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

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

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
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影响

摘要

人们通常将希腊与希伯来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在公元3、4世纪,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希腊和希伯来的两种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这个时期,既存在希腊化哲学流派与基督教信徒间的相互驳斥与论争,也有更多的基督教神父选择接受希腊哲学的一定学说作为传教的工具。在后者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奥古斯丁对新柏拉图主义的改造和利用。

普罗提诺创始的新柏拉图主义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路线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伦理学取向”和“宗教取向”的哲学体系,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奥古斯丁敏锐地认识到了普罗提诺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相似性,选择性地将其本体论、灵魂论、善恶论作为阐明基督教教义、驳斥异端的论证工具,进而建立了独特的神学体系。

对于奥古斯丁利用新柏拉图主义来阐释神学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当代哲学家傅伟勋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就奥古斯丁在哲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而言,他在整个中世纪哲学思想之中享有无上的权威,尤其由于奥氏的存在,柏拉图哲学曾在12世纪以前始终一枝独秀。”1

可以说,奥古斯丁不仅对基督教的希腊哲学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神学的发展。那么,奥古斯丁究竟采用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哪些理论,又是如何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二者间的不同之处又有哪些?本文拟根据相应的文本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奥古斯丁普罗提诺三位一体灵魂论

1傅伟勋:《西洋哲学史》第七版,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

目录

前言........................................................................... (1)

一、上帝观与心理三一论 (2)

(一)“太一”与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2)

(二)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 (2)

二、灵魂学说................ ......................... .. (3)

(一)灵魂的起源...................................... .. (3)

(二)灵魂的定义与性质 (4)

(三)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5)

三、神正论与自由意志 (5)

四、结语 (7)

前言

根据《忏悔录》的记载,奥古斯丁在386 年开始在米兰阅读“柏拉图学派的书籍”,他说:“既然你的道化成了血肉,寓于人世,你让一个充满傲气的人把一些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的柏拉图派的著作推荐给我”。1次年,他皈依了基督教,“柏拉图派”对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与学园派、接受基督教教义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这种知识背景使得奥古斯丁日后作为基督教父,阐释教义、驳斥异端时,没有局限于基督教的拉丁传统,而是吸收希腊哲学而构成了其独特的神学体系。

奥古斯丁对“柏拉图学派”的肯定态度体现在其多部著作中,他说:“如果那些被称为哲学家的人,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者,说了什么正确的并与我们的信仰一致的话,我们就不仅不会回避它,还要从那些不合理地拥有它的人那里拿过来为我们所用。”2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奥古斯丁所阅读的“柏拉图学派的书籍”,主要是普罗提诺与波菲利等新柏拉图主义的相关著作,实际上,奥古斯丁对当时正统的柏拉图传人——学园派是持批判态度的。3而在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中,也可以看到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元素。

对于新柏拉图主义在奥古斯丁神学体系中的影响,国内外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下面作一个简要介绍。

西方学者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研究十分丰富,据Drobner在《Studying Augustine》中介绍,至今为止,研究奥古斯丁的书目有五万篇,并以每年300-500篇的速度增长。这些论著除英文外,还有不少是法文、德文等,目前少有译著。限于外文水平,我难以对这些资料作全面的阅读和整理,只能选择几本进行介绍。

彼得·布朗的《希波的奥古斯丁》4是一本传记性质的研究著作,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总结了奥古斯丁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转变与影响原因。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叙述了“柏拉图派”对奥古斯丁转向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沙伦的《奥古斯丁》5通过对奥古斯丁的生平和著作的简要介绍,解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而后对其神学思想进行详细阐述,其中也论述了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是一本了解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此外,在法国学者Pierre Courcelle所著的《圣奥古斯丁<忏悔录>研究》中,对奥古斯丁米兰皈依时所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及其神学思想的阅读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内学者对奥古斯丁神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近年来著作成果颇丰。主要学者有:周伟驰、石敏敏、章雪富、张荣、夏洞奇、汪聂才等。其中,周伟驰的《记忆和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和《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是对奥古斯丁神学体系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著作;石敏敏的《普罗提诺的哲学和古代晚期基督教的人论》,汪聂才的《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等都对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思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此外,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中对这一问题也有较清晰的概述。张映伟的《普罗提诺论恶》一书则结合《九章集》对普罗提诺的善恶论、自由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奥古斯丁:《忏悔录》,许丽华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6页。

2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内附《论基督教教义》),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6页。3汪聂才:《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

4彼得·布朗:《希波的奥古斯丁》,章雪富,钱金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5沙伦:《奥古斯丁》,周伟驰译,中华书局,2014年。

一、上帝观与心理三一论

(一)“太一”与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普罗提诺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两个世界”的基础上,提出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三个首要本体”,其中“太一”是第一本体。首先,太一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因,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最高目的,也是本体的善(不同于“伦理的善”)。其次,太一是不可分割的原初的统一性,是超越限制(属性)的绝对的一,因此它无形无相,不可名状,不可用概念、范畴来认识,只能从负面言说“不是什么”;再次,太一流溢出理智,构成理念世界;理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质料结合构成可感世界,因此太一是超越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万有之本原;最后,太一与理智、灵魂是同一位最高“神”,人的灵魂在经历、享受过可感世界后,将转向自身的内在,通过思辨和观照朝着太一自由折返,最终与太一回归为一体,这就是灵魂的返乡。1

