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晓雄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

1.神经阻滞导致的并发症:气胸、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硬膜外阻滞、全脊麻、局部血肿等。

2. 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药量过大致急性中毒。

3. 穿剌操作、局麻药所致的神经损伤。

一、神经阻滞

(一)颈丛和臂丛阻滞

1. 气胸

易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

系穿剌针方向不正确,进针过深所致,

气胸发生慢,有时数小时才出现胸闷, 胸痛,呼吸困难症状。

X线检查可见肺压缩,

若在25%以内可严密观察;

若超过25%,需行胸腔穿剌抽气,必要时需作闭式引流。

2.喉返神经麻痹

针刺过深阻滞迷走神经所致,

表现:声音嘶哑或失音,重者呼吸困难。

3.出血及血肿

颈丛阻滞可穿破颈部血管,臂丛阻滞可穿破锁骨下血管,腋部血管,而引起出血或血

肿。

穿剌中应强调回抽,一旦有血、气、液,须立即拔针,局部压迫,

改变方向后再穿剌。

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尤其在应用抗凝药时。

意外穿破动脉时,应局部压迫5min。

采用连续法时,应使用短斜面针。

抗血小板治疗时,若无自发出血,不是NB的禁忌症。

4. 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脊麻

主要见于颈丛阻滞或肌间沟臂丛阻滞。

穿剌针可经过椎间孔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

多半与进针过深,进针方向与横突平行有关。

一旦发生,循环呼吸将抑制,需立即复苏处理。

5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膈神经阻滞

膈神经主要来自颈2-3神经,同时接受颈4-5的神经.经前斜角肌前面下降。

颈丛阻滞和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时,局麻药可经前斜角肌的前方扩散到膈神经,出现胸

闷和呼吸困难。

有认为肌间沟阻滞时即使采用稀释的局麻药,因单侧膈神经阻滞而引起同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达100%,并伴有25%的肺功能下降。

锁骨上阻滞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约为

40%~60%。

大多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无需处理。少数病人主诉气短,需吸氧。

6. “窃血”(steal)现象:

断指再植术后采用臂丛阻滞镇痛,若神经阻滞在手术之后才开始应用,可能发生再(移

)植指(趾)血管发生“窃血”现象。

即注药后再植指血流自正常水平降至几乎为零,而同时再植肢体正常指血

流显著增加。

这一现象的发生可能为:

局部血压下降;被植肢体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导致再植指血管收缩。

因而,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神经阻滞应在再植前即应用。

7. 持续肌间沟臂丛阻滞致下叶肺不张

52岁男性患者,既往有偶发原因不明的胸痛。

全麻与肌沟臂丛阻滞复合麻醉,术后以0.2%Rop维持镇痛。

术后第1d发生胸痛和呼吸困难。

Sardesai AM, et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4, 29(1): 65-8

(二) 腰丛阻滞

1.硬膜外阻滞

Dalen 等发现小儿使用改良的Chayen

入路(L4-L5)腰丛阻滞,硬膜外阻滞的发生率

高(22/25例)。Farny 等报道,采用Winnie 法45例中有4例出现双侧阻滞

北京积水潭医院在一组105例后路腰丛阻滞中,出现4例硬膜外阻滞。该组穿刺点

距正中线4~4.5 cm,刺激电流阈值均≤0.2 mA。出现对侧阻滞的时间为5-10

min。

对侧阻滞的可能机制

穿刺针进入椎旁间隙。腰大肌内侧缘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是2.73±0.6cm,若针刺过

于靠近内侧可能进入椎旁间隙出现双侧阻滞。

Bernard认为脊神经外膜与硬膜是连续的,局麻药可沿脊神经直接进入硬膜外间隙,

尤其大容量注射时,而非在椎旁间隙弥散。

2.全脊麻

可能原因:

操作时,穿刺针过于靠近中线,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

Gentili报道一例后路腰丛阻滞导致全脊麻。

Winnie氏法腰4间隙行神经阻滞,回吸无血和脑脊液,注入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

