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1.我国粮食短缺的原因分析

2.应对粮食危机的现实措施

(1)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2)保护和治理环境, 防止环境恶化。

(3)减少建筑用地。

(4)培育和推广转基因作物。

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1.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 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 加以修饰改造, 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应用:

①改良动植物品种。

②制造“工程菌”生产药物。

2.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三、科学思维的过程

[考向聚焦]

[例1]下表为世界各洲的粮食情况。

(1)从上表的数据分析能得出粮食问题存在怎样的严重现象?

(2)粮食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1)表中信息显示就人均粮食而言, 北美洲、大洋洲人均量与非洲、亚洲差距十分悬殊, 从而揭示粮食地区生产、消费不均的严重现象。(2)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及环境恶化等。

[答案](1)世界粮食存在着严重的地区生产、消费不均现象

(2)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例2]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品种改良方面应用广泛, 其中一项转基因技术是改造CO2固定酶, 其目的是()

A.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延长果实的储藏期

C.培育作物新品种

D.提高植物的抗性

[解析]改造CO2固定酶, 能提高植物对CO2的固定效率, 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乙烯形成酶基因的表达可以延长果实的储藏期。提高植物的抗性是通过将抗性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抗旱、抗涝、抗盐等基因)转入植物, 并使之表达来实现的。

[答案] A

———————————————[课堂归纳]——————————————————[网络构建]

[关键语句]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成功标志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诞生。

3.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观察、推理、分类、建立模型和交流。

4.脊索动物包括原索动物(半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澄江动物化石群”说明: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真正脊椎动物的进化可能是从海口虫开始的。

知识点一、粮食问题及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据预测, 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全国年需粮食将达到7.2×1012~8.0×1012 kg, 粮食缺口巨大。解决此问题的较好方法是()

A.极大提高粮食的单产量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

C.以肉类食品代替粮食

D.大量进口粮食

答案:B

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①合理开发海洋, 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 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

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 围湖造田,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 培育具有较高光合作用效率的作物新品种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解析:选B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 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包括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不得随意改造、破坏生态环境, 还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知识点二、科学思维的过程

3.下列有关科学思维过程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科学思维的起点是观察

B.推理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解释

C.建立模型是用实物直观地反映真实物体的形状或三维结构, 而无法表现事物活动的规律

D.分类法可使许多杂乱的信息变得清晰, 是总结归纳的有效手段

解析:选C 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是:观察→推理→分类→建立模型→交流, 所以科学思维的起点是观察。建立模型是用画图、列表等表现手段来显示事物或过程, 能够描述事物活动的规律。

4.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 )

A.比较 B.归纳

C.分类 D.求异

解析:选C 将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分类。

5.达尔文根据克格伦岛上的甲虫有近半数是无翅或残翅的, 得出海风对甲虫有“选择”作用的结论。达尔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A.分类、观察 B.观察、建立模型

C.观察、交流 D.观察、推理

解析:选D 达尔文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了关于克格伦岛上甲虫翅的信息, 属于观察;在观察之后, 他又将岛上甲虫翅的特异现象和海风联系起来, 这是推理。

6.下面为“探索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过程。

方法:(1)将一枝黑藻放在水中, 装置如图所示。

(2)改变灯泡与黑藻之间的距离, 同时通过观察计算出在不同距离的灯光下, 黑藻每分钟释放的气泡个数。

观察并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灯与烧杯之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间的距离(cm)

气泡数(个/分钟) 16 13 8 6 5 4 3 2 1 0

请指出上述探究的科学思维过程。

解析:科学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观察→推理→分类→建立模型→交流。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 要视具体的问题灵活应用。

答案:具体的思维过程如下:

(1)观察:通过设计实验, 观察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 获取相关数据。

(2)推理(原理):①气泡计数法是中学实验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较好方法。改变灯与烧杯之间的距离的目的就是改变光照强度, 通过计算黑藻放出气泡速率推测光合作用强度的强弱。②随着灯与烧杯之间距离的减小, 黑藻所受的光照强度增强, 每分钟释放的气泡数增多, 说明在灯光照射下, 随着光照增强(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增加。(3)建立模型:以光照强度为横坐标, 以光合作用强度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 绘制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

(4)结论: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 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 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 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30分)

1.下列对世界粮食现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

B.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呈现衰退趋势

C.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生产的粮食占世界的1/2

D.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粮食也只占世界的1/2

解析:选B由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世界人均粮食呈增长趋势, 但分配不均衡;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

