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报告模板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报告模板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报告模板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报告模板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五.课题研究特色及价值

六.课题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12年10月10日傲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微博同时还配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看不到交通信号灯,但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形象了”、“同感”、“在济南就是这样”,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是“闯灯大军”中的一员。

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中国式过马路”一词在网络上频繁的出现。数以万计的转发,让更多的人开始注意闯红灯现象。各种真实存在的纷纷出现在网络上:有不走斑马线的行人,有闯红灯的行人……但我们不能看出,这种现象通常是在几人一起出现的情况下发生,人们大多都结伴而行,结伴闯红灯过马路。

毋庸置疑,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跨进汽车社会,那么必然会出现一种对行人利益不利的状况,这就导致行人过马路时红灯等待时间太长,而绿灯时间却很短。社会单纯考虑交通运行效率,极端化地或仅从维护机动车的利益出发牺牲行人的利益,普遍存在着行人过街设施不完善的状况。这就使得生活在高速运转社会中的行人不愿去长时间的等待而选择闯红灯。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快,而这样的生活节奏显然与长时间的等待截然不同。因此在行人们自认为安全时便不管交通信号灯是否为绿色时就擅自过马路。这不仅对过往车辆正常行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更是行人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不珍惜。

当人们关注这一方面时,大量真是的数据,大量真实发生过的交通事故及真想出现在我们面前。深圳交警开展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行动,2个小时查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360宗。 2012年9月一个下雨天,余先生一家四口外出经过海淀区上地东路一个路口,八岁的女儿想追赶父亲便独自跑着横穿马路,被刹车不及的汽车撞伤。某日,王某推着轮椅车带腿脚不便的母亲去马路对面办事,当二人横过马路时,与一辆小轿车发生碰撞,致王某和母亲双双受伤,王某的母亲最终伤重不治而亡。事发时,二人距人行横道仅仅只有几十米。

这样的事故几乎天天在上演,让人心痛。而如若我们遵守交通规则,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故,究竟是谁的错?是行人?还是司机?有人认为是司机避让不急没有看到行人。可是我们也能这么想:车速与人步行的速度相比,毫无疑问是车速较,因此要是紧靠司机去避让那些乱走马路的行人,后果可想而知。不想让悲剧天天上演,那么我们必须禁止“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发生。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经网络信息的飞快传播,中国式过马路,作为一些重大交通事故的肇事起源,已经被世人深恶痛绝,正在成为各地交管部门的严打对象。这种现象也曾出现在其他国家,他们采取相应措施之后都有了改善。例如美国:美国过去,行人乱闯

马路曾让美国交通警察十分头疼,他们将整治乱穿马路作为一项重要事项。如今美国在交通法规中详细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行人优先权,除此之外,还规定了行人,与其他交通工具驾驶人之间的礼让。举例说,在没有红绿灯的社区街道和公共空间,不管什么情况下,机动车驾驶员只要遇到行人总是主动减速,或者停车礼让行人。在十字路口,车库门前和停车场,开车者的习惯动作就是首先看看前后左右有没有行人,如果有行人,开车者就会打手势让行人优先通过。当然“行人优先”惯例的约定是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同。而加拿大更是一个社会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在他们国家的红绿灯信号规则和我们国家更是不同。其信号灯的含义如下:黄白色的人性---安全信号,可以过马路;红色的闪灯的手形---如果你正在马路的中间,要加快过速度过马路;如果你在马路的另一边,正在准备过骂两句,那么你必须停下来,等待下一次的安全信号灯;红色的不闪烁的手形---不能过马路。德国虽然是一个汽车大国,但是路上车流不息却少有交警,交通几乎全由信号灯及路牌来指示。在德国,他们的交通有个重要特点:行人享有特殊的权利。当行人正在或将要穿越斑马线的时候,车辆要停驶或低速行驶,等待行人过去;车辆要拐弯时,如果车辆和行人都是绿灯,一定要让行人先过。驾驶员都会自觉礼让斑马线,他们认为行人在交通中处于劣势:“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德国系个人也是很守交通规则,绝不乱穿马路。

在看到他国能把“过马路”这个问题完善,我们又更大的信心能够改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从他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完善这种状况,不能由一方单方面的付出,这需要行人与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共同的努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1.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相关资料与书籍,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相关部门,数据

处理及分析等,对人们闯红灯的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的分析“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并能够提出可行性措施。

2.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研究分析年龄层和受教育程度对人们闯红灯

的影响。分析这两个因素,得到相关可行性的措施。

3.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跨进汽车社会,那么必然会出现一种对

行人利益不利的状况,这就导致行人过马路时红灯等待时间太长,而绿灯时间却很短。社会单纯考虑交通运行效率,极端化地或仅从维护机动车的利益出发牺牲行人的利益,普遍存在着行人过街设施不完善的状况。虽然中国社会已经跨进汽车社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行人,不能只顾汽车的利益而摒弃行人的交通权利道路权利。

4.提出一系列可行性较高的措施方案,让人们意识到闯红灯的危害性。在全国

各地进行大幅度的宣传活动,希望人们能够尊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和我们每个人是一次的生命比起来,它又显得宽裕的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而去遵守交通规则。

5.通过此次活动,能够锻炼小组成员的交际、语言组织、遇事应变能力等,让

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大大小小的挫折不断出现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最终我们战胜了挫折。我们希望自己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更好的磨练自己,让自己得到锻炼。

意义:

1.理论意义:

马路上,红绿灯就是交通规则,按照红绿灯指示过马路,就是对规则的一种遵守。只有遵守这种交通规则,才能在保障他人利益的同时,也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一旦有人不遵守这种交通规则,就会对交通秩序带来破坏,害人害己。

法治社会同时也是一个规则社会,离不开社会成员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规则,才让每一位社会成员在自己的既定轨道内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中国式过马路”则更加倾向于一种“集体无规则”,后果必然是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无序。当某些社会成员心中无规则,则其行为必然不会按照规则办事,这些人就成为人群中的刺猬,时不时就会因为身上的尖刺刺痛别人。最终迎接他的,不是众人的避而远之,就是奋力反击。

