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生饭店就业情况的研究综述姓名: 曹秋雯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42班

学号: 2224226

指导教师: 刘庆友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旅游管理本科生饭店就业情况的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曹秋雯

指导老师刘庆友

摘要: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生在饭店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率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众多有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饭店就业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我国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现状、流失的消极与积极影响、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大学生饭店就业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文章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学术动态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员工;流失;影响;原因

The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Cao Qiuwen

Tutor Liu Qingyou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ercenta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employed in hotels drops year by year. And the drain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for hotels keeps a constantly high rate. In this background, the text analyzed a lot of studies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employed in hotels, and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effect of the drain, and the reasons. 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progress, academic dynamic state on research in this field,and essential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valued further from now 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mployee; drain;effects;reasons

任何行业要迅速发展都与其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战略密不可分,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饭店业在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顺利加入WTO,外资饭店纷纷进驻,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学者们纷纷指出了我国饭店业加强人才竞争、

素质竞争的重要性。而招收足够数量的大学生,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留住高学历专业人才,防止其流失是饭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旅游管理本科生饭店就业的现状

学者们纷纷指出旅游管理本科生(以下均称为大学生)到旅游业相关企业,尤其是饭店企业就业的比例却逐年下降。更值得一提的是,饭店大学生员工在短期内的流失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大学生饭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员工流失现象严重成为最大的困境。

以聂云霞(2005)学者的研究阐述为例:每年很多饭店在高校中招聘大量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但多数不到一年就基本流失了。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要么没有进入饭店行业,要么把饭店当作跳板,工作不久就跳槽了。[1]因此现在饭店人才供求市场出现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饭店企业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另一方面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高学历人员却难于立足该行业。致使许多饭店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下时宁愿吸收高中生,而不愿要大学生。根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33家星级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出:饭店星级越高,流失率越高;另外外语好、学历高、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年龄不大,且处于管理岗位及专业技术岗位的人才流失更加频繁。

廖晓静(2004)认为从我国饭店业就业现状看,饭店企业的员工主要以低学历、临时性的合同员工为主,这种人才结构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2]

二、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影响

学者们分别从消极与积极影响分别阐述了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现状对饭店产生的影响,而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

(一)消极影响

从所有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中可看出:大学生员工流失是一种直接的人才流失,也是一种间接的成本损失。它将导致生产效率及员工士气的降低、客源的流失、饭店品牌的损害、可能的销售损失等。

1.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曲秀梅(2006)认为大学生员工流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间接成本,包括两方面,一是员工流失之前,其对现有工作已经心不在焉,从而造成效率损失;二是由于该职工在被新员工填补之前的空缺成本。[3]如果由于流失者具有特殊的技能或流失者在原来的岗位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流失后造成的成本损失比因其流失而产生的职位空缺造成的损失更为重大,且其影响常常会延续到接替其职位的新员工能充分胜任其工作为止。在此基础上,从学者聂云霞(2005)的分析中可知雇佣一名新员工顶替流失的员工所需的费用是新员工年薪的30%,包括招募和广告费、引导和培训、付给其他员工的加班费等。在这一方面学者苗良(2006)、邹益民,陈业玮,缪江平(2002)、陈雪琼,邱桂连(2004)均存在着相同的观点。并共同指出正因为工作绩效的降低,从而影响了饭店服务质量,阻碍了饭店的发展。

2.对社会和交流模式的干扰

员工流失会给饭店内部以及外部的人际交流产生消极影响。饶雪梅(2003)指出如果其在饭店工作或人际交流的网络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其群体因其才更加具有凝

聚力或工作效率,那么其流失会导致工作群体整体工作效率下降,这一点也是对工作绩效消极影响的补充。[4]苗良(2006)、聂云霞(2005)的学术中补充道,从外部看,大学生员工在顾客中均有很好的声誉,有其自己的客源,其流失将相继地带走客源。从而导致饭店的业务受损、客源流失。

