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灭火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吗

灭火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吗

灭火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吗
灭火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吗

灭火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吗

每当火灾发生时我们都会看到消防员使用灭火器扑灭火灾。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清水等。

在诸多灭火剂种类中,有一种是1211灭火剂,1211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二氟一氯一溴甲烷(F2ClBr),它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沸点是-4℃。灭火剂在钢瓶中处于受压液化状态。从钢瓶里喷出的灭火剂是细小液滴和蒸气的混合物。灭火剂跟燃烧物接触时受热而产生溴离子,它跟燃烧物产生的氢自由基化合,使燃烧的链反应迅速中止,把火扑灭。1211的抑爆峰值小,可燃性气体中混有6~7%体积的1211,燃烧就停止。它特别适用于扑灭油类、有机溶剂、高压电气设备和精密仪器等火灾。它的灭火效率高于二氧化碳4倍多,且灭火后不留痕迹。人们用1211灭火器救火或训练时,哈龙气体就自然排放到大气中。哈龙含有氯和溴,在大气中受到太阳光辐射后,分解出氯、溴的自由基,这些化学活性基团与臭氧结合夺去臭氧分子中的

一个氧原子,引发一个破坏性链式反应,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臭氧浓度,产生臭氧空洞。哈龙在大气中的存活寿命长达数十年,它在平流层中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将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

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 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 称为"臭氧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 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一.引言近三十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平流层中的臭氧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氟氯烃类化合物.人类万万没有想到,氟氯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跑到天上去闯祸.农药和家电业中出现了许多不顾环境保护,过度 使用氟里昂的现象.如果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来制止,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迟早将不复存在,臭氧层也将无法充当地表生物系统"保护伞"的功能,人类必将毁灭于 自己造成的灾难之中. 二.什么是臭氧层臭氧就是三原子氧(O3),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的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臭氧有一种刺鼻的气味,所以得此恶名.在距地表10公里到50公里高度的区域,含有较多的臭氧,称这个臭氧较集中的气层为臭氧层,它跨越平流层和中间层.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C.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除了随高度变化外,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臭氧层的臭氧含量与其他大气成分相比是很小的, 只是大气的微量成份,把整个臭氧层的臭氧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1013.25百帕,气温273.15 K),其总累积厚度为0.15~0.45厘米,平均约0.30厘米(称这种方法叫做柱浓度法)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 2O), 四氯化碳(CCI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中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 1.臭氧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大气中有 一些气体, 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 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人平流层的量虽 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分解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平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保护臭氧层的对策臭氧层损耗是否能被停止和臭氧层能否恢复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旦平流层的消耗臭氧物质被减少,臭氧层可以进行自身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恢复到产生和消失的自然平衡状态.然而,也只有将所有的消耗臭氧物质完全限制以后,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平流层,而且在平流层中某些物质可以存

环境科学概论-浅谈臭氧层空洞

浅谈臭氧层空洞 【摘要】: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随着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增大,人们逐渐意思到保护臭氧层迫在眉睫。本文从臭氧层作用讲起,论述了其成因、现状、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关键词】:臭氧层臭氧空洞氟利昂 1.大气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O2+hv→O+O O2+O =O3 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的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蓝色、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组成组分,总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0.4。大气中90%的臭氧集中在距地球表面10—50Km的高度范围内,分布厚度约为10—15Km,其平均密度约为9×10-8g/L。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臭氧在大气层中只占百万分之几,若在气温0℃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mm,总质量不过30亿t左右。就是这样的一个臭氧层,却吸收了来自太阳99%的高强度紫外辐射,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正是这层薄薄的臭氧层存在, 才为地球上万物生灵的生存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臭氧层被誉为生物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2.南极臭氧空洞的发现 用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层厚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叫做柱浓度法。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约为300多布森单位(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当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多布森单位,臭氧浓度减少的区域,臭氧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空洞”因此而得名。 第一个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是两位日本科学家,1982年9月,他俩在南极昭和站观察活动中偶然发现并报道这一现象,但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件事。之后不久,英国南极站的科学家约瑟·法曼等在哈雷湾站也观察到每年9月(南极的早春)南极上空臭氧急剧减少。1985年英国南极探测局公布哈雷湾站1980年初以来在南极春季观察到臭氧层空洞这一消息。这个空洞面积非常大,基本上与

