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

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难,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保护剧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此,从xx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出现状开展了调查。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保护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得到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基本状况戏曲剧种是根据各地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才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保护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对于表演、声腔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差异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断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须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还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定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近年

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xx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积极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同时,为了保持稳定,基本上以《中国戏曲志》和xx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大约40个剧种经常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74个剧种只有1家院团或班社保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剧种数量有增有减,以减少为主此次调查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减少,6个增加,6个持平。上海、河北剧种数量减少最明显。上海,原来有15个剧种,现在只有7个,河北省原有39个剧种,现在只有24个。

剧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步普及,地方政府认识到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名片予以保护,一些曾经沉寂的剧种得以恢复。国家现已公布了三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0种剧种入选国家级名录,282种入选省级名录。比如,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在1999年恢复,湖北的堂戏、柳子戏、灯戏、文曲戏在xx年恢复。泗县姚剧,1966年之后后继乏人,1982年即无统计,本次调查得知,安徽省正在抢救恢复该剧种。

剧种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三个:第一,方言的减少。戏曲剧种的形成与方言有极大关系。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交通的便捷,人们生活交流圈的扩大,方言差异逐渐缩小,客观上弱化了戏曲生存的土壤。第二,电影、电视的兴起与互联网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原有的戏曲剧种分类较为细碎,近年来,逐渐归并、统一,并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得到认可。例如昆曲,在《中国戏曲志》中,分为北方昆曲、昆剧、湘昆、温州昆剧、金华昆剧、宁波昆剧6种。文化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和保护与扶持工程”之后,举办了剧目展演、演员比赛、进校园演出等活动,现有7个团都参与其中,因此,本次调研,将昆曲认定为1个剧种。

戏曲剧种从诞生起,就与方言、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戏曲的声腔、表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包容和相同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趋同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这一剧种缺乏代表性人物和显著特征之后。1958年前后,我国创建了64个剧种,学术界称之为新兴剧种。随着时代变迁和社

会变化,这些历史短、积累剧目少的剧种明显衰退。1989年学术界就新兴剧种开会时有47个剧种代表参会,xx年,再次开会时只有15个剧种代表参会,表明能正常演出的新兴剧种只剩陇剧、吉剧等来个剧种。

⒉剧种流布的范围严重萎缩戏曲剧种数量众多,但除了豫剧、秦腔、川剧、黄梅戏、越剧等大剧种外,多数剧种流布区域狭窄,一般只在本县,还有的仅仅只在某一村寨流传。传统意义上的大剧种也在萎缩之中,比如川剧以前流传于云、贵、川、藏多个省区,现在除四川、重庆有川剧团,贵州遵义有1个川剧团,云南、西藏都已经没有川剧演出。

流布区域减少比较突出的剧种有河北梆子、评剧、大平调、二夹弦、柳子戏、两夹弦和大弦戏。河北梆子1982年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都有院团表演,现在河南、山东都没有该剧种的演出。

⒊院团数量持续下降本次调研,将艺术院团分为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三类来统计。国有院团中包括事业体制院团和转制为企业的院团。民营院团是指进行工商(或民政)注册的演出团体。民间班社是指未进行注册登记、不定期开展演出活动的团体。以上三类中只要有1家表演团体存在即认可该剧种。

上世纪八九年代,我国艺术院团数量众多,处于活跃度的鼎盛时期。从那时起,艺术院团尤其是县级院团不断减少。吉林省在上世纪八年代初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70多家,现有戏曲院团19

家(含两家民营院团)。五大剧种中,除了豫剧尚有约150家国有院团、100多家民营院团之外,其他的如秦腔、川剧、越剧的国有院团数量均大幅度减少。八年代四川的川剧团超过250家,成都市每个区都有1家。现在,四川省只有20家国有川剧院团。黑龙江曾是评剧北方地区发展的中心,最多时有62个评剧团。但现在,只有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1家专业院团,另有五六家综合性艺术团体中包含评剧艺术形式。上世纪八年代初期,浙江省国有越剧团体为60多家,现在只有19家,另有民营越剧院团300多家。

