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的分配制度练习题

我国的分配制度练习题

我国的分配制度练习题
我国的分配制度练习题

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单选题

1.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决定了剩余价值由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企业实行有利于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制度。这表明()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B. 按劳分配是最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C. 分配制度取决于财富增加状况

D. 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

①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逐步削弱相协调

③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

④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所决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3.小李是某国有大型制造业的技术工程师,2016年所得年薪20万,年终奖金10万。小李业余时间通过发明创造授权单位使用获得技术专利50万。同时小李平时注重投资理财,一年下来购买股票获利3万,银行利息获利5500元。2016年小李按劳分配的收入、劳动收入分别是()

A. 200000元 835500元

B. 200000元 300000元

C. 300000元 800000元

D. 300000元 535500元

4.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

A.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而获得的收入

B. 公民在股票交易中的收入

C. 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

D. 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5.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③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在其中居主体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7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安排》提出要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上述政策的实施()

①是分配中注重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②有利于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与活力

④表明了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一原则的提出()

①是对以往分配制度改革认识的深化

②承认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③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

④目的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8.“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下列各项中属于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

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

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

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如今,在一些地方的稻田里,已经很少看见“田主人”的身影。许多“田主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代替他们在田间忙碌的是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土地流转()

①使农村生产力更好地适应了农村生产关系

②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再分配比重

③有利于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可以整合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省某村将村级经营性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集体股占40%,用于发展公共集体事业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个人股占20%,平均分摊到所有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40%被设置为贡献股,按贡献大小取得红利。同时,每个村民可以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村所实行的分配方式及其重要性(12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表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A正确且符合题意; B说法太绝对,应排除;C与题意不符,也应排除; D没有 A项更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由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具体地说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直接决定,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未逐步削弱,②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我国分配制度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应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C。3.C

【解析】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李是某国有大型制造业的技术工程师,2016年所得年薪20万,年终奖金10万,这是按劳分配所得,共300000元,这也是劳动收入;小李业余时间通过发明创造授权单位使用获得技术专利50万,这也是劳动收入,共800000元;同时小李平时注重投资理财,一年下来购买股票获利3万,银行利息获利5500元,这些均是资金要素收入,不是劳动所得;故本题答案选C。

4.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方式。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而获得的收入、公民在股票交易中的收入、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A B C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属于按劳分配,D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5.B

【解析】按劳分配的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是因为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按劳分配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②④项符合题意;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范围内按照提供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的分配,不是平均分配,③项理解错误;正确选项为B。

6.C

【解析】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是初次分配提高效率的表现,不是再分配注重社会公平的表现,①不选;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有利于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正确;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与活力,③正确;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并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7.D

【解析】“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对以往分配制度改革认识的深化,承认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目的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①②④项符合题意;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8.C

【解析】①③项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题意不符;②④项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与题意相符;正确选项为C。

9.C

【解析】实行土地流转可以整合土地资源,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③④项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①项说法错误;农民实行土地流转获得的收入属于初次分配,不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0.

(1)通过分析材料可知,该村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4分)

(2)该村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对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及贡献奖,都属于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4分)