3.对士气的损害

所有学者均认为员工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消极影响,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特别是人们看到流失员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收益时,留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大幅度受到影响。廖晓静(2004)指出饭店人员流失过于频繁容易导致骨干队伍的不稳定,极不利干人才的系统培养和企业的稳定发展,对在岗员工和学校实习生易造成“不是久留之地”的负面影响。

4.对饭店品牌的损害

苗良(2006)等学者们认为大学生流失这种现象在饭店内部常被理解为他们对现状的不满,这将引起不必要的揣测和人心的浮动,外部也会对其信誉产生怀疑,损害了饭店的品牌形象。[5]

5.削弱人力资本竞争优势

邹益民,陈业玮,缪江平(2002)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要素。刚进入饭店的大学生员工可能未必称得上是人力资本,但他们是重要且及其关键的后备资本。[6]大学生员工的大量流失势必影响饭店员工队伍的总体素质,造成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最终导致饭店竞争优势的缺失。

(二)积极影响

至于流失的积极影响,很少会有学者提及,但并非不存在。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两面性。而大学生员工流失这一现象也不例外,只是这种流失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以下选取了两位学者的见解进行阐述。

曲秀梅(2006)认为其积极之处在于:一是对低素质员工的替代。员工流失对饭店产生的最明显的积极影响是高素质员工替代低素质员工。二是能够提高创新、灵活性和适应性,新的更替者的介入会给饭店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知识、新观念、新的工作方法和技能等,从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该学者的另一突出观点在于他认为员工的流失会给饭店提供降低成本的机会,如通过撤销或合并有流失而产生的空闲职位,对工作进行重新设计或由此而促进新的自动化的工作设备的引进,对饭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陈雪琼,邱桂连(2004)则从大学生员工自身的角度分析:流失对于大学生员工自身来讲是一个提升的机会,会因此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晋升。[7]

三、饭店大学生员工流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方面

1.自我估价和认识偏高

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们都提出:大学生在自我估价和认识上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就工作和事业而言,大多都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又容易自以为满腹经纶,自命不凡,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又不能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出正确判断,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就业心态不正确

游富相认为大学生员工注重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但又缺乏务实的工作作风,往往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创业、去第一线做具体工作的心理准备,一旦事与愿违,具进取心和事业心就会受到挫折,进而失去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其辞职。[8]李松柏(2005)则指出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已受过高等教育,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应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是基层工作。走上工作岗位后得知上级的文凭没有自已高,心理便产生“大材小用”的不平衡感。[9]

在这一方面,学者李纪红(2004)通过其调查发现:在其调查的大学生中85%的人是愿意从企业基层做起,但其中56%的人认为他们在短期内就能脱离基层岗位,获得与学历相等的权力和职位。这与很多学者们认为的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形成了对比。[10]

3.对收入的期望过高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今的竞争形势下,饭店业员工的整体收入水平是偏低的,这远远赶不上各地的消费水平,看到其他同学找到的高薪工作时,在相互攀比的心理的作用下,跳槽必然就成为他们的一个选择。

4.实践技能缺乏

聂云霞(2005)由于大学生在一线操作方面与职高生相比其技能略逊一筹,且失去年龄优势,更使饭店产生大学生不及职高生的印象,这也客观造成了大学生对饭店工作环境的不认同感。刘艳华(2005)认为本科四年的高等教育虽然使大学生掌握了经济和管理理论,但在实际服务工作中基本用不上。她更指出:饭店的服务业性质决定了它的“门槛低”,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适应性强的职高生,由于工作需要他们更多地参加了各种学习、进修和培训。而这种在工作经历和经验基础上的深造无疑会比没有实践背景的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更能学以致用,在一次次被否认之后,大学生只得一走了之,从而似乎又验证了大学生在饭店做不长的预言。[11]

5.工作性质与心理特点的冲突

所有学者均表示:进入饭店后,大学生一般从基层做起,这种简单的重复工作与大学生的崇尚个性解放、热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积极寻求职业发展的心里特点相悖。导致其心理受到压抑,从而失望离开。游富相认为大学生员工渴望竞争,但又害怕竞争,由于在学校里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在饭店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常表现为束手无策或畏缩不前,或胆小慎微、过于拘谨,或怕影响同事关系不敢凭实力与他人竞争,在饭店员工队伍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饭店方面