本次调研发现只有1家表演团体(含国有、民营及民间班社)的剧种有74个。有的剧种甚至没有独立建制,它们挂靠在其他院团,但排演了完整剧目。

个别剧种国有团体极少,而民营院团活跃。在这些地区,民营院团客观上既肩负着丰富群众生活的重任,又担起了剧种保护的职责。福建省共有27个剧种,本土剧种19个,莆仙戏、芗剧、高甲戏、闽剧等都是流布区域狭小、国有院团数量有限的剧种。莆仙戏只有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和仙游县鲤声剧团两个国有院团。但是,另有一大批民营院团。xx年登记在册的民营院团有129个,季节性艺术团体不包括在内,年演出场次达

6、6万场。高甲戏现有5个国有院团和153个民营院团。

剧种差异化发展原因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河南、吉林、四川、上海等地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观摩了多场剧目演出,召开了多

次关于艺术院团艺术生产现状、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的座谈会,收到了31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地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撰写的调研报告,以及各省现存剧种剧团表、低于10个院团的剧种剧团详表等数千份表格。

经过认真的甄别、梳理,我们感到,原有流布广、影响大的大剧种艺术创作活力强,在国内外的舞台演出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剧种有的参加过全国地方戏(南北片)展演、有的得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以及昆曲、吕剧、蒲剧、川剧、吉剧、秦腔、曲剧、晋剧、粤剧等30多个剧种。梨园戏、陇剧、吉剧、滑稽戏、莆仙戏、龙江剧等一些小剧种生命力顽强,推出了优秀作品、发展势头良好。这之外,大部分剧种传承发展形势堪忧,剧院设施设备陈旧、剧目创作乏力、人才青黄不接、演出市场低迷,较少进入公众视野。虽然相关戏曲工作者兢兢业业、苦心坚守,但仍然无力扭转戏曲发展的现状:有观众需求,但市场低迷、演出收入低。有剧目演出,但紧密结合现代生活的新创排剧目少。这造成戏曲工作者社会地位低,行业吸引力差,艺校生源严重不足,艺术人才队伍后继乏人。

为什么有的剧种发展活跃,整体表现突出,有的却逐渐式微呢?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发展稳定的剧种,往往具有以下特点:⒈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和技术力量这些剧种积累的剧目比较多,

特别是近年来排演剧目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有若干特色鲜明、享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艺术家。

⒉受到各级政府比较多的关注和扶持文化部实施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和“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扶持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传统名剧和新编剧目,扶持人才培养和演出,取得了明显成效。

⒊得到专门艺术活动或综合性重大活动的扶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和巡演、每三年一次的全国地方戏(南北片)展演等项目的实施,中国豫剧节、中国评剧节、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等艺术活动,促进了各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相互交流,也带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恢复排演传统戏,培养青年人才,改善该剧种的舞台演出面貌,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⒋实施惠民演出,激活戏曲演出能力河南、陕西等省已实施舞台艺术惠民演出,制定统一标准,按照场次补贴演出院团。这极大地激发了院团的积极性。

⒌形式多样的宣传、多方面努力有效扩大了剧种的社会影响昆曲、豫剧的兴盛与名人带动、电视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也与好的社会生态密不可分。以河南为例,领导重视,设立了创作、演出补贴等专项资金,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班,有效提高主创人员艺术水平。加上企业界有识之士积极支持、社会赞助较多,数以百计的戏曲茶楼、电视擂台赛培养的戏迷多,使得河南

