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质量工程师(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教材

质量工程师(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教材

质量工程师(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教材
质量工程师(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教材

质量工程师

(中级)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

目录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一、质量的概念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二、质量管理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

四、质量管理培训

五、质量信息管理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一、质量的经济性

二、质量成本

三、质量成本构成

四、劣质成本

第五节质量与标准化

一、我国标准的体制

二、标准的制定

三、标准化的常用形式

四、企业标准化

五、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六、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

一、产品质量法

二、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要求

1 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供应商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二、供应商选择

三、供应商管理的契约要求

四、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五、供应商的业绩评定与动态管理第二节顾客满意

一、顾客与顾客要求

二、顾客满意

三、顾客要求的确认

四、顾客满意度测量

第三节顾客关系管理

一、顾客关系管理的含义

二、顾客关系管理技术

2 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二、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三、 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第二节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范围

二、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和文件要求

三、管理职责

四、资源管理

五、产品实现

六、测量、分析和改进

第三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基本原则

二、主要活动

三、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第四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一、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

一、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

3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质量检验概述

一、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

二、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检验

第二节质量检验机构

一、质量检验机构的基本知识

5 习题及答案

二、实验室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质量检验计划

一、概述

二、检验流程图

三、检验站的设置

四、检验手册和检验指导书

第四节质量特性分析和不合格品控制

一、质量特性分析表

二、不合格的严重性分级

三、不合格品的控制

4 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

二、计量的法律和法规

三、量值溯源、校准和检定

第二节计量单位

一、概述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三、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三节测量仪器

一、概述

二、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

三、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

第四节测量结果

一、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

二、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

第五节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

一、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修正

二、测量不确定度

第六节测量控制体系

一、概述

二、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三、测量过程实施的控制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质量管理是兴国之道,治国之策。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围绕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可称为质量管理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从人们衣、食、住、行,到休闲、工作、医疗、环境等无不与质量息息相关。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愉快,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发展,给国家带来繁荣和强大。而劣质的产品和服务会给人们带来烦恼甚至灾难。

一、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在理解质量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关于"固有特性"

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可以有各种类别的特性,如物的特性(如机械性能);感官的特性(如:气味、噪音、色彩等);行为的特性(如礼貌);时间的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人体工效的特性(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和功能的特性(如飞机的最高速度)。

①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固有的"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例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或接通电话的时间等技术特性。

②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

③产品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例如:供货时间及运输方式对硬件产品而言,属于赋予特性;但对运输服务而言,就属于固有特性。

(2)关于"要求"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①"明示的"可以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

②"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化妆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方的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组织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做出规定。

4

③"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如食品卫生安全法、GB8898 "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等,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标准。

④要求可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的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是不相同的。例如:对汽车来说,顾客要求美观、舒适、轻便、省油,但社会要求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组织在确定产品要求时,应兼顾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

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当需要特指时,可以采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等。

从质量的概念中,可以理解到:

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①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

②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③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④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它须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不能与等级混淆。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

2.与质量相关的概念

(1)组织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商行、社团、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2)过程

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3)产品

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服务(如:商贸、运输);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电视机);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服务、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

5

成分。例如"汽车"是由硬件(如:汽车齿轮);流程性材料(如:燃料、冷却液、电流);软件(如:发动机控制软件、汽车说明书、驾驶员手册)和服务(如: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所组成。

依产品的存在形式,又可将产品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

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

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可以分离,可以定量计数)。

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一般是连续生产,状态可以是液体、气体、粒子线状、块状或板状等)。

(4)顾客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5)体系

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6)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概念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由于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反映产品质量的特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性能、适用性、可信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和美学性。质量特性有的是能够定量的,有的是不能够定量的,只有定性。实际工作中,在测量时,通常把不定量的特性转换成可以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

产品质量特性有内在特性,如结构、性能、精度、化学成分等;有外在特性,如外观、形状、色泽、气味、包装等;有经济特性,如成本、价格、使用费用、维修时间和费用等;有商业特性,如交货期、保修期等;还有其他方面的特性,如安全、环境、美观等。质量的适用性就是建立在质量特性基础之上的。

服务质量特性是服务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的特性。有些服务质量特性是顾客可以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如服务等待时间的长短、服务设施的完好程度、火车的正误点、服务用语的文明程度、服务中噪声的大小等。还有一些反映服务业绩的特性,如酒店财务的差错率、报警器的正常工作率等。一般来说,服务特性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可靠性,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响应性,帮助顾客并迅速提供服务的愿望;保证性,员工具有的知识、礼节以及表达出自信与可信的能力;移情性,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和对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有形性,有形的设备、设施、人员和沟通材料的外表。不同的服务对各种特性要求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根据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程度不同,应对质量特性进行分类管理。常用的质量特性分类方法是将质量特性划分为关键、重要和次要三类,它们分别是:

关键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重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6

次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质量的概念也随着不断深化、发展。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广义质量"。

1.符合性质量的概念

它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皮映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质量的定义,认为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就满足了顾客需求。"规格"和"标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过去认为是先进的,现在可能是落后的。落后的标准即使百分之百的符合,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同时,"规格"和"标准"不可能将顾客的各种需求和期望都规定出来,特别是隐含的需求与期望。

2.适用性质量的概念

它是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从使用角度定义产品质量,认为产品的质量就是产品"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

"适用性"的质量概念,要求人们从"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两个方面去理解质量的实质。

质量从"符合性"发展到"适用性",使人们对质量认识逐渐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顾客对他们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这意味着组织需要决定他们想要服务于哪类顾客,是否在合理的前提下每一件事都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

3.广义质量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总结质量的不同概念加以归纳提炼,并逐渐形成人们公认的名词术语,即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既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的需要,综合了符合性和适用性的含义。

朱兰博士将广义质量概念与狭义质量概念作了比较,见表1.1-1所示。

7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协调"的活动,综合利用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员与活动。

1.管理职能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计划决定组织应该做什么,包括评估组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建立一系列组织目标。而一旦确立了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实现这些目标,并建立监督运行结果的决策制定过程。

计划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活动条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

②制定业务决策。是指在活动条件研究基础上,根据这种研究所揭示的环境变化中可能提供的机会或造成的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宗旨方向和目标,并据此预测环境在未来可能呈现的状态;

③编制行动计划。将决策目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对每个单位和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组织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组织是决策目标如何实现的一种技巧,这种决策需要建立最合适的组织结构并训练专业人员,组织通讯网络。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与顾客、制造商、销售人员和技术专家之间的沟通渠道。

组织要完成下述工作:

①组织机构和结构设计;

②人员配备,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从事适当的工作;

③启动并维持组织运转;

④监视运转。

(3)领导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领导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是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创造一个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的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员工的指导和激励,制定一系列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组织员工努力工作,保持良好的士气。

(4)控制评估执行情况,控制组织的资源。控制是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标准及规则,检查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是否发生偏差和纠正偏差。控制职能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四项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从逻辑关系来看,通常是按发生先后顺序,即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从管理过程来看,在控制的同时,往往要编制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并开始新一轮的管理活动;从职能的作用看,计划是前提,组织是保证、领导是