因合剂3 ml。1 min后注入合剂27ml。

随之发生全脊麻,低血压,患者意识消失,行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3h 30min。患者无不良后果。

因而,腰丛阻滞必须谨慎施行,

推荐缓慢、分次注药。

3.肾血肿

L3水平实施后路腰丛阻滞引起了肾被膜下血肿。作者认为,后路腰丛阻滞必须在L45水平穿刺,以避免肾损伤。Aida S, (1996)

二、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的原因:

系局麻药误入血管内。

用药量过大,多见于双侧注射。

颈部血运丰富,局麻药被迅速吸收,也可能是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原因。

外周神经阻滞用药量大,药物中毒的机率高

(一)中枢神经毒性

一旦局麻药误入血管或使用大剂量吸收入血,均可致血药浓度骤然升高,引起一系列中枢中毒症状。

最严重的中枢中毒症状是:惊厥、昏迷、呼吸停止。

一般出现中毒症状,血内药物浓度多在4~6

ug/ml。但布比卡因2ug/ml即可能出现中

毒症状。

局麻药引起的惊厥为全身强直阵挛性惊厥,可导致呼吸困难或停止。

预防

严格操作

注药时需小心和多次回吸。

避免用力加压和快速注射局麻药。

行双侧阻滞时应当慎重,如手术需要,建议适当降低药物浓度。

注意常规用量。

大剂量和长效局麻药对老人和体弱病人应慎用。

处理

给氧

止痉:咪唑安定,硫喷妥钠

维持循环稳定

(二)心脏毒性反应

1.心脏毒性不如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率高

2.局麻药误注血管或用量过大,可致严重心脏毒性

3.心脏毒性的表现

1)心律失常:严重室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 室颤

2)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压下降、循环虚脱

4. 不同局麻药心脏毒性不同

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3 1.7 1

5. 局麻药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先于心脏毒性

但布比卡因则相反;血管内误入逾量布比卡因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与室颤。

心毒与神毒之比(CC/CNS)布比卡因为3.7,利多卡因为7.1 。

6.影响局麻药心脏毒性的其它因素:

1)小儿

2)妊娠

3)低温

4) 缺氧、CO2蓄积、酸中毒

7.心脏毒性的可能机制

1)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

2)抑制心肌的Na+通道

3)对心肌能量代谢的抑制

4)抑制心肌细胞的cAMP合成

5)使冠脉收缩,血流↓

三、穿刺针、局麻药和操作所致的神经损伤

(一) .穿刺针和导管

可直接导致神经损伤,尤其是采用“异感法”。危险因素包括:神经缺血(与血管收缩

剂的应用和长期低血压有关)、穿刺针或导管对神经的直接损伤、神经鞘内注射、神经

周围血肿压迫等。

有研究表明,各种神经阻滞技术包括“异感法”、经动脉穿刺法和神经刺激器法,术

后第1天常见有轻度感觉缺失,肌间沟法为9%,腋路法为19%。2周时已明显好转,4周

已完全恢复。

Faneli(1999)前展性地研究了3

996例各种神经阻滞(坐骨-股神经阻滞、腋路和肌间

沟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剌激器和多点注射技术。

术后1月之内,69例(1.7%)发生神经病学改变,除1例外均在4-12周内完全恢复。这一报

告结果与“异感法”相似。

神经刺激器的应用未能防止神经鞘内注射。1例采用此法且腋路阻滞平顺,但仍发生严重神经损伤(Benumof,2000)。

(二) 局麻药的毒性作用

大多数局麻药的临床药物浓度和剂量不导致神经损害。长时间、高浓度和/或大剂量

可能引起神经损害。

实验和临床均证明局麻药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各种局麻药的毒性各异。神经毒性基于局麻药的pKa、脂溶性、蛋白结合和药物强度。

利多卡因与地卡因的神经毒性大于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加入5ug/ml肾上腺素增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神经毒性。

双重打击“double crush”:

是指针刺的损害加之局麻药的毒性可能加重神经

的损伤后果。神经鞘内注射引起神经损伤,可加重高浓度局麻药和血管收缩剂的神经毒性作用。

(三)神经缺血

外周神经有双重供血,神经鞘内注射即使只有50-100ul,也可以产生神经内压.当超过

毛细血管内压达10min即可导致神经缺血。

神经鞘内血肿、神经周围血肿、低血压、血管收缩剂的应用和动脉狭窄等均可能引起神经缺血。

(四)避免和减轻神经穿刺损伤的要点:

少用异感法定位,

避免神经鞘内注射(注药时高压或患者主诉严重疼痛或有回缩肢体动作,应放弃注药。)

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时,电流强度<0.2mA,应将穿刺针重新调整至电流>0.2mA

采用最低有效药物浓度,减低药物神经毒性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晓雄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 1.神经阻滞导致的并发症:气胸、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硬膜外阻滞、全脊麻、局部血肿等。 2. 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药量过大致急性中毒。 3. 穿剌操作、局麻药所致的神经损伤。 一、神经阻滞 (一)颈丛和臂丛阻滞 1. 气胸 易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 系穿剌针方向不正确,进针过深所致, 气胸发生慢,有时数小时才出现胸闷, 胸痛,呼吸困难症状。 X线检查可见肺压缩, 若在25%以内可严密观察; 若超过25%,需行胸腔穿剌抽气,必要时需作闭式引流。 2.喉返神经麻痹 针刺过深阻滞迷走神经所致, 表现:声音嘶哑或失音,重者呼吸困难。 3.出血及血肿 颈丛阻滞可穿破颈部血管,臂丛阻滞可穿破锁骨下血管,腋部血管,而引起出血或血 肿。 穿剌中应强调回抽,一旦有血、气、液,须立即拔针,局部压迫, 改变方向后再穿剌。 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尤其在应用抗凝药时。 意外穿破动脉时,应局部压迫5min。 采用连续法时,应使用短斜面针。 抗血小板治疗时,若无自发出血,不是NB的禁忌症。 4. 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脊麻 主要见于颈丛阻滞或肌间沟臂丛阻滞。 穿剌针可经过椎间孔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 多半与进针过深,进针方向与横突平行有关。 一旦发生,循环呼吸将抑制,需立即复苏处理。 5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膈神经阻滞 膈神经主要来自颈2-3神经,同时接受颈4-5的神经.经前斜角肌前面下降。 颈丛阻滞和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时,局麻药可经前斜角肌的前方扩散到膈神经,出现胸 闷和呼吸困难。 有认为肌间沟阻滞时即使采用稀释的局麻药,因单侧膈神经阻滞而引起同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达100%,并伴有25%的肺功能下降。 锁骨上阻滞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约为 40%~60%。 大多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无需处理。少数病人主诉气短,需吸氧。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17版) 2017-12-14 07:03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1 马虹(共同负责人)王国林王俊科(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吴新民郭曲练虞建刚(共同执笔人)熊利泽薛张纲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①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原有低血容量。 ③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老年患者。 ⑥高体重指数。