从饭店方面讲,学者们分别从用人观、企业管理制度、薪酬制度、绩效考核、激励手段、交流制度及员工生涯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个中原因:

1.用人观念过于陈旧

陈燕军(2005)指出饭店在招聘员工时往往注重其经验,而不愿招收无经验的本科生,这成为饭店创新的障碍;[12]李纪红(2004)在其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饭店企业招进大学生只是为了显示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实现不了价值;饶雪梅(2003)、苗良(2006)、李松柏(2005)等学者们都认为饭店对人才缺乏长远观念,对所需大学生员工岗位缺少正确的设计和分析,没有明确的培养与使用目标,并在利益方面对大学生员工的发展设置障碍。只用人,不育人,把员工

视作是一种成本而不是资源或无形资产。廖晓静(2004)讲许多饭店部门主管只是用人,不能配合人力资源部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发计划,致使不少可塑的大学生到岗后因缺乏职业素质、心理、意志、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必要引导和教育而轻易流失了。廖晓静(2004)认为若饭店仍采用论资排辈而不是“赛马”式的用人机制,必使很多大学生因感到“前途无望”而走人。

2.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苗良(2006)指出目前饭店企业的组织制度仍然采用的是科层制,这是一种高效、合理、很适合饭店盈利需要的管理模式,但它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廖晓静(2004)认为饭店在实际运作中其人力资源管理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用人的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人事管理地位仍处于执行层而不是决策层。低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维护机制成为其人才短缺的重要因素。

3.薪酬制度不科学

游富相、聂云霞(2005)分析道,大部分饭店仍然实行职务和岗位挂钩的薪酬制度,对于大学生并无倾斜;邹益民,陈亚玮,缪江平(2002)也指出目前饭店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相当数量饭店应届大学毕业生员工和中专生、职高生相比在工资级别上几乎无差别,使得大学生感到非常不平,因此一有机会便纷纷跳槽。这样不够健全的薪酬制度使很多大学生在饭店企业工作不久便流失到其他饭店或行业;饶雪梅(2003)根据调查指出饭店的薪资水平己不具备行业间的优势。很多大学生选择饭店业的初衷是为了追求一份可观的收入,而饭店由于市场竟争激烈,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员工的薪资待遇随之降低,当实际收入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时,员工往往选择跳槽。

4.绩效考核、激励手段的缺失

苗良(2006)认为目前很多饭店将绩效考核与工作考勤等同起来,仅对考勤严格管理,挫伤了大学生员工的积极性;游富相指出饭店在选择激励手段时往往只单纯运用一两种激励手段,未能交替运用各种手段,以提高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廖晓静(2004)认为制度严格的饭店工作会使年轻的大学生员工感到单调、乏味、郁闷、压抑、无价值,需要及时而有效的激励手段。

5.沟通制度

游富相认为饭店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目前饭店缺少与大学生员工间的沟通,尚未建立与大学生员工的思想交流制度,苗良(2006)等学者们也认为这使得刚进饭店的大学生员工产生对企业的陌生感和对工作环境的不认同感,从而对企业产生“离心力”;学者李柏松(2005)认为这是企业的公共关系意识,现今很多饭店仍未有内部公共关系的意识;饶雪梅(2003)指出员工与高层管理人员的思想沟通渠道不畅,员工很难把自己的建议反馈给管理者,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导致员土吾遍缺乏主人翁的精神。一旦员土心灰意冷,就会选择离开酒店。赵士德,胡善风,邓洪伟(2006)将饭店的这称之为企业的文化建设环节薄弱。[13]

6.晋升制度不合理

晋升制度引出的便是现今饭店业热门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陈雪琼,邱桂连(2004)指出饭店未能满足员工合理提升的要求:员工在工作中都希望工作得到肯定,有一个回报值。对人才流动做的调查显示:因为工资和福利原因只占三分之一,而为不能实现自身价值,缺乏发展空间占主要原因。然而因为饭店自身的原因,使饭店在用人

