安教授本报记者孙明泉 经济学十分重视效用函数的分析,而一旦联系理性来分析效用函数就产生了分歧。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在完全理性下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在有限理性下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在有限理性下有可能产生效用负值。不仅如此,传统经济学通常将“经济人”理解为一种工具主义意义上的理性者,认为他们具有有序偏好、完备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会选择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是“理性经济人”;而现在,有限理性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问题是:现有的影响较大的分析文献,通常集中在对理性经济人的批评方面,关于“有限”的描述还显得欠缺。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了解到浙江工商大学何大安教授提出了“有限理性存在着一个实现程度”这一命题,并建立了描绘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理论模型,令人耳目一新。日前,记者专程走访了何大安教授。 行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存在着一个实现程度 记者:理论研究的实践表明,仅仅将理性作为假设前提是难以加深或细化经济活动分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您提出的“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这一命题很感兴趣。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主要观点? 何:可以。我是在有限理性的框架内探讨行为经济人的理性实现。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看,我把有限理性划分为潜在有限理性、即时有限理性和实际有限理性三种状态,将认知、信息、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同这三种状态结合起来,建立了用以描述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抽象模型,并运用模型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作出了解释。我的主要观点是:行为经济人的行为选择过程是有限理性的发挥过程,由于行为选择的结果包括损益两种可能,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不应以效用最大化来衡量;一般来说,行为经济人的行为选择通常要经历时间长度不等的理性思考,单纯靠感情机制的冲动所产生的选择现象,是比较少见的;理性思考的时间长度不同,行为经济人的认知发挥和处理信息、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程度就不同,从而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就不同;因此,即便是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选择行为也或多或少是有限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彻头彻尾的非理性行为。 记者:我能否理解为这是对理性问题的创新认识? 何:说实话,我对理性问题的创新认识是谈不上的。如果说有创新点,那也只是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对行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作出了一种抽象的描述。具体地说,“行为经济人” 概念,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其行为主体仅指理性个人,不具有传统经济学将个人、企业和政府统统描绘为“理性经济人”的宽泛涵义。选择行为是在有限理性思考下做出的,一般受到认知、环境和信息不确定的约束,注重行为经济人的选择行为本身及其过程,而不以过分注重结果的期望效用理论的效用最大化为原则。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曾建立了用以解说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计量模型。同时,我对行为经济人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界定有以下两点看法:一是认为应该以行为过程中的理性思考来界定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而不

万科物业管理方案

1、万科物业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方案20 2、万科物业老旧小区物业接管进驻方案40 3、万科物业老旧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的难点及若干对策40 4、万科物业老旧小区项目整改提升物业服务方案57 万科物业老旧小区项目整改提升物业服务方案 第一章 *****项目接管整改计划 第二章“**项目”物业服务机构的设立、运作 第三章管理服务人员配备方案 第四章公共秩序维护服务 第五章清洁保洁管理 第六章绿化养护管理 第七章房屋管理维修 第八章设备设施管理 第九章各机电设备设施抢修、应急处理方案 第十章业主事务处 十一章特约服务 第十二章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第十三章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服务方案 第一章 *****项目接管整改计划一、整改项目

二、整改内容阐述 (一)、小区封闭式管理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提出更新的要求,安全管理是物业管理中最敏感、最重要、最为业主所关注的工作,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这是大家共同的心理,为业主营造一个平安、舒适、和谐的社区,也是我们物管企业的服务宗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区物业管理已逐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同时采用人性化、智能化管理也是物业行业发展新趋势。其中小区封闭式管理也是小区科学管理有效措施之一。 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外来闲杂人员和车辆出入,从根本上可以改善小区治安管理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治安隐患,能切实有效地为广大业主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居住生活环境。 小区封闭式管理已被社会普遍认可,如果爱汀花园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成功,能提高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进而再一次提升爱汀花园小区的社会知名度,意义深远。 具体措施: 1、人员、车辆进出管理 1)、小区南、西门机动车出入口;本小区业主凭车辆上配备的蓝牙自助进出小区。道闸自动识别系统将在5-7米范围内自动接收信号,业主不需要停车、不需要摇下车窗玻璃、不需要接受安保人员询问和验证,道闸自动识别系统将自动抬杆,业主更省时、更省事、更便捷进出小区。小区秩序维护队员24小时执勤,对出入的可疑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盘查和登记。 2)、小区东门和西门非机动车及行人出入口;在小区非机动车及行人通道安装刷卡门禁系统,人员、非机动车辆出入使用智能IC卡门禁一卡通系统。小区业主及其家属凭《房产证》(或购房合同、发票)、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办理人员进出IC卡; 3)、充分利用小区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闭路监控及周边报警系统,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取证能力,为小区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4)、外来人员需经业主同意并登记后方可进入小区。 5)、外来车辆需经安保人员引导有序停放在指定地点,不得乱停乱放。并且外来车辆停放超过3小时以上,开始计时计价收取停车费。 6)、业主如有装修,装修人员出入需凭物业所发的《小区临时出入证》(证上有装修人员照片),装修人员在小区活动范围应在安保人员监控之中。

