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科学和人文同是人类思考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方式,而引领人类不断求索的动力都是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渴望求知”引领着科学和人文循着各自不同的轨迹,殊途同归地奔向对世界本质的追索。中华几千年灿若星河的文明中,古人虽对神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大地有许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但对它们奥秘的追问却寥寥无几,正是缺少这种对大自然非功利的穷追不舍的拷问,使得我们最终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近代,当闭锁多年的国门终于被无奈打开之时,国人则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西方先进的技术之上,而对其背后的科学及其科学精神则非常茫然。科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里少之又少,只要翻翻清末民初的那些文化精英所写的文章就能够得到证实。梁启超先生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一书中敏锐地指出“中国人始终没有懂得‘科学’这个字的意义”,而中国学术界正是因为缺少科学精神,即“求真智识,求有系统的真智识,求可以教人的智识”这三种精神,所以生出了“笼统、武断、虚伪、因袭、散失”等病症,并导致了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界内容的贫乏、学问的榛塞”,他进而提出“想救这病,除了提倡科学精神外没有第二剂良药了”。毫无疑问,鲁迅先生是当年知识精英中最具洞见力的一位,他对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的理解非常准确。他在1907年就写下了一篇不仅至今仍不过时,而且远比时下大多知识精英理解更为深刻的文章《科学史教篇》。他明确地写道:“顾治科学之桀士,......盖仅以知真理为惟一之仪的,扩脑海之波澜,扫学区之荒秽,因举其身心时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尔时之科学名家,无不如是。......试察所仪,岂在实利哉?然防火灯作矣,汽机出矣,矿术兴矣。而社会之耳目,乃独震惊有此点,日颂当前之结果,于学者独恝然而置之。倒果为因,莫甚于此。”科学却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的文化基因之一。在美国顶尖大学之一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教科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从牛顿定理出发推导开普勒定理被称为开普勒问题。开普勒问题的解是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皇冠式的成就。它就像贝多芬的交响乐、莎士比亚的戏剧、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一样,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段话将开普勒问题所代表的科学,置于和音乐、文学、艺术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自豪地认为它们都是西方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中国人对科学的整体理解以及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但作为文化的科学和科学精神,显然还远未溶入中国普通百姓的血液中,要想让科学成为中国的文化基因,这仍然是一个将来时。要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我们首先要厘清科学在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探究如何让前者成为后者基

因的可能性。“文”与“化”这二个字以及“文化”这个词确实很早就出现在我们的古籍上了,但许多人或许并不清楚,我们今天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文化'一词,却是一百年前从日本传入的日语汉字,用来翻译西文culture一词,而西方的文化一词又从Agri-culture(农业)这个单词中引申出来,最初见于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图斯库卢姆辩论》中。他用农业耕种中的耕地、播种和丰收作隐喻,来形容文化对人的头脑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文化的传统含义指的是有知识、有修养。除了这一传统含义之外,“文化”的另一层或许更广的含义是由人类学家后来创造的,他们“用‘文化’来描写人类所采用的独特的、适应性体系。文化可以视为一个社会的传统信仰和行为体系,它被社会团体的各个成员所理解,并在个人的或是集体的活动中得以体现。” 另外,“通常,动物死亡的同时也伴随着他们经历的消逝。然而,人类却利用语言符号体系一代一代地传递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感受和经历。”更重要的是:“文化不是遗传性的,它能比生物性适应更快地分享思想,来使人们应对周边环境。”也就是说,文化基因是可以传递的,是易变的,只需几代人就可以从无到有,或从有到完全消失。历史有力地佐证了文化的这个特性。Kagan在《西方文明史》中说到:“12世纪,拜占庭以及西班牙的伊斯兰学者将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密的著作,连同医学以及阿拉伯的数学,传到了拉丁的西方。西方人在翻译和学习