大气臭氧层破坏.doc

大气臭氧层破坏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环境污染也伴随而来。目前,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关注,臭氧层作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然而,近1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本文通过地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其破坏的机理进行阐述,分析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期增强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 关键词:臭氧层臭氧层空洞氟氯烃影响保护措施 前言 臭氧层的破坏是人类当今所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度使用氟氯烃(CFC。)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表的太阳紫外线增强。较强的紫外线辐射,会伤害人的皮肤、眼睛,损坏人的免疫系统,还会对粮食作物、陆生生物及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因此,了解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其对人类及生物的危害,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避免人类遭受臭氧层破坏所带来的灾难。通过本文介绍臭氧层破坏的机理,分析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以期增强人们对臭氧层的正确认识,以及为保护臭氧层提供借鉴。 一、臭氧层的概念、形成、作用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n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 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 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耗减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只能是从最近10多年的环境情况与10多年前或更早年代的情况相比,发现了某些特异的变化,就目前情况而言,还不能认为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严重后果。 臭氧层的耗减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UV-B达到地面的数量增加。臭氧层耗减和UV-B辐射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3-1。通常认为臭氧浓度降低1%,UV-B辐射量增加1 .5~2%。 紫外线UV-B能破坏蛋白质的化学键,杀死微生物,破坏动植物的个体细胞,损害其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引起传递遗传特性的因子变化,发生生物的变态反应。下面就其对人类健康、生物和环境等产生的危害予以介绍。 图1-3-1 第一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它能增强交感肾上腺机能,提高免疫能力,促进磷钙代谢,增强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抵抗力。但是长期反复照射过量紫外线将引起细胞内的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能力减弱,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弹性组织变性、角质化以至皮肤癌变,诱发眼球晶体发生白内障等。 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中波紫外线UV-B的照射,对人体有许多影响。有的是积极的影响,适量的UV-B 是维持人类生命所必需的。但是长期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将引起细胞内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能力减弱,免疫机制减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看来与肤色无关。由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都会大大增加。这些疾病包括麻疹、水痘、疱疹和其它引起皮疹的病毒性疾病,通过皮肤传染的寄生虫病(如疟疾和利什曼病)、细菌感染(如肺结核和麻疯病)和真菌感染等。 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部分存在于皮肤内,使得免疫系统可直接接触紫外线照射。动物试验发现紫外线照射会减少人体对皮肤癌、传染病及其它抗原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对重复的外界刺激丧失免疫反应。人体研究结果也表明暴露于紫外线B 中会抑制免疫反应,人体中这些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在世界上一些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地区以及免疫功能不完善的人群中,增加UV-B辐射对免疫反应的抑制影响相当大。 二、白内障 白内障是形成在眼球晶体上的一层雾斑(晶状体浑浊)。实验证明紫外线能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可引起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世界由于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 000~15 000人;如果不对紫外线的增加采取措施,从现在到2075年,UV-B 辐射的增加将导致大约1 800万白内障病例的发生。 三、皮肤癌 紫外线UV-B辐射的增加,直接导致人类常患的三种皮肤癌。前两种是Basal 和鳞状皮肤癌,这种非恶性癌每年在美国大约有50万患者,如果发现及时,这种病可以治好,很少有人死于此病。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臭氧每减少10%,这两种皮肤癌的发病率就提高26%。恶性黑瘤比较少见,它与紫外线辐射有关,其机理知之甚少。每年大约有25 000人患此病。这种病比较危险,每年大约有5 000人死于此病。每个细胞里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都对紫外线很敏感,脱氧核糖核酸的损伤会杀死细胞或将其变成癌细胞。白色皮肤的人对太阳光缺乏自然保护,他们更容易患皮肤癌。据计算,臭氧每减少1%,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就增加3%。按美国当今在世人口计算,良性黑色素瘤的病例将增加45万例,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将增加1,000例。未来数代受害将更加严重。在靠近南极的澳大利亚,皮肤癌发病率增加了3倍,近年来在那里也一直在讨论有关“臭氧警告” 的问题。

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及其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