颈丛神经阻滞及并发症处理预案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甲状舌骨囊肿等颈部浅表手术,适用于锁骨内侧段骨折内固定术。原发性甲亢、颈部巨大肿块且有气管压迫、气管移位者、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或颈椎病伴呼吸功能不全者视为禁忌。精神极度紧张不合作者、小儿及年龄过大者(﹥75岁)也不宜选用。 [2] 操作常规 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开放静脉通道。 ④确定穿刺点: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麻醉医师站在患侧,嘱患者作抬头运动,显露胸锁乳突肌,定其后缘中点或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为C4穿刺点;乳突尖下方1.5cm,胸锁乳突肌后缘定为C2穿刺点;C2与C4连线中点即为C3穿刺点。每点注药3~4ml。 ⑤颈浅丛阻滞:左手食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针头在C4点垂直皮肤进针,遇有轻度筋膜脱空感即达胸锁乳突肌的肌膜下,注药8~10ml。 ⑥改良一点法颈深丛阻滞:即在C4穿刺,有骨质感停进针,即为C4横突,回抽无血或液体注药6~8ml,达到同样效果。 [3] 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多因误入血管所致,严格掌握浓度、容量、注药速度,因颈部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注药前、中、后应回抽。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止注药,吸02,必要时面罩下加压供氧,危重病人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烦燥抽搐者安定或者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必要时用肌松药,直至惊厥、抽搐停止;支持循环,加快输液,合并低血压给予血管收缩药。 ②全脊麻与高位硬膜外腔阻滞:可因局麻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脊膜外腔所致。深丛阻滞时,若针深已超过3~3.5cm仍未触及横突,不应冒然继续进针,应重新判定穿刺点的位置,进针方向角度是否有误或体位变动。一旦发生全脊麻或高位硬膜外阻滞症状立即支持呼吸与循环,面罩下加压供氧,呼吸停止者立即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合并低血压则加快输液及应用血管收缩药。 ③霍纳氏综合征:因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无需特殊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快捷指南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 总论外周神经阻滞应用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同部位的外周神经阻滞的 风险具有各自的特点(见下),但有一些共性,概述如下: 1. 局麻药中毒 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2.短暂性神经损伤: 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可能的原因为神经内注射,靶神经术前有亚临床损伤等。 发生率大概为8~10%。 临床表现: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可能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多在2个星期内恢复。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 恢复。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预防:无明确的预防方法。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尽量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 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 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注药时 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3.严重神经损伤 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可能的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 伤(如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抽烟,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等)。单纯由外周神经阻滞导致的严 重神经损伤比较罕见。多为复合因素。如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压力 过大(大于350mmHg),靶神经术中受到了牵拉、压迫等。 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持久受损。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 恢复。 预防:对于功能严重受损的外周神经避免行神经阻滞。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 阻滞,因为严重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束膜内注射,而神经束膜内注射时,多数情况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① 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 原有低血容量。 ③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 老年患者。 ⑥ 高体重指数。 ⑦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2)引起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① 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 应用β受体阻滞药。 ③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3)引起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 ① 蛛网膜下隙阻滞(与硬膜外阻滞比较而言)。 ② 进行性心动过缓。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 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 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 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 ?眶上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星状神经节阻滞并发症及处理浅析

星状神经节阻滞并发症及处理浅析 【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中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我们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治疗的630例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所发并发症及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630例次患者共发并发症135次,经处理均恢复。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并发症较多,有时非常凶险,星状神经节治疗可靠,因此,要求实施者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熟练操作技巧,具有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并发症;处理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03例,其中男120例,女83例,年龄18~73岁,治疗颈椎病88例,偏头痛31例,面部神经麻痹23例,脑梗死(恢复期)33例,美尼尔氏症13例,颈肩综合征10例,顽固性失眠5例,雷诺氏病3例,不定陈述综合征7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前入路C6星状神经节阻滞,所用药物08%~10%利多卡因8~10 ml(+曲安奈德10 mg),一律采用球后穿刺针头。具体步骤: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薄枕,头微转向健侧,张口,消毒、铺巾,左手指将颈总动脉及气管分开,触及C6横突(在锁骨关节上3~4 cm,旁开15 cm,或平喉结下一椎体),右手持针垂直刺入抵C6横突,退少许,固定好,回抽无气、血、液,先注入药物2 ml,观察片刻,无不适,缓慢注入08%~10%利多卡因8~10 ml,注射完毕患者垫枕,注射侧倾斜位,观察30 min,隔日一次,或双侧交替1次/d,治疗次数1~11次,阻滞成功的标志霍纳氏征复制(结膜充血,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鼻塞)。 13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多不需要特殊处理,休息后逐渐消失,有的需要吸氧、药物治疗。对于神经麻痹吞咽不适者暂不进水进食,休息,局部出现硬结的需要时热敷、理疗等,双侧麻痹者一定要留观吸氧,保持呼吸通畅,备好插管物品。癫痫发作者静推地西泮10 mg+25%葡萄糖20 ml停止。麻药中毒4例自行恢复,另4例静推地塞米松10 mg,2例使用25%葡萄糖20 ml,静推后利尿缓解,2例因震颤静推地西泮10 mg缓解。 3讨论 SGB通过调节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许多功能失调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1]。但其并发症较多,尽管多数并发症不需要特殊处理,有些并发症的出现相当凶险,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严重,如局麻药中毒,硬膜外阻滞全脊麻等[2]。作者在行SGB治疗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 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 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 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 ?眶上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2.局部血肿:常由供应翼腭窝处的血管出血造成,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消除血肿。 ?下颌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也称颈胸神经节,是颈下神经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的一种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大致位于位于C7水平(第七颈椎),C7的横突前方的颈长肌前筋膜内。 早在192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星状神经节的毁损和切除可以减轻雷诺氏现象和多汗症的某些症状。而对星状神经节的阻滞可以减轻交感神经介导的各种疼痛,如Ⅰ型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等。对于各种颈肩部的复杂性疼痛和颈性眩晕等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反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迷走平衡的破坏。同时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组织器官的血供,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高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再者星状神经节阻滞使脑血流增加的作用超过任何药物,下丘脑血流的增加能起到维持垂体激素平衡的作用,从而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现在一般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以下多种状况:一、颈源性头痛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二、肩周炎。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致痛物质的刺激,改善肩僵硬,再配合其他治疗,可加快病情恢复。三、带状疱疹。头面部及上胸部带状疱疹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阻断疼痛的传导,改善血运,能缩短病程。四、失眠的治