戏曲院团数量多、优秀人才多。以上种种共同形成了河南戏曲文化的沃土。

大部分剧种仍然处于劣势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方言区域的减少外,还有以下几点:⒈对戏曲剧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演艺术现场演出的局限性决定了艺术院团应当有一定的数量,要多种风格、流派共存,相互学习、观摩、切磋、交融、竞争,相互促进,在数量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高质量。而今院团数量、从业人员的锐减,导致艺术创作能力衰退,剧种特色淡化,基层院团参与全国性艺术活动的比重明显降低。

⒉戏曲艺术逐步退守农村市场在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戏曲艺术节节败退。根据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xx》,戏曲2417个院团(不含滑稽戏剧团)演出8

1、65万场,农村演出7

1、54万场,占8

7、62%。国内观众3721

7、61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为2942

7、44万人次,占7

9、07%。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农村人口数量锐减,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中心。戏曲也必须与时俱进,走向都市,吸引城市观众。

⒊艺术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院团收入过低,难以吸引人才山东、湖北、陕西等多个省的报告反映,在农村演出的单场演出收

入为2000-3000元,个别省份申报为1000-2000元。从职业角度说,这一行业已经不具备吸引力,直接导致艺术院校招生的艰难。学戏的人越少,人才就越少,艺术院团就越感觉无人可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⒋剧团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全国大多数院团没有固定的排练、演出场馆,近年来由于城市改造、商业开发,很多剧场又遭流失。此外,剧团对音响、灯光、乐器等设备要求较高,长年流动演出消耗较大,却得不到及时添置和更新,演出质量因此大打折扣。

关于剧种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作为民族艺术的瑰宝,戏曲剧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保护戏曲剧种的角度来说,戏曲剧种不是越多越好,对于差异小、流布区狭小的剧种,整合、归并,可能更有利于做大做强。当前,经过体制改革,作为事业单位的戏曲院团数量已经很少,企业性质院团已成为保护传承的重心。戏曲艺术正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关头,亟需各级政府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护。

推动剧种发展既要有长远的规划、顶层设计,也要找到推动剧种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剧种保护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⒈制定剧种认证制度和统计制度,摸清家底建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剧种登记中心(可与戏曲研究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每一剧种经该中心审查认可后,报文化部艺术司批准,向全社会公布。定期开展剧种剧团统计,及时掌握剧种发展的动态。

⒉制定政策性文件扶持戏曲剧种发展调研出台全国性政策文件,对艺术创作和演出所必需的资金、排练场、剧场等条件提出明确的要求。

⒊启动实施基层院团扶持计划当前,超过半数剧种的演出主体是县级国有院团。从演出环节进行补贴,增加演职人员工资收入,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戏曲行业的吸引力,整体上优化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

⒋丰富基层院团演出剧目,活态传承、发展创新为避免戏曲剧种成为博物馆艺术,兼顾戏曲院团多在基层,自身缺乏创作能力这一现状,建议继续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原则,有计划地抢救、恢复、整理改编传统戏,条件成熟后,移植排演优秀现代戏,促使老剧种焕发生机与活力。文化部以及各省、市应适时举办基层院团移植剧目交流演出。

⒌定期举办稀有剧目展演活动向观众展示剧种的经典剧目、艺术名家、新秀,促进这些剧种的创作和演出,扩大这些剧种的知名度。

⒍尽快调研艺术人才问题人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个艺术事业的发展。应尽快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研究,使人才教育与使用之间渠道畅通。研究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形成普通艺术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尖子人才再造、领军人才推出一条链。

⒎加大戏曲艺术的宣传力度在大众媒体上加大普及戏曲知识、推介演出剧目,热情讴歌扎根舞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协调电视等媒体,将戏曲艺术的演出信息作为公益广告播放。要从娃娃抓起,让戏曲走进中小学、走进高等院校,培育大批的戏迷、剧社、曲社。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民族艺术、共同支持戏曲艺术的良好环境。

⒏高度重视和引导民营院团作为剧种保护中一支重要力量,民营院团数量庞大,绝大多数处于规模小、水平低、制作粗劣的初级阶段,文化部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应予重视,加强引导和提高。