对于灵魂返乡说,普罗提诺在《九章集》中有多处论述。例如,在第一集中,他说:“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从那里来,那里有我们的父。而折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归程呢?人不应当以双脚走完它,因为双脚只能将人从一片土地带往另一片土地。……而要立即闭合双眼,唤醒另一幅面容,每个人都有这幅面容,只是很少有人使用它。2”

在第六集,普罗提诺说:“灵魂很自然地对神有一种爱,以一种处女对她的高贵的父亲的那种爱要求与神结合为一体。可是当她委身于被造物时,她在婚姻中被蒙蔽了,于是她把以前的爱转换成尘世的爱,失去了她的父亲,变得放荡起来。一直要等到她重新开始厌恶尘世的放荡,她才再次纯洁起来,回到她父亲那里,一切才都好起来。”3

普罗提诺的“太一”概念和灵魂返乡说对奥古斯丁的上帝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单一和永恒不变的实体,与普罗提诺的“太一”一样是完满、不受限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并在万物中留下了深刻的“上帝的痕迹”,世界被划分为类似于普罗提诺的流溢说的不同等级,这一切又都包含在上帝的永恒性之中。而在奥古斯丁对“人的灵魂如何理解上帝”问题的论述中,他强调“返回内心”、“返回内心深处”、“唤醒内心深处的回忆”4,这与普罗提诺的灵魂返乡说几乎一脉相承。

(二)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

根据《圣经》的记载,耶和华、耶稣基督以及圣灵都是应受信仰的神,而在《新约》的诸多领洗认信文本中,也有着对上帝的唯一性的明确表述。5公元二世纪,神父德尔图良首次从本体论上阐述了的三位一体论。然而,对于三个位格间是否平等、有什么差别、如何是同一个神等问题,教父们的答案却一直存在着分歧。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的三位一体论,一种是东方教父(阿塔那修等),先强调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不同的位格,再强调三者在行动、存在上有不可分隔的紧密联系。

另一种则是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他以强调上帝的至一性为重点,再述及位格的三重性。在他看来,对上帝最简练、恰当的表述是“Deus autem trinitas”,

1概括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0~113页。

2普罗提诺:《九章集》第一集第六篇第八节,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普罗提诺:《九章集》第六集第九篇第九节,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徐龙飞:《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8页。

5如《玛窦福音》28,19;《格林多前书》13,13等。

三者之间的实质差别并不在于偶性或本质,而在于三者的内在关系。圣父“生”出了圣子,而后圣父和圣子共同“发”出圣灵,他们之间是“生”与“受生”,“发”和“被发”的关系。

对普罗提诺而言,“太一”是“由自身而永恒之存在”,“太一”与理智、灵魂的关系是“永恒的诞生与被诞生”,在这个意义上,关系和存在是全等的。奥古斯丁强调三个位格的不可分离性,将其解释为一种关联性存在,可以说与普罗提诺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十分相近。1

应当明确的是,上述解释仍无法从逻辑上解决三一论中最关键的难题:“三位一体是否三等于一?”奥古斯丁最终给出了信仰的回答:受造的人的理性不足以认识造物主的奥秘,只能凭借信仰接受《圣经》的记载,接受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事实。“父、子、灵的合一与平等由《圣经》得到证明。”然而,为了反驳异端,并给予困惑的信徒以解答,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中还是给出了理性论证式的阐述。下面我将从阐述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论三位一体》中的新柏拉图主义成分。

在阐述方法上,这本书的前四卷是对《圣经》经文中涉及的“三位一体”进行解释,即从救赎史的角度解释三个位格间的关系。在第五到七卷,奥古斯丁试图用关系范畴来言说上帝,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界定“父”、“子”、“灵”的名称。在第八到十五卷,奥古斯丁根据《圣经》所记载的“人是上帝的形象”,认为理解上帝的三一结构的最好途径是从受造物中寻找类似的三一结构,并提出了许多三一类比,特别是通过“内在之人”类比的方式对三个位格的关系进行了解释。2基督教传统的三位一体论证是从救赎史的角度来解释,即在历史蕴含的上帝救赎论中见证上帝的三位一体。而奥古斯丁从第五卷起,就开始运用希腊哲学式的范畴概念进行逻辑论证,这与他所接受的“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而在具体内容方面,奥古斯丁提出的三一类比结构也受到了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显著影响。首先,奥古斯丁所说的“外在之人”是指灵魂最外部、最低级的感觉功能,也包含着三个层次:感知、记忆与欲求,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功能。“内在之人”则是人类灵魂所独有的功能,也就是人的心灵、理性。这样的等级划分显然不是来自《圣经》,而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普罗提诺的希腊哲学式的灵魂划分方法。

其次,在第十一卷,奥古斯丁确认“内在之人”对它自身的记忆、理解和爱是平等的、共存的,称为“知识”,呈现“记忆-理解-爱”的三一结构,这就是上帝的“痕迹”和“形象”。在第十二到十四卷中,奥古斯丁阐述了“内在之人”的另一种更高级的活动:沉思并爱上帝,即“智慧”。人若沉迷于低级的“知识”,就会失去自己的本真形象,真正的三一形象,是心灵对上帝的“记忆-理解-爱”的三一结构。也就是说,奥古斯丁最终还是从灵魂与上帝关系的角度来阐述三位一体。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普罗提诺的灵魂返乡说。