8

关键、控制是手段;四个职能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职能,而否定其他职能作用。

2.管理层次和技能

(1)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数量;管理层次是最高管理者到具体执行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次。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的大小成正比,即组织规模越大,成员人数越多,管理层次就越多;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即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人员越多,组织所需的层次就越少。

有效的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②管理者工作的内容;

③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2)管理层次

按层次划分,管理可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底层)管理三个层次。

①高层管理者是组织的高级管理者,其主要作用是确立组织的宗旨和目标,规定职责和提供资源。他们主要负责与外部环境联系,如政府、学界、重要顾客或供应商、金融机构等沟通。

②中层管理者负责利用资源以实现高层管理者确立的目标,主要通过在其职权范围内执行计划并监督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

②基层管理者负责日常业务活动,他们通常监督指导作业人员,保证组织正常运转。

(3)组织活动

相应的,组织的活动也有三种: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计划活动,分别由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负责执行。

①作业活动是组织内的日常活动,包括申请与消费资源。基层管理者必须对引起资源需求与消耗的业务过程进行识别、收集、登记和分析。

②组织的战术功能由其中层管理者负责,监督作业活动,保证组织实现目标,节约资源,并确定如何配置企业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

③战路计划活动需要建立组织的长期目标计划,综观全局做出决策。

(4)管理技能

通常情况下,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具备三个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①技术技能:指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完成组织活动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影响能力和协调能力。

③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事物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与协调各

9

方面关系的能力。

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

中层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基础层管理者主要需要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如图1.2-1所示。

图1.2-1管理层次图

二、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上述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予以实现的。

第二、组织在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诸如质量、计划、劳动、人事、设备、财务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序的管理。由于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产品,围绕着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是组织的各项管理的主线。

第三、质量管理涉及到组织的各个方面,是否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关系到组织的兴衰。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正式发布本组织的质量方针,在确立质量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配备必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开展各项相关的质量活动,这也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所以,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和工作热情,造就人人争做贡献的工作环境,确保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顺利地进行。

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

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供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供方质量行为的准则。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自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

10

3.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策划幕后关键是制定质量目标并设法使其实现。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其通常依据组织的质量方针制定。并且通常对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

4.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还适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有的活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为此,要解决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进行控制等问题。

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不是检验。在生产前对生产过程进行评审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质量控制是一个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例如,为了控制采购过程的质量,采取的控制措施可以有:确定采购文件(规定采购的产品及其质量要求),通过评定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规定对进货质量的验证方法,做好相关质量记录的保管并定期进行业绩分析。为了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而采用的评定方法可以有:评价候选供货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检验其产品样品、小批试用、考察其业绩等。再如,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例如某一工序的质量,1可以通过作业指导书规定生产该工序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加工方法、检验方法等,对特殊过程或关键工序还可以采取控制图法监视其质量的波动情况。

5.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词是"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在订货前建立起来的,如果顾客对供方没有这种信任则不会与之订货。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以后保修、保换、保退保证质量、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提供信任的重要手段。因为质量管理体系将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都采取了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因而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不合格的机制。

组织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体系的要求,必须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因此,质量保证要求,即顾客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要求往往需要证实,以使顾客具有足够的信任。证实的方法可包括:供方的合格声明;提供形成文件的基本证据(如质量手册,第三方的型式检验报告);提供由其他顾客认定的证据;顾客亲自审核;由第三方进行审核;提供经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据(如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或名录)。

质量保证是在有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顾客或其他方提供信任。

6.质量改进

11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由于要求可以是任何方面的,因此,质量改进的对象也可能会涉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可能会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各方面的要求不同,为确保有效性、效率或可追溯性,组织应注意识别需改进的项目和关键质量要求,考虑改进所需的过程,以增强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能力。

7.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含义可以这样来表述: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该含义有如下要点:

(1)全面质量管理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的途径,对一个组织来说,就是组织管理的一种途径,除了这种途径之外,组织管理还可以有其他的途径。

(2)正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讲的是对组织的管理,因此,将"质量"概念扩充为全部管理目标,即"全面质量",可包括提高组织的产品的质量,缩短周期(如生产周期、物资储备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

(3)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以全面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对组织活动全过程的管理,追求组织的持久成功,即使顾客、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持续满意和受益。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见于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

(A.v.Feigenbaum)发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菲根堡姆首次提出了质量体系问题,提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个全新的见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菲根堡姆的思想在日本、美国、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广泛传播,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

(一)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回顾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期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再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

12

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廉就突显出来。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军政部门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和Z1.3《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从此,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得到很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来生产军火的工厂继续推行质量管理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也都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

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专家的事。在计算机和数理统计软件应用不广泛的情况下,使许多人感到高不可攀、难度大。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主张调动人的积极性,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进步要求。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上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所发展。最突出的是他们强调从总经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企业对全体职工分层次地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并创造了一些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参与的管理方法,包括由他们归纳、整理的

13

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常用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补充七种工具),使全面质量管理充实了大量新的内容。质量管理的手段也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以往通常用英文缩写TQC来代表,现在改用TQM来代表。其中"M"是"Management"的缩写,更加突出了"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而演变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发达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迅速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传播,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新发展。目前举世瞩目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

(二)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在现代质量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质量管理专家中的核心人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些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如戴明、朱兰、石川馨等,使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质量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1.戴明的质量理念

戴明(W.E.Deming)是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赴日本讲学和咨询,对统计质量管理在日本的普及和深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他在美国传播在日本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1980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名为"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方面的著名人物。

戴明在主要观点是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地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他总结出质量管理14条原则,认为一个公司要想使其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原则是:

(1)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

(2)采用新观念;

(3)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4)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

(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

(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

(8)排除恐惧;

(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11)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采评价员工;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14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2.朱兰的质量理念

像戴明一样,朱兰(J.M.Juran)作为美国的著名质量专家,曾指导过日本质量管理。他在1951年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Juran Quality Handbook)。

(1)朱兰关于质量的观点

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在《朱兰质量手册》中他对质量的定义是:

①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

②质量意味着无缺陷,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

(2)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朱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3.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石川馨(Ishikawa Kaori)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他是因果图的发明者,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奠基人之一,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位专家。

石川馨认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从广义上说,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门质量、人的质量、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等。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TQC)在日本就是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①所有部门都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所有部门的人员都学习、参与质量管理。为此,要对各部门人员进行教育,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②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的经理、董事、部课长、职能人员、工班长、操作人员、推销人员等全体人员都参加质量管理,并进而扩展到外协、流通机构、系列公司。③综合性质量管理,即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同时推进成本管理(利润、价格管理)、数量管理(产量、销量、存量)、交货期管理。

他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内容可归纳为6项:①质量第一;

②面向消费者;③下道工序是顾客;④用数据、事实说话;⑤尊重人的经营;⑥机能管理。

四、质量管理培训

(一)质量管理培训内容

质量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质量意识教育

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而领导的质量意识更直接关系到企业质量管理的成败。因此,质量意识教育被视为质量培训的首要内容。

质量意识教育的重点是要求各级员工理解本岗位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其工作结果对过程、产品甚至信誉的影响;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为实现与本岗位直接相关

