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及配位场理论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及配位场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通过原子的壳层结构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可以很好的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规律,并能用电子因素和空间因素阐明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原子的成键理论就是基于此而建立的,有助于了解物质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下面对分子轨道理论做一简要介绍。 由两个原子轨道形成的分子轨道,能级低于原子轨道的称为成键轨道;而能级高于原子轨道的称为反成键轨道。当两个符号相同的s轨道相互靠拢,正重叠可形成σ成键轨道;负 重叠时,则形成σ反键轨道。两个符号相同的p轨道肩并肩排列时,相互靠拢正重叠可形成π成键轨道;负重叠时,则形成π反键轨道。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其他原子靠近某原 子时,该原子能级发生重新排列组合,以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子,这一过程叫轨道杂化。如sp杂化是由一个s轨道与一个p轨道组合而成的两个sp杂化轨道。 不同原子有不同的电子结构,它们利用不同的原子轨道进行组合。例如,分子 原子的1s轨道能级低至-64.87eV,无法与氢原子的1s轨道(-13.6eV)成键,因此1σ基本还是原子的1s内层电子,的2s轨道与H的1s轨道能量相近,对称性匹配,可有效形 成σ键。两个原子间还可形成。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大部分是由其所含原子的s和p轨道的价电子结合而成。下图简单表示 图(H的成键和反成键轨道)为两个氢原子以s价电子结合,并以σ键组成氢分子,分子 轨道应有σ成键轨道和σ反键轨道。在基态时两个电子占据σ成键轨道,吸收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σ反键轨道。图(b),表示碳—碳的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下图为乙烯分子的成键轨道示意图。在该分子中每个C原子用sp轨道和其它三个原子相连,C原子和H原子结合成两个sp—s的σ键,C原子间由sp—sp结合成另一个

21世纪的化学前沿

21世纪的化学前沿 人们经常说:化学无所不在,所以化学的对象也几乎无所不包。传统上,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一般把化学分为5个分支领域,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下面逐一介绍。 1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反应的化学分支。无机化合物包括除碳链和碳环化合物之外的所有化合物,因此,无机化合物种类众多,内容丰富。人类自古以来就开始了制陶、炼铜、冶铁等与无机化学相关的活动,到18世纪末,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步掌握了无机矿物的冶炼、提取和合成技术,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新元素。到19世纪中叶,已经有了统一的原子量数据,从而结束了原子量的混乱局面。虽然当时人们已经积累了63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及物理性质的丰富资料,但是这些资料仍然零散而缺乏系统。为此,德国学者D6bereiner,Meyer、法国学者deChancourrois以及英国学者Newlands,Odling等先后做了许多元素分类的研究工作。至1871年,俄国学者Mendeleev发表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赖关系”一文并公布了与现行周期表形式相似的Mendeleev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础。元素的周期性质是人们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积累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它把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看做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正确的理论用于实践会显示出其科学预见性。按周期律预言过的15种未知元素,后来均陆续被发现;

按周期律修改的某些当时公认的原子量,后来也都得到证实,如In,La,Y,Er,Ce,Th等。至1961年,原子序数由1-103的元素全部被发现,它们填满了周期表的第一至第六周期的全部以及第七周期的前面16个位置。尔后,又依次发现了元素104(1969年),105(1970 年),106(1974年),107(1981年),108(1986年),109(1982年),110(1994年),111(2019年),112(2019年)和114(2019年)等。人类究竟还能发现多少新元素?据核物理理论的预测,175号元素可以稳定存在,当然这种预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的验证。至今耕耘周期系来发现和合成新化合物仍是化学科学的传统工作。 20世纪以来,由于化学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无机化学又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如航空航天、能源石化、信息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无机化学的革新步伐。在过去30年里,新兴的无机化学领域有无机材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理论无机化学等等。这些新兴领域的出现,使传统的无机化学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2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分支,也可以说有机化学就是有关碳的化学。在19世纪初期,碳元素的化学远比金属以及其他常见元素(如硫、磷和氮)的化学落后。1828年,德国化学家FeiderichWohler发现用无机化合物NH4Cl和AgOCN氰酸银)作用生成NH4OCN(氰酸钱),蒸发该溶液所得白色结晶是它的异构体CO(NH)2(尿素),后者是动物体内的有机物。人工合成尿素是有史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共价键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分子的另一种理论是分子轨道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 分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即分子轨道,用波函数ψ表示。分子轨道理论中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是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这种方法假定分子轨道也有不同能层,每一轨道也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电子也是首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按能量的增高,依次排上去。按照分子轨道理论,原子轨道的数目与形成的分子轨道数目是相等的,例如两个原子轨道组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一个分子轨道是由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加组成,另一个分子轨道是由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减组成: ψ1=φ1+φ2ψ2=φ1-φ2 ψ 1与ψ 2 分别表示两个分子轨道的波函数,φ 1 与φ 2 分别表示两个原子轨 道的波函数。 在分子轨道ψ 1 中,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的符号相同,亦即波相相同,它们之间的作用犹如波峰与波峰相遇相互加强一样,见图1-17: 在分子轨道ψ 2 中,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符号不同,亦即波相不同,它们之间的作用犹如波峰与波谷相遇相互减弱一样,波峰与波谷相遇处出现节点(见图1-18)。