规则是一种约束,但同时它更是一种保护,既保护别人,也保护我们自己。一旦人人视规则如无物,我们可能在某一件事上会享受到所谓的“自由”,享受到不讲规则的“好处”,但这种“自由”和“好处”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别人权益的侵害之上的。而且,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在其他事情上,我们自己就可能沦为不讲规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2.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的发生常与中国式马路状况有关,比如说,一些道路红绿灯时间间隔设置不够合理,导致道路上险象环生,当

行人走到道路的一半时发现,红灯突然亮了,这时,汇入车流的人就匆忙躲避机动车,极容易出现险情。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交通硬件设施的建设,比如增设围栏、清理路障、在重要路口设文明引导员。这样,让道路行得更畅通,让行人走得更有序,有利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整治。很多人认为太严厉了,更有人对新规的执行力提出质疑,怀疑交通管理部门能不能做到严格、统一、无差别化的执法,认为没有有效的执法再严厉的法规也是形同虚设。这种说法没有错,也很切中当前中国的时弊,这正是“执法法治”的突出特点,法治仅仅依赖于执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实的局限性往往让“执法法治”很尴尬,也很无奈。我们抱怨“运动式执法”,我们抱怨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交通违法行为交警往往视而不见,但我们只要看看中国的交警与中国驾驶员的比例,就知道所谓的统一无差别化执法有多难。当一些本该是小众化的违法行为,在从众心理的暗示下成为普遍性行为的时候,执法往往也会进退失据,这也就是“中国式驾驶”存在的现实土壤。我们尽可以指责执法的问题太多,但是如果忽视了硬币的另一面,这种指责就可能显得很片面。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组织分工小组成员

进行选题讨论,确定主题。对该主题进

孙丽,孙佳欢,潘婧文,刘禹莹行讨论,确定研究方案及步骤并阅读相

关文献。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各自记录整理孙丽,潘婧文讨论调查问卷的内容全部小组成员

制定调查问卷孙丽、刘禹莹

选择多个地点进行预调查,大致确定哪

刘禹莹、孙佳欢、孙丽、潘婧文个年龄层闯红灯的行人最多;根据调查

结果修改调查问卷

再次发放调查问卷,对部分行人进行针

刘禹莹、孙佳欢、孙丽、潘婧文对性的采访,并回收调查问卷。

走访相关部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刘禹莹、潘婧文

孙丽、孙佳欢

整理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对该数据进行

分析研究,绘制数据图。

将对相关人员的访问资料进行整理并

潘婧文,孙丽

完成采访稿。

结合各个资料,初步制定论文初稿全体小组成员

完成论文并发表孙丽、刘禹莹,田润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观察法

1.首先我们就近对南京的一些主干交通路口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主要是交通路

口的总人流量,不同时间段的人流量,道路安全设施基本状况,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行人们闯红灯的现象等等,大致对我们所要调查的环境做个了解。

2.我们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是通过对闯红灯人群的年龄层和受教育程度的调查

分析,总结人们闯红灯的原因

3.通过第一步的观察,我们大致确定闯红灯的人群年龄层分布主要集中在

17-50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们接下去的调查将主要调查这部分人群,其他年龄层的也做相应的调查。然后交通路口确定了两个交通路口作为后面主要调查地点

4.除了对交通路口的调查,我们也将对交警人员和学校采取一些调查,从侧面

了解到闯红灯现象的状况以及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

二.调查法——问卷调查,访问调查

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目的:通过对闯红灯人群年龄层和受教育程度的分析,找出人们闯

红灯与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好能找到缓解的方法

2.确定总体。地点我们选取了两个十字路口,在这里对人群进行随机调查,采

取问卷的形式。注意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要调查到。

3.问卷调查结束后,整体问卷,去掉无效问卷,确定有效问卷的份数,然后统

计数据,对相关问题做数据分析。

4.根据问卷的分析总结,写一份数据分析报告,保存信息,为后期使用做好准

备。

访问调查

1.访问交警人员。交警人员每天都在执行任务,切身感受到中国式过马路这种

现象,也每天看这种现象上演,他们拥有最直观的感受,也能给我们最直接的信息,据他们告知,每天都有人不服从管理,盲目的闯红灯,而且扎堆现象严重,有时候大家会一窝蜂的往前涌,对他们执法带来很多不便。

2.访问行人。我们随机选取了30人,直接进行谈话式访问,以平等交流的方

式与他们沟通,真实的获取他们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等信息。采访的人中都闯过红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他们都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但是有时候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他们还是会去闯红灯,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3.访问学校。中国主张教育为先,良好的教育使人受益终身,所以我们主要是

想通过调查来了解学校是否一直在给学生灌输要遵守交通规则的知识以及

力度。经了解,每所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尤其是很多小学生只知道老师说不要闯红灯,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要闯红灯,自觉遵守的意识不强,也就不能真正的做到约束自己,甚至很多大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闯红灯,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深思,究竟为什么人们宁愿知法犯法。

五.课题研究特色及价值

特色

1.人是活的物是死的,人具有灵活性性,所以当很多人以马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等为借口来解释自己为什么闯红灯的时候,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点悲哀之处,所以这次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这个现象,我们是从行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层来分析人们闯红灯的原因,这两个方面既独立又相互影响,结合起来分析我们更能理解行人,挖掘到根本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2.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不刻意挑选发放人群。均匀分散,数据更加真实。

3.项目正式调研之前我们做了预调查,既帮助我们通过被访问者的建议更好的

完善问卷,又能够给我们缩小范围,更具有针对性,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劳动力。

价值

1.中国非常严重的闯红灯现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这是

我国民生的一大问题,虽然我们的研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通过一己之力,来带动周围的人更深层次的去认识这个现象然后去改善缓解中国式过马路,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们真正的投入到其中去实践,研究,首先我们自己

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更加深刻,也会去教育影响身边的人,其次我们的处事能力得到了锻炼,第一次做项目,第一次发表论文等等,都是很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很多

六.课题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在时下很普遍,本项目组根据相关资料和已有研究基础,以南京地区为例,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分析的方法,从年龄层次和受教育水平方面探究中国式过马路的部分成因,希望能够针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减少此现象的出现。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我们所选择的的行人大多数是处于