决策上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有能力的员工未能得到提升,或没有位置提升,导致员工无望,只得选择跳槽。蔡丽伟(2004)统观饭店职业生涯管理开展的基本现状,提出这样的观点:饭店职业生涯管理基础工作的开展存在明显不足,在此基础上的阶段管理和职位变动管理的开展也就不尽人意了,主要有两点:一是饭店面对投入望而却步;二是饭店与员工发展目标存在差异。[14]

聂云霞(2005)对于饭店员工晋升提出其看法,她认为:目前一些星级饭店已进入成熟阶段,提升机会相对较少,现有中层管理人员其年龄较为年轻,这便使大学生更感到提升无望。

7.其他

李纪红(2004)将饭店企业主要分为国企、私企、外企等,她认为不同的机制造成了期望值的不同:国企期望大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论资排辈现象较为突出。私企大多期望大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自己的能力,尽快为企业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但在对其的投人和培训不足。而一些委托式经营的饭店,大学生即使做得再好,也被排在二级领导阶层或作为领导层待培养的对象。

同时,饭店员工的知识水平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占员工大多数的中低层管理者及服务员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较低,影响了饭店整体人员素质水平。这也是留不住人才的原因之一。

何建民(2005)从饭店人才的选择、培养与使用的全过程视角分析我国饭店人才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归结为:没有正确发现具有值得培育与可能培育的合适的潜在素质与激励要求的人;没有给予这些人合适的教育与培训;没有给予这些人合适的待遇激励以产生优秀的绩效行为。[15]饭店认为旅游专业大学生在饭店受冷遇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忠诚度低、容易跳槽、缺乏经验。

(三)高校方面

许多学者都针对现今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以及就业指导方面提出了不足之处,大家一致认为:

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虽然课程改革一直在实行,但现今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未从根木上打破原来的结构、游富相认为原本的“一段式”仍占主要地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曾丹(2005)指出基础课的比重偏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设置的课程带有较大盲目性,课程针对性较差,本该细分的课程往往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大而化之。[16]

2.教学理念与实践脱钩

学者们认为高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并没有围绕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存在着目标定得过高、过宽的现象。刘艳华(2005)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和完整性,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动手能力。这种对业的实践性、饭店业对人才要求的特殊性以及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性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在饭店就业过程中失去优势。

3.就业指导工作不合理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的培训,而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却是当前饭店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备的。

廖晓静(2004)认为高校的教育职业特色不突出,企业低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世界旅游业概况

幻灯片1 国际旅游 2013年 幻灯片2 第一章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资料: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幻灯片3 一、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1、世界旅游格局开始由发达国家“一枝独秀”向与新兴经济体并行发展转化 ●2、新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联合发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旅游业与绿色经济、生态文明相结合,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4、旅游业与社会文化日益融合,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幻灯片4 ●5、科技进步成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推动力和支撑条件 ●6、更多的国家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地位 ●7、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国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8、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呈现方兴未艾的势头 ●9、旅游业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等反周期性调节政策的重要手段幻灯片5 幻灯片6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旅游覆盖面持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旅游消费主体 ●2、旅游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范围迅速拓展 ●3、旅游发展模式由分散到集聚,再向集约发展加速演进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幻灯片7 ●5、旅游综合功能日益显著,影响范围大大扩展 ●6、旅游信息化迈上新台阶,旅游业效率大幅度提高 ●7、旅游国际合作达到新水平,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幻灯片8