这些著作的时候产生了文艺复兴和西方的大学。”古希腊文化曾非常繁荣,科学精神起源于此。但到了中世纪,西方的科学精神几乎完全丧失,而古希腊的传统文化在被保留在了阿拉伯世界,再由阿拉伯世界反馈给拉丁的欧洲,才催生出文艺复兴。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科学作为文化基因从繁荣到消失的例证。相反,从完全的不毛之地发展到今天高度发达的美国历史,则可以用来有力地诠释科学作为文化基因从无到有的过程。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H.A.Rowland在1883年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为纯科学而呼吁》。他说:“美国的科学只是一个将来时,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我身处目前的位置,需要考虑的是,要做什么,才能产生美国的科学,而不是方便地把电报、电灯、以及其它的实用产品叫成科学”。几十年后,原本只是作为“将来时”的美国的科学,果真已在世界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基因的这种易变性让我们看到光明的曙光: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并不需要太久,科学完全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会让可能成为现实?“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想要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我们有必要把人作为整体,以人类学的视角从宏观上审视人类的认知历史和思想发展史,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想要探寻科学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必由之路,我们首先应该将目光聚焦于人类自

身,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人类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而描绘出人类思想发展的未来图景。其次,我们应该回到科学精神起源与发扬光大的古希腊与近代欧洲,汲取其孕育与盈溢科学精神的营养之液,来浇灌我们的科学之花。最后,我们还应该重新审视和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人类认知之翼的

人文学科,探究其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科学研究的共通之处,进而努力实现科学与人文间的借鉴与融合。人类学的角度:到历史中寻找科学的本质弗雷泽在其人类学经典著作《金枝》中指出,“人类较高级的思想运动,就我们所能见到的而言,大体上是由巫术的发展到宗教,进而到科学这几个阶段。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预见:人类获得的更多的知识,将会使各方面看来似乎真实的混乱都化为和谐,虽然在某些领域内命运和紊乱似乎还继续占统治地位。……科学与巫术的共同之处只在于两者都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但,两者有很大差异。巫术所认为的规律纯粹是事物规律呈现于人的头脑,经过不正确的类比、延伸而得出的; 科学所提出的规律乃是对自然界现象本身耐心准确观察后得出来的。科学所获得的丰富、详实、辉煌成果,使我们欣然深信其方法之健全。经过无数世纪的暗中摸索,终于找到了通向宇宙万象迷宫中的线索、打开自然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另外,Harari 在当今风扉世界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中指出,处于生物链中端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消灭或控制比自己更强大的动物,并

主导整个世界,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在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之后变得极其独特,它具有传递和谈论从未见过、碰过、闻过的虚构的东西,也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此后,人类便一直生存在像河流、树木等“客观真实”与民族、理论等“想象真实”交织的双重真实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象真实”变得日益重要和强大。从这样一种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史演变就很有启发。最初,人类确实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真实进行解释。但从牛顿、麦克斯韦特别是爱因斯坦之后,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建构出想象的真实,并得到实验的证实。比如,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并不存在任何相应的客观真实需要被解释。有趣的是,这个理论的其中一个预言,也就是想象的真实之一是:自然界应该存在一种被称作引力波的客观真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引力波果真被当今最先进的实验仪器探测到了!曾经的“想象真实”终于变成了现在的“客观真实”。古希腊与近代欧洲的角度:到源头去发现滋养科学的土壤为什么科学精神发轫于古希腊,兴盛于近代欧洲,是什么样的土壤根植了科学的文化。想要知道答案,我们只有回到古希腊和近代欧洲的现场,去追寻那一步步科学探索的足迹,并追随他们前行。所谓“科学”,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自然与希腊》一书中,曾引用并赞同古典学者John Burnet的说法:“科学是‘以希腊的方式思考世界’,这是对科学恰如其分的描述。因此,除了那些受到希

腊影响的民族之外,科学从未存在过。” 那么,希腊方式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从下面所举的几个例子或许已不难

体会一二。(1)古希腊人如何思考大地古希腊人早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月食的发生是因为地球挡在了太阳和月亮中间,而月食发生时所看到的阴影正是地球在明亮的月亮上的投影。因此,从阴影所呈现的曲线形状就不难判断地球应该是圆的。另外,他还指出通过对天上星星的观察,不仅能够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且这个圆也不会太大,因为人沿着南北方向行走不需太远,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地平线附近星星的起落。不仅如此,古希腊人继续追问,地球多大?月亮多大?太阳多大?太阳离地球多远,月亮离地球多远?公元前二百多年,Samos地区的Aristarchus 就以地球半径作参考,得到了太阳和月亮相对