17到50岁之间,文化知识处于高中,大专或本科。这部分人群也是出行率较高的人群。调查发现,98.6%的行人都有过闯红灯的经历,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闯红灯的行为也是偶尔为之。但仅有 1.4%的行人从未闯过红灯。这也能发现穿红灯的行为真的是普遍存在。让人们选择穿红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例占的最多的便是赶路,占35.5%,大家闯我也闯的从众心理占40.4%。对于闯红灯这种行为,竟然有83.1%的行人抱着明知不对,但别人闯我也闯的这种心理,这也体现了行人的从众随大流现象的严重,也就说很多人在一起等待过马路,只要有一人闯了红灯,那么其他等待的人就很有可能也跟着一起闯,这样闯红灯的人就大大的增加了。所以我们倡导大家不要从众随大流,看到有人闯时,也要坚定的在那里等待红灯变绿灯。

在调查中我注意到,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具有普遍性,人们看到别人闯红灯没事,自己就抱着侥幸心理跟着闯,人们的从众心理,是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与设置方面存在缺陷,很多时候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时间经常来不及,可是过街斑马线在三四百米外才能有,公共交通资源上的分配不公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然后我又随机调查了30名路人,请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些看法。在交谈中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乱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但是他们仍然不能按正确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一些复杂的想法左右了他们行为。我将他们的表述总结如下:

观点分类人数百分比

17 57%

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感觉很傻,人们的从众心理比

较明显,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人们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平常人们都这样,也没有发

8 27%

生交通事故,思想上的麻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其危

害性的认识,使其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淡化。

小处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长此

以往人民将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而且这种行

3 10%

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 7%

还有一些人表达了对“中国式过马路”的不同看法,他们认

为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不能以偏概全

造成这样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也向行人进行了提问。主要比例集中于这四个选项:交通信号设置不人性化、交通法律不健全、执法力度薄弱、机动车驾驶人员避让行人意识低而行人无法正常过马路。让人意外的是机动车驾驶人员避让行人意识低是大多数行人所抱怨的。这也让我们产生了新的思考,这行人闯红灯固然不对,但机动车驾驶人员不避让行人难道就对吗?我想这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在相近的年龄层次下,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闯红灯的意愿较小;而在相近的教育水平下,老年人闯红灯的几率较大。

当我们询问行人他们有什么措施能够改善这种行为时,70.5%的行人认为要适当增长绿灯时间。而大多数行人对于采取罚款等措施是不支持的,当然也有

10%的人是支持的但罚款金额不宜过当,适当惩罚就好。

通过采访,发现,年轻的一代都觉得,“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且,“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更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在中国马路闯红灯,有时候是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太多,而且根本不让行人。在指责行人违章过马路的同时,还应看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忽视和漠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但是,年纪偏大的人的反对情绪并没有那么大,他们觉得由于城市交通设施并不周到方便,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造成了现在严重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当然,人的素质也是一方面,他们主要是呼吁交通部门对交通设施设置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并予以改善,从而“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就会好转。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对生命的敬畏、对规则的遵守,应该是大家自觉的选择,同时应该是相伴终生的选择。之前,我们讨论了那么多的中国式过马路,大家也或多或少的注意了交通安全。但如果这仅仅是一阵风的话,那就太危险了。同时,我们还问到:你觉得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主体是行人,行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其行为。行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其在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上存在问题。在道德上,行人维护公共规则的观念淡薄,利己心里驱使着行人不顾他人而乱闯红灯。行人普遍存在从众心里,看到别人闯红灯我也闯,不会去阻止反而去跟从。在法制上,行人的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他们认为很多人一起闯红灯,车子不敢撞我,交警抓不到我。因为行人在思想意识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的产生,所以中国式过马路是观念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的人在观念上存在问题。对于制定法律法规的人来说,他们虽然意识到交通信号要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但他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督促执行者严格执行;对于执行法律法规的人来说,不重视闯红灯这种行为,对闯红灯的行人执法不严,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他们在那里指挥,车辆就撞不到人,所以不去理会。因为制定者和执行者在观念上存在问题,引起了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的产生。甚至还有些同学觉得,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也是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式过马路”已经成为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规则失范的表现。如果不能重塑规则意识,实现真正的制度治理,那么这样的状况将难以改变。因而,无论是交通秩序维护,还是社会治理,都应当强化法纪的刚性,而减少人为的影响,如此则“中国式过马路”才会实现世界接轨。

我们曾经还去采访过交警部门,交警叔叔们,都很是感慨。根据他们的观点,总结下来有三。第一,中国式路权分配不合理,行人空间受到挤压。在单纯考虑交通运行效率的情况下,交叉口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理念未能对不同道路等级的行人过街给予不同的定位,极端化地或仅从维护机动车的利益出发牺牲行人的利益;交叉路口设计片面追求长周期和增加车道数,普遍存在行人过街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如行人过街距离超长、道路中央缺少驻足空间、缺少行人保护设施、行人红灯时间超长等现象。第二,交通信号设计不合理是“中国式过马路”

的最大诱因。"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已经让大多数人习以为常了,甚至会有人觉得路上没车的时候还不过马路,那不是不珍惜时间嘛。为什么会这样?《新周刊》2011年的“急之国”专题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患上了急迫症,认为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慢的能力。而有时红灯的时间太长,导致行人缺乏耐性而不顾交通法规.行人等待时间小于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时,行人基本能够按照信号灯色通行,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好;反之,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差,强行穿越机动车流的行人比例很高。交通信号灯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行人等待时间大大超过其可忍受等待极限。第三,除“素质差”外,更该反思不合理的制度。凡发生闯红灯的行为,无论是民众、媒体,都习惯性地归因于“素质低下,道德滑坡”。这种说法多少有些道理。但如果仅仅光将原因归咎于中国人素质低、没道德,却也并不公正。“中国式过马路”,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路权分配以及信号灯设置的“无礼”。正所谓,“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好的制度,并不一定高素质的保障,却是高素质的前提。“中国式过马路”不能一味指责“素质低”,而不顾背后的制度性问题。

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的。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在中国马路闯红灯,有时候是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太多,而且根本不让行人。在指责行人违章过马路的同时,还应看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忽视和漠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为什么横跨道路栅栏的危险行为屡禁不绝?这与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有极大关系。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

行人过马路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体现了城市对行人交通权利的关怀程度。道路设施应以人为本,只有保障人的通行便利,才能逐步培养公民良好的交通法规意识。到那时,马路上的“流氓一小撮”也许就不再流氓了。知名时评家童大焕说:“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源于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而