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及其对臭氧层的破 坏作用 氟里昂和氮氧化物 破坏平流层中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大量放出的致冷剂氟利昂和灭火剂哈龙。 2)大型喷气式飞机在(平流层底部)高空频繁飞行,排出大量NO x、CO x和HC。 3)核爆炸。核试验中有大量污染物进入平流层,核爆炸的火球能从地面直达30~40km 的高空,并将大量NO2带到平流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一份报告认为,臭氧层破坏的原因90%归因于氟利昂和哈龙气体,其次是氮氧化物,尤其是N20和NO。其种类和来源见下表: 表:大气中对具氧层有严置影响的物质及来源 氟里昂是无色、无味、无腐蚀性、不易燃又容易液化的气体。氟利昂代号CFC是氯氟烷烃的商品名,常用放在CFC后面的数字构成某种组成氯氟烃的代号,数字的含义是:个位数代表氟原子数,十位数代表氢原子数加一,百位数代表碳原子数减一。用氟利昂做致冷剂的优点是:①沸点低、易液化;⑨无味、无毒;②不腐蚀金属;④热稳定性好,不会燃烧和爆炸等。氟利昂的这些优越性能,使它在致冷剂中出类拔萃,独占鳌头,很适宜用于电冰箱和空气调节器中。 哈龙是含溴的卤代甲烷和卤代乙烷的商 品名称,是英文Halon的音译。哈龙类物质的化学式按碳、氟、氯、溴原子个数顺序组成四位数,放在哈龙的后面,构成某种哈龙的代号。哈龙是高效灭火剂。 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的硝酸盐经反硝化菌的脱氮作用,约有5%~20%的氮转变为N2O,它是一种惰性气体,在大气中能存在很多年,且不为雨水所冲刷,与氟利昂和哈龙一样可以顺利地扩散到平流层,参与一系列破坏臭氧层的光化学反应。 因阐明臭氧空洞的成因与危害而荣获199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加利福尼亚 大学的Rowland教授于1974年首先提出氟利昂等物质破坏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的理论。由于氟利昂很稳定,在低层大气中可长期存在(寿命约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还未来得及分解即穿过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包括上表中除氟利昂外的其他物质,如N2O、哈龙等),在短波紫外线的作用下分解成 ClOx(Cl、ClO)、BrOx(Br、BrO)、NOx(NO、NO2)、HOx(H、HO、HO2)等,这些物质(以下反应式中用Y代表)可起连锁催化作用,促使O3分解。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催化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臭氧洞形成原因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南极臭氧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科学界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科学家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许多现象和特征进行探索,如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南极地区?为什么臭氧损耗的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每年的南极臭氧洞发生在春季? 对于这些涉及臭氧损耗的地域性、季节性及其规模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是自南极臭氧洞被发现之后的科学热点。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有过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南极臭氧洞的发生是因为对流层的低臭氧浓度的空气传输到达平流层,稀释了平流层臭氧的浓度;第二种解释认为,南极臭氧洞是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结果;此外,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两种观点,而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 我们知道,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s 和Halons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s 和Halons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s 和Halons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Cl + O3 →ClO + O2ClO + O →Cl + O2 溴原子自由基也是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

防止臭氧层空洞的全球举措

防止臭氧层空洞的全球举措 院系单位:电子电气工程系 学号:0903140214 姓名:金有祺 摘要:臭氧的作用以及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空洞对人类的危害及其人类对臭氧空洞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空洞、紫外线、利昂、公约、措施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的时间要求。这项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伦敦、哥本哈根、维也纳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议定书又分别作了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现包括氟利昂(也称氟氯化碳CFC)、

