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主要作品为( ),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四个成语。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丁踦()砉()然向()然騞()然导大窾()

莫不中()音肯綮()大軱()硎()批大郤()怵()然更()刀謋()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

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技盖至此乎善刀而藏之

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依乎天理天理:因其固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至于:

5.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6.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解释一词多义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废先王之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天下土崩瓦解

怀其壁,从径道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乎:技盖至此乎?

吾见其难为进乎技矣。

视为止,行为迟依乎天理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今为之虏已

于:合于《桑林》之舞然:砉然向然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因其固然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怵然为戒

二.感知文本

1.抄写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子:

关键动词:

给人的感受(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2.技艺高超的原因

抄写过渡句:

庖丁的观点是(文中句

子):

解牛的三个阶段(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道理:

3.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文中句子)。4.解牛和养生的联系

“养生”的意思是:“主”的意思是:

文惠君的道:

庖丁的道:

他们的相似点:

5.小结:

牛体比喻:刀比喻: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所踦( Yǐ ) 硎(xíng) 怵然(chù) B.騞然 (huā) 砉然(huò) 向( xiàng)然

C. 大郤( xì)大窾(kuǎn) 謋然(huù) D.中音(zhòng)肯綮(qìng)庖丁(páo)

2.从词类活用角度,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岁:名词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作名词D.栗深林兮惊层巅栗:形容词用作名词3.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定语后置)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4.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5.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6.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即使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7.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B.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C.依乎天理(天理)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

8.下列各组句子相同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矣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C.而刀刃者无厚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吾尝终日而思矣常以身翼蔽沛公

《庖丁解牛》参考答案

一,预习部分答案略

二.感知文本部分答案

1.句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词语:触,倚,履,踦

感受: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说明:技艺高超,有美的享受

2.过渡: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观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

解牛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

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道理:“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3.人生追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4.养生主,见预习部分

文惠君的道:在复杂的斗争激烈社会矛盾中,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庖丁的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

相似点: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5.牛比喻社会,刀比喻人。

三.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B.2.D.3.B.4.B5.B.6.D.7.D.8.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最新完整版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隆阳区第一中学张丽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进一步讲解了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过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完整版)庖丁解牛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寓言故事不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今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 庖丁解牛。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 33 篇:《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关于课文出处:

中英鸦片战争导学案

中英鸦片战争导学案 作业内容: 第1课鸦片战争 点击新目标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2.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课堂进行时击新目标击新目标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2.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课堂进行时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2.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课堂进行时 【课前小热身】 1、初读课文,完成知识建构: 2、小组交流答案,全班展示; 迅速崛起的英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日益衰弱的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中英正当贸易:中国长期处于_____的有利地位。 目的:扭住对华贸易逆差。

鸦片走私:危害:政治______;军队_______;____大量外流, 严重影响 清政府财政;加重了农 民的负担。 英侵华三步曲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________。原因:为了 打开_________。(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为了维护鸦片走私利益。(直接原因) 时间:______年6月----1842年8月。 结果:1842年8月,英舰驶抵南京江 面,清政府被迫求和 割地:割______给英国。 《南京条约》赔款:赔款2100万_____。 通商:开广州、______、______、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议税: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有________。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____________”和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 ?社会性质: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被破坏,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____________社会影响⑵社会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新课解读】 【课堂大练兵】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B、英国侵略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C、虎门销烟 D、1841年,派兵侵占香港岛 2、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 A.专制统治加强 B.对外闭关锁国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原稿

目录 一.教学分析 (2) 二.教学设计 (3) 三.板书设计 (7) 四.创新之处 (7) 五.附录I课堂模拟图 (8) 六.附录II实验报告 (12) 七.附录III学习评价表 (13) 八.附录IV教材内容 (14)

一、教学分析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标 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 学生分析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51053015531305053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 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光路图 4.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5.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并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总结探究的 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 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分析和处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三线共面”、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区别、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 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把物理融入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教具改造过的激光笔、平面镜、量角器、磁铁、木块、纸板、光具箱一套