除了《论三位一体》之外,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上帝之城》中对三位一体也有所论述。总之,奥古斯丁的三一论采取了普罗提诺的一些本体论观点作为解释工具,同时又融合了拉丁传统的“persona”概念,使三位一体最终真正成为基督教的核心信条。

1徐龙飞:《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4页。

2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页。

二、灵魂学说

奥古斯丁的所有神学论著中,几乎都包含有对“灵魂”概念的探讨。对奥古斯丁而言,人的灵魂是信仰和理解上帝的钥匙、是(伦理的)善与恶的基础,是救赎的对象,他说:“我渴望认识上帝与灵魂,除此之外,别无他物”。1奥古斯丁的著作中,专门论述灵魂的有:《论灵魂及其起源》、《论灵魂的宏量》、《论灵魂的不朽》。下面我将结合前人的相关成果,从这些经典著作中概括奥古斯丁的灵魂思想,并与普罗提诺的灵魂学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灵魂的起源

在《论灵魂及其起源》一书中,奥古斯丁对灵魂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先指出《圣经》中并无对人类灵魂起源的记载,因此无法知晓灵魂究竟是如何被上帝所创造的。但在对一位信徒维克多的灵魂观的批判中,奥古斯丁提出灵魂并不是上帝从自身当中生成的,而是上帝从绝对的虚无中创造后,经过父母的繁殖存在下去的,并最终得出了灵魂是无广延、无形体的精神实体的结论。

通过该书,不难发现发现奥古斯丁区分了普罗提诺的本体论中的两个方面,在说明上帝的三位一体时,他同意普罗提诺“神在永恒中自我生育(流溢)的理论”,但在灵魂的起源问题上,奥古斯丁则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认为灵魂是受造物,是有限的、变化的存在,不可能是从上帝自身中流溢而成的,只能是上帝从外在虚无中创造出的。实际上,在这一问题上,奥古斯丁所批判维克多的灵魂观更接近于普罗提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神学产生的广泛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奥古斯丁的这种灵魂起源观对如何处理灵魂的罪恶来源与被救赎问题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点我在后文会进行具体的介绍。(二)灵魂的定义与性质

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试着给灵魂下了一个定义,尽管他强调以人的理性并不能完全认识灵魂的本质。他说:“如果你想要给灵魂下定义,并因此询问——灵魂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在我看来,它是赋有理性的特殊实体,以适应对身体的支配。”2

这一灵魂定义呈现出浓厚的新柏拉图主义色彩。普罗提诺在《九章集》中提出,“灵魂并不是通过成为某物的形式而存在,它是一种实体,它的存在不是来源于躯体,而是在它进入这个特定躯体之前就已经存在。”3

如果说上一定义是从实体角度作出的,那么在《论灵魂及其起源》当中,奥古斯丁则从灵魂的能力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和区分。“外在之人”,或者说是广义的灵魂,是指人类和动物都具有的感觉能力;而“内在之人”,即狭义的灵魂即指人独有的理性认识能力。狭义的灵魂以“智慧”,即对上帝的信仰与理解为最终目的。

而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将灵魂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植物生命,是人与动物、植物所共有的生长的力量;第二等级是感性生命,只有人和动物共有,包括感性知觉、运动、专注、意识等等;第三等级是人独有的理性,奥古斯丁将其分成五个等级。一是各种各样的技艺,包括各种科学和艺术上的记忆与技能、语言、推测等等。二是美德和公正,它使灵魂能够通过自我净化而向天主提升,但同时也有害怕死亡和容易再度堕落的缺陷。三是净化之后的灵魂,

1奥古斯丁:《忏悔录》,许丽华译,2012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第240页。

2奥古斯丁:《论灵魂的宏量》,Joseph M.Colleran译,Reilly,1933年。

3普罗提诺:《九章集》,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16 页。

拥有绝对的喜悦,不再有害怕和担忧。四是对真理和完善的渴望和沉思。最后,灵魂在对真理的沉思中达到与天主的结合,这是灵魂最高的等级也是它真正的住所。1

奥古斯丁这种灵魂定义与分级的来自瓦罗 ( Varro)对普罗提诺的灵魂学说的转述:普罗提诺同样把灵魂分为植物、动物、人三个等级;人和动物的灵魂都具有生长和感知的能力,此外还有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能力:理智能力。人的灵魂能够通过理智能力支配身体,超越有形宇宙,指向神圣的上层世界,最终认识并达到太一。

从上述灵魂的定义中,奥古斯丁进而引申出灵魂的性质:理智性(或精神性)与无形体性(非物质性),以及永恒性(灵魂不朽),并在多部著作中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指出,只有身体是物质性的四大元素所构成,而灵魂则是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创造出来赋予人类的,因而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在《论三位一体》第八卷,奥古斯丁采用普罗提诺的论证,分析了理智性的灵魂所蕴含的三一结构。在《忏悔录》和《论灵魂的不朽》中,奥古斯丁论证了灵魂的不朽。在《论灵魂的不朽》开篇,奥古斯丁就说:“由于灵魂内拥有永存的原理,因而灵魂也是永存的。”2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对灵魂不朽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论证:他根据错误的存在,推理出感觉一直存在,而没有灵魂就没有感觉,从而得出灵魂永远活着并且永远存在。这就是著名的“我错故我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奥古斯丁赞同普罗提诺的观点,强调灵魂的精神性与不朽,但二人对灵魂性质的认识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普罗提诺认为“神圣的灵魂”永恒不变,是无罪的,灵魂赋予世界以生命。而奥古斯丁认为灵魂作为受造物,虽然不朽,却是变化的;虽然具有超越其他受造物的优越性,但也具有易犯罪的本性。普罗提诺继承了希腊哲学传统,以精神和物质之别来看待灵魂与物质世界的不同;而奥古斯丁则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以造物主和被造物之别来看待灵魂与上帝、灵魂与世界的关系。