第二章世界旅游业现状与世界旅游业影响因素 ●1.罗明义.世界旅游业发展:2009年回顾和2010年展望[J].旅游论坛,2010(2). ●2.朱美.浅谈影响世界未来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的因素[J].北方经贸,2004(2). ●一、世界旅游业现状 ●(一)2009年:国际入境旅游继续大幅度收缩 ●1.各大区域国际入境旅游普遍下降 ●2.各区域内国际入境旅游也大副下降 ●3.全球入境旅游下半年略有回升 幻灯片9 ●(二)2009年:世界旅游经济出现负增长 ●1.世界旅游总需求全面收缩 ●2.世界旅游总供给全面下滑 ●3.旅游发达国家增长率普遍下降 ●4.世界旅游经济仍具有重要地位 幻灯片10 ●(三)2010年:世界旅游业进入恢复性增长期 ●1.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复苏增长期 ●2.世界旅游发展仍面临众多影响因素 ●(四)2011年世界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1.自然灾害 ●2.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幻灯片11 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方面 ● 1.传统模式的家庭在减少 ● 2. 新的工作形式的出现 ● 3.人口老龄化 ● 4.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 5.人们比以往更追求享乐 6.人们将越来越乐于享受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幻灯片12 ●(二)经济方面 ● 1.世界经济全球化 ● 2. 经济形态多元化, 并偏重于第三产业 ● 3. 贫富差距仍然很大 ● 4.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1X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要点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在考察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这三个彼 此相关且最为业界和学界常用的概念时,笔者发现纵然有申葆嘉、谢彦君、王 德刚和明庆中等一批学者先后讨论和研究,但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 普遍。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 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欧洲一些高等学校的学者。最早发表著作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意大利罗马大 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1927年他在《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次从 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和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 济性质的社会现象,属于经济学范畴。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G. Glücksmann)在《旅游总论》一书中指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葛留克斯曼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原因、基础、性 质和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关系着手探索,认为对旅游的认识,需要从不同学科去 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它。而今,对旅游界影响颇为深 远的旅游定义,是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W. Hunziker)和克雷夫(K. Krapf)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 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总和。”该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 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纳。因为该组织的简称是AISET,一般将其称为“艾斯特定 义”。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 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 活动”。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长达百年,从托马斯·库克时代至今,国外学 术界对于各个时期出现的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研究颇有成果。但在对旅游等 一系列的概念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旅游业以及将旅游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的 研究难以成为可能。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在学术意义上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国外的学术研 究。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一词的学术内涵是个舶来品,由此衍生了许多相 关概念,如旅游、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学、旅游业、旅游者等等,而其 中最典型的就是:旅游、旅游学和旅游业。在三者的理解上时常混淆不清,无 法达成共识。例如,“旅游活动”在某些文献中因使用上的需要,也常常被称 作为“旅游现象”,还被简称为“旅游”。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申葆嘉(2008)在“我的旅游观”中提出“旅 游是什么?一个可以意会、难睹全貌的社会存在”,又说“的确,旅游是一个 十分奇特的现象,这是一个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事情,但是恐怕至今还没有 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内看到它运行的全貌。”谢彦君(2010)指 出:“学界对旅游现象本质的认识所存在的漠然、混乱甚至错误的情形,造成 了我们对各个旅游相关范畴在理解上的偏颇或错谬”。这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说,由于很多时候很多人受到与旅游相关或相类似的现象的蒙蔽,先入为主地 用自己对相关现象的理解,来进而据以判断旅游的本质,从而陷入了本末倒置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国际旅游市场调研文献综述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出境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 中国的出境旅游取得了巨大发展,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已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首先对出境旅游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出境旅游的内涵为出发点,从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市场特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近三年国内出境旅游市场研究进行了总结, 并指出当前国内在出境旅游市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 以期为中国出境旅游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日益壮大,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展开了研究,但是由于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统计信息不足,学者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信息去研究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这就导致了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为出境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阻碍了出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旅游市场营销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出境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探索出旅游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征,能够促进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以中国民众为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相关理论与概念 国内外在旅游研究中,对出境旅游有不同的界定。在国际上,出境旅