臭氧危害

臭氧在大气成分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其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对流层顶端,因其对太阳紫外辐射(0.2~0.3μm)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能够阻挡了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同时,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平流层O3浓度及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平流层的温度层结,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臭氧位于近地面(<15km)时,则是一种大气污染气体。臭氧是一种活性很高的气体,也是强氧化剂,在许多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能促进二氧化硫的氧化及氮氧化物的转化,而这些过程正是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因之一。其次,臭氧在红外波段9.6μm附近有一个很强的吸收带,使对流层臭氧成为低层大气增温的重要温室气体,单位质量臭氧的热辐射吸收能力约CO2为的2000倍。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平流层的臭氧总量下降。而平流层臭氧总量减少的同时,对流层的臭氧则逐年增加。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不仅使城市地区地表附近臭氧浓度增加,而且全球平均地表臭氧浓度都有普遍增加的趋势。高浓度的臭氧将直接危害生态环境。臭氧主要对人类的呼吸道點膜有刺激和破坏作用,并对眼睛有一定刺激作用,而过氧乙酰基硝酸酯和醛类会严重地刺激眼睛,并伴有中枢神经发生障碍或者头痛,当人类短期暴露其中会引起剧烈的咳嗽、剌激鼻腔和喉、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长期暴露其中会出现肺功能明显损伤,呼吸道结构受到影响;高浓度臭氧还可对植物系统造成损害,降低大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对根部营养物的供应,降低植物生长速度,使叶片受到严重伤害,降低敏感物种的水的利用率、叶面积和叶片比重等的危害,而臭氧浓度过高可直接导致高产作物高产性能的消失,甚至使植物丧失遗产基础。研究表明,地表臭氧浓度达到214μg/m3时,就会引起人的呼吸道发炎,浓度达到1071μg/m3时就会危及人的生命。而地表臭氧浓度增加也是造成一些地区森林大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光化学氧化剂中的臭氧对高分子材料产生破坏作用,会让橡胶缩短绝缘性能寿命,侵烛纺织品的纤维素。 大气在同时满足紫外光、NO X、VOCs、三个条件下,将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产生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产物,即“光化学烟雾”。当光化学烟雾浓度达到107mg/m3时人会立即死亡,因此又被称为“杀人烟雾”。继美国洛杉矶之后,光化学烟雾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欧洲臭氧污染的情况与美国类似。2004年夏季,欧洲南部大气浓度水平普遍超过欧盟标(180μg/m3),在欧盟25个成员国中有18个国家出现臭氧超标现象(如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等),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臭氧浓度甚至高达417μg/m3,许多国家的大气臭氧浓度超过欧盟警报水平(240μg/m3),。欧洲在SO2、NO X等污染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臭氧浓度亦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臭氧这种化学物质对于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产生于汽车尾气和含碳物质的大量燃烧而排放在大气层中所产生的一种物质。很多环保机构也是极力倡导绿色生活,低碳出行,建议较少私家车的驾驶。而且,臭氧不论是对人体,还是对环境都有破坏性。那么臭氧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这些危害呢?一起来看一下。 ★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臭氧的污染比起PM2.5更加隐秘。及时是晴朗的天气里也可能存在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而臭氧超标的防护比PM2.5难,戴口罩无法阻挡臭氧的危害,室内空气净化也没用,而净化器本身还会产生臭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臭氧几乎也能和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同时也很强,而臭氧还会刺激和损害鼻粘膜和呼吸道,让呼吸道上皮细胞在经过氧化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人体必需的增多引起呼吸道病症病变。

而且还会引起肺功能的减弱以及肺气肿和肺组织的损伤,而且这些损伤同时也是不可修复的,对于患有支气管炎的人来说,只要暴露在低浓度的臭氧中,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危害。 同样臭氧还会刺激眼睛,让视觉敏感度和视力的降低,也会破坏批复中的维生素E,让皮肤长皱纹和黑斑。同时还会头疼引起思维能力的下降。 ★臭氧来源于哪里呢 臭氧同时也不是人类活动排除的污染物,而是通过大气中前体物的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前体物就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组成,氮氧化物来源于石化燃料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等,挥发性有机物通常来源也很广泛,通常在是石油和油漆颜料中的物质。 以上就是今天东方天气给大家带来的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 害如何预防臭氧的危害,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就上东方天气网,东方网旗下的天气网为您提供全国天气预报以及国际天气预报 查询,帮您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方便安排日常生活和

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环境化学学习与思考论文 标题: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1201班 学号: 2012310200101 姓名:徐永忠 指导老师:胡先文 湖北·武汉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摘要:臭氧层是指距离地表15~50km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 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然而,近2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目前,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引言: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相对集中的层面,一般是指10千米~50千米 高度之间的大气层,因受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其臭氧含量的百分率比较高,尤其是在20千米~25千米的高度处。由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大气中的氧气、氧原子的含量有随大气高度增减而变化的规律,在平流层内便形成了臭氧的聚集区。大气中的臭氧除了具有随高度分布的规律外,而且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在臭氧层里,其实臭氧的浓度是很稀的,即使在浓度最大处,所含臭氧量也不过大约10ppm。若将大气臭氧总量订正到海平面上,它只有0.15厘米~0.45厘米(平均为0.3厘米)的厚度。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第一,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第二,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平流层的温度结构,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 一、臭氧层破坏的现状 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100dobson,相当于1毫米厚度)。

