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

(2012级)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学生姓名:童尚政

学生学号: 12142113

指导教师:陈峰

完成日期:2016年1月5日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评价表

学生姓名童尚政学号12142113 班级建筑121

学年论文题目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城市规划与设计

论文所属方向

[ ]建筑技术科学 [ ]其他

一、自我总结及论文评价

本论文在陈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构思和内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近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二、指导老师评语及论文评价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三、答辩记录及论文评价

记录人签名: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组长签名2016年月日

三、学年论文成绩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童尚政※

摘要:为了改变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功能混乱、忽略使用者心理情感的现状,从庭院空间的概念特征出发,探讨庭院空间在大学校园内应该具有的功能与空间形态。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来将庭院分为教学区等四种庭院类型,分析其人流情况、空间布置手法与特点、尺度问题等,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此重视师生群体的心理,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空间塑造

Research on the space form of campus courtyard

Tong Shangzheng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ce design in the presence of chaos, ignore the status of psychology of users, from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tyard space of of courtyard space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and space form.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to the courtyard divides the teaching area and so on four courtyard types, analysis the stream of people, space layout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scale issues, tha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this atten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mot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 aim.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tial form, Space creating

1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受到重视的环境下,大学校园改扩建十分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却不成熟,校园建设没能考虑人的需求等原因,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而庭院作为校园内亲近自然,促进交往的重要空间也没能例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人的需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校园庭院空间形态,提升空间品质,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本文是对于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研究,运用了查找文献、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大学校园庭院的概念特征开始,到分类汇总一些经过实地考察的大学校园庭院,总结他们的空间

※童尚政,男,1994-02,建筑121,491061642@https://www.sodocs.net/doc/1513312614.html,.

指导老师:陈峰,176619711@https://www.sodocs.net/doc/1513312614.html,.

形态特征,以此在建筑理论上寻求契合大学校园氛围的庭院空间形态,追求一种大学人群与庭院空间和谐相处的氛围。

2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概述

2.1 庭院空间的概念特征

大学校园内的庭院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但究其本质,依然保持了庭院空间的基本特征。

2.1.1 概念解析

庭院,指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庭院”解释为“正房前的院子,泛指院子”,这样的解释指出了庭院的本义,也反映了它在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泛化,所以现在一般将建筑不同方位的院落(包括前院、后院、侧院、内院等)都称之为“庭院”。由此可见,庭院其实是建筑的一种附属物,依托于建筑物而存在。庭院空间往往被所属的建筑物以包围或半包围的方式所控制,属于建筑物中过渡内外空间,联通室内外的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2.1.2 庭院空间的空间特性

庭院的空间构成可以被解析为点、线、面三种基本组成类型。点与线主要是表现庭院内的小路、植物、水体、柱廊等要素组成,对整体环境起到调节、活跃气氛的作用,而面主要是表现庭院空间的围合界面。围合界面在构成属性或开敞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回形成氛围各异的庭院空间。

(1)内聚性

在庭院空间被外边围合且偏向封闭时,往往会使人产生内聚、向心的心理感受。围合边数越多,内聚感越强。此种庭院空间往往会在中心部分布置休息交流处,周边设置较多的植物等景观要素,人在空间里一般会产生专注的心理倾向,并且乐于驻足、停留、交谈。庭院空间的这种内聚性在大学校园有利于形成供师生休息与沟通的空间,促进知识交流,达到教育的目的。

(2)开敞性

庭院空间的开敞性可以体现在其未被围合的一侧,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庭院顶部的开敞。顶部的开敞使得形成的空间完全异于完全封闭的空间,它带来了阳光、空气、风、雨等自然要素,带来了自然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庭院空间采用顶部开敞的设计形式,正是因为这种形式最轻易地促成了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与信息交换。而对于庭院空间的侧面开敞,往往通过门、窗、廊道等来实现,同样可以与其他空间流通与渗透。开敞性能使使用者产生豁然开朗的感受,为困在建筑中工作的人提供了宝贵的与自然交流的机会,还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3)过渡性

过渡性其实是内聚性与开敞性的结合体。由于内聚性与开敞性的存在,庭院空间的界限往往会比较模糊,兼具“对内”与“对外”的双重属性,体现均衡与融合的哲学思想。在过渡性影响下,庭院空间能够充分调动起景观要素,实现从建筑到庭院或是从庭院到建筑的空

间过渡,使空间有开合收敛的动态呼吸能力。

2.2 庭院空间的功能作用

由于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其庭院空间会产生特定的针对校园环境的功能作用。校园内庭院作为景观空间的一部分能满足人对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能缓解紧张的学习与工作气氛;庭院作为交往空间能提供与制造偶然性交往的机会,其中的景观也能吸引人们在此交流与沟通;庭院又作为校园整体的一部分能基于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景观要素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发更多

图 3 文理学院图书馆庭院 Fig.3 Library courtyard in Shaox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图 2 文理学院音乐楼前院 Fig.2 Front yard of Music Building in Shaox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图 1 兰亭学院展览楼庭院 Fig.1 Exhibition Building courtyard in Lanting College 图片来源:自摄 思考。