游即出国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公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国内,对出境旅游的界定存在特殊性。港澳作为特别行政区由于实行高度自治与大陆居民赴港澳旅游需交付外币,而台湾目前还未回归祖国,故中国大陆居民赴港澳台旅游习惯上被列为出境旅游的范畴。同时,中国大陆居民赴边境国家旅游活动因边境贸易与边民往来而实现快速发展,但由于其在出境地点、出境人员、活动范围、时间、目的及使用证件上的特别规定而作为出境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中国的出境旅游实际上包含出国游、港澳游与边境游 3 种形式。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还无公认的定义。总体而言,国内对出境旅游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缺乏对出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者行为等相关理论的认识。本文所探讨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仅限于出国游与港澳游,暂不考虑边境游。 三、文献综述 1.探讨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旅游业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综合性产业,它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出境旅游更为突出,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变动都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张传丽首先从国内客源市场角度对出境旅游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旅游交通因素、旅游服务因素和政策因素。从境外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目的地的产品价格、旅游吸引物、空间距离、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以及目的地的安全因素等。黄爱青深入分析广东省出境旅游市场发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 (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

义乌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义乌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随着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人民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人们在满足温饱生活后,有了更多的收入结余。这样一来,出门旅行成了大多数老百姓在休闲假日的第一选择。伴随着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士注重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人们日益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义乌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国际性商贸城市,每年有大量的采购商来往。人口流动量庞大,旅游购物人群也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并且义乌的历史悠久,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不少。故在义乌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很大的挖潜增效的空间。一旦文化旅游景点开发成功,将直接增加旅游人群在义乌的逗留天数,并吸引更多慕名前来的游客。这对促进义乌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乃至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本人就义乌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以期为义乌发展文化旅游,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预期目标:通过阅读有关文化旅游的大量资料、文献,加上实地考察调研,结合自己的理论观点,对义乌市发展文化旅游进行SWOT分析,充分利用义乌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抓住机会,使义乌文化旅游能够快速发展,以打造出义乌文化旅游这个品牌。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文化旅游,国内外学者的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也有着各自的研究结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简述,在西方,用来指称“文化旅游”的词主要有“cultural tourism”或“heritage tourism”。随着西方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开始了对文化旅游的广泛研究,并且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文化旅游的概念研究尚未形成定论。世界旅游组织给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献综述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及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冲击,尤其是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认清各种旅游因素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并提出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的基本手段,以寻求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活动 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

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度假区规划的背景分析 一、发展背景总论 (一)宏观背景 从2008年开始,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政府审时度势,迅速采取了系列对策,取得了“扩内需,保增长”的良好效果。在2009年底出台了41号文件,将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来“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 伴随广大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的多样化,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的浪潮。旅游发展逐步进入休闲时代、健康旅游时代、多样化时代和高端化时代。同时,旅游业的新业态伴随转型升级的浪潮快速成长。商务型、低碳型、健康型、快乐型旅游产品快速成长,渐渐成为主流。 在各旅游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地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唯有准确景区定位,发展景区特色,树立景区旅游品牌,才能进一步提高景区声誉,有效吸引旅游客源,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观背景 长沙市经济社会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巨大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2010年10月13日在杭州揭晓,长沙从去年排名第28位跃升至第16位,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进入前20强的省会城市,其人才指数在前20强中居前三位,仅次于南京和北京。快速发展的商业,为商务会展旅游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长沙市特别注重文化事业发展,配合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明确提出了“国际文化名城”。从总体趋势来看,文化与旅游开始密切结合交融,形成大文化产业,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也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 高铁的开通为客源市场的开拓带来机遇,到2013年,武广高铁将进一步延长,沪昆高铁将通车,长沙将成为沪昆高铁和武广高铁的交汇点,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城市进入了长沙市5小时交通圈,长沙市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及众多省会城市密切地联系起来,实现同城化。黑麋峰森林公园作为长沙市的特殊旅游场所,一旦产品特色明显,势必成为消费热点。