两个分子轨道波函数的平方,即为分子轨道电子云密度分布,如图1-19所示。 ,在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很大,这种轨道从图1-19可以看出,分子轨道ψ 1 ,在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很小,这种轨道称为反键轨称为成键轨道。分子轨道ψ 1 道。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亦可用等密度线表示,如图1-20所示。 图1-20为截面图,沿键轴旋转一周,即得立体图。图中数字是ψ2数值,由外往里,数字逐渐增大,电子云密度亦逐渐增大。反键轨道在中间有一节面,节面两侧波函数符号相反,在节面上电子云密度为零。 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对于键轴均呈圆柱形对称,因此它们所形成的键是σ键,成键轨道用σ表示,反键轨道用σ*表示。例如氢分子是由

金属有机化学的产生

金属有机化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一门交叉学科的兴起 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质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作为“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的化学,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而形成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同样理所当然地导致了其内部学科的分化。但是人类认识的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同时,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也促成了当初分化了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金属有机化学作为化学中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学科的交叉从产生到发展直到今天逐渐地现代化,它始终处于化学学科和化工学科的最前线,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地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物质在各种不同聚集态下,在分子与原子水平上的变化和反应规律、结构和各种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和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能量关系和对各种性质的影响的科学。金属有机化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指其结构中存在金属-碳键的化合物。在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110多种化学元素中,金属元素占绝大部分,而碳元素所衍生出的有机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增长速度也很快,将这两类以前人们认为互不相干的物质组合起来形成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不仅仅是两者简单的加和关系,而应是乘积倍数关系。其中的许多金属有机化合物已经为人类进步和国民生产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金属有机化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是一座刚刚开始发掘的宝藏,发展及应用潜力不可估量。下面就按时间顺序来说明金属有机化学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学科的研究方法。 一. 金属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基本成形阶段(1823~1950年) 1827年,丹麦药剂师蔡司(W.C.Zeise)在加热PtCl2/KCl的乙醇溶液时无意中得到了一种黄色的沉淀,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他未能表征出这种黄色沉淀物质的结构。现已证明,这个化合物为金属有机化合物。蔡司可能不会想到,他无意中得到的这第一个技术有机化合物标志着的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交叉学科金属

第三章习题-配位场理论

第三章 配合物 一、填空题 1、晶体场稳定化能 将d 电子从未分裂的d 轨道Es 能级进入分裂的d 轨道时,所产生的总能量下降值。 2、分裂能 一个电子由低能的d 轨道进入高能的d 轨道所需的能量。 3、成对能 迫使本来是自旋平行的分占两个轨道的两电子挤到同一轨道上去, 则能量升高,增高的能量值。 4、AgNO 3处理C 2H 4,C 2H 2,C 2H 6混合物,可分离出化合物是 C 2H 6 5、当配位体π轨道是高能空轨道时,形成络合物时分裂能会 增大 ,常形成 低自旋 络合物。 6、四面体场中,分裂后能量较低的两da 轨道是 。 7、由于配合物d-d 跃迁频率在 近紫外和可见光区光区,故通常具有颜色。 二、选择题 1、八面体配合物中哪个电子结构不发生畸变?(D ) (A )522()()g g t e (B )632()()g g t e (C )422()()g g t e (D )322()()g g t e 2、CO 与过渡金属形成羰基配合物时,CO 键会( C ) (A )不变 (B )加强 (C ) 削弱 (D )断裂 3、配合物的光谱(d-d 跃迁)一般发生在什么区域?( C ) (A )远紫外 (B ) 红外 (C )可见-近紫外 (D )微波 4、配合物中心离子的d 轨道在Oh 场下,分裂为几个能级?( A ) (A )2 (B ) 3(C ) 4(D )5 5、下列哪个络合物的磁矩最大?( D ) (A )六氰合钴(Ⅲ)离子 (B )六氰合铁(Ⅲ)离子 (C )六氨合钴(Ⅲ)离子 (D )六水合锰(Ⅱ)离子 6、下列络合物的几何构型哪个偏离正八面体最大?( A ) (A ) 六水合铜(Ⅱ) (B ) 六水合钴(Ⅱ) (C ) 六氰合铁(Ⅲ) (D )六氰合镍(Ⅱ) 7、下列络合离子中,哪个构型会发生畸变( D ) (A )326()Cr H O + (B )226()Mn H O + (C )326()Fe H O + (D )226()Cr H O + 8、下列络离子中会发生小畸变的是( B ) (A )46[CuCl ]- (B )36[CoF ]- (C ) 24[CoCl ]- (D )46[Fe(CN)]- 9、下列配合物可发生较大发生畸变( B ) (A )226[Co(H O)] + (B ) 226[Cu(H O)]+(C ) 326[Fe(H O)]+ (D )46[Ni(CN)]-