《光的反射》导学案

《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重难点: 1、重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难点: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一预习导学: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 引入新课:光射向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二合作学习 (一)光的反射定律 1、认识一点、两角、三线 观看ppt,重点:法线 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 2、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和法线位置关系如何? 学生分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 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 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 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①.将F板与E板旋转到同一平面, 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 射入O点的光,观察在右侧F板 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甲) ②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如图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观看ppt)得出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实验(2)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如何? 教师演示实验(光具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赛课导学案_2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课,主要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三个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主要讲的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扩展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但通过正当贸易,英国处于明显出超的不利局面,于是英国往中国贩卖鸦片,以牟取暴利。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鸦片严重的危害性,清政府决定派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主要讲的是英国借机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中英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学生兴趣较强。由于中国近代史离现代时间更加近,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其次,从本课开始,中国即将进入被压迫的历史时期,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诫学生理性爱国,落后会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独立自主,爱国应该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最后,教师要结合当时的世界历史来教授本课,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3_5光的反射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3.5光的反射 【学习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正确作出光路。 3.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重点难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知识储备】1.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传播。 2.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的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叫做。 3.我们怎样显示空气中光的传播路径? 【课堂助学】 要点1:初识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利用给定器材,请设计并观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结论:光射到介质的表面,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要点2:自主学习,认识基本概念 O是 AO是光线 OB是光线 ON是线 入射角是和的 夹角,在图中是 反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 要点3:合作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准备:如图所示,把一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平面镜的O点。 猜想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探究思路: 归纳1: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猜想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什么位置? 探究思路: 。

归纳2: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在法线的 猜想3:反射角、入射角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 探究思路: 。 设计实验表格并做好记录: 归纳3:光反射时,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反射角也随之,且满足 反射角入射角。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 ★特别注意: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反射规律总结 光反射时,、和 在同一; 、分居在 等于,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拓展探究活动: 当入射光线沿AO照射时,反射光线沿OB射出。现将入射光线沿BO照射时,则反射光线将沿射出。 结论:在反射时,光路具有性。 【当堂训练】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是:光反射时,_______线、 ________线和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光线和________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2.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入射角大小为________,反射角大小为________。 3.一束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其入射角为_____;此时若平面镜转过200,则反射角为_____。4.一条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4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A.20° B.70° C.140° D.180° 5.完成下列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鸦片战争 习题(含答案)

鸦片战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19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次巨变主要是指() A. 中国大门首次被打开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香港岛被英国割占 D. 出现了租借地 2.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禁烟英雄应是()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关天培 D. 陈化成 3.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 A. 压制禁烟运动 B. 改变中国制度 C. 打开中国市场 D. 合法销售鸦片 4. 《南京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 A. 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B. 向英国大量赔款 C.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D.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 5.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部的是() A. 上海 B. 宁波 C. 厦门 D. 福州 6.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B. 中国政府严厉禁烟 C.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D. 中国农民起义爆发 7.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 A. 牟取暴利 B. 毒害中国人民 C. 争取以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D. 为发动侵略战争寻找借口 8. 如果听任鸦片泛滥,那么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谁给道光帝的上书内容() A. 李鸿章 B. 张之洞 C. 林则徐 D. 魏源 9. 1856年的中国社会性质是() A. 封建社会 B. 半封建半殖民地 C. 殖民地 D. 社会主义 10.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通过鸦片战争历史的学习,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 A. 鸦片必须严禁 B. 外交需要谋略 C. 落后就会挨打 D. 皇帝腐败无能 11.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的著名诗篇,其中的“Macau”是指()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D. 大连 12.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A. 五四运动 B. 洋务运动 C. 鸦片战争 D. 戊戌变法 13. 1928年,国际禁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日子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将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全球禁毒第一人”() A. 李鸿章 B. 关天培 C. 林则徐 D. 左宗棠 14.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曾经这样描述:“战争触发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爆炸性事态.在政治上,割让香港(岛)使英国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做进一步扩张的立足点;开放五个口岸使外国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扩展到中国的整个东部沿海地区…”那么,这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庖丁解牛》课程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本课的语言、写作技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内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思想与其启示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请大家来看大屏幕。屏幕上展示的是两本书的封面:一本是于丹的《〈庄子〉心得》,一本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集《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本是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发表的观点的结集,一本是漫画家的形象解读。可以这样说,在有华人的地方,总有人对庄子念念不忘,总有人对庄子的文章百读不厌,缘何?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庄子,走进他的《庖丁解牛》(板书),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二、习读课文,整体把握 ㈠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㈡听录音,圈画重点字词句。 ㈢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分层推进,研读文本 ㈠跟庄子学语言