(三)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前面已经说到,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宏量》中论述了灵魂与身体在构成和性质上的差别。而在二者的关系方面,奥古斯丁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两个实体,它们通过不相混合的联合结合为人,灵魂赋予肉体以生命,因此在形式上灵魂高于肉体。这显然是对普罗提诺等柏拉图主义的身心关系论的继承。3

因此,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奥古斯丁在基督教框架的基础上,对普罗提诺的灵魂学说进行了选择性的继承和重新解释,并构成了自己的神学灵魂论。

三、神正论与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讨论灵魂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救赎中的人的位置,在上述灵魂学说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采用普罗提诺的相关论证,提出了一种基督教的神正论与自由意志论。

首先,普罗提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灵魂自由选择与善恶论。在前面所述本体1汪聂才:《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

2转引自汪聂才:《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

3郑胜男:《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研究》,硕士论文,黑龙江大学,2014年。

论和灵魂论的基础上,他认为本体上的最高的善是太一,太一不是伦理上的善,而是指完善、自足的完美状态。对于灵魂而言,善就是朝向太一,回归太一。而对于恶,普罗提诺说道:“想要认识恶的人,必须先洞察善,因为善者先于恶者,善者是形式,恶者不是形式,而是形式的缺乏。”1

形式的缺乏就是质料,但并非实体,而是彻底的缺失。因此,恶不是实体,只是对善的缺乏,人的灵魂中也不存在恶的本质。那么,伦理的恶是从何而来的呢?在普罗提诺看来,世界处于“可感世界-灵魂-理念世界-太一”的从低至高的等级秩序中,而人的灵魂居于中间位置,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既可以通过思辨和观照,选择摆脱肉体,离开低级的可感世界,朝向太一(神)的上升之路,也可以沉迷肉欲,追求世俗欲望,陷入低级的身体中不可自拔。这两种选择即是伦理上的善与恶。

灵魂对善的选择,就是灵魂的净化和上升,在太一的光照下,灵魂通过德行的修养与对神的沉思,净化后的灵魂最终可以达到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这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神人合一”境界。

而在奥古斯丁的神正论与自由意志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上述普罗提诺的吸收利用。奥古斯丁最初认为基督教无法解决恶的起源和性质问题:“罪”与“恶”的存在看似与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他采信了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解释。在皈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遵循基督教教义,对恶的起源和性质进行了普罗提诺式的解释:上帝是最高的、完满的至善,而受造的万物只拥有不同程度的善,也就是不完满的善,是善的缺乏或减少,这就是恶的来源。伦理上的恶是由于人的自由意志所包含的缺陷所引起的错误选择,是灵魂背离上帝,趋向低级的物质欲望。2

在《论摩尼教之路》中,奥古斯丁给恶下了一个定义:“恶是事物背离本性,趋向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在世界这一存在的等级系统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于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存在根据。低一级事物诱惑高一级事物,高一级事物趋向低一级事物。他说:“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本体,即是叛离了你天主,而自趋于下流。”3上帝所创造的事物本身都是“善”的,恶是关系的逆转,不是实体。

在晚年所写的《教义手册》中,奥古斯丁把恶分为三类,即“物理的恶”、“认识的恶”和“伦理的恶”。“物理的恶”是事物的自然属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如病痛、自然灾害,这类恶的来源是自然事物相对于上帝的不完善性即“缺乏”所导致的,是上帝施予作恶者的一种公正惩罚;“认识的恶”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谬误和不确定性,这一种恶同样是由于人类理智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可以说,这二者都只是必然性的缺乏,而“伦理的恶”则是真正的罪恶,即“某人作恶”。奥古斯丁说,罪恶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无视责任,沉湎于有害的东西。”4这种恶的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意志的缺陷,“当意志背离了不变的共同的善,追求个人的好处,即外在于自身、低于自身的好处,它就是在犯罪。”5

那么,上帝为何要赋予人包含着缺陷的自由意志呢?奥古斯丁认为只会行善,不能作恶的意志不是自由意志,人们只有对自己自由选择的事情才承担责任,

1普罗提诺:《九章集》第一章第八篇,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石敏敏:《普罗提诺的哲学和古代晚期基督教的人论》,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3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成官泯译,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6页。

4汤清、杨懋春、汤毅仁编译:《奥古斯丁选集》(内附《教义手册》),宗教文化出版社,第97页。

5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成官泯译,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8页。

才应该接受惩罚或奖赏。他进而把《圣经》中的“罪”发展为原罪说:亚当夏娃受到诱惑所犯的罪,通过血缘遗传给了全部人类,使人的自由意志被罪恶所污染,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人的意志才能获得救赎。