2.3 庭院空间的类型划分

根据上述对庭院空间功能作用的梳理以及实地调研,可

按功能把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分为三种类型:静赏型庭院、游

赏型庭院以及暂留型庭院。

2.3.1 静赏型庭院

庭院空间四面围合,界面封闭,往往空间较小,师生一

般无法进入,只能在建筑内部观赏。这种庭院空间形式往往

出现在校园内行政性质的建筑物内部,或是图书馆内部,师

生前往这些建筑往往有较强的目的性,这时庭院空间的使用

特性就不是那么重要,简单的景观展示即可满足使用者的需

求。庭院内可供观赏的植物景观占大部分,所用的地面材质

也会偏向自然、柔和与温馨。如右图所示的绍兴兰亭书法艺

术学院展览楼庭院,四面围合且封闭,顶部开敞,内部种有

大量竹子,师生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院内景色,对提升楼内

整体环境氛围有重要作用。

2.3.2 游赏型庭院

庭院空间内往往布置坐凳、道路、庇荫树等利于师生停

留与休息的要素,师生可以自由出入,在此观赏、休息、交

往。此种庭院较多采用类似辐射式的布局,中心部分供使用

者驻足或行走,周边布置相对较多但不显杂乱的景观。游赏

型庭院较静赏型庭院更重视人的心理、精神与审美,强调人

的使用感,在设计上还要仔细考虑从楼上俯视庭院空间的效

果。右图为绍兴文理学院河东校区音乐学院前庭院,空间大

而自由,草坪上种植树木与野花,铺设曲线小径,内部还有

一个小亭子供游客休息、交谈,环境优美,景观细致。

2.3.3 暂留型庭院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学校园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

的庭院空间形式,兼有静赏型庭院和游赏型庭院的特点,其

实际作用大多是为在周围活动的人群提供一个暂时的停留与

休息场所。暂留型庭院相比静赏型庭院多了道路等可供停留

的区域,相比游赏型庭院少了吸引师生休息的坐凳等基础设

施,尺度空间较小,植物景观较少。调研中发现此种庭院往

往作为一条联通建筑两端的便捷通道,为人群流通带来方便。

右图所示为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图书馆一层庭院,四面围

合,顶部开敞,无坐凳等休息设施,作为连接一层办公室与

学术报告厅的过渡空间能给予周围走廊办公室较好的光照,

但平时鲜有人问津。

图 4 文理学院理工楼庭院

Fig.4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uilding

in Shaox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图 5 文理学院图书馆庭院

Fig.5 Library courtyard in Shaox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图 6 文理学院行政楼庭院 Fig.6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in Shaox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3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分析

3.1 庭院空间的功能区分类与分析

人是空间的使用者,是空间的主体,庭院空间正是为了服务于人才存在的。因此,庭院需要发挥的作用与周围使用它的人息息相关,所以考察庭院附属的建筑是何种类型,庭院使用者具有怎样的特点是十分有必要的。经过调研,可将大学校园内的庭院空间分成这样几类。

3.1.1 教学区庭院空间分析

附属于教学楼、实验楼等教学建筑的庭院即为教学区庭院。教学区庭院往往具有浓烈的学术氛围,用于师生学习、休息、交流,环境安宁、和谐。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学区庭院大多位于教学建筑的内部或是与其他建筑连接的连廊边,往往采用顶部开敞的空间形式,一层空间多为开放或半开放,空间尺度相对较大,在学生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期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庭院内的景观质量一般较高,多为孝顺竹等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静态植物景观,具有自然、亲切、质朴的特点。有些教学区庭院甚至会使用雕塑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学生优秀作品来装点庭院空间。如果庭院位于教学区的主入口附近,面积大,人流量较大,那么需要考虑人流的线路,可设置建筑小品等空间来起到划分空间,引导人流的作用。

图书馆是教学区的一部分,但相对于其他教学建筑更具有代表性,且在外观上有象征力,能够突出表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图书馆庭院更需要突出表现文化气息与历史传承,强调学术氛围。又由于图书馆作为校园的关键建筑往往是单独存在的,一般不与其他建筑联通,因此其庭院往往位于建筑内部中心,四面围合,顶部开敞且面积较大。图书馆内人流并没有时段集中的特点,也不会在庭院内久留,声音太大的交流也会打扰图书馆安静的

环境,因此图书馆庭院大多设计成静赏或暂留型庭院,但也

会特别注意视线上的交流和周围流线的通达。庭院外走廊往

往会设置含有坐凳的休息阅读区,看书、休息的同时可以观

看庭院内景观,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

3.1.2 办公区庭院空间分析

如今的办公区多数与教学区交叠,界限模糊,但仍相较

教学楼更能承担与外界沟通的功能。办公区庭院往往是办公

建筑的后院或内院,尺度较大。独立的办公区人流量相对更

小,环境更显僻静,庭院使用人员构成也更简单,因此景观

图 7 文理学院12幢宿舍楼庭院 Fig.7 NO.12 Dormitory in Shaox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图 8 正方形庭院入口位置及数量分析 Fig.8 Analysis of square courtyard entrance location and number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以软质景观为主,突出其观赏功能,营造静雅的办公环境。

3.1.3 生活区庭院空间分析

位于生活区的庭院以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为主,形

式多样而自由,一般都为游赏型庭院。庭院的空间要素布置

应以表现活泼、欢快的气氛为主,也可为宿舍楼内安宁、幽

静的内庭院。

3.2 庭院空间的空间布局

庭院空间作为外部空间的一种,其空间领域大致可分为

“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以外其余的领域”,而为人提供的

空间大致可分为活动空间与停留空间。外部空间设计需要赋

予各个空间明确的用途,然后以此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最后确定整个庭院空间的布局。 3.2.1 庭院的空间布局形式 这里将暂不考虑不提供人活动空间的静赏型庭院,针对游赏型庭院和活动空间相对较大的暂留型庭院分析归纳其布局形式。

