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15, 4, 12-15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e10610719.html,/journal/acpp

https://www.sodocs.net/doc/1e10610719.html,/10.12677/acpp.2015.42003

Chain Reaction of Alienati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Yao Wa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1376266736@https://www.sodocs.net/doc/1e10610719.html,

Received: Jun. 5th,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1e1061071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capitalism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is adapt to the era of extensive economy,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rel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natural plunder, indisputable fact is that, whether it’s easier to get or develop, capital under the drive of interests are bound to lead to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inevitably means high consumption, high production of both promote each other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initen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rais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e aut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bor alienation, alienation consumption and natural alienation to reveal the ro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movements in the ecosystem, the endless argument associated the alienation of the final orientation of a chain reacti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Keywords

Alienation, Capitalism, Ecological Crisis, Ecological Revolution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王瑶

西南大学政治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Email: 1376266736@https://www.sodocs.net/doc/1e10610719.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5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4日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摘要

众所周知,早期的资本主义贯彻的是与自然资源富足的时代相适应的粗放型经济,而现代的开发则依赖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掠夺,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是获取容易还是开发难,资本在利益的驱动下都必然导致对资源的过度消耗,高生产必然意味着高消费,两者的相互推进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相互作用,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笔者通过分析对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和自然的异化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来揭示资本运动中的反生态性,即论证首尾关联的异化连锁反应的最终导向:生态危机。

关键词

异化,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生态革命

1. 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的“辩证关系”

在靠异化劳动积累的死劳动运转的市场,商品的生产和需要不是对接的,互为选择的,而仅仅是在市场暗示的情况下虚假的“双向选择”,资本完全掌握了对产品支配的话语权,从而人的主体性缺失了,即对事物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判断、权衡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人需求质量的下降和由广告媒体灌输的“符号化”消费即“由社会作用而产生的对商品的间接和派生兴趣”[1]为主导的消费大行其道。消费的异化由此产生,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2]。由此可见,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两者是相互推进的关系。“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便越少,并且越加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模仿马克思的逻辑,在将幸福等同于受资本主义消费文化主导的广告所支配的对物质商品的占有和消费活动的异化消费中,劳动者对这种“虚假需求”越是渴望,他能够的到的真实满足就越少,并且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选择性。

资本的扩张性要求生产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又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进行补偿。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资本主义将人的劳动和需求和资本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僵化。在弗洛姆看来,当代人“对闲暇的消费,就像他所买的商品一样是由工业所决定的,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就像其他东西一样,娱乐也是一种工业,消费者被支使去买娱乐就像他去买衣服鞋子一样,娱乐的价值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流行与否,而不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衡量”[3]。也就是说,资本家生产什么和消费者缺乏什么变成了单向一体式的,消费者只能被动和盲目的接受。并且,与其同时资本家顺理成章地将成本危机转嫁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加重了劳动者的异化程度。可以说,异化劳动必然引起异化消费,人在劳动异化中遭受苦难,亦在消费异化中寻求心灵安慰,这种恶性循环日益加深了人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仅仅作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离人而去;购买力成为人衡量幸福快乐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的盘剥下,劳动者不仅为了生计还要为了异化世界催生出的虚荣心和其创立的“世俗”眼光而不得不放弃“个人的自我实现的所有其他可能性”。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把对个人的自我确认和人际间的尊重等同于对商品的占有和消费”[4]。这种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形成的消费主义正是利用了人的价值观的可塑性,对其进行了异化消费的扭曲,造成了混沌的价值观和个人认同的缺失。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2. 从“成本危机”到“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表现形式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即私有制生产关系同生产不断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分析的侧重点在于生产的经济领域,对于消费和生态层面上并未明显谈及,这不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造成的理论空场,而且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也在为适应统治要求而不断变化着自己的统治形式,探索着危机的排解方式。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5],也正是因为资产阶级要生存下去,因此在它不断变化着自己的统治形式,较为突出地体现在国家广泛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具体来说,在意识形态领域,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领域的操控有助于掩盖、安抚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维系其统治的合法性是靠向人们许诺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商品实现的,这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会走向一种过度生产。”[6]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依然遵守着资本的逻辑。与人们能自发地限制自己的需要不同,资本具有扩张性,“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7]。“生产过剩的瘟疫”只有在异化消费下才能得到缓解、喘息,然而资本的生产无节制、异化消费的无底洞最终只能导致自然的异化:污浊、肮脏和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人们生活的要素。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在剥削社会中,对自然界的损害加剧了对人的损害。”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产生内在的矛盾根源是致命性的,产生资本和毁灭资本走的是同一条发展路径,正如“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8]笔者正是根据这个基于唯物史观的角度上中肯的论断来展开思考的。笔者认为从经济危机形态到生态危机形态之间的逻辑沟连在于“成本的危机”。成本的危机表现为“高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和空间”[9]。这是因为,资本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便在剥削劳动者的同时无节制地搜刮自然而导致的反作用力,即成本的越来越难以获得和成本的代价的越来越高昂。