于地球的大小,以及两者与地球间的距离。结果发现太阳的半径比地球的半径大了约6倍,这一结果引发了他对“大的太阳绕着小的地球转”这一说法合理性的质疑,并明确提出应该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才合理。这一质疑确实对之后的哥白尼日心说产生了影响。值得指出的是,Aristarchus的这一结合实验结果的理论推导也是历史上数学用在解释自然现象上最

早的成功典范。令人敬佩的是古希腊人探索的脚步还在继续前行。Libya地区的Eratosthenes又进一步直接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它是Alexandria城到Syene城间距的50倍,这

与现代测量结果46.75倍是何等接近啊!至此,地球的绝对大小被测量了出来。古希腊人正是通过一次次地追问,一步步地探究,来思考着这个世界。(2)古希腊人与近代欧洲人如何思考天空古希腊人对抬头仰望的世界同样进行追问和

探究。生活在地球上的古人,确实有许多看似强烈的证据表明“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因为绝大多数肉眼能见的星星不都

是在绕着地球转圈吗?但是,有少数几颗星星是例外!虽然不同的古文明或许都发现了这种现象,但只有古希腊人对此发出了强烈的疑问:这些星星怎么会作非圆周的不规则运行,甚至还会发生逆行?他们不满足仅仅提出问题,更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星星逆行”的解释,柏拉图给出了原则:

天空中运动的物体都应该在作匀速圆周运动。他进而给当时的“数学家”(相当于现在的物理学家)出了个题目:什么样

的匀速圆周运动可以被允许当作假设,来拯救这些行星逆行的现象?接着,几代古希腊人先后建立了由几种运动叠加在一起的“同心圆”模型,和由“本轮+均轮”构成的“偏心圆”模型,试图解释行星的逆行现象。一千多年后,哥白尼基于“美学的标准”提出了与古希腊人完全不同的解释“星星逆行”的“日心说”理论。哥白尼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各自都以太阳为圆心作着半径不同、速度也不同的圆周运动。在这样一个模型中,其他行星相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看,其实际运动的轨迹就会显然地偏离圆形,甚至出现“逆行”。哥白尼的

“日心说”理论并不像今人以为的那样立刻引起轰动,但它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伽利略和开普勒。1609年11月,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20倍望远镜对天空进行了仔细观察,结果发现木星竟然有四颗卫星,就像地球有卫星月亮一样,这是对“日心说”的有力支持!之后,他又进一步发现,金星竟然也有各种相位,完全类似于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有全月、上弦月和下弦月等相位。这一实验观察,一锤定音地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地心说”的错误!爱因斯坦评价伽利略:“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这个经验的世界以任何知识;所有关于真实的知识都起源于经验,终结于经验。靠纯逻辑方式得到有关真实的命题都完全是空洞的。正是因为伽利略看到了这一点,特别是因为他在科学的世界中反复强调这一点,所以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 实际上,也是整个现代科学之父”。开普勒也受到了哥白尼的影响,并从实验上总结出三条以他名字命名的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他发现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实际轨迹并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的,太阳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行星在平面轨道上运行时,相同时间内相对于太阳扫过的面积都相同;行星相对太阳运行的轨道大小与其运行一周的时间存在确定的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开普勒三定律完全是实验的观察结果,但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太阳系的行星会遵循这些定律。正是对这个被称为“开普勒问题”的回答,牛顿首次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并给出了整