民歌戏曲鉴赏---评剧

浅谈评剧 这学期的公选课——民歌戏曲鉴赏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戏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平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等,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评剧的艺术特点来看,她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除了上面所说的小白玉霜和新风霞的作品外,还有《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再从评剧的行当来看,她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的评剧逐渐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从评剧的唱腔来看,有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日期:2012-03-06 13:44 作者:夏学禹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实践原则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主要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尔雅戏曲鉴赏吴乾浩

2019尔雅戏曲鉴赏吴乾浩答案 戏曲是什么 1 第一个被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中国哪种戏曲? A、黄梅戏 B、昆曲 C、京剧 D、豫剧 正确答案:C 2 在哪一年,我国戏曲的代表被评为首批世界非物质遗产?() A、1999年 B、1998年 C、2001年 D、2000年 正确答案:C 3【多选题】依然在演出,并完整保留原貌的不包括()。 A、中国戏曲 B、印度梵剧 C、希腊悲剧 D、希腊喜剧 正确答案:BCD 4

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是艺术的一般分类。() 正确答案:√ 5 中国戏曲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 正确答案:√ 戏曲——以歌舞演故事 1 中国戏曲的构成部分不包括()。 A、做 B、唱 C、喝 D、念 正确答案:C 2 哪一部书籍中记录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A、《论语》 B、《尚书》 C、《杂谈》 D、《天工开物》 正确答案:B 3 多少年前形成了戏曲?()

A、800年前 B、1000年前 C、600年前 D、700年前 正确答案:B 4 中国戏曲的起源过程悠久而骄人。() 正确答案:√ 5 元朝中期开始形成我们现在认同的戏曲形式。()正确答案:× 优戏——从“优孟衣冠”到“参军戏” 1 我国哪个朝代出现了参军戏?() A、元代 B、春秋 C、五胡十六国 D、宋代 正确答案:C 2 戏曲中哪种表现手段不能用来表现孙叔敖?()

A、唱歌 B、说话 C、模拟人物 D、跳舞 正确答案:D 3 后来用什么来指称参军戏?() A、唐戏 B、歌戏 C、杂剧 D、军戏 正确答案:C 4 哪一种人物的职责类似现代的导演职责?() A、影戏 B、戏头 C、负末 D、负影 正确答案:A 5 参军戏中的领头人物是负静。() 正确答案:×

中国戏曲的三大戏种

戏曲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品种,这些品种被称为“剧种”。各个剧种除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使中国戏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区分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是方言语音和音乐,所以在清代以前,剧种大多以腔调来命名,腔调包含有方言语音和音乐曲调的意思。如昆山腔、弋阳腔、徽调、汉调等等,以剧种发源地或流行的地域来命名,如京剧、沪剧、潮剧、黄梅戏、粤剧等。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它在清代后期形成于北京,因地域而得名。由于主要唱腔是“西皮”和“二簧”,故又称皮簧戏。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京剧随之改名平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已誉满中外,于是又有了“国剧”之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重新恢复京剧的名称。京剧形成后,出现了众多著名演员,如鬚生行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旦行同样是名家辈出,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被誉为“四大名旦”。其他如小生行、老旦行、净行、丑行也有杰出的演员。这些名家对京剧艺术的唱腔、剧目都有巨大贡献,他们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流派,并传之后世。 川剧是流行于四川省和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清末民初,随着工商业发展,演唱川昆、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的戏班陆续进入城市,并且逐步同台演出,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川剧。川剧中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各有代表性的剧目。如高腔有《白袍记》、《琵琶记》等数十本;弹戏有《春秋配》、《花田错》。川剧的表演真实细腻,生活气息浓。一些身段程式别具一格,如“行船”、“扑蝶”等。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变脸、钻火圈、飞叉等,这些绝活已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粤剧在早期叫做本地班或广东大戏、广府戏。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相继传入广东,随后出现了由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本地班”,唱的是“一唱众和”的“广腔”,在道光年间改唱“梆簧”(西皮、二簧)。清代末年,广东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志士班的粤剧班社,他们演出时仿效话剧的化妆、布景,在唱法上假声改为真声,并开始使用广东方言演唱。粤剧有许多以歌唱著称的名家,如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以及香港的任剑辉及白雪仙等,他们以精湛的唱工艺术,形成粤剧的流派唱腔,并传带出各自流派唱腔的传人。