疗。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一迷走平衡的破坏,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从而调节、改善睡眠。五、脑动脉硬化,脑缺血性病变。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阻滞了交感神经,直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氧,针对一些老年人病人常出现的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头脑发蒙等症状,能够缓解病情,有资料显示它能明显改善脑梗塞以及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症状。六、痤疮。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降低特异免疫反应,可明显增加头面颈部的组织血供,改善微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促进寻常痤疮患者皮损的恢复。同时,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还可以治疗头痛,过敏性鼻炎,耳鸣耳聋,心肌梗死,多汗症,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痛经等多种疾病。 传统的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触诊或X线引导,有多种入路,通常是以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作为穿刺定位的标志。无论是触诊和X线引导都无法完全避开周围的重要结构,因此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而且为保证药物充分浸润,用量都较大。事实上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水平并非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最 佳部位,因为星状神经节实际位置在更靠下的第七颈椎水平。我们首先结合下图看一下第六颈椎横突水平的主要结构: 图1 第六颈椎横突水平横断。T:气管,TH:甲状腺,CL:颈长肌,C6:第六颈椎,CA:颈总动脉,JU:颈内动脉,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解剖 一、颈神经丛的解剖 1.颈丛:C1~4前支组成 二、臂丛解剖 1.臂丛:C5~T1前支组成 臂丛各根穿出前、中斜角肌间隙后,形成上(C5、6)、中(C7)、下(C8、T1)三干三干穿过第一肋和锁骨下后,组成臂丛的三个束(外侧束、内侧束、后束)外侧束和内侧束汇合形成正中神经 后束延续形成桡神经 内侧束延续形成尺神经 腋神经和肌皮神经在腋窝上部出鞘

2.上肢浅表周围神经分布 3.上肢神经的功能 1)肩部外展——腋神经 2)屈肘——肌皮神经、桡神经 3)屈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 4)屈曲手指——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 三、腰丛+骶丛解剖 1.腰丛:T12部分+L1~3+L4部分(均为前支) 腰丛位于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的腰大肌间隙内 2.骶丛:腰骶干+S1~3 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 3.下肢浅表周围神经分布 1)股外侧皮神经(L1~3)——大腿外侧、臀部 2)股神经(L2~4)——大腿前内侧、膝关节周围、髋关节守卫 3)闭孔神经(L2~4)——大腿内侧 4)坐骨神经(L4~S3)——在腘窝出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 5)股后皮神经——大腿后侧、臀部 6)隐神经——股神经主干的延续,支配小腿内侧 7)胫神经——足底、足内侧 8)腓总神经——小腿外侧、足背、足趾 9)腓肠神经——足外侧