2.以下农业上的科技成果不属于基因工程产品的是()

A.抗虫棉B.金大米

C.延熟保鲜番茄D.试管牛

解析:选D抗虫棉是科学家把从苏云金杆菌中提取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的DNA 中培育而成的。金大米是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新品种。延熟保鲜番茄是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而试管牛属于动物细胞工程范畴。

3.将不同蛋白质分子的某种氨基酸的比例用坐标柱形图表示出来, 与科学思维有关的

环节是()

A.建立模型B.分类

C.观察D.交流

解析:选A建立模型是用来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 如画图、列表等;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观察是指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有关信息;交流就是与他人交换看法, 分享信息的过程。

4.发达国家产粮及消费状况是( )

A.产粮多, 消费多 B.产粮少, 消费多

C.产粮多, 消费少 D.产粮少, 消费少

解析:选C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 生产的粮食占世界的1/2, 人均产粮多, 消费少。

5.下列属于科学思维中的建立模型过程的是( )

A.将化石按年代排放

B.开会提出研究的设想

C.绘制生态系统组成示意图

D.达尔文发现甲虫无翅或翅不发达

解析:选C建立模型是用来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 如画图、列表等。

6.若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能固氮的水稻新品种, 其在环保上的重要意义是( )

A.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

B.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节约能源

C.避免过多使用氮肥引起环境污染

D.改良土壤结构

解析:选C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能固氮的水稻新品种在环保上的重要意义是减少氮肥使用量, 避免过多使用氮肥, 造成环境污染。

7.[多选]下列有关转基因的成果及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转基因方法培育的抗虫植物也能抗病毒

B.转基因番茄的上市标志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诞生

C.如果日常以转基因的金大米为食, 可减少夜盲症的发生

D.在农业上主要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稳定、品质优良和具有抗性的作物

解析:选CD用转基因的方法培育的抗虫植物一般只能抗昆虫, 不能抗病毒。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成功, 标志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诞生, 而转基因番茄在1993年才在美国批准上市。由于转基因的金大米富含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 而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所致。目前在农业上主要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稳定、品质优良和具有抗性的作物。

8.如图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四种生物进行的不同分类, 其中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A.有无染色体B.有无细胞壁

C.有无核糖体D.有无线粒体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 细胞内都能合成蛋白质, 所以它们都有核糖体。

9.下列对观察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当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有关信息时, 就是在观察

B.观察和思维活动是紧密结合的

C.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称之为证据或数据

D.观察不能借助其他仪器设备的帮助, 否则就不叫观察

解析:选D科学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考察研究方法。观察通常需借助各种仪器设备, 要求必须真实、准确, 即必须如实地反映所感知的事物。我们平时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相关信息时, 就是在观察, 而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称之为证据或数据。

10.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

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 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B.①③⑥

C.①④⑤D.②④⑥

解析:选B实验的变量为植物是否受到光照, 实验组为在黑暗中培养, 现象为植物生长不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8分)根据图示和生物进化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图为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简图, 实际上这是一种()

A.观察B.推论

C.建立的进化模型D.分类

(2)根据图示,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1)题中图示是一个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的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推出各类动物之间的关系。(2)由图中各类脊椎动物出现的顺序和亲缘关系可以看出:多种脊椎动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各种动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答案:(1)C(2)多种脊椎动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各种动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12.(12分)某同学将10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 并且于相同时间间隔等

量均匀地先后取样5次, 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 结果如表:

根据以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数值为________的结果。(填科学思维过程)

(2)请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及pH随时间动态变化曲线图。

(3)上述绘制曲线的过程属于科学思维中的________环节。由所绘制的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曲线图,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时间与酵母菌数量关系)

解析:(1)图中所示数值为某同学在相同时间间隔均匀地取样、测定的结果, 即科学思维过程中观察的结果。(2)图中所示数值与一个量有关, 可用坐标系表示, 如时间—酵母菌数量。(3)当培养条件适宜时, 酵母菌会增殖, 而酵母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影响环境条件。由于空间和营养条件有限, 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会导致种内斗争激烈而使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甚至一段时间后, 代谢产物等有毒物质积累使种群数量下降。

答案:(1)观察(2)如图

(3)建立模型在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数量增加, 超过一定时间, 酵母菌数量反而下降。

学习目标:1.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

2.图示说明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

3.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

4.比较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图像的识别

[教材梳理]

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二、细胞的减数分裂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4.过程