不是强者的逻辑,弱者的服从”。而以人为本的善政,无疑是公民自觉参与的发动机。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闯红灯?不也就是从马路这头过那头,快那么几分钟。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这是现代人的常识,可大家就是忍不住“凑够一撮人马上走”。

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

矫正“中国式过马路”,依靠人人平等的法治。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司机开车文明,一方面是公民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违法。违法被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在中国,司机对逆行、乱掉头习以为常,少数司机违法被交警抓到了,不仅不认罚还打骂交警。而行人闯红灯,更是司空见惯。难道大家真的不知道违法吗?是因为大家都信奉“法不责众”、“法外有情”,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不是找法律。所以矫正“中国式过马路”,建立中国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必须普及法制文化,健全法治社会。

酒驾在过去,一直是中国的马路杀手,每年都有数十万鲜活生命,丧生在醉醺醺的车轮下。而自从酒驾入罪,以刑法打击酒驾违法行为时,“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成为职业司机和私家车主的自觉习惯。打击酒驾之所以取得奇效,酒驾事故锐减,除了空前执法力度,更主要的是不管涉及到谁,一律刑拘,体现了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树立了法律应有的尊严与威严。如果制定规则者不执行规则,就会成为规则的最大破坏者,规则形同虚设,就会成为政治粉饰。规则与法律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倡导讲规则,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其实便是为了提倡法律意识,为法治的实现做贡献。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说了这么多,我们总结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人们文明出行的观念淡漠。现代交通倡导的是人车分流,各行其道。偏偏有些人却不这样,他们即使知道这样不对,为图自己方便,仍然为之。闯红灯、机动车不按道行驶,归根到底就是市民无视交通法律法规,完全不顾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市民的社会责任和交通文明意识并没有同步进入汽车社会和文明时代,往往还是习惯用过去的小农思维方式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去支配言行,不少人不了解、不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认为乱穿马路不构成违法。

法不责众的心理作祟。看到别人闯红灯没事,自己就抱着侥幸心理跟着闯,一人违法就能让旁观者难以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不文明交通行为的社会普遍性,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这也是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参与交通的人群素质参差不齐,交通安全意识、文明交通意识不高,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大部分人占主体的文明交通行为示范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普通群众的交通习惯行为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跟风效仿。不文明交通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造成了群众对不文明交通行为法不责众的曲解,致使交通陋习的根深蒂固、久治不绝。

教育程度以及范围不行,特权意识在作怪。特权意识和炫富心态也导致了违法驾驶的产生。有些驾驶员经常超速、抢道行驶,认为别人不能做的事,自己做了,是“有本事”;有些私家车主认为自己富有,罚钱无所谓,产生了特权思想;有的驾驶员开的是“机关车”,心里存有“特权”思想,错误地以为即使违反交通法规也不会受罚,漠视交通法规。

危害性认识不足。不文明交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认为平常人们都这样,也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存在侥幸心理,思想上的麻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使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在侥幸的心理中淡化,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发生。

管理措施不到位。文明交通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消除不文明交通行为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但现实工作中只有公安交警一家“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社会管理效应。即使公安交警部门管理,由于受警力不足、对不文明交通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等客观实际因素的影响,治理效果不佳,屡治不绝。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新加坡,行人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约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此后再犯,最重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而在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美元到50美元不等,处罚记录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终身不能抹去。在德国,闯红灯者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意味着别人可以分期付款、延期支付,而闯红灯者却必须立即支付;别人可以向银行拿到比较长时间的贷款,而闯红灯者却不可以;而且银行给闯红灯者的贷款利率要远比其他人高。再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对闯红灯的行人处以警告或罚款10元。郑州市虽然除对闯红灯行为处以警告或罚款10元外,还对公务人员通报、评先一票否决,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并未认真。调查中,在询问"如果在国外,您会闯红灯吗"这一问题时,有九成行人表示不会。这也从侧面表示,强硬的执法力度,确实能给闯红灯行为带来威慑。

交通设施待完善。一些红灯设置不合理。当初设计红绿灯转换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如果绿灯只有10秒左右,而马路又比较宽,我不闯红灯谁闯?在调查过程中,一些行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闯红灯,有时候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备、设置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说有些路段,绿灯亮的时间太短,有的时候,才刚走到一半,已经亮起了红灯,就不得不继续往前走;还有一些拥堵的十字路口,即使是绿灯,也经常会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形,久而久之,人们就慢慢淡化了红绿灯的观念。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和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增长速度,人、车、路的矛盾日益尖锐。部分道路狭窄或破损,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城区受当初道路规划的影响,有些道路是混合

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贵在持之以恒,努力培育形成崇尚文明、讲究礼仪、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如此,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我们的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才会不断提高,从而告别不文明行为。俗话说得好,

习惯成自然。拥有一种“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通过这种经常性的省思和自我调整,让文明融入我们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到那时,我相信,中国式过马路将绝不会再成为一种调侃,而是一种骄傲。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背后体现的问题研究调查报告(汇编)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背后体现的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微博同时还配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看不到交通信号灯,但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形象了"、"同感"、"在济南就是这样",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是"闯灯大军"中的一员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河北石家庄地处商业圈的中山路与建设大街十字路头,每天穿行这里的行人数以万计,记者在这里架设摄像机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拍摄,发现闯红灯,在行驶的车流中冒险穿行的路人不在少数。 只要路面上的车流暂时中断,哪怕是面对红灯,一下行人也是勇往直前。为了快速通过路口,人不让车,车不让人,所以车辆刮蹭行人的事故就经常发生。 在滚滚的车流当中,红绿灯形同虚设,贵阳市人车交汇的十字路口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当中还发现,专门给行人设计的地下通道也有很多人不愿意走,宁可冒险横穿马路。 有部分市民明明知道该走地下通道,但是由于赶时间选择横穿马路,有的还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在观察旁边穿梭的车辆。 有些上了点年纪的市民,觉得走地下通道麻烦,看着别人横穿马路,自己也就跟着穿了过来。 天津市南开区南京路和三马路的交汇路口是天津市较为繁华的路段之一,有很多非机动车驾驶员都有从众心理,比如只要有一个带头闯红灯的,后面闯的人就多,如果大部分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即便有人想闯红灯也不好意思。 对此网友的看法是: 1. 根本的症结是交通太乱,绿灯直行,车辆无视行人,继续右转。 2. 有网友表示,是因为大家“素质太差”。 3. 有的马路宽,信号灯时间太短,一个信号灯根本走不完,所以只能红灯的时候就开始过。 4. 转弯的汽车根本不让行人,所以才成了“红灯大家一起过,绿灯小心点过”。 模拟行人不闯红灯过马路的过程 1. 人行绿灯亮起时,行人开始走斑马线,右拐车高速驶来,你躲不躲? 2. 好不容易右拐车首尾衔接从你面前走完,你刚抬腿,左拐车又呼啸而来,