配位化学总结

1 配位化学导论总结 1. 配位化学 1) 定义:金属或金属离子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互结合的化学。 2) 基础:无机化学 3) 重要性: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的交叉性学科 4) 发展: ● 近代配位化学: “键理论”等理论无法全面说明形成机理与成键方式. ● 现代配位化学理论:建立:1893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提出了现代的配位键、配位数和配位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概念,并用立体化学观点成功地阐明了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异构现象。 2.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 定义:由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原子或离子(中心体)与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配体)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物种称为配位个体,含有配位个体的化合物成为配合物。 2) 组成: 内界、外界、中心体、配体、配位原子 3) 配体分类: 4) 中心原子的配位数: ● 定义:单齿配体:配位数等于内界配体的总数。多齿配体:各配体的配位原子数与配体个数乘积之和。 ● 影响中心原子的配位数因素: A 、按配 体所含配 位原子的 数目分两 种: B 、根据 键合电子 的特征分 为三种:

3. 配合物的分类 4. 配合物的命名 原则是先阴离子后阳离子,先简单后复杂。 一、简单配合物的命名: (1)先无机配体,后有机配体 cis - [PtCl2(Ph3P)2] 顺-二氯 二?(三苯基磷)合铂(II) (2) 先列出阴离子,后列出阳离子,中性分子(的名称) K[PtCl3NH3] 三氯?氨合铂(II)酸钾 (3) 同类配体(无机或有机类)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Co(NH3)5H2O]Cl3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III) 中心离子 对配位数 的影响 配体对配 位数的影 响1、按中心原 子数目分为: 2、按配合物 所含配体种 类分为: 3、按配体的 齿数分类: 4、按配合物 地价键特点 分类:

MOF的制备结构表征与催化应用

《催化化学》课程学习报告 专题:MOF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催化应用 学院名称:材料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教师姓名: 考核时间:

MOF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催化应用 摘要:金属有机骨架(MOFs)配位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高空隙率、孔道尺寸形状可调性、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在气体存储和分离、催化、载药、光电磁性材料等领域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MOFS 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方法,综述了近年来MOFS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MOFS材料中骨架金属作为活性中心骨架有机配体作为活性中心和负载催化活性组分的催化反应,并对MOFS 材料的催化应用趋势做了展望,以期对MOFS 材料的催化性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合成结构表征催化应用 1.引言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过程杂化生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多维网状结构的多孔晶体材料,具有纳米级的骨架型规整的孔道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以及小的固体密度,在吸附、分离、催化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MOFs材料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9年以Robson和Hoskins为主要代表的工作,他们通过4,4′,4′′,4′′′-四氰基苯基甲烷和正一价铜盐[Cu(CH3CN)4].BF4在硝基甲烷中反应,制备出了具有类似金刚石结构的三维网状配位聚合物[1],同时预测了该材料可能产生出比沸石分子筛更大的孔道和空穴,从此开始了MOFs材料的研究热潮。但早期合成的MOFs材料的骨架和孔结构不够稳定,容易变形。直到1995年Yaghi等合成出了具有稳定孔结构的MOFs[2],才使其具有了实用价值。 由于MOFs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规整的孔道结构,并且孔尺寸的可调

第四章 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第四章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Chapter 4. Diatomic molecules 前言:两个原子相互靠近,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作用力,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这是化学键理论讨论的主要问题。两个原子相距较长距离时,它们倾向于相互吸引,而在短距离内它们会互相排斥。某一对原子间相互吸引力很弱,而另一对原子间吸引力强到足以形成稳定分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这正是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4.1化学键理论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bond theory) 一、原子间相互作用力 原子是由带电粒子组成的,我们预计原子间相互作用力大多是静电相互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原子的带电状态(中性原子或离子),二是原子的电子结构,按原子最外价电子层全满状态(闭壳层)或未满状态(开壳层)来分类。 闭壳层包括中性原子,如稀有气体He、Ne、Kr……,及具有稀有气体闭壳层结构的离子如Li+、Na+、Mg2+、F-、Cl-等。开壳层则包括大多数中性原子,如H、Na、Mg、C、F等。显然,闭壳层原子(或离子)与开壳层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很不相同。 原子间相互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两个闭壳层的中性原子,例如 He-He,它们之间是van der Waals(范德华)引力作用。 (2)两个开壳层的中性原子,例如H-H,它们之间靠共用电子对结合称为“共价键”。 (3)一个闭壳层的正离子与一个闭壳层的负离子,例如Na+-Cl-,它们之间是静电相互作用,称之为“离子键”。 (4)一个开壳层离子(一般是正离子)与多个闭壳层离子(或分子),例如过渡金属配合物