15

的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质量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对组织、员工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质量责任等。

2.质量知识培训

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内容的主体,组织应对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工作的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在识别培训需要的基础上,应本着分层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规定不同的内容,编写不同的教材,切忌"一刀切"。领导培训内容应以质量法律法规、经营理念、决策方法等为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应注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而一线员工培训内容则以本岗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所需的知识为主。

3.技能培训

技能是指直接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技能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行业和岗位不同,其所需的技能也不同,然而,对各层次人员的培训要求则大致相同。

对技术人员,主要应进行专业技术的更新和补充,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对一线工人,应加强基础技术训练,熟悉产品特性和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对于领导人员,除应熟悉专业技术外,还应掌握管理技能。

(二)质量管理培训的实施

培训过程由识别培训需要、提供培训和评价培训有效性三个阶段组成。

1.培训需求的识别

识别培训需求可从三个方面人手。首先,可根据任职条件、科技发展、标准变更、远景规划与业务扩展的需要,识别现有人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培训需要;第二,通过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在拟定纠正、预防措施加以改进时,也会提供培训需要的信息;再次,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能力及其发展需要定期的评审,也能识别培训需要。经过识别培训需要后,形成领导的决心,对组织的培训工作制订长期规划。有关部门应根据规划负责编制"岗位质量培训细则",具体包括:新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各岗位员工提高技能培训,特殊工种培训,专业人员、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以及其他培训。

2.提供培训

组织有关部门应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根据规划编制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分阶段、分部门、分层次地实施培训。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制订培训程序,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规定培训工作流程。

(2)质量管理培训要自上而下实施,有效地分层推进。

(3)培训一般以内部培训为主,根据需要也可聘人员任教,也可委外培训。

(4)选派具有适任资格的人员任教;选、编适合于本单位的教材;配置合适的器材,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5)完善考勤,加强考核,严格要求,讲求实效。

(6)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

16

讲座、现场参观等形式。

(7)组织必须识别须经资格鉴定的特殊工种岗位,对岗位人员规定培训要求和鉴定过程。

(8)做好登记、记录工作,建立个人的业务档案,作为选派工作和识别培训需要的依据。

(9)评价培训有效性。

培训的有效性应体现在经培训后的人员能力的提高上,故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可通过对人员能力变化的度量来测评。具体的评价方式有:受培训者的自我评价;培训者的训后评价;管理者对受培训者的跟踪评价。评价的结果应作好记录,记入个人的业务档案中。此档案应反馈个人教育、培训、技能、经历和经评价后的鉴定情况,鉴定记录要可追溯。

五、质量信息管理

信息指"有意义的数据"。该定义中数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有意义、有价值的言讯或消息。信息是通过形象符号、语言文字、指令代码、数据资料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媒体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描述和反映。原始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原材料和成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或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将不可利用或难以应用的原始数据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信息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已经被加工成为特定形式的数据,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经常要记录或接触大量的数据(记录、客观证据等)。这些质量信息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也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一)质量信息

质量信息是有关质量方面有意义的数据。产品的形成中存在着两种运动过程:物流和信息流。物流是由原材料等资源的输入转化成产品输出而进行形态和性质变化的过程。而信息流则是伴随物流而产生。它反映了物流状态,并通过它控制、调节、改进物流。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管好这两个方面的过程。如图1.2-2是信息流示意图。

图1.2-2

1.信息源

信息源指信号或消息序列的产生者。在质量管理信息中,指数据或信息的发出者。信息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内部产品实现过程和体系运行过程。外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外部,包括相关方的、社会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应通过需求分析收集对过程控制和体系有效运行起作用的数据,至少应能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

(1)顾客满意度的评价;

(2)产品的符合性;

(3)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4)纠正、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

2.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指在信息系统中将信息按照规定的方式和途径,经过一定的载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过程。信息传递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信源-信道-信宿。信道是传递的通道;信宿是传递的终点,一般指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部门。传递要求完整(数据完整并可追溯)、准确、及时。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完成活动证据的文件)这个特殊文件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17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原始数据(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加工"成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这里,原始数据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输入,通过整理、分析、计算、建模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产生可用于控制、改进和决策的有用信息(信息处理过程的输出)。

4.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双向的,即将处理后的信息作为二次信息源,反馈给需要信息的人员和部门。二次信息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的一次信息源的质量及其传递。质量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传递,而且要做到及时反馈,才能使信息被利用和共享成为可能。

(二)质量信息系统

组织的活动有三种: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计划活动。作业活动是组织内的日常活动,在质量管理方面,如质量控制活动等。这些日常质量管理产生的数据是作业级系统的基础。

组织的战术活动,由其中层管理人员等负责执行。他们监督作业活动,进行质量策划,保证质量目标实现。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实施战略计划,如质量管理评审,需要使用大量的决策信息。

这样就构成质量信息系统的框架,如图1.2-3所示。

图1.2-3

1.作业活动

在作业层上,主要关注点是收集、验证并记录质量数据和信息。作业层的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重复性、可预见性、历史性、详细性、来源内部化、形式结构化(表式)及高精确度。

2.战术活动

在战术层上,主要是监督和控制业务活动、有效进行资源管理和测量分析等质量信息。战术层的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汇总性、不可预见性、阶段性、可比性、概要性、内部及外部信息源。

3.战略计划活动

高层管理者一般会利用管理评审等活动获得质量战略信息,并确立企业的质量目标(中、长期),因此,战略层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随机性、异常信息、预测性、概要性、数据外部化、形式非结构化及主观性。

(三)质量信息管理

为了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进行质量信息转换是十分必要的,应将质量信息(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资源,这对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决策以及激励人员进行质量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对质量信息进行管理,组织应当:

(1)识别信息需求;

(2)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3)将信息转换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18

(4)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5)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评估因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以便对信息和知识的管理进行改进。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概念

1.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管理,在日本叫方针管理,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叫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我国称为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中长期和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自我控制与协调,以实现个人目标,从而保证实现共同成就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这里所说的"个体"是指个人、岗位;"群体"是指企业、部门、分厂(车间)、工段、班组;"自我控制"是指根据目标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促使目标的实现;"共同成就"是指企业目标和部门、车间、班组目标。

2.方针目标管理的特点

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的方法,方针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系统管理,它层层设定目标,建立目标体系,并且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将措施对策、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奖惩办法等组合为一个网络系统,按PDCA循环原理展开工作,重视管理设计和整体规划,进行综合管理。

(2)强调重点管理,它不代替由标准、制度或计划(如生产计划)所规定的业务职能活动,它不代替日常管理,只是重点抓好对企业和部门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目标、重点措施或事项。其他则纳入到按职能划分的日常管理中去。重点目标主要指营销、能耗、效益、安全、质量改进、考核等。

(3)注重措施管理,管理的对象必须细化到实现目标的措施上,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号召上。为此,要切实将目标展开到能采取措施为止,对具体措施实施管理。

(4)注重自我管理,它要求发动广大职工参与方针目标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仅靠少数人的努力。并且还为企业各级各类人员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从工人到管理人员都要被目标所管理。同时,又要为完成目标而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实行"自我管理"。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原理