(3)村民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村所实行的分配方式及其重要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村既实行按劳分配,又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同时还要分别说明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积极意义。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梅琳(1977-),女(回族),安徽寿县人,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5资本论6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梅 琳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350007) 摘 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这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分配制度;收入差距;改革 中图分类号:F 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001-03 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5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6,提出加快出台5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6。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制定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诸项改革可能于2009年年内陆续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再次起步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 从总体看,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体现两大特点:一是工资收入比重偏低;二是工资收入比重趋于下降。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1980年为17%,1990年为15.9%,2002年为12.5%。职工工资总额与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1990年为21.8%,2000年为14.2%,2002年为14.8% [1] 。虽然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增长,人民生 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广大劳动者能够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成果却是有限的,而对经济发展作出主要贡献的恰恰正是这些劳动者。1990年至2007年,GDP 结构中,居民收入分配比重逐步下降,占GDP 比重从56.18%下降到43.42%,下降了12.7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初次分配后,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重,美国接近于70%,其他国家和地区普遍在54%~65%之间[2] 。现行的工资制度 已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21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最慢。1990)2004年的14年间,年均增长最快的是经营性收入,年 均增长率达到149.64%;其次是财产性收入66.64%;排在第三位的是转移性收入,为43.33%;增长最慢的是工资性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7.30% [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企 业效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虽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大大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部分行业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缓慢。2004年,辽宁省辽阳市生产总值增长了16.3%,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只增长了7.8%,70%的企业平均工资低于该市平均工资水平。有的企业10年没涨工资,有的企业3年才涨20元。近年来,上海部分行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长期得不到增长。2006年底,在上海100家国企、1000名一线职工的抽样调查中,有42.5%的职工从2003年起就没有加过工资[4]。 目前,很多企业的工资分配是由所有者、经营者单方面说了算的。在这些企业中,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职工对工资分配的知情权、协商权和监督权仅是一种摆设,有的单位甚至连摆设都没有,工会组织的作用更显得苍白无力。工资性收入作为所有收入的基础性收入,其增长如此缓慢,不仅影响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制约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经济的非良性运行。 31要素分配中的不平等(劳动要素被排斥) 在理论探索中,目前有一种倾向,即由原先只承认劳动的作用转而过分强调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劳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被忽视。这就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实践中劳动要素被排斥现象的发生,使得要素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1997)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 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而同期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 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 [5] 。在整个国 民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正在向资本倾斜,中国企业利润大 ) 1)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日益突出,个体、城乡、地区、行业、城镇、农村都存在着收入差距。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既有政策性的因素,又有制度性、体制性、非法性的因素。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强调节和治理力度,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政府财力分配制度、税收调节分配制度、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分配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改革发展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中等收入者人数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分配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客观、辩证、历史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如果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体收入问题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拉开。统计显示,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2004年10月12日,“观澜湖2004胡润百富榜”在上海发布。排名首位的国美老板黄光裕个人资产评估为105亿元。榜上100人的平均财富为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按照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关于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不计房产)为富裕人士的定义,这样的人在中国已达23.6万。而另一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2004年7月介绍,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贫困人口不减反增。而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003年的年人均收入,上限是637元。说明我国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已严重悬殊。 2.城乡收入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市居民工资的计划管理,城乡收入差距上的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472.2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03年的3.2∶1。 3.地区收入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对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配,地

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整篇.doc

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1 为了有力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根据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为指针,坚持以安全、效益为主导,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薪酬激励,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形成有序竞争的激励机制原则。 (二)坚持薪随岗变、配套改革、稳妥推进的原则。 (三)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逐步与人力资源市场接轨的原则。 (四)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高贡献人员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原则。 (五)员工工资与单位工资指标、安全、生产、效益、个人业绩挂钩的原则。 (六)员工工资增长“两低于”的原则,即员工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单位经济效益增长幅度、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通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提高

员工与劳动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率,使员工工资不断增长。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绩效结构工资体系 根据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调整工资结构,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工资(安全奖+生产奖+煤 质奖)+辅助工资”的岗位绩效工资体系。以经济手段保安全、促生产、提效益。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科学、细化、量化的绩效考核办法,实现全员工资与单位工资指标、安全、生产、效益、个人业绩挂钩考核,通过考核挂钩,使员工收入能增能减,发挥薪酬激励作用。 (三)实施岗位绩效奖励工资,构建安全和效益的压力与责任传导机制,达到安全风险全员共担、经济效益全员共享的目的。 四、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一)薪酬分配体系要结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进行设置 1.根据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序列,分别设置不同的工资水平,拉开不同职务(技术等级)员工的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科学合理地设定不同职务(技术等级)间的工资差距。管理类、专业技术各职级间的工资差额设为40—780元,操作类各技术等级间的工资差额设为30—400元。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广州****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讨论稿) 为了适应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强化岗位职责和业绩考核,进一步理顺完善院内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人事部、财政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号)、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2006〕70号)、《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粤人社发〔2010〕105号)、《广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穗人发〔2007〕13号)、《广州****学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穗科贸〔2011〕35号)、《广州市市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穗人社发〔2012〕63号文)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在原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完善以岗位为中心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学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分配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二级学院、系、部依法依规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撑。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整体构建,分步实施。根据国家和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确定本次人事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制度和机制

