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学习上能取得更为优良的成绩。(2)在成就定向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对学习任务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更持久的耐力和全力以赴的倾向。(3)高成就动机的人能明确地设定自己的目标水平,而且较少受成功、失败等外部诱因的影响。(4)高成就动机的人对于必须达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裼关系也有更好的理解。(每小点各1.5分)

8、简述教学活动中利用反馈效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中要及时反馈,避免无目标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学习结果的方式。(2)在学生有能力进行作业自我批改时,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进行批改。如果老师批改,也应让学生从教师的评语中个体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3)在动作技能训练中,也要及时地反馈结果,以便学生及时调整。(4)把反馈作为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重要方式。(每小点各1.5分)

9、简述利用认知失调转化学生的态度和品德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灵活巧妙地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调,诱发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心理震荡,寻找转化的突破口。(2)要善于及时地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衡”。一是降低学生原有认识或行为的重要性;二是增加学生新认识与行为的重要性;三是寻找新旧认识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

10.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方法。

11.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答: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1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动机强度;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的作用;个性差异

13、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由对事物单纯的知觉或感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是人和一些动物共有现象;2)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是高级复杂,人所特有的现象。

区别:1)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态度体验,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情绪的表现;2)情感又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3)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4、简述情绪的功能

1)信号功能2)感染功能3)调节功能

15、简述意志的过程

1)采取决定的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目的确定、方法选择;

2)执行决定的过程,包括: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克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16.简述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答题要点:客观条件: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

主观因素:人的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

17.简述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答题要点: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排除外界干扰。

18、注意有哪些特征?

答题要点: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9.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参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很多需要,这些需要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系统。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只有前一种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有一种需要才能产生。

20. 简要说明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功能

参考要点:一)激发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功能

四)调节功能

21.简述价值观与行为的关系。

参考要点:一)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作用

二)价值观对行为的定向作用

五、事例分析题

1、1970年在美国加州发现的“现代野孩”——吉妮,自1岁到13岁为止一直被父母隔离,禁闭在一个小孩子里,赤裸的身上套着套具,天天坐在固定的角落里,父母从不对她说话,也不准她说话。1970年11月吉妮被发现时,经专家检查、测验,她的智力水平如同1岁的婴儿。尽管人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训练她,吉妮仍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发展。她从来不提任何问题,也不懂任何语法,语言发展异常地慢。1974年她才开始组句,“讲的话大部分像摘要的电报”。

请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答:“现代野孩”吉妮,有着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生理解剖结构,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正常人的心理来(1分)。这说明:(1)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人脑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2分)

(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才会产生心理现象。(2分)

(3)社会生活实践是人接触的主要的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和必要条件。人的心理实际上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更谈不上心理的丰富与发展。(3分)

2、我国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杀了建文帝夺得皇位之后,把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带到北京关起来,从两岁一直到五十七岁,其间除供给饮食外,不许别人与他接触,等放出来时,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白痴。

请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答:朱文圭有着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生理解剖结构,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正常人的心理来(1分)。这说明:(1)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人脑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2分)

(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才会产生心理现象。(2分)

(3)社会生活实践是人接触的主要的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和必要条件。人的心理实际上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更谈不上心理的丰富与发展。(3分)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体现了什么心理学派的思想。

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2分)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涌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等。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强调知觉经验虽来自外在刺激,但各个刺激可能是分散和离散的,我们由之所得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分)例如由四条直线构成的正方形,我们所知觉到的,并不是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之和,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即在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完形”的意义。(2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到现在仍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宝贵财富。(2分)

3、有位大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并且常常打游戏看电影以发泄不满。请根据挫折后的表现形式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

答:1、挫折后表现有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表现和妥协的表现。积极的表现包括:升华、补偿、改变策略。消极表现包括:攻击行为、固执行为。消退行为、白日梦和逆反行为。妥协表现包括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推诿。2、该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课程太多、题目太难外部因素,而没有寻找自身原因,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是一种妥协推诿表现,而在挫折之后未能正视失败,而是通过一种简单幼稚的方式发泄不满,是挫折后的退化表现。