前线轨道理论及其应用

前线轨道理论及其应用 摘要:前线轨道理论是一种简化且有效的分子轨道理论。它能成功地说明大量反应事实和规律。本文综合了数篇文献的研究内容,介绍前线轨道理论及其应用情况。 关键词:前线轨道理论; 应用 1.前言 前线轨道理论是由福井谦一教授于五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化学理论,它以分子轨道理论为理论基础,但是没有超越实验化学家的经验和理论范围,以其简单、有效和化学概念明确的特点,赢得了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综合了数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将 2.理论思想 早在1952年福井[1]就在HMO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最高占据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最低空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的概念。并称HOMO, LUMO 这两种特殊的分子轨道为“前线轨道”[2]。考虑到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价电子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联想到,在分子的所有MO中,能量最高的HOMO上的电子最活泼最易失去;能量最低的LUMO最易接受电子。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分子反应中,这些特殊的MO贡献最大,对反应起主导作用。这一概念和观点,起初只引起了极少数人的注意。但是福井等人却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将“前线轨道及各种前线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成为了解分子反应能力和预测反应机理的强有力的理沦方法—“前线轨道理论”,35年来前线轨道理论大致经过了七个重要发展阶段[3]。前线电子密度基本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前线电子密度在共轭化合物中应用的研究;在饱和化合物中应用的研究;在立体选择反应中推广应用的研究;解释,说明化学反应中的HOMO-LUMO的相互作用;建立化学反应途径的极限反应坐标理论(简称IRC);提出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前线轨道理论(简称IFO)。今天,这一理论已成为讨论化学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人们的化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电磁场原理习题与解答(第4章)

第四章习题答案 4-4 设磁矢量位的参考点为无穷远处,计算一段长为2m 的直线电流I 在其中垂线上距线电流1m 的磁矢量位值。 解:选圆柱坐标,在z '处取元电流段 z e I l I 'dz d =,元电流段 产生的元磁矢量位为 z 0e R 4z Id A d πμ'= 整个线电流产生的磁矢量位: C e R z Id 4A z 2 l 2 l 0 +'= ? - //π μ 其中 2 2z R '+=ρ,电流有限分布,参考点选 在无穷远处,所以积分常数C 为零。 ()() z e 2l 2l 2l 2l 2I e z z Id 4A 222 20z 2 l 2 l 2 20 ////ln //++-++='+' = ? -ρρπμρπ μ 将 l =2 ,1=ρ 带入上式,得 z 0e 222I A 1 1π-+=ln μ 4.5 解:由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磁感应强度一定要满足0B ?= ,因此,此方程可以作为判断 一个矢量是否为磁感应强度B 的条件。 4-6 相距为d 的平行无限大平面电流,两个平面分别在2 d z - =和2 d z = 且平行与xO y 平面。 相应的面电流密度分别为x e k 和y e k ,求由两个无限大平面分割出来的三个空间区域的磁感应强度。 解:由例题4-7结果,分别求出面电流x e k 和y e k 产生的磁场,然后应用叠加原理, x e k 产生的磁场为: ρ y 图4-4

?????? ?-<->-2d z e 2 K 2d z e 2K B y 0y 01,,)()( μμ= y e k 产生的磁场为 ???? ?> <-2),(2 2),(2002d z e K d z e K B x x μμ= 由叠加原理知: ??? ??????>+-<<-+--<-=2),(2 22,)(22 ),(2000d z e e K d z d e e K d z e e K B x y x y x y μμμ 4-7 参见教材例4.8 4-8 如题图4-8所示,同轴电缆通以电流I ,求各处的磁感应强度。 解:选圆柱坐标,应用安培环路定律: in 0I l d B l μ=?? 当10R << ρ时: 内导体上的电流密度: z 21 e R I J π= I R B e d e B l d B l 21 2 0202ππρμπραρφφπ===???? φπρμπρμe R I B R I B 2 1021 02, 2==∴ 当21R R << ρ时 I B l d B l 02μπρ==?? 题图4-8

分子轨道理论解释

分子轨道理论 1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是由2个或多个原子核构成的多中心轨道。分子轨道的波函数也是Schr?dinger方程的解。分子轨道分为成键分子轨道与反键分子轨道,前者是原子轨道同号重叠(波函数相加)形成,核间区域概率密度大,其能量比原子轨道低;后者是原子轨道异号重叠(波函数相减)形成的,核间区域概率密度小,两核间斥力大,系统能量提高,如图所示: 2 同核双原子分子 1).氢分子 氢分子是最简单的同核双原子分子。两个氢原子靠近时,两个1s原子轨道(AO),组成两个分子轨道 (MO):一个叫成键轨道,另一个叫反键轨道。氢分子的两个电子进入成键轨道电子构型或电子排布式为。 电子进入成键轨道,使系统能量降低,进入反键轨道将削弱或抵消成键作用。 2).分子轨道能级图与分子轨道形状 第二周期元素原子组成分子时,用2s,2p 原子轨道组成的分子轨道,示于图9-3-2