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简单的来说,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不搭界。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但这往往会发生交通事故。每年七万人丧生交通事故,八成因交通违法导致,在这,就有一条新闻:在枣庄市,有三起是因为市民骑电瓶车和摩托车乱闯红灯酿出悲剧。我不禁为此感到悲哀,就是为了闯红灯,违法交通规则,这么活生生的人命就没了。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去闯红灯,就不怕被罚款,甚至是失去生命,原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对红绿灯的视而不见,而且,中国人都不愿一个人闯红灯,因为太过显眼,万一有事“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帮手会很吃亏,但是现在有这么多的“战友”,随随便便就能拉一个来垫底,出于侥幸的心理,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就算出了问题,也不怕。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跟随大众,而难以坚定自己的毅力,中国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人民的这种做法,是不文明的,不仅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行人自身安全,也扰乱了交通秩序,大大影响了交通效率,由此可见,闯红灯有着多么大的危害~闯红灯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上,在校读书的学生,也常常会有此现象。学生只需学习,为何过个马路,都要闯红灯,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有的学生是赶时间,因为怕 错过了某些事情;有的学生是长期闯红灯而引起的坏习惯;有的学生是从众心理,因为看着别人都闯红灯直接走了,而自己却还在这里傻傻的等着,会被别人称作是傻瓜的,自尊心受到打击,面子上也过不去,干脆直接走;还有的学生是觉得交通灯转换时间太长,没有这个耐心去等待。

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1.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2.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3.南京大学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周凯认为全民讨论“中国式过马路”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实际上,印度等国家也是存在闯红灯现象的,只是网友套用“中国式离婚”,使得“中国式过马路”备受关注。当然,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很多人都闯过红灯,可以列举这

中国式过马路作文600字,中国式过马路中考作文

中国式过马路作文600字,中国式过马路中考作文 “中国式过马路”简单的来说,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不搭界。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但这往往会发生交通事故。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作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中国式过马路作文600字【1】几个月前看到一幅漫画,内容为几十个人无视红灯,横行穿过马路。其中一人对着红灯说:“凑一撮就走,咱不听你的。”毋庸置疑,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已然成为了社会上的毒瘤。这一漫画发到网上,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调侃,同时也展开了对交通、国民素质以及安全意识问题的讨论。我曾看到过一则新闻,新闻里的一幕让我触目惊心:在一次交警在斑马线边站岗时,几个行人不顾红灯的警示,大摇大摆地闯了红灯,交警马上拦住几个闯红灯的行人,给他们进行安全教育,自知理亏的几个行人这时候也认认真真的听着,交警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起到了效果,便“放走”了他们,没有罚款,我们也不得不感叹交警的“大度”了(对于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可以处以5到50元不等的罚款)。正当交警放走他们时,又一个行人顶着“风头”闯了过来,于是交警转头又开始对她进行教育了:“小姐,闯红灯是一种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您闯红灯事小,可造成的后果却是令人无法想像的,多少人都是为了一时的舒坦,而葬送了自己的一辈子,您……”这位小姐看了看手表,斜眼看了看交警,吼着:“不就是要罚款嘛,给你就是了,哪来那么多废话!”随即从包里拿出一百元,甩到地上“不用找了!”交警见此情形,还是没有发火,捡起地上的钱,决定将多余的50块还给这位女士,谁知行人就是不愿意收下。这时,记者从旁边的树后走了出来,用摄像机拍下了一切,行人自知丢脸了,用包遮住自己的脸匆忙离去。交警追上她,将50元还给了她。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一交通规则,明白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更明白闯红灯是不文明、不道德、不安全的行为。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遵守交通规则?想必更多的人对此都是持有明知不能为而为之的态度。从上一条新闻看出,交警拿那些闯红灯的人也无可奈何。我认为:对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更应该积极地、努力地采取措施使我们的道路更安全、通畅。加强执法宣传,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提升文明道德教育,让国民坚守原则,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既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同时也缺少不了道德的教化和及时的警示。当然,市民闯红灯的原因还不止这个,不仅是因为人们的侥幸心理作祟,让他们总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是极小的,况且这种交通事故的机率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且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从众的心理。试问:当红灯停,来往的车辆较少时,如果身边的人都过马路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一边等绿灯通行,那么红灯通行的人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傻子,傻傻地等待绿灯才通行。更何况如果“凑够了一撮人”,人多了力量也就大了,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这样出交通事故的机率自然也就近乎为零,那么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混在人群中大摇大摆地横穿马路,这样的从众心理也致使了更多的闯红灯现象。“中国式”多好听的名字啊,但是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是褒还是贬大家都心中有数。“文明过马路,安全你我他。”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条标语,但直到今天仍然很难良好地实现。但我们依然希望从“你我他”做起,不久之后让“中国式过马路”成为安全通行的代名词。中国式过马路作文600字【2】 说起“中国式过马路”,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次,我也体验了一会“中国式过马路”。今天我盼望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了。好事成双,妈妈说要带我去买几件新衣服,乐得我一蹦三尺高。难得她有如此雅兴,那我就奉陪到底。出了家门,马路上依旧是灰尘遮天蔽日,车轮声不绝于耳。我和妈妈掩住口鼻,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了红绿灯旁。红绿灯那儿已有一些人在等候了,我们在那儿等了不久,一个把头发染成黄色的青年走过来,左右看看无车便迈着轻快的步子悠闲地走了过去。我以谴责的目光看着他,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不以为然。我无言以对。“发什么愣呢,快走吧。”妈妈扯了一下我的`手,催促道。我回过神:“可现在是红灯啊!”我抗议着。妈妈笑了:“小傻瓜,现在没有车,正好人多,不赶快走,还在那儿傻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感想_话题作文