方针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

1943年,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在他所写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即人的需要可分层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西方一些国家的职工,大部分已经满足了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要,开始把策动力的重心转移到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方面来。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和管

19

理者不注意满足人们这种比较高级的需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将受到压抑。因此提出,要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全体职工走向"成就欲"方面。因而要求企业的领导者确定好企业的经营目标,以此来统一全体职工的意志,激发全体职工共同努力。

目标管理是以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它与泰罗制的科学管理思想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家长式"专制管理"转变为"民主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激励管理"。

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对企业实行系统管理。这就要求,在实施目标管理的全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系统管理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两条主线。

(三)方针目标管理的作用

方针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落实经营决策的根本途径

企业方针目标的确定大致经过这样几个环节:第一,要调查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面临的发展机会和威胁。第二,要分析企业现状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在弄清经营问题基础上,确定企业中长期经营方针目标。第三,要研究确定实现经营方针目标的可行性方案。

2.是调动职工参加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方针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原理和行为科学;指导思想是从过去的以物的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在推行方针目标管理中,必须以目标来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每个部门、每个成员应根据企业总目标,设立本部门、本岗位的目标,即自我设立目标,实行自我管理,使企业成就和个人成就有机统一起来。因此,方针目标管理制订和实施的过程,就是发动群众参与管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投身管理、依靠群众开展民主管理的过程。

3.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方针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在规定时期内把企业的力量相对集中起来,为完成当期的企业方针目标进行一系列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通过全企业自上而下层层保证,形成纵横交织的伞状组织网络;通过PDCA循环,以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作为考核手段,确保方针目标管理全过程的实现。这样做,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克服条块分割的现象,使企业经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进度落实,使管理处于有序的受控状态,实现高效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促使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

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包括方针目标的制订、展开、动态管理和考评四个环节。

(一)方针目标的制订

1.方针目标制订的要求

(1)企业方针目标是由总方针、目标和措施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总方针是指企业的导向性要求和目的性方针,实际上往往是企业各类重点目标的归总和概括;目标是指带有激励性的定量化目标值;措施是指对应于目标的具体对策。因此,企业制订的方针目标应包括总方针、目标和措施三个方面,并使其有机统一起来。

(2)企业方针目标的内容较多,可以归结为质量品种、利润效益、成本消耗、产量产值、

20

2018年中级质量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级质量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综合知识》《理论与实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WT0厂TBT给予各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是( )。 A.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B.保护本国的国家安全 C.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D.保证各成员之间不引起竞争 2.产品质量法适用的主体是( )。 A.公民、法人和企业 B.公民、法人和社团组织 C.公民、法人和公司 D.生产者、销售者及其他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的人 3.计量特点中,( )是指测量结果是可重复、可再现、可比较的。 A.准确性 B.一致性 C.溯源性 D.法律性 4.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称为( )。 A.简化

B.统一化 C.通用化 D.系列化 5.kg是( )。 A.sl基本单位 B.sl辅助单位 C.Sl导出单位 D.sl单位的倍数单位 6.GB/Tl9001--2008标准对设计和开发的要求是针对( )的设计和开发。 A.产品 B.过程 C.体系 D.服务 7.( )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能确保测量仪器规定准确度的被测量值的范围。 A.示值范围 B.标称范围 C.量程 D.测量范围 8.对供应商与企业传统的竞争关系特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为价值驱动 B.企业通过在供应商之间分配采购数量对供应商加以控制

C.企业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D. 企业与供应商的交流少 9.()用于考核指定产品的设计是否符合有关产品标准和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A.产品检验 B.产品验证 C.型式试验 D.例行试验 10.在审核中收集的证据显示有紧要和重大的风险时,应首先及时报告( )。 A.受审核方 B.审核委托方 C.认证机构 D.行政主管部门 1.C解析:WT0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给予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是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是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2.D解析:《产品质量法》适用的产品范围,是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等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产品。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 以及其他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的人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中级质量工程师考试

2006年度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卷 理论与实务 (中级)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一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已知P(A)=0.3,P(B)=0.7,P(A∪B)=0.9,则事件A与B( ) A.互不兼容 B.互为对立事件 C.互为独立事件 D.同时发生的概率大于0 2.设随机变量X服从λ=2的泊松分布,则P(X≤2)=( ) A. 2-e B. 32-e C. 52-e D. 72-e 3.设X与Y为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且Var(X)=4,Var(Y)=9,则随机变量Z=2X-Y的标准差为()。 A. 1 B. 7 C. 5 D. 17 4.设某二项分布的均值等于3,方差等于2.7,则二项分布参数P=( )。 A. 0.9 B.0.1 C.0.7 D. 0.3 5、某种型号的电阻服从均值为1000欧姆,标准差为50欧姆的正态分布,现随机抽取一个样本量为100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标准差为()。 A、50欧姆 B、10欧姆 C、100欧姆 D、5欧姆 6、某种动物能活到20岁的概率为0.8,活到25岁的概率是0.4,如今已活到20岁的这种动物至少能再活5年的概率是()。 A、0.3 B、0.4 C、0.5 D、0.6 7、在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中,已确认因子A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是显著因子,在不查分位数表的情况下,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在α=0.10下,A是显著因子 B、在α=0.10下,A不是显著因子 C、在α=0.01下,A是显著因子 D、在α=0.01下,A不是显著因子 8、根据两个变量的18对观测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对回归方程作检验时,残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 A、18 B、17 C、16 D、1 9、在单因子方差分析中,因子A有4个水平,各水平下的重复试验数分别为8,5,7,6。根据试验结果已算得因子A的平方和A S=167.53,误差平方和S e=337.17。由此可算得统计量F的值为()。 A、2.73 B、5.23 C、3.64 D、6.30 10、某零件的长度X和质量Y的相关系数为0.68,经技术改进后,每个零件的长度缩短0.2厘米,质量降低0.5克,新零件的长度和质量的相关系数为()。 A、0.86 B、0.50 C、0.68 D、-0.68 11、为提高某产品的质量指标,需考虑3个三水平因子:A、B、C,把这3个因子依次

质量工程师(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教材

质量工程师 (中级)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 目录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一、质量的概念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二、质量管理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 四、质量管理培训 五、质量信息管理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一、方针目标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一、质量的经济性 二、质量成本 三、质量成本构成 四、劣质成本 第五节质量与标准化 一、我国标准的体制 二、标准的制定 三、标准化的常用形式 四、企业标准化 五、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六、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 一、产品质量法 二、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要求 1 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供应商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二、供应商选择 三、供应商管理的契约要求 四、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五、供应商的业绩评定与动态管理第二节顾客满意 一、顾客与顾客要求 二、顾客满意 三、顾客要求的确认 四、顾客满意度测量 第三节顾客关系管理 一、顾客关系管理的含义 二、顾客关系管理技术 2 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二、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三、 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第二节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范围 二、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和文件要求 三、管理职责 四、资源管理 五、产品实现 六、测量、分析和改进 第三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基本原则 二、主要活动 三、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第四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一、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 一、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 3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质量检验概述 一、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 二、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检验 第二节质量检验机构