由图可见,分子轨道的数目等于用于组合原子轨道数目。两个2s原子轨道组成两个分子轨道和,6个2p原子轨道组成6个分子轨道,其中两个是σ分子轨道(和)4个是π分子轨道(两个和两个)。 相应的原子轨道及分子轨道的形状如图下所示。 由图可见: ●成键轨道中核间的概率密度大,而在反键轨道中,则核间的概率密度小。 ●一对2p z 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组合形成分子轨道,时,电子沿核间联线方向的周围集中; 一对2p x(2p y)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组合形成分子轨道,时,电子分布在核间垂直联线的方向上。 3).氧分子 O2共有16个电子,O2的电子构型:

O2分子有两个自旋方式相同的未成对电子,这一事实成功地解释了O2的顺磁性。 O2中对成键有贡献的是(σ2p)2和(π2p)4这3 对电子,即是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O2的两个π键是三电子π键,反键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削弱了键的强度,一个三电子π键相当于半个键,故O2的叁键实际上与双键差不多。 4).氮分子 N2的分子轨道能级图与O2比较,只是在和的相互位置有区别。 N2的2p和2s轨道能量相差不大,组成的分子轨道中的能量比能量低(图9-3-4)

电磁学第四章答案全

第四章 习题 2、平行板电容器(面积为S,间距为d )中间两层的厚度各为d 1和d 2(d 1+d 2=d ),介电常数各为1ε和2ε的电介质。试求: (1)电容C ;(2)当金属板上带电密度为0σ±时,两层介质的分界面上的极化电荷密度'σ;(3)极板间电势差U;(4)两层介质中的电位移D ; 解:(1)这个电容器可看成是厚度为d 1和d 2的两个电容器的串联: 1 2210212121d d S C C C C C εεεεε+=+= (2)分界处第一层介质的极化电荷面密度(设与d 1接触的金属板带正电) 1 111011111εσεεεσ)(E )(P '-= -=-=?= 分界处第二层介质的极化电荷面密度: 21 222022211εσεεεσ)(E )(P n P '-- =--=-=?= 所以, 2 10 21211 εεσεεσσσ+-=+=)(' '' 若与d 1接触的金属板带负电,则2 10 21211 εεσεεσσσ+--=+=)(''' (3)2 10 122 1202010102211εεσεεεεσεεσ)d d (d d d E d E U +=+= += (4)01101σεε==E D ,02202σεε==E D 4、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相距3.Ocm ,其间放有一层02.=ε的介电质,位置与厚度如图所示,已知极板上面电荷密度为21101098m /c .-?=σ,略去边缘效应,求: (1)极板间各处的P 、E 和D 的值; (2)极板间各处的电势(设正极板处00=U ); (3)画出E-x ,D-x ,U-x 曲线; 解:(1)由高斯定理利用对称性,可给出二极板内: 2111098m /c .D e -?==σ(各区域均相同), 在0与1之间01==P ,r ε,m /V D E 20 101?== ε

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周艳平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号:6150112117) 摘要: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吸附分离技术在当今社会已受到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吸附分离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技术已经蔓延至食品、医药等综合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介绍了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特点,并对其作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π络合吸附分离;吸附剂;研究进展;应用 1、前言 吸附技术很早就为人们发现和利用。古代用新烧好的木炭,利用其吸湿吸臭的功效来去除某些异味,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将烧尽的木炭放在冰箱里从而达到去除异味的目的,这些都说明吸附技术在人类生活中已有悠久历史[1]。然而,在近代工业中,人们对吸附的知识还停留在直接开发使用,如空气和工业废气的净化,防毒面具里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硬水软化用到离子交换树脂等[2],吸附分离技术仅仅以辅助的作用出现在化工单元操作中。吸附分离的研究进展之所以受到一定的限制是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小,吸附剂耗用量大,使分离设备体积庞大,同时因固体的热容量大,传热系数小,升温、降温速度慢,循环周期长,效率低,因此发展较缓慢。直至五十年代初,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开发,新型吸附剂的开发为吸附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相继许多吸附分离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其中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2、吸附分离技术简介 早期的吸附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吸附净化方面,随着20世纪50年代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出现,使吸附分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也因此使得吸附分离技术在化工、石化、生化和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吸附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Lowitz的实验结果有着必然的联系,Lowitz利用木炭去脱除有机物中的杂质[4]。对吸附技术的系统学习要追溯至1814年de Saussure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多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是处理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是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价键理论不同,后者着重于用原子轨道的重组杂化成键来理解化学,而前者则注重于分子轨道的认知,即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1932年,美国化学家Mulliken RS和德国化学家Hund F 提出了一种新的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即MO法。该理论注意了分子的整体性,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目前,该理论在现代共价键理论中占有很重 简介 理论要点 氢分子离子的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的能量 编辑本段简介 一种化学键理论,是原子轨道理论对分子的自然推广。其基本观点是:物理上存在单个电子的自身行为,只受分子中的原子核和其他电子平均场的作用,以及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制约;数学上则企图将难解的多电子运动方程简化为单电子方程处理。因此,分子轨道理论是一种以单电子近似为基础的化学键理论。描写单电子行为的波函数称轨道(或轨函),所对应的单电子能量称能级。对于任何分子,如果求得了它的系列分子轨道和能级,就可以像讨论原子结构那样讨论分子结构,并联系到分子性质的系统解释。有时,即便根据用粗糙的计算方案所得到的部分近似分子轨道和能级,也能分析出很有用处的定性结果。 编辑本段理论要点 1.原子在形成分子时,所有电子都有贡献,分子中的电子不再从属于某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子空间范围内运动。在分子中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可用相应的分子轨道波函数ψ(称为分子轨道)来描述。分子轨道和原子轨道的主要区别在于:(1)在原子中,电子的运动只受1个原子核的作用,原子轨道是单核系统;而在分子中,电子则在所有原子核势场作用下运动,分子轨道是多核系统。(2)原 分子轨道理论 子轨道的名称用s、p、d…符号表示,而分子轨道的名称则相应地用ζ、π、δ…符号表示。 2.分子轨道可以由分子中原子轨道波函数的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LCAO)而得到。几个原子轨道可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其中有一半分子轨道分别由正负符号相同的两个原子轨道叠加而成,两核间电子的概率密度增大,其能量较原来的原子轨道能量低,有利于成键,称为成键分子轨道(bonding molecular orbital),如ζ、π轨道