5、这是某学生写给一位化学老师的信:化学老师,您还记得吗?我一直都很自卑,从来不敢向您请教问题。怕自己学习不好,问的题目太简单,您会笑我、骂我笨。我知道不懂装懂对自己成绩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再说书上总是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和蔼认真的态度。我想您一定也是这样的老师。于是那天我暗暗下定了决心,准备好新的笔记本和最好的钢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您面前:“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弄不太明白。”您抬起眼帘,却面无表情。我的心跳得厉害。快一分钟过去了,您才说了句:“这种题已经讲过了”。本来就紧张的我一下子无言以对。这时您两个“得意门生”走过来,您一下子来了精神:“怎么样,讨论出结果没有?哈哈……”我悄悄回到座位上,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没想到第一次请教就这样告终。于是我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向您请教问题了,

就连上课回答问题也是能躲就躲。请根据这位学生的来信分析影响这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答: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这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教育因素。

6、2007年10月,年仅八岁的新加坡男孩艾尼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英国顶级化学考试中,以惊人的成绩全部通过,并毫无疑问成为通过该考试的全球年龄最小的考生,被列入《新加坡记录大全》。为了将艾尼据为己有,从而提高自己学校知名度的作用,世界各大学府纷纷以诱人的条件向艾尼抛出绣球,希望他能够成为本校的学生。由于艾尼只是个孩子,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国内读书,于是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该校负责招生的教授明确表示,拒绝招收这位“令人垂涎”的神童。教授说:“无论艾尼的天赋如何,在我们眼里,他都是一颗娇嫩的花骨朵,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学校实验室的长椅,架子太高,化学仪器太大,根本不适合他幼小的肢体,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认为,艾尼应该在适合他成长的阳光雨露和纵横驰骋的空间,我们不能因学校的荣誉而过早扼杀他的想象力和对科学的热情,因为,不是每一朵花都有提前开放的理由。”……(1)你同意南洋理工大学的做法吗?为什么?(2)结合学校心理学知识,尝试提出你对孩子教育的看法。

答:(1)同意。因为新加坡男孩艾尼年仅八岁,有惊人的成绩通过全部考试,可是就因为这样而就读南洋理工大学,是一种跳级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有这种情况的存在,可是会因此存在着一些生理年龄及心理年龄偏小的问题,这样的孩子缺乏生活体验、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因而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思想交流,更不会学习。久而久之会出现的问题是孩子的厌学、拒学、学习困难、不求上进和有更多不良行为。(2)1、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2、与孩子交朋友,鼓励孩子与自己争辩;3、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7、张某是一名11岁的小学四年级男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中等身材,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胆战心惊,担心回答不对。张某很少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对待身边的同学比较冷淡,独来独往,人际关系不良,因此每天放学回家都独自一人钻进房间看电视、看书,再也不出门。

据班主任老师了解,张某的父亲一直在外做生意,母亲在家务农。没时间管他,且从小和父母在乡下生活,直到三年级才转学至城市跟随父亲。父母一天到晚都在忙,张某整天只能一人独自在家。

(1)尝试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张同学所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2)如果你是该班班主任,该如何帮助张同学?