质量工程师-中级-综合知识笔记

质量的要求。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大纲) 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岀 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 也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第一节质量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的概念(含相关术语;组织、过程、产品、要求、顾客、体系、质量特性等) 熟悉质量特性的内涵 熟悉质量概念的发展 一、质量的概念 质量活动的产生: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 质量管理活动:围绕着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可以有各种类的特性,如: 物的特性,如:机械性能; 感官的特性,如:气味、噪音、色彩等; 行为的特性,如:礼貌; 时间的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 人体工效的特性: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 功能的特性:如飞机的最高速度。 A .特性可分为固有的和赋予的 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口: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或接通电话的时间等技术特性。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 固有与赋予特性的相对性:不同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不同,某种产品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种产品的固有特性(转换)。 (2)关于“要求”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明示的: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岀的要求。 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如“化妆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方的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有规定,组织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做出规定。 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标准。 要求要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的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是不相同的。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需要指出,可以采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等。 (3)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相对性 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顾客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 质量的广义性: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质量的比较应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 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和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2、质量相关的概念 ⑴组织: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2)过程: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岀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岀三个环节组织。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3)产品: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种类:服务: 服务是无形的,通常是在组织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 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如:商贸、运输; 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如:计算机程序、字典; 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是具有计数的特性,可以分离、可以定量计数。如:发动机零件、电视机; 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一般是连续生产,状态可以是液体、气体、粒子、线状、块状或板状等。如口:润滑油。 (4)顾客:顾客是指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顾客可以是 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5)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6)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特性,将“要求”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它包括:性能、适用性、可信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和美学性。质量特性有些是可定量的,有些是不能够定量的,只有定性,实际工作中,将不定量的特性转换为可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质量的适用性就是建立在质量特性的基础之上的。 产品质量特性分为: 内在质量特性:如结构、性能、精度、化学成份等; 外在质量特性:如外观、形状、色泽、气味、包装等; 经济特性:成本、价格、使用费用、维修时间和费用等; 商业特性:交货期、保修期等; 其它特性:安全、环境、美观等。 服务质量特性是服务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的特性。可分为五种类型: 可靠性: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 响应性:帮助顾客并迅速提供服务的愿望; 保证性:员工具有的知识、礼节以及表达岀自信与可信的能力;移情 性:设身处地的为顾客着想和对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有形性:有形 的设备、设施、人员和沟通材料的外表。 根据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程度不同,通常将质量特性划分为关键、重要和次要三类: 关键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重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次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 1、符合性质量的概念: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 2、适用性质量的概念: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 3、广义质量的概念: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第二节质 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工程师面试十大问题

质量工程师面试十大问题 1.简单介绍下自己目前的工作内容及重点。 2.对于现在工作的产线质量你是如何进行改善的?(在叙述是传达几个意思:如何发现问题的,如何查找出问题的根源的,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手段,怎么组织大家解决,是不是从系统到现场地将问题彻底解决的,有没有一个防范的措施对这个改善的情况进行个追踪,可以通过一个实例将这些讯息包含进去) 3.现在公司对于产线质量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控制的? 4.是否有制定检验标准的经验,如何制定一份好的检验标准? 5.对于数据的分析,目前使用过那些方式?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进行说明(SPC、 GR&R 等)如发现不良情况又如何处理? 6.在质量与发货出现矛盾时你作为一个质量工程师如何处理的? 7.自己的下属在进行过程检验时与产线员工质量意见不一致发生分歧,你将如何解决? 8.你接受过哪些培训?你对检验员与产线工人做过什么培训? 9.你对你现在的质量工作有什么满意的地方和欠缺的地方啊? 10.你为什么要离开现在的公司,你选择来我们公司的初衷是什么? 面试时语句组织的重点: 1.语句简明,但完全能表达清楚所要说的意思。 2.语速尽可能保持匀速,不要会的时候很快,不知道的时候一直在发出“呃”的长音。 3.回答问题之前先停留 2 秒钟,不是组织语句,是为了把问题想清楚,保持头脑冷静。 4.对于不会的问题可以明说,面试官很强的话,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你对质量的知识了解的程度,你不知道乱说反而让他生厌。你在说不知道之前可以为你的不知道做点“铺垫”,但不要让他感觉你在强词夺理。 5.尽可能的通过实例来说明问题,质量工程师更多的是如何将质量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去,这个是面试官最看重的地方。 6.最重要的一点,所回答的内容要有条理,不但要在现场进行表面的整改,还要对相关的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保证彻底将问题解决。同时要对问题进行一个跟踪,让面试官感觉你时刻能保持一个 PDCA 的思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中级质量工程师题库附答案 (12)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 一、单选[共5题,每题1分,总计5分] 1、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较强的()。 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D.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2、一般来说,动态管理图板应当包括的项目中不正确的是()。 A.上级方针和本单位的方针,所管理的目标项目的目标值 B.方针目标展开项目,即重点实施项目 C.所管理的时间跨度内目标值应达到的水平 D.主要管理措施 3、()颁布的ISO/TR10014《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给出了实施质量经济性管理,改进经济效益的层次结构。 A.1997年8月1日 B.1998年8月1日 C.1999年6月1日 D.1998年6月1日 4、过程控制费用不包括()。 A.为质量控制和改进现有过程能力的研究和分析制造过程所需全部时间的费用支出 B.从事质量策划控制工作所需时间的费用支出 C.为有效实施或执行质量规划而对车间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所需的费用支出 D.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进行控制所支出的费用 5、其他预防费用不包括()。 A.质量及可靠性组织机构的行政管理费用 B.经营管理人员及行政办公室人员的工资及差旅费 C.零缺陷计划预防性措施费用 D.厂房设备维护等预防性措施费用 6、关于强制性标准的划分说法有误的是()。 A.强制性标准可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 B.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时,为全文强制形式

C.标准中部分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时,为条文强制形式 D.标准中分项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时,为条文强制形式 7、复审的结果不包括()。 A.确认标准继续有效 B.予以修订 C.重新制定 D.予以废止 8、1993年2月22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通过了我国质量领域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A.10 B.15 C.30 D.20 9、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不包括()。 A.保证产品内在质量 B.保证产品商标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C.产品包装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D.严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10、在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中,存在两种关系模式是()。 A.传统竞争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 B.合作伙伴关系和互利共赢关系 C.传统竞争关系和合作协调关系 D.价格竞争关系和互利共赢关系 11、()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于供应商的质量数据不全、定量和定性指标都需评价的场合。 A.不合格评分法 B.合格评分法 C.综合评分法 D.模糊综合评价法 12、()是企业不断优化供应商队伍、强化供应链质量优势的有效手段。 A.针对供应商的不同业绩表现分级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B.定期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分级评定