(1)对称式布局:包括中轴对称与中心对称两种形式,其特点是具有严谨、严肃的秩序感,几何关系简单明了,空间稳定而统一。此种布局往往用于大体量建筑的前院或后院,常见于大型办公区庭院。

(2)向心式布局:空间布置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中心是庭院空间的核心点,并被环绕物所强调。往往是为了烘托规整、严谨的气氛,中心对称是常用的表现形式。

(3)周边式布局:空间布置大多沿庭院边缘布置,呈一定的环绕状,用以分隔空间,营造私密性,创造幽静、安宁的氛围。可见于建筑的零散角落处,面积较小;也可见于建筑的中心处,面积较大,具有吸引人停留的能力。

(4)均衡式布局:空间内各要素没有明确的秩序,分量相当,看似随意但又以一个潜在位置为中心。此种布局富有变化,又有统一感,在庭院设计中运用广泛。较大的游赏型庭院与暂留型庭院均可应用这种布局。

(5)格网式布局:以充满整个庭院空间的格网来划分空间层次,各要素均处于并置的状态,之间只存在并列关系,无中心,显得规整、严谨、稳定。较大的游赏型庭院常应用这种布局。

3.2.2 庭院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庭院与附属建筑联通的入口数量与位置对庭院内空间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1)庭院入口数量及位置

经过调研搜集到的常见的正

方形庭院空间入口位置图可见右

图。

其中A 、B 、C 、D 四图庭院均

有两个出口,且人行路线只

有一条,但空间形态与发挥作用并

不相同:A 开口居中,入口

相对,这使得人流路线呈直线状且

左右各形成一块驻足空间,可用以

设置景观或休息区;B 开口相对且

图 9 文理学院理工楼庭院Fig.9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uilding in Shaox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图 10 理工楼庭院分析Fig.10Analysi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uilding 图片来源:自绘

偏向边线,这形成了一块较大的驻足空间,可设置搭配景观的休息区;C开口相对且位于角上,这使得人流路线达到直线状态下的最长,两块三角形的驻足空间更有趣味性;D人行空间呈曲线状,视线不能直连两个入口,划分出的两块驻足空间又可分成一大一小两部分空间,空间具有层次性,也有一定的私密性与趣味性,多见于游赏型庭院。以上两个入口的庭院空间人流集中,路线明确,空间使用较为纯粹。

当庭院的入口数量增加时,人流路线就会交叉、不明确,各部分空间使用就会产生交叠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在空间设计中引导人流,划分空间属性。图E简单粗暴地引导了人流,划分出来的四块驻足空间较小,多见于暂留型庭院;F、G、H均是存在中心核心景观的布局形式,人流路线较E不明确。不同的是F将人行空间设置于中心景观两侧,使景观有静赏的意义,可为不可进入的观赏区,也可为可以进入的交流休息区;而G与H均将人行空间覆盖在中心景观上,这就使得中心景观必须可进入可游赏。H与G不同的是路线呈曲线状,有“曲径通幽”之感,增强了私密性与趣味性。

(2)建筑阴影

庭院在附属于建筑物的状态下有围合的基本特征,而围合的特性所形成的建筑阴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庭院空间布局。建筑阴影往往带给人阴冷、压抑的心理感受,人们会更喜欢待在树荫下而不是建筑阴影下,因此在庭院空间的布局设计中,需要根据庭院附属建筑的朝向、高度等分析建筑阴影对庭院空间产生的不利影响,尽量把活动休息区设置在阴影外,避开阴影,或是种植一些耐阴或色彩明亮的植物,或在建筑外墙使用色彩明丽甚至透明的材质,柔化阴影带来的冰冷压抑的感觉,提升庭院质量。

3.2.3 庭院空间的视线关系与私密性

庭院空间作为景观空间一种,需要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好的体验,以此来亲近自然,愉悦心情。而在景观空间中,视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能直接地影响观赏者对于景观的心理感受。什么情况下需要开敞的空间来获得开敞的视野,以使空间开放,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小景观来遮蔽部分视线来分隔空间,以使空间显得幽静、私密、有趣,这都需要设计者对庭院的功能作用有明确认识,对使用人群的心理有足够的研究。这就是庭院空间的私密性问题。

以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理工楼大教室前庭院为例。从图中看到,这是一处位于教学楼内部的庭院,由走廊四面围合,顶部开敞,封闭感强。其被观赏的视线主要来自四面走廊,包括与庭院平齐的一层走廊视线以及自上而下的二三四层走廊视线,两种视线都是由进入走廊的师生产生的。所有视线从四面的走廊同时到达庭院内,无任何遮挡的庭院空间瞬间完全暴露在所有视线之下。这就使得庭院成为了一个视线高度集中处,使用者在庭院内的任何活动都会被走廊的人群看得一清二楚,这就毫无私密性可言,而实地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此庭院使用率极低。这种视线的汇聚性过度地集中了各处的视线,更糟糕的是所有视线看到的景观都是相同的——一览无余的整个庭院。

图 11 兰亭学院综合楼庭院 Fig.11 Comprehensive Building in Lant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图 12 综合楼庭院分析 Fig.12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Building 图片来源:自绘 图 13 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庭院分析 Fig.13 Analysis of Courtyard in College of Public Art 图片来源:自绘