上实行整体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情况分步操作。 (二)科学设岗,强化职责。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学院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精简效能、分类分级的原则设置岗位,根据我院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完善各类各级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完善我院的岗位职责体系。 (三)按岗定酬,责酬一致。以岗位设置和聘用为基础,强化岗位职责,按岗定薪,以绩取酬,建立和完善院内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激励机制。 (四)强化考核,优绩优酬。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针对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以业绩量化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提高教职工待遇的基础上,适当拉开增量差距,建立国家工资和院内收入双轨运行的分配制度,坚持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 (六)积极稳妥,促进发展。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学术科研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院综合实力,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学院的办学目标。 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院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其中岗位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定岗位类别、定岗位等级、定岗位总量、定岗位职责、定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精)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集团公司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1]230号)、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国办发[2000]64号)以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章指导思想 一是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总体目标,深化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接受监督指导”的新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二是树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能充分调动职工能动性的分配机制。

企业应根据其自身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薪酬制度对外要有竞争力,对内要具公平性。 第二章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是分配工作的责任主体。企业应在集团公司监督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分配。 二、遵循严格定岗定编,科学进行岗位分析和岗位测评的原则。企业薪酬标准要在科学定岗、定量测评的基础上确定。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 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工资标准要向关键管理岗位、高技术岗位、高技能岗位、高级科技人才、企业营销人员倾斜,拉开他们与一般人员的工资差距。岗位工资要以突出岗位因素为特征,职工工资要易岗易薪,岗变薪变。 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四、效益决定工资原则 职工工资是由企业的效益来保证的,并且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上下浮动。要形成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情况能上能下的分配机制,使得企业职工人人关心企业效益。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授课教师:福州三中陈晓庆 一、独立完成“具体经济方式(做什么)”一栏,时间1分钟 二、学习小组(在相关情境下)讨论完成,时间3分钟,组长汇报,汇报内容:具体经营项目、预期年收入、收入分配方式。 1、一幢3层楼空置自建房 参考:整体出租:大约5000/月,投入成本大约6万简单装修。 自家办农家乐餐馆约1.5-3万/月,投入成本大约12万。 2、承包可耕地20亩 参考:1.《闽侯县2018年耕地保护补贴实施方案通知》全县统一补贴为每亩127.876元, 对种粮大户再奖励每亩50元,土地流转每亩每年租金约550元 2.有机大米种植纯收益为普通粮食收益的十倍,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采用稻鸭鱼共养方 式亩产价值大约在1万元左右。有机水稻是不使用化肥、生长剂,通过鸭、鹅、鱼等多种共生共养形式实现土壤培肥,达到无公害、无污染的标准。 3.茉莉花茶,每亩收入3000以上。

3.创办企业资金200万元(投资企业创业利润率在5%-20%之间) 近几年来,企业利润年均增长率为15%,企业自留资金年增长率为10%,企业职工的工资人均增长率为5%。你支持以下哪种意见 A 保持:继续增加企业自留资金VS B 改革:提高职工工资增长速度 4、无房、无资本、无强劳动力、一亩地 土地流转每亩每年租金约550元,村股份分红1500元/人,农村低保每人每月700元 如何能让困难的家庭获得更多的收入? (请从农民自身、先富起来的村民、村集体、国家角度思考) 三、相关知识 1.初次分配: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主要是市场调节(企业调节)。如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等就属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为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2.再分配: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由政府对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大体上,通过税收(个税)及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形式来实现,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四、请整理本课思维导图

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国务院已同意建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统筹协调。在我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应在哪些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缩小差距成近期收入分配改革重点 据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介绍,近期收入分配改革将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涉及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等四方面。 有关部门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为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国家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 另外,国家将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我国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作用。 去年,我国27个地区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幅为17%。19个地区调整企业工资指导线。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治理,促进了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缩小差距需要标本兼治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在收入分配政策、制度、措施上想办法,更要革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经济社会体制弊端。”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从短期看,需要继续加大支农和惠农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奖金的按时足额发放;适时上调社会保障标准,包括适度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新农保、新农合的标准;完善农业用地、宅基地被征用后土地增值的