个宇宙中物体运动的统一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相当于创立了有关客观世界的一个全新的秩序。也正因为此,牛顿所解答的“开普勒问题”才会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皇冠式的成就。至此,由诗情画意的星空所引发的一代代“具有希腊式思考世界方式的”科学家前赴后继的探寻,在追问、追问、再追问,探寻、探寻、再探寻中,一步步揭开了星空的面纱,露出了她更加神奇而美妙的真容。同时,这场由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发动的“科学革命”也将现代科学的种子遍撒欧洲大地,并让科学实实在在的成为了欧洲文化的重要基因。让“渴望求知”引领科学与人文并肩同行——从科学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的表述中,我们欣然发现,科学和人文竟然有着如此相近和相通的认知方式,更有着完全相同的终极目标。那么,追寻博大精深的人文学科的发展轨迹,或许可以给我们科学基因的成长以诸多的启示和借鉴。看看一流的科学家怎么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对量子物理学和现代生命科学都极具影响的薛定谔,曾于1950年在都柏林作过一场著名的演讲“科学作为人文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明确指出,自然科学与历史学、文学、哲学、地理学、艺术、建筑学等其它所有学问一样,目的都是为了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始终困挠我们的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看一流的科学家怎么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对量子物理学和现代生命科学都极具影响的薛定

谔,曾于1950年在都柏林作过一场著名的演讲“科学作为人文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明确指出,自然科学与历史学、文学、哲学、地理学、艺术、建筑学等其它所有学问一样,目的都是为了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始终困挠我们的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L.N. Cooper则认为,“或许,当科学一步步前进时,我们确实越来越接近被称作真正的世界的秩序。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言自明的是:至今为止我们已经创建的秩序——无论它们是如何的暂时——却

都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原本就在现象之中的。它们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采矿’的结果。恰恰在一个科学家创造秩序的时候,对我而言,他与艺术家是最相近的。他们只是技术和手段不同,但都是想创建他们各自所看到的现象背后的秩序。”很显然,在两位大科学家眼里,科学与艺术是相近而相通的。那么艺术家眼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E. Auerbach在《模仿:西方文学中关于真实的表达》一书

中对大文学家福楼拜作了这样的刻画:“福楼拜对语言的信念超过了他的前人,他相信关于现象世界的真理也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揭示”。显然,作为文学家的福楼拜,他的逻辑,他的想象力,他对真实探究的渴望,和科学家何其相似。另外,P. Brooks在新近出版的《现代法国文学史》中写到,

福楼拜相信“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像上帝创造世界一样,

不可见但却是全能的:你到处都能感觉到他,但是你都从来看不见他”。也就是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文本中完全剥离开来,即进行客观性的文学创作。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这部著作中一上来就讲大哲学家胡塞尔1935年分别在维也那和布拉格所作的二次演讲“欧洲的人文危机”。在胡塞尔看来,古希腊哲学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世界当作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理解;他们拷问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满足这样或那样的实用目的,而是因为“渴望求知”(passion to know)从此紧紧地抓住了人类。”接着,昆得拉开始讲述“渴望求知”是如何从现代开始牢牢地抓住了小说。他说“我理解并完全赞同Hermann Broch一直重复的观点: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知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 若不是深植的文化基因,很难想象这样的见解和表述会从一个大文学家的笔下写出来。总之,本文的目的并非希望人们今后都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是想大力倡导“渴望求知”。只有将“渴望求知”潜移默化地深植于每个年轻人的头脑中,科学才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而传播科学精神,让“渴望求知”遍地开花,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网络

高中历史 考点1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1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2016·课标全国Ⅱ卷·T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 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汉字演变。 解答关键: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汉字的演变。 【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三体石经》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这正是楷书之前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所以B正确;A由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如果是要统一文字就应只有一种字体;C材料无法说明,且三国时期流行的字体应是隶书,但《三体石经》是三种字体并存;D的说法有误,中国在秦朝时期就已统一文字,而且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就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了。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实。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再运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说明和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讲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两个事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这是提炼观点的史实依据,可从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角度来提取观点。如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或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提取观点时要做到论从史出,然后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其他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3.(2016·课标全国Ⅲ卷·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商周时期的文字。 解答关键:理解材料的主旨是强调青铜器铭文内容的变化。 【解析】选B。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错误。 4.(2016·课标全国Ⅲ卷·T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一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意,使得近20年来上演的京剧剧目中,传统题材仍占据主导,“老戏老演、老