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某综合楼入

口处庭院则采用了不同的空间形式。从图

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处入口处的小型静赏

型庭院。其被观赏的视角主要由有三处,

分别是来自入口的视角、东侧两层办公室

的视角以及南侧二层廊道的视角,西侧则

被墙隔离,如分析图所示。入口视角是每

位进入综合楼此入口的人都拥有的,看到

的即为种着孝顺竹与树的狭长庭院;侧面视角是为办公室内老师提供的,每间办公室都能透过窗户看到这个庭院,但显然看到的都是庭院内景观的一部分,眼前的景观各不相同,这就大大增加了庭院空间的

趣味性,为办公室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走廊视角作为二层廊道对外的窗口,为廊道带来了阳光、新鲜空气,俯视庭院也别有一番趣味。各条视线虽有汇聚关系,但位于角落处的庭院空间却不会显得开放,仍保有较好的私密性。

综合以上两个例子,可发现,对于校园庭院空间的视线与私密性,静赏型庭院需要为观赏者提供各种不同的视角以保证自身的私密性,而暂留型庭院与游赏型庭院则不能聚集太多的视线,否则私密性将会被大大削弱,使用率将大大降低。

4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塑造

4.1 庭院空间形态的塑造手法

在进行庭院内空间形态的塑造时,有几种实用的塑造方法可以帮助建设庭院空间,使庭院空间由简单变为复杂,丰富庭院空间,增加层次变化,增添美感。

4.1.1 空间的分隔

对于尺度相对较大的游赏型庭院空间,

运用空间分隔的塑造手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层

次变化。具体的塑造细节可以运用各种限定

要素和限定方式,但与此同时应该保持庭院

空间的整体性。具有通透性的分隔空间要素

十分有效,可以保证各个空间在分隔之后仍

保有空间组织与视野上的联系。分隔要素包

括低矮的小墙、树丛、柱廊、建筑小品、水

池、变化铺地等景观要素,也包括设置地面高

差等设计手法,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富的流动空

间,但同时需要把握设计尺度,保证明了清晰

的流线。如图中所示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公共

图 14 兰亭学院综合楼庭院 Fig.14 Comprehensive Building

in Lant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艺术学院内庭院剖面,一层庭院被四面玻璃幕墙围合,较封闭;二层则以庭院空间作为通高景观,开阔了视野;三层缩减了二层的廊道空间,进一步扩张了视野。层层递进的联合庭院空间景观形式为庭院周围各层的师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充分发挥了庭院的作用,增强了观赏效果。

4.1.2 空间的过渡

附属于大体积建筑的庭院空间往往能体现空间的过渡性。由于建筑的大体量,人在建筑下会感到沉重与压抑,引起不适,此时在建筑边缘设置附属庭院空间,利用高度较高的树、建筑小品、连廊等要素来拉低建筑带来的高耸之感,以此来实现空间从高到较高到低,完成空间的过渡。

4.1.3 空间的映射

映射的意义即为通过镜面反射创造出虚幻空间,达到

“使空间变大”的效果。最常见的空间映射方法即为设置水

池,用平静的水面将天空与周围的景物反射出来,使显得单

调沉闷、狭小无趣的空间“开敞”与散发活力。如右图所示

的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学楼水庭院,位于教学楼包围之

中,映出蓝色天空,水中养着小鱼,真切地带来了空间扩张

之感,也为周围学习、工作的师生提供了优美的景色,且强

调了中心的高级办公室。除此之外,也有在庭院空间侧面上运用镜面玻璃反射的手法。 4.1.4 空间的遮蔽 藏而不露与内敛一直是中华传统所强调的态度,因此空间的遮蔽自古代以来一直都在庭院空间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得到应用。在庭院的入口处布置一些诸如植物、矮墙等的小型遮蔽物,避免使用者在入口处就见到庭院的全部景观,增加庭院的趣味性,使庭院更显幽静与安宁。在庭院空间内部人行空间转折处,也可布置植物等遮蔽物来引导人流,产生循序渐进、曲径通幽的心理效果。若要在某个空间中转处吸引人群继续前进,也可以遮蔽前方人行空间重要景观的一部分,只露出一小部分,来达到增强空间转折的效果,增强趣味性与引导能力。空间的遮蔽也是私密性的一种表现。

4.1.5 空间的重复

在庭院空间内连续重复地布置植物、花坛等小型景观,创造具有强烈连续性的规整空间,即为空间重复的空间形态塑造手法。此种塑造方式给人以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与秩序感。

4.2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要素应用

庭院设计者除了要仔细研究庭院内外的空间关系与空间秩序,还需要针对庭院内植物等景观要素及空间比例与尺度进行慎重的选择。

4.2.1 比例与尺度

在景观的设计上,比例是表明各种有对比的要素之间的相互比较关系,包括长度、高度、面积、体积、数量等的比较。比例不仅仅存在于单个要素内部各成分之间,也存在于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所处空间之间。

尺度则是使用者对景观要素心理印象的大小、长短、

高矮等产生的心理衡量感受,这种感受能与景观要素的实

际尺寸进行对比。看到景观尺寸与心理预计不符时会产生

异样的感受,因此要素的布置需要考虑其尺度关系。

比例与尺度的应用必须以和谐的审美原则作为依据,

应用得当将有助于改善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完善庭

院内布局,提升景观艺术性,也能完成空间的过渡。

图 15 中国美院图书馆庭院 Fig.15 Library courtyard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图片来源:自摄 图 16 兰亭学院宿舍楼前庭院 Fig.16 Front courtyard of dormitory in Lanting University 图片来源:自摄 4.2.2 铺地的应用