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影响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影响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 组长: 指导教师: 研究学科:综合 班级: 电话及邮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概念界定 1、背景说明 近50年来,人类文明呈爆炸式发展,各方面研究都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方便我们生活的物品,电器等等,但它们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各种如臭氧层空洞之类的环保问题层出不穷。 2、课题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能自觉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必须深入地了解当今世界所面对的严峻的环保形势,学会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热爱环境、爱护自然。本课题主要是围绕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影响进行研究,并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从多方面了解该课题,提高环保意识。 3、概念界定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收集有关大气层中臭氧层过去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近十年来臭氧层的变化。 2、了解臭氧层空洞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 3、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询问相关人员等多种形式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及过程。 4、通过分析,了解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影响,提出保护大气层的设想。 研究内容: 1、调查收集臭氧层空洞的情况。

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后果及对策

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后果及对策 (一)臭氧层作用 生活中的臭氧有净化、灭菌、保鲜、美容、除臭等众多功能,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帮助。而大气中的臭氧层对人更加重要。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 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B(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二)臭氧层被破环 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雨云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

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和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在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1985 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 - 15 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有近95% 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洞”由此而得名。卫星观测表明,此洞覆盖面积有时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到1998 年臭氧空洞面积比1997 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大。前不久,日本环境厅发表的一项报告称,1998 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面积已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为2720 万平方公里,比南极大陆还大约1 倍。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 年 2.7% 的速度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 - 1991 年总臭氧每10 年间就减少1% - 5%。 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三)臭氧层被破坏原理 制冷剂是压缩式制冷中的工作介质,在系统中循环流动。它在低温下吸热汽化,再在高温下凝结放 热。历史上曾用过氨、二氧化碳、二

2019臭氧层破坏语文

臭氧层破坏 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破坏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和基因物质,即我们所熟知的DNA,造成细胞破坏和死亡。来自于太阳的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在到达地球表面之前,其中高能的紫外线使得高空中(离地面10公里以上)的氧气分子发生分解,产生的氧原子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因此能很快与大气中含量很高的氧分子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分子。 由于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而臭氧层的作用正是阻挡太阳紫外线照射,使人类免受伤害。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 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 ① 臭氧层损耗与"臭氧洞" 臭氧(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它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很容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实际上,在臭氧层内,臭氧的形成是众多物质参与,一系列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结果。臭氧在遇到H、OH、NO、Cl、Br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O2。氯氟烃之所以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就是因为它们在在太阳辐射下分解出Cl和Br原子。 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1985

年,美国的 "雨云-7号"气象卫星测到了这个臭氧洞。以后经过数年的连续观测,进一步得到证实。据NASA报道,NASA 的"Nimbus -7"卫星上的总臭氧测定记录数据表明,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恶化的趋势。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现象。NASA和欧洲臭氧层联合调查组分别进行的测定都表明了这一点。 ②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 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如上文说述,在平流层内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层带,在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O3)的动态平衡。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会破坏这个平衡,使其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而CFCs物质的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其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

臭氧的危害

臭氧的危害 臭氧(O3)比空气重1.5倍,它的颜色为淡蓝色,具有刺激性气味。当浓度较高时,臭氧呈强烈的腥臭味,并略带酸味。 臭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对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当臭氧浓度超过一定限量时,可以引起口干、舌燥、咳嗽、胸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晕、全身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支气管炎、呼吸不畅、皮肤刺痒、眼睛刺痛、并可导致暂时性肺功能异常、引起肺部组织损伤。 快净无管道新风系统可以适当减轻臭氧对人们的伤害。 当然,应当指出的是,臭氧对人体的作用是可逆的。由臭氧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一旦当臭氧浓度大幅度降低到无害量值后,这些不适症状将得到恢复。恢复期的长短则取决于臭氧浓度的大小、接触时间的长短以及人体体质的差异等多种因素。 有关部门曾对北京市6座写字楼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检测与 调查,结果发现:室内空气中臭氧浓度超标高达50%,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说明了室内臭氧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快净无管道新风系统。 那么,臭氧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家知道,人类生活的空间中,臭氧来源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自然界中的臭氧。在距离地面约20~30km 的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约占90%,这是由于大气中的氧分子受到太阳强烈紫外线的长期照射形成的大气臭氧层。由于臭氧层的作用,从而保护了地球、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强紫外线辐射危害。然而,这个臭氧保护层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由于人类大量采用