MOF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催化应用

《催化化学》课程学习报告 专题:MOF得制备、结构表征及催化应用 学院名称:材料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教师姓名: 考核时间: MOF得制备、结构表征及催化应用 摘要:金属有机骨架(MOFs)配位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高空隙率、孔道尺寸形状可调性、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在气体存储与分离、催化、载药、光电磁性材料等领域展示了良好得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MOFS材料得常用制备方法与结构表征方法,综述了近年来MOFS材料在催化领域得应用,特别就是以MOFS材料中骨架金属作为活性中心骨架有机配体作为活性中心与负载催化活性组分得催化反应,并对MOFS 材料得催化应用趋势做了展望,以期对MOFS 材料得催化性能有比较全面得认识。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合成结构表征催化应用 1、引言 金属-有机骨架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就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过程杂化生成得一类具有周期性多维网状结构得多孔晶体材料,具有纳米级得骨架型规整得孔道结构,大得比表面积与孔隙率以及小得固体密度,在吸附、分离、催化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得性能,已成为新材料领域得研究热点与前沿。MOFs材料得出现可以追溯到1989年以Robson与 Hoskins为主要代表得工作,她们通过 4,4′,4′′,4′′′-四氰基苯基甲烷与正一价铜盐 [Cu(CH 3CN) 4 ]、BF 4 在硝基甲烷中反应,制备出了具有类似金刚石结构得三维网状

配位聚合物[1],同时预测了该材料可能产生出比沸石分子筛更大得孔道与空穴,从此开始了MOFs材料得研究热潮。但早期合成得MOFs材料得骨架与孔结构不够稳定,容易变形。直到1995年Yaghi等合成出了具有稳定孔结构得MOFs[2],才使其具有了实用价值。 由于MOFs材料具有大得比表面积与规整得孔道结构,并且孔尺寸得可调控性强,骨架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易实现功能化,因此在催化研究、气体吸附、磁学性能、生物医学以及光电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型多孔固态材料,由于其广泛得应用价值,更加应该深入了解其结构特性,从其微观得分子间作用及排布开始,深刻理解某些规则聚集所表现出来得特殊性质,利用分子间得作用力,有目得得设计金属有机骨架得结构,使其表现出一定得物理化学性质。而有效得结构表征方法无疑就是最为重要得环节之一。在催化应用方面,MOFs材料中得金属离子得不饱与配位点可以作为相应催化反应得活性中心; MOFs骨架上还可以引入多种具有催化性能得有机配体,尤其就是可引入手性配体从而实现不对称催化反应; 而且MOFs骨架孔尺寸可以在微孔与介孔之间调节,具有手性螺旋轴得孔道还可以提供不对称催化微环境; 除此之外,大比表面积得MOFs材料还可负载高分散得纳米金属活性组分等,因此MOFs材料具有区别于其她催化剂材料得独特结构特征。 2、金属有机骨架一配位化学得前沿 金属有机骨架就是配位化学延伸,配位化学就是研究金得原子或离子与无机、 有机得离子或分子相互反应形成配位化合物得特点以及它们得成鍵、结构、反应、分类与制备得学科。研究金得原子或离子与无机、有机得离子或分子相互反应形成配位化合物得特点以及它们得成鍵、结构、反应、分类与制备得学科。最早有记载得配合物就是18世纪初用作颜料得普魯士蓝,化学式为K[Fe(CN) 6 Fe]。 1798年发现CoCl 3、6NH 3 。CoCl 3 与NH 3 都就是稳定得化合物,在它们结合成新得化 合物后,其性质与组分化合物不同。这一发现开创了配位化学得研究。1893年,端士化学 家A、韦尔纳首先提出这类化合物得正确化学式与配位理论,在配位化合物中引进副价概念,提出元素在主价以外还有副价,从而解释了配位化合物得存在以及