关于3D拼板的作文300字_状物作文 晚上,妈妈带我去宝贝的宝贝那里的玩具店,我去挑了一样我喜欢的玩具,那是组装房子的3D拼板。拼装房子是我最行的,我可是手工高手哦!哪怕最困难的益智玩具也难不倒我,妈妈总夸我手感好,立体感强。 我拿着这拼板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拼好了八幢小别野楼,我把它们一一放在我指定的位置上,这幢红色的我叫它怡红楼,我把它放在最前面,因为它最亮。这幢绿色的放在左侧边,爸爸最喜欢绿色,我就叫它怡翠楼,这幢就给他了。我偷着乐,我给自已留了一幢有小水池的楼房,我每天可以在平台上钓鱼,我给它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怡木楼。接着我给它们一一起了一些好名字,像陶然楼、怡橙楼、聚光楼、绿云楼、日月楼—— 哈哈,我的美好家园好玩吧!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感想_话题作文 这几个月,有一个新词一直出现在各大报刊,甚至是头条位置。那么,这个新词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火?下面,就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新词就是“中国式过马路”。通俗一点讲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无视红绿灯。对于这个现象,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在大街上对十个人进行了采访。这十个人中,有八个承认了自己闯过红灯,有一个人曾经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闯红灯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有急事,而是为了赶那微不足道的几秒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总结了以下原因: 1、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 2、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觉得别人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太傻了,便宜不占白不占。每个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集体闯红灯的情景。 3、国家有关闯红灯的法制没有落实,人们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 望着这三条原因,我陷入了沉思。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人的那种组团心理是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关键所在。 虽然各个省市已经出台了有关法制,但是效果不好,希望加大惩罚力度,对重点人员拘留,以一惩百。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报告模板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五.课题研究特色及价值 六.课题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12年10月10日傲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微博同时还配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看不到交通信号灯,但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形象了”、“同感”、“在济南就是这样”,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是“闯灯大军”中的一员。 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中国式过马路”一词在网络上频繁的出现。数以万计的转发,让更多的人开始注意闯红灯现象。各种真实存在的纷纷出现在网络上:有不走斑马线的行人,有闯红灯的行人……但我们不能看出,这种现象通常是在几人一起出现的情况下发生,人们大多都结伴而行,结伴闯红灯过马路。 毋庸置疑,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跨进汽车社会,那么必然会出现一种对行人利益不利的状况,这就导致行人过马路时红灯等待时间太长,而绿灯时间却很短。社会单纯考虑交通运行效率,极端化地或仅从维护机动车的利益出发牺牲行人的利益,普遍存在着行人过街设施不完善的状况。这就使得生活在高速运转社会中的行人不愿去长时间的等待而选择闯红灯。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快,而这样的生活节奏显然与长时间的等待截然不同。因此在行人们自认为安全时便不管交通信号灯是否为绿色时就擅自过马路。这不仅对过往车辆正常行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更是行人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不珍惜。 当人们关注这一方面时,大量真是的数据,大量真实发生过的交通事故及真想出现在我们面前。深圳交警开展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行动,2个小时查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360宗。 2012年9月一个下雨天,余先生一家四口外出经过海淀区上地东路一个路口,八岁的女儿想追赶父亲便独自跑着横穿马路,被刹车不及的汽车撞伤。某日,王某推着轮椅车带腿脚不便的母亲去马路对面办事,当二人横过马路时,与一辆小轿车发生碰撞,致王某和母亲双双受伤,王某的母亲最终伤重不治而亡。事发时,二人距人行横道仅仅只有几十米。 这样的事故几乎天天在上演,让人心痛。而如若我们遵守交通规则,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故,究竟是谁的错?是行人?还是司机?有人认为是司机避让不急没有看到行人。可是我们也能这么想:车速与人步行的速度相比,毫无疑问是车速较,因此要是紧靠司机去避让那些乱走马路的行人,后果可想而知。不想让悲剧天天上演,那么我们必须禁止“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发生。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经网络信息的飞快传播,中国式过马路,作为一些重大交通事故的肇事起源,已经被世人深恶痛绝,正在成为各地交管部门的严打对象。这种现象也曾出现在其他国家,他们采取相应措施之后都有了改善。例如美国:美国过去,行人乱闯

中国式过马路问卷调查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 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 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 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呢?其实很好解释。网络上冒出中国式过马路,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 “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国人规则意识集体淡漠。 “法不责众”。很多中国人喜欢从众,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管它红灯绿灯,只要有人过,其他人就跟着过。还有一些犹疑不定的,看到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是“缺心眼儿”,于是也跟着走了。就这样,每个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最终使红绿灯形同虚设。 也有人认为,这种状况也有客观原因,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国人身上。 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 尾气;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这是公共交通资源分配上的不公。 交通规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公共规则。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实现道路安全畅通。现实却是,行人抱怨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马线变成死亡线;司机则怨声载道,认为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行。 大家拍良心想一想:自己没表演过这行为艺术吗?如果这些年真的没有亲自出演过“中国式过马路”的,估计只能是下列几种人:一,山里没红灯处的居民;二,身体不便,长年没上街的人;三,身居高位,没法上街的人;四,地位显赫,上街时有人帮助开道的人。 SO,我们小组就“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多数人对于闯红灯都是抱着一种从众心态,并即使意识到这是种很危险没素质的行为,也会用侥幸心理来安慰自己。 附上问卷

综合研究分析——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综合分析——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作者: 日期: 2

1.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 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2.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 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 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 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 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 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 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 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 “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_________ 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3.南京大学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周凯认为全民讨论“中国式过 马路”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 实际上,印度等国家也是存在闯红灯现象的,只是网友套用“中国式离婚”,使得“中国式过