原罪说是奥古斯丁与普罗提诺善恶思想中的最大不同之处,奥古斯丁以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舍弃了普罗提诺灵魂自身无罪,依靠自身就能回归太一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古斯丁只是利用普罗提诺的观点作为解释基督教教义、反驳异端的工具,对于普罗提诺思想中不符合基督教根本教义的部分,奥古斯丁则进行了舍弃和批驳。

四、结语

奥古斯丁在解释三位一体、原罪理论、灵魂的堕落与救赎等思想时,基本上吸收融合了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希腊哲学色彩。可以说,以普罗提诺为主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对基督教正统神学,尤其是教父时期的正统神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理论作用。无论是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东方教父,还是奥利金、等西方教父,很大程度上都以某种形式汲取了普罗提诺的哲学理论为其神学信仰服务。正如一些当代学者所言,普罗提诺不仅是奥古斯丁从摩尼教过渡到基督教的桥梁,也是古希腊神秘主义向基督教神秘主义过渡的桥梁。

从内容上看,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都承认最高的神-至善的存在,提倡灵魂净化的救赎论,从方法上看,许多基督教教父都认可理性,也就是哲学思辨为一种解释信仰,理解上帝的手段,而新柏拉图主义者也将具有宗教性质的神秘主义的观照作为理解并达到神的最终途径。正是这种共性使新柏拉图主义得以在基督教会中被改造和传播,并对整个中世纪乃至今天的基督教神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审表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文摘要: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切公有,物欲节制;它有着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法律体系,有着自己固有的“理想模式”,有其突破,有其建树,也有其局限,有其不足。不论是哲学王的统治,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还是它的类似斯巴达的“全城戒备”状态,以及正义之国与正义之人的讨论,总是让人一方面看到理想状态下的井然有序的国家秩序,一方面又不得不怀疑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然而,就连柏拉图本人也不敢保证理想国的永恒维持,相信它一样会退化腐朽以致败落。 关键词:哲学王哲学平民机械理性主义战时理想国 English abstract:The “Republic” of Plato, with its strict hierarchy, with its all public and material desires control, has a sound education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has its own inherent "ideal model", has its breakthrough, and its achievements, also has its limitations, and its shortcomings. The rule of philosopher king, the discordance between material basis and spiritual pursuit, it's similar to the Spartan's "City of alert" statu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ountry of justice and the people of justice, always make people see on the one hand the idealized organized national order,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to doubt that if it's feasible in real life. However, even Plato himself can not swear that the Republic will maintain eternal, and he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 degraded as a result of decadent decline. Key words: philosopher king civilians of Philosophy Mechanical rationalism Republic in war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综合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辩证法、理念论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政治哲学经典,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以正义理念为基础,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其建树,又有其局限,本文就理想国的主旨问题,局限及意义等方面的问题,综合个别专家以及自己的意见,发表了对理想国的见解。 一理想国,还是理想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尽管新自由主义分为很多学派,但是他们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强调生产自行决定需求,因此他们的理论表现出很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市场有效论,极力鼓吹市场调节作用的万能性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美的,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不仅可以把消费者的信息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并且生产者之间通过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应当让市场机制主宰人类的经济活动甚至是政治经济活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也许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唯一可行的制度,是人类目前最好的制度(自由并且有效率的)。因此,新自由主义坚持放任自由的政策,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达到经济的协调发展。 2.强烈反对政府干预 新自由主义学者都是反凯恩斯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市场主体之间就不能正确地传达信息,必然会导致市场信息的失灵。另外,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更是破坏了社会成员的民主,还侵犯了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但是他们也不是完全拒绝政府的干预,只是主张政府能够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和预算规模,减少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取消或放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把企业从政府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成为自由的经济主体。 3.大力推行私有化 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内在前提,因为只有私有制才能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因此私有经济才是内在稳定的经济。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私有产权制度最适合人的自利本性,/每个人都是自己财产的最好监护人0,私有产权是最明晰的产权,因而是最有效的产权制度。因此他们主张把国有企业出卖给私有投资者,把资源尽可能地从公用部门转移到私有部门,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应用解析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幻影, 我们还要去发现真实。 威尼斯商人瓷砖特约艺术家——曹 志雄先生,他专门为VEVI哲学故 事酒馆设计制作的《影子的舞蹈》, 这幅作品是他根据柏拉图的洞穴比 喻创作的一幅具有哲学意义的瓷砖 壁画。此次,这一次“泥邦讲坛”曾 循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讲解的哲 学故事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作品解读:影子的舞蹈 我们可以仔细看这幅陶瓷壁画,设计师充分利用了逆光的楼梯门洞,将整个楼 梯间室内作了洞穴处理,两侧的墙壁象征着洞壁,手绘的瓷砖人形图案为纹身 的洞穴囚徒,可以看他腰部的树叶裙,颈上的狼牙吊坠,而蓝紫色的瓷砖,为 囚徒的影子,整个画面就呈现出了一幅柏拉图的洞穴场景。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来自于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讲的是:有一群囚犯,被 关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 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 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 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 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 真实的事物。于是他返回洞穴, 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 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 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 被捆绑的囚犯来说,认为那个人 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 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洞穴启示: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纯洁的理念无论 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所以我们 不可能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要想认识本 质,必须灵魂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 现象只是知觉,理念则是知识,而知识 应该要绝对正确。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 说他们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 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 蒙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 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 洞穴之喻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教育理论影 响甚巨。 很明显,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他从失败汲取教训,总结了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按照他的想法,哲学家的兴趣和利益在可知 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 参与政治的兴趣。 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 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 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 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 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 公民义务。 柏拉图还说,他犹豫再三才 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很难找 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 合个人幸福的道路。看来, 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 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析评