中国戏曲介绍与欣赏礼仪

一、中国戏曲介绍: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戏曲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例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例题 1.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这说明: A.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文化对提升人的素质具有决定作用 3.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该观点强调了: A.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B.文化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5.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开展中国诗词大会,主要是基于: A.人往往在无形和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 B.诗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C.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6.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这表明: A.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7.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这启示我们必须: A.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全面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D.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建设运动 8.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这要求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 ①尊重多样,逐渐趋同②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③立足传统,推陈出新④不移根基,与时俱进

大学戏曲鉴赏选修课作业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 一、课程内容学习简述 本学期我选择了戏曲鉴赏这门公选课,带着好奇的心理,我参与到了课程学习中来。通过这几周的课程学习,我对戏曲艺术有了肤浅的了解。这门课程主要对戏曲的历史、概念、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及其涵盖的文化知识做了详细阐述,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加以影音教学的辅助,更让我们被戏曲它独特的魅力所感染。 初听戏曲,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特殊的声乐甚至会认为“不好听”,其实,当你真正了解戏曲并懂得欣赏后,你会对戏曲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戏曲鉴赏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听”,去“听”什么和从戏曲中能学到什么并有所感悟。 而后课堂上有介绍了文武场、声乐、乐器、脸谱等基本内容。为了配合教学,课堂上常常会放一些戏曲的视频选段,而这个时候也是气氛最活跃的时候,看视频使我们对老师传授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更多的学生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门课,也喜欢上了戏曲。 下面我就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作下简述。 1、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2、戏曲表演 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的表演。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戏曲表演有严格的分行,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在表演上都各具特色,某一剧目的某一人物应由哪个行当的演员扮演,皆有相应的规定。 生 生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称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几类旦 旦是戏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章节答案

不想用劵的,联系我。3¥ 绪论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绪论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1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1 1 【判断题】(100分) 戏曲界通常称,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 A. 对 B. 错 正确A 第一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第一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昆曲发源地是哪里? A. 北京 B. 昆山 C. 昆明 正确B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明末沈宠绥所作的戏曲声乐著作其书名是什么? A. 《度曲须知》 B. 《度曲刍言》 C. 《习曲要解》 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3 【单选题】(20分)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什么为主?

A. 琵琶 B. 唢呐 C. 笛 正确C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4 【单选题】(20分) 曾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这一出是什么戏? A. 《牡丹亭》 B. 《十五贯》 C. 《浣纱记》 正确B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5 【单选题】(20分) 中国昆曲被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在哪一年? A. 2001年 B. 2000年 C. 2002年 正确A 第二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第二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秦腔的发源地是哪里? A. 山西 B. 甘肃 C. 陕西 D. 河南 正确C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清乾隆中叶严长明所著戏曲研究论著其书名叫什么? A. 《秦云撷英小谱》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 ——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难,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保护剧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此,从2012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出现状开展了调查。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保护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得到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基本状况 戏曲剧种是根据各地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才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保护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对于表演、声腔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差异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断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须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还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定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