心理旅游的文献综述

心理旅游的文献回顾 一、背景简介 “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当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现在,旅游主题和形式日新月异,旅游者也更追求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模式(《马尼拉宣言》198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过去那些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经很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的人开始了对精神层面和生活享受的一些追求,于是外出旅游也成为不少人的首要选择。 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用来表述,专家们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问题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年龄越大,心理问题就越明显。在心理问题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正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种种矛盾、困难和不顺心,经常产生不良情绪,以致对人们的身心产生很大的伤害(张小红,2009)。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一些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因素产生心理问题,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目前却没有足够完善的心理咨询组织模式来帮助大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国内就有学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较少求助心理老师,其原因在于很多同学仍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羞耻尴尬之事,担心受到身

边朋友的歧视。而且,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多以个体谈话辅导为主,较少涉及团体辅导,对于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陈家麟,2002)。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并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人士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白领人士的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者心理疲劳,并非体力疲劳,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这些人的疲劳感(张小红,2009)。在研究中学者发现这类人群也会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使自己放松下来,不过收效不是很好,治疗的持续性也不是很强。 面对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缺乏吸引性的情况下,大家就早寻找一种能把旅游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于是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始探寻一种全新形式的心理治疗模式——心理旅游。 二、研究文献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张小红,2009)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曹静,2004) 《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陈启新、雷国营、张耀武、覃军,2012)《心理旅游初探》(韩毅,2008) 《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探究》(张亚卿、褚秀彩、刘艳红、张宏卫,2008)《心理旅游研究》(陶明达,2007) 《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王晓乐、宫婷婷,2011)

旅游业发展概述

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多种旅行活动,主要有( ABCD )。A.帝王巡游 B.士人漫游 C.宗教旅行 D.外交公务旅行 旅游者出游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AD )。 A.旅游动机 B.可自由支配收入 C.闲暇时间 D.个人需求 E.文化品位 旅游资源8个主类中属人文景观的有____BCDE________。 A、天象与气候景观 B、遗址遗迹 C、建筑与设施 D、旅游商品 E、人文活动 我国的国内1日游游客对于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区旅行的距离和出游时间方面有以下规定( ABC )。 A.10公里以上 B.6小时以上 C.24小时以内 D.50公里以内 E.12小时以上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ACD________。 A、旅游吸引物 B、旅游景区 C、游客 D、旅游服务及其设施 E、旅行社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有( ABCDE )。 A.参与性原则 B.现代性原则 C.民族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E.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 ABC )基本条件。 A.有一定量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B.有一定量的闲暇时间 C.具备旅游动机 D.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中国2008年取消了“五一”旅游黄金周,增设了( ABC )各放假1天。 A.清明 B.端午 C.中秋 D.重阳 E.七夕 旅游业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包括( )。 A.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尤其是地价的上涨 B.可能造成人口的拥挤、交通堵塞 C.为适应游客的需要,当地文化被不恰当地商品化 D.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从而诱发主客矛盾 E.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您的答案: ABCDE 正确答案: ABCDE 答案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为《导游基础知识》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内容。旅游业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包括:(1)在经济上,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尤其是地价的上涨;(2)在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的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3)在社会文化上,为适应游客的需要,当地文化被不恰当的商品化;(4)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从而诱发主客矛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E。 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包括__ABC__________。 A、旅行社业 B、交通客运业 C、住宿业 D、娱乐业 E、景区游览业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ABC_______。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文献综述:大学生旅游现状及偏好调查分析