氟氯碳化物(CFCS)用于制冷、电子零件等的制备上,其结果使臭氧 层受破坏,甚至出现臭氧空洞,人类面临着灾难。第二类为人为性制造产生的臭氧。在石油类的产品等矿物性物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会形成臭氧,导致局部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大幅度增加。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受到高浓度臭氧的作用,比如在办公室内,特别是封闭型通过中央空调系统进行空气调节、控温的写字楼内,由于大量使用复印机、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在高压静电与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高浓度的臭氧。再比如,有些住宅区紧邻交通大道或大型露天停车场,这种条件下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臭氧直接排放,也会造成局部环境与室内臭氧浓度超标,构成污染。 既然臭氧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那么为什么市场上还出售臭氧发生器?医学界还再强调臭氧的好处呢?众所周知,臭氧确实具有强杀菌力与脱臭力,所以在许多地方采用臭氧杀菌消毒。比如,医院利用臭氧对衣物、被褥等物品进行杀菌消毒;家庭餐具消毒亦有采用臭氧方法的;冬季居室内使用负离子发生器,也提倡利用臭氧进行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杀菌消毒的……这就是臭氧对人类生活与健康发 挥积极作用的一面。人们只要合理地、科学地使用臭氧,就会产生有益的效果。但是,一旦使用、控制不当。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使用臭氧发生器进行杀菌消毒过程中,一定要将发生器的门关闭好,不形成臭氧泄漏;利用臭氧进行室内杀菌消毒时,一定要按使用要求控制好发生时间,不可过长,同时建议室内人员暂时离开,不要人机同室。对于写字楼而言,为避免复印机、打印机等办公设施所产生的

大气臭氧层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大气臭氧层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在地球上空20至30千米的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就构喜了大气臭氧层。虽然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誊自l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的所有生灵! 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雨云”7亏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重正在逐年减少。 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 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器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症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17.每上一篇课文,老师都引导我们列出学习重点。本文学习重点老师已列出①②点,请根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你原有的学习经验,接着列出第三点。(3分) ①条理清晰的阐明事理。②说明方法及作用。 ③ 18.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根据阅读说明文应掌握的知识点,给文中画线的句子作批注。(3分) 19.理解填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有:(3分) ①臭氧层的作用。② ③④ 答案:17.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分) 18.(3分)列数字(1分)。用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2分) 19.(3分,每小题1分)②臭氧层被破坏的现状③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④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 首先,它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臭氧层的臭氧每损耗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2%。另外,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诱发各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角膜肿瘤等。 其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使农作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一项对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臭氧层厚度减少25%,大豆将会减产20%-25%。 再次,它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类以及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可见,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 臭氧层被破坏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减弱,将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紫外辐射增强将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促使皮肤老化和病变。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如植物的叶片变小,植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在高温和阳光充足的热带地区,这种破坏作用更为严重。 我们能为保护臭氧层做些什么呢?——选用无氟冰箱,不使用含氟的发用摩丝、定型发胶、领洁净、空气清新剂等物品。 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现,臭氧层问题是美国化学家罗兰和穆连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对流层大气中极稳定的化学物质氯氟烃(CFC)被输送到平流层后,在那里分解产生的原子氯(CI)就将有可能破坏臭氧层。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1994年,人们首次观察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臭氧空洞,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有24O0万千万千米。 臭氧(03)是氧气(O2)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一亿分之一,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层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它主要围绕在地球外部离地面20—25公里高度的地方,起到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部分UV-B(UV-B是紫外线的一段波长,为280—315nm)的作用。同时,由于紫外线是平流层的热能来源,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臭氧层在平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着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可是仅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氟利昂作为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且极难被分解、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后,其稳定性决定它将长时间滞留于此达数十年至100年。由于氟利昂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在那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研宪表明,臭氧层被破坏后,紫外线会通过大气层长驱直入。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抑制人的免疫力,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