答:(1)张同学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孤独心理,又称闭锁心理,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分为被动孤独、主动离群和孤独症三种。张同学属于主动离群,因为他少言寡语、性情孤僻、游离于集体之外,凡是集体活动,都没有兴趣参加。(2)如果我是该班班主任,我的帮助是:首先与张同学的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张同学在校的情况,然后建议他们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让张同学能够敞开心扉,多点跟家人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仅这样,让他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多点与别人沟通,全面认识自己。

8、见教材p233的案例分析(1)

答:小强存在网络成瘾问题。原因是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对孩子的需要是有求必应的;社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我们应该引导小强正确认识网络,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加强与小强的沟通交流,了解他真正的需要,磨练小强的一直,增强自控能力。

9、见教材p119的练习题(1)

答:(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是个体感到某种欠缺并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内部状态或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的产生:小钰她自己在家养小鸡,等小鸡长大了再卖出去,这样就有钱读书了,她渴望读书,可是由于种种条件,导致她要自己赚钱读书,(2)小秋钰的需要属于社会性需要中的精神需要。因为她渴望能够在学校里读书,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只能在课室门外看着其他孩子读书。(3)让小秋钰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13、在部分中小学校,新生入学后,学校往往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把他们分进快班、慢班或者重点班、平行班,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和管理。对此有的学生很不满,社会和家长也多有怨言,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学家,你该如何看待这种做法呢?

答: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好,因为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求知欲,性格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针对学习成绩

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学习风格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形成合理而有特色的学习风格;

14、我的烦恼:我是一名初中生,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让我感到苦恼。平时,和同学一起聊天的时候,情绪可高兴了,兴高采烈的。可是如果谁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虽然人家说的没有什么很得罪人的地方,情绪就马上低沉下去,心理很不痛快。看电影、电视的时候也经常感动的热泪盈眶,有时候却很生气,恨不得把电视机砸了。和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因为激动而吵起嘴来,甚至可能动手打架,可是很快又和同学好的不得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和同学都不太喜欢我。

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

答案要点:(1)青少年情绪体验的兴奋性;(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3)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15、某女,高三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十分苦恼,因为总是得罪人,她得罪人的原因是因为她没耐性,稍微有些不合意就急躁起来,弄得她现在独来独往,心里很不是滋味。据了解到,小时候,她就很耐不住性子。她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就得到否则就哭闹。上小学时,父母早晨都很忙,没时间给她梳头,只好自己梳,行动匆忙,有时落下一绺头发没梳上去,她就着急地一把拽下来。她成绩挺好,有时给同学讲题,一两遍还不明白,她就烦了“怎么还不明白呢?不就是这样,这样做的吗?”结果惹得同学很不好受,再也不问她了,她也挺后悔,不该这样,但一着急就控制不住了。如果别人要她重复一下刚才讲过的一句话,她也不耐烦,“我都说过了,谁教你没听?”做事也如此,不是把同学的杯子弄破了,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跟同学争论问题出不了结果,又发怒了:“算了,我不跟你吵,急死人了。”跟朋友一起走,假设朋友有点事,她就不耐烦等:“快点,这么磨蹭,麻烦死了。”就这样,朋友们一个个都离她而去,尽管她很热心,但谁也不愿请她帮忙。

请根据以上案例,分析这位女生急躁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答:这位女生主要原因不是得罪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性格问题。急燥性格产生的原因:

急燥的产生与气质类型有关,胆汁质的人易急燥;还与个人后天生活环境有关,即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而造成的。急燥关键在于个人的心理认识,急燥者充满着胜利的理想和进取心,试图超越所有认识的人,因而努力克服困难,工作勤奋,自觉性强,总是觉得时间非常紧迫,所以惜时守时,表现出急燥。这类人往往智力较高,能力较高,成绩较好。有时,急燥与人们对生活、学习或工作的日程安排有关。一般来说,有些做事缺乏计划性和计划性过强的人容易产生急燥。做事缺乏计划性的人,势必导致手忙脚乱,着急上火;计划性过强的人,做起事来显得十分机械,总有一种过分的紧迫感,一旦前一个计划没有及时完成,马上就会焦急起来,这样势必影响下一个计划的执行,导致匆匆忙忙,焦躁不安。

相关教育对策:

辅导方法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法

1.采用认知疗法,引导她认识自身性格的优缺点。

(1)遇事学会冷静:在采取行动之前要耐心地做好事前准备,心情平静地进入活动之中。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在行动之前,可自我提出一些问题。