1、经典的语言美 预设:熟语的积淀——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踌躇满志。 2、和谐的节奏美 预设:(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之所”的妙用,形成音韵的和谐。 (2)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 会。 ——“然”字妙用,形成音节的协调。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字妙用,促进了音节的和谐。 这三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朗朗上口,带给人美的享受。 3、丰富的意蕴美 预设:(1)文惠君两次评价,不同的意蕴。——一者赞叹于口,一者折服于心。 (2)庖丁举止言谈,相同的内心。——行为的享受,分享的自得。 ㈡跟庄子学技法 1、鲜明的对比 提问:庄子是怎样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的? 预设:将“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以此进行对比,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 2、丰富的想象 ⑴提问:在大家已经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对鲲鹏的描写让我们有怎样 的感受? 预设:对鲲鹏生动形象的描写带给我们开阔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但鲲鹏形象不曾见于史书,却是作者想象而成。 ⑵提问:庖丁解牛这一情节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今天我们关注庖丁解牛,而这解牛之情节依然不曾见于史书,虚无之说却让读者竟能信以为真,足见庄子想象的丰富与妙用和亦真亦幻、绚烂 迷离的描写功夫。 3、铺叙和升华 提问: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只有两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主角配角之分吗?为什么?

高中历史 第10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的侵略扩张情况,把握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影响。 2.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和主要影响。 (2)难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原因。 【学法指导】 ①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比较、归纳、概括历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问题教学法,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不同特点的比较,提高比较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为什么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1.必然性:①政治上,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②经济上,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世界强国,而中国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③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而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④对外策略上,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到处进行殖民扩张,而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统治者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局势。⑤在中英贸易中,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英国依靠正常贸易难以打开中国市场,而其鸦片贸易又遭到禁烟运动的沉重打击。 由以上事实看出,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2.影响:①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被迫由闭关走向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盘剥加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大规模人民革命运动不断爆发。②促使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旧制度的解体。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内部分裂为禁烟派和妥协派、抵抗派和投降派。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企图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挽救统治。③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④清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以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等形式开始了早期资本输出,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开始出现。⑤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地主阶级思想家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学东渐”思潮出现。⑥它也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使中国人强烈意识到须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⑦英国凭借着“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因此在东亚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并确立了在东亚的霸权地位。英、法、美、俄等列强纷至踏来,东亚迅速成为列强新的殖民地。⑧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开始酝酿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亚洲革命风暴迅速形成高潮。

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案例 洋青中学凌华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 由于自然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如图: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探究光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它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把一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一束光(可以用激光笔获得)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5)将纸沿ON对折,观察现象。 4.讨论 (1)分析讨论: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 须明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r与入射角i应该相等。 (2)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个侧面,用泡沫包装盒,等等。 (3)怎样得到“一束光”? 有人首先提出用太阳光,但马上有人反对,认为太阳光不是“一束光”,又有学生想到前一节刚做的小孔照相机,其外筒可以利用了,通过外筒上带有小孔的黑纸蒙着手电筒,就得到“一束光”了。还有学生提出用激光笔,当然效果更好。(此情况属教学实录)(4)怎样画出光的迹径? 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O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描点A和B,用直尺连接OA与OB 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 备注:学生没有关于物理实验的经验,如果只看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很难完成实验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5)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用平面镜改变光路的实例很多,如潜望镜、大楼里利用平面镜采光、测距离、自行车的尾灯等等。 5.光路的可逆性 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对方呢?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 学生实验后,把入射光线沿学生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如图。

第1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百汇学校八年级历史第1课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日期:编制:审核: 编号: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知道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的经过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的经过及《南京条约》的签订 学习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预习导学】(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在书本上做上标记。)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 鸦片走私 (1) 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危机四伏。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向外侵略扩张。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商品遭到自然经济的严重排斥,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________地位。为了改变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________。 (2) 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________;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__________削弱。 2. 林则徐禁烟 (1) 经过:1838 年底,道光帝派__________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 年6 月3 日至25 日,收缴的鸦片在________海滩被当众销毁。 (2)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 爆发:________年6 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 2. 妥协: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与英军谈判。 3. 战争失利:英军于1841 年初强占__________,由广东沿海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镇江等地。 4. 结束:1842 年8 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 5. 原因:清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武器装备落后等。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 被迫签约 (l)概况:________年8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 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3) 后续:1843 年,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_____________》,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 与美、法签约:中美《__________》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3. 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__________的开端。