中国式过马路解决措施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张蔚然)“大伙都这么走,我为什么要站在路边等,傻不傻啊。”“不是说机动车应该让行人吗?汽车不让我是它违法!”针对凑够一拨人就走,不管红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中国多地开始动真格,开出10元(人民币)、20元不等的罚款,交管部门的密集整治在收到初步效果的同时,也有不少行人表示不解甚至埋怨。 北京市交管局对带头闯灯者处罚没商量,行人罚款10元,非机动车罚款20元,均为现场处罚。广西柳州自3月27日起对行人闯红灯行为进行罚款,警力投入多,劝导力度大,受罚者态度不一,有反应激烈不愿缴纳罚款的,有虚心接受教育愿意接受罚款的。南京3月26日起对闯红灯的行为罚款20元,不少行人表示“没带钱”,近日更出现“神回复”:面对交警“多走几百米绕行路口”的建议,一位大妈说:“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每天都绕几百米,那人生很大一部分就荒废了!” 截至2012年底,中国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2亿人,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18个大中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中国加速治理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最大限度控制行政成本、不浪费警力的前提下,治理好“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痼疾顽症,交管部门应更加开动脑筋。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注意到,一些地方交警提出,真罚一个违法行人或非机动车,甚至得磨半小时嘴皮子,有人“没带钱”,有人“好面子,就不交”,有人“干脆把车扔给交警,走了”。这些尴尬局面助推了行政成本,如果长期大力度推行,警力负担将会很大。“执法是必需的,但要想实现公众遵守为主,惩罚手段为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大部分行人能够自律,使高强度执法变成辅助办法。”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钱红波副教授建议,在各地正式对“中国式过马路”开展执法前,应设立一个月左右的过渡期,将相应的法规宣传作为前期铺垫,“不少城市刚宣布治理,就开始罚款,执行遇到的阻力会增大”。 长期以来,行人绿灯通过时间太短饱受诟病,这是导致“中国式过马路”的诱因之一,也反映出由来已久的路权冲突。钱红波表示,交管部门应细化管理办法,为行人挤出更多时间。如,道交法规定绿灯亮时,转弯的车辆不得妨碍被放行的行人通行,但现在转弯车辆很少考虑行人能否通过。史上最严交规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一次记3分”,但这条规定并没有很好地被执行。在对行人罚款的同时,也要约束转向机动车。 钱红波还建议改进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与行人过街安全设施的设计,为行人挤出更多空间。如《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中的强制条文规定:人行过街横道长度超过16m时(不包括非机动车道),应在人行横道中央规划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但一些城市并没有为行人预留上述“空间”,行人只能“闯红灯”。再如,很多路口虽然设置安全岛,但依然使用一次信号控制,行人还是得一次通过马路,这种做法在全国非常普遍,如果使用两次信号控制,行人过街将更加从容。 除了交通信号设计不合理这一表层因素,城市道路路网规划不合理才是“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诱因,选择宽而疏的路网,还是密而窄的路网,对城市交通和行人安全有着深远影响。 “纽约很多马路只有两三条车道,行人几秒钟就可以通过。与之相比,中国城市路网没有满足

中国式过马路的法律和道德思考

浅谈中国式过马路 2012年“中国式过马路”可谓是火到不行。“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简单明了的概括了目前中国公民过马路当下的状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行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尽管,我们从小就被长辈告知:“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可是当面着对宽阔的马路,来往的车辆时,“有路就过,有车就躲”主宰了大部分行人的大脑,不顾生命财产安全的横穿马路,平静的走完惊心动魄的路程,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又或者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实践后将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抛在脑后。 存在从众心理,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人人都有从众心理,特别是当有人不看红绿灯、大胆的走在车海中、快速的过完马路后,你还数着时间焦急的等待着红绿灯的切换,这种不平衡感以及从众的心理就会引导你在下一次面对同样场景时抛弃自己坚守的道德底线而作出和人群相同的反应。于是,横穿马路的队伍越变越庞大,在红绿灯旁痴痴守住自己底线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且,人们容易有这样的心理:一个人横穿马路造成的后果仅由个人承担,而有句老话,叫做“法不责众”。于是,庞大的人群为躲避法律、道德以及舆论的惩罚提供了保护伞,让人们“心安理得”的聚众冒险。 交通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中国式过马路”观点提出之前就已有交通管制手段。在车流量和人流量大的十字路口、马路边,常有一些带着红色袖章与口哨,戴着红色帽子,拿着红色小旗的志愿者爷爷奶奶、红领巾们。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在红绿灯无法有效提醒行人时,起到警醒作用。可惜,毕竟志愿者的人数与能力终究有限,况且只是单纯的口头警醒并未能有效的防止事故的发生。人行道没有可随意穿行的路多;管制交通的人比不上冒犯规则的人多。我想交通部门的乏力与无奈可见一斑。 部分红灯设置不合理,未考虑到今后道路的变迁、人流和车流的变化。从前这条路或许只是窄窄的水泥路,如今已成了沥青铺成的双向四车道;从前这里只是郊区的一条小路,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如今已经变成了人流量大的市区;从前少有车走的路,如今拥堵不堪,轿车缓慢行进下是自行车急速穿过的背影。于是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以正常的行走速率根本无法在红绿灯限定的时间内走完所有路程。常常是眼见着时间减少,小跑变狂奔,最后擦着蜂拥而过车子的到了马路对面。可谓是危险真危险。 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我国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中,仍仅仅对车辆的通行进行了法律约束,而还未对公众百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中国式过马路”引起广泛热议之前,普通行人横穿马路的危险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团结力量大”,又受到“法不责众”的传统观念影响,执法部门对于这种状况长期处

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研

“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研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现在很多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其中一个很严重的就是“中国式过马路”,什么又是“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就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这部分人往往认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而闯红灯。“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我作为一个马上大三的学生利用这个暑假以我的家乡泗洪做了一个调查,了解下泗洪是否存在这一问题、问题严重性以及泗洪应对这一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泗洪“中国式过马路”现状 刚开始调查的几天我先在泗洪县城靠近二环的一个交通十字路口进行调查,发现尽管有红绿灯的存在还是有不少人闯红灯,在这个十字路口,因为不在县中心所以全天步行的人不是太多,大多是骑着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这大多数人是只要没车就过根本就不看红绿灯,行人通道灯在此也“形同虚设”。这些人不守红灯等待的法规,直接穿越,与汽车抢道都有发生。后来的时间我都蹲点在泗洪县城中心步行街的一个比较繁华的交通十字路口,这里机动车、电单车、行人川流不息。所以我选择在这里主要调查。我分别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调查,一连几天上午7点开始,在7点到8点是上班上学高峰因为是暑假所以学生不用上学不然人会更多,大多数行人是有交通工具的,在这里,虽然频繁闪烁的绿灯提示着行人,马上就要红灯了,但此时不少行人依然加快脚步,想要赶在车辆通行前短暂的一两秒钟时间快速通过。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会看红绿灯的,不过遵守起来就不一定了,有些人还是会闯红灯。8点以后步行的人就开始多了起来,步行的大多数是年纪大的老爷爷老奶奶去超市来买菜,也有不少家庭主妇煮夫骑着车来来往往,年纪大点的老爷爷奶奶们眼睛不好使就经常忽略红绿灯了,他们经常会等凑够五六个人这样再走,行路的车也没办法只好等着。我问几个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说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红绿灯看不清只好等人多点又没车就走。快到中午的时候,行人渐渐多了起来,下班的回家的买菜的都有。看了很多市民到该