铺地的选择往往通过植被、材料的选择来体现,在满

足人群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细节考量,选择合适

的组合与衔接。如图中所示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图书馆一

层庭院内的铺地,使用大量青砖石来形成围绕状的人行走

道空间,显得朴实素雅,为庭院周围看书的师生提供了安

宁和谐的学习环境。

4.2.3 植被的应用

在庭院空间中,植被作为景观要素的主体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植物不断生长,供给新鲜空气,给庭院空间带来了活力,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受;

植物能分隔空间,遮蔽视线,暗示边界,使空间具

有层次感;植物种类繁多,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何种高度、何种观赏形态等的植物;植物具有季节性与地域性,能表现季节特点与地域特色;植物往往有特殊的文化寓意,能表现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与校园的历史文化特色。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校园庭院内植物的选择有如下几种:

(1)孝顺竹:一种细而高的竹子,可有效过渡从二层至一层的落差空间,是庭院空间应用非常多的植物。孝顺竹有清雅之意,也带有名字中“孝顺”的传统美德,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

(2)狗牙根:一种常用于草坪种植的常见的低矮植物,

强大的生长能力可有效保持庭院景观,常用于暗示空间的边

界。

(3)芭蕉:一种高大的植物,常种在庭院内紧靠附属

建筑的一侧,其3至4米的高度也能为庭院上空的二层廊道

提供景观,也能缓解高建筑带来的压抑感。

(4)麦冬:一种有栽培价值、可作中药的植物,常用

于静赏型庭院内。

(5)黄杨:一种较高大的灌木植物,耐阴性强,常用

于观赏或做绿篱,静赏型庭院内常见。

植物的应用可以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为例,如图所

示。校园庭院内种植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孝顺竹,而竹子

在书法历史中也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意义,体现了学

校以书法艺术为特色专业的特点。

4.2.4 水体的应用

水体在校园庭院空间中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零星的水景观就能彻底改变庭院带给人的感受。水体的布局是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如集中式布局能形成安静、内聚、富有情趣的格局,利于思考与学习;分散式布局能形成较多的独立休息驻足空间,能使人产生隐约迷乱的感受,利于形成独特的校园景观。水体的应用也能产生空间的映射效果。

4.2.5 材料及色彩的应用

设计师在庭院景观的设计中需要从种类丰富的材料中选择符合地区特点、符合人们喜好的合适类型,包括对质地、纹理、色彩等的选择。选择了较为合适的材料之后又要根据庭院风格、比例与尺度、空间功能、环境特点、使用人群心理感受来进行合理的布置,在驻足空间布置亲近人的材料,在景观空间布置贴近自然的材料,在核心空间布置能突出重点的材料等。

材料色彩的选择同样重要。对于庭院空间,需要注意氛围营造,选择合适的色彩主调与基调;注意色彩的对比,达成色彩协调,使环境有整体感;注意庭院景观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色彩基调变化,使材料色彩能搭配各个季节的庭院景观色彩。

4.2.6 景观小品及相关设施的应用

景观小品与设施往往是庭院使用者的视觉聚焦之处,其选择与布局都必须根据庭院的风格、布局等具体需要而决定,具有象征意义与标志意义。具体设施包括能烘托学术氛围,具有教育意义的雕塑,用于驻足休息的坐凳与桌椅等,也包括其他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如垃圾桶和用于照明的灯具等。

5 展望与结语

5.1 对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展望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校园内庭院空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仍有值得赞许的部分。我国校园内庭院空间设计正在蓬勃地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校园庭院空间上,相关的书籍与研究资料也会一天天地变多变好。期待校园庭院空间能有更合理的功能特征,更多样的布局形式,更清晰的人行流线,更丰富的庭院景观,更多地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增加庭院的文化意义,提升庭院使用率。

5.2 结语

(1)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明确解释了“校园庭院”的概念,得出校园庭院具有内聚性、开敞性、过渡性的基本特征,通过将校园庭院分类得出其具有追求自然、满足交往、教育的功能。

(2)通过对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分析,归纳其布局形式与形态塑造手法,为规划庭院空间的布局、塑造庭院空间形态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陈峰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小秋.浅析大学校园建筑的庭院空间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7,(5):39-40.

[2]王成武,曹佳荣,赵丽丽.大学庭院空间环境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7):42.

[3]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李卫芳.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营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1-8.

[5]江琦.大学新校区庭院景观塑造的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7,8-66.

[6]常俊丽,张鑫磊.中国古代大学校园景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64-7865.

[7]吴雄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9,13-17.

[8]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3,14-17.

[9]张蕾.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浅析[J].中州建设,2005(2):68.