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2007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积极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同时,为了保持稳定,基本上以《中国戏曲志》和2007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大约40个剧种经常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74个剧种只有1家院团或班社保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剧种数量有增有减,以减少为主 此次调查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减少,6个增加,6个持平。上海、河北剧种数量减少最明显。上海,原来有15个剧种,现在只有7个,河北省原有39个剧种,现在只有24个。 剧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步普及,地方政府认识到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名片予以保护,一些曾经沉寂的剧种得以恢复。国家现已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0种剧种入选国家级名录,282种入选省级名录。比如,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在1999年恢复,湖北的堂戏、柳子戏、灯戏、文曲戏在2007年恢复。泗县姚剧,1966年之后后继乏人,1982年即无统计,本次调查得知,安徽省正在抢救恢复该剧种。 剧种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三个:第一,方言的减少。戏曲剧种的形成与方言有极大关系。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交通的便捷,人们生活交流圈的扩大,方言差异逐渐缩小,客观上弱化了戏曲生存的土壤。第二,电影、电视的兴起与互联网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原有的戏曲剧种分类较为细碎,近年来,逐渐归并、统一,并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得到认可。例如昆曲,在《中国戏曲志》中,分为北方昆曲、昆剧、湘昆、温州昆剧、金华昆剧、宁波昆剧6种。文化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和保护与扶持工程”之后,举办了剧目展演、演员比赛、进校园演出等活动,现有7个团都参与其中,因此,本次调研,将昆曲认定为1个剧种。 戏曲剧种从诞生起,就与方言、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戏曲的声腔、表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包容和相同之处。随着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 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难,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保护剧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此,从xx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出现状开展了调查。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保护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得到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基本状况戏曲剧种是根据各地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才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保护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对于表演、声腔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差异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断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须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还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定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近年

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xx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积极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同时,为了保持稳定,基本上以《中国戏曲志》和xx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大约40个剧种经常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74个剧种只有1家院团或班社保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剧种数量有增有减,以减少为主此次调查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减少,6个增加,6个持平。上海、河北剧种数量减少最明显。上海,原来有15个剧种,现在只有7个,河北省原有39个剧种,现在只有24个。 剧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步普及,地方政府认识到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名片予以保护,一些曾经沉寂的剧种得以恢复。国家现已公布了三批国家级

(完整版)戏曲知识竞赛及答案

戏曲知识竞赛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360种)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4、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一剧种?(京剧) 6、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中医、国画) 7、你知道昆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400多年) 8、你知道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200多年)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3、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4、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5、京剧中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各擅长表演什么样的女性?(梅派擅演"仙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尚派擅演侠女。)

16、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生,旦,净,丑。) 17、“生”分为哪几类?(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8、"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净”俗称(花脸),分为哪几类?(大花脸、二花脸) 20、“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1、戏曲中的"四功"是指哪些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22、戏曲中的"五法"是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23、中国首部电影是由哪一位京剧大师演出的《定军山》?(谭鑫培) 24、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四郎探母》谭富英主演) 25、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27、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昆曲:江苏昆山〈苏州〉) 28、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越剧:浙江嵊县〈绍兴〉) 29、黄梅戏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30、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安徽安庆) 31、秦腔的别名、特点?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

戏曲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戏曲校本课程教本 (欣赏篇)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教材编写组 二0一八年四月

主编:吕水庚 副主编:张俊陈东栋王芳王伟王锡才钱海凤杨金芳 编委:赵园园徐娟汤亚娟 美编:张勇 责编:韩咏忠王锡才周丽俊

序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锡剧之乡的金坛区,有爱看戏的老百姓,更有爱唱戏的业余演出队,但是相对来说这些戏迷票友都是中老年人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在我们的青少年中培养,让锡剧之乡后继有人。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承载物的教育,无论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客观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都是责无旁贷。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丰富艺术艺术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不可重复的时期,让他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以使他们积累文化底蕴、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获取幸福资本。因此编写一本以弘扬民族文化未基础目的,又能曾强青少年生存、发展和幸福能力的读物十分必要。因此我们编写了《唱响梨园》戏曲读本,收集了几个剧种的一些唱腔,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队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明段等一一娓娓道来,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 2018年4月