20xx年中国式过马路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220-66 20xx年中国式过马路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20xx年中国式过马路调查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查背景: 如今中国式过马路的“美誉已经广为流传”,而部分人却不以为然,依旧随大流式的闯 红灯过马路,为此我们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几个路口的不遵守交通规则人数比例,针对这些人群提出建议,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调查方法: 实地观察。 调查时间: XX年**月至XX年**月。

小组分工: …………………………………………………… 调查问题: 随机访问的人行道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数比例是多少? 调查过程: 实地考察。 调查结果: 站前路与民主南路交叉口44%; 工业路与民主路交叉口37%(红灯80秒,绿灯60秒); 塔南路与工业路交叉口73%(红灯153秒,绿灯33秒)。 调查分析: 通过我组实地考察以及对数据的分析调查,得出了部分结论如下: 1. 红灯时间长对人们闯红灯的思想影响较大; 2. 路口车辆的多少对人们闯红灯的思想有影响;

中国式过马路调查报告

“中国式过马路”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2012年10月10日,一条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被多次转载。“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调侃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在调侃的同时又生发出对交通违规、安全意识和国民素质等问题的反思与讨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对公民闯红灯处罚制度还不完善;更有甚者认为是国家物质文明没有充分发展。而且大多人认为闯红灯只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没有必要小题大做。 二、调查目的 面对亮起的红灯,有多少人能安分守己的停下脚步呢?为此,我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获得这一社会问题的存在现状,了解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阐明其危害。以期找到问题的症结,得出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各方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调查分析 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2012年1至10月份,因违反道路标识标线肇事导致涉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87852起,造成26154人死亡。其中因行人违规导致的肇事造成262人死亡。这样一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在中国很多城市,横穿马路、乱闯红灯等违反基本交通安全规则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如此严重的危害性,为何还是唤不起不遵守交通规则人的觉悟? 为了获得人们过马路的真实情况,我来到并州路与南内环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对人们过马路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我 注意到,不文明 交通行为的具有 普遍性,人们看到别人闯红灯没事,自己就抱着侥幸心理跟着闯,人们的从众心理,是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与设置方面存在缺陷,很多时候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时间经常来不及,可是过街斑马线在三四百米外才能有,公共交通资源上的分配不公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然后我又随机调查了30名路人,请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些看法。在交谈中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乱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但是他们仍然不能按正确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一些复杂的想法左右了他们行为。我将他们的表述总结如下: 违规行为(十分钟) 人数(80人) 百分比 乱闯信号灯 36 45% 跨越交通护栏 14 18% 与车辆抢道 17 21% 不走斑马线,随意横穿马路 12 16% 观点分类 人数(30人) 百分比 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感觉很傻,人们的从众心理比较 明显,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17 57%

中国式过马路分析

中国式过马路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以“规则”为核心: 尊重规则/敬畏规则 “从众”与“从则” 从规则才是真正的从众 莫以从众坏规则 敬畏规则才能敬畏生命 维护规则就是呵护生命 挑衅规则就是挑衅公德 进步请从规则起步(规则与素质、文明) 从规则看国民素质 无规矩不成方圆 从侥幸心理看不讲规则现象 由“中国式过马路”想到的——淡规则意识

中国式过马路”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中国式过马路”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加快发展,中国进入了汽车化时代。但由于交通道路管理不善、道路交通系统设置不合理、大部分公民素质低、从众心理强、法不责众心理、教育问题、路权分配不合理、法律不健全等原因,在中国形成了一群人集体过马路,致红绿灯于不顾的问题,被网友戏虐地称为“中国式过马路”。以下笔者将通过一系列数据和一些真实性的事件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和整治结果,得出“中国式过马路”的特点,并通过分析挖掘出“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次原因,最终得出其解决措施。 关键字:中国式过马路现状整治结果特色成因解决对策 引言:“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说法源于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的笑话。“中国式过马路”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对行人的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损害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并且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交通管理不善以及人民素质较低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2012年国庆8天长假,全国发生6.8万多起交通事故。尽管与2011年同期相比,数量有了大幅下降,但绝对数量仍够吓人的。所以,探究“中国式过马

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可行的措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近两年来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也颇多,其中涉及到了“中国式过马路”的成因、解决措施以及中美过马路的比较研究、从“中国式过马路”看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中国式过马路治理成果等研究。但是笔者认为对“中国式过马路”成因的探讨还不够全面,所提出的一些措施实施难度较大,以下笔者将通过一些数据论述“中国式过马路”的发展现状、治理结果、特点并更全面地探讨它的成因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闯红灯,在行驶的车流中冒险穿行的路人不在少数......中国式过马路已经成为大部分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也有研究声称其实世界各国都有闯红灯的现象,世界上也有美国式过马路等等,只是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所以被冠以中国式的标签。2012年网络出现“中”式过马路”这一词后,便被风传,也引起了相关的争议和一系列的研究,大多数城市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式过马路”,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到了一些成效,但治理这一问题的工程量大,仅靠罚款也不太现实且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并且投入成本高。 以北京为例:北京把全面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秩序整治的重点,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

综合分析——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2.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3.南京大学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周凯认为全民讨论“中国式过马路”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实际上,印度等国家也是存在闯红灯现象的,只是网友套用“中国式离婚”,使得“中国式过马路”备受关注。当然,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很多人都闯过红灯,可以列举这

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

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