3. 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性

资本主义关注环境问题,对生态的投入完全基于将自然界仅仅作为生产资料的前提下进行的,道德、价值的呼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压力仅仅是次要的,因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开展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下,就自然不再是人的无机身体而言,自然界异化了。无限地发展生产仅仅只是梦想,生产需要有对象,作为对象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恢复周期也是极其漫长的,特别是对于“损伤性”退化的恢复。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应该责备的不仅仅是个性‘贪婪’的垄断者或消费者,而且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处在生产力金字塔之上的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10]因此对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批判才是首当其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同一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资本的发展是以压榨自然界为垫脚石的,必须强调的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加深的劳动异化、消费异化、自然的异化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消灭私有制,扬弃资本主义反生产生态的生产方式才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态危机的根源。

4. 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革命”

综上所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的逻辑的指认是有的放矢的,因此对于生态危机

异化的连锁反应——生态危机

问题的探讨园地上成长出许多学派观点。如果革命分激进派和改良派的话,那么笔者在这些思想中抓出“典型”作了这样的区分并评述其观点:主张“改良法”的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理论特点在于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认为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主要应致力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从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来看,首先,他们忽视了“人创造了自然”,自然相对于人类来说,被人们进行了对象化认识了后才是“现实的”,并且保护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从人类自身价值的尺度出发,维护人的生命、生产、生活活动。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就是无。”这个“无”的意思就是说对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即与人分离的荒野同飘渺的天国一样与人构不成关联。甚至可以说,没有纳入人类实践领域的自然、事物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此生态中心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片面的,同时他们寄希望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单纯地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抽象的哲学世界观的维度,通过道德伦理的反思去实现当下生态问题的解决,这种论调是虚弱的。只有推进当前的矛盾并使之处于激化状态才能找到社会变革的动力,真正实现一种生态革命,要想消灭它,必先加强它,这是活生生的辩证法。

“马克思拒绝对异化问题的纯哲学解决方案,坚持认为‘只有在实践的王国中,在人类历史中,才能发现解决人类对自然异化的方案’。”[11]因此在笔者看来,马克思的辩证法才是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激进方法,因为马克思的社会——自然的辩证法强调了社会和自然的相辅相成性、统一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者和自然都要受阶级统治的剥削,因而,他们将随着阶级统治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12]。“转变的顶点,是全面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的掘墓人,必须将生态危机演变成一个行将进行的生态革命才有望拯救、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雨辰(2009)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 人民出版社, 200.

[2]本·阿格尔(1991)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94.

[3]埃·弗洛姆(1988) 健全的社会.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37.

[4]王雨辰(2009)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 人民出版社, 190.

[5]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 38.

[6]王雨辰(2009)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 人民出版社, 86.

[7](1999)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 38.

[8]本·阿格尔(1991)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86.

[9]詹姆斯·奥康纳(2003) 自然的理由: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389.

[10]戴维·佩珀(2005) 生态社会主义: 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 山东大学出版社, 140.

[11]王雨辰(2009)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 人民出版社, 62.

[12]戴维·佩珀(2005) 生态社会主义: 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 山东大学出版社, 92-93.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浅谈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进行,使得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物质生活,但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带来了资源的匮乏和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环境的现状,接着说明了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最后指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生态道德 1 . 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危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历史的见证。公元250年玛雅文明鼎盛,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公元800年时玛雅文明开始崩溃,其后不到100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由于生态的原因,巴比伦文明毁灭了。1873年,伦敦出现杀人烟雾,煤烟中毒比前一年多死260人,1880年、1892年又夺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英国的格拉斯哥、曼切斯特烟雾也造成1000多人死亡。1885年,日本足尾铜矿乱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剧毒物质砷化物的蔓延,加上1890年的洪水泛滥,致使群马、茨城等四县10几万人流离失所。进入21世纪的中国,第一天就遭遇了沙尘暴。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这些事实说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看到这些可悲的事实后,我们人类终于醒悟到生态危机的危害。 这种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行为作用于自然的力度、广度急速加剧,造成沙漠的扩张与动植物灭绝、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臭氧层的破坏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所有的这些都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机。恩格斯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 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1生态危机的实质 上面提到,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大大增加了认识自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 解决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邮编:

摘要 20 世纪后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指导我们自身行为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危机的定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态危机问题;接着阐述了生态危机的的根源;最后介绍了几种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代内平等代际平等