八年级物理下册《4.2 光的反射》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4.2 光的反射》导学案新人 教版 4、2 光的反射》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课型:预习展示课设计: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课题: 4、2 光的反射第1 课时累计课时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73 页至75 页)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会探究光反射的规律。 4、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二、自主学习我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也就是光源)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而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如课本图 4、2-1 1、什么是光的反射?

2、认识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如图,O是,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线。入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反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 3、什么是光路可逆? 4、阅读教材P75,说说什么是镜面反射、漫反射?二者有何区别? 三、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教材P73“实验”,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光反射时的规律。(难度:★★) 2、完成下列光路图。(难度:★★★) 3、画出镜面的位置(难度:★★★★) 四、展示提升依照老师分配的任务,依次进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等展示完毕后在质疑、答疑、评价。 5、过关检测 1、一束光线以30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15角,则反射角是,如果转动平面镜,使入射光线与镜面成5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 3、一束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反射角是。 4、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平滑的表面上,反射光线也是的,这种反射叫、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2.5光的反射和折射学案

华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科学2.5导学案 主备人:吴剑鹏审核:备课组学生姓名:班级: 2.5.1光的反射和折射 【学习目标】 1.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角、入射角等的含义. 2.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有关作图。 【重点难点】:光路的可逆性与光的反射作图中的细节。 一、情境导入: 【温故知新】:光在沿传播;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的 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叫做;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二、导学流程:认真阅读课本P67—P68,在书上划出关键字句。完成下列内容. 1、如右图: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光线与光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即图中的; 光线与光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即图中的。 2、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中,、和都在同 一个平面内;、分居两侧;角等于角。 3、使入射光线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_________的方向反射出去,这说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如:。4、先根据例题的提示,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另外两个图:(用铅笔与三角板) 例题:已知平面镜与入射光线,作出它的反射光线。 步骤:1)先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ON,并表明垂直号。 2)过点O作出反射光线OB,使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 《庖丁解牛》是《庄子》书中一则着名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且深蕴哲学理趣。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因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场面描写、人物的刻画,领悟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背后的理趣和简洁议论之深藏的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教案目标】 ⒈积累本课常见文言字词,掌握重要文言句式和脱胎于本篇的成语;赏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⒉通过细读庖丁对文惠君所言之“解牛经”,梳理其“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进而理解“养生之道”的含意,从而领会庄子散文说理的艺术魅力。 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拓展探究,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案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教案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之道”的内涵与启示意义。【预习布置】 1.通读《庖丁解牛》部分,自行疏通字词句。 2.思考:《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案时数】1课时 【教案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引入 ㈠导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弃圣绝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㈡解题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一则怎样的故事,庄子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是什么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⒈师生问答,简介庄子及其主要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着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

第1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

校本课程八年级历史(岳麓版)上册导学案 .第1课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知道: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 件的主要内容。 3、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习方法 “四环七步”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阅读教材1——2页,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烟”是指什么?它是什么东西? 2、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3★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他在何时何地销烟? 4、林则徐为何不“烧烟”? 5、虎门销烟有何意义? 6★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教材P3—4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思考如下回答: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结束的标志分别什么?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三>、阅读教材P4—5页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思考如下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主权有何危害?其历史地位如何? 2、《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 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 认为原因有哪些? 三、学生交流展示 四、教师(或学生)点评 五、教师精讲 1、毒品的危害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南京条约》的内容及记忆办法 六、学生识记以下内容 1、鸦片走私的危害 2、虎门销烟的时间及领导者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起止时间 4、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5、鸦片战争的影响 七、课堂检测 1、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 A、左宗棠 B魏源 C林则徐 D邓世昌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B、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1640年 B、1840年 C、1919年 D、1949年 4、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传播西方文明 5、下列有关虎门销烟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②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部 分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③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④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