(2)模糊计划法:也就是说,做事时,一方面要有计划,另一方面,计划又不可过于完备。

2.采用放松训练来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1)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养性来调节情绪,增强自身忍耐性和涵养。因为修身养性是改善和缓解急燥个性的有效方法。

(2)静默法:要求坐在一个安静、隔音效果好的房间的舒适椅子上,集中注意一个单调的声音。从而达到入静,精神松弛,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

3.学校应对教师多做心理学常识的指导,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学着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辅导早治疗。同时,和谐的班级环境、轻松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重视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

19、一中学女生性格内向,自卑、胆小,不爱与人交往,缺乏毅力,成绩也比较差。试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班集体的影响:2、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

五、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影响

20、李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请分析李明同学的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答:李明同学有一种孤独的心理。孤独心理是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欠缺时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

产生孤独心理的原因是:1、自身的闭锁心理;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3、学习持续紧张与竞争压力;4、对新环境的不摄影;

对策:1、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改变孤独情境;2、增强理性认知,合理宣泄情绪;3、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和自尊;4、提高挫折承受力,完善个性特征;5、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陈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请分析陈刚同学的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答:问题所在: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对策: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

22、某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表现很好,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一到考试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请分析这位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哪些心理障碍?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答:这位同学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虑。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1、改变错误认识:探求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消除或降低这些焦虑源的影响。不少学生是因为脑子里存在一些对考试不正确的认知,一种解决办法是帮助学生澄清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把焦虑的具体原因写下来,然后一条一条地分析、辩驳、推翻、重塑正确的考试观。

(2)调整竞技状态: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考前复习,知道学生注意科学用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避免题海战术,疲劳轰炸。(3)掌握考试方法:教给学生一些使用的应试技巧,如由易到难,切忌死绞难题,合理分配时间等。(4)调控紧张情绪:知道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焦虑转移法,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模拟训练法等等

23、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

答: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它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1、试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是什么心理现象?举例子说明。

答: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由于感觉适应导致感受性下降从而不能闻到香味。

例如,白天从阳光灿烂的大街,走进黑暗的电影厅,开始时会什么也看不见,慢慢才能辨认出过道和椅子的轮廓这是对弱光的适应,称“暗适应”,是弱光的持续作用引起感觉能力的提高;反之,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来,强烈的阳光几乎使人睁不开眼,过了一会才感到不眼花,这是对强光的适应,称“明适应”,是强光的持续作用引起视觉感受性的降低(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适应现象。“戴着眼镜找眼镜”是触觉适应现象。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的菜会越来越咸,这是味觉适应现象

答案要点:这是感觉适应中的嗅觉适应;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嗅觉的适应比较迅速,但是具有选择性。举例说明:例子是关于感觉适应并且切合实际的。

2、为什么某些人被称之为“神童”或者“英雄出少年”,而另外一些人被称为“大器晚成”,试从能力的角度说明并举例子。

答案要点:这是属于能力个体差异中的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有早有晚,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这是人才早熟,而有的人能力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举例子符合实际和心理学理论。如果答案运用其他心理学原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今天是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提前来到教室,带来了很多直观教具,有实物、模型、图片。进教室后,她把这些教具放在讲台上或挂在黑板上,然后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她先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在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予重复。正当她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她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

你认为林老师的公开课是否成功?请运用所学的注意规律说明理由。

[答题要点] 林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学习的效果。

根据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有: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主观因素有:人的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

林老师艳丽的新衣服、过多直观教具、过早呈现教具、格外醒目的黑板边缘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容易把注意转到欣赏图画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另外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点名批评,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4、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谈谈这位老师教法的依据是什么?并谈谈提高记忆效率的技巧。

答案要点:(1)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2)提高记忆效率的技巧:理解记忆、交叉学习、分散复习、及时复习、多种感官的应用、科学用脑。

