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解决问题》教学课件-PDF

《解决问题》教学课件-PDF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8 —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解决列方程求“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学好本节内容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5、6、7题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 3、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准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形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具准备:课件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课件 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参加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出示例题图。 设计意图:运动会是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活动,这样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归纳,掌握方法。 1、指导观察,明确题意,列式解答。 ⑴出示奥运会跳高领奖的课件 师:看画面中你获得那些信息?从“小刚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 米”中你知道其中含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小组交流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生答师板书) ①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②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 ③小刚的成绩+ 0.06米=小军的成绩 师评价: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等量关系式,都符合题意,真了不起! ⑵引导学生分析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①列方程。 师问:运用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在小军的成绩上打“?”,并在“小军的成绩”下写X o然后板书: 解:设小军跳高成绩是X米。 X - 1.39 = 0.06 X = 1.39 + 0.06 X = 1.45 学生独立解完后,师指出在“解:设…”时,已经设了“ X米”,因此,求出的X值不写出单位名称。 ⑶检验。 师:你是怎样检验的?引导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①代入方程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 ②代入题中,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⑷交流寻求不同的算法。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等量关系? (小组交流)得出方程:②X - 0.06 = 1.39 :③1.39 + 0.06 = X。并板书

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平利县城关二小石云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 说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例6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逆向思考,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容易出错,列方程解决更符合顺向思维。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比较,归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解法的多样性,并能优化解题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关系设未知数。 说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与“等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比较,发现、总结、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使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对如何确定 单位“1”进行复习,为新知识的构建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⑴“阅读与理解”环节要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未知信息和已 知信息,当学生发现有两个未知量时,会产生探究欲望。 ⑵“分析与解答”环节要求学生透彻分析等量关系,充分利 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未知量之间和的关系,至于设 哪个量为未知数,用什么代数式表示另一个量。根据那个数量 关系列方程,探究列方程方法的多样化。 ⑶通过比较小结出探究出所学例题的特点和解法的特点。例 题的特点: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解法特点是:用方程来解比较简便,设未知数时 要同时设出两个量。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

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说课稿完整版

解决问题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钟山区大河镇大地学校檀慧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数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6页例9,用分段计算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 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第二个课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经验。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乘坐出租车为例来引出学习内容,生活色彩浓郁。利用情境中给出的信息,由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学会分析题目从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息。 三、说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引出出租车分段计费问题后,由学生小组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得出分段计算的解决方法。学生独立算出出租车价格表,感受分段计算的解题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

解决问题论文

让思维的火花在问题中绽放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富县高迪希望小学鲁东香 内容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表达解题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反思意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只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且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名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要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才是“问题解决”的教学关键部分所在。提出问题的能

力实际上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提出的新问题,往往是能够在新的领域得出结果的,是创造性活动的新起点。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确,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数学技能的掌握。学生发现问题的源头在于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各项与创造力有关的活动的开展。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提高,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还能注重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它们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1.创设适当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教材P63页例7 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百以内的加减法,1~6的乘法口诀,这些都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采用对比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会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能表征问题的结构。这部分的学习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总结,并为以后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选用正确方法解题。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对比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会算,我会画。 意图: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的含义,了解学生对运算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激活认知经验,为后面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教学例7 A、明确条件和问题,初步感知两道题的问题。 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关注题目中的数量,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为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B、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明确运算意义。 意图:利用画图、语言表征等方式,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明了选择不同运算的道理。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可以叫我梁老师,大家知道我是教什么的吗(数学)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我们拿的是数学书)你真会观察生活,在数学的学习中也需要会观察的眼光。 2.学了三年的数学认为数学有什么用处(可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我这里就有一个数学问题,第一组有几名同学请思考你是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怎样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有2人,一组有6行,用乘法2×6=12人解决问题)【板书:发现信息:每行2人,一组6行,算式2×6=12(人)】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步乘法计算能解决的问题,大家掌握得不错。你能解决一、二、三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板书:3个组】【引导学生说2×6是先求第一组有几多少人然后再求3个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2×3=36就可以知道一、二、三组一共有36人了。】(你会思考,表达清楚,老师很欣赏你) 4.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步(两步)第一步是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谁能结合以前学的知识,把这分步乘法计算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2×6是先求什么再×3就求出了(你很会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学习数学就是要有这样的能力,你真棒)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先找有用的数学信息,然后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综合算式再答)用这个方法,你能不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白露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开场是广播操表演,同学们很整齐的排列成了3个方阵。这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呢试着用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填一填这张答题卡,解决这个问题。 2.填完的举手,谁能把你的作品给大家欣赏欣赏。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有3个方阵)你先求(我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算式:10×8=80(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算式80×3=240(人)综合算式:10×8×3=80×3=240(人))(你学习能力很强,能够举一反三,同学们请把掌声送给他)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老师给你们2分钟时间,4人小组交流想法,看谁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4.老师也解决了这个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这是老师列的综合算式(3×10×8),你知道老师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列再求一共有多少人行吗(行) 5.同一个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想用那个方法都可以。 三、课堂练习 1.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卖鸡蛋的阿姨就想请我们帮她解决一个问题,打开书99页,请你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吧。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说,我发现一行有5个鸡蛋,每盒有6行,有8盒。我先求每盒有几个鸡蛋再求8盒共有几个鸡蛋再