2016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

2016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2016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若干意见》共分七个部分: 、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三、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五、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六、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七、加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完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我们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 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 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

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 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国发〔2016〕22 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58 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56 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59 号)和《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16〕88 号)的规定,对这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套改年限的计算 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套改工资的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简称学习年限,下同)合并计算的年限,其中须扣除1993 年以来除试用期外不计考核等次或不称职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在大专及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只适用于这次分配制度改革,不涉及工龄计算问题)。工作年限与学习年限不得重复计算。在这次工改期间,任何地区、部门、单位一律不得更改参加套改人员的工作年限。 (一)工作年限。从本人参加工作当年起计算(只适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例如,1996 年参加工作的人员,如实际工作时间没有间断,截至 2016 年的工作年限为11 年。 1.折算的工龄不计算为套改工资的工作年限。 2.如工作年限有间断,按规定合并计算的,其当年只计算一次,不重复计算。例如,某

国务院批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

国务院批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把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 2013年2月3日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

高中思想政治沪教版(新)高一下册第六课《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沪教版(新)高一下册第六课《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懂得现阶段在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使学生理解在现阶段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更不可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全面理解按劳分配中“劳”的内含。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认同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信念。 2学情分析 从班级家长所在单位所有制形式和家庭收入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家长有在公 有经济组织工作的,也有在非公经济组织工作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 性其实也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很多同学对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不甚了解:股票收入、储蓄收入、房租收入等等。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其中,分配是经济循环的中间环节,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也会对消费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3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按劳分配的地位 4教学过程 4.1【课题】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板书) 说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关系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2)

关于公司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司领导: 根据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精神和公司领导要求,人力资源部组成调研组(由李甲林、王树伟、李非、陈浩生组成),于2009年2月16日至18日及2月23日,对公司所属五家卷烟厂及营销中心,就用工分配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小结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试点单位芜湖卷烟厂和其他所属单位分别于去年7月和10月陆续实施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正式运行新的工资管理体系,并按初步拟订的《岗位管理办法》、《薪酬管理办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实施管理。截止目前为止,各单位改革总体过渡平稳,运行情况正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岗位管理方面: 1、各单位的岗位设置和分类分级,是参照试点单位的主体架构实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反映出因各单位管理流程、岗位定员、原有岗级存在差异,需进一步梳理、细化和统一。 2、个别卷烟厂提出部分原岗级不同的岗位本次归集入同一等级,如带班长和协理员,造成今后人员调整管理上不便。 3、营销中心由于年初机构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因而需对

新的岗位设置、分类分级及薪酬标准进行重新梳理设计。 4、还有一些岗位的原岗级偏低,个别岗位的类别归集需要调整,各单位原来的岗级仍未统一,同岗不同级的问题仍未解决,存在一定矛盾。 工资管理方面: 1、新的工资体系运行后,因各类情况岗位调整而产生的工资调整需细化明确并统一。 2、新进人员在固定合同期内的工资待遇执行方式需统一,目前蚌埠、芜湖在第二个合同期内基本比照同岗位正式在岗员工工资标准执行,其他单位则仍按新进人员的协议工资标准执行,虽然各单位均是在公司核定的工资计划内调节操作,但横向比较仍会产生不平衡。 考核管理方面: 岗位工资考核晋档的规定在实施中可能存在问题,建议将“连续两年考核良好的晋升一档”调整为“累计两年考核良好的晋升一档”。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方面: 1、当前各单位此项工作的进度不同,芜湖卷烟厂已经实施、滁州卷烟厂在部分岗位实施、蚌埠卷烟厂没有实施、合肥卷烟厂维持原先状态没有进行新的聘任、营销中心正在考虑中、阜阳卷烟厂则待公司政策明确后实施。 2、各单位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在认识和需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专业技术职务设置的范围和聘任的比例、专业技术资格的认定、聘任的期限和程序等。