5、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异常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该案例是什么心理效应?其原理是什么?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1)该案例属于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2)其原理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3)启示:在学习和与人相处中,可以多给自己和别人多一些积极的暗示和期待,可以提高自己的做事的积极

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6、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老师也经常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教导学生,你认为这种做法的教育意义是什么?请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参考要点:

(1)这种做法强调的是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2)社会环境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外部社会环境三个部分。

(3)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主要指个体所处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风俗、政治政策等,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会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否则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4)个体心理的发展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受生理基础和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他们相互作用,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因此,应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8、有一位老人,在他家附近有快空地,常有一大群孩子在那玩耍,吵得他不得安宁。他想了很多办法让孩子们到其它地方去玩,都没奏效。最后,他想了个很有意思的计策:给来这玩的孩子付钱!

第一天,他给孩子们许下愿,要是他们第二天来玩,给每人25分钱。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如期而至,并如数领到了钱。老人说,明天还来,每人还可得到20分。第三天,孩子们再来玩,并领到了钱。老人又说,明天再来时,只给15分钱,并且,以后每天每人只能领到5分钱了。听到这个,孩子们一片哗然,觉得5分钱不足以报偿他们的付出,因此,告诉老人,他们明天不再来了!

这个事例说明什么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有何启示?请分析内外动机的关系。

[答题要点] p100、101、157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当人们做他喜欢的事时,若没有外部强化,他倾向于认为自己真的喜欢它;若有外在强化时,会把做事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吸引。没给奖励前,孩子们为取乐而玩,行为的动力由内在动机提供。但付钱后,他们就要计算得失了,行为动力完全由外在动机提供,一旦感到外在奖赏不足时,活动就失去了动力。外在动机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所以,奖励也有负作用,可能会降低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因此,学校里,表扬不能无条件地过于慷慨地给学生。特别当学生合于教育要求的行为受内在动机推动时,就不需要表扬。

9、有的同学能制定很好的学习计划,但总是不能按计划执行,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列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参考答案:这主要是因为意志薄弱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可以把计划细分,每一段甚至每一天该做什么都写下来,强迫自己每天对照做好该做的;其次,需要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比如说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来锻炼自己的意志(说说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坚持晨练、坚持每天写日记,坚持洗冷水浴,自己设定一个较小的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的等等);另外,还可以要好朋友或稍微年长者督促自己按计划去做,若没有做好一定要毫不留情。(列举的方法只要能有效锻炼意志都可酌情给分)

24. 一个女大学生的烦恼: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一开始寝友她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个星期一天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了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的和我吵起来了。还有一件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有几个室友也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制,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匹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变得很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感觉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

请说明以上该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帮助该女生走出不良情绪方法。

答案要点:

主要为人际关系问题。

原因:1、和室友之间的误会,较少知心朋友。2、不合理、错误的认知。3、个性不稳定,过于敏感,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4、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可以帮助该女生走出不良情绪的方法。学会合理认知,改变认知角度。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如室友不一定是要报复我、舍友聊天评论不一定是针对自己、与舍友的人际关系冲突不说明自己失败等。

调换环境,转移注意,适当宣泄(哭、喊、诉、动、打)、学会制怒、倾诉、听音乐、运动、消除紧张等。

学习交往技巧。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1、某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做实验,让同学们做一份测试题,测完后,心理学家当着全班及班主任的面宣布,“测试结果显示,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是本班最有潜力的同学。”期末考试,果不出所料,第一排同学的语、英数三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提高幅度高出全班10分。根据这一现象,请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答:这一心理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1分);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的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2分)。产生这种效应的心理机制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以对学生的总体印象为基础的,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产生相应的期望,这种期望将直接对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产生影响(2分);期望行为引导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1分)。以上例子中第一排的同学正是因为被老师寄予了积极的期待,所以他们的成绩才得到较大的提升,由此说明期待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2分)。