操作要点 一、颈丛阻滞 1.颈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在皮下注入5~10ml局麻药。 2.颈深丛:由乳突尖至第6颈椎横突(chassaignac结节)作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乳突下约4.5cm为第4颈椎 横突,以此为进针点。 二、臂丛阻滞 1.肌间沟:适于锁骨、肩部、肱骨近端 2.锁骨上:均可 3.锁骨下:不适于肩部 4.腋路:不适于肩部、上臂、肘部 三、腰丛、骶丛阻滞 1.下腹部手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2.髋部手术:经腰大肌间隙阻滞要神经丛 需麻醉出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 3.大腿手术:二合一阻滞(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 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 4.大腿前部手术: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 5.下肢手术止痛:股外侧皮+股神经+坐骨神经 6.膝关节开放手术:二合一阻滞(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 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 7.膝远端手术:坐骨神经+隐神经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60例.

综上所述, 老年人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已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对于老年人的结直肠癌, 应加强宣传, 提高患者的警惕性, 尽早就医, 尽早明确诊断; 重视老年患者的围术期处理, 尤其是全身营养支持, 积极治疗合并症, 避免各种并发症,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积极手术。只要老年患者全身条件许可, 根治性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老年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同时视患者全身情况辅以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方法, 可以有效提高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参考文献: [1] 陈万源, 陈贤贵, 李德川, 等. 70岁以上高龄患者结直肠癌 的手术治疗[J].腹部外科杂志, 2000, 13(5:275-276. [2] Shoji BT , Becker J M C olorectal d is ease i n t h e el derl y patient [J].Su rg C li n Nort h Am, 1994, 74:293. [3] 邵永孚. 大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与预防[J].中国实用外 科杂志, 1999, 19(10:584. [4] 岳晖, 汪胜来, 依力哈木.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J].临床军医杂志, 2005, 33(4:444-445. [5] 李德川, 刘勇.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J].结 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2006, 12(2:82-83. [6] 宋月江, 郝希平, 姚泽明. 高龄大肠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及营养支持[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5, 11(3:185-187. [7] Bas k i n i un . Advances i n en teral nutriti on techn i ques[J].Am J G as troen tero, l 1992, (87 11:1547-1554. [8] 岳桂英, 余云. 糖尿病人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二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掌握病情,进行评估,行ASA分级,预测麻醉危险程度。介绍麻醉方案、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并麻醉前谈话和签字。行术前用药。 三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 回路备用、全套气管插管用具. 2、药品:局麻药(略)静脉麻醉药(略)急救药品(略)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 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 5、核查病历 6、查对: A.三方查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诊断、手术方式及 部位、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等 B.药品查对:名称、剂量等