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有力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根据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为指针,坚持以安全、效益为主导,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薪酬激励,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形成有序竞争的激励机制原则。 (二)坚持薪随岗变、配套改革、稳妥推进的原则。 (三)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逐步与人力资源市场接轨的原则。 (四)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高贡献人员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原则。 (五)员工工资与单位工资指标、安全、生产、效益、个人业绩挂钩的原则。 (六)员工工资增长“两低于”的原则,即员工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单位经济效益增长幅度、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通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员工与劳动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率,使员工工资不断增长。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绩效结构工资体系 根据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调整工资结构,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工资(安全奖+生产奖+

煤质奖)+辅助工资”的岗位绩效工资体系。以经济手段保安全、促生产、提效益。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科学、细化、量化的绩效考核办法,实现全员工资与单位工资指标、安全、生产、效益、个人业绩挂钩考核,通过考核挂钩,使员工收入能增能减,发挥薪酬激励作用。 (三)实施岗位绩效奖励工资,构建安全和效益的压力与责任传导机制,达到安全风险全员共担、经济效益全员共享的目的。 四、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一)薪酬分配体系要结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进行设置 1.根据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序列,分别设置不同的工资水平,拉开不同职务(技术等级)员工的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科学合理地设定不同职务(技术等级)间的工资差距。管理类、专业技术各职级间的工资差额设为40—780元,操作类各技术等级间的工资差额设为30—400元。 (二)建立岗位绩效工资体系设置3个工资单元,即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安全奖+生产奖+煤质奖)、辅助工资。 1.基本工资为员工达到规定出勤的工资。 2.绩效奖金是指与单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个人业绩挂钩的工资。 ①安全奖励性工资是指与单位安全效果、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整改情况、个人安全行为和出勤挂钩考核的工资。 ②生产奖励性工资是指与单位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37860092.html, 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 作者:许昌青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文章提出应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准确理解分配内涵、贫富的两极分化等问题。 关键词:按劳分配;公平;两极分化 中国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58-01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既是教材上的原话中一个教学难点,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近几年,因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现加刚刚闭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发生”、“民富”,这一考点再次成为高考热点。要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分配制度实行的必然性。首先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又不平衡,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须有多种分配方式一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其次是由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公有制是社会主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与此同时,在公有制之外,还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存在非按劳分配方式。最后,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分配,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二)准确理解按劳分配内涵。(1)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各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不适用于按劳分配。(2)分配的内容是个人消费品,是指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扣除(如国家税收、企业成本与利润)之后的个人消费品部分,不是分配全部社会财富。(3)分配尺度是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不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4)分配标准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三)不能把一切劳动收入都叫按劳分配。劳动收入,包括个体劳动所得,国有企业工人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三资企业中工人工资。只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取得的收入才叫按劳分配,如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但又不能把公有制范围内职工取得的一切收入都叫按劳分配。例如,职工租房取得的房租、炒股取得的股息收入、工作之余从事第二职业取得的收入、还有单位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都不属于按劳分配。典例:下列属于我国现阶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形式的有①张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摘要】从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 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可谓至关重要。建立普惠型基本福利,注重社会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需要着眼改变的几个方面。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转型任务尚未完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福利制度以人为本普惠型福利合理分配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反思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福利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一个与福利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名词,可以将它看成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至于什么是社会福利?对此有多种回答,可以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答案。从现有的资料看,各方面对“社会福利”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社会政策”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大致与社会资源同义,它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等等。而所谓社会政策是“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这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各种看法中意义最为宽泛的一种。 二是针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正采取的一切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措施,大致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社会保障”一词同义。按照这种理解“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它的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而社会福利的资金则来自一般的国家的财政。 三是一切形式的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他人提供的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和服务保障,在词义上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对应,指享受型而非生存型的社会利益。我国理论界所谓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含义上正是指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三大部分或三大支柱。 四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低于或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等。以我国目前的政策为例,除了指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的收入保障、政策优惠、福利服务以外,也包括建设、教育、卫生、司法部门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司法方面的救助,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采取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各种措施和服务等。 五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保障标准主要是基本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