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析评 【标题注释】【作者】李立锋/金太军/高成富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江苏省行政学院等 【译者】【分类号】D0 【分类名】政治学 【原文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呼和浩特 【原刊期号】199806 【原刊页号】14~19 【复印期号】199902 【关键词】【内容提要】【英文标题】【英文关键】【英文摘要】【摘要题】【编者按】【正文】发韧于17世纪的英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注: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 思想家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在《政府论》(下篇)和《论宗教宽容》这两部著作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1.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2.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的有限政府论;3.推行代议制民主,实行分权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成 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体系和正统价值准则。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资本的垄断趋 势加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冲突日趋激化,以维护和发展个人自由,限制政府干预权力为理论核心的古典自由主义,已难以适应垄断时期的西方社会的需要。必须有一种既能承袭以往政治传统,又能适应新的社会政治要求的新思想,来挽救西方社会的危机。于是以倡导国家积极干预、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便应运而生,并在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付诸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扩大了新自由主义在欧美的影响,使之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潮中独领风骚达半个世纪之久。 一、积极的自由观 积极的自由观是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 文艺复兴以来,古典自由主义一直以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眼光看待人类,断定个人具有充分的理智和自治能力,只要在多样化的现实世界里得到选择的自由,他就能随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古典自由主义要求给予个人自行其是的权利,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不管来自国家、教会还是社会习惯势力。 新自由主义也认为,自由为人类本性上的要求,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但它摒弃了传统自由主义的“绝对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倾向,赋于自由以新的内涵。 首先,自由应符合道德准则。不管出自个人还是集体,自由的行为都于他人有益,自由的人有协调的个性,其激情和冲动与良知和道义感不相冲突,所有社会成员应平等地分享自由,否则就不是自由而是特权了。 其次,自由必然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约束或强制。古典自由主义是在“任其自然”的意义上理解自由,把自由理解为约束的解除。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自由并不必然与约束相对立,相反,没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自由。英国新自由主义先驱托马斯·希尔·格林说:“自由不是仅仅摆脱了限制或强制的自由,不是恣意妄为而不顾后果的自由,也不是为某一个人或集团所独享而剥夺别人的同等权利的自由”。(注:格林:《论开明立法与 契约自由》,转引自《格林文集》伦敦朗曼公司1941年版,第199页。)格林的学生伦纳德

太一与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与新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中心,渐渐从百花齐放的希腊迁移到了当时国力强盛的罗马帝国。由于罗马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这段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希腊化」哲学时代,而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也随之诞生——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作为罗马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最重要的人物当属普罗提诺。 『太一』 普罗提诺(Plotinus)生于埃及,其后到亚历山大求学,后迁居罗马,并在当地讲学,而「太一」(the one)则是普罗提诺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哲学史上「太一」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思想的理型(idea),而太一的基本特质是纯粹的一,是神圣的、至善的、完满的和绝对的;万物都生于太一。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对它作任何描述。人们不能对太一有所言说,这是因为对太一有所言说,就会把本来不属于太一的规定归于太一,这是曲解了太一的原义。 既然不能从肯定的角度言说太一,人们便只能从否定的角度言说太一。这即是说人们只能说太一不是甚么,只能说太一不是心灵、不是物质、不是运动、不是静止等等,太一甚至不是东西、不是物、不是性质。(这个逻辑简直不能赞更多)所以太一不是感官和理智所能认识,太一只能够作为人们静思的对象。『流溢与回归』 既然太一是万物的源头,那么太一又如何产生万物呢﹖普罗提诺认为太一是完满的,像一个水杯一样,自身充溢。如果水杯所盛载的水过多,水必定会溢出。太一因为自身就是完满,而其完满程度一旦超过其限度,必定会流出产生万物。而被产生出来的东西在完满程度方面必定会低于产生者。在人世来说,太一最先创造了心智,心智随后又创造出灵魂;如此一来,世界便成为一个最高的太一到最低的万物的井然有序的等级系列。普罗提诺以这番流溢说解释了柏拉图的理念如何产生万物,万物如何分有了理念而存在的问题。 由最高的太一到最低的万物构成了一个有等级的,秩序井然的世界层级,而较低级的必然会较不完满。由此,万物都在追求更完满的层级。柏拉图认为人们应该要追求理念,努力超越自己,摆脱与世界和内心的关连,向上追求更完满的状态。普罗提诺继承柏拉图的思想,认为人们不应该关注身外之物、名利、地位和财富等等。因为人生的目的即是灵魂从肉体和世界万物中解脱出来,慢慢脱离世界和自我,向上飘升,最后回归原初的太一那里,达到与太一的合一,获得心灵的宁静。但这不表示太一需要人类,因为太一本来就是完满自足的。恰恰相反,是人类要为了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彻底解脱,而要努力向上攀越,追求与太一合二为一。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物理1402 赵旭强 41461047 柏拉图(Πλ?των,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对话录形式纪录,并创办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史称“西方三圣贤”或“希腊三哲”。 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家世显赫。柏拉图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尼学习巴门尼德哲学。据说曾想写戏剧,给苏格拉底看,被否定。后来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受审被处死,柏拉图因病不在。苏格拉底弟子包括他纷纷离开,随后柏拉图就开始一段求学的经历。 柏拉图的家庭背景 柏拉图的父亲是苏丹(Sultan)、母亲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第四。他的家庭据传是古雅典国王的后裔,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依据后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柏拉图的求学经历和思想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柏拉图的理想世界论指出了我们所感觉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反射出了更高层次的世界的阴影。柏拉图主张在这个更高层次的世界里存在着最理想的理,这种形式实现了真正的光明而不仅是阴影。我们所品尝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过是“甜美”的理所反射的阴影,而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也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形式反射的残影。 “理”应该被视为一种永恒的东西,亦即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而且静态的。由于它们是完美的模型,它们并没有理由被改变或进化。依据这种逻辑,以及柏拉图所提出的理论,一个人可以想象宇宙中存在一个更高的至善状态,这种至善状态下任何形式都是最终极的、或最完美的。所有形式都分配到了一部分的至善状态,而所有形式都在现实世界反映出了一部分的真理。 “形而上学” 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实在论”。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象力。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和感觉。另外琐罗亚斯德想象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