科学与文化

科学与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在20世纪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当然是没有科学的。例如,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1922年冯友兰在《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直到1944年竺可桢发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意见都是相同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定义问题。在20世纪初那些最先提出中国为什么无科学这一问题的人士心目中,“科学”的定义是相当明确而一致的:“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因为许多学者极力主张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比如,先改变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定义成一种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东西(至少是他们认为存在着的),然后断言中国古代有科学。我认为这种方法更加接近于一种拼凑结论,实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在我看来,若是以上述的严格定义来诠释科学与的话,则需要考察公元前600年~公元1450年问的欧洲科学传统。也就是说,现代科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如果把科学二字拓展一下,而变成科学思想或是科学精神的话,那推翻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证就不止一个两个了。但转念一想,就算论证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又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荣光呢?所以采用这类宽泛无边的定义,只能使 得“科学”概念庸俗化,却很难引导出有意义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种争论?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一个有着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站在一些“有”派人士的立场上来看,一方面,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他们中有不少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将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之类的非学术因素联系起来,试图使自己在

两个一百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精编版

两个一百年与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国家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不断的在进步,先富裕的要起到带头的作用。 为什么要有中国梦 (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不缺梦想的民族。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让人动容。《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我们党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不正是2000年来的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吗?这“五有”里面包含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这“五有”实际上包含着更远大的梦想。在2020年的基础上,我们再用10到15年的时间做到“五应”:学有应教、劳有应得、病有应医、老有应养、住有应居。在“五应”的基础上,再奋斗10到15年,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做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住有宜居。这“优、多、良、乐、宜”五个字恰恰就是我们更高一级的梦想。 (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 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梦想,有了为梦想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两个不可逆转中,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三个百年梦想,在新

_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_简介

科学学研究000321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0 Vol.18 No.3 P.1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全面展示和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大促进作用”的论著.尽管当代文化和文化史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现代价值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承认其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10多年来也开始注意其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已十分先进的今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对当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常是出人意外的,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性潮流的崛起和面临越来越多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然史问题的探索,已越来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组织了多学科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集大成的工作,向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必将有助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技领域中自觉地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本论文集主要是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积累的学术成果.1990年创办此"讲座”至今已有290多讲,共组织近600次学术报告.其中约有150个报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的.在此"讲座”基础上,1995年以"中国传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为主题的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并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呼吁书,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又出现不少论文和笔谈. 鉴于上述成果,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这部专著性论文集问世了.本书分七编,百余篇论文对此全新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展示和全面论述:第一编,总论;第二编,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第三编,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第四编: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五编: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第六编: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第七编: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本书前六编,主要谈中国传统科技的光辉成果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第七编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不足,并提出了系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任务.本论文集的出版,将助于这一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投身于这一领域,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真海松 出版日期:2000年9月19日 万方数据 file:///E|/qk/kxxyj/kxxy2000/0003/000321.htm2010-3-23 2:54:14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一直起色不大,成为了制约中国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 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这一点在中国的影视业中尤为明显,遍观中国这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大片,类似于《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总是摆脱不了宫廷片,历史片,武打片等范畴,尤其是《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电影的一再翻拍,更是将这一问题反映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电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春晚缺乏创新性的言论在这些年中被提了好多次,许多青年人反映春晚越看越没意思,固定的套路,不变的人物,较少的参与度,使得春晚的可观赏性越来越差,而与之相对应的山寨春晚却越来越红火。不得不令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二、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化发展的软件,那么技术和设施就是硬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技术的支持,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以前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正是由于他们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而在近代,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看电影时十分热衷于3D电影,但是中国的3D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应用也并不广泛,当外国的电影以火爆的场景,绚丽的特技,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吸引住中国观众时,中国电影市场却无法及时挽回观众,长此以往,必将为外国的文化侵略创造条件,影响十分深远。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例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例题 1.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这说明: A.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文化对提升人的素质具有决定作用 3.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该观点强调了: A.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B.文化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5.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开展中国诗词大会,主要是基于: A.人往往在无形和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 B.诗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C.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6.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这表明: A.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7.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这启示我们必须: A.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全面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D.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建设运动 8.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这要求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 ①尊重多样,逐渐趋同②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③立足传统,推陈出新④不移根基,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而文化创造力,是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文化人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惟有把握时代脉搏、领悟生活真谛、超越个人得失,进而焕发创造激情和潜能,文化创造才有不竭的源泉。 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中西交流的开放格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外来、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正是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照此说,今日中国,最应该产生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鸿篇巨制。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化产业复制能力强大,但原创能力不高。环顾市场,从电影电视制品到图书报纸杂志,其数量之多,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恐不为过。然而,在数量跃升的背后,质的飞跃尚有待时日。大量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卷起一阵阵热潮,却热得急,凉得也快,真正给大众留下长远影响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 今日之中国,为什么普遍缺乏文化创造力呢?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莫过于如今过于急功近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浮躁、混乱的社会氛围。 引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忍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复制,只图在热门题材中借点光赚点钱;有人有创新之能,欲望却过于急切,将作品或拔苗助长来吸引关注,或掺入低俗内容以蒙混过关,以此种方式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中;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记得这样一则新闻在不久之前曾引起热议:有抄袭行为的“80后”作家郭敬明出乎众人意料,成为长江出版社副总编辑。且不论“80后”是否可以真正承担起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是否可以引领我国文学的繁荣;文学界不断出现这样依靠有抄袭之嫌的作品而成名的作家,不断出现因投机取巧而地位攀升的文化人,这充分反映出了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文化之风,他们无疑是时代浮躁的产物。 不仅如此,现在社会上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正处于一个缺乏