分子轨道理论

我们把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的化学键成为共价键(covalent bond)。路易斯(G.N.Lewis)曾经提出原子共用电子对成键的概念,也就是俗称的“八隅律”(高中阶段也只是停留于此) 然而,我们知道很多现实情况都无法用八隅率解释,包括:PCl5,SCl6分子。更重要的是,八隅率从来没有本质上说明共价键的成因:为什么带负电荷的两个分子不会排斥反而是互相配对? 随着近代的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的建立,近代形成了两种现代共价键理论,即是:现代价键理(valence bond theory)简称VB(又叫作电子配对法)以及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简称MO。价键理论强调了电子对键和成键电子的离域,有了明确的键的概念。也成功的给出了一些键的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的直观图像。但是在解释H2+氢分子离子的单电子键的存在以及氧分子等有顺磁性或者大Π键的某些分子结构时感到困难。而分子轨道理论可以完美的进行解释,这里我就主要阐述MO法的相关理论。 洪特(Hund)和密里肯(R.S Mulliken)等人提出了新的化学键理论,即是分子轨道理论。这是人们利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离子而发展起来的。 (一)氢分子离子的成键理论氢分子离子(H2+)是由两个核以及一个电子组成的最简单分子,虽然不稳定,但是确实存在。如何从理论上说明氢分子离子的形成呢?分子轨道理论把氢分子离子作为一个整体处理,认为电子是在两个氢核a和b组成的势场当中运动。电子运动的轨道既不局限在氢核a的周围,也不会局限于氢核b 的周围,而是遍及氢核a和b。这种遍及分子所有核的周围的电子轨道,成为“分子轨道”。 如何形成这样的分子轨道呢?我们必须通过波函数来描述原子当中的运动状态,而波函数是薛定谔方程的解。因为得到精确的薛定谔方程的解很困难,因此我们才取了近似方法,假设分子轨道是各个原子轨道的组成。仍然以氢分子离子为例:当这个单电子出现了一个氢原子核a附近时候,分子轨道Ψ很近似于一个院子轨道Ψa。同样,这个电子出现在另外一个氢原子b附近时候,分子轨道Ψ也很像原子轨道Ψb。不过这个只是两种极端情况,合理的应该是两种极端情况的组合即是Ψa与Ψb的组合。分子轨道理论假定了分子轨道是所属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简称LCAO),即是相加相减而得得。例如氢分子离子当中就有: ΨI=Ψa+Ψb ΨII=Ψa-Ψb 其中Ψa和Ψb分别是氢原子a以及氢原子b的1s原子轨道。它们的相加相减分别可以得到ΨI以及ΨII。相加可以看出处在相同相位的两个电子波组合时候波峰叠加,这样可以使得波增强。如果两个波函数相减,等于加上一个负的波函

电磁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 习题一(磁场) 1、一根载有电流I 的无限长直导线,在A 处弯成半径为R 的圆形,由于导线外 有绝缘层,在A 处两导线并不短路,则在圆心处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为( C ) (A) I (μ0+1)/(2πR) (B) μ0πI /(2πR) (C) μ0I(1+π)/(2πR) (D) μ0I(1+π)/(4πR) 2、载有电流为I 的无限长导线,弯成如图形状,其中一段是半径为a 的半圆, 则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为( D ) (A) μ0I /(4a ) + μ0I /(4πa ) (B))8/(2)4/()4/(a I a I a I o o o πμπμμ++ (C) ∞ (D))4/(2)4/()4/(a I a I a I o o o πμπμ μ+-3、如图,电流I 均匀地自下而上通过宽度为a 的 无限长导体薄平板,求薄平板所在平面上距板的一 边为d 的P 点的磁感应强度。 解:该薄板可以看成是由许多无限长的细直载流 导线组成的,每一条载流线的电流为dI =Idx /a , 根据无限长直载流线磁场公式,它们在P 点产 生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x dx a πI μx πdI μdB 2200= =,B d 的方向? ∴ d a d a πI μx dx a πI μdB B a d d a d d +== =??++ln 2200,B 的方向? P B