[10]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图3组成模块分析Fig.3Moduleanalysis图4空间分析 Fig.4Spatialanalysis (5)学生生活区.一条大学城的主干道使生活区与教学区脱离,学生生活区可以面对社会开放.单独管理,形成社会化的产业。学生生活区的公共设施在大学城内可以集约共享,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资源利用与运作的效率。生活区的空间规划与教学区形成强烈的对比.内部形式细腻,丰富.变化多。 4.2.2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规划 通过大学城环形路的组织,整个校园外部空间形态被分为内外两层.首先,教学区.对外交流与运动区按照构成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一层次空间.学院组团按照组团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二层次空间。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轴线空间将校园中心区划分成尺寸不同的地块。建筑布置于各个地块中,学院组团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同时又充分尊重了各个单元的自主性,让它们自发而整体地应对校园空间的动态变化。 (1)开放型线型空间模式——以有机连接.有机形态的开敞空间为主体。在方案中,以有机形态的开敞流线空间为主体,作为校园空间的主轴线,同时两条不同主题的流线空间与主轴线垂直相交,形成开放型线型空间模式.开放空间构架将校园内的主要地标串联在一起,形成校园强烈的可识别性以及景观特征(图4)。 (2)多元化的网络模式——网络化的交往空间。本设计方案运用不同尺度的廊作为建筑群体平面构图的基本要素,将各个学院当作由。门”。堂”“廊”组成的庭院,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条件具体处理成闭合或开放.不同层次的庭院空间,是正格与变格并存的设计理念的产物。这些大小 凰5空间网络分析 Fig.5Spatialnetworkanalysis 不等的庭院空间按一定轴线排列所形成的线型空 间,是对天津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里”空间的 模拟和诠释。方案中形成的一系列层次的公共的 开放空间和半私密的开放空间与交通空间和功能 模糊的廊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网络 模式(图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金广君.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介述【J】.国外城市 规划,2001.(2). 5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 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04. 4【El】芦原叉信.外部空间设计【M】.伊培桐,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汤纪敏.美国校园一瞥[J】.世界建筑,1980, (2). 6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1,(1). 7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 法【J】.城市规划,2002,(5). 8高箕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 学报,2000,(6). 65 孽l岽 瞳l替 汁I)I;} 小 岈I辫 薰I 斟l 海l 造l 盏l 万方数据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 (2012级)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学生姓名:童尚政 学生学号: 12142113 指导教师:陈峰 完成日期:2016年1月5日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评价表 学生姓名童尚政学号12142113 班级建筑121 学年论文题目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城市规划与设计 论文所属方向 [ ]建筑技术科学 [ ]其他 一、自我总结及论文评价 本论文在陈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构思和内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近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二、指导老师评语及论文评价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三、答辩记录及论文评价 记录人签名: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组长签名2016年月日 三、学年论文成绩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童尚政※ 摘要:为了改变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功能混乱、忽略使用者心理情感的现状,从庭院空间的概念特征出发,探讨庭院空间在大学校园内应该具有的功能与空间形态。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来将庭院分为教学区等四种庭院类型,分析其人流情况、空间布置手法与特点、尺度问题等,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此重视师生群体的心理,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空间塑造 Research on the space form of campus courtyard Tong Shangzheng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ce design in the presence of chaos, ignore the status of psychology of users, from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tyard space of of courtyard space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and space form.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to the courtyard divides the teaching area and so on four courtyard types, analysis the stream of people, space layout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scale issues, tha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this atten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mot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 aim.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tial form, Space creating 1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受到重视的环境下,大学校园改扩建十分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却不成熟,校园建设没能考虑人的需求等原因,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而庭院作为校园内亲近自然,促进交往的重要空间也没能例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人的需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校园庭院空间形态,提升空间品质,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本文是对于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研究,运用了查找文献、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大学校园庭院的概念特征开始,到分类汇总一些经过实地考察的大学校园庭院,总结他们的空间 ※童尚政,男,1994-02,建筑121,491061642@https://www.sodocs.net/doc/1513312614.html,. 指导老师:陈峰,176619711@https://www.sodocs.net/doc/1513312614.html,.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 室内设计的一些相关材料和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 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面临着新的形势。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对室内风格形成有着直 接影响。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 更高要求,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越来越重视,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运用室内空间形态元素,进行合理设计值得研究。 关键词:室内设计;室内空间;形态;材料;研究 1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质、精神的高度文明,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 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设计师是为人们勾勒美好生活品质的缔造者,人们越 发重视个人的生活起居环境,就越发信任和依赖于设计师的创造,因此,这个行 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则代表了整个社会群体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审美 价值观的变化。当然现阶段,设计师也并不能完全主宰设计,就当前商业社会的 大环境而言,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许多优秀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表达与 实现。在对一个设计方案竞标的过程中,甲方往往看重竞标公司的背景实力,诸 如是否海外公司或是否国外设计师设计主案;或依据公司背后主导者权利的大小 以及社会关系的轻重来评定中标的一方,可能过于注重设计师本身的明星效应反 而忽略了脱下商业光环的设计师所具有的创造力,以及无法避开世俗的衡量标准 而注重设计作品自身所带来的生命力。 2关于室内空间形态的几个基本概念 2.1形态 “形”通常指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态”是指蕴涵在物体内 的“状态”、“情态”和“意志”,是由“形”向人传递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形态”在《辞海》中的解释就是“形状与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在 艺术设计领域中,“形态可以理解为由物体的形状、大小、空间结构、色彩、肌理和相互间的组配关系等要素,所产生的给人的一种有关物体的心理印象和精神反映。形态不仅仅有物质层面的所指,而且还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 2.2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或设计语言是设计师或造型艺术家经常使用的词汇,其含义都是指 作者通过使用某种式样交流思想、传达意念。“形式”一词原本是亚里士多德和西 方中世纪哲学家使用过的一个哲学概念,专门用来指事物的内在结构规律。培根 后来沿用它并赋予它新的生命,他认为形式是物质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事 物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力量。就普遍意义而言,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形式是传达内容的媒介,是内容的外在显现。形式也是一种美学概念,专门从艺 术本体上研究作品的意义及表现力。形式在造型艺术中常常表现为一定的结构秩序,这种秩序是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提炼与抽象,是对其内在规律性的把握, 它在形式要素的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以及主与次、虚与实、 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美的意韵。事实上,任何一种造型艺术活动,都 是作者通过使用形式语言元素和历史上、现实中存在的视觉资源,不断创造出新 形象、新感觉的活动。 2.3视觉与形态: 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大学校园空间分析