C.麻醉机等器械的再次检查。麻醉医生的手部消毒。 四麻醉操作 (一)臂丛神经阻滞 1、锁骨上径路 ①病人体位:仰卧,患肢自然平放在躯干旁,头稍向后仰并 转向对侧(呈45) ②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cm。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 针头的注射器,经穿刺点向后、内、下缓慢进针,寻找易 感;出现异感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回抽注射器无血 或气体,则注射局麻药。倘若多次寻找,不见异感,可找 第一肋骨;碰到第一肋骨表面,同样回抽注射器,无异常 发现,即注局麻药。退出针头,轻轻按压注射区。 ④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刺破肺尖;慎用双侧阻滞。 2、肌间沟径路 ①病人体位:头转向对侧,肩贴床面,其他同上。 ②穿刺点定位:显露胸锁乳突肌,其后依次为前斜角肌和中斜 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上窄下宽的间隙,即斜角肌间隙 (肌间沟)。该间隙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是为穿刺点。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针 头的注射器,垂直皮肤进针,针尖指向对侧足尖推进,刺破 椎前筋膜时有突破感,再稍推进则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或脑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1 / 171 / 17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一位女病人被偏头痛困扰了七八年,各种检查均正常,但吃药、打针、休息都不见效。经历了曲折的治疗之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去医院疼痛科进行了星状神经节阻滞。几 次治疗后她感慨地说,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老张长期头痛失眠,血压忽高 忽低,整日心绪不宁,经检查发现一侧脑血流量减少,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当晚睡眠就有 了明显改善,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医院,要求再打一针。那么,星状神经节阻滞是怎么回 事呢? 也许人们还不太熟悉,人体的神经有两套系统。当我们需要时可伸手拿东西,可抬腿 走路,人在大脑运动神经的支配下可以行动自如。但是我们能不能让心脏跳得慢一点儿, 让肠胃蠕动得快一点儿呢?不能。原来除了大脑支配运动的神经系统外,还有一套神经系统,不受人们思想意识的指挥,它“自行其事”,叫做自主神经。自主神经主管人们的内 脏运动,在我们运动时它自动让心跳加快,多输送血液,当我们寒冷时它让血管收缩保存 热量。但它也有指挥紊乱的时候,如有时不管人们需要不需要,它引起血管持续收缩,心 跳加快,表现为头痛、失眠、心慌、气短、大便干结、浑身不适等症状。 星状神经节位于人的脖子两侧,因为它的形状像星星,所以取名星状神经节。它属于 自主神经的交感链,主要由第7、8交感神经节及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是支配头 面部、颈部、上胸和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100多年前,有两位外科医生在为一位肿瘤 病人做手术时无意中损伤了星状神经节,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术后这位肿瘤病 人的疼痛明显减轻,全身情况好转。这个现象引起了医学家们的重视,医生开始用切断这 根神经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后来,人们用药物注射法代替手术切割,这就是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能阻滞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故这些交感神经节支配下 的心血管运动、腺分泌、肌张力、支气管收缩及传递痛觉的各神经纤维得到阻滞,从而可 以改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循环障碍、痛觉过敏、异常出汗等。因此,其在临床上的 适应症相当广,如:带状疱疹、灼热痛、多汗症、头痛、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脑梗塞、 末梢性面神经麻痛、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视神经炎、角膜溃疡、突发性耳聋、耳鸣、眩晕症、肩周炎、颈椎病、慢性便秘、幻肢痛、不定陈诉综合征等。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泛,治疗效果也更加确切。在发达国家日本SGB占全部神经阻滞的50%~80%,但长期来在我国却开展得并不普及。其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的部位比较特殊,需要非常熟练的医生进行操作, 而对并发症的顾虑,也使部分医生或病人不愿进行SGB,故阻碍了SGB的推广和发展。但 因有医疗需求,近几年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在我国的大医院开始日益普及,利用星状神经 节阻滞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如较常见疾病: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疾病、颈椎病、带状疱疹后疼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用此法治疗都有一定疗效。我们相信,采用星状神 经节阻滞这一实用的治疗技术,会让更多的人摆脱疾病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的..