文献综述 作者:张苹平 指导老师:黄慧玲 为了对大学生旅游现状及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搜集的大量的资料,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宋松涛.大学生旅游:被遗忘的商机[N].中国教育报.2002.4.30.曹新向.青少年旅游市场特征及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报,2004.朱宏.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01).马勇,毕斗斗. 旅游市场营销[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刘纯.旅游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蒙睿等.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4.9.金平斌,郎富平. 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J]. 旅游学刊, 2004, (4).郭峦,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初探 [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9).余琳. 如何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J]. 经济师. 2004, (10).李亚卿.中国大学生旅游开发的目标、途径及切入点[J].开封大学学报,2004. 通过查找文献,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以及分析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了就了大学生旅游的现在和特点,总结出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一些权威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和研究,机会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找出解决大学生旅游存在问题的对策,使自己的论文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意义。随后,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搜集到了一些更为详细深刻的资料。 宋松涛.大学生旅游:被遗忘的商机[N].中国教育报.2002.4.30.作者通过对比,举例分析论证大学生旅游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被忽略了,呼吁不要忽视大学生旅游市场。 曹新向.我国青少年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报,2004,(01).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从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的支持系统、供给系统、需求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方面探讨了当前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旅游产品组合、政策引导支持、宣传促销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对策。 朱宏.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01).本文在高校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旅游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指出高校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观光游览、会议旅游、探亲访友、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章节名称:旅游业发展概述 授课时数:一周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难点是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浅析杭州休闲旅游的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析杭州休闲旅游的现状 一、引言 传统的观光旅游己经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带薪假期的增加,一种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谊、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的休闲旅游将逐渐成为人们休息放松、陶冶情趣、创造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休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支柱。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虽然距离“休闲时代”还有一大截,但我们己经起步。人们进行休闲旅游也已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一是,闲暇时间增多;二是,国家将同步出台《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全面落实职工休假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使广大职工可以更加人性化地安排家庭及个人生活;三是,出现了与休闲旅游产业相关的热点项目。而杭州这个休闲之都如何抓住现实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对贯彻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杭州的实际情况,认为要发展杭州的休闲旅游有必要先正视自身的客观问题,正确发挥优势,合理借鉴成功经验,以实现休闲旅游在杭州的快速发展。 二、主题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日益迅速,但是休闲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对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2009年,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占78.75%。由此可见休闲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不少学者都对休闲学、休闲旅游进行了研究。 在杨卫武的《我国休闲旅游也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中,作者阐述了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在起始点、展开模式、发展路径、开发着力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目前,休闲度假虽然发展迅猛,但是也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比如: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经济发展总

3162.有关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有关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姓名: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管理61班 学号: 指导教师: 黄颖职称: 讲师 2009年6月20日 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有关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摘要:当今,旅游业作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服务性产业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本文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特殊的旅游动机、特征及偏好等,对中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内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旅游消费行为;旅游 A review of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Abstract:Nowadays, as one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with the fastest developing speed in the world, tourism has catching a growing number of attentions. As a group which is with the most vigorous thoughts and the strongest ability to accept new things,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been a noticeable source among the tourist march.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tourism motivation,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preference of this group, this review analyzed the Chinese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made a primary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tourism market.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tourists;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tourism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旅游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数据统计,有46.5%的大学生在节假日和同学或朋友外出旅游,12.3%同学在寒假和家人一起旅游。[1]然而,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使其旅游消费行为呈现出和其它群体截然不同的特点。[2]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其特点,才能够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开发。 一、中外大学生旅游的情况对比 (一)国外大学生旅游情况 旅游业在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悠久的发展历史,国外大学生旅游也作为旅游大军中的一支生力军,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 杜江(2006)指出,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旅游作为认知社会的一种活动是社会与校园的共识,各国都设有专门的大学生旅游经营、开发和志愿服务者组织。把旅游看成是认知社会、培育人格的教学活动,是实用主义作为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3]欧美的教育模式突显出这种导向。李亚卿(2008)明确说明,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学生一般是半天上课、半天务工,周末有计划地外出旅行。高校的志愿服务者组织彼此交流各地的旅游信息。英国法律规定,凡25岁以下的青年人乘火车可以买半票。各主要的城市景区还开办有以青年学生为服务对象的青年旅舍。英国人还有意识地把废弃不用的城堡进行整修,供大学生旅游者使用。外国留学生持国际学生卡在买火车票和飞机票、参观博物馆或其他文化设施时可以享受到与本土学生同样的折扣。“东道主”(HOST)是英国的一个非盈利机构,专门安排留学生在英国人家里小住几天,吃住和游览费用都由房东负担。由校方出面组织跨国夏令营活动,在欧美国家的各类学校中已是一个惯例并成为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4]英格兰低价旅舍的主要提供商为“英格兰青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