曼昆经济学原理课后答案__中文版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复习题 1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②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3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政策会影响激励。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千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 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9答:通货膨胀是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由此产生经济生活中价格总水平上升。货币量增长引起通货膨胀。 10答: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权衡取舍,这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造成的。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人们可用于支出的货币数量减少了,但是商品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仍居高不下,于是社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量减少,消费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抑制增加了失业 量。 问题与应用 1A.答:如果买新车就要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如:外出旅行,购置新家具;如果不买新车就享受不到驾驶新车外出的方便和舒适。 B答:对国家公园的支出数额大,国家公园的条件可以得到改善,环境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同时,政府可用于交通、邮电等其他公共事业的支出就会减少。 C答:开一家新厂可以扩大企业规模,生产更多的产品。但可能用于企业研发的资金就少了。这样,企业开发新产品、利用新技术的进度可能会减慢。 D答:教授如果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自己搞研究,可能会出更多的成果,但备课时间的减少会影响给学生授课的质量。 E答:毕业后参加工作,可即刻获取工资收入;但继续读研究生,却能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未来更高的收益。2答:这种心理上的收益可以用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来衡量。对于这个行动前就会作出的既定目标,我们一定有一个为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的成本范围。在这个可以承受的成本范围内,度假如果满足了既定目标,如:放松身心、恢复体力等等,那么,就可以说这次度假的收益至少不小于它的成本。 3答:去滑雪的真实成本是周六打工所能赚到的工资,我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工作。如果我本计划这天在图书馆学习,那么去滑雪的成本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获得的知识。 4答:现在花掉100 美元的机会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105 美元的银行支付(利息+本金)。 5答:还应该继续这项开发。因为现在它的边际收益是300 万美元,而边际成本是100 万美元。为了完成这项开发我最多能再花300 万美元。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 6答:我认为赫敏提出的决策方法正确。因为只有多卖一加仑饮料的额外收益大于它的额外成本时,多卖一加仑饮料才是有利可图的。理性人应该考虑边际量。 7A答:社会保障的提供使人们退休以后仍可以获得收入,以保证生活。因此,人们不用为不能工作时的生活费而发愁,人们在工作时期的储蓄就会减少。 B答:这会使65 岁以上的人在工作中不再积极进取。因为努力工作获得高收入反而会使得到的津贴减少,所以对65 岁以上的人的努力工作的激励减少了。

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

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的异同点 1、不同点:(见表格) (1)模型的理论假设不同,理性模型是假设人是一个经济人、有限理性人,而渐进模型则是假设人是一个有限理性人 (2)手段与目的不同,理性模型是从目标到手段,而渐进模型是从手段到目标 (3)认识论基础不同,理性模型是奠定在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而渐进模型则是奠定在后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4)政策制定的依据不同,理性模型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而渐进模型具有政治性、价值型 (5)行为与结构不同,理性模型是个体及组织行为,而渐进模型则是结构、制度 (6)民主与精英的取向不同,理性模型趋向精英化,而渐进模型趋向民主化 2、相同点 (1)两者都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决策活动采取渐进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前进,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渐进决策模型正是对这一规律深陈家刚-被误导的关系: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9刻认识的体现。理性决策模型也并不主张违背这一法则,而是充分尊重这一法则。为此,它主张,决策必须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现实有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正视客观现实,充分重视前进中的阻碍因素。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是理性决策现实性的根本保障之一。 (2)两者都能体现知行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渐进决策的过程与之完全一致: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逐渐地迈向预定目标。这就是渐进决策过程的一种描述。理性决策也同样遵循这一决策过程的引导。它是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它既强调认识的实践来源,也强调认识的实践运用和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脱离实践的决策不会具有现实性,脱离认识的决策不可能体现理性。违背实践与认识辩证法的决策,不可能是理性的或实践的。实现知行观的统一,是理性决策的理性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又一根本保障因素。

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角度看决策理论及其发展

《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8期 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角度看决策理论及其发展 方 芳 (广东南海广播电视大学,广东佛山528200) 摘 要:决策理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理性与有限理性的研究与探讨。本文首先叙述了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内涵;其次根据理性程度的不同,阐述了由2种理论、4种模型构成的决策理论统一体;最后对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要正视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辨证作用。 关键词:理性;有限理性;决策 一、经济人与管理人、理性与有限理性 “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经济学大厦得以建立的坚实基础。经济学的发展正是在不断修正完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得以推进的。 穆勒在其1836年发表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具体地讲,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 (1)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2)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3)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4)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用程式化的语言说,就是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经济人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所以,所谓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最大化”,其含义为: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 自从其产生以来就不断地受到不同方面经济学家地批判与修正,其中最强有力的是来自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决策者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决策者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它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找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 具有“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人,它相对于“经济人”假设作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第一是“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同自己头脑里所感知的世界打交道;第二是“经济人”寻找最优决策,管理人只寻找满意决策。寻求最优除了其现实不可能性外,还可能给决策人加重计算负担(常常是负担不了的)。而一种有限理性理论不仅使得计算简单化而且能说明人们的选择行为表现的不一贯现象。比如在《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的中译本代序中的“草垛寻针”例子:假如一个草垛中分散着一些缝衣针,如果寻找最佳措施,要把所有的针都找到,逐一加以比较之后,找出最尖锐的一根,如果寻找的是“符合要 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