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的神经刺激器的不同电特性 背景:低电流强度的神经刺激器已经成为外周神经阻滞性能的重要部分。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在美国临床使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的精确度和特性。 方法:安装了新电池的15个外周神经刺激器设置输送电流范围从0.1毫安到0.5毫安,备有一套1或2千欧的高耐受性阻抗导联。使用厂家校正的示波器检测了电流输出,刺激时限,形态,频率和最大电压输出。 结果:当电流设置为0.1毫安或更高并且标准电阻为1或2千欧时所有外周神经刺激器性能良好。但是,在1千欧负荷的低电流时,中位数误差(%)由0.5毫安的2.4(-5-144%)增加到0.1毫安的10.4(-24-180%)。刺激波形在电阻为1千欧,电流输出高达1毫安时以常规的单向方形脉冲为特点。在阻抗增加时,刺激波形明显扭曲。由厂家设置被测试的外周神经刺激器的默认刺激时限为34.8到460微秒。最大输出电压范围在7.4到336伏之间。 结论:用于局部麻醉的神经刺激器在电流输出和厂家选择的电特性(比如电流时限,刺激频率,最大电压输出)方面差别很大。 在开始神经阻滞时使用低强度电流刺激被外周神经定位在局部麻醉的实践中已经非常普遍。外周神经阻滞使用的增长已经和外周神经刺激器的需求和更大的效用联系在一起。外周神经刺激器诱发运动神经反应的能力取决于刺激和神经之间的距离(比如针到神经的距离)以及使用电流的强度和时限。大多数作者建议在注射局麻药之前使用小于或等于0.5毫安的电流获得运动神经反应。电流强度高于0.5毫安的刺激可能导致组织的失败,因为针距离神经太远,然而,电流强度高于0.1毫安的刺激之后注射局麻药可能损伤神经,因为可能发生局麻药的神经内注射。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美国临床常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发送的电流的特性和精确性。 材料和方法 向厂家,销售商或同事借来外周神经刺激器在我们的实验室内进行测试。评估了电流输出的特性,刺激频率和设备精确输送电流的能力。所有刺激器都是临床常规使用的,具有各自生物工程学部门合格的检查封印。在研究开始前的即刻,所有刺激器装备上新的工业用电池,并设置输送到预选电阻的导联的电流为01.,0.2,0.3,0.5,1,2和4毫安。每个电流水平在增加阻抗(电阻替代设置型号236A;Pipps和Bird公司;Richmond, 弗吉尼亚)1,2,5,10,20,50,和100千欧的导联上测试。选择这个范围的电阻导联是为了刺激正常病人生物阻抗(1或2千欧以及和干燥皮肤,干燥的电极或皮肤-电极传导不良(接触;>2千欧)有关的较大阻抗。所有测量都有不知道被测试品牌和型号的工程师进行。每一个电阻水平上的电流的测量重复三次,报告其平均值。使用厂家校正的示波器(Fluke DigiMeter 123; Fluke公司,Everett, 华盛顿州)确定外周神经刺激器的输出。使用I=U/R的方程计算电流输出,U是测量到的电压(伏特),R时所选择的电阻(欧姆)。每一台神经刺激器的输出信号被储存在计算机硬盘中,并由购买的软件(Flukeview?SW90W软件,2.1版本,Fluke公司,Everett, 华盛顿州)分析。测量了下述变量:信号幅度(信号输出最大峰值到峰值),刺激时限

三种不同阻滞方法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三种不同阻滞方法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阻滞方法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 院收治的90例拟实施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神经解剖定位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下定位组3组,比较3组的阻滞效果。结果超声引导下定位组的阻滞效果最好,其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优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和神经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定位在3种神经阻滞技术中临床阻滞效果最好,起效时间最快。 标签:阻滞效果;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比较 外周神经阻滞是指在外周神经的神经节、神经丛或神经干等部位进行麻醉药注射,一般只注射其中1个部位,使其产生麻醉作用,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1-3]。外周神经阻滞术一般可以归类为3种,本研究将本院拟实施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种外周神经阻滞术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拟实施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21~67岁,平均(46.5±3.1)岁。90例患者均符合麻醉药过敏试验阴性,ASA分级为Ⅰ、Ⅱ或Ⅲ级的条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解剖定位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下定位组3组,每组30例。3组的性别、年龄、ASA分级、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实施麻醉前做好准备工作,动态检测3组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要求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本次研究使用麻醉药为0.75%罗比卡因(Nycomed Pharma AS,进口,批准文号H20130780)等量混合2%利多卡因(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559),使用剂量为0.4 ml/kg。 1.2.1 传统的神经解剖定位组[4-5] 使用异感定位,若使用异感法超过5次且定位失败,则采用突破感法完成定位。定位成功后注射麻醉药。完成手术后,若阻滞麻醉效果未达标,则予以氟哌利多和芬太尼混合液3 ml,必要时可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1.2.2 神经刺激器定位组[6] 使用Stimuplex HNS12型神经刺激器(德国)对锁骨上臂丛神经进行定位,初始电流为1.0 mA,诱导出神经相应支配的肌肉收缩后,将电流由1.0 mA减少至0.3~0.5 mA,若此时该肌肉仍有收缩,则定位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