三、生殖细胞的形成1.精子的形成

(1)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睾丸。

(2)形成过程及数量变化:

2.卵细胞的形成

(1)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卵巢中。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牛刀小试]

一、减数分裂过程相关概念辨析

1.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 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并指出图中对应的染色体。

提示:①同源染色体: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 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如图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②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不相同, 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什么是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四分体。

提示:①联会: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已完成复制, 姐妹染色单体已形成。

②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叫做四分体。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 1和2构成一个四分体, 3和4构成一个四分体。

(3)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提示:①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粒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a和a′、b和b′、c和c′、d和d′。

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b(b′)、a′和b(b′)等。

2.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吗?举例说明。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举例说明。

提示:(1)不一定。如人的X和Y染色体, 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得多, 但减数第一次

分裂过程中能联会, 仍称为同源染色体。

(2)不一定。如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 但由于来源相同, 因此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一般称为相同染色体。

3.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一定会发生联会吗?

提示:不一定。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而有丝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内容, 探讨下列问题: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染色体进行复制后, 其数目和形态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 一条染色体中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分裂期?减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3.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情况下)形态大小一一对应两两相同。

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 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相同吗?

提示:数目相同, 形态结构不同。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5.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说明原因。

提示:两种类型。原因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内容, 探讨下列问题:

(1)试从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角度, 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相同点。

提示:Ⅰ.行为变化:①染色体复制;②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Ⅱ.数目变化: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2)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细胞质分裂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精子形成过程中两次细胞分裂时, 细胞质均为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 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 但极体分裂时, 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

(3)试从产生部位、是否变形、产生细胞数目分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点, 填写下表。

提示:睾丸卵巢变形不变形4 1

2.试依据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分析, 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1)体细胞含有染色体数为2N, 核DNA分子数为2C, 填表分析它们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数目变化。

提示:2N2N N N→2N N2C→4C4C4C2C C

(2)依据上表数目变化, 尝试在坐标中画出染色体数、核DNA数目变化曲线。

提示:

高中生物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知识梳理】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 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如下假说: (1)性状是由_________ 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 纯合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 纯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F1高茎豌豆:Dd 杂合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不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2、观察遗传分析图解图1-5 思考: F1形成的雌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______,因此F2便有了____、_____、_____三种基因组合,比例为_______ ,在性状上则近于高:矮=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性状: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不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苏教版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苏教版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 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 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 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 同 点 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 个极体 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 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必修② 遗 传 与 进 化

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 知识目标: 1. 杂交常识: 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 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 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 什么规律吗?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 ①假说内容: 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 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 知识目标: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 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 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 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①.遗传因子=基因 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 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作业: P12-13 基础题和拓展题.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 非选择题专项模拟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非选择题专项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多选题 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结合核酸知识分析,下列关于苔藓和牡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苔藓与牡丹都只含DNA,不含RNA B.病毒核酸的元素组成与苔藓的相同,与牡丹的不同 C.DNA和RNA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都有差异 D.苔藓的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不含DNA 2.{下列有关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瓤西瓜含有较多的糖,是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良好材料 B.脂肪鉴定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 C.葡萄糖和麦芽糖均是还原糖 D.蛋白质鉴定时,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要同时加入样液中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 ..的是() A.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B.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临时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D.将煮沸冷却的肝脏研磨液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4.{下列与蛋白质多样性有关是() A.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 B.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 C.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D.氨基酸之间连接的化学键 5.{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B.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 C.此生物是动物,因为其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D.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6.{下列动植物糖类、脂肪的分类比较,错误的是() A..B.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我们生物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生物的规律,是为了运用生物知 识解决问题。可是生物知识要先学会,弄懂。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生物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 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 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 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 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 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 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结构导学案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学习目标】 1、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学习重点】 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习难点】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知识链接】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框架】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模型名称: 模型 2、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 和英国物理学家 3、构建依据 (1)DNA 分子是以4种 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 四种碱基。 (2)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 衍射图谱表明DNA 分子呈 结构。 (3)查哥夫测定DNA 的分子组成,发现腺嘌呤(A )的量总是等于 的量; 的量总是等于 的量。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 在DNA 分子中,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4种 (A 、G 、C 、T ),因此,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它们的名称是: 1 2 3 4 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