简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世界影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18 简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世界影响 杨荣国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新自由主义逐步转变成一种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服务的右翼意识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也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和“意识形态渗透”三个表现形式出发,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做一剖析,以期对新自由主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关键字: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影响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18-2 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阶段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出现的一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资本主义经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为适应这种需要,新自由主义开始由经济学术理论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并积极为实现国际垄断资本统治的全球一体化服务。1989年“华盛顿共识”的达成,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得以付诸实践,拉美、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地区自此成为新自由主义进行对外扩张、输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试验场”,同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来自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一、“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实践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指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提出的以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经济改革方案和对策,是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理论……简单地说,保持贸易自由化、保障市场定价,消除通货膨胀,维护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1](P26) 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经济出现衰退、萎缩,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迅速在作为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传播和扩散。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拉美国家经济出现复苏,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国家甚至跃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这极大地刺激了整个拉美国家加快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再加之美国政府及其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组织不断对拉美国家施加的影响,使得“华盛顿共识”迅速在拉美得到了推广和实施。 90年代初,拉美各国纷纷采用新自由主义的处方来发展经济,开始了由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国企私有化、政治分权化、发展外向化五大内核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由于各国改革进展参差不齐,许多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完成,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低级层面,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并且十分脆弱,外部世界一有风吹草动,拉美就可能患上“感冒”。90年代短短十年,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相继发生金融危机。1994年底至1995年初,墨西哥突然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1996年,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与199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和2.5%;1997年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拉美地区,巴西货币雷亚尔汇率受到投机者攻击,1998和1999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2.1%和0.4%;从2001年3月开始,由于长期经济衰退,阿根廷开始出现无法按期偿还外债的趋势,其货币面临强调贬值压力,最终引发了新一轮金融危机。 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大多数拉美国家沦为新自由主义危害的重灾区。实践证明,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为少数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发展中国家不可盲目地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牺牲品。 二、“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国家转型的痛阵 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Keynesian)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经济思潮,而时值“苏联东欧的改革家们普遍地失望于在社会主义体制框架下各国改革进程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论成为前苏联学界一时之圭臬”。[2](P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制度巨变,各国陆续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苏联东欧巨变后,这一地区立即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俄罗斯东欧各国为了彻底摧毁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改革的“不可逆转”性、迅速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开始强制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式经济转轨方案。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通过这“三化”完成对经济制度的改造。 第一、实行市场和贸易迅速自由化。各国政府首先通 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缩减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第二、主张国有企业全盘私有化。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各

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影响

摘要 人们通常将希腊与希伯来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在公元3、4世纪,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希腊和希伯来的两种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这个时期,既存在希腊化哲学流派与基督教信徒间的相互驳斥与论争,也有更多的基督教神父选择接受希腊哲学的一定学说作为传教的工具。在后者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奥古斯丁对新柏拉图主义的改造和利用。 普罗提诺创始的新柏拉图主义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路线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伦理学取向”和“宗教取向”的哲学体系,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奥古斯丁敏锐地认识到了普罗提诺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相似性,选择性地将其本体论、灵魂论、善恶论作为阐明基督教教义、驳斥异端的论证工具,进而建立了独特的神学体系。 对于奥古斯丁利用新柏拉图主义来阐释神学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当代哲学家傅伟勋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就奥古斯丁在哲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而言,他在整个中世纪哲学思想之中享有无上的权威,尤其由于奥氏的存在,柏拉图哲学曾在12世纪以前始终一枝独秀。”1 可以说,奥古斯丁不仅对基督教的希腊哲学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神学的发展。那么,奥古斯丁究竟采用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哪些理论,又是如何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二者间的不同之处又有哪些?本文拟根据相应的文本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奥古斯丁普罗提诺三位一体灵魂论 1傅伟勋:《西洋哲学史》第七版,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

目录 前言........................................................................... (1) 一、上帝观与心理三一论 (2) (一)“太一”与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2) (二)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 (2) 二、灵魂学说................ ......................... .. (3) (一)灵魂的起源...................................... .. (3) (二)灵魂的定义与性质 (4) (三)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5) 三、神正论与自由意志 (5) 四、结语 (7)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管理系王鑫 2010118006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