宁夏贺兰四中初中教师教学论文 倡导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文件摘要: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帮助学习者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应该如何重新组织大量知识,才能使之吸引学习者,帮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学习?一个关键的设计策略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变问题为任务,驱动学习者而不是教给他们课本中现有的“专家”答案。如果不让学习者提出并探究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那么他们只能接触一些相互脱节的活动,导致对重要概念肤浅认识。如果我们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只是一味向学习者传授所谓“固定”的死知识,那么教学活动便成为表面的、盲目的行为。 著名哲学家分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者们得到的正是这些“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由于学习者缺少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而事实性知识又不能为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因此,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习者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 问题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我们必须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主动承担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发展自身的任务。 鉴于此,提倡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天赋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问题解决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天赋和能力!、开放的、激励、创新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和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的。鉴于此,提倡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天赋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 “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具有四个环节: 一、教师创设多种情况,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从而,学生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创设的情景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如一位美国小学教师在自然课上,向学生展示许多晶莹、透明的玻璃珠照片。照片吸引了每个孩子的目光。这时她问:“谁知道这些美丽的玻璃球是从哪儿来的?” “珠宝店买的。”一些孩子回答。 他却笑着说:“不对。这是我们的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月球上带回来的,这玻璃球是月球土壤中的。”这时,全班儿童的眼睛都发亮了。“谁在月球上做的?”孩子们强着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却笑而不答。她又展示了一组照片。这些是陨星坠落时的照片,有的是流星的,有的是坠落后引起爆炸,引发森林大火的。“这是为什么呢?”“摩擦和撞击可以生热”。此后教师又带领孩子们参观学校附近的玻璃制造厂。他们看到石英砂子在熔炉中熔融而成玻璃。这时,聪明的孩子已经顿悟了。在班里,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时,答案已经十分清楚,是陨星在月球上做成的玻璃球。它高速撞击月面,使那里含石英的土壤熔融成为玻璃珠。学生们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教师的任务只是恰当地创设高质量的情景。情景创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

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3单元测量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也扩大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遵循三项原则。1)可行性原则。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选择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2)渐进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要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3)应用性原则。随着数学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数学的应用,这是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重要动向。 如“认识分数”单元,教材创设分苹果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传统教材往往在此引入1/2的意义、读法和写法,这样做既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创造潜能,也没有体现出学习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问题。在讨论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绪情境。创设情绪情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意志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趋力或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注意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全面参与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根据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就可以提出它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等问题。2)在知识怎么样上找。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师生猜数游戏后,学生就可以提出老师猜得这样快有什么秘诀,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学习商不变性质时,在观察一组算式的商的特点后,学生就可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问题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以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要铺边长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是整块数,引出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重要性,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2.鼓励自主探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本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可以选择的地砖,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种可以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经历数学问题转化的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当设计师?老师在装修房屋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境图。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要给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铺地砖。 生2: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 生3: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 2.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用长方形方格纸代表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地面,每个方格可以代表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呢(学生操作) (2)学生组内交流。 ①边长是1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16块,宽边12块,能铺满) ②边长是2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8块,宽边6块,能铺满) ③边长是3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5块,宽边4块,不能铺满) ④边长是4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4块,宽边3块,能铺满) …… (3)各组汇报。 生1:我发现只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符合老师的要求。