大学校园空间分析 摘要:大学空间小是指个别的研究室、实验室、教学楼或图书馆,也小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木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是容纳人们丰富室外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城市空间校园空间 一、大学校园空间的界定 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研究的场所, 其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共同体。大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 其本质是生产知识或者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 这需要一种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 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 这就是大学的空间。大学空间不是指个别的研究室、实验室、教学楼或图书馆,也不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 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本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 多样的大学空间的形成与变化正是以开放空间作为媒介, 而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及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正是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 二、大学校园空间的分类 大学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里面承载者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空间,但是这些空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所有的空间都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仅以个人感受和分析,我认为校园空间可以按以下的方式分类: 2.1按使用功能分类 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不同,我将其分为教学空间、居住空间、景观空间、交通空间。这四个空间都是校园里不可缺少的空间,也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空间。 2.2按开放性与私密性分类 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开放性和私密性,根据其具有开放性与私密性的不同比例,将其分为开放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空间、私密性空间。 2.3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 根据建筑形成的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这些空间的分类买一个分支都有交叉,比如说景观空间有属于外部空间,外部空间又可划分成开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07T16:07:47.6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作者:吕文毅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经济不断进步,社会生活使得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小到一个茶杯,大到一个城市,无不需要设计。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 528400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经济不断进步,社会生活使得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小到一个茶杯,大到一个城市,无不需要设计。设计师所有的构思都来源于具体的形态,所以,形态是设计者设计思想的彰显,也是设计作品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由于现在很多年轻的室内设计者对形式法则了解甚少,许多人一味强调凭感觉来处理设计中的形式问题,这是非理性的指导。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把各种形态要素运用形式法则的原理积极的构建起来。随着历史进入后工业信息时代,形态设计已从最初的满足使用功能发展成为一种装饰手段,与之相适应的,室内空间形态设计也日渐趋于个性化,再也不能把它容纳到传统简单而统一的空间形态之中,设计者在室内空间中进行形态设计,应致力于达到美的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的统一。室内设计在生活、工作活动空间的创造方面与当代技术进步紧密相连。随着现代新材料的日新月异,不同的材料与形态设计之间互动构成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何种形态能够发挥材料的最优性能或是可能暴露其缺点,都需要精确的把握处理。无论如何,历史景仰创造者,只有新颖的设计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设计者要能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的发展方向,重视独创性、前瞻性。 关键词:室内设计;形态美感;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现代建筑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加上建筑材料的不断变化、设计风格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这都使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理念产生了变化。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发展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形势,这样才能使得建筑能够很好的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当前的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1、当前室内形态设计的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审美要求也在提高。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和人们的起居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做好其相关工作,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相关需求。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审美价值观的变化。然而目前,能够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造成影响的也不完全由设计师来掌握,有很多的相关因素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造成了影响。比如,公司的一些竞标实力都会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设计师对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形势下,创造力对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使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不断的进步发展。 2、室内空间形态的意义 形态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需要把各种形态要素运用形式法则的原理积极的组合起来,应致力于达到丰富的内容和接近完美的形式的统一。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 ? 塞维曾说过:“ 尽管有其他艺术为建筑增色,但只有内部空间,这个围绕和包含我们的空间才是评价建筑的基础;是它决定了建筑物审美价值的肯定和否定。所有其他因素是重要的,或者我们只能说可能是重要的,但对空间概念来说,它们总是处于从属地位。” 所以说,室内空间是建筑物真正主角,对它的研究是建筑最基础、最根本的研究,而其对人类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3、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基本理念 视觉与形态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是通过一定的感官和所创造的形态物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形态,后者达到审美愉悦。空间指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物体存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同时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可以说,空间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形态,是各种事物活动的环境,是物质存在的并序性,空间和时间与物质分不开。 4、形态美的塑造 室内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其功能需求与其精神需求,如果需要用一个方法来表达其意义我认为是形态美感的塑造。如果说艺术的表现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一定有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在设计涉及到结构布局、软装饰、形态塑造时一定是有高低评判标准。如果说要举个现实的案例来说明我这个理论,那么这就好比我给AA方设计了一个案子,审美的水平可以满足给AA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AA方审美水平的提高,我设计作品观念在AA方的观念里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设计师就应反省,到底形态美的塑造是迎合当时的审美趣味需求还是应该追求其艺术品质的追求与塑造让自己的设计变得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更倾向于后者。 4.1形态的色彩语言 如果说色彩有各自的语意的话,那么色彩在形态的塑造上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那么色彩的搭配一定是空间的艺术。在设计不同空间时,设计师必须考虑其形态之中的色彩语言,这就好比设计一所富丽堂皇的酒店设计师大部分会用到黄色,不管材料是否是木材还是石材。这就好比中国古代天子才能使用黄色,平民百姓却并不行,用了便会致其重罪,在人们潜移默化之中,认定黄色便是富贵的象征,其形态表现上的语意便是富贵。其实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于人们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一定是会变化,这关乎到时间,地域,文化,甚至是气候。在此我想表达的便是色彩的表达一定得是对于设计师自身设计的一个表达,色彩的形态语言一定是对设计师理念的阐述而不是为了表达做出一些迎合的行为。我认为,设计师在设计整个空间时就跟谱曲或者绘画一样,色彩关系是有其韵律之美与节奏之美的。 4.2点、线、面、体 点、线、面、体是构成形态美的四个基本要素,所有形态美都是由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是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首先,点是视觉艺术中最简单的形态,给人一种灵活感和弱小感。点具有向心性,这样就使得点可以成为空间造型的中心或者重心。