20世纪初国人对未来中国的想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73750997.html, 20世纪初国人对未来中国的想象 作者:史琬莹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12期 【摘要】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腐败无能,外 交上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经济上也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社会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面对这些问题,梁启超、蔡元培、陆士锷等人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想象未来中国盛世该有的样子。 【关键词】梁启超;蔡元培;陆士锷;未来中国;想象 一、序言 文学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或正面,或反面,或真实,或虚幻的反映。20世纪初的中国国 门早已被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1895年甲午战争中更是败于长期向自己学习的日本,又刚 刚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惨痛,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被迫重启戊戌政变后中断的新政,但是清政府的改革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面对国家日益衰落的现实,人们的危机意识及变革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于是陆士锷、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纷纷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清政府的失望及对未来中国的期待。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自由斋主人、中国之新民、哀时客。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在戊戌变法期间登上全国政治舞台,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除了通过日本向国内输入现代文明,还积极关注国内政治,推动君主立宪。民国成立后,组织进步党,参加北洋政府,在维护共和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成就卓著,其作品被时人结集为《饮冰室合集》,汤志钧、汤仁泽父子搜集梁氏作品,编有《梁启超全集》。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蔡元培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后转向革命,组织了光复会。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推行与共和制度相符的教育改革;后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推动了北京大学的涅槃重生。蔡元培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至今仍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其著作被结集为《蔡元培全集》。 陆士谔,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是20世纪初沪上十大名医之一,边行医边写小说,一生写作了《蕉窗雨话》等数种笔记,《医学指南》《加评温病条辨》等十余种医书,《新中国》《新上海》《剑侠》《血滴子》等百余部小说。 1902年出版的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站在数十年后的盛世向回看,反思中国走过的 道路。1904年出版的蔡元培的《新年梦》和1910年出版的陆士谔的《新中国》均畅想主人公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内容提要】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强有力的抗拒?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本文对此作了介绍与评述。( 燕南, https://www.sodocs.net/doc/e73750997.html,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欧几里德几何 一引言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迅速产生,以1687年牛顿出版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近代科学革命到达高潮,这本已是历史,然而,问题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1)这一问题难倒了20 世纪的科学史学家和其他许多学者。由于该问题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作为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有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又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学家——杨振宁对这个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燕南, https://www.sodocs.net/doc/e73750997.html, ) 二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欧氏几何及其逻辑系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成篇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种种理由: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理论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 燕南, https://www.sodocs.net/doc/e73750997.html, ) 杨振宁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2)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也有人企图总体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他们也有人从事非常具体的问题”。( 燕南, https://www.sodocs.net/doc/e73750997.html, ) 从解决具体的、现象的问题入手,“希腊人发现正立方形只有5 个,这是非常美妙的画像,而这个画像如果没有准确的几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个定理。后来有人说欧几里德所以写了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因为要证明这个定理。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结晶。” (3) 欧氏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为了鉴别皇冠的含金量,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在一次洗澡时,他感觉到身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决皇冠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 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 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基因;分析 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1、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3、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由于是木构件,需要油漆或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 4、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气息,实践理性精神(或功能性)较突出,故谓之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体现的是以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神灵精神或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观念,故谓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5、从时空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的空间因素。具体来说,中国建筑首先通过营造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群体组合效果体现浓厚的时间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的建筑表现乃“中轴线”布局。中国建筑居室分配的传统习俗表现为时间意识的长幼有序,而西方建筑首先以哥特式为代表将结构上的独体化和强烈的向上冲刺的空间意识表现得最为充分。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导致西方建筑内部垂直空间的广阔度和外部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及其成果。 五、科学技术文化的人类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所反映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因此,虽然这种文化从个体上,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创造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一经产生,便是全球文化、国际文化,是没有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的。从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鉴定标准,到提倡的科学精神乃至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球都是一致的。科学的价值观念,虽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取向,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全球利益来思考,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步成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一致追求。 六、科学技术文化的整体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然而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 A.民主意识 B.自由意识 C.群体意识 D.个体意识 2.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以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抗议咖啡里有苍蝇的是哪个国家的人? A.美国人 B.英国人 C.中国人 D.日本人 3. 易中天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密切的关系是()。 A.母子关系 B.父子关系 C.夫妻关系 D.君臣关系 4.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西方人解决是非问题的契约是()。 A.艺术 B.道德 C.法律