解决问题说课稿图文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6和7解决问题(加法)》说课稿 俞丽梅 一、说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加法)》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属于对6和7认识的一部分。本课的学习不仅仅是认识6和7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后续学习8和9,以及10的解决问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种情境图,使学生会观察图意。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数学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要求学生从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到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或“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问题(教材用“怎样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提示),引导学生图回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 教会学生在自我探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予以验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某些细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数学态度。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情景教学,和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理解图意思。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A、图里有什么? B、怎样解答? C、解答正确么? ②对“大括号”和“”的理解。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7+917—8 l6—715—5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 (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 题》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而求其面积,使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以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由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过渡到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简单的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长方形通过剪一剪变成不规则的图形,并让学生试着计算其面积。这样的设计可以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自主探究,在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在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操作活动中引领学生体会到所谓的新知识其实不新,关键在于转化思想的运用,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剪一剪、移一移转化成学习过的规则的图形,这样就把新知识纳入到了学生已学的知识中。3.多样的练习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图形的运动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后设计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我们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请你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平面图形及其相关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 2.导入。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动态演示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的过程。师: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以后,你还会计算它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O自主探究 1.这个不规则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直接计算起来很难,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从而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所以可以把不规则图形 左边的这部分剪下来,向右平移之后,正好变 成了一个规则图形——长方形,这说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相当于计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 生3: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6 cm,宽是4 cm,所以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24 cm2 。 生4:我发现运用图形平移的知识可以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

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用连乘解决问题”。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说课。 一、分析教材教学目标: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体操方阵图,让学生搜集图中的信息,从搜集到的信息入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上,我先是放手让学生独立试做,认真思考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这样不管是说的同学还是听的同学都对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使本节课的重点得以突破。 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跑步、游泳、计算产生的垃圾等练习的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美妙,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感触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就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上,我都是先让学生说、交流自己的观点,而我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稍做引导和小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做、交流、倾听等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使其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使每一个教学难点、重点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探究得以突破。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共分五个环节:(1)激活经验、初步感知。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取信息,提出问题为进一步探索解决的方法作铺垫;(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由自己独立思考、再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既能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3)尝试应用,理解深化。通过系列练习,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4)回顾总结。(5)灵活运用,自我检测。。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进行练习,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和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图文稿

和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用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能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巩固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4、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渗透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 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1、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把书第57页主题图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和9的加减法,现在来考考你们,做好准备!(1)要求:看算式,说等于几。

出示: 3+5 8-6 9-3 2+6 4+4 9-2 8-1 4+5 9-6 3+6 师小结:答得又快又好!看来你们能熟练地计算8和9的加减法了。你们能用8和9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吗? (2)师:请看大屏幕,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齐说)前期巩固练习 (复习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师:说得真棒,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三个步骤,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揭示课题: 解决问题 师: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森林画面 师:(激情设疑)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

浅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船山区永兴镇中心小学胡梅 【内容提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认字能力差的同学就更加困难了。解决问题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关键词】解决问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创新思维 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限制,他们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存在一些局限。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认字能力差的同学就更加困难了。解决问题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明确条件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要紧扣问题找适合的条件。同时要培养学生多积累对词义的积累,比如“甲乙的总数”我们成人能轻松理解,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有难度,这类词句我们应当多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传统应用题以纯文字形式呈现,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现在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内容上采取了多样的呈现形式,多以情境图、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问题,避免了传统应用题的枯燥乏味,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全面了解题意,有的学生知道了文意却忽略了图意,这些都需要多训练。比如,在解决小兔子拔萝卜的问题时就要结合图意和文字的叙述来解决,就需要学生全面的了解题的意思在正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