2、李老师是一个同学喜爱的老师,平时在课前课后他经常给同学们提一些问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让他们思考,这些问题不易不难,同学们只要用点时间思考,总能解决,为此,同学们在李老师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有热情。试从学习动机激发的角度,分析王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分);就是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因学生使用现有经验不能解决当前的新问题,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进而通过积极的探索去消除心理上的冲突状态(2分);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分);另一方面还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况,在此基础上创设适宜的疑难情境(1分);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认为中等难度的问题情境较为适宜(1分)。创设问题情境,可通过变更作业内容和形式以保持作业的新异性来实现,特别是内容的新异性比形式的新异性有更大的吸引力(2分)。

2、初中学生看一部电影或听一个故事,很容易地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可是对书本上的东西,有时再三教还是记不住,这是为什么?

答:这涉及到不同的记忆内容的兴趣和类型。初中学生看一部电影或听一个故事,很容易地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说明他比较擅长对情节性内容的记忆和形象生动的内容的记忆,生动有趣的内容易于引起他的兴趣;而课本上的内容比较多地属于语义记忆,或者抽象逻辑记忆,如果再三教还是记不住,说明他可能因对抽象性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影响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效果,不擅长于对抽象逻辑性的内容的记忆,表现出了对不同记忆内容的差异性(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1、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致所失”。请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意志的特征和品质。

意志的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困难相联系及与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包括:

(1)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2)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3)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品质

(4)坚持性,是指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坚决地实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题中魏征对唐太宗提及的意志品质主要是指贤人由于具有自制性,能节制自己的情绪,而愚蠢之人对自己的情绪不加以约束,放任自己,往往导致失败。

2、某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并且常常打游戏看电影以发泄不满。。请根据挫折后的表现形式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

1)挫折后表现有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表现和妥协的表现。积极的表现包括:升华、补偿、改变策略。消极表现包括:攻击行为、固执行为、退化行为、白日梦和逆反行为。妥协表现包括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推诿。

2)该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课程太多、题目太难外部因素,而没有寻找自身原因,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是一种妥协推诿表现,而在挫折之后未能正视失败,而是通过一种简单幼稚的方式发泄不满,是挫折后的退化表现。

1.张洋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班主任为了了解班里同学的智力水平,对所有同学做了一次智力测试。在这次测试中,张洋取得了比较低的智力分数,于是在家长会上,张洋的班主任当众告知张洋的父亲张洋属于智力比较底下的孩子,事后,张洋智商低这件事像风一样很快传遍了校园。请尝试分析班主任做法的不妥之处。

参考要点:一)班主任选择智力测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智力测试的精确性和学生做测试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二)班主任做法对学生的伤害性。

2.人们常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然而,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年轻时暴躁易怒,富有挑衅性,后来经过努力,却改变了自己的气质。据此,请尝试分析气质的特点。

参考要点:一)气质与遗传的关系密切,具有天赋性;二)气质虽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六、论述题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对心理与行为有密切联系的两个表现有解释、说明的,再加6分)

2、试述人的心理的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对5个特征有解释、说明的,再加6分)

1.请评述构造主义心理学

答:构造主义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历史上的第一个思想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钠。(2分)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学的研究的任务就是分析心理经验的结构,寻找心理的元素。(2分)构造主义认为心理的基本元素主要有感觉、意向、感情三类,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2分)构造主义强调采用内省的研究方法。(2分)构造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的意义在于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它也遭到一些批评:1过于简化,将人类的心理经验都简化为简单的感觉。2元素论,研究的不是整体。3心灵主义,忽视了不能口头报告的个体的研究。(4分)

2.请评述机能主义心理学

答: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和杜威。(2分)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它认为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2分)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发现构成意识的元素,而是描述意识的进程和状况,描述意识对社会适应的功能。(2分)例如对思维的研究,构造主义关心的是什么是思维,机能主义则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作用。(2分)机能主义的这个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研究向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在应用领域的研究,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4分)