编写说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戏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组织骨干教师,挖掘常州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本校实际,编写了这本校本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戏曲之乡后继有人。 本教材的编写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周边地区的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名段等一一叙说,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在介绍每个戏种的同时配以丰富的各种戏种剧照和经典唱段等,使全书顿显鲜活、形象生动,让人可以清晰的联想到学生们禁不住模唱、张口欲唱的情景。同时,把课堂渗透、活动培养、环境育人等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校本教育体系,彰显我校校本教育的特色。 本教材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学生阅读,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吴音汉曲江淮调》一书,收录了无锡、昆山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唱段:昆曲、京剧、锡剧、沪剧、苏剧等。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智慧树慕课 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 第一章 1、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意思是 A.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B. 汉字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开端。 答案:B 2、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这说明: A.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总和 B.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B 3、汉字是: A. 象形文字 B. 拼音文字 答案:A 4、“休”字是: A. 形声字 B. 会意字 答案:B 5、象形字不属于: A. 合体造字法 B. 独体造字法 答案:A 第二章 1、对汉字地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汉字只属于中国,是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B. 汉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答案:B 2、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这说明: A. 造字是一种庄严而伟大的壮举。 B. 汉字是神造的,与先民无关。 答案:A 3、《笔阵图》不是指技法哪一方面的? A. 笔画 B. 结构

4、书法与文学的关系是否紧密? A. 是 B. 不是 答案:A 5、书法与音乐的共同点是 A. 都是空间艺术 B. 都要讲求节奏美 答案:B 第三章 1、练书法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句话正确吗? A. 正确 B. 不正确 答案:A 2、宣纸起于: A. 汉代 B. 唐代 答案:B 3、羊毫的性质是: A. 偏软 B. 偏硬 答案:A 4、“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出自: A. 李斯 B. 蔡邕 答案:B 5、四大名砚产于安徽的是: A. 歙砚 B. 端砚 答案:A 第四章 1、清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所书篆书,用毕生精力临摹,以达到炉火纯青,他临的是哪一件作品 A. 石鼓文

答案:A 2、清代在书法史上是篆隶书体的复兴期,篆书书与见长的代表性书家是 A. 邓石如 B. 倪元璐 答案:A 3、甲骨文不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字 A. 春秋战国 B. 殷商 答案:A 4、秦代官方通行的书体是 A. 楷书 B. 篆书 答案:B 5、唐代篆书名家李阳冰作品为: A. 峄山碑 B. 三坟记 答案:B 第五章 1、下列作品不属于西北汉简的是? A. 《武威汉简》 B. 《银雀山汉简》 答案:B 2、下面哪幅作品被称为“隶中之草”? A. 《西狭颂》 B. 《石门颂》 答案:B 3、汉代官方通行的书体不是 A. 隶书 B. 篆书 答案:A 4、从现在出土的文物资料看,隶书萌生于哪个时期? A. 战国中后期 B. 西周 答案:A

戏曲文化论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单正涛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2011/12/7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3)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3) 1.2戏曲文化的种类 (3)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1.4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4) 第二章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5) - 2 -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6) 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8) 3.2 主要代表—京剧 (9) 第四章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文化功能现代传媒戏曲特点戏曲代表人物代表社会意义个人影响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全民齐跃进,戏曲奋争先。壮士劈山去,英雄拦马前。红旗明晓日,粉墨好青年。八月秦皇岛,歌潮浪接天。 ”戏曲的历史 名称由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宋朝末年,学者刘埙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在当时是指“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行当 在戏曲艺术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在舞台上需要由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主要的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注:还有“生、旦、净、末、丑”的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因此如今通常按“生、旦、净、丑”分行。生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时期的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根据角色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旦旦是女角色的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

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角色。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油花脸等专行。丑 丑是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这是戏曲发展的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唐朝时期经济高度发展,文学艺术迅速繁荣,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繁荣时期宋元时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以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兴盛时期明代的传奇盛行起来,是宋元南戏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到了明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戏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革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开始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戏曲的种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