D.科学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以下叙述有哪些符合易中天教授的观点? A.中国人主张“知行合一” B.与西方相比较,中国古代社会的艺术成就大于科学成就 C.与西方相比,中国有一种泛艺术化倾向 D.群体意识就意味着要把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 2. 以下叙述有哪些符合易中天教授的观点? A.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密切的关系是母子关系 B.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密切的关系是父子关系。 C.次于母子关系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是兄弟关系 D.次于母子关系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衣食父母”一词有很深的文化含义。 正确 错误 2.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讲,法律是一部分公民签署的共同契约。 正确 错误 3. 易中天教授认为,道德是一种“软控制”,是诉诸良心的。 正确 错误 4. 易中天教授认为,在中国实际社会生活中,要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最便当的方法是请客吃饭。 正确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2018科学与文化的足迹答案

课程目标 1 【单选题】乔治·萨顿在《科学的生命》中说到:科学史的目的要考虑到()和()。A A、精神的变化;文明的进步 B、精神的变化;社会的演变 C、地球的演变;文明的进步 D、地球的演变;社会的演变 2【判断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对 知识的视角 1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卡尔·波普尔认识的世界的是()。C A、 客观世界 B、 自然界 C、 精神世界 D、 宇宙 2【多选题】关于编码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可以严密的逻辑表达 B、可以脱离人而存在

C、容易在后天获得 D、可以交流和共享 3【多选题】意会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BC A、先天与后天 B、表层与内心 C、个人与群体 D、显性与隐性 4【判断题】意会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后天不能学会。X 5【判断题】哲学属于意会知识。对 人的三大关系 1 【单选题】梁漱溟提出的人的三大关系不包括下列的()。C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际关系 C、人与科学的关系 D、人与自身的关系 2 【单选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属于()关系。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际关系 C、人与科学的关系 D、人与自身的关系 3【多选题】人的三大关系大概对应世界上的三种文化,下列对应正确的是()。BCD A、美国-人与科学的关系

B、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中国-人际关系 D、印度-人与自身的关系 4【判断题】中国文化讨论的东西大多是意会知识。对 5【判断题】科学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对 课程要求 1 【单选题】人类将科学与文化二者并重是在()时代。C A、远古 B、古代 C、后现代 D、近现代 2【判断题】 远古时代,科学与文化基本上没有区分开来。对 3【判断题】学习科学不能有自我怀疑的精神,否则就无法进步。X 科学起源于何时? 1 【单选题】学界有人认为科学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原因是()。A A、当时已有精准的科学 B、当时科学独立于宗教 C、当时科学有自身的试验方法 D、当时有系统的反映自然界的知识 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精准科学的是()。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