1、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答: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相联系。

2、认知过程通过形象或者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通过体验来反应客观事物。情绪情感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而人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也会影响情绪情感。

3、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的前提。意志具有目的性,

人的目的性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认知活动的结果,意志能影响认知过程,人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困难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可以影响情感的发展,使情感服从励志。

8、试述品德不良学生的成因与矫正。

答:成因:一、外部的客观原因: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2、家庭教育不当;3、学校工作的失误;二、内部心理因素原因:1、道德认识上的肤浅、片面、无知,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歪曲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2、一直薄弱,自制力不强,缺乏抗诱惑的能力;3、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矫正:1、改变认知,转变态度;2、创设情境,感化引导;3、锻炼意志,培养习惯;4、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5、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9、为什么说情绪和情感是特殊的心理过程?请举例说明。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例子:情绪: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情感:失散多年的父子相逢时,既喜悦,又悲伤;当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既有为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的荣誉感,又有丧失亲人的悲伤感。“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说明了人具有“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快中有快感”

14、请举例说明学生的认知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具体表现

场独立型学生的表现∶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2、冲动型和沉思型学生具体表现

冲动型学生的表现∶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冲动型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3、具体型和抽象型

具体型学生的表现∶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问题的偏见。

4、视觉型和听觉型的学生的具体表现

视觉型学生的表现∶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喜欢通过图片、图表、录像、影片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接受信息、表达信息。

5、趋同型和趋异型的学生的表现

趋同型学生的表现∶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3、试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生物遗传因素以及生理疾病等;

(2)家庭环境,主要从亲子关系紧张、错误示范、家庭不和及家庭解体等特殊家庭环境进行讨论,并结合家庭教育方式展开,着重探讨过度保护及施加压力过大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内容与父母的期望。(3)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不良的师生关系;班级不良环境与风气等方面展开论述。学校环境,办学指导思想,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艺术。

(4)社会因素;主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大众媒体与社会风气,中小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

(5)学生自身原因:1、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

5、以自身为例,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变化的影响因素。

答: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1)具体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性格类型;(2)具体说明影响自己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1)、生理因素的影响;(2)家庭环境的影响;(3)学校环境的影响;(4)社会因素的影响;(5)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影响。。(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分析性格。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书写整齐。或者论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请论述并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案要点: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类型的基本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按照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行为的内在动力,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少数人可能在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高级需要。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要有理有据。

8、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答: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未来发展当然有截然不同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性格决定命运是有一定道理的。细分来说,应该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成熟是相对的,绝对的成熟是不存在的。从人所处环境的变化不定来讲,性格也有一定变化,除非受到较大刺激,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就基本稳定不变。

参考要点:

1)简要阐述个性心理学特征的基本含义:是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它所包含的内容:能力、气质和性格。

2)从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来描述自己的个性特征,如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气质和性格类型等。

3)结合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详细阐述该个性特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等造成的影响。可以从生活方式的选取、人际交往的特点、人生目标的确立、实现目标的方式等方面做详细论述。

4)要求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论述。

9、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不良情绪。请列举出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控制不良情绪。

答:不良情绪:烦恼、焦虑、抑郁、恐惧、易激惹、冷漠(无聊)。

实际: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有人过来打扰我,我生气了。

控制:我会利用暗示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或许别人是有事来找我帮忙的,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参考要点:

(1)简要阐述情绪的概念:人对某种与需要有关的事物产生的情绪体验;

(2)列举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如郁闷、空虚、无聊等;

(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阐明控制不良情绪的几个策略,如改变认知角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调换环境,转移注意、适当宣泄(哭、喊、诉、动、打)、学会制怒、消除紧张等。