模型构建3:DNA 双链(平面结构) 模型构建4:DNA 双螺旋结构 (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1>、 2>、 3>、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所以:DNA 分子中A=T G=C (3)DNA 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 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一个最短的DNA 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4n ,n 是碱基对的数目) 碱基对的这种排列顺序代表着 ③特异性:每个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 分子的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规律一: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 =T ,C =G 规律二: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A+G )/(T+C )=(A+C )/(T+G )=1规律三: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量的50%,即(A+C )%=(T+G )%=50% 规律四:DNA 分子的一条链上(A+ T )/(C+ G )= a ,(A+ C )/(T+ G )=b ,则该链的互补链上相应比例应分别为a 和1/b 。 A T G C A T G C 1是: 1 2 2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 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下表所示为玉米(2N=20)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的相关信息,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B.加入的碳酸钙可以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C.层析时,滤液细线要浸入层析液的液面以下 D.层析后,在滤纸条上可以得到4个色素带 3.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可以体现在() A.动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B.动物细胞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 C.高等植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 D.高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赤道板直接形成新的细胞壁 4.下列有关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B.染色质是核仁中或粗或细的长丝 C.细胞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中的DNA分子中 D.染色质中含有DNA、蛋白质和少量RNA 5.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羧基和氨基的化合物都是组成蛋白质的单体 B.低温、高温、过酸或过碱都可以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相同的蛋白质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D.蛋白质和多肽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6.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膜蛋白在免疫过程中可起细胞标志物的作用 B.膜蛋白在膜中的分布与其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有关 C.膜蛋白在膜中较磷脂更易移动 D.膜蛋白在转运离子时形状可发生改变 7.正常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在体外某些因素的诱导下,却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造血干细胞 A.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B.还没有分化 C.能合成神经细胞或肝细胞需要的蛋白质 D.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全套遗传基因 8.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30%、20%、15%。推测该细胞器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利用光能,完成光合作用D.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 9.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双缩脲试剂可以与所有酶发生紫色反应 B.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可以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实验材料 C.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 D.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结果中,第一个条带为橙黄色 10.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释放热量 B.乙装置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 C.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D.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11.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和绿色植物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 B.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C.硝化细菌细胞中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 D.硝化细菌细胞内无线粒体,是厌氧型生物 12.关于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B.细胞衰老时,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C.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 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 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 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 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 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 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 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一节减数分裂 第一课时细胞的减数分裂 【目标导航】 1.通过学习,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2.结合减数分裂示意图或课件,概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及相关概念。 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1)概念 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2)概念理解 ①发生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②发生时间: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征 ①染色体复制次数:一次。 ②细胞分裂次数:连续分裂两次。 ③分裂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④子细胞性质:形成生殖细胞。 2.减数分裂的过程 (1)分裂间期

???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Ⅰ ??? 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出现纺锤体,核仁消失,核膜解体。 ②中期Ⅰ ???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到赤道板位置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与纺锤丝相连。 ③后期Ⅰ ??? 在纺锤丝牵引下,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每条染色体含2条染色单体。 ④末期Ⅰ ??? 染色体解旋逐渐变为染色质,核膜重建。细胞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

(3)减数第二次分裂 判断正误 (1)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 (2)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3)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4)减数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间期,减半发生在末期Ⅰ。() (6)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①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7)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答案(1)√(2)×(3)√(4)√(5)×(6)√(7)√ 一、减数分裂中几个核心概念比较 1.染色体与染色单体 (1)染色体数等于着丝点数: ①复制前: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②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课时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 课时练习汇总 课时达标训练(二)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a、Mg属于大量元素,Fe、Zn属于微量元素 B.生物体内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可以在无机自然界中找到 C.不同生物组成元素的种类差别很大,而含量基本相同 D.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2015·延边汪清中学高一期中)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 A.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与此无关 B.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降低 C.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升高 D.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不变 3.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确定为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钙流失和钙吸收能力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B.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C.生物体内的钙都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 D.血液中的钙含量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 4.(上海高考改编)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细胞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细胞中Na+参与() A.调节渗透压B.组成体内化合物 C.维持正常pH D.提供能量 5.下列关于细胞中含水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环境中不同种生物细胞中含水量一般相等 B.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组织细胞中含水量基本相同 C.萌发的种子中的含水量高于休眠种子中的含水量 D.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基本无差异 6.结合下列曲线,判断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含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可表示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的变化 B.曲线②可以表示细胞呼吸速率随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曲线③可以表示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其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D.曲线①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水含量的变化 7.2014年3月22日是第22个“世界水日”,宣传的主题是“水与能源”。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导致的水危机日趋严重,研究表明,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在病变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B.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和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和答案 一、单选题 1.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物质a可以是麦芽糖也可以是蔗糖 B.图甲中物质b化学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C.图乙中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温度①>②>③ D.图乙中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浓度①>②>③ 2.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分离结果示意图,甲为新鲜菠菜叶色素提取液分离的结果, ①~④表示色素的种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③ C.分离时滤液细线应浸没在层析液中 D.乙可能为衰老菠菜叶色素提取液分离的结果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施用化肥比施用农家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B.合理密植有利于改善田间CO2浓度和光能利用率 C.降低温度、保持干燥有利于绿色蔬菜的保鲜 D.给稻田定期排水、晒田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水稻生长 4.在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染色体数加倍和DNA分子数加倍 B.染色体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 C.着丝点的分裂和核膜核仁形成 D.赤道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5.美国科考团在南极湖泊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细菌,并获得了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菌无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