人类进入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政治课作业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当今世界生态破坏已经达到了一个毋庸夸大其词的程度。我们今天正在日复一日的品尝着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就兰州的天气而言,在我倒兰州的这五年中,兰州沙尘天气总天数每年都在增加。从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方面讲,其主要表现为[1,2,7]:(1)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与煤炭的燃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日益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致使太阳光中辐射的红外线不容易轻易反射而热量被大气吸收从而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森林大火的频繁发生以及暴雨次数的增加等对人类造成很大的损失。(2)臭氧层破坏。在距离地面10-30公里范围内的平流层存在一层臭氧保护层。它的作用是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辐射。是保护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有资料估计,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减少1﹪,会使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2﹪,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2﹪-5﹪。(3)酸雨蔓延。所谓“酸雨”,是指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 值小于 5.6 的酸性降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燃烧及废气的排放。酸雨若直接落在植物表面可使植物枯萎致死,若落入江河湖海那么会导致水中的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会大面积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4)水资源短缺。随着全球变暖,人口剧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进

步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为人们不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肆意污染。导致水资源急剧下降,致使全球约4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问题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5)此外还有土壤退化,荒漠化,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种灭绝等等很多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学术主流学说主要有四种:(1)人类中心主义学说。众多哲学家在对人类的本性进行哲学探究的同时,将人类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将人类独立于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之外。将人类的进步体现在如何改造自然和开发自然的能力上。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中心和主宰。值得一说的是,这里人类中心说的起源有的人说是起源于基督教派的上帝拟人化[1,3,4]。将人类与自然对立。对自然资源无度的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2)科技异化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关键看人类怎么去应用科学技术。我认为,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不加分辨的无度的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恢复还得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5,6]。(3)消费异化说。在人类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温饱。而且还有精神需求以及剧增的物质需求。那么这势必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加剧。如果这样的索取是单向的,无度的。那么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恢复的,破坏性的。当今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带来很大压力。(4)资本主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e10610719.html,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作者:郭强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上曾提出过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其中社会层面的文明、和谐以及国家层面的公正、法治的观念无一不彰显了我党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国度、实现以人为本的决心。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给公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到并日渐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向世人敲响警钟,这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走出困境我们应从政策控制、经济调节、科技的正面引导以及道德观念宣传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会现代化;生态危机;政策控制;经济调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89-02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等等。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当然,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 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需索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缩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的急剧增长 “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21世纪中期超过90亿,于21世纪末超过100亿。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 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消费主义支持“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 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1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2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3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4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人类要想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保持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关于科技与生态,人类可以以生态意识对科技发展进行重新评价,利用科技的潜力为治理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提供技术支持,合理处理科技与生态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而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可用循环型生产体系取代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大量生产体系。同时为解决生态危机,就需要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平等、共生、共存、共荣的,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考虑生态平衡问题,以自然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为限。 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异。“李约瑟之谜”说的是近代中国的科技应该发达而没有发达,“钱学森之问”说的是新中国应该培养出很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分析

一、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 据研究,4000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 拥有森林4.8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中国 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 毁灭生态,大兴土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 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发展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 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 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农产品并重、以肉 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 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 僚机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族以骑兵为主 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 时间比肉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荒。西汉开荒8亿亩,东汉开荒7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 东汉时的5648万,减至767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战乱频仍,中国人 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 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 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顶之灾。 二、生态环境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 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过来――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复建设的小企业遍地开花;草场无人维护,过度 放牧,内蒙古等地的载畜量是草场承受能力的1~3倍,导致大部分草场退化, 1/4的草场荒废;一些地方盲目开垦,盗林毁林严重,近几年呼伦贝尔又出现 了新的开荒热;一些企业仍然肆意排放着“三废”,黄土高原上私营企业在乱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生态危机的根源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是所有人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当然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需所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随着人口的快速、大量增长,造成了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性行为,这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2、资源发展型现代工业引发生态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工农业手段日渐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手段来取而代之。因而,现代工业应运而生。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而具有大规模、快速、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这样一来,我们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人的需索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 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本身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反之,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 4、环境缺失的市场机制引发生态危机。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环境成本的计算。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却不肯在排污设施、技术上投资,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加重生态危机。 另外,从认知层面的思想根源来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人类中心主义、过分追逐眼前利润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三方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并加剧了生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6.3

生态环境部于6月2日上午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全国194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比例为74.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3.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说,从2019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用三个“越来越”概括表述: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1.7%,重污染天数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减少了40% ,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由36天下降到20天,减少了约45%,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减少了约90%。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总体上升,2019年达82%。二是水质越来越清。“十三五”以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累计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全国海水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累计提高6.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体比例累计下降6.6个百分点。三是生态越来越美。全国生态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柏仇勇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并不乐观;全国近岸海域仍有13个海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以及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6. 转基因生物的泛用以及所印记的生态危机 7.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及酸雨危害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我觉得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生态危机;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下想说几点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相关主题