全国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2008年度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资格考试试卷 综合知识(中级)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理解质量的定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B.特性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C.某产品的赋予特性不可能是另外产品的固有特性 D.对特性的要求均应来自于顾客 2.劣质成本由( )构成。 A.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B.不增值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C.不增值的预防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D.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3.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包括方针目标的制定、展开、( )和考评等环节。 A.落实B.协调 C.动态管理D.控制 。) ( .质量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应该是4. A.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B.识别信息需求 C.评价信息管理的效果 D.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质量培训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改进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提升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B.质量培训应当针对人员现有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差距进行 C.被培训人员的工作业绩是质量培训结果评价的唯一依据 D.为确保质量教育培训按要求管理和实施,应由胜任的人员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6.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关注的重点是( )。 A.组织的产品、服务质量 B.组织产品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C.组织的综合绩效 D.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7.标准化常用形式中系列化的最大特点是( )。 A.在不同时间、地点制造出来的产品或零件,在装配、维修时,不必经过修整就能任意地替换使用 B、.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 C.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 D.能以最经济的产品规格数,满足最广泛的市场需求。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产品构成相应改变,而且不打乱原有的规律和产品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 8.下列可用于评价组织管理成熟度的标准是( )。 A.GB/T 19001 B.GB/T 19011 C.GB/T 19580 D.GB/T 10015 9.儿童食用尺寸不合理的果冻时可能会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那么这种果冻产品存在( )。 A.制造缺陷B.设计缺陷 C.告知缺陷D.卫生缺陷 10.顾客期望的形成不仅同先前的经验有关,而且与曾经发生的类似情况下的经验有关。影响期望的因素有:标记、信息、资料、推荐、知识。以下属于“标记”,的因素是( )。 A.权威机构的认证B.产品的品牌 C.产品目录D.广告 11.如果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同一种产品经批检验均合格,但其质量特性的分布有所不同,则质量

质量工程师中级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选[共5题,每题1分,总计5分] 1、找出关于组距的正确描述()。 A.组距必定相等 B.组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C.组距不相等的情况用的比较多 D.对应于数据最大及最小的一个或两个组,使用与其他组不相等的组距,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存在 2、判定点估计优良性的标准有()。 A.简易性与准确性 B.准确性与有效性 C.无偏性与有效性 D.无偏性与简易性 3、随机事件不用()表示。 A.D B.A C.B D.C 4、10个螺丝钉中有3个不合格品;随机取4个使用,4个全是合

格品的概率是()。 A.1/6 B.1/5 C.1/4 D.1/3 5、以下概率分布为离散分布的是()。 A. B. C. D. 6、对于产品的某个质量特性X的不合格品率,我们在计算之前需要知道的条件有()。 A.产品质量特性X的分布,在过程受控情况下X的分布常为正态分布(μ,σ2),这是稳定过程的概括 B.某个公认标准对产品特性的要求 C.产品的上规范限TL和下规范限TU D.X低于下规范限的概率和X高于上规范限的概率 7、已知n=3000的一批产品提交作外观检验,采用(20,1)的抽样方案,当p=1%时,Pa为()。 A.0.8831

B.0.9831 C.0.7831 D.0.6831 8、生产方风险σ和使用方风险β的含义分别是()。 A.好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好的质量被拒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 B.坏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好的质量被拒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 C.坏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坏的质量被接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 D.好的质量被拒收时生产方所承担的风险坏的质量被接收时使用方所承担的风险 9、在使用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表时,只要给出(),就可以从中求出样本量n和接收数Ac。 A.p0,P1 B.σ,β C.P0,α D.β1,β 10、GB/T2828.1中规定了()三种抽样方案类型。 A.一次、二次、三次

初级质量工程师学习方法整理

第一部分、通过质量师考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学习方法整理 如何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全面、系统地掌握质量资格考试各门课程的学习要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成绩,这是考生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对要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第一点:对教材的全面掌握是不能放松的 考生往往希望复习的范围越小越好,甚至有部分考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辅导老师考前的押题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实践证明,要想顺利通过质量资格考试,对教材的全面掌握是不能放松的。考试试题基本上是不会超出教材范围的,考试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答案标准,你必须按指定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要求去回答考试中的所有问题,否则你很难获得高分。所以教材是考试的根本。考生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只有充分准备,在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 有了教材,还必须善于总结与系统把握教材的精髓。善于总结就是在仔细看完一篇教材的前提下,一边看书,一边作总结性的笔记,把教材中每一章的要点都列出来,而且要系统地把握考试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对教材的掌握,是要突出全面理解,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指定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掌握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考生宜早做安排。 第二点:把握各科目知识点的重点 除了掌握教材,考生也要注意抓住重点进行复习。因为质量资格考试两门科目知识点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每门课程都有其必考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每年的试卷上都会出现,只是形式不同。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深刻把握,能够举一反三。考生在复习中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须把握重点,这样才能能使考生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考试收益。 第三点:多做一些高质量的练习题和模拟题 质量资格考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实际业务中很少接触,仅仅依靠记忆和自身理解来准备考试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做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做一些高质量的练习题和模拟题,使考生尽快熟悉考试题型并提高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应试能力。 在考试时,考试大纲只规定了考试范围,并未给出具体的考试内容;指定教材通常也只是就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平铺直叙地加以展开说明,这就要求你在理解指定教材的同时,必须做一些习题,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但复习资料不宜过多。练习只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多做练习固然有益,但千万不要舍本逐末,以题代学。 所以说在考试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考生们一定要慎重选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复习方案,合理搭配看书和做题的时间。实践证明,选择接受辅导的考生通过率比没选择的

2012年中级质量工程师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模拟试题七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中级)模拟试题七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总计30分) 1、()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A.类别 B.级别 C.等级 D.档次 2、过程的组成环节不包括()。 A.输入 B.输出 C.转化 D.实施活动 3、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是()。 A.《抽样检查方法》 B.《质量管理指南》 C.《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D.《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 4、质量成本管理的步骤为()。 ①核算质量成本;②确定步骤;③确定质量成本项目;④确定过程;⑤编制质量成本报告A.②⑤③①④ B.④③②⑤① C.④②③①⑤ D.②③⑤①④

5、其他预防费用不包括()。 A.质量及可靠性组织机构的行政管理费用 B.经营管理人员及行政办公室人员的工资及差旅费 C.零缺陷计划预防性措施费用 D.厂房设备维护等预防性措施费用 6、()是双向的,即将处理后的信息作为二次信息源,反馈给需要信息的人员和部门。 A.信息源 B.信息传递 C.信息处理 D.信息反馈 7、复审的结果不包括()。 A.确认标准继续有效 B.予以修订 C.重新制定 D.予以废止 8、对企业标准贯彻实施进行监督的主要内容不正确的有()。 A.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 B.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 C.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必须进行标准化立项 D.企业应当接受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标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9、在互利共赢的关系原则下()已成为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质量工程师真题(综合知识)