B.该细菌中没有染色体,所以繁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C.该细菌细胞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有氧呼吸 D.该细菌环状DNA中也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其遗传特征主要由DNA决定 6.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B.利用过氧化氢、鲜肝匀浆和FeCl3研究酶的高效性 C.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7.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30%、20%、15%。推测该细胞器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利用光能,完成光合作用D.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 8.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花器官的形成与增殖、分化有关 B.细胞增殖与衰老时均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 C.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和植物体内的正常现象 D.细胞的分化和衰老过程均会发生核酸的改变 9.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撤去光照,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ATP增多,NADPH减少B.ATP减少,NADPH增多 C.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D.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10.下图为某生物小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丙两试管加入干酵母后应先煮沸排除原有气体干扰 B.实验自变量为是否通入O2 C.实验因变量为是否产生CO2,Ca(OH)2溶液可换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D.为控制变量,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 11.取生长健壮的洋葱根尖,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装片制作的正确顺序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C.通过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细胞所处的时期 D.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调节反光镜或增大光圈以增加视野的亮度

四川省塔山中学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学案

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过程: 引入: 1910年,一位美国黑人青年由于发烧和肌肉疼痛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贫血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镰刀状的。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这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阅读以下材料并讨论: 1928年,人们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能将这种病遗传给下一代,并且发现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1949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将正常人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别放在一定的溶液中电泳,发现正常人和患者的血红蛋白的电泳图谱明显不同,鲍林推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缺陷造成的。经过分析,鲍林认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分子病。 1956年,英格拉姆等人用酶将正常的血红蛋白和镰刀型细胞的血红蛋白在相同条件下切成肽段,通过电泳对二者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个肽段的位置不同。这段有区别的肽段的氨基酸顺序参见教科书图5-2。 问题: 1.人们怎样理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的? 2.从图5-2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常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DNA分子决定,由此可以推测相应的DNA分子的碱基片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比正常氨基酸和异常氨基酸的密码子。 3.一个碱基的变化生物的性状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吗?试着翻译“问题探讨”的句子。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碱基的替换可导致基因的改变,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那么碱基的增添、缺失也可以引起编码蛋白质的改变。这种由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外因1.物理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局部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人类遗传病 教学目的 1.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A:知道)。 2.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A:知道)。 3遗传病的预防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A:知道)。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教学重点: (1)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2)遗传病的预防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3.教学疑点: 怎样判断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教学方法四步导学法教学课时 1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人类遗传病和优生(一)人类遗传病概述 1.概念:人类遗传病是通常指由于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分类⑴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指受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②分类:可分成和隐性遗传病。前者又分为和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后者也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⑵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指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②特点: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⑶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人的发生异常所引起的遗传病叫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②分类:分为病和性染色体病。(二)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三)遗传病的预防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1.优生的措施⑴禁止近亲结婚。原因是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所生子女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⑵进行遗传咨询。⑶提倡“适龄生育”。女子最适于生育的年龄一般是24岁到29岁。⑷产前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合作探究 1.先天性疾病是否都是遗传病? 2.人类遗传病类型及遗传特征? 3.如何判断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 4.如何解决两种病的患病概率问题? 质疑讲析 1.先天性疾病是否都是遗传病?答: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后天的疾病不一定不能遗传。所谓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即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当一种畸形或疾病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而且在胎儿出生前,染色体畸变或致病基因就已表达或形成,这种先天性疾病当然是遗传病,例如先天愚型、并指、白化病等。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偶然影响,胎儿的器官发育异常,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