4、电流均匀地自下而上通过宽为2a 的无限长导体薄平板,电流为I ,通过板的中线并与板面垂直的平面上有一点P ,P 到板的垂直距离为x ,设板厚可略去不计,求P 点磁感应强度B 。 解:面电流线密度a I j 2/= 在离轴线y 处取一宽为dy 的窄条,其电流为 dy a I jdy dI 2==, 22y x r += P 点B d 的方向如图所示。 r πdI μdB 20= 2 2 0044y x dy a πI μr dy a πI μ+== 2 2 cos sin y x x r x φθ+== =,2 2 sin cos y x y r y φθ+== = 2204cos y x ydy a πI μθdB dB x += =,2 204sin y x xdy a πI μθdB dB y +== 04220=+==??--a a a a x x y x ydy a πI μdB B x a a πI μx y a πI μy x dy a πIx μdB B a a a a a a y y arctan 2arctan 4400220 ==+==---?? y y y x x e x a a πI μe B e B B ??? ??=+=arctan 20 5、求上题当a →∞,但维持a I j 2=(单位宽度上的电流,叫做电流线密度)为一常量时P 点的磁感应强度。 解:y y y a e j μe ππj μe x a a πI μB 2 2arctan 2lim 000==??? ??=∞→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简介 一种化学键理论,是原子轨道理论对分子的自然推广。其基本观点是:物理上存在单个电子的自身行为,只受分子中的原子核和其他电子平均场的作用,以及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制约;数学上则企图将难解的多电子运动方程简化为单电子方程处理。因此,分子轨道理论是一种以单电子近似为基础的化学键理论。描写单电子行为的波函数称轨道(或轨函),所对应的单电子能量称能级。对于任何分子,如果求得了它的系列分子轨道和能级,就可以像讨论原子结构那样讨论分子结构,并联系到分子性质的系统解释。有时,即便根据用粗糙的计算方案所得到的部分近似分子轨道和能级,也能分析出很有用处的定性结果。 理论 ⒈原子在形成分子时,所有电子都有贡献,分子中的电子不再从属于某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子空间范围内运动。在分子中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可用相应的分子轨道波函数ψ(称为分子轨道)来描述。分子轨道和原子轨道的主要区别在于: ⑴在原子中,电子的运动只受1个原子核的作用,原子轨道是单核系统;而在分子中,电子则在所有原子核势场作用下运动,分子轨道是多核系统。 分子轨道理论⑵原子轨道的名称用s、p、d…符号表示,而分子轨道的名称则相应地用σ、π、δ…符号表示。 ⒉分子轨道可以由分子中原子轨道波函数的线性组合(linearcombinationofatomicorbitals,LCAO)而得到。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可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其中有一部分分子轨道分别由对称性匹配的两个原子轨道叠加而成,两核间电子的概率密度增大,其能量较原来的原子轨道能量低,有利于成键,称为成键分子轨道(bondingmolecularorbital),如σ、π轨道(轴对称轨道);同时这些对称性匹配的两个原子轨道也会相减形成另一种分子轨道,结果是两核间电子的概率密度很小,其能量较原来的原子轨道能量高,不利于成键,称为反键分子轨道(antibondingmolecularorbital),如σ*、π*轨道(镜面对称轨道,反键轨道的符号上常加"*"以与成键轨道区别)。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由于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轨道的空间对称性不匹

程稼夫电磁学第二版第四章习题解析

前言:特别感谢质心教育的题库与解析,以及“程稼夫力学、电磁学习题答案详解”的作者前辈和血色の寂宁前辈的资料. 4-1动生电动势,电路中的电流 要使功率最大,应取最小值1,即. 4-2原题图片和答案结果不符,现分两种情况: (1)按答案来: 整体绕过o点且于磁感应强度平行的轴转动

将运动分解为绕c的平动和转动,转动对电势差无贡献 4-3(1)OP电势相等时,OP速度沿磁场方向,显然当OP位于YOZ平面时,OP电势相等 (2)当OP在YOZ平面右侧即X>0时,电势差 (3)当OP在XOZ平面第一象限时,电势差最大 4-4在任意时刻t,线圈中的电流为,则由电磁感应定律和欧姆定律得,

该式也可以由能量得到 4-5 其中后一项式中与直杆平行,当与直杆方向垂直时,电动势绝对值最大故有. 4-6对于回路有,故有 力矩平衡

故有. 4-7(1)当转轮在磁场中旋转时,每一根轮辐上的感应电动势为 四根辐条作为电源是并联的,轮子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不变 (2)根据戴维宁定理,将轮子作为电源,此时将外电路断路计算等效电动势 . 4-8 式中 当转轮1和转轮2分别以ω1和ω2旋转并达到稳定时,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为 注意,因转轮1的四根轮辐并联,总电阻为;转轮2类似,其余连接导线、电刷、轮边 缘的电阻均忽略不计.又,因转轮1和转轮2同方向旋转,ε1和ε2同方向,但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彼此减弱的 稳定转动时,转轮2所受磁力矩应与阻力矩抵消.磁力矩是四轮辐所受安培力产生的力矩,

为 式中是转轮2每根轮辐中的电流.阻力矩是阻力闸提供的力矩,因阻力恒为F,故有稳定 将要向下滑动时安培力加滑动摩擦力等于重力分力 解得可变电阻最大值 匀速向上滑动时,电路中 同时杆受力平衡,有 联立解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