品管七大手法之4——柏拉图(排列图)

第4章柏拉图 77 第4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排列图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 不良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 占最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 累积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 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 图。(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 小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 项重要项目的控制)。 1 / 20

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班级:财管11-3 姓名:孙吉蕾 学号:201108051082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等。 柏拉图对平民政体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在这种政体下,平等自由发展到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都不放在心上。柏拉图激烈批评了僭主政体,认为平民政体中极端的平等会带来极端的奴役,从而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利,凭借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把政体分为六种。即王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和平民制。 二、社会分工理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他说,最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有了农民、牧人及各类工匠的分工。后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又出现了商人。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者阶级,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再后来,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欲望和需求有时是互相冲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柏拉图把这个集团称之为“护国者”阶级。他们的职责就是

关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评述.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科论文 课程: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题目:关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述评 学院: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2004011008 姓名:方金宪 关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评述 姓名:方金宪,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摘要: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其基本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的首要性,并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作为政府基本的甚至唯一的目的,把宪政与法治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它倡导的一系列原则,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面貌。“自生自发秩序”这一概念是由冯·哈耶克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归纳论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在哲学、法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层面宏观的理论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洞见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从中辨析自由建构逻辑,内容取向。关键词: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 纵观哈耶克整个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哈耶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学上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他也在政治学理论、法学和哲学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下面我们就结合哈耶克的经济和政治理论,对他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理解和把握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就必须将其放在整个的思想体系中加以考察,那么

哈耶克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实质是什么,有否合理性,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就整个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复兴的背景作简单的介绍,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哈耶克及其思想。 一新自由主义发展历程 新自由主义是和古典自由主义相对照而言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和凯恩斯主义不断的斗争中产生、发展并壮大起来的。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创立到70年代的勃兴,大约经历了50多年。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应该说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尤其是和凯恩斯主义的斗争失败后,新自由主义一度处于一种边缘学科的地位中,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证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并步能完全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在这样情况下,新自由主义趁机抬头并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具体来说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创立、冷落、兴起以及全球蔓延时期,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界20︿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古典自由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挑战,新自由主义便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又一次出现了高失业、低增长、高通货膨胀的新一轮“滞胀”时,新自由主义才找到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并逐渐兴起。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新一轮“滞胀”主要是由1974年的“石油危机”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的。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如果过度干预,就必然引起行政支出的增加,而行政支出主要是由税收来承担的,自然也就必然会引起税收的加重,税收加重又反过来进一步促使“滞胀”的恶化。凯恩斯理论面对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虽然新自由主义同样也无法迅速的解决经济滞胀问题,但是国家干预也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这样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就为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提供了一种实践上的口实。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滞胀和新自由主义的双面夹击下逐渐丧失掉了自己主流地位,而新自由

Qc七大手法之柏拉图

第六章柏拉图77 第六章柏拉图(Pareto Diagram) 一、前言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的数据,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广泛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表为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由来 意大利经济学家V.Pareto(1848-1923)在1897年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时,赫然发现国民所得的大部份均集中于少数人身上,于是将所得的大小与拥有所得的关系加以整理。发现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以表示,称为[柏拉图法则]。 1907年美国经济学者M.O.Lorenz使用累积分配曲线来描绘[柏拉图法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劳伦兹(Lorenz)曲线。 美国品管专家J.M.Juran(朱兰博士)将劳伦兹曲线应用于品管上,同时创出[Vital Few, Trivial Many] (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见解,并借用Pareto的名字,将此现象定为[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方法,由品管圈(QCC)的创始人日本石川馨博士介绍到品管圈活动中使用,而成为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三、柏拉图的定义 1.根据所搜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 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从中寻求占最 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 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那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 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为ABC图。 (所谓ABC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对于一切事务,依其价值的大 小而付出不同的努力,以获至效果;亦即柏拉图分析前面2-3 项重要项目的控制)。 78 品管七大手法 3.又因图的排列系按大小顺序排列,故又可称为排列图。 四、柏拉图的制作步骤

浅谈新自由主义思潮

浅谈新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自由”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liber。蒂托·李维在他的巨著《罗马史》里描述了罗马共和国平民阶级向贵族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行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最早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于国教权威的对抗。但"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名词起源比较晚,直到19世纪后期,“自由主义”才被应用。所以现在通行的看法是,"自由主义"称号是在十九世纪才第一次被用来称呼一种政治运动。 新自由主义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自由主义,它是政治和经济的一种哲学,最早的根源可以溯及古希腊,在16世纪初启蒙时代由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学派提出早期的论述。第二阶段是保守主义,实际上指的是那些坚持坚守19世纪自由主义传统的思想流派,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保守的自由主义。第三阶段是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新自由主义真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然,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还是它迎合了国际垄断集团抢占国际市场、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需要。 新自由主义大力宣扬“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战略和策略上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虽然没有像拉美、前苏联等国家受到新自由主义的严重影响,但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新自由主义倡导的经济自由论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影响最为深刻。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关于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主张减少政府干预提高政府效率以及尊重人权和人的自由发展等观点或主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理论思潮,是发达国家推行国家霸权主义的战略手段。对待新自由主义我们更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不是盲目跟风,完全吸收新自由主义思潮。 班级:13统计学 学号:1306070540006 姓名:郭小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