比如,人民大会堂顶端的设计就是由一颗五角星向外散发出无数小点,这样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很好的进行了展现;线在艺术设计中具有细长锐利的表现性,设计师用不同的线条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线条类型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冲击,设计师在进行利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利用;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感,这使得面在形态美中更具有感情韵味,不同规则的面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与本节课的设计是围绕构建生活化的知识结构为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以活动探究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化设计为主,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同时通过较好的情景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内容为湘教版选修Ⅳ第二章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这个概念是在必修Ⅱ中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在介绍完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之后,指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形态(包括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和立体形态两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对平面形态进行主要介绍。先是集中形态,以图2-16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布局的感性认识。通过图2-17、2-18在对简单集中与复杂集中进行直观的展示,以便学生能对两种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教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城市分散形态的概念,分为一城一区形态、分散成组形态、城镇组群形态、串珠状形态四种,并配以图2-19 2-20 2-21 2-22四种形态的布局模式图,同时还设计了四个思考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土温转换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多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城市的景观特色,教材通过对图2-23“欧洲古老城市景观”和图2-24“美国现代城市景观”,从城市建筑、风格、历史以及交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领会城市景观特色的内涵。接着,教材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现代理念高度,进一步指出,城市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基本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在高一必修Ⅰ第四章、必修Ⅱ第二章中对城市形态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隘性,对这类知识的认识比较抽象,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对案例的分析与对问题的解决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含义和类型,学会云哟感省事布局形态图,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高图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2、能够抓住关键要素对比与描述城市的景观特色,透过景观特色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收集到的学生熟悉的有关城市资料和教材提供的“阅读”和“活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https://www.sodocs.net/doc/1513312614.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1513312614.html,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王建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E-mail: wjg-cw@https://www.sodocs.net/doc/1513312614.html, 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 模型 数字技术 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 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摘要:选取湖北民族学院主校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对其进行空间格局的定性分析,并对景观格局中的斑块进行分类,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区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关键词:空间格局指标斑块景观格局指标 大学校园景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人类活动的改造衍生出了独特的景观类型。作为城市景观中一种独特的人工景观,校园景观独有的景观空间格局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人类系统成为景观中最主要的生态组合[1]。本文以恩施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高校的景观结构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其校园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内部及景观类型间的结构特征。 一、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民族学院位于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湖北民族学院的主校区(桂花园),校园占地面积为578028.59平方米,土壤以红壤为主,地貌属于红层丘陵。整个校园内水域面积为6433平方米,绿地面积为1769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6%。 二、校区景观结构分析 景观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斑块、廊道和基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自由组合形成的空间格局即为景观结构。在景观的组合模式中最普遍的为斑块——廊道——基质,因此在校园景观中的模式,也属于这一模式。研究区域的各斑块示意如图1所示。 1、基质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2]。在高校景观中景观基质已经与景观中的斑块和廊道融为一体,没有发生独立作用,所以在本次研究分析中,不对基质再进行考虑和研究。 2、斑块 斑块是指具有不同生态学属性和功能,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空间单元,如绿地、道路、学生公寓等。景观斑块的分类是景观结构分析的基础[3]。根据斑块在高校校园中的功能划分为五大类:a、教学设施斑块(黄色),这一类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机关和相关辅助建筑。b、生活设施斑块(红色),这一类斑块主要包括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以及食堂浴堂和商业用地。c、娱乐设施斑块(紫色),这一类斑块是指提供娱乐健身活动的场所,包括体育场,篮球场等。d、绿地斑块(绿色),主要指具有绿化功能的斑块,包括草地、林地和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 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 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 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

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 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 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 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 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

城市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研究 赵秋璐王立科 摘要:城市滨水核心区是城市滨水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互动最强烈的地带之一,本文选取滨水核心区这一矛盾最集中地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探求其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及相关问题,以期对今后大规模展开的城市滨水核心区城市设计与开发工作有所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首先将滨水核心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分解、归纳出影响其空间形态的六种最主要的因素,逐一分析其影响方式和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又分析了几种最能影响空间形态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原因及效果,试图将复杂的空间形态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并以新加坡Marina bay和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滨水区为例将组成要素进行类比,对比了两种类型的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并剖析了客观因素在滨水区空间形态形成过程中做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空间要素 一.引言 滨水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河区、滨江区、滨湖区和滨海区○1。 城市核心区是指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于城市其它地区,可以代表城市的形象○1。 城市滨水核心区就是以上两种概念的复合体,城市滨水核心区不但包含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且与其他城市核心区不同,为大众提供了行为的释放空间与可选择余地,可缓释形态结构过度复合造成的冲突,并可作为城市特色的一种主题元素,为趋同的城市风貌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 由于滨水核心区的独特性以及近年来人们对滨水区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空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