2011年质量工程师考试真题(中级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关于质量定义中“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固有特性是指具体不可区分的特征 B?产品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 C某产品的赋予特性不可能是另外产品的固有特性 D.特性都是固有的 2?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重点不同,高层管理者应重点具备的管理技能是()。 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技术技能 D.生产技能 3?某企业在内审时发现某试验设备的动力消耗存在浪费现象。如果要进行质量成本分析,试验设备的动力消耗应该属于()。 A.预防成本 B.鉴定成本 C.内部故障成本 D.外部故障成本 4. 质量培训完成之后,应在确认()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人员能力记录。 A.培训时间 B.培训计划 C.培训效果 D.培训资源 5. 关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监督抽查的样品,应从企业生产线上随机抽取 B. 监督抽查必须以国家标准作为判定依据 C监督抽查所需费用由被抽查企业支付 D.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重复抽查 6. 在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过程进行评价时,评价要点主要包括“方法一展开一学习一整合”(A-D-L-I)四个要素, 其中L评价的是()。 A. 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 B. 方法如何在组织中广泛、持续地应用 C方法如何通过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而不断完善 D.方法在不同过程的应用是否协调一致 7. 供应商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供应商发展的重点在于()。 A.使企业获得更低的采购价格 B.准确把握顾客需求 C提升供应商的能力 D.壮大供应商队伍 8. 对于不重要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在交付时间要求紧急的情况下,最适于企业用来选择供应商的方法是()。 A.招标法 B.协商选择法 C层次分析法 D.直接判断法 9. 当企业采购的零部件非常重要,而市场供应较为紧

质量工程师中级考试及标准答案

2010年质量工程师中级知识模拟试题(1) 作者:不详公布时刻:2009-12-01 14:42:56 来源:网 络 ?文章正文 ?网校课程 ?调查 ?热评 ?论坛 1、质量因素可分为人、机器、方法和()等五个方面。 A. 售后服务 B. 周密度 C. 维修

D. 环境 答案:D 解析:对质量因素的分析可从5M:人、机、料、法、环、(即人员、设备、原材料、工艺方法、环境)等方面考虑。 2、质量改进和质量操纵差不多上质量治理的一部分,其差不在于()。 A. 一个强调持续改进,一个没有强调 B. 一个为了提高质量,一个为了稳定质量 C. 一个是全员参与,一个是部分人参与 D. 一个要用操纵图,一个不需要 答案:B 解析:质量改进是质量治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操纵是质量治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操纵的重点是防止差错或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使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质量改进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顾客的中意程度。 3、设立假讲是分析问题缘故时必经的一个过程,()能够用来关心建立假讲。 A. 矩阵图 B. PDPC 法 C. 因果图 D. 排列图

答案:D 解析:建立假讲的有效工具是因果图。 4、质量改进过程中“明确问题”时期用的统计工具有()。 A. 因果图 B. 直方图 C. PDOC 法 D. 系统图 答案:B 解析:本题同上一道题一样,考察的是质量改进常用工具的作用,题中所讲明确问题时期应使用的统计工具是系统图。系统图又称为树图或树型图,是将要实现的目的与需要采取的手段或措施绘制成图,来明确问题的重点,查找最佳手段或措施。 5、假如把实现的目标及需要的手段和措施系统展开以明确问题重点,能够用()。 A. 系统图 B. 网络图 C. 流程图 D. 直方图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上一道题的另一种问法。针对这一类问题,读者应举一

质量工程师培训教材

抽样检验(复习题) 1. 设批产品的质量 p=1.0(%), 用抽样方案为(10, 0)进行验收. 则接收概率为在( )之间. A. 15% 与 35% B.50% 与 60% C.80% 与 95% D.96% 与 100% 2. 对连续批进行抽样检验 , 使用调整型抽样方案需要使用转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 ( ). A.在控制风险a与B下,尽量减小检验样本量 B.降低检验费用 C. 提高生产过程的合格品率 D.提高对生产过程的质量要求 3. 一个调整型抽样方案是 ( ). A.依据对生产过程的质量要求AQL和质量保证要求设计的. B.依据极限质量LQ 设计的 C.由主管部门或负责部门确定的 D.根据交验批是否大于10批确定的 4. 计量型抽样方案比计数型抽样方案能更充分地利用样本信息,因此( ). A. 在相同的判断精度下,计量型抽样方案比计数型抽样方案所需样本量大 B. 在相同的判断精度下,计量型抽样方案比计数型抽样方案所需样本量小 C. 用计量型抽样方案要求被检质量特性值服从正态分布 D. 在相同样本量时,计量抽样方案比计数抽样方案判断精度更高 5. 使用 GB/T2828.1 调整型抽样方案对连续交验批进行验收抽样检验 ,若检验结果满 足正常转加严检验的条件 ,但生产企业仍使用正常检验会造成 ( ). A.过程质量下降 B.使用方风险增加 C.生产能力下降 D.生产方风险减小 E. 接收好批增加 6. 用二项分布计算计数抽样方案的接收概率,影响0C曲线的参数有(). A.批量N B.样本量n C.接收质量限AQL D.接收数Ac E.使用方风险

7. 在抽样检验中 ,与生产方风险相对应的质量指标有( ). A. p 0 B.AQL C.p1 D.LQ E.AOQL 8. 对计数型一次抽样方案 (10, 0), 客户确定使用方风险质量 p1=0.5%, 则使用方风险为( ). A.9.511% B.80.97% C.90.22% D.95.11% 9. 抽样检验适用于 ( ). A.印刷品的校对 B.破坏性检验 C.容许存在少量不合格品的检验 D. 希望节省检验费用的场合 E. 不能放过一个不合格品的场合 10. 设批量 N=1000, 使用一次抽样方案 (5, 1) 对交验批进行验收 ,当批质量 p=10% 时 的接收概率 P a(0.1)=0.9232, 则平均检出质量 AOQ 约为 ( ). A.0.009232 B.0.09232 C.9.232 D.0.0009232 11. 使用 GB/T2828.1 的一次抽样方案对交验批进行验收 ,假定检索出的一次正常检 验抽样方案为 (80,2), 一次加严检验抽样方案为 (80,1). 连续对 6 批产品进行抽检, 结果为样本中的不合格品数分别为 : 1,2,3,2,3,2. 依据转移规则选用不同的抽样方案 ,则有( )批产品判为拒收 . A.6 B.5 C.3 D.2 12. 影响平均检出质量 AOQ 的因素有 ( ). A.抽样方案中的样本量 B.极限质量 C.过程生产的实际质量水平 D.接收数Ac 13. 在抽样检验中 ,与抽样方案的经济性有关的指标有 ( ).

质量工程师模拟试题《中级综合知识》

质量工程师模拟试题《中级综合知识》 单项选择题 1、质量定义中的特性指的_________特性。 A.固有的 B.潜在的 C.明示的 D.赋予的 2、银行对顾客有效的保密性要求,属于_________。 A.明示的要求 B.通常隐含的要求 C.必须履行的要求 D.法律规定的要求 3、制定标准对象的基本属性是()。 A.互换性 B.简化 C.重复性事物 D.通用化 4、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 A.PDCA法 B.过程方法 C.PDCA循环 D.流程图法

5、以标准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 A.标准不确定度 B.扩展不确定度 C.合成不确定度 D.A类不确定度 多项选择题 6、关于标准化的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统一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B.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C.通用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产品的使用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D.产品系列化是将产品的主要参数、型式、尺寸等作出合理安排与规划,以协调系列产品和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 7、矩阵图主要用于()。 A.确定质量改进的着眼点 B.制订质量改进方案 C.发现制造过程不良品的原因 D.拟订质量改进计划 8、质量检验的步骤有()。 A.熟悉检验有关标准和技术文件