(4)要求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说明控制这些不良情绪的策略。

13、如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答案要点:改变认知角度;调换环境、转移注意;适当宣泄;学会制怒;弱化自我意识;进行放松训练;保证充足的休息(列举的措施只要可以起到调控情绪的作用都可酌情给分)。

17、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答:1、喻理;2、自慰;3、暗示;4、放松;5、发泄;6、转移注意;7、升华;

15、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1)激发与维持求知欲与好奇心。通过设问、游戏、竞赛、做实验等形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用有趣的呈现方式;(3)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4)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树立学生的成就动机。(具体:1、要学生明确学习目标;2、向学生讲明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和作用;3、提高教师素质,讲究教学艺术性;4、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5、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结合)

外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1)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2)合理运用外部奖赏,鼓励学生勤学;(3)有效地应用具体的表扬;(4)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学习任务难度适当,进行恰当的辅助,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关心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11、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P79-81

答:(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为为两种,一种是集中复习,一种是分散复习。

(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复习内容的恰当安排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时,可以通过一遍一遍的反复阅读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试图回忆来进行。

(四)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倦。而如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每次都能在新的联系中接触到有关的复习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活动,使学生对复习内容建立多种联系,从而更加巩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答题要点]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组织复习要注意:第一,及时复习。第二,分配复习;第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第四,复习方法多样化;第五,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12、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P68-70)

[答题要点] 学生的注意集中是实现学习高效率的前提条件。

(1)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a.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更多的是依赖刺激物,强度大、新颖、对比鲜明和活动变化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不随意注意,同时,抑制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注意学习环境的选择与布置,环境要安静、简朴、整洁等。

b.符合个体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因此,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使用,学习内容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内容丰富、难易适中,带有实践性的。

(2)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a.随意注意是以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等为条件的,因此,应加深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激发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越能保持良好的随意注意。

b.培养间接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c.合理组织学习活动。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14、学校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案要点: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表现;其次,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实用的缓解压力、排除烦恼的方法;最后,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或心语室,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有地方寻求帮助。(列举的措施只要能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都可酌情给分)

18、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1、做一名健康的教师;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3、开展丰富多彩疏导的活动;4、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有效途径;

17、联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还要着生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老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的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2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1)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与表征;2、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情绪与动机状态;5、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因素;(2)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2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3、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策略;4、提高多样化的练习机会;5、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答: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培养优良的个性

2、教学中如何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获得的信息资料对人形成的印象有重要作用(2分)。由“先入为主”所形成的第一印象给人带来固定的印象,它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分);教师每次教学中最初所讲授的材料给学生学习带来的“黄金位置”作用,使学生对最初材料的印象最深,最后的材料次之,中间的最差(1分)。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A、做好第一印象管理,“见好第一次面、讲好第一次课、批好第一次作业、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件、开好第一次班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因此而信服老师(3分,展开分析1分);

B、在讲授新材料时,使新材料第一次就给学生以强烈、深刻的印象,同时注意前后材料的性质,避免相互干扰,克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在记忆中的负作用,增强首因效应的效果(4分)。

1、论述处理挫折的策略

(1)挫折是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2)如何减少挫折的消极影响,处理挫折措施可以包括:

①情境转移:受挫折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挫折后因尽量使受挫者离开引起挫折的情景。

②精神宣泄:不危及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将内心的困扰发泄或者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分压抑自己。

③代偿转移: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未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败感。通过一些代替性和或者是弥补性的行为以求得心理平衡。

④心理咨询:通过请教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人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或者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⑤宽容受挫者:对于受挫者,其周围的人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给予及时帮助和关怀;而不是嘲笑、讽刺和漠不关心。

1.论述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参考要点:

一)性格与能力的关系;1)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2)能力影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1)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掩蔽或改造着气质,使气质服从于实践活动的要求;2)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特点,使性格的表现涂上气质的色彩;3)气质影响性格的发展速度。

2.气质与教育活动关系密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参考要点:

一)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二)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三)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