B.收取检验费用 C.测量或试验 D.比较和判定 E.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不定项选择题 9、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第题: 量块的测量保证方案。为使实验处于控制状态,现以核查标准对90mm量块进行重复测量,核查次数为k=3。 第一次核查时测量值(指与量块标称值的偏差)为0.250m,0.236m,0.213m,0.212m,0.221m,0.220m,则第一次核查时各独立观测值的样本标准差s1为()。 10、测量设备特性通常是由一次或多次校准工检定决定的。 其中校准过程的输入包括()。 A.用户计量要求 B.测量设备 C.测量标准 D.环境控制程序

质量工程师《中级综合知识》考试试题

质量工程师《中级综合知识》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关于质量定义中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固有特性是指具体不可区分的特征 B.产品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 C.某产品的赋予特性不可能是另外产品的固有特性 D.特性都是固有的 2.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重点不同,高层管理者应重点具备的管理技能是()。 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技术技能 D.生产技能 3.某企业在内审时发现某试验设备的动力消耗存在浪费现象。如果要进行质量成本分析,试验设备的动力消耗应该属于()。 A.预防成本 B.鉴定成本 C.内部故障成本 D.外部故障成本 4.质量培训完成之后,应在确认()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人员

能力记录。 A.培训时间 B.培训计划 C.培训效果 D.培训资源 5.关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监督抽查的样品,应从企业生产线上随机抽取 B.监督抽查必须以国家标准作为判定依据 C.监督抽查所需费用由被抽查企业支付 D.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重复抽查 6.在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过程进行评价时,评价要点主要包括方法展开学习整合(A-D-L-I)四个要素,其中L评价的是()。 A.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 B.方法如何在组织中广泛、持续地应用 C.方法如何通过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而不断完善 D.方法在不同过程的应用是否协调一致 7.供应商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供应商发展的重点在于()。 A.使企业获得更低的采购价格 B.准确把握顾客需求 C.提升供应商的能力 D.壮大供应商队伍 8.对于不重要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在交付时间要求紧急的情况下,最适于企业用来选择供应商的方法是()。

质量工程师中级理论与实务可用性和可信性

质量工程师中级理论与实务:可用性和可信性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产品实现过程中,分析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重要质量特性与产品适用性关系以及影响这些特性的过程因素的技术文件是 __。 A ?检验指导书 B ?检验手册 C.检验流程图 D.质量特性分析表 2、排列图中的 C 类因素是在 __间的因素。 A.0?10% B.70%?80% C.80%? 90% D. 90%? 100% 3、传统物流管理阶段,集合了运输和 ______ 两大职能。 A .仓储 B .采购 C.订货 D .制造 4、下列各项中,有关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__。 A .在网络图中,作业活动用箭条一表示 B .在网络图中,虚作业占用资源和时间 C.在网络图中,作业活动的箭条所指方向为作业前进的方向,箭条图上方的文字表示作业的名称,箭条下方的数字表示作业活动所需的时间 D.在网络图中,虚作业系指作业时间为零的一种作业 E.在网络图中,虚作业不占用时间,其作用是把先后的作业连接起来,表明它们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指明作业进行的方向 5、树图中上一级 ____ 成为下一级手段的行动目的。 A .目的 B .目标 C.手段 D .计划 6、 ISO 9001 在____ 年进行了修订。 A. 1987 B . 1994 C. 1999 D. 2000 7、在单因子试验的基本假设中,除假定因子在 r 个水平的试验结果服从正态分 布外,另一个基本假定是在各水平下 _______ 。 A .各均值相等 B.各均值不等 C ?各方差相等

D ?各方差不等 8、若事件 A 发生导致事件 B 发生,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_______ 。 A .事件A包含事件B B.事件A等于事件B C.事件B包含于事件A D.事件B包含事件A 9、通过环境试验的基本条件是()。 A .产品功能正常,无任何故障 B.产品对环境的要求比较低 C.试验不影响产品继续使用 D.产品的用户愿意接受 10、合格评定包括 ____ 两类。 A .认证、评定 B.评审、认可 C.认证、认可 D.评审、认证 11、产品的可靠性框图是用方框的形式表示产品中各单元之间的功能(),产品原理图表示产品各单元的()。 A .逻辑关系,物理关系 B.物理关系,逻辑关系 C.逻辑关系,统计关系 D.物理关系,统计关系 12、对不可修复产品而言,平均故障前时间 MTTF 为()。 A. A B. B C. C D. D 13、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契约包括 __。 A .产品技术信息 B.质量协议 C.并购协议 D.基本供货协议 E.技术协议 14、文件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文件的 ______ ,而文件的版本是体现此目的的。 A .充分性 B.有效性 C.适宜性 D.可知性 15、故障分布服从指数分布的产品,其故障率为 λ,当工作时间时,其可靠度等于()。 A.e-1 B.e-0.1 C.e-0.01 D. e-0.05 16、以下属于须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有 ________ 。

质量工程师综合知识(中级)

中级综合知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质量不仅可以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的质量和体系的质量,这反映了质量的_____ A.经济性 B.时效性 C. 广义性 D.相对性 2.劣质成本由( )构成。 A. 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B. 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C. 不增值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D. 不增值的预防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3.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包括方针目标的制定、展开、( )和考评等环节。 A. 落实 B.协调 C. 动态管理 D.控制 4.质量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应该是( )。 A. 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B. 识别信息需求 C. 评价信息管理的效果 D. 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质量培训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改进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提升组织产品和服务 的价值 B.质量培训应当针对人员现有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差距进行 C. 被培训人员的工作业绩是质量培训结果评价的唯一依据 D.为确保质量教育培训按要求管理和实施,应由胜任的人员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6.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关注的重点是( )。 A. 组织的产品、服务质量 B.组织产品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C. 组织的综合绩效 D.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7. 标准化常用形式中系列化的最大特点是( )。 A. 在不同时间、地点制造出来的产品或零件,在装配、维修时,不必经过修整 就能任意地替换使用 B.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

最新中级质量工程师测试题及解析(理论与实务)

2012年中级质量工程师试题(理论与实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理解质量的定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B .特性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C ?某产品的赋予特性不可能是另外产品的固有特性 D .对特性的要求均应来自于顾客 2 ?劣质成本由()构成。 A ?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B ?不增值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C ?不增值的预防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D ?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3 ?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包括方针目标的制定、展开、()和考评等环节。 A ?落实 B ?协调 C .动态管理D.控制 4 .质量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应该是()。 A. 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B. 识别信息需求 C ?评价信息管理的效果 D .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质量培训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改进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提升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B ?质量培训应当针对人员现有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差距进行 C ?被培训人员的工作业绩是质量培训结果评价的唯一依据 D ?为确保质量教育培训按要求管理和实施,应由胜任的人员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6 .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关注的重点是()。 A ?组织的产品、服务质量 B .组织产品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C ?组织的综合绩效 D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7 ?标准化常用形式中系列化的最大特点是()。 A .在不同时间、地点制造出来的产品或零件,在装配、维修时,不必经过修整就能任意地替换使用 B、?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 C ?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 D ?能以最经济的产品规格数,满足最广泛的市场需求。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产品构成相应改变,而且 不打乱原有的规律和产品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 &下列